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起源地望

广西甯氏简介

中国姓氏从古至今大约有2万多个,当前使用的大概还有6千多个。从全国姓氏排名来看,目前我们甯氏位居第187,总人口共100多万。其中,广西甯氏人口超过22万,占全国甯氏总人口的1/5,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广西甯氏的发展历程,希望全区各位宗亲记住我们先祖的辉煌,团结合作,携手并进,共创美

好未来!

一、奇才扣角:远祖仕齐霸诸侯

关于甯氏,溯本追源,大概如此:黄帝姬轩辕四世孙帝嚳生西周先祖姬后稷,西周先祖姬后稷传15代出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姬昌生卫君康叔姬封。卫君康叔姬封之后,历经康伯代、考伯、嗣伯、榅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武公(姬和)共9代,卫国强盛,封“公爵”,地位仅次于周天子。当时卫君武公有小儿子名季亹,得封于甯邑,即当今河南获嘉县,于是后人便以“邑”为姓,这就是甯氏的由来。

甯氏得姓至今已有2800多年。本来天下并无所谓“二甯”之说。但,关于广西甯氏的来源,历来却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土著民族;另一说来自北方文化发达的汉民族,为齐郡堂。实际上,无论是宋元代以前还是以后,广西的甯氏均属于汉族“移民”。

首先,考广西甯氏的谱牒,综合《甯氏谱系汇总表》来看,我们可知,目前全区主要有9大支派:一派“始祖”甯敬儒公支系来自合浦,元代1252年迁往广西玉林;二派“始祖”甯龙跃公支系来自广东化州,元代二世迁入今广西灵山;三派“始祖”甯庸公支系来自

北京珠玑巷,元初1279年宦游湖广,明初迁入广西横州;四派“始祖”甯维朝公支系来自山西,明洪武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往今广西合浦、浦北一带;五派“始祖”甯福海公支系,明代中期已居今广西灵山;六派“始祖”甯天宝公支系,来自江西新建县,明代1380年开辟广西南丹那地土州;七派“始祖”甯绵远公支系,明朝由江西吉安府珠玑巷迁往广西陆川,已传20代;八派“始祖”甯仕伟公支系,清朝嘉庆年间由北京迁福建、浙江、广东,再迁广西玉林;九派“始祖”甯元吉公支系,原居福建建宁,由广东信宜迁广西鹿寨,已传15代。9大支派以外,全区尚有散支桂平江口村甯氏、北流六麻镇甯氏、武宣东乡镇甯氏、融水甯氏、平乐县甯氏以及百色甯氏等不详。总的来看,这些支派的迁移,基本上是由北南迁路线,与汉民族迁移轨迹相符合。

其次,广西甯氏谱牒多在明朝及以后形成,明朝以前的祖源问题都很难查考,但多数广西甯氏称自己为岭南甯逵公的后裔,并且巧合的是,外迁甯氏多与福建和江西两省有关,而这两个地区正是岭南甯氏甯原悌公后裔聚集比较多的地方,言之成理。假若如此,那么生活于钦州一带的甯逵公支脉是否是汉族呢?学者们持反对意见的共有两条:第一条,史籍记载钦州甯氏为少数民族首领;第二条,少数民族首领“拉祖配”现象严重,如桂西岑姓土司认为他们的始祖来自浙江;又如唐代大书法家湖南衡州欧阳询的先祖本为少数民族首领,但墓碑认为他们的始祖来自渤海,因此,尽管岭南甯氏也出土了两块非常有价值的墓碑,但仍属于少数民族攀附名门之类。实际上,如果认真考究,我们发

现这些论断对于广西甯氏来讲,为之过早。

总结研究者们的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罗列出岭南甯氏为汉族的八大理由:一是“拉祖配”现象多发生在明清时期,隋唐时期少见,岭南甯氏有两块隋唐墓碑一致认为祖籍淄博,可信度比较高;二是两块墓碑均明确提及甯戚等甯氏先祖名人,而且出现了“悲被发之异”和“干蛊之任(南下时候,曾发生家族内部分歧)”等情感记录,表明对荒蛮之地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三是人口很少,隋唐时期广西甯氏主要居住钦州,钦州人口不过万余人,隋唐之后大量的甯氏人口迁入也不过占总人口的4%左右,以此为基点推算,当时钦州甯氏不过是400余人,假若是土著民族,则自秦汉以来已超过800年,早就可以繁衍至数千上万人,可见是梁代移民比较合适;四是文化水平之高少数民族罕见;五是隋唐墓葬为一次葬,有墓碑,墓的形制和随葬品以汉族风格居多,遵循北方习俗,异于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六是甯逵公任南定州为侨置州,只能由汉人担任;七是梁代甯氏郡望齐地被北方少数民族东魏占领,汉室南迁,汉族多跟随,正好那时候甯逵公任官随军南征;八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欧阳询先祖墓碑内容的真假,也无法证明欧阳询家族就一定是少数民族,与甯氏墓碑不能相提并论,况且《新唐书》有误,说猛力公为南平僚首

领不准确,该族在川不在桂。

总之,广西甯氏无论是宋元以前就生活于故乡的,还是宋元以后迁入或者“回乡”的,都可以认为是汉民族后裔,是齐郡堂。而齐郡堂,只有一个共同的远祖,那就是甯戚公。

甯戚公,春秋时期卫国人,好学上进,因家贫,久隐于市,以低微身份周游列国数年,博闻识广,颇有才华。后来想投奔明主,到齐国求官,怎奈走投无路没人替他引见。

于是,自我作计,当了长途贩运商旅的仆人,跟随货车到齐国,等待机会见齐桓公。一日,见齐桓公出东门,甯戚公一边喂牛一边扣牛角,高声唱起了悲歌。齐桓公听了觉得此人非凡,叫宰相管仲去看看。管仲上去问唱了什么歌,甯戚公答道:“浩浩乎白水!”,管仲听不懂,回去琢磨了五天,连上朝都没有去,脸色很难看。刚好管仲有一位名叫婧的小妾是一位才女,她见状,告诉管仲说“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很高兴,连忙跑去报告齐桓公。齐桓公听了,马上修官府,沐浴更衣戒五日,亲自接见甯戚公。甯戚公则以“团结国内力量”和“治平天下”两个问题进见齐桓公。齐桓公听罢,很想尽早重用,于是连到卫国考核的程序都给免掉,立刻拜甯戚公为大夫。刚上任不久,甯戚公凭借他三寸不烂之金舌说降了毁约的宋国,维护了齐国大国的威严。后来因管理农业突出,又升为大司农,成为辅佐齐国称霸的主要大臣之一。甯戚公大概生于公元前701年左右,去世于公元前651年,享年50岁左右,前后仕齐国30年,著有《相牛经》一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甯戚公“名高卫国无双士”对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以及“用人求才”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故历来被文人墨客传为美谈。他在齐国繁衍成族,是我们广西甯氏齐郡堂的先祖,也是我们广西甯氏永远的精神楷模。

广西壮族自治区甯氏

宗亲理事会秘书处

简介

中国姓氏从古至今大约有2万多个,当前使用的大概还有6千多个。从全国姓氏排名来看,目前我们甯氏位居第187,总人口共100多万。其中,广西甯氏人口超过22万,占全国甯氏总人口的1/5,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广西甯氏的发展历程,希望全区各位宗亲记住我们先祖的辉煌,团结合作,携手并进,共创美

好未来!

一、奇才扣角:远祖仕齐霸诸侯

关于甯氏,溯本追源,大概如此:黄帝姬轩辕四世孙帝嚳生西周先祖姬后稷,西周先祖姬后稷传15代出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姬昌生卫君康叔姬封。卫君康叔姬封之后,历经康伯代、考伯、嗣伯、榅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武公(姬和)共9代,卫国强盛,封“公爵”,地位仅次于周天子。当时卫君武公有小儿子名季亹,得封于甯邑,即当今河南获嘉县,于是后人便以“邑”为姓,这就是甯氏的由来。

甯氏得姓至今已有2800多年。本来天下并无所谓“二甯”之说。但,关于广西甯氏的来源,历来却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土著民族;另一说来自北方文化发达的汉民族,为齐郡堂。实际上,无论是宋元代以前还是以后,广西的甯氏均属于汉族“移民”。

首先,考广西甯氏的谱牒,综合《甯氏谱系汇总表》来看,我们可知,目前全区主要有9大支派:一派“始祖”甯敬儒公支系来自合浦,元代1252年迁往广西玉林;二派“始

祖”甯龙跃公支系来自广东化州,元代二世迁入今广西灵山;三派“始祖”甯庸公支系来自北京珠玑巷,元初1279年宦游湖广,明初迁入广西横州;四派“始祖”甯维朝公支系来自山西,明洪武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往今广西合浦、浦北一带;五派“始祖”甯福海公支系,明代中期已居今广西灵山;六派“始祖”甯天宝公支系,来自江西新建县,明代1380年开辟广西南丹那地土州;七派“始祖”甯绵远公支系,明朝由江西吉安府珠玑巷迁往广西陆川,已传20代;八派“始祖”甯仕伟公支系,清朝嘉庆年间由北京迁福建、浙江、广东,再迁广西玉林;九派“始祖”甯元吉公支系,原居福建建宁,由广东信宜迁广西鹿寨,已传15代。9大支派以外,全区尚有散支桂平江口村甯氏、北流六麻镇甯氏、武宣东乡镇甯氏、融水甯氏、平乐县甯氏以及百色甯氏等不详。总的来看,这些支派的迁移,基本上是由北南迁路线,与汉民族迁移轨迹相符合。

其次,广西甯氏谱牒多在明朝及以后形成,明朝以前的祖源问题都很难查考,但多数广西甯氏称自己为岭南甯逵公的后裔,并且巧合的是,外迁甯氏多与福建和江西两省有关,而这两个地区正是岭南甯氏甯原悌公后裔聚集比较多的地方,言之成理。假若如此,那么生活于钦州一带的甯逵公支脉是否是汉族呢?学者们持反对意见的共有两条:第一条,史籍记载钦州甯氏为少数民族首领;第二条,少数民族首领“拉祖配”现象严重,如桂西岑姓土司认为他们的始祖来自浙江;又如唐代大书法家湖南衡州欧阳询的先祖本为少数民族首领,但墓碑认为他们的始祖来自渤海,因此,尽管岭南甯氏也出土了两块非常有价值的墓碑,但仍属于少数民族攀附名门之类。实际上,如果认真考究,我们发

现这些论断对于广西甯氏来讲,为之过早。

总结研究者们的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罗列出岭南甯氏为汉族的八大理由:一是“拉祖配”现象多发生在明清时期,隋唐时期少见,岭南甯氏有两块隋唐墓碑一致认为祖籍淄博,可信度比较高;二是两块墓碑均明确提及甯戚等甯氏先祖名人,而且出现了“悲被发之异”和“干蛊之任(南下时候,曾发生家族内部分歧)”等情感记录,表明对荒蛮之地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三是人口很少,隋唐时期广西甯氏主要居住钦州,钦州人口不过万余人,隋唐之后大量的甯氏人口迁入也不过占总人口的4%左右,以此为基点推算,当时钦州甯氏不过是400余人,假若是土著民族,则自秦汉以来已超过800年,早就可以繁衍至数千上万人,可见是梁代移民比较合适;四是文化水平之高少数民族罕见;五是隋唐墓葬为一次葬,有墓碑,墓的形制和随葬品以汉族风格居多,遵循北方习俗,异于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六是甯逵公任南定州为侨置州,只能由汉人担任;七是梁代甯氏郡望齐地被北方少数民族东魏占领,汉室南迁,汉族多跟随,正好那时候甯逵公任官随军南征;八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欧阳询先祖墓碑内容的真假,也无法证明欧阳询家族就一定是少数民族,与甯氏墓碑不能相提并论,况且《新唐书》有误,说猛力公为南平僚首

领不准确,该族在川不在桂。

总之,广西甯氏无论是宋元以前就生活于故乡的,还是宋元以后迁入或者“回乡”的,都可以认为是汉民族后裔,是齐郡堂。而齐郡堂,只有一个共同的远祖,那就是甯戚公。

甯戚公,春秋时期卫国人,好学上进,因家贫,久隐于市,以低微身份周游列国数

年,博闻识广,颇有才华。后来想投奔明主,到齐国求官,怎奈走投无路没人替他引见。于是,自我作计,当了长途贩运商旅的仆人,跟随货车到齐国,等待机会见齐桓公。一日,见齐桓公出东门,甯戚公一边喂牛一边扣牛角,高声唱起了悲歌。齐桓公听了觉得此人非凡,叫宰相管仲去看看。管仲上去问唱了什么歌,甯戚公答道:“浩浩乎白水!”,管仲听不懂,回去琢磨了五天,连上朝都没有去,脸色很难看。刚好管仲有一位名叫婧的小妾是一位才女,她见状,告诉管仲说“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很高兴,连忙跑去报告齐桓公。齐桓公听了,马上修官府,沐浴更衣戒五日,亲自接见甯戚公。甯戚公则以“团结国内力量”和“治平天下”两个问题进见齐桓公。齐桓公听罢,很想尽早重用,于是连到卫国考核的程序都给免掉,立刻拜甯戚公为大夫。刚上任不久,甯戚公凭借他三寸不烂之金舌说降了毁约的宋国,维护了齐国大国的威严。后来因管理农业突出,又升为大司农,成为辅佐齐国称霸的主要大臣之一。甯戚公大概生于公元前701年左右,去世于公元前651年,享年50岁左右,前后仕齐国30年,著有《相牛经》一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甯戚公“名高卫国无双士”对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以及“用人求才”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故历来被文人墨客传为美谈。他在齐国繁衍成族,是我们广西甯氏齐郡堂的先祖,也是我们广西甯氏永远的精神楷模。

广西壮族自治区甯氏

宗亲理事会秘书处

甯氏起源

甯氏,为古老显姓之一,拥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自50年代实施“简化字”以来,“甯”一直被误为“宁”,且延续至今,积重难返。今特此发文辩证,以求正本清源,恢复甯姓之本义。

一、甯氏的起源: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来源于姬姓。甯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卫献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后来甯喜被杀,甯氏在卫国之势尽失。但另有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甯戚,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齐鲁渐成望族,堂号“齐郡堂”。

明·周臣《甯戚饭牛图》

二、甯字的写法:

“甯”作为姓氏,有“”、“寗”两种写法。《篇海类编?宫室类》:“甯,俗相承作寗”;《字汇》:“寗,俗甯字”。、寗、甯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广西文物《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将“甯”写作,说明隋唐时期、甯二字的通用写法。明代《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则将“甯”写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写作“甯”。

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写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传疏注》,写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写作甯

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在述甯速事时,写作“甯”,而述甯喜事时,又作“”。可见从清代至民国,、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传》

三、关于“宁”字:

在古汉语中,“宁”字与姓氏无关。“宁”本读zhù,其意有二:一为贮藏;二是“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释宫》)。1956年公布1986年重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注明:“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现行电脑GB2312简体中文字符集存有“甯”字,《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宁”是“寧”的简化字。由此可见,作为姓氏的“甯”,并未简化成“宁”,而“宁”只是…寧?的简体。

四、关于“寧”姓:

与“甯”姓相混同的“寧”姓,是由满族寧佳氏(寧尔佳氏)、寧古塔氏改姓而来。寧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寧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寧宗一。

另一说法:“秦寧公之后以寧为姓”,即“寧氏源于嬴姓”。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注》:“寧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曾登《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寧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憲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憲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寧公”之说,“寧氏源于秦寧公”应予废止。

秦公钟局部,上面铭文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刺刺邵文公、静公、

宪公。不坠於上……”

五、区分甯寧二字:

若单从字源上看,甯寧二字确实是相通的。《汉语大字典》:“甯,同“寧”;《说文?

用部》:“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此与…寧?意义皆同,许意…寧?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说文》:“寧,愿词也。从丂,寍声”。说明东汉之前,寧与甯都含“愿”之意。不过甯是“所愿”,有如名词“愿望”,而“寧”是“愿词”,为虚词之一,相当於动词“愿意”。後来,“甯”用于姓氏,正确发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寧静、寧愿等词,就只使用“寧”字。

甯与寧,除因读音和字义相近而混淆外,还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寧。民间为避讳,都将“寧”写成“甯”,长久相传,就被误为同一个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避道光帝讳,将寧写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该写作“寧”与满族寧姓混同。但因甯、寧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記》记述甯成,又作寧成,这是误用。西汉时的司马迁,不知甯氏得姓于甯邑,只知甯寧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误延到民国。建国以后,公布简化字方案,字典书籍又将“甯”简化为“宁”。

六、辞书异化甯姓:

“甯姓”被误写成“寧姓”的过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该“一异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传承字“宁”又成为“寧”的简化字。自此,宁寧甯三字合一,并成为“宁”,从而甯、寧两姓,就被一个传承字“宁”所替代。这种混乱情况延续至今,《新华字典》、《辞海》都未收入“甯”字头,而认同“甯、寧”简化为“宁”。

1979年版《新华字典》上的错误观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问世,对“宁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宁?的异体字。”《一异表》也加注:“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说,“甯”作为姓仍作“甯”,与“宁(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该词典并未收录“甯”字头,实际上仍是模棱两可,沿袭混乱。

近些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辞书的错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不但对“宁níng”增加姓氏义项,而且将“甯”列为正式字头,把读去声的“宁”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语文研究所网站也发文指出:“宁(寗)《一异表》字形有误,应作甯。宁甯为不同的姓,甯只读nìng。”

七、呼吁恢复甯姓:

中国大陆自50年代开始,从《一异表》到《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应用,造成甯姓人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诸多证件,绝大部份改写为“宁”(据来自四川的甯文君反映,四川资中部份宗亲的身份证上仍保留“甯”字)。且大众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而在转换为繁体时,又错误地自动转为“寧”。长期以来,“甯”字反被遗忘,乃至大众已不识此字。加之,这个古老的甯姓与满族改姓的寧氏,又都混同为一个“宁”姓,更加是非难辩,其混乱局面积重难返。

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姓氏误写,不仅就此甯氏一姓,还有“萧”姓错为“肖”,“鍾”姓错为“钟”等等。为此,建议国家出台一份文件,说明“肖”能复为“萧”,“钟”能复为“鍾”,“宁”能复为“甯”(满族除外)。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使之切实可行。

随着新《百家姓》的出炉,政务机关若能为姓氏加注,将谬误正本清源,贯彻实施这一复姓举措,那将是对传统文化的功德,为政之一大善举也。

—。甯氏起源地望

(1)殷墟有甯邑卫国置邑治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大封诸侯,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小方国。他把殷墟封给同母弟康叔,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卫国境内的甯邑,远古为田猎区甯地,夏商周名甯邑(今河南获嘉县内),且有“甯乃商代古国”之说,也是周武王勒兵备战之地。

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代。卫国十世君武公,将其幼子季亹(wěi)封于邑治,

食采于甯,厥后子孙以邑为氏,此乃甯姓起源。时值卫武公43年、周平王元年,距今已近2800年历史。

甯氏的血缘归属,源于姬姓,出自周族,远祖康叔乃周文王第九子,周族始祖后稷为黄帝之玄孙。甯氏只有这一个祖源,其它二源、三源之说,经稽考证实都不成立。

据战国《世本》和晋代杜预《世族谱》载,甯氏先姐世系为:季亹—顷叔—文仲跪—穆仲静—庄子速—武子俞—成子相—惠子殖—悼子喜。

甯氏系卫国公族,七世袭爵为卿,而九世卿族,皆名其流也。

(2)甯氏仕卫九世卿族

卫武公时,卫国进入强盛期,他封幼子季亹入仕,甯氏由此从政,至甯跪登位重臣。卫桓公之后,卫国

内乱外患不断,宫廷复杂,内讧频发,大臣执事艰难。如懿公是昏君,沉湎玩鹤遭亡国之祸,甯速受命于危难之时,极力支撑残局,先后辅佐三任国君,最后完成复兴大业。

霸主齐桓公去世后,晋、楚争霸,卫国屡遭祸乱,饱受欺辱。国君被晋侯囚禁,甯俞面对复杂局面,使其转危为安,史曰:“甯俞卿,靖卫难,保全城”。

卫献公继位而立,倨傲无礼,不得人心,被逼逃亡齐国。甯喜世袭卿职,其父临终告诫,他对献公逼逃之事,深感不妥不安。献公流亡12年后,计谋回国复位,甯喜为遂父嘱遗愿,以献公承诺“政由甯氏,祀则寡人”为信,助其复位。

然而,献公言而无信,终因不能容忍甯喜专权,授意亲信诛杀甯喜,甯氏世族就此消亡,散落八方。

(3)甯戚仕齐胄衍望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周后,封姜太公建齐,都治营丘,后改营丘为临淄,齐国在此建都六百多年。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甯氏先祖第二发祥地,至秦汉之际,甯氏在齐地已成名门望族。

春秋初期,卫人甯戚,心怀大志,周游列国。因怀才不遇,以饭牛挽车为计,自荐为官,奔齐为大夫。他随管仲为齐桓公霸佐,以大司农建功勋,仕齐30年(约前680—前651年),临终授为上卿。甯戚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届原将甯戚佐齐桓公,与姜太公辅周文王相提并论;李白也引用甯戚饭牛典故于《秋浦歌》,文人歌颂他的诗歌颇多,至今还有古画《饭牛图》流传于互联网。甯戚卒于前651年,葬于胶水之东的平度马戈庄,至清朝平度州还设“甯公乡”。甯戚坟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有三个自然村,村民多为甯姓。甯氏有祠联《甯邑世泽/齐郡家声》相传。

二. 迁徙脉络派系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次改朝换代都有战乱饥荒,造成大批难民迁徙,尤以河南、山东为最。古老甯氏经历七次大变迁,变得人口稀疏散落,现经初步研究分析,理出播迁脉络,划分五大宗支:齐郡系、岭南系、莲邵系、大槐树、小云南。

(1)约公元前680年,卫人甯戚奔齐国为大夫,成为齐桓公霸佐,繁衍一支齐郡系,是为宗郡,至秦汉时已成名门望族。现山东甯氏约9万人,集中于胶东一带,散布于全省各地。

(2)南朝时,齐地被北魏吞并,部分甯氏外迁河北、山西、安徽、广西等地。其中一支在桂南地区世袭剌史,显赫地方百余年。现“岭南支系”占甯氏总数的25%,南粤成为宗亲联谊活动中心。

(3)唐僖宗中期,中原战乱,百姓南迁,甯氏大多迁往两湖及云贵。播迁地域广阔,

衍派趋于庞杂,遂演变为“三阳派”、“莲邵系”及“小云南”宗支。

(4)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官方组织大规模移民,在山西洪洞设局,以

贾村大槐树为征办点,移散京津冀豫皖苏鄂甘等十余省市。现“大槐树系”以北方居多,集中于冀南(馆陶)、豫西(三门峡、洛阳)及陕西临潼和京津一带。

(5)明末清初,战乱饥荒,造成蜀地人烟稀少,满清政府发起“调湖广填四川”。

“湖湘三阳”甯氏大量入川,散居于绵竹、什邡、广汉、彭州、简阳、渠县等地。

(6)清康乾年间,山东、河北、河南之甯氏,随“闯关东”潮流进入东北地区。

民国时期,又有福建甯氏迁台湾,山西甯氏迁内蒙等地。

(7)有一支徙云南大理州,三百年后返迁山东。有的途中滞留安徽宁国府(今宁国市),其后裔成为天津大户;有的返回山东再闯关东,自称“小云南”的辽南甯氏,加入“汉八旗”遂成名门望族,现已散播东北三省。

此外,还有各个时期的留洋人士,层累不断,致使族裔不仅播迁于全国,也散布于世界。

阳甯氏最早由泗集(今安徽泗县)迁入。宁阳甯氏始于唐初,元延佑时甯仙为行军都,后有福祖、财祖;

明朝有甯旻及子仁、智,至17世已成“邑之甲族”。老字辈:“守学允之永,景毓世传继,天衍宏廷方,尚昭树嘉贻,建远繁其绪”;1949年续“诗书承先泽,文章荣科第,积德思培养,显宗维立志”;1991年续“端月庆新春,同协万代根,铭怀遵前训,秉孝敬谱本,伟业光耀现,安祥久惠存”。

名人甯之凤,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进士,后任陕西按察使司。

三.甯氏历史名士

(1)春秋甯戚,卫国寒士,齐国上卿,随管仲佐桓公成就霸业。

(2)春秋甯俞,卫国重臣,卫成公时,辅佐复兴国家,谥为武子。

(3)战国甯越,原为赵国农民,后成周威公之师,与苏秦齐名。

(4)西汉甯成,官至中尉,因受皇室宗亲排挤,辞官从商成巨富。

(5)南朝甯逵,广西钦州刺史,为发展当地经济文化贡献卓越。

(6)隋唐甯长真,大将军、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有碑文存馆。

(7)唐代甯原悌,进士入仕,谏议大夫,史曰“修史直书全其节”。

(8)宋代甯涛,著名画家,多作关右风景,以精雅著称传世。

(9)元代甯玉,师职将领,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

(10)明代甯良,进士入仕,累官至浙江布政使,厉政清廉。

(11)明代甯钦,正德御史,谏武宗南巡按庐、凤诸府,劳卒任上。

(12)明代甯从道,镇国将军、光禄士大夫,天津甯氏豪族始祖。

(13)明初甯正,将领,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

(14)明清甯完我,清大臣参将、大学士,实录总裁、议政大臣。

(15)清民甯调元,民主革命志士、南社诗人,留有《太一遗书》。

综上所述,甯氏历史悠久,西周卫国世卿,春秋齐国望族,此后历代英杰辈出。这一古老显姓,发源于河南,发祥于山东,兴盛于岭南。

甯戚

甯戚:生卒年不详,莱之棠人(平度门村人)一说卫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

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甯戚,仁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甯戚饭牛歌》:

南山灿、白石烂,

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褐单衣至轩。

从昏饮牛至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甯戚饭牛歌》真实地表现出了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甯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甯戚大夫贩牛处”的石碑的佐证。据《东周列国志》载,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

出发。一天,军队到峱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甯名戚”。管仲叩其所学,甯戚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泯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甯戚又唱起《甯戚饭牛歌》。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甯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甯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齐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斩首。甯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甯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甯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甯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甯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即拜甯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甯戚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习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恳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甯氏进士录

进士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得高级人才。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选拔,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也称“传胪”。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金榜题名之艰难(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一甲三人榜下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再举行朝考,然后按成绩授官,名列前茅的人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未入选的进士,分别授任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甯氏自始祖季亹起,辈出英才。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甯氏明清时期考中进士者共有46人。其中二甲12人,三甲34人,最高名次为颍州甯世簪,为康熙24年(1685年)二甲第3名进士。分布十四个省区,其中以安徽、山西、山东和陕西四省最多,分别为10人、9人、7人和6人;以支系计,安徽阜阳最多(5人),其次为山西闻喜、山西稷山和陕西合阳(均为4人)。下面为详细名录(本名录不含武进士):

明朝

甯威1 陕西盩厔(陕西省周至县)洪武30年夏(1397年)第二甲第23名

甯瑛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正统7年(1442年)第二甲第7名

甯良湖广祁阳(湖南省祁阳县)正统10年(1445年)第三甲第45名

甯珍江南丹徒(江苏省丹徒县)景泰5年(1454年)第三甲第15名

甯贤2 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成化17年(1481年)第三甲第62名

甯诜广东东莞(广东省东莞市)成化20年(1484年)第二甲第54名

甯举直隶新城(河北省新城县)弘治3年(1490年)第二甲第8名

甯杲3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市)弘治9年(1496年)第三甲第171名

甯溥直隶山阳(江苏省射阳县)弘治15年(1502年)第三甲第147名

甯河4 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弘治18年(1505年)第二甲第32名

甯钶直隶广德(安徽省广德县)嘉靖44年(1565年)第二甲第40名

甯化龙直隶新安(安徽省歙县)万历5年(1577年)第三甲第233名

甯中立5 直隶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万历11年(1583年)第三甲第48名

甯嘉猷河南考城(河南省兰考县)万历14年(1586年)第三甲第265名

甯时谟6 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万历17年(1589年)第三甲第187名

甯瑞鲤直隶广德(安徽省广德县)万历23年(1595年)第三甲第78名

甯三翰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万历35年(1607年)第三甲第102名

甯绳武直隶吴江(江苏省吴江县)万历41年(1613年)第三甲第224名

甯熿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万历41年(1613年)第三甲第274名

甯予庆7 直隶颍州(安徽省阜阳市)崇祯7年(1634年)第三甲第61名

(共20人)

注1:甯威洪武30年取春(三月)、夏(六月)两榜进士。

注2:甯贤以军籍直隶定边卫(陕西省定边县)报考。

注3:甯杲以军籍辽东海州卫(辽宁省海城县)报考。

注4:甯河以军籍直隶定边卫(陕西省定边县)报考

注5:甯中立以官籍河南颖川卫(安徽省阜阳市)报考。

注6:甯时谟又名甯时镆。

注7:甯予庆原文错记为甯颖庆,以军籍河南颖川卫(安徽省阜阳市)报考。

清朝

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顺治3年(1646年)第二甲第48名

甯心祖正红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顺治12年(1655年)第三甲第40名

甯国珍浙江兰溪(浙江省兰溪市)顺治12年(1655年)第三甲第78名

甯光玺顺天府大兴(北京市大兴县)顺治12年(1655年)第三甲第108名

甯林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顺治15年(1658年)第三甲第60名

甯世珽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顺治15年(1658年)第三甲第164名

甯诰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顺治16年(1659年)第二甲第44名

甯尔讲直隶永年(河北省永年县)顺治16年(1659年)第三甲第128名

甯世旋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顺治18年(1661年)第二甲第58名

甯天瑞山东章邱(山东省章丘市)康熙12年(1673年)第三甲第109名

甯世簪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康熙24年(1685年)第二甲第3名

甯尧采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康熙24年(1685年)第三甲第20名

甯尧采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康熙24年(1685年)第三甲第20名

甯秉谦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康熙45年(1606年)第三甲第203名

甯时文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康熙51年(1712年)第三甲第51名

甯世藻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康熙52年(1713年)第三甲第96名

甯有诚奉天府锦县(辽宁省锦州市)乾隆28年(1763年)第三甲第99名

甯云鹏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市)乾隆49年(1784年)第三甲第43名

甯岳平山西永济(山西省永济市)嘉庆6年(1801年)第三甲第6名

甯自学山东章邱(山东省章丘市)嘉庆7年(1802年)第三甲第129名

甯云程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道光3年(1823年)第三甲第128名

甯会纶直隶乐亭(河北省乐亭县)道光20年(1840年)第三甲第75名

甯宪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道光21年(1841年)第三甲第81名

甯廷弼四川犍为(四川省犍为县)同治13年(1874年)第三甲第37名

甯本瑜安徽怀宁(安徽省怀宁县)光绪9年(1883年)第二甲第19名

甯述俞陕西潼关(陕西省潼关县)光绪24年(1898年)第二甲第141名

甯鹏南安徽怀宁(安徽省怀宁县)光绪24年(1898年)第三甲第32名

(共26人)

宁”庄村臣票?

在今全国县市名称中,凡以“宁”冠名者,除含意“安宁”之外,也有的与甯氏有关,如宁都、宁城等。但从宗亲网注册用户来看,这些地方都有甯氏居住,现将其整理如下:

山东有宁阳、宁津,河北有宁晋、丰宁,湖南有宁乡、宁远,江西有宁都、宁冈,福建有建宁、宁化,河南有宁陵、洛宁,广西有宁明、邕宁,安徽有怀宁、宁国,陕西有宁强、宁陕,广东有兴宁,四川有宁南,辽宁有北宁,天津有宁河,甘肃有宁县,内蒙有宁城,等等。用“宁”冠名的村庄更多,估计全国超过四百个,仅河南省就有60以上,东三省也有80多个,几乎都有甯姓且大多为主。但也有不少以甯姓为主的村名并不戴“甯”,如湖南隆回的各个甯氏聚居地,陕西武功县的青口村西马村,河南漯河市的马店村,等等。本表通用“宁字统计之

河南

汝州市陵头乡宁庄村西华县红花镇宁庄

孟津县白鹤镇宁嘴村、宁半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