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题中南大学数学建模国一论文

A题中南大学数学建模国一论文
A题中南大学数学建模国一论文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中南大学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荆中博

2. 谢志勇

3. 蔡青峰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张鸿雁

日期: 2006 年 9 月 18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

摘要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当年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本文以量化分析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寻找资源(书号)配置的最优方法,从而为出版社提供明确资源的分配方案。

A出版社目前的书号分配步骤为“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方式,通过分析这两个分配步骤的分配原则,分别建立模型Ⅰ和模型Ⅱ,得到二次分配方式下,书号的最优配置方案。

模型Ⅰ:总社-分社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社-分社”步骤遵循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因此首先对强势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义和量化,以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加权值作为产品强势程度的量化值。然后采用理想点法对满意进行量化。同时,将教材在同类产品中被选中的概率作为市场占有率的量化值。在考虑申请书号个数、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熵值法确定二者的权重系数后,将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然后利用lingo8.0软件求解,得到2006年“总社-分社”的资源(书号)的配置方案(表5.1)

模型Ⅱ:销量的GM(1,1)预测模型

在对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前,首先通过建立GM(1,1)预测模型,得到2006年各课程教材销量的预测值。

模型Ⅲ:分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分社-课程”分配步骤不仅考虑强势课程,更要考虑经济效益。根据教材利润率的同一性,得到经济效益的量化值,并重新对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进行量化,建立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同样通过熵值法确定三者的权重系数,简化模型求解,得到2006年出版社资源(书号)的明确配置方案(表5.4)。

模型Ⅳ:总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社-分社-课程”的分配方式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效果的差异性等缺陷,故对出版社目前的分配方案进行改进,采用“总社-课程”的一次分配的方式避免这些缺陷。从而以课程为分配单位,建立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熵值法确定三者的权重系数后,简化模型求解,得到“总社-课程”分配方式下,出版社资源的明确配置方案(表5.5)

通过分析两种分配方式得到的分配效果,根据结果,发现一次分配方式在收益和满意度上略优于二次分配。在市场占有率上,二次分配略优于一次分配。从而总体上,一次分配方式略优于二次分配方式,二次分配方式试图通过阶段最优达到全局最优的方法是不能实现的。

最后,结合分配方式的比较分析和出版社人员冗余等情况,我们向A出版社提出精简人力资源、增大书号总数等建议。

在模型的推广部分,通过修正模型Ⅳ的约束条件,得到了效果更好的一次分配方案。并建立考虑风险的经济效益修正模型,得到风险程度低,经济效益高的资源配置方案。

关键字:二次分配多目标规划 GM(1,1)预测理想点法熵值法一次分配

一、问题重述

1.1 基本情况

出版社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源、资金和管理资源等,它们都捆绑在书号上,经过各个部门的运作,形成成本(策划成本、编辑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财务与管理成本等)和利润。

某个以教材类出版物为主的出版社,总社领导每年需要针对分社提交的生产计划申请书、人力资源情况以及市场信息分析,将总量一定的书号数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分社,使出版的教材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事实上,由于各个分社提交的需求书号总量远大于总社的书号总量,因此总社一般以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完成后,各个分社(分社以学科划分)根据分配到的书号数量,再重新对学科所属每个课程做出出版计划,付诸实施。

资源配置是总社每年进行的重要决策,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当年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战略。由于市场信息(主要是需求与竞争力)通常是不完全的,企业自身的数据收集和积累也不足,这种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在我国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1.2 有关信息

附录中给出了该出版社所掌握的一些数据资料:

附件1:问卷调查表;

附件2:问卷调查数据(五年);

附件3:各课程计划及实际销售数据表(5年);

附件4:各课程计划申请或实际获得的书号数列表(6年);

附件5:9个分社人力资源细目。

1.3 问题提出

请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

(1)在信息不足的条件下,提出以量化分析为基础的资源(书号)配置方法,并给出一个明确的分配方案;

(2)向出版社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问题分析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当年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战略。为此需要对出版社现有资源(书号)建立一个合理的配置方法,从而制订出明确的最优分配方案,不仅使出版社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A出版社目前的资源分配步骤为“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

第一步分配“总社-分社”,以分社为单位,遵循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因此需要对强势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义和量化。在此基础上,以强势产品的最大化为原则,制订“总社-分社”资源分配方案。

第二步分配“分社-课程”,各个分社对所辖课程进行书号分配时,分社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分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对所辖的每个课程分配书号,做出出版计划。这时,分社给所辖课程分配书号,不仅要考虑强势课程,更要考虑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经济效益、强势课程进行定义和量化。在此基础上,以这几个目标最大化的原则,制定“分社-课程”资源分配方案。

综合上述两步分配,即得到资源(书号)配置的明确分配方案。

但是在实际分配过程中,总社只能根据各分社的整体情况而确定书号分配数,不能

较好的顾及所有课程,特别是强势课程,因而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各个分社对所辖课程进行书号分配时,由于分社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分社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势必会与总社的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总社的经济效益。显然“总社-课程”的一次分配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缺陷。因此需要对A 出版社目前的分配方案进行改进,制订“总社-课程”一次分配的分配方案,从而使出版社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模型假设

(1)各分社获得的书号数不超过申请数,且不少于申请数的一半。 (2)A 出版社出版一本教材获得的利润率相等。

(3)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5年A 出版社每年分配的书号总数均为500个,

考虑到政策的连贯性,2006年不会发生变化,仍为500个。 (4)问卷调查结果均有效,无效的评价样本数可忽略。

(5)人力资源无变动,没有新人力资源的加入,各分社人力资源不互用。

(6)调查问卷数据量较大,足以准确反映总体的情况,包括各产品市场地位等信息。

四、符号说明

a i : 2006年第i 门课程申请的书号个数。 i

b : 2006年第i 门课程获得的书号个数。 i A : 2006年第i 个分社申请的书号个数。 i B : 2006年第i 个分社获得的书号个数。 i

c : 第i 个分社所辖课程代码的最小值。

i d : 某个分社所辖课程代码的最大值,不同的分社有不同的值。 i p : 第i 个课程教材的课程均价。

r : A 出版社出版一本教材获得的利润率。

i E : 第i 个分社获得的经济效益(即利润)

。 i q : 第i 个课程或分社的满意度向量。 i Z : 第i 个课程或分社的市场占有率。 ij m : 第i 个分社j 类人员数量。

ij n : 第i 个分社j 类人员平均工作能力。

()i x k :第i 门课程在第k 年的实际销售量,其中(6)i x 为2006年销售量的预测值。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强势产品的定义:产品的强势与否,由其市场地位决定。调查问卷反映产品市场地

位的因素是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定义强势产品为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均高的课程,并定义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加权值为产品强势程度的量化值。

A 出版社目前对资源(书号)分配步骤为:“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如下图5.1所示:

5.1 总社-分社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社给各分社分配书号时,以分社为单位,遵循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的原则优化

资源配置。由前面的定义可知产品强势与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两个方面。增加强势产品,即实现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市场总体占有率最大化,故我们建立以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源分配多目标规划模型。 5.1.1 模型的准备

(1)学生满意度的量化 a .四个满意度分量的处理

首先利用Excel 软件对附件2中的问卷调查数据按课程进行分类。针对每个分社所辖的课程,采用理想点法【1】对其进行量化。第k 个学生对他所购买课程教材的4项满意度视为一个评价向量1234(,,,)k k k k k q q q q q =,并将其视为评价空间里的散点,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对第n 个课程满意程度的评价值,可以用一个与这些三点接近程度最好的向量*

n q 来代替。沿用一般的距离范数的概念,问题化为在赋范评价向量空间中寻找与众多评价点k q 最接近的理想点*

q 的问题。

定义 *

2||||n q q -=即求满足*

min{

||||}n

k q

q -∑时的*n q 值。

为了计算上的简便,利用各分量差值的最小二乘代替差值2范数的值,利用matlab7.0软件计算(附录1.1),得到第i 个分社的满意度评价向量

*****1234(,,,)i i i i i q q q q q =

b .分社总体满意度的量化

上面得到9个分社的四项整体满意度向量*

i q 。为了能够通过这四项满意度评价分社的强势程度,需要进一步量化。出于处理的方便,考虑取第i 个分社四个满意度分量*

ij q 的均值作为学生对分社i 的整体满意度i Q 。则A 出版社的总满意度为

图5.1 “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示意图

9

1

Q= i i i bQ =∑

(2)分社市场占有率的量化

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同出版社的教材。由假设6,我们可以把A 出版社某分社的教材在同类产品中被选中的概率作为其市场占有率。我们通过Excel 软件对附件2中的问卷调查数据按出版社进行分类,然后利用matlab7.0软件(附录1.2)求得各个分社的教材被学生选中的次数和该类教材的市场总量。从而得到9个分社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i Z 。则A 出版社的总市场占有率为

9

1

Z= i i i b Z =∑

5.1.2 模型的建立

各分社申请的书号数分别为 i

i d i i i c A a ==∑,

i i c d 、分别为分社i 所辖课程代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获得的书号数分别为 i

i d i i i c B b ==∑

由上面得到的9个分社满意度的量化值i Q 、市场占有率的量化值i Z 下面建立资源(书号)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模型的建立必须基于如下约束条件:

① 人力资源约束: min{*}i ij ij B m n ≤;

各个分社所能处理的最大书号个数不大于获得书号个数; ② 书号总数约束:

由假设1,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5年A 出版社每年分配的书号总数均为500个,由政策的连贯性,可认为2006年仍为500个。因此有

9

1

500;i

i B

==∑

③ 分社书号个数上下界约束:

;2

i

i i A B A ≤≤ 由附件4,A 出版社在分配书号时至少保证分给各分社申请数量的一半。由假设2可知,各分社获得的书号数不超过申请数。

在满足上述约束条件下,我们建立如下资源(书号)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模型Ⅰ: 99

11

91 max{Q= Z= )}min{*};500;;2;i i i i i i i ij ij i

i i i i i bQ b Z B m n B A B B A ===?

???≤??????=?????≤?????≤??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5.1.3 模型的简化

下面我们,通过确定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二者的权重系数,将上述多目标规划模型Ⅰ简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1)权重系数的量化

为了达到简化模型,以单目标线性模型简化模型Ⅰ。下面结合matlab7.0软件(附录1.3),使用熵值法【2】来确定二者的权重(附录1.3)。

具体步骤如下:

Step1:计算第j 项指标下,第i 个课程的特征比重:

9

1

ij

ij ij

i y w y

==

∑,这里均有ij y ≥0,且

9

1

0ij i y =?∑。

Step2: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

()91

ln j ij ij i e k w w ==-∑ , 其中k >0,。0>j e

如果ij y 对于给定的j 全都相等,那么1

9

ij w =,此时ln 9j e k = 。

Step3:计算指标j y 的差异性系数:

对于给定的j ,ij y 的差异越小,则j e 越大,当ij y 全都相等时,

()m a x 11l n 9j e e k ==

=,此时对于系统间的比较,指标j y 毫无作用;当ij y 的差异越大,j e 越小,指标对于系统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

1j j g e =-

j g 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Step4:确定权数:

9

1

,(1,2,

,4)j

j i

i g j g

ω==

=∑, j ω即为归一化了的权重系数。

从而得到学生的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120.92000.0800ωω==,

(2)简化为单目标线性模型 由这两个权重系数12ωω、,我们可以将前面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下面的单目标线性模型

模型Ⅰ’:9

121

91 max{S= ()min{*};500;;2;i i i i i i ij ij i i i i i i bQ b Z B m n B A B B A ωω==?

???≤??????=?????≤?????≤??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5.1.4 模型的求解

我们首先运用matlab7.0软件处理附件4和附件5中的原始数据,得到各线性约束条件前的系数矩阵。然后利用lingo8.0软件【3】求解线性规划模型(附录1.4),求得i B ,即2006年9个分社的书号分配方案。明确的配置方案如下表所示

5.2 销量的预测模型

在探究分社-课程的资源分配方案时,我们必须考虑2006年A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在考虑2006年A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时,需要对2006年各个课程的实际销量进行合理地预测。下面我们采用GM(1,1)预测模型【4】对销量进行预测。 5.2.1 灰色预测理论

灰色预测是就灰色系统所做的预测。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对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的预测。尽管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有界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一般有四种类型,我们采用其中的数列预测方法。数列预测是对某现象随时间的顺延而发生的变化所做的预测。 5.2.2 模型的建立

由附件3得到各课程历年实际销售量(0)()x n 得时间序列

0000{125}x x x x =()()()()(),(),,()

但是每门课程各年获得的书号个数不尽相同,所以预测每个书号的实际销售额更符合实际。因此对时间序列i x ()

中每个元素的值进行如下变换,00i b ()x k x k k ()()

()=()/,

共有5年的观测值。

通过如下步骤建立GM (1,1)【1】

模型:

Step 1: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i x ()

(1)

(0)1

()()k

m x k x m ==

∑ Step 2:建立数据矩阵B 、n y

(1)(1)(1)(1)(1)(1)(1)

(1)

1((1)(2)21((2)(3)2

1((3)(4)21((4)(5)2

x x x x B x x x x ??-+ ?

? ?

-+ ?= ? ?-+ ?

?

-+ ???

1111 (0)(0)(0)(0)(2)(3)(4)(5)N x x y x x ??

? ?= ? ? ???

我们此处建立的是GM(1,1)模型,故有1N =,即1N y y = Step 3:计算参数列a 和μ

()1T

T N a a B B B Y μ-??== ???

Step 4:建立模型

GM(1,1)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1)

(1)d d x ax t

μ+=

其中:a 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时间响应函数(取(1)(0)

(0)(1)x x =):

()()

()1(1)?10ak x k x e a a μμ-??+=-+ ??

?

这里的()(1)?1x

k +是前1k +年每个书号销售量的累加值, 根据公式(0)(1)(1)

???()()(1)x

k x k x k =--,还原得到第k 年每个书号销售量。 5.2.3 模型的求解与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结合matlab7.0软件(附录二),求得72门课程的2006年每个书号的销售量预测值。

如抽取计算机类10门课程,2006年每个书号的销售量预测值依次为

5.2.4 模型的检验——残差分析

Step 1:生成数列误差(残差)检验:

()()

1(1)?1(0)ak x k x e a a μμ-??+=-+ ??

?,

为销售量已知的年份销售量预测值,故不含2006年,(1,2,3,4)k =。

Step 2:还原数列检验:

根据(0)

(1)(1)???()()(1)x

k x

k x k =--,还原得到第k 年每个书号的销售量。与实际值(0)

()x

k 的相对误差即为残差,如计算机类中10门课程2001~2006年的残差为:

由上述残差分析结果可知,各门课程每个书号销售量的残差普遍较小,因此GM(1,1)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明显。

5.3 分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在总社-分社的资源配置任务完成后,各个分社再根据各自得到的书号个数,重新对所辖课程分配书号。这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更要考虑分社的经济效益。类似于模型Ⅰ,我们建立分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5.3.1 模型的准备

(1)课程经济效益的量化(附件3.1)

由假设2,出版社出版一本教材获得的利润率r 为一常数。为了求得出版社A 的总体经济效益,必须先考虑各个分社获得的经济效益。第i 个分社2006年获得的经济效益为

*(6)*i

i

d i i

i

i c E r x p ==

其中:r 为出版社出版一本教材获得的利润率,(6)i x 为第i 门课程单个书号的教材在2006年的销售量预测值,i p 为第i 门课程教材的课程均价。i i c d 、分别为分社i 所辖课程代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量化

前面模型Ⅰ对满意度量化时,我们已经得到各门课程满意度的评价向量*

i q ,为了与模型Ⅰ中分社满意度i Q 相对应,我们这里仍用i Q 表示课程满意度的量化值,则学生对第i 门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

4*

*

1

14i i ij j Q q q ===∑

(3)分社市场占有率的量化

首先通过Excel 软件对附件2中的问卷调查数据按课程进行分类采用matlab7.0软件(附录),求得A 出版社72门课程的教材各自被选中的次数及该课程教材的市场总量,从而得到72门课程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i Z 。 5.3.2 模型的建立

由上面得到的72个课程的经济效益的量化值i E 、满意度的量化值i Q 、市场占有率的量化值i Z ,建立资源(书号)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模型Ⅲ: 999

111

max{E=,Q= Z= )};

;;2i i

i i i i i i i i i d i i i c i i i

i b E bQ

b Z b B b a a b ====?

????=??????≤?????≤????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 5.3.3 模型的简化

下面我们,通过确定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者的权重系数,将上述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1)三者权重系数的量化

同样使用熵值法来确定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者的权重。

1230.95570.0014,0.0399ωωω===,

(2)简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由这三个权重系数123ωωω、、,我们可以将前面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下面的单目标线性模型:

模型Ⅲ’:

9

123

1

max{S= ()}

;

;

;

2

i

i

i i i i i i

i

d

i i

i c

i i

i

i

b E bQ b Z

b B

b a

a

b

ωωω

=

=

?

+

?

?

??

=

??

??

?

?≤

?

??

??

??

?

?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5.3.4 模型的求解

首先运用matlab7.0软件处理附件4和附件5中的原始数据,得到各线性约束条件前的系数矩阵。然后利用lingo8.0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附录),得到

i

b的具体数值,从而得到2006年9个分社的共72门课程的书号分配方案为

5.4 总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模型Ⅰ和模型Ⅱ是按照A 出版社目前“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步骤而建立的。但是实际过程中,在第一步分配“总社-分社”,总社只能根据各分社的整体情况确定书号分配个数,不能较好的顾及所有课程,特别是强势课程。第二步分配“分社-课程”,各个分社对所辖课程进行书号分配时,分社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各个分社的分配标准不尽相同,势必会与总社的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总社的经济效益。因此下面对A 出版社目前的分配方案进行改进,建立总社-课程的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总社-课程”一次分配方式的分配方案。

“总社-课程”的分配步骤如下图5.2所示

目前,总社给各分社分配书号时,以分社为单位,并遵循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同样的,在“总社-课程”一次分配时,总社要考虑增加强势产品支持力度,不能够一切以盈利为目的,还要顾及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在考虑出版社目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顾及市场信息(关系其长远发展),如学生对教科书的满意度、课程的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附件2给出了5年来的十万多份调查问卷数据,可以较好的反映A 出版社的市场信息。从附件2可以看出,关系出版社市场地位的因素同样主要是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总社在制订资源分配方案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学生的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

5.4.1 模型的准备

(1)课程单纯经济效益的量化

在单纯考虑出版社利润时,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第i 门课程的经济效益量化值分别为

*(6)*i i i E r x p

(2)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量化

模型Ⅲ已经得到72门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的量化值i Q ,这里直接沿用。 (3)课程市场占有率的量化

我们通过Excel 软件对附件2中的问卷调查数据按课程进行分类,然后求得各门课程的教材被学生选中的次数和该课程教材的市场总量。从而得到第i 门课程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i Z 。

5.4.2 模型的建立

下面我们要建立的模型同样也必须满足模型Ⅰ中的约束条件。

图5.2 “总社-课程”的一次分配示意图

由上面得到的72门课程经济效益的量化值i S 、满意度的量化值i Q 、市场占有率的量化值i Z 。同样我们建立如下资源(书号)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模型Ⅳ:999

111

721

max{E=,Q= Z= )}min{*}500;

;2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d i ij ij i c i i d d i i i c i c d

d i i i c i c b E bQ

b Z b m n b a b b a =========?

????≤???????

=???????≤???????≤????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 5.4.3 模型的简化

下面我们通过确定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者的权重系数,将上述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1)三项指标权重系数的量化

模型Ⅲ已经得到各个课程经济效益、学生的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三者的权重系数

1230.95570.0014,0.0399ωωω===, (2)简化为单目标线性模型

由这三个权重系数123ωωω、、,我们可以将前面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简化为下面的单目标线性模型:

模型Ⅳ’:12372

1

max{}min{*}500;;2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d i ij ij i c i i d d i i i c i c d d i i i c i c b S bQ b Z b m n b a b b a ωωω======????≤????

??

=??

??????≤??

????≤????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 5.4.4 模型的求解

采用lingo8.0求解上述多目标规划模型(附录3.3),得到如下资源配置方案:

5.5 两种分配方式的比较和分析

5.5.1 分配结果的比较

下面对由模型Ⅰ和模型Ⅲ得到在“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方式下分配结果,和由模型Ⅳ得到在“总社-课程”的一次分配方式下分配结果,对两种分配方式进行比较。

由模型Ⅰ和模型Ⅲ得到计算二次分配的经济效益、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的数值分别除以其均值分别作为其表征值,得到三者的表征值分别为(707.0016,250.3907,502.7673),一次分配时三者的表征值值分别为(719.1724,254.7012,499.7643)。发现一次分配方式在收益和满意度上略优于二次分配,在市场占有率上,略次于二次分配。

实际上,出版社最关心的还是经济效益,所以分别求得在两种分配方式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为7

2.565910?(一次分配)和7

2.522410?(二次

分配)。两者的差值为5

4.3510?因此在总体经济效益上,一次分配能为A 出版社增加四十多万的收益。

5.5.2 结果的分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是因为一次分配方式中满意度占的权重很大,由于重点考虑学生的满意度,出版社将精力过多的放在提高课本的质量上,降低了对数量的要求。由计算得到的经济效益、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者权重系数:

1230.95570.03990.0014,ωωω===, 可以看出,市场占有率的权重相比之下远小于收益和满意度的权重,即经济效益和满意度起主体作用。因此虽然出版社在收益和满意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市场占有率上会有损失。

二次分配方式先把书号分配到各分社,对分社的评价也潜在的影响了对课程的评价。因此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能为出版社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并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课程归属于一个不强势的分社,而不能得到应有的书号个数。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二次分配方式试图通过阶段最优达到全局最优的意图是不能实现的。一次分配方式能够消除分社的强势与否对课程书号数分配的影响,更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

因此,总体上,两种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一次分配方式略优于二次分配方式。

六、给A 出版社的建议

在模型一中,通过对影子价格的分析得出第四个约束条件是紧约束,即数学类的策划人员的数量较少,如果从其他的分社调来人员或者招聘新人员,总社的收入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第十一个条件也是紧约束,即总社规定的书号总数比较少,但是在模型二中书号数的影子价格是负的,这说明书号总的数目多了以后会影响读者的满意度,所以需要合理的增加数目。所以,向A 出版社提出如下建议:

1) 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简或调整。通过对模型的分配方案进行计算,我们发现,各社的人力资源有着大量的人员闲置(如6.1所示),各社各类人力资源不能恰好的“人尽其用”, 但是数学类分社除外,还应从其他分社调入策划人员。

2) 下结论:不但增加和调度人力资源可增加收益,增添书号的数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收益目标有所贡献。

3) 改变分配方式,采用直接分配到课程的方案。通过模型对比我们发现,“总社-课程”的一次分配方式略优于“总社-分社-课程”的二次分配方式,因此一次分配方式获得更大的收益,故可考虑采用总社直接分配书号数目到各个课程的分配方式代替现有分配方式。

4) 制定严格的申报制度。出于本位利益或其他原因考虑,分社会主观夸大申请的书号数,这种夸大将影响书号数目的分配进而影响利益极大化的追求,由于这种夸大并非是良性的,故可考虑制订惩罚方式予以避免。

七、模型评价与推广

7.1 模型的评价

由5.5的分配方式比较可知,基于一次分配的模型Ⅳ在经济效益和满意度两个方面略优于基于二次分配的模型Ⅰ和模型Ⅲ,但在市场占有率上略次于后者。两种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一次分配方式略优于二次分配方式。因此下面着重对基于一次分配方式建立的模型们灵敏度:

通过观察模型结果的系数的变化范围发现:在最优解不变的基础上,数学类出版社资源的变化范围以及书号总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但还有不同就是,在这两者中,前者不能再低,后者则不能再低,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紧约束。当数学类出版社资源增加时就要改变原有方案以便增加效益,当书号总数增加时则会改变原有方案以便增加竞争力的需要。总体上看,各变量均具有一定的变化区间,如果有一些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本方案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稳定性应该是不错的。

7.2 模型的推广

7.2.1 约束条件重新确定后的推广模型

在前面的一次分配模型中考虑了政策的连续性,既考虑分配给各个课程的书号个数书号取申请量的一半为下界限制。下面考虑取消这个约束,但假设销售量大致成不减的趋势,即06年的销售量不小于以往5年的最小销售量的数值。将单位书号历年最小销售量与06年的平均销售量预测值的比值作为书号分配数的下界,从而建立新的约束条件,并将代入模型Ⅳ,利用lingo8.0编程求解,得到72个课程各自分配到的书号个数,(如表7.1所示),对应的销售总额为:7

2.965810?,这明显优于先前的结果(7

2.565910?(一次分配)和7

2.522410?(二次分配))。这时,销售总额不小于历史最小量这一约束条件,放宽了对前面模型中对书号分配的具体约束,赋予了书号分配更大的自由度,使得强势课程能够分配的更多的书号数,促使销售额、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7.2.2 考虑风险的经济效益修正模型

出版社最注重的是经济效益,所以下面利用组合投资的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的模型,考察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寻找风险不大,且经济效益较高的资源分配方案。

首先,2006年的具体销售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如果销售量小,视为有损失,那么这就涉及到风险问题。风险可以用收益的方差来进行衡量;方差越大,则风险越大。

第i 个课程在2006年的销售量为(6)i x ,是一个随机变量,用()E i 和()D i 分别表示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算子,用cov 表示两个随机变量的协方差,求得各门课程的销售量的数学期望()E i 求出课程i 之间的销售额协方差矩阵。

决策变量()x i 分别表示课程i 在2006年所获得的书号的个数,()0,(1,2,72)x i i ≥=, 根据书号总数的限制得到一个约束条件

72

1

()500i x i ==∑

2006年的收益总价值72

1

()*(6)i i S x i x ==∑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2006年收益的方差为 727272

1

11

(()*(6))()()cov((6),(6))i i j i i j V D x i x x i x j x x =====∑∑∑

由于总的效益要尽量的大,而又要使风险尽量的小,所以通过乘除法建立考虑风险的经济效益修正模型:

72

1min{/}()500;2i

i i i i d

d i i i c i c V S x i a b ===????=????????≤????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其中i c 、i d 表示 第i 个分社所辖课程代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由于目标函数中V 是决策变量的二次函数,S 是一个一次函数,而约束条件是

线性的函数,所以这是一个非线性模型。通过lingo 软件求解,得到如下资源配置方案:

八、参考文献:

[1] 薛嘉庆编,最优化原理与方法(修订本),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8;

[2] 李权,关于综合评价方法在岗位工作评估中的应用,http://202.206.208.57/dianjing/news/liquan.doc

,2006年9月15日;

[3] 谢金星、薛毅编著,优化建模与lingo/lindo软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4]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1;

[5] 徐玖平、胡知能、王委编著,运筹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4.5;

[6] 韩旭里编著,数值分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3;

[7] 边馥萍、侯文华、梁冯珍编著,数学模型方法与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优秀论文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B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15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2013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优秀论文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车辆数的增加,致使道路的占用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也导致了更多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路边停车、占道施工、交通流密增大等因素直接导致车道被占用,进而影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在视频提供的背景下通过数据采集,利用数据插值拟合、差异对比、车流波动理论等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针对问题一,首先根据视频1中交通事故前后道路通行情况的变化过程运用物理观察测量类比法、数学控制变量法提取描述变量(如事故横断面处的车流量、车流速度以及车流密度)的数据,从而通过研究各变量的变化,来分析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而视频1中有一些时间断层,我们可根据现有的数据先用统计回归对各变量数据插值后再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利用残差计算值的大小来选择较好的模型来反应各变量与事故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说明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针对问题二:沿用问题一中的方法,对视频2中影响通行能力的各个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同样使用matlab对时间断层处进行插值拟合处理,再将所得到的的变化图像与题一中各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考虑到两视频的时间段与两视频的事故时长不同,从而采用多种对比方式(如以事故发生前、中、后三时段比较差值、以事故相同持续时间进行对比、以整个事故时间段按比例分配时间进行对比)来更好地说明这一差异。由于小区口的位置不同、时间段是否处于车流高峰期以及1、2、3道车流比例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使采集的变量数据的实用性更强,从而最后得到视频1中的道路被占用影响程度高于视频2中的影响程度,再者从差异图像的变化波动中得到验证,使其合理性更强。 针对问题三:运用问题1、2中三个变量与持续时间的关系作为纽带,再根据附件5中的信号相位确定出车流量的测量周期为一分钟,测量出上游车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已在1、2问中由拟合得到,所以再根据波动理论预测道路异常下车辆长度模型的结论,结合采集数据得到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事故发生后,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以及路段上游车流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针对问题四:在问题3建立的模型下,利用问题4中提供的变量数据推导出其它相关变量值,然后代入模型,估算出时间长度,以此检验模型的操作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通行能力车流波动理论车流量车流速度车流密度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论文

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 摘要 由于警务资源有限,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建立数学模型来合理地确定交巡警服务平台数目与位置、分配各平台的管辖范围、调度警务资源。设置平台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平台出警次数均衡,缩短出警时间。用出警次数标准差衡量其均衡性,平台与节点的最短路衡量出警时间。 对问题一,首先以出警时间最短和出警次数尽量均衡为约束条件,利用无向图上任意两点最短路径模型得到平台管辖范围,并运用上下界网络流模型优化解,得到A区平台管辖范围分配方案。发现有6个路口不能在3分钟内被任意平台到达,最长出警时间为5.7分钟。 其次,利用二分图的完美匹配模型得出20个平台封锁13个路口的最佳调度方案,要完全封锁13个路口最快需要8.0分钟。 最后,以平台出警次数均衡和出警时间长短为指标对方案优劣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型,以对出警次数均衡的权重u和对最远出警距离的权重v 为参数,得到最优的增加平台方案。此模型可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设定权重参数和平台增数,由此得到增加的平台位置,权重参数可反映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确定增加4个平台,令u=0.6,v=0.4,则增加的平台位置位于21、27、46、64号节点处。 对问题二,首先利用各区平台出警次数的标准差和各区节点的超距比例分析评价六区现有方案的合理性,利用模糊加权分析模型以城区的面积、人口、总发案次数为因素来确定平台增加或改变数目。得出B、C区各需改变2个平台的位置,新方案与现状比较,表明新方案比现状更合理。D、E、F区分别需新增4、2、2个平台。利用问题一的基于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型确定改变或新增平台的位置。 其次,先利用二分图的完美匹配模型给出80个平台对17个出入口的最优围堵方案,最长出警时间12.7分钟。在保证能够成功围堵的前提下,若考虑节省警力资源,分析全市六区交通网络与平台设置的特点,我们给出了分阶段围堵方案,方案由三阶段构成。最多需调动三组警力,前后总共需要29.2分钟可将全市路口完全封锁。此方案在保证成功围堵嫌疑人的前提下,若在前面阶段堵到罪犯,则可以减少警力资源调度,节省资源。 【关键字】: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糊加权分析最短路二分图匹配

数学建模国赛一等奖论文

电力市场输电阻塞管理模型 摘要 本文通过设计合理的阻塞费用计算规则,建立了电力市场的输电阻塞管理模型。 通过对各机组出力方案实验数据的分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了各线路上有功潮流关于各发电机组出力的近似表达式。按照电力市场规则,确定各机组的出力分配预案。如果执行该预案会发生输电阻塞,则调整方案,并对引起的部分序内容量和序外容量的收益损失,设计了阻塞费用计算规则。 通过引入危险因子来反映输电线路的安全性,根据安全且经济的原则,把输电阻塞管理问题归结为:以求解阻塞费用和危险因子最小值为目标的双目标规划问题。采用“两步走”的策略,把双目标规划转化为两次单目标规划:首先以危险因子为目标函数,得到其最小值;然后以其最小值为约束,找出使阻塞管理费用最小的机组出力分配方案。 当预报负荷为982.4MW时,分配预案的清算价为303元/MWh,购电成本为74416.8元,此时发生输电阻塞,经过调整后可以消除,阻塞费用为3264元。 当预报负荷为1052.8MW时,分配预案的清算价为356元/MWh,购电成本为93699.2元,此时发生输电阻塞,经过调整后可以使用线路的安全裕度输电,阻塞费用为1437.5元。 最后,本文分析了各线路的潮流限值调整对最大负荷的影响,据此给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方案。

一、问题的重述 我国电力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随着用电紧张的缓解,电力市场化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这给有关产业和研究部门带来了可预期的机遇和挑战。 电网公司在组织电力的交易、调度和配送时,必须遵循电网“安全第一”的原则,同时按照购电费用最小的经济目标,制订如下电力市场交易规则: 1、以15分钟为一个时段组织交易,每台机组在当前时段开始时刻前给出下一个时段的报价。各机组将可用出力由低到高分成至多10段报价,每个段的长度称为段容量,每个段容量报一个段价,段价按段序数单调不减。 2、在当前时段内,市场交易-调度中心根据下一个时段的负荷预报、每台机组的报价、当前出力和出力改变速率,按段价从低到高选取各机组的段容量或其部分,直到它们之和等于预报的负荷,这时每个机组被选入的段容量或其部分之和形成该时段该机组的出力分配预案。最后一个被选入的段价称为该时段的清算价,该时段全部机组的所有出力均按清算价结算。 电网上的每条线路上有功潮流的绝对值有一安全限值,限值还具有一定的相对安全裕度。如果各机组出力分配方案使某条线路上的有功潮流的绝对值超出限值,称为输电阻塞。当发生输电阻塞时,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调整: 1、调整各机组出力分配方案使得输电阻塞消除; 2、如果1做不到,可以使用线路的安全裕度输电,以避免拉闸限电,但要使每条 线路上潮流的绝对值超过限值的百分比尽量小; 3、如果无论怎样分配机组出力都无法使每条线路上的潮流绝对值超过限值的百分 比小于相对安全裕度,则必须在用电侧拉闸限电。 调整分配预案后,一些通过竞价取得发电权的发电容量不能出力;而一些在竞价中未取得发电权的发电容量要在低于对应报价的清算价上出力。因此,发电商和网方将产生经济利益冲突。网方应该为因输电阻塞而不能执行初始交易结果付出代价,网方在结算时应该适当地给发电商以经济补偿,由此引起的费用称之为阻塞费用。网方在电网安全运行的保证下应当同时考虑尽量减少阻塞费用。 现在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某电网有8台发电机组,6条主要线路,附件1中表1和表2的方案0给出了各机组的当前出力和各线路上对应的有功潮流值,方案1~32给出了围绕方案0的一些实验数据,试用这些数据确定各线路上有功潮流关于各发电机组出力的近似表达式。 2、设计一种简明、合理的阻塞费用计算规则,除考虑电力市场规则外,还需注意:在输电阻塞发生时公平地对待序内容量不能出力的部分和报价高于清算价的序外容量出力的部分。 3、假设下一个时段预报的负荷需求是982.4MW,附件1中的表3、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各机组的段容量、段价和爬坡速率的数据,试按照电力市场规则给出下一个时段各机组的出力分配预案。 4、按照表6给出的潮流限值,检查得到的出力分配预案是否会引起输电阻塞,并在发生输电阻塞时,根据安全且经济的原则,调整各机组出力分配方案,并给出与该方案相应的阻塞费用。 5、假设下一个时段预报的负荷需求是1052.8MW,重复3~4的工作。 二、问题的分析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年(第十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变循环发动机部件法建模及优化 由飞机/发动机设计原理可知,对于持续高马赫数飞行任务,需要高单位推力的涡喷循环,反之,如果任务强调低马赫数和长航程,就需要低耗油率的涡扇循环。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可以同时具备高速时的大推力与低速时的低油耗。变循环发动机的内在性能优势,受到了各航空强国的重视,是目前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变循环发动机的构`造及基本原理 1.1 基本构造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的基本构造见图1、图2,其主要部件有:进气道、风扇、副外涵道、CDFS涵道、核心驱动风扇级(CDFS)、主外涵道、前混合器、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后混合器、加力燃烧室、尾喷管。双涵道模式下,选择活门和后混合器(后VABI)全部打开;单涵道模式下,选择活 前混合器主外涵道主燃烧室加力燃烧室

图2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发动机各截面参数的下脚标 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如图3所示,变循环发动机为双转子发动机,风扇与低压涡轮相连,CDFS、高压压气机与高压涡轮相连,如图3下方褐色的线所示。蓝色的线表示有部件之间的气体流动连接(图3中高压压气机后不经主燃烧室的分流气流为冷却气流,在本题中忽略不计)。 图3 变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图 1.2工作原理 变循环发动机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涡喷模式和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亚音速巡航的低功率工作状态,风扇后的模式转换活门因为副外涵与风扇后的压差打开,使更多空气进入副外涵,同时前混合器面积开大,打开后混合器,增大涵道比,降低油耗,此时为发动机的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超音速巡航、加速、爬升状态时,前混合器面积关小,副外涵压力增大,选择活门关闭,迫使绝大部分气体进入核心机,产生高的推力,此时为发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道路常会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导致车道被占用,事发地段的通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交通流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以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事故点及其上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的预测。 针对问题一,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考虑到车身大小不同,我们把所有车辆进行标准化。运用统计估算模型对视频一的车辆进行分段统计,得出未发生事故前道路通行能力2555(辆/h )。因为车辆所占车道未达到数学理论计算要求,所以我们利用修正过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出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h ),进而与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对误差。 针对问题二,我们基于问题一的模型,以及附件三数据分析所得,不同车道的通行流量比例不同,对视频二的车辆各项数据的分段统计分析,得到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再根据修正的理论数学计算模型,得出理论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问题一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同一横断面上的实际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车流量呈负相关性。 针对问题三,我们运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结合层次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理想化的函数关系式。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将进行问题分解,把车辆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量作为准则层。通过查阅资料对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对车辆排队长度的权重。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然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模型求出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130.0430.09263.623y x x =-+-。第二,我们运用车流波动相关理论,得到理论模型,继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上游来车在红绿灯下的时间间断问题,所以把来车的情况作周期性分析,假设来车是间隔相同的时间连续的到来,求出一个周期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数。然后运用等待制排队模型,当累计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后,可以通过排队论计算出时间15min 。 关键词:通行能力 统计估算 层次分析 非线性回归方程 SPSS 软件 排队论 车流波动 一、问题重述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 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 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 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指导教师组 日期:年月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论文标题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一般说来,摘要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的主要问题; ②建立的什么模型; ③用的什么求解方法; ④主要结果(简单、主要的); ⑤自我评价和推广。

摘要中不要有关键字和数学表达式。 数学建模竞赛章程规定,对竞赛论文的评价应以: ①假设的合理性 ②建模的创造性 ③结果的正确性 ④文字表述的清晰性 为主要标准。 所以论文中应努力反映出这些特点。 注意:整个版式要完全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书写,否则无法送全国评奖。 一、问题的重述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解决给定的问题,所以一般应以“问题的重述”开始。 此部分的目的是要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要过于分散、琐碎,措辞要精练。 这部分的内容是将原问题进行整理,将已知和问题明确化即可。 注意: 在写这部分的内容时,绝对不可照抄原题!

数学建模全国赛07年A题一等奖论文

关于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Logistic、灰色预测、动态模拟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对2007至2020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得出在2015年时,中国人口有13.59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本文建立了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2007至2050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1990至2005年的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得出2030年时,中国人口有14.135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为了对人口结构、男女比例、人口老龄化等作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建立模型三,并对数据作了如下处理:取平均消除异常值、对死亡率拟合、求出2001年市镇乡男女各年龄人口数目、城镇化水平拟合。在此基础上,预测出人口的峰值,适婚年龄的男女数量的差值,人口老龄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人口抚养比以及我国“人口红利”时期。在模型求解的过程中,还对政府部门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此模型可以对未来人口做出细致的预测,但是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并且对初始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接着,我们对对模型三进行了改进,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加入控制因子,使得所预测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灵敏度分析中,首先针对死亡率发展因子θ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发现人口数量对于θ的灵敏度并不高,然后对男女出生比例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出其灵敏度系数为0.8850,最后对妇女生育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发现在生育率在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其灵敏度在不断增大。 最后,本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特别指出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同时也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针对我国的人口情况给政府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Logistic模型灰色预测动态模拟 Compertz函数

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优秀论文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B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 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 消评奖资格。) 日期:2014 年9 月 15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2003年数学建模A题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对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A题 SARS的传播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SARS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请你们对SARS 的传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要求如下: (1)对附件1所提供的一个早期的模型,评价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建立你们自己的模型,说明为什么优于附件1中的模型;特别要说明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以及能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的模型,这样做的困难在哪里?对于卫生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做出评论,如:提前或延后5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疫情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估计。附件2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3)收集SARS对经济某个方面影响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附件3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4)给当地报刊写一篇通俗短文,说明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附件1: SARS疫情分析及对北京疫情走势的预测 2003年5月8日 在病例数比较多的地区,用数理模型作分析有一定意义。前几天,XXX老师用解析公式分析了北京SARS疫情前期的走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每个病人可以传染他人的期限(由于被严格隔离、治愈、死亡等),并考虑在不同阶段社会条件下传染概率的变化,然后先分析香港和广东的情况以获得比较合理的参数,最后初步预测北京的疫情走势。希望这种分析能对认识疫情,安排后续的工作生活有帮助。 1 模型与参数 假定初始时刻的病例数为N0,平均每病人每天可传染K个人(K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范例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就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她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与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就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 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 摘要 病床就是医院的重要卫生资源,其使用情况就是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合理分配床位、提高病床使用率对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两个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题针对某医院眼科病床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让我们建立一个合理的病床安排 模型,以解决病床的最优分配问题,从而提高对医院资源的有效利用。 针对问题一,本文制定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门诊相关指标集(病人平均等待时间、门诊等待平均队长、病人平均满意度)与病床相关指标集(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数、病床平均工作日、病床平均周转率、实际病床利用率)。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出模型的优劣,本文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密切值法、TOPSIS法与RSR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应建立了三个评价模型,以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针对问题二,本文建立了以病床需求数为状态转移变量、以各类病人的病床安排数为决策变量的动态规划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观测期内病人平均等待时间、病床平均周转率、病床利用率与潜在流失率等指标,且在制定寻优策略时,引入了病人满意度量化函数与优先 级函数,使得模型更加合理。通过Matlab对该模型求解,得出了次日病床安排方案(结果见表4)。 综合评价模型时,以该医院目前的病床安排方案与我国医院通用的病床安排方法为比 较对象,借助上述三种评价方法与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瞧,本文的模型相对较优(评价结果见表9)。 针对问题三,本文既充分考虑了如何缩短病人平均等待时间与提高病床利用率,又兼顾 了公平原则,根据病症的不同与就诊病人到院的顺序制订了优先服务策略,给出了每个病人 相应的入住时间区间(见P18)。 针对问题四,由于住院部周六与周日不安排手术,对某些类型病人的病床安排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对问题二中模型的优先级函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利用Matlab进行了求解(结果见表10)。 为了判断手术安排时间就是否改变,本文根据问题一的评价方法与模型对修改后的模 型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评价结果得知,手术安排时间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针对问题五,为了使所有病人在系统内的平均逗留时间(含等待入院及住院时间)最短, 本文建立了以其为目标函数且带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了Lingo软件对其进行求解,得出的结论就是:分配给外伤、白内障(双眼)、白内障(单眼)、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各类型病人的床位数依次为:8、16、12、21、22,分别占总床数的比例为:10、13%、20、25%、15、19%、26、58%、27、85%。 最后,本文对所建模型的优点与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本文研究的结果在实际医院病床安排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病人平均等待时间;实际病床利用率;RSR法;满意度量化函数;动态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

数学建模国赛论文格式(数模必备)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本科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全 国评奖时,每个组别一、二等奖的总名额按每道题参赛队数的比例分配;但全国一等奖名额的一半将平均分配给本组别的每道题,另一半按每道题参赛队比例分配。)●论文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 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不要目录。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 始连续编号。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用小四 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文字内容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必要的彩色图形、图表除外)。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包括关键词),在整篇论文 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且无需译成英文)。 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论文应该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正文尽量控制在2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在论文纸质版附录中,应给出参赛者实际使用的软件名称、命令和编写的全部计算 机源程序(若有的话)。同时,所有源程序文件必须放入论文电子版中备查。论文及程序电子版压缩在一个文件中,一般不要超过20MB,且应与纸质版同时提交。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 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 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注] 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13年数学建模A题概念解释--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 由于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以及服务水平不同,通行能力分为:基本(理论)通行能力,可能(实际)通行能力和设计(规划)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是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以理论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地形、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理论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 公式(参《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传播分析与控制》): 单向车行道的可能通行能力Qx=CB*N*fw*fHV*fp Qx是单向车行道可能通行能力,即在具体条件下,采用四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veh/h。 CB是基本(理论)通行能力。 N是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 fw是车道宽度和侧向净宽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fHV是大型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是:fHV=1/[1+ PHV(EHV-1)],EHV 是大型车换算成小客车的车辆换算系数;PHV是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fp驾驶员条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一般在0.9~1之间 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basic 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通过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计算公式为:CAP=s1*λ1+s2*λ2+....+sn*λn(s为饱和流量,λ为绿信比) 全红时间越长,通行能力越小 周期时长一定的情况下,相位数越多,通行能力越大 它是指道路上某一地点、某一车道或某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的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容量、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一般以辆/h、人/h表示。车辆多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效通行能力的当量小客车单位 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量不尽相同,交通量是指道路在某一定时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数。一般道路的交通量均小于道路的通行能力,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比其通行能力小得多时,则司机驾车行进时操作的自由度就越大,既可以随意变更车速,转移车道,还可以方便地实现超车。当交通量等于或接近于道路通行能力时,车辆行驶的自由度就逐渐降低,一般只能以同一速度循序行进,如稍有意外,就会发生降速、拥挤,甚至阻滞。当交通量超过通行能力时,车辆就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因此,道路通行能力同河流的过水能力一样,是道路在一定条件下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值,条件不同,要求不同,其通行能力也就不同。故通行能力是一个变数

数学建模国一论文

数学建模比赛预选赛 B题温室中的绿色生态臭氧病虫害防治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在丹麦举行之后,温室效应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温室效应来造福人类,减少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成为全社会的聚焦点。 臭氧对植物生长具有保护与破坏双重影响,其中臭氧浓度与作用时间是关键因素,臭氧在温室中的利用属于摸索探究阶段。 假设农药锐劲特的价格为10万元/吨,锐劲特使用量10mg/kg-1水稻;肥料100元/亩;水稻种子的购买价格为5.60元/公斤,每亩土地需要水稻种子为2公斤;水稻自然产量为800公斤/亩,水稻生长自然周期为5个月;水稻出售价格为2.28元/公斤。 根据背景材料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在自然条件下,建立病虫害与生长作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数学模型;以中华稻蝗和稻纵卷叶螟两种病虫为例,分析其对水稻影响的综合作用并进行模型求解和分析。 (2)在杀虫剂作用下,建立生长作物、病虫害和杀虫剂之间作用的数学模型;以水稻为例,给出分别以水稻的产量和水稻利润为目标的模型和农药锐劲特使用方案。 (3)受绿色食品与生态种植理念的影响,在温室中引入O 3 型杀虫剂。建立 O 3对温室植物与病虫害作用的数学模型,并建立效用评价函数。需要考虑O 3 浓度、 合适的使用时间与频率。 (4)通过分析臭氧在温室里扩散速度与扩散规律,设计O 3 在温室中的扩散方案。可以考虑利用压力风扇、管道等辅助设备。假设温室长50 m、宽11 m、高3.5 m,通过数值模拟给出臭氧的动态分布图,建立评价模型说明扩散方案的优劣。 (5)请分别给出在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中杀虫剂使用策略、在温室中臭氧应用于病虫害防治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字数800-1000字。

2019数学建模国赛a题答案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8年,来自全国34个省/市/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及美国和新加坡的1449所院校/校区、42128个队(本科38573队、专科3555队)、超过12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 赛事设置: 竞赛宗旨 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扩大受益面,保证公平性,推动教学改革,提高竞赛质量,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学研究。 规模与数据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一般在上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至下周星期一共3天,72小时)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但竞赛分本科、专科两组,本科组竞赛所有大学生均可参加,专科组竞赛只有专科生(包括高职、高专生)可以参加)。同学可以向该校教务部门咨询,如有必要也可直接与全国竞赛组委会或各省(市、自治区)赛区组委会联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

赛。2014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338所院校、25347个队(其中本科组22233队、专科组3114队)、7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 比赛时间 2017年比赛时间是9月14号20:00到9月17号24:00,总共76小时,采取通讯方式比赛,比赛地点在各个高校。比赛时间全国统一的,不可以与老师交流,可以在互联网查阅资料。 同学们在比赛期间应该注意安排时间,以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组委名单 注:第五届专家组任期两年(2010-2011)。2011年底任期届满后,组委会对专家组进行了调整,并决定此后不再对外公布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五届组委会成员名单(2010-2013)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四届组委会成员名单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一、二、三届组委第一、二、三届组委会成员名单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引各赛区组委会各赛区联系方式列表引 [注1] 各赛区联系人请注意:若本赛区联系e-mail地址发生变化,请通知全国组委会进行修改。 [注2] 全国已成立赛区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国内尚未成立赛区的区域组成联合赛区,其他(境外参赛学生)组成国际赛区,共30个赛区。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1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道路中通常会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导致车道被占用,事发地段的通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交通流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以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内事故点及其上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的预测。 针对问题一,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考虑到车身大小不同,我们把所有车辆进行标准化。运用统计估算模型对视频一的车辆进行分段统计,得出未发生事故前道路通行能力2555(辆/h )。因为车辆所占车道未达到数学理论计算要求,所以我们利用修正过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出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h ),进而与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对误差。 针对问题二,我们基于问题一的模型,以及附件三数据分析所得,不同车道的通行流量比例不同,对视频二的车辆各项数据的分段统计分析,得到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再根据修正的理论数学计算模型,得出理论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问题一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同一横断面上的实际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车流量呈负相关性。 针对问题三,我们运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结合层次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理想化的函数关系式。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将进行问题分解,把车辆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量作为准则层。通过查阅资料对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对车辆排队长度的权重。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然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模型求出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 130.0430.09263.623y x x =-+-。第二,我们运用车流波动相关理论,得到理论模型,继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上游来车在红绿灯下的时间间断问题,所以把来车的情况作周期性分析,假设来车是间隔相同的时间连续的到来,求出一个周期内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数。然后运用等待制排队模型,当累计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后,可以通过排队论计算出时间15min 。 关键词:通行能力 统计估算 层次分析 非线性回归方程 SPSS 软件 排队论 车流波动

2011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获奖论文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摘要 本文旨在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对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点、污染程度、传播特征以及污染源的确定进行有效的描述、评价和定位。 对于重金属空间分布问题,首先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应用Surfer 8软件对各数据点的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直观的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形;随后,分别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模糊评价标准和模型对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判。 对于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问题,基于因子分析法、问题一的结果和对各个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等因素,判断出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石油加工并推测该区域是镍矿富集区。随后讨论了污染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金属的污染贡献率。 针对污染源位置确定问题,我们建立了两个模型:模型一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基于污染传播的一般规律建立模型,求取污染源范围,模型作用更倾向于确定污染源的位置;模型二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拟合二次曲面方程,在有效确定污染源的同时也反映了其传播特征,模型更加清楚,理论性也更强。 在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问题中,我们对针对污染源位置确定问题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同时建立了考虑了时间,地域环境和传播媒介的污染物传播模型,从而反映了地质的演变。 综上所述,本文模型的特点是从简单的模型建立起,强更准确的数学模型发展,逐步达到目标期望。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克里金插值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流程图

一、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异常的查证,以及如何应用查证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料开展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评价和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讨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污染来源以及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机理,并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出科学建议,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也有利于人类社会 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1] 。按照功能划分,城区一般可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山区、主干道路区及公园绿地区等,不同的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为此,将所考察的城区划分为间距1公里左右的网格子区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 记录采样点的位置。应用专门仪器测试分析,获得了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另一方面,按照2公里的间距在那些远离人群及工业活动的自然区取样,将其作为该城区表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1.2 目标任务 (1) 给出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并分析该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2) 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由此建立模型,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为更好地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分析还应收集的信息,并进一步探索怎样利用收集的信息建立模型及解决问题。 二、 模型假设 1)忽略地下矿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2)认为海拔对污染物的分布较小,故只在少数模型中讨论其作用; 3)认为题目中的采样方式是科学的,能够客观反映污染源的分布。 三、 符号说明 3.1第一问中的符号说明 i p ——污染物i 的环境污染指数 i C ——污染物i 的实测值 i S ——污染物i 的背景值 m ax (/)i i C S ——土壤污染指数的最大值 (/)i i avg C S ——土壤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