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教学反思】篇二: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春之韵

——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描写春天的诗句,感受诗词的音律美。

2、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使孩子对诵读古诗兴趣盎然。

3、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

4如歌的意境,

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珍惜大好春光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探春

1、猜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春)

2、看到这个“春”字,你想到了什么?

3色吧。(观看课件)

4

二、读春

1那是一天,大诗人朱熹到山东的泗水河边去,一路不由得大发出了感慨: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

3

4

节奏法(两字一顿)

平仄法(一、二声长,三、四声短)

说唱法(用曲调演唱)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春日》。

6、运用其中一种方法练习朗诵一首自己喜爱的春天的古诗。

7、汇报交流

三、赏春

1、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2、默读古诗,结合老师提供的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

(1)胜日——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

(2)寻芳——春游,踏春,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3)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4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5)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4、指名试说诗意。

5

6此美景,万紫千7、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

1

(1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同学们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是体育健将,有的是绘画能手,还有的劳动积极,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4)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会上,有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手抄报,有巧手描绘的诗配画,有字

迹工整的采集本,我们可以赞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这真是: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你能举举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事例)可以用这句诗来比喻?

3、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

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

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一层意思就是说在孔子

的书籍中寻求知识。畅游在书海里,不正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咏春

1

2、万紫千红总是春,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吧。(按要求完成题卡)

日出江花(红)(绿)如(蓝)。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水村

山郭酒旗风。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出自杜甫的《绝句》。蓑衣,斜风细

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的《渔歌子》。百般(红)(紫)斗芳菲。出

自韩愈的《晚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出自白居

易的《钱塘湖春行》。

3、选择其中一首背出来。

六、惜春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春光,在每一

个美如春天的日子里勤奋学习!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让

老师从你们身上看到焕然一新的“无边光景”,让老师欣赏到“万紫千红”美丽景象!老

师把一首改编后的《春日》送给大家,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师生齐诵诗

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读书好时分。他日寻芳四小苑,无边光景时时新。等闲识得读书

面,万紫千红永是春。

板书设计:春日

咏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劝学篇三:《春日》教学设计1 《春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

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仲春阳春晚春残春暮春春令三春阳春春辉春风春水春光春色

春汛春雨春景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暖踏春春雷春潮春华春季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春深如海春寒料峭春满人间四季如春春风和煦春和日丽春风送暖春风浩荡春风化雨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春意正浓春苗茁壮百花争春春到人间百鸟鸣春春花烂漫春桃吐蕊枯木逢春春水盈盈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春和景明春风荡漾春风徐来春江水暖春雨丝丝春雨绵绵红杏闹春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

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篇四:二年级小学语文第一单元p1-22 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黄城根小学张秋玥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是早春二月,虽然还有着一丝寒冷,但仍抵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

二、解题知人:

1.全班齐读课题。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3.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4.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以下内容仅为参考,不一定都讲。)

(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考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性格开朗豪

放,喜欢饮酒。晚年不拘礼度,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现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三、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黄城根小学张秋玥

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四、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通过注释,先了解字面意思。

(2)想象一下: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颜色的美——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

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又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形态的美——“绦”用丝编成的,那么细致精美,微风吹来,随风轻舞。)

(4)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5)指名读。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6)全班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多读几遍,有什么问题吗?或者你觉得还有没有像“妆”、“绦”这样能体现柳树美的词语?

(2)学生自读体会。

(3)全班交流:

“裁”:用了拟人的手法,更体现了柳树婀娜多姿的美。

“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4)赛读: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五、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城根小学张秋玥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记字的好方法是什么。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部首为“戈”。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资料:

a.背景知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唱。因此,唐诗成了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诗篇,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呢?本文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它运用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地使我们渐渐进入佳境,

领略到唐代诗歌高妙悠远的意境。 b.内容概要。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修辞方法灵活多样;语言的魅力

文章分两部分。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一首,宛如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赏析者对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部分,是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从总体上感受诗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 c.课文讲析。名篇共赏识瑰宝。想象、联想、感受再现诗境。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揣摩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的形象。作者对诗句的分析通俗而形象,第一句总写柳树给人的印象。作者紧扣“碧玉”一词,用优美的语言阐发双关意义:以比喻义想象柳叶的色彩、光泽;以借代联想柳树的袅娜多姿,静中有动,这样,就使柳树的意象在鉴赏者心中“活”了起来。如果说第一句是概述总体形象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写局部,写细节,因此作者就像画家画工笔画那样细细地揣摩诗句的含义。“万条”写柳枝的茂密,“垂下”写它的轻柔,随风飘拂,“绿丝绦”写了它的颜色和质地,“绿”照应了前句的“碧”,“丝绦”则重在表现柳枝如丝带的柔顺与光泽。作者分析黄城根小学张秋玥

第三句和第四句时则侧重于剖析设问,简洁明快地点出那“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嫩叶”都来自春风的剪裁。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启发我们感受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我们进入诗的意境。

首先,作者从这是一首咏物诗说起,点出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并引用民间俗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来证明这一点,接着抒写自身的感受,说明诗人是“借柳树歌咏春风,歌咏春天的到来。”借咏柳而咏春,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咏物诗的独到之处,它将作者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化身。作者对诗的深入探究使我们的理解向纵深发展,从对诗作表面形象的欣赏深入到对其内在意蕴的理解。

其次,作者从诗作的构思角度精辟地分析了诗作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一是巧用比喻。把柳树喻为碧玉,喻为美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二是用联想、想象启发读者。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引着我们随着他的思路去联想、想象,去品味诗的意境,去丰富诗的内容。如剪刀的春风“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绿。”这些对春天美好的想象烘托出诗作深远的意境。三是给人以启示,是谁在手持“春风”这把剪刀来“剪裁”绿柳,妆扮春天呢?作者从更深一层诱导我们思索,得出结论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在描绘春天,在进行着这值得人类歌咏、赞美的创造性劳动。是它,挥舞剪刀,裁出了万紫千红的世界。由此可见,写树在于写春,赞春在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作者分析了这首诗层次的变化。富于变化的层次可以造成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先总写后具体描述,也可以说是先勾轮廓再画细节。前两句为直接描写,语调平平,后两句一改前面的平铺直叙而写猜测和回答,近乎于修辞中的设问,层次中有了起伏的变化,就构成了一种节奏美、韵律美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从诗题入手: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

黄城根小学张秋玥

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一、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2、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3、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二、深入理解诗境: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晚春》赏析

《晚春》赏析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其诗歌创作亦有斐然成就。究其原因,在于韩愈自强不息,勤学上进,勇于探索。韩愈自幼勤学,“读书为文,日记数千万言”,后遂通“诸史百子”,学问精进。其诗歌创作追求新奇,甚至不避险怪。他大力扶持后学,曾极力褒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鼓励其探索诗歌创作艺术。此二人奇僻、瘦硬的诗风成为当时诗坛的别调,自有韩愈怕提携、勉励之功。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乃是百花千红万紫,争奇斗妍。“斗”即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是指各种草树斗艳(红紫)争芳(芳菲)。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乃是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与白雪竞胜比美。诗人在形象化地描绘草树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的灵动奔放画面的同时,精细准确地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的敏感鲜活的心灵。“草树”是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争奇斗妍,尽现娇容丽姿,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原来,诗人郊游即目所见的晚春之景已深深拨动了他的心弦。他由草树“红紫斗芳菲”想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便到了垂暮之年,因此,应该珍惜光阴,及时努力,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发挥自己最大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他由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想到了一个人难免有各种缺陷,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词),不自我菲薄,而是乐观自信,昂扬进取,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所作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慨,给人诙谐轻松的效果,并非一脸的严肃。诗人在描绘杨花漫天化作雪片飘飞之景象时,用“惟解”一词来揭示杨花的心态,揶揄之中含有怜惜之意,诙谐的调侃之中不乏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这种轻松自适的语言增添了诗作活泼幽默的情趣。 诗人见景生感,绘景以寄慨,所绘之景灵动奔放,所寄之慨真挚深沉。年近半百的诗人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感慨时光流逝之无情,自勉要惜时勤学,以免皓首无成。诗人出于对文坛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愿望,寄予孟郊、贾岛一班年轻人勇于探索、创新的厚望。正由于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人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晚春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正确把握绝句的节奏,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惜春惜时、留恋青春的无限深情 一、导入 读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四、诵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五、品诗句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六、主旨探究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共十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 《散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分析人物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散步》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嫩(nan )芽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分歧(qí) 熬(áo )拆(chāi )散散步(sàn) 散(sǎn )文你就背(bēi) )着我我背(bai )上的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熬分歧各得其所 忍受,艰苦支持;意见不一致;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整体感知,快速抢答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散步的地点是哪?散步的季节是?散步 的过程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回答,结果怎样? (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我”,母亲、儿子、妻子。田野。初春。分歧。母亲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走小路,小路有趣;走大路) 2、理清本文情节: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word版本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教学设计 1.易错字 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2.词语释义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精品文档

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 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本课为1课时。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精品文档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晚春15-部编版

《晚春》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 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晚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内容。 2、通过赏析诗句,能说出作者感情。 与诗人相遇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资料助读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 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 的时候。 目标一:通过朗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内容。 自学指导一: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品味韵律美。 3、对照注释,翻译诗歌,画出疑难句,然后同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问题。 1.朗读要求:(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芳菲(fēi) 榆荚(jiá) 解(jiě)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 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自学检测一:译读诗歌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 天飞雪。 目标二:通过赏析诗句,能说出作者感情。 自学指导二: 朗读诗歌,从不同的角度(炼字、修辞、写法、情感等)赏析诗句,并说出作者的感情。 自学检测二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完整word版)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淠东学校王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 (一)欣赏歌曲《晚春》,揭题激趣 1、边听歌曲,边赏美图:师生春天里的照片,激发爱春惜春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晚春) 板书晚春 齐读课题。那它的词作者是谁呢?(板书:韩愈)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晚春》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一诗。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出示课件:《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才气。 惟解:只知道。 译文

春天来了教案(5篇)

春天来了教案(5篇) 春天来了教案 春天来了教案(一): 教学设想: 《春天来了》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务必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资料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春天特有的景色和搞笑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述的景物,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观察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画,练习有顺序地说一段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和带有歌曲《春天在那里》的磁带。 一、课前绘画丰富活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春天。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能够用眼睛看,能够用鼻子闻,能够用耳朵听,能够用

手摸,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带给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资料,互相说说春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务必是春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也能够让学生自愿到前面汇报,及时给予鼓励。)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明白的、画中以外的春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春天里的搞笑的事。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明白的春天的景色或者春天里搞笑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潜力。 春天来了教案(二): 【活动目标】 1.用心参加“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在桥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在桥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宁海知恩中学王媛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选段“我躺在担架上……”)这是一段同学们似曾相识的片段,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二、简介作者: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三、整体感知: 1、这是在第五单元围绕“情节”这一话题的短篇小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 四、重点研习: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 明确:上司来检查了,生计和爱情发生了近乎惨烈的冲突。在几近“心碎”的矛盾斗争中,一边是激动的爱情一边是死板的计数,一边是赖以生存的饭碗,一边是真心热爱的姑娘。 2、请同学找出体现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剧烈矛盾和挣扎的语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主人公的痛苦。

晚春优课创新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晚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的积累,背诵和理解诗歌是重难点。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晚春美景有初步的认识,多读,读中感,读中悟。理解古诗内容。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方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欣赏一组关于晚春的图片,看这些照片美不美,这些照片都是老师平时拍摄的,学习本文之前首先来了解以下本文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通古诗。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学习,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接下来进入本文的学习,出示课文,由老师来朗读《晚春》这首古诗。老师朗诵古诗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听老师朗诵完古诗,那么我们先认识一下本古诗的作者韩愈。 二、出示作者韩愈的课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唐代杰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认识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对古诗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斗芳菲:争芳斗艳。 杨花:指柳絮。 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了解完重点词语翻译,我们试一下对整首古诗进行翻译: 作品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诗句,能形象感受语言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诗风。 4.积累有关“送别诗”及其它一些诗歌。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两任皇帝评价他:直不中律也有气性。 林子方——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杨万里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二、初读课文,细化文字,发现诗句中的语言美 1.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柔和的美)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加上不同的标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送行时间长。晓出、映日 2.作者正是以花、叶传情,来比喻他和林子方之间的友情就像莲叶和荷花一样相互映衬,永不分离。

3.作者在这里写荷花也许是在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品质告诉好友林子方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应像莲花一样正直、清廉,作者是借物抒情。 四、积累送别诗,体会不同特点。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送)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送)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语送)

《找春天》教学设计点评

《找春天》教学设计点评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羞遮掩躲嫩符触鹊) 会写9个生字(脱棉野冻探躲溪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3、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培养审美情趣,渗透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和典型句式。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与勃勃生机。句式的仿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唱歌儿——活动肢体调动感官 vcd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跟着节奏自由唱啊,跳啊。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动听的歌,是一首优美的诗,学

生在唱唱跳跳中领略了美丽的春景,感知了生动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拓展了课外知识,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与语言文字的距离。) 二、说词语——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说词 师:我们跟着春天的节奏唱啊,跳啊,多快乐呀!那有关春天的词语你一定知道得不少吧?(指名学生说) 2、读词 读老师搜集的有关春天的词儿。课件出示词语(冰消雪融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万紫千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春回大地) ( 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词语,感受春天的气息,充实学生的词汇库,增加积累。通过课前相关信息的搜集,使课内外自然衔接,利用课外积累的词语帮助学生主体在课内感受春天,在课内互动交流感受中积累词语,增大课堂容量,引向课外。) 3、读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由词语联想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个体不同,感受亦

不同,朗读表达自然也各异。)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悟美感 1、听范读,谈感受 2、自主读,习字词 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找找春天在哪儿呢? 3、师生交流:你从哪儿找到了春天? 随机指导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词组。 理解“解冻”“音符”,并书写“解冻”。 四、品句子——联动合作感悟内化 1、理解 ①师:在你们的眼里,春天的小草是怎样的? (适当引导:去闻一闻,摸一摸,仔细看一看。) 反馈,引出句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 毛吧?” 朗读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引读 出示后三句并结合课件画面初步理解意思。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语文《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 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2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新课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 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 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教学反思】篇二: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春之韵 ——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描写春天的诗句,感受诗词的音律美。 2、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使孩子对诵读古诗兴趣盎然。 3、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 4如歌的意境, 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珍惜大好春光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探春 1、猜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春) 2、看到这个“春”字,你想到了什么? 3色吧。(观看课件) 4 二、读春 1那是一天,大诗人朱熹到山东的泗水河边去,一路不由得大发出了感慨: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 3 4 节奏法(两字一顿) 平仄法(一、二声长,三、四声短) 说唱法(用曲调演唱)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春日》。 6、运用其中一种方法练习朗诵一首自己喜爱的春天的古诗。 7、汇报交流 三、赏春 1、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2、默读古诗,结合老师提供的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 (1)胜日——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 (2)寻芳——春游,踏春,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3)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4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5)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4、指名试说诗意。 5 6此美景,万紫千7、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 1 (1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同学们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是体育健将,有的是绘画能手,还有的劳动积极,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晚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一,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重在拓展学生阅读面,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相融合,学生能根据借助文后“赏析”及旁批自学,读懂诗意。根据统编教材设计理念、学校历史(学校前身为“景韩书院”,景韩即“景仰韩愈”之意)、校本国学课程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跨界融合课程,从立德树人、提高语文素养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拓宽学生课文经典古诗阅读,有机融入、自然渗透德育,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农村的学生亦能珍惜青春,奋发向上,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加深对国学的积淀,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 2.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加深对国学的积淀,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蕴含的情理,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校史导课 ,你知道韩愈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说几句韩愈的名言名语吗? (校本国学课上,学生有接触韩愈《师说》、《进学解》、《马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作品,请学生背诵这首诗。有背诵韩愈部分名言名句,如: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6.圣人无常师。--《师说》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9.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原道》1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文《晚春》。 (二)揭题质疑,朗读感知

晚春教案

《晚春》“自主—导学”课堂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 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积累经典古诗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 一、创景导入: 提到晚春,我们的眼前往往会出现残花落红,杨花子规。心中顿时涌起不尽的伤感,失意惋惜与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李煜的苦恼,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易安的愁绪。但是人的心态不尽相同,同样面对晚春,韩愈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显得格外 与众不同。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晚春》。( 二、自主学习 【过渡】这是一首课外诗词,主要考察大家的自学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已经给予的注释和阅读提示,快速地自由 地朗读课文。1、请生朗读。2、师评:从画面感,流动感和景物的情态等方面评价。3、思考并回答:自主学习——抓景物、品情感 ①《晚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 景物:花草、树木、杨花、榆荚画面:百卉千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师评:我们学习诗歌经常会有这种想象画面的题目,我们 要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说得生动、形象、唯美。②“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 预设:争妍斗艳,漫天飞舞。赞许、肯定。③作者赋予晚春的景物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师评:情感把握很好,但是分析还不够。晚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晚春这首诗中杨花榆荚却尽情绽放,拼命留住春天, 一个斗”字可看出,传递的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4.竞答与点评【小结】花草本无情,榆荚更无才,但他们依旧想为美好献出一份力量,为春天展现一份精彩。春去也,我不伤,无才思,我不卑。让我们在春天的尾巴上看到了一道少人关注的风景,这是一种何其向上何其乐观的心态。三、合作交流 【过渡】学习一首诗,我们不仅要弄清他的内容情感,还要关注作 者的人文情怀,更要品味诗能永恒流传的意义。我们已经描绘了诗 歌的景,更体会了诗歌的情。请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理”合作交流——悟道理,析异同1、思考: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预设:a、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b、珍惜光阴、不失时机C、勇于亮出自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 春》教学设计 1.易错字 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2.词语释义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本课为1课时。

晚春赏析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注】 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jiě):知道。 翻译: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试题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韩愈《晚春》优秀教案两篇

韩愈《晚春》优秀教案两篇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它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下面是关于《晚春》的两篇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晚春》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