鱼我所欲也 训练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训练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训练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训练题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句中的?是心?指什么心?对于作者的这一观点你作何评价?

答:舍生取义之心。

赞同,我认为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这对于每个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只要保有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如果丧失了?本心?,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就第一段文字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最后提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只有?贤者?能保持本心,能做到舍生取义。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举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答:这类人是在利欲的引诱下失去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5、文章结尾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是什么?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向善的本性,即舍生取义之心,羞恶之心,向善向美之心。

告诫人们,如果放弃道义就失去了人格尊严,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和资格。

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答:指道义、礼义、封建道德规范。是羞恶之心,是君子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就是诚信,如果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真诚和信任。

7、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答:此之谓失其本心。

8、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人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而本文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答:围绕?义是人生的根本与准则,在生于义相冲突时,应选择舍生取义?展开答。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从本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好处:通过对照,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观点一目了然。

11、做事情,面对两种情况难以抉择时,我们常引用文中的那几句话来回答?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2、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在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批判贪官污吏。他的这一指责在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提醒人们应该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名利而丢掉人格尊严,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13、我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取义的事例,请结合一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答:南宋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富贵利诱毫不动摇,并以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其舍生取义的壮举为后世所敬仰,他凛然的英雄之气直冲霄汉。

1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比喻论证:开篇用?鱼?和?熊掌?设喻,从而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正反对比和道理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举例论证:面对有侮辱性的?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论证了义重于生。对比论证: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15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

答: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16、用?嗟来之食?这一生的的事例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

17、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评价?

答: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

相关文言文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男子加冠的时候(古人16岁既为加冠),父亲要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要训导他,亲自送到男方家门口,(?女?通?汝?)告诉她为一定要尊敬男方家的长辈和洁身自好,不要违背丈夫的意思,以顺从丈夫为正理,是为人妻子的方法。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臵上(比喻?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比喻?义?),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

1、第一段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全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答:都是出身贫贱,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磨难而造就的。

2、?是人?指什么人?

答:第一自然段中所举的人等一类人。

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下文张本。

4、第二段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文章列举六个贤人作用?

答;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7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居安思危。

8、一个人成才需要诸多因素,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所需的条件有哪些?

答: 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客观条件。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强调主观因素。

主客观条件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9、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死于安乐。

10、有人做事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答:犯错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的基石。

11、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结合全文具体阐述?

答:举例论证——第一段举了几个贤人的事例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类比论证——先从同类的个人事例说起,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道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所不能?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接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无数次历史事实证实了的真理,你对这条真理是怎样理解和体会的?

答: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一国之君,生于忧患的国君和个人比比皆是,如:屈原、陈涉、司马迁、勾践。死于安乐的有夫差等。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小而言之,关系到个人前途,大而言之,牵涉到国家命运。

13、?出则无敌国外患?为什么会导致?国恒亡??

答:如果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安于享乐,放松警惕,同样也会导致国家灭亡。

14本文讲的是关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1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你几个角度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或者: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6:?人恒过……国恒亡?段的内部层次是:

答:第一层:?人恒……而后喻?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入则无……安乐也?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相得益彰。

17、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8、今天,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意识?

答: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

相关文言文

报任安书节选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译文: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题

1.妻、妾、客是如何赞美邹忌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邹忌的情感有何不同?答: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赞美,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稍冷淡,有些勉强,较拘谨。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平淡。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既顾及了君王之威,又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3.齐威王设上、中、下等奖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答: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5.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1)刻画人物细腻,描绘了一个明智、精细、善于推理的谋臣形象。

(2)全文紧扣除弊纳谏这个中心,抓住?私??畏??求?三字展开情节,层次清楚。

6.本文使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你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篇文章使用了这种方法?答:类比。《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你如何评价本文中的齐威王?你还知道哪个历史人物与其相似?

答:齐威王能够听进臣子的忠言,纳谏除弊,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好君主。唐太宗。

8.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怎样解释?

答:门庭若市。形容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9.就内容或写法为第二自然段文字作评注。

答:记叙了邹忌入朝讽谏齐王的经过。邹忌以家事类比国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说理形象生动,以小喻大。委婉而有说服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0.结合第二段体会邹忌的语言技巧。

答:邹忌从自身经历谈起,运用类比方法,含蓄道出齐威王也也受蒙蔽,说理含蓄、委婉。

11.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其效果。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形象地道出齐威王处处在受蒙蔽,语意连贯,很有气势。

12.从第二、三段内容中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一事能联想到哪句格言或俗语?

答:心胸宽广、善听忠言、励精图治的圣明君主。

忠言逆耳利于行。

13.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身居高位的人听到的常常不是真话,或是偏激片面之辞,或是阿谀奉承之言,

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邹忌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有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思考。

14邹忌的形象。

答:(同13题后半部分)邹忌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有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思考。

15.臣子劝谏君王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巧妙设喻,委婉劝谏,是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发,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适当。

16.除弊纳谏有何现实意义?

答:从领导者来讲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从劝谏者来说要讲究方式方法,用便于接受的语言进行劝谏。

17.事情虽然有大小之分,但道理却都是相通的,邹忌就是从生活小事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请你也学习邹忌,从生活中的小事总结出关于人生或国家的一个道理。答:例: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双方都退让一步,矛盾自然化解。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如果双方都退让一步,就不会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了。

18.邹忌和齐王,一个善谏,一个纳谏,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试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国家的强盛,要有敢于谏言的大臣,还要有善于听谏的贤明君主。例子:魏征李世民

19.原文回答。

a.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条件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b.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c.邹忌冥思苦想,找到了自己被蒙蔽的原因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是:

王之蔽甚矣。

e.侧面写出劝谏结果的句子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f.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对联

妻妾客赞邹忌莫不有私

臣民妃蒙齐王皆有所求

相关课外文言文

一梁君出猎得善言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路过的人,梁君叫路过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害怕(飞走)。梁君发怒,想射那路过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住手。?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却帮助别人,为什么??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代,天干旱了三年,占卜的人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我之所以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亲自充当祭祀的牺牲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恩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原因而想射杀人,我说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与他一起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家禽野兽,我打猎得到对我有利的话回来了。?

二伶人智谏

敬新磨智谏后唐庄宗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令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者,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而让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供岁赋?何不且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也!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共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舎之。

译文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中牟打猎,他和随从们乘坐的马践踏农田,损坏了庄稼。中牟县的县令拦住庄宗的马向他劝谏。庄宗大怒,命令把他拉走杀了。这时有位名叫敬新磨的伶人(演戏的人)带领其他伶人追上了县令,把他捉到庄宗面前,列举着罪状责备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听说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放纵百姓,让他们去耕种田地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你何不让你的百姓饿着肚子,空出这片田野来让天子驰聘追逐呢?你真是罪该处死!?于是请庄宗赶快派人行刑,别的伶人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庄宗大笑,舎免了中牟县令。

三以人为鉴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得失,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曹刿论战训练题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几层,写出层意。

答:战前准备。两层(到乃入见)。一层:曹刿和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其中的?我?指什么?

答: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性质和交战双方,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我?指鲁国。

3.曹刿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原文回答)?同乡反对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说明了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4.文中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从曹刿的回答乡人的问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5.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6.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7.?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8.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文中哪一件事?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

答:写长勺之战的情况。

10.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以写鲁国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突出曹刿的远谋。

11.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曹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答: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答:为什么待齐人?三鼓?之后?鼓?的问题。

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13.写出第三自然段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

答:一鼓作气。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1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

15.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暗含了他的哪些军事观点?

答:确定反攻时机根据: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时机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暗含的军事观点:一是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二是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16.根据第二、三段的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

答:公鼓之,鲁师气正盛而齐师气已竭。

17.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的?

答:通过对鲁庄公?将鼓??将驰?的描写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用?未可??可矣?表现了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这样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作了对比。

18.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答:一、抓住反攻时机。二、抓住追击时机。

19.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战略战术)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20.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曹刿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请你从文章中找出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来证明这一点。

答:结合具体内容略。

分析,战前曹刿了解情况有了充分的准备,在战争中对形势准确的判断,善于观察敌情,战后的经验总结都表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21.?长勺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2.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答:有,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

23.曹刿的形象?

答: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24.学习本文后,你对鲁庄公是怎样评价的/

答: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2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借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26.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答: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在?彼竭我盈?时发动反攻,抓住了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确定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27.举出文中的前后照应。

答:?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8.文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的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9.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像曹刿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令人赞叹不已,请在举出一位类似曹刿这样的爱国将领,并简要概述其事迹。

答: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陆游渴望?王师北定中原?30.曹刿不顾乡人的劝阻,力谏鲁庄公,最终帮助鲁国战胜强齐的行为给我们以哪些人生得启示?

答:围绕?心系国家心系天下应有责任感、使命感?答。

3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要对这个词语从整体上把握,鼓指手鼓,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在战场上的情况。

32.在文中找出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关文言文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

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臶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 ..(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如使 ..(假如,假 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 ..(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不仅)贤者有是.(这个, 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 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 ..(高位厚禄) ..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 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 ..(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 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 1.与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⑵呼尔而与之(给) 2.而 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3.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4.是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5.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6.为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 _(2)一箪食,一豆羹_ _ (3)蹴尔而与之_ ___(4)乞人不屑()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 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为:(1)今为()(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3、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 下联:,此是乎? 5、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 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7、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_中考试题及答案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答案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写出与本文论点一致的两句古诗。 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就义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什么是“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3、孟子在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有何好处 孟子在文章开头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4、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不义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作者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6、怎样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有“本心”而已。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这种思想有它的进步性。) 这种思想的局限性:这种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7、写出第一段的评注。 第一层: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证,阐述了义重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 ⑺蹴尔而与之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⑼故不为苟得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乞人不屑也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⒀妻妾之奉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二、理解课文 1、填空: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鱼我所欲也测试答案

鱼我所欲也测试 1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嗟来之食、舍生取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4、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什么? 1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1、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拓展 1、1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舍生取义;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用“乡”与“今”对比论证,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论证了中心论点。由浅入深,为下文做铺 垫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六、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痛恨、厌恶 )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 2.下列加点的“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C.贫者语于富者 D.苛政猛于虎也 3.上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一句中“由是”在文中解释为_按这种办法做______,“不用”、“不为”者指的是“舍生取义者”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比喻论证______、_对比论证______等论证方法。 5.“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一贯受人崇敬,请举出一位因“舍生取义”而令你崇敬的英雄人物,并默写出他的一句曾深刻影响你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理解。 例子不限,只要能证明“贤者能勿丧耳”即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苟得(gǒu)不屑(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⑷贤者能勿丧耳 贤遗失、丢掉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⑹呼尔而与之 助词 ⑺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鱼我所欲也中考真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2009——2011) (一)2011北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第二个)为:接受 5、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6、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7、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二)09年安徽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答案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写出与本文论点一致的两句古诗。 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就义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什么是“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3、孟子在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有何好处? 孟子在文章开头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4、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不义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作者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6、怎样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有“本心”而已。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这种思想有它的进步性。) 这种思想的局限性:这种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7、写出第一段的评注。 第一层: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 (2)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学校:内蒙兴安盟前旗居力很中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贤者能勿丧 耳 3、二者不可得兼 4、一箪食,一豆羹 5、呼尔而与 之6、蹴尔而与之, 7、乞人不屑也 8、万钟于我何加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 受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今: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答: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答: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答: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正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反面举例。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 (2)死亦我所恶.恶: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患: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 (6)蹴.尔而与之蹴: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8)乞人不屑 ..也不屑: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 (10)妻妾之奉.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③,复 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②致邑:送给他封地。③反:同“返”。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3分)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答案 知识梳理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及答案和历年中考真题

鱼我所欲也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辟:同“避”。 (4)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 (9)丧:丧失 (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1)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 (14)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何,什么。益,好处。 (15)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6)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鱼我所欲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欲代子相() (3)故不为苟得也() (4)于是鸱得腐鼠()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2分) 【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同“避”,逃避做国相苟且在这时(2分) 【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3分) 【小题1】志向高洁;功名利禄(2分) 【小题1】舍生取义(2分) 【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 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字落实,连词成句的原则。注意关键字:子:对人的敬称,你。欲:想要。以:用。(3分)

2018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8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课文默写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做出的无悔选择。(《〈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参考答案】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二、课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 1~8题。(7分)(2018年大连市)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呼尔而与.之(2)万钟于.我何加焉(3)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3、本段主要采用、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2分)【参考答案】1、(3分)(1)给予(2)对于(3)停止,放弃 2、(2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着恶之心。 3、(2分)排比反问 (二)文言文阅读(15分)(2018年广安市)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2004·新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②患:③蹴:④已: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看法:。 (2004·青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一、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该书 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 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二者不可得兼( ) 则弗得则死 (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 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为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何不为也( )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

(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译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鱼,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比喻论证) (论点) 生、义不可兼1、正面阐述人们能够“舍生取义”的道理 得,舍生取义2、反面指出不贪生、不避死之心,人皆有之 3、举例说明不舍礼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4、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谓之失其本心 运用对比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 文段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 分) 答案 【小题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 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 分,每小题 1 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 分,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 分,意思对即 给分) 解析【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 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