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哲学理论和数学教学

数学的哲学理论和数学教学
数学的哲学理论和数学教学

数学的哲学理论和数学教学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数学是研究数贷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唯物论和唯心论反映在数学上的分歧和斗争就在于,数和形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造的?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还是与现实世界无关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在唯心论者看来,“数是上帝创造的”,“数是万物之本原”,数学不过是“感觉的集合”、“纯粹心智的创造”、“纯理性思维的产物”等等。按照他们的观点,数学仿佛是独立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个思维王国中的自由乐园。尽管他们之间的意见观点也有很大分歧,但不_过是对修建这块自由乐园各有不

同的主张与行动规划而已,唯心论则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渊源。

思格斯研究了数学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他在肯定了“纯数学具有脱离任何个人的特殊经验而独立的意义”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在纯数

学中悟性绝对不能只处理自动的创造物和想象物。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曾用来计数,从而用来作第一次算术运算的十个指头,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但是总不能是悟性的自由创造物。……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

抽象的逻辑思维是数学研究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抽象表现为数学这门科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唯心主义者则常以此k确切的例证,歪曲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反对唯物主义的工具。他们认为数学是从一些先验的概念和公理出发,单纯用逻辑的方法推演出来的,因此与现实世界是风

马牛不相及的。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抽象思维在数学中的作用,指出这是“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对象的其它一切特性而仅仅顾及到数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为结果。”数学中的“这些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目.怍为某种独立的

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客观世界中虽然并不存在没有长宽高的抽象的点,没有厚度和宽度的抽象的线,没有厚度的抽象

的面,但其原形极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建立在这些抽象化了的概念基础

上的欧氏几何学是客观世界中空间形式规律性的反映,客观外界是它产生和完善

的根源。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的微积分是数学发展史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要里程碑。恩格斯热情地称赞:”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象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枝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伯是在世纪下半叶和整个18世纪,微积分理论却建立在含糊不清的无穷小概念上,牛顿为避免无穷小把导数当作界对这一切想象的数a都提供了原形。”可见抽象的微积分的产生是有着明显的实际背景的,而决不是什么“量的鬼魂”。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数和形的概念的理解不能总是停留在客观现实的直观理解上。其实,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和形的表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极其复杂的情况。数和形的概念不再具有与外界现实直技密切相关的性质,而表现为层次愈来愈高的抽象。人类对自然数无穷序列的认识就经历了不同等级的抽象过程。由具体车物到自然数

概念这是第一级抽象;由具体的a然数到一般的Q然数《,这是第二级抽象;从任意有限多个自然数到自然数无穷序列这是第三级抽象。卉线在一个方向上有大小,平面在两个方向上冇大小,而立体在三个方向上有大小,这就是兹’冷上通常所说的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这是现实物质空间性质在数学上的反映,建立在此第础上的四维、五维、…n维空问,无限维空间乃至一般的抽象空间——这些曾被不少人看作是“狮头羊身蛇尾的或半人半马的妖怪”的数学概念,不再直接来源于现实,但它们也足间接地来源于现实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从几何学的空间概念出发,从箨术和代数学的数是出发,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无限”这个漑念的抽象过程,指出“不仅有一次的无限,而且还有二次的无限,我们的读者如果髙兴的’,还可以用E!己的想象构造出无限空间里的次数更高的无限。”抽象思维的自由创造,是由来0经验的初始m念和原理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这是不值得奇怪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数学的哲学理论

我们承认,抽象思维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柚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数学真?断被揭示的过程。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人们掌握客观真理的限度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真理也具有相对性。反映在数学上,其定理公式的真理性也是相对的。数学的抽象形式表现力是有限的,杣象后的数学概念自身总是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把数学理论的发展自封于抽象的形式柜架里,这只会为数学“开辟了获得最大成就但也造成谬误的道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部所谓纯数学都是研究抽象的,它的一

切数量严格说来都是想象的数量。一切抽象在推到极端时都变成荒谬或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体现在数学发展上的事物相对性原理的精彩论述,同时也说明了数学的抽象是应该与客观外界事物相的,脱离实际的想象的抽象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数学的研究和论述,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他们既把数学作为“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又认为:“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上的运用。”在辩证法和数学的结合上,他们既阐明得精辟深刻,又运用得得心应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既阐明了数学基础的唯物论观点,又认为运动是数学的根本属性,从而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数学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马克思精心研究了微积分的发明者牛顿、莱布尼兹各自提出的“流数”和“无穷小”概念,正当不少数学家和哲学家为这两个概念喋喋不休地激烈争辩时,马克思独具匠心,指出微分系数的双重意义:“一个是表示运动另一个表示它的值,它的极限。”并指出:计算中“唯一的困难是在逐渐消失的量之间固定的一个比的这种辩证的见解。”马克思还研究了髙阶导数的计算。

指出计算只把当作运动的出发点,计算只是把当作运动的出发点,并说:这是“奇妙的”,但是理解了这个运动出发点的含义时,也是“不足为奇”的。恩格斯还考察研究了积分的实际背景:水蒸汽的分子运动,指出它“在蒸气机的汽缸中积累起来,把活塞举高一定的距离,而自己转变为物体的运动的时候,这一运动不是被积分了吗?”“这种积分和数学上的积分不同的地方在一种是由人的头脑有意识地完成的,另一种是由自然界无意识地完成的而“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因而数学上积分的实质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恩格斯热情称赞笛卡儿的变数(即解折几何)是数学中的转折点,并强调指出这个转折点的意义是“运动进入了数学”、“辩证法进入了数学”。并说:“只有微分学才能使自然科学有可能用数学来不仅仅表明状态,并且也表明过程:运动恩格斯的上述论断不仅阐明了运动是数学的根本属性,而且还说明了数学的运动属性是表现为数学的运算。物质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数学的运算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为数学运算的发展变化中的相互依赖和,彼此之间的转化和互换,即这些规律性集中表现为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研究了微分和求导这样两种运算,若对函数r==_f(X)求

马克思研究了微分和求导这样两种运算

在等式的右边,成了这个等式本身的内容。马克思接着指出:“它们表明要进行的运算并因而作为出发点的这种作用,是已经在自己领土上活动的微

分学

所固有的。不容置疑,数学家中未尝有人注意到这种转换,尤其没有人用一种完全初等的微分等式来证实这种转换即作用上的逆转是必要的。”马克思在研究曲线的切线时,指出“要敢于把弦等同于弧,或者反过来把弧等同于弦。”这正是直与曲的对立统一观。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微分、积分,它们各自都表现为互为逆运算的关系,除了它们各自的互为逆运算关系,在所有这些运算之间也还存在着其它许多,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恩格斯

所说:在数学发展过程中”计算方法的一切固定差别都消失了,一切都可以用相

反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种从一个形式到另一个相反的形式的转变并不是一种无聊的游戏。它是数学科学的最有力的杠杆之一。”数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是把区间上的定积分转变到这个区间端点上的原函数的值。格林公式:

格林公式

是把以平而区域为积分范围的二重积分转变到沿着平而曲线进行

的曲线积分。类似地,由髙斯公式,三重积分转变到了曲面积分。揭示这种或那种,不仅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使我们有可能认

识到更本质的背景,从而发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取得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恩格斯说:“数学,把某个确定的数,.例如把一个二项式,化为无穷级数,即化为

某种不确定的东西,从常识来说,这是荒谬的举动。但是,如果没有无穷级数和二项式定理,那我们能走多远呢?”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转化为另外一种事物,而不能化为绝对的无。辩证的否定决不是简单而轻易地将旧事物抛弃,而是为新事物的产生铺垫道路,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数学上的“零”是对任何定量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为数学的发展带来了H新月异的变化,其本

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恩格斯指出:“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零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

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要,事实上,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

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研究中得到了充

分的运用。马克思把导数的运算就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指出,在导数运算中“首先取差,然后再把它扬弃,这样在字面上就导致无。”这种开始由否定造成的“字面上的无”实质上表明否定的性质是既克服又保留,最终目的是实现导数运算,所以马克思紧接着说:“理解微分运算的全部困难(正象理解否定的否定本身时那样),恰恰在于要看到微分运算是怎样区别于这样的简单手续,并因此导出实际结果的。”并且马克思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求函数r=x2的导数为例,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应用戏称为“魔术”,指出否定的是“挡路而并不真正属于导数”的那些项。实际上:

马克思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求函数马克思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求函数

去掉最后一项(OT2,得汉=2XdX,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常常使用“扬弃”这个概念,深刻阐述了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保留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为了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恩格斯也研究了微分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并认为在微积分中,“否定的否定表现得更加明显。”恩格斯是这样设想的,给定了二个变量X和F,给X—个变化,r也按照条件所规定的关系(函数关系)同时变化,然后把X和r加以微分,让x和f都趋于消失,这样,1=1。恩格斯指出:“两个已经消失的数的这种关系,它们消失的确定的时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不能妨碍我们。”“我不是象形而上学者否定它们那样,否定了它们,就不再顾及它们了,而是根据适合于条件的方式否定了它们。这样,我在我面前的公式或方程式中得到的不是工和而是X和Y的否定,即dX和状。”恩格斯还研究了微分和积分的关系。他认为,如果说微分是第一次否定,则积分是否定微分,是第二次否定。他说:?把dX和当作实数——虽然是服从某些特殊规律的数,并且在某一点上我否定了否定,就是说,我把微分式加以积分,于是又重新得到实数叉和r代替dx和dY’这样,我并不是又回到了出发点,而是由此解决了普通的几何学和代数学也许碰得头破血流也无法解决

的课题。”?由此可以看到,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实质上是微分和积分这样两种现代数学的最重要的运算。否定之否定实现了数学发展的巨大变革。这是质的飞跃。

如果说唯心论者利用数学这门科学特有的思维方式,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的主张,与唯物主义分庭抗礼,那么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上,则是另一番情景数学走到了这样的领域,在那里即使很简单的关系,如单纯的抽象的量之间的关系,甚至极限,都采取了完全辩证的形式,迫使数学家们既不自愿又不自觉地成为辩证的数学家。”对于这种情况,值得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分析研

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数学的哲学理论,是数学客观规律性的经典论述。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数学哲学原理为指导,推动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数学教学法的研究,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第一,数学教学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数学教学的层次、类别和对象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数学知识认

识和接受的过程,同时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认识新知识,认识教学对象的

过程。正确的认识包括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和正确认识教学对象两个方面。

虽然数学有其抽象的特征,但它也是“表现世界的形式的一部分——正是仅仅因为这样,它才是可以应用的。数学的现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应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教学一样,把它建立在客观世界的理解上。在此基础上,随着数学抽象层次的不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接受也一层高一层的发展,这样,数学的教学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调数学的抽象特征而违背认识的客观规律,只能导致欲速而不达的结果。近代数学形成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全部数学或大部分数学都可以依照结构的不同而加以分类,用公理化方法抽象出各个学科的各种结构,找出各数学分支间的结构差异。这样就可以获得各数学分支的内在和清晰图像。在他们看来,数学无非是各种结构的建成和发展而已。结构主义的观点反映在数学教学领域,曾经导致在欧美诸国十多年的“新数运动”,按照“新数”的教学观点,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授最一般的

数学结构系统。于是象集合论’与抽象代数乃至数理逻辑都成为必要的基础工具。青年学生的记忆力和摹仿性都较强,当然开始时也容易依葫芦画瓢地在数学结构系统中表现一番。但这种教学违背一般人的正常的认识过程,所以“新数”在数学教学中失败了。这造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对此至少有两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是正确认识数学的发展过程,教与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二是要正确认识教学对象,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要做那些违背认识规律的事。

第二,数学教学要遵循具体抽象律,坚持数,形结合。

具体抽象律是具体的思维形式与抽象的思维形式对立统一的运动

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数学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强调数学的形象思维。恩格斯形象地把在容器.中热的水蒸汽由于压力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称为“自然界无意识地完成”的积分,把数学的积分称为是“由人的头脑有意识地完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掲示数和形的对立统一,从而深刻认识数学抽象概念的本质。我们知道,凡是有邻域系的集合就称为拓扑空间,邻域系称为拓扑结构。尽管这些

概念深奥难懂,但究其实质,所谓拓扑学就是研究拓扑变换下不变性的一门几何学。河边柳树枝的飘摇,河水的流动,.绳子的打结,锻工车间的压模等等,都可以纳入拓扑变换的范畴。至于可以建立在几何直观上的概念,那就更多了,函数导数、微分、积分、极值、中值定理等等,都具有生动的几何直观。几何直观虽然不能替代严格的数学证明,但这种直观正是引导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证明的源泉。无怪不少数学家认为:“任何数学概念只有在理解其几何意义后才是真正理解了。”从思维的具体抽象律来看,这句话是不过份的。

第三,数学教学要遵循分析综合律,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能力既包括

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视学生培

养目标的不同,数学能力的范围和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就掌

握知识的能力来说,集中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上,其实这说是分析综合律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它包括以下几个范畴:

(一)比较和区别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最初阶段上,事物总是通过比较而被认识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就没有比较,有区别才能有更深广的比较,比较和区别是分析综合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新的教学内容同旧的教学内容的比较,其中包括新旧磁念、定义、公式、定理以及所用方法的比较,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曾经比较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研究了髙等数学中存在的矛盾,指出“髙等数学利用这些和其他一些更加尖

锐的矛盾,获了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初等数学所完全不能达到的成果。”@其实,髙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地方,莫不在于髙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几乎都是建立在严格的极限基础上,明确了这个区别,在髙等数学教学中就能抓住主要矛盾。再例如比较一元微积分与多元微积分。多元函数的微分和积分是建立在一元函数的微分和积分之上的,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多元函数微积分理论是一元函数

微积分理论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所以从一元函数转到多元函数,会出现某些原则上是新的东西,在教学中注意这些新的东西,也就注意了多元函数与一元函数的区别,这无疑是重要的。

(二)归纳与类推

归纳类似于概括,类推相当于演绎,但与演绎又不尽相同,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但类推可以更加灵活。这是分析综合的又一个重要范畴,数学研究需要它,数学教学也需要它。马克思在晚年的数学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这一方法,他

得到的一般复合函数微分公式就是由计算具体复合函数的微分归纳而来,两个函数乘积的微分公式就是从两个函数乘积的求导公式类推而来的。归纳有从个别情况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数学中大量的一般递推公式的建立和数学归纳法的灵活运用都是最典型的例子。除了此种归纳,还有对内容和方法的归纳。例如对求极限方法的归纳,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求极限的各种方法是很必要的。演绎类推一般是数学中用来作逻辑论证的方法,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极限理论的教学中,从聚点定理,区间套定理,有限复盖定理等命题的任一个出发证明其它等价命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和综合

数学的各个概念和运算,不论其不同学科之间还是一门学科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和。随着现代数学的日益发展这种关系和更加紧密,在具体概念中,他们是各不相同的,但在抽象的概念中,它们实际上融为一体。高等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极限、求导、微分、积分在抽象空间中.,它们就都是线性算子,因此在数学中应该注意各概念之间的,在一定范围内,把握各概念间的全部,这就是综合的过程,综合是在其它方法的基础上,纵观全局的过程。通过和综合,使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掌握该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数学的哲学理论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的祟高责任。本文只是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墙教于同志们。

数学教学理论关

一、填空题(共28分) 1.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化归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简单的、具体的、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一般化为特殊、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划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3.临沂市推行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中,练习课的教学策略四环节是:、、、。 4.在复习课策略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后,梳理成,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在下列各课题的教学中,能渗透那些数学思想?每课题至少填三项。(共21分) 1.梯形面积:S=(a+b)×h ÷2 2.抽屉原理: 3.分数乘分数: 4.圆的周长C=2∏r: 5.三角形内角和: 6.在Rt△ABC中,∠C是直角,请说明∠A一定是锐角: 7.1+()=3: 四、简答题(共50分) 1. 根据多位数的组成以及运算性质通过脱式说明用竖式计算“25.76÷ 2.3”的算理。 2.如何理解“分层练习”中的“分层”?

3. 李老师在讲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教学理念? 1,算法多样化;2,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4.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四基”“四能”“三用”指的是什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5.教学片断:在解决问题“商店新进12箱饮料,每箱24瓶,问总共进了多少瓶?”时,学生列出算式:24×12 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24×10=240,24×2=48,240+48=288 ②12×20=240, 12×4=48, 240+48=288③用竖式,其他同学拍手表示默认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按教学策略的要求进行分析。(6分) 1,学生应该发挥小组优势,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2,在合作交流之前一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3,全班交流的是本小组的共识,不是某人的见解。

数学中的哲学思想

数学与哲学 何晓川 材料学院材料1005班 201065041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学与哲学的本源关系,然后讲述了数学与哲学在东西方发展进程中的表现,以及数学的三大危机,接下来介绍了数学与哲学研究所面临的六大问题,最后形象化总结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数学与哲学 现代的数学家大都很少关心哲学文题,甚至对基础问题一般都不闻不问。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数理逻辑成为一门极为专门的学科,象几何、拓扑、分析、代数、数论一样,成为专家研究的对象,外行简直难于理解。 任何一门学问,必然是反映着哲学的探索与诉求,数学作为一种同经验无关的人类思维的结晶,更需要哲学的支撑。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哲学倾听着科学的发现,准备提出新的问题。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然学科的望远镜,数学就产生在哲学已探索的未知领域。数学本身源于自然哲学,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数学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数学基础仍带有浓厚的哲学味道。 柏拉图有句名言:“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是被运用于生活中的哲学,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英国的罗素、德国的数学家康托尔,正是踏着数学的阶梯步入哲学堂奥的。 二:数学与哲学在东西方的表现 哲学与数学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有着不同。 西方哲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进入20世纪,围绕着数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三大流派更是把两者的关系推向了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尚未与其他的学科明确分开,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自然数学家,哲学与数学是一个学科,无疑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期的哲学家探讨的主要是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的问题,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和规律究竟是什么,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 亚里士多德后,哲学与其他学科分开了,但西方哲学与数学仍然紧密联系,近代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其本身也是数学家。而中国的哲学与数学联系很少,历史上鲜有集数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人。中国传统哲学子孔子以来就培养了一种深厚的“实用理性精神”,总是同做人即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不同。 这种不同的表现,对近代的科学在东西方的兴起发展起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对于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哲学思想,并改造中国的传统哲学,努力养成一种与数学思维方式相似的注重严密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在这两千多年结伴而行的漫长岁月里,哲学与数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数学的真理性?什么是数?如何理解无穷、连续概念?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促成了对数学进行哲学分析的数学哲学分支的确立。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涉及面的广泛,分歧的众多,一般人对之只能望而却步,对有关数学哲学研究有一个概貌了解都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三:数学的三大危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云县茶房乡茶房完小教师肖聪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将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探 讨中的主要体会分述如下: 一、优化导入 好的新课引入不仅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更应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想像力,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就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设置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三)巧用旧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启”、“发”氛围中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解答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随机现象 答: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2.电化教学手段 答: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3.开放性问题 答:从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所谓解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开放性问题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经历提出假设、对数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的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的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就是说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到有关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说它更具开放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对比《大纲》,具体分析《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有何调整? 答:“数与代数”是《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内容中,把以往数学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更新,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对于整数的

认识,《标准》提出认识和感受大数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而《大纲》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标准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和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大纲中没有的内容。 2.如何理解“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施中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标准》提出的“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是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初步懂得一些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积累,它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指数学的应用问题,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数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它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中,应重点帮助 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以便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2)加强综合设计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来实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一、理念——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显著特征。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基本内容的现实情景,让数学内容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掷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多是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展开的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内容便于教师教给学生系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这些内容是否真实而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却往往考虑甚少。由于学生平时极少接触高深的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感悟,如果对这部分结构较为复杂的知识不事先进行铺垫就直接教学,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而对他们感悟、理解并完善认知结构带来一定的障碍。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最终走向社会,如果数学内容的题材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呈现的形式能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就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并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满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 [荷]H.Freudenthal数学教育理论 ㈠ 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1、情景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㈡ 何谓数学教育中的现实 1、 数学教育中的现实——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2、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3、例题生活化,问题情境化 ㈢ 运用“现实的数学”进行教学 第一,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命题,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第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同一类事物或现象抽象而成的量化模式 第三,数学教育应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 ㈣什么是数学化 1、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即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2、数学教学即是数学化的教学 3、 抽象化、公理化、模型化、形式化等等,都可看成是数学化 4、数学化的形式: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从符号到概念的数学化 ㈤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1、 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 2、数学学习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学习,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㈠ 什么是数学知识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持建构主义观的学者往往不同于绝对主义或者行为主义论者,在他们看来: 1、数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一、填空题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2、数学活动水平知识技能目标包括:。 3、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有等。 4、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即。 5、小学数学中有三种计算方式。 6、《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 7、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划分有:。 8、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成分:。 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0、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为。 11、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评价的目的、作用和时间的不同,可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按照评价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 1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简答题 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简析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3、简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4、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5、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及应注意的事项。 6、试分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发展特点。 7、简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方式。 8、简述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 1. 试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重要性。 2. 结合实际论述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 3.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4. 简要论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特长及教学风格。 2、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3、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模拟法、探究研讨法(从中任选五个即可) 4、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活动总结 5、口算、笔算、估算 6、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 7、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8、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模型和方法 9、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

数学教育教学理论

《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 沈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1.“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生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2)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存在的依据,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数学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辩证法,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量变到质变的问题,矛盾双方的依存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等等。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谈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如无理数的产生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个飞跃。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倡导“唯数论”,即任何量均可以由两个整数之比来表示。但到公元前五世纪末,希腊数学家们却发现有些量例外。在平面几何中寻找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公共度量,其结果与“唯数论”产生了矛盾。因此发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局限性、片面性和绝对化。人们对“唯数论”产生了怀疑。数学家们后来又发现了更多的不能用两个整数之比表示的数,把它们统称为无理数。能用两个整数之比表示的数叫作有理

数。这说明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物质决定一切,意识反映物质。 二、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在哲学中,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作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叫作质变。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极限的教学中,每个加数都存在极限且每个加数的极限值都等于0,但的确不等于0,它的正确解法是 又如无理数的发现,它也是人的意识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产物。 三、真理的绝对性的哲学思想 真理是绝对的,但人对真理的反映是片面或存在局限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的,也有歪曲的,还有片面性或存在局限的。由此?a生了真理的相对性。如数学悖论的产生和数学“危机”的发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数学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真实可靠的。但人的意识总达不到完美无缺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三次数学“危机”。导致第一次数学“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一方面未能正确认识“一切均可以归纳为整数之比”这一结论的局限性,由此把它看成是绝对的完善的真理。这样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片面的、僵化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可通约量的发现,最终必将导致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教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理论学习

第一次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与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就是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就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就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就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 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要具有 一定的规范,那就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与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第二次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就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与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与检查。而活动课就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就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与爱好都得到提高,这就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就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就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

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 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

数学的哲学原理

数学的哲学原理 题记 本文作于2003年底至2004年初那段沉迷的日子。 ——李阳数学并不是宇宙中存在的事物,而是在人类哲学对所有能量接受后的反思。这种反思创造了许多可以用来更好的描述我们世界的工具。要想弄明白所有数学问题我们必须先从哲学开始谈起。哲学是人类大脑中有序能量和无序能量的碰撞,因此哲学才会成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哲学的提问是人类所有科学发展的能量源泉。数学也不例外。 数字概念的形成 当外界信息以各种能量形式做用于我们的大脑时,我们大脑中的无序能量会从中选择一组排列。从而形成了新的相对有序排列。这种新的相对有序能量排列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大脑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做了一次最简单的等量代换。例如当我们描述一个物体时可能会出现很多种表达,当这个物体变成相同的两个物体时描述就会变得更加不同。在人类早期我们根本不会有1,2等概念。我们最早的认识应该只有“有”和“无”,这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中就存在。在语言出现之前,我们更多的用手势和体态语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对于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会认为它是“有”,当这个东西不在了我们会认为是“无”,在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当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们古代最早形成的应该是1到9这样的数字。当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时我们用1来代换了,对两个相同物体我们会用1,1来代换。但是对更多的相同物体我们要是都用1,1,1……来表示就不会很妥当了,而且也不容易表达。这是我

们伟大的哲学家又一次运用了代数的最基本原理,引入新的变量。就像这样:1+1=X; X+1=Y……当然他们并不会使用X,Y这样的变量。而是他们创造的新的符号来表示,这便是2,同时还创造了它的发音以便于表达信息。接下来的3到9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他们都表示了几个1相加这样的概念。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1+1=2了。1是一种用来描述一种外在能量反映而创造的一个大脑能量序列,2则是我们创造出来用来表达外在新的能量变化反映的大脑能量序列。这种序列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等量符号。而我们的计算机语言恰好又将这种符号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出来。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的创造新的符号来表达新的事物,代数的原始应用仍然存在。 我只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才使用了阿拉伯数字,对于不同的文明来说他们都创造了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样的概念,就像我们的汉字里那样。只是在后来出于两种力量不得不放弃了原来所创造的符号。一种是武力,当一个文明征服另一个文明时也必然将这个文明所创造的符号强制性的灌输给被征服者,从而实现了符号的统一;一种是认同,在普遍的交流下不同文明之间为了更方便可能会形成共识。所有这些符号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形成是在我们的大脑中由于重复的使用而记忆下来的能量的有序排列,所以这些符号某种程度上都表现了外界能量对我们的传递。为了更好的描述这些能量我们的数学形成了。任何数学上的发展都代表着人类对能量的更深层的认识。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些数字已经不能在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在除了表达“有和无”的概念外还需要表达“应该有而没有得到”这样的概念。正如你劳动了但是老板没有给你报酬。此时便出现了负数的概念。这样的我们的代数表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张红芳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淇县实验学校张红芳 初中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能高效的上好数学课了?教师们应该掌握课堂教学的特点。数学课堂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体会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但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一堂好课应该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进行的学习。例如有老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八道题,一道一道讲,刚讲完第六道题的时候,下课了。我们发现在学生中间,这些题只有两三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很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没有。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最终是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他提出的问题,而是解决他在此过程中带出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事迹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 评价课堂教学,应该看着堂课是否有新意,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有让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新内容进入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2019-01-01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 。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四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精选)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论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摘要】哲学,在学术界里,对于这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数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括。 关键词:哲学;数学;原理;关系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哲学一词可以是指一种宗旨、主张或者理念。 而对于我的专业-——基础数学,我认为我的这个专业,必然和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发现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小·量的鬼魂、自然数有多少、罗素悖论引起的轩然大波、数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证明等内容,使我开阔了视野,对于研究生期间要学习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由于具体的数学问题多如繁星,数学家往往整天埋头于解决数学问题,无暇关注数学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但数学史告诉我们,恰好是“矛盾”的一次次解决,才导致数学发展的飞跃与深化。张景中的书《数学与哲学》就是对数学发展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用通俗的讲法向大众展示当时的争论内容与形势,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及数学的飞跃发展。 例如关于数,是否仅有自然数及由它产生的有理数就够了。那么√2是什么?这就导致无理数的产生。在欧氏几何中,不少人企图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但都失败了。这导致非欧几何的产生;无穷小量的应用与定义,导致严格实数极限理论的建立;无穷集合的比较;集合定义的确定及哥德尔定理,等等。每经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数学思想都得到飞跃,从而使数学得到质的发展与飞跃。 翻开西方数学史或哲学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西方数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但源源流长,而且绵延至今。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