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2

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2
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2

模式识别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桂文通

茫茫题海,何处是岸,广大数学教师都在苦苦思索,如何引导学生挣脱题海,摒弃题海战术、强化模式在解题中的典范作用是一剂良方.“数学就是对模式的研究”(怀德海).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者所积累的知识、方法、经验经过加工、融合,会得出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或基本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模式.若能将其有意识地记忆固化,形成固有的模型和通法,当遇到一个新题目时,只需辨认它属于哪一类基本模式,联想此模式的通法,在记忆贮存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就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融会贯通.这就是模式化解题的基本策略.其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抽象

???赋予意义???寻找模式

1. 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数学知识结构,是内化到人头脑中的符号(表象、语言等)形式,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狭义的认识图式,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结构特征和量化属性的形式化、概括化的描述,是对事物的量化本质的认识,是人脑抽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或是问题和方法,事实上都应被看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从而,从总体上说:数学就应被说成是‘模式’的科学”.就是最简单的自然数“2”也是人们在和物品打交道的过程中,从两个人、两张桌子、两个苹果…之中,将其数量上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成统一的模式,并用“2”加以表示,2就是一个模式.我们经常说的数学模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模式,它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在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数学模式在数学科学以及其他科学中随处可见,难怪有人把数学成为“模式”的科学.从数学发展史来看,数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创造模式,研究模式、应用模式的历史.怀特海在50多年前就指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同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数学模式的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内涵更丰富的数学模式,所以数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具体到中学数学教学,我们就应遵循数学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用模式论的观点、方法指导数学教学,加强数学模式的识别,数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式的创造. 2. 模式识别的基本含义

数学解题中的模式识别来源于解题的一个基本经验;拿到一道题目,我们总是辨别它是否属于已经

掌握的类型。如果属于,那就提出解决该类型的方法来解答;如果不是直接属于,那我们会设法进行一些变化;如果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属于时(题目比较陌生或比较复杂),我们可以考虑其它途径。

这个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朴素的体验可以上升为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 2.1解题基本模式;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经过加工,会得出有长久保存价值或基本重要性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我们称为解题基本模式。 2.2数学解题中的模式识别;

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我们辨认它属于哪类基本模式,联想起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以此索引,在记忆储存中提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 2.3模式识别的多角度理解.

(1)从解题思想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化归思想的实现形式。首先是化生为熟。化归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其次,化繁为简,花非常题为标准模式。 数学家对化归思想的形象解释

对于数学家来说,他们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思考,而是不断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一个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现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摆在你面前,当你要烧水时,你应该往壶里注满水,然后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现在把所说的问题稍作修改,假定水壶中已盛满了水,其它情况不变,请问,此时你该怎么去做?物理学家说:“点燃煤气,把壶放上去.”数学家却这样说:“只要把壶中的水倒掉,就转化为前面所说的问题了.”

-——(匈牙利)路莎·彼得《无穷的玩艺》

例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例2.①(2009年全国联赛题)如图1,已知D 、E 、F 分别在⊿ABC 三边上,DE ∥BC ,EF ∥AB ,设⊿ADE 、⊿EFC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请用S 1、S 2表示平行四边形DBFE 的面积.

②如图2,四边形DEFG 为⊿ABC 的内接平行四边形,设⊿ADE 、⊿EFC 、⊿DG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请用S 1、S 2、S 3表示平行四边形DGFE 的面积(只写结果)。

S =

S = (2)从思维的角度看;是思维定势的正迁移。

B

B

F

图2

图1 A

B

C

D

E

(3)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体现了基本问题的想法,从基本问题出发去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像用预制构件,盖出房子。

例3.(1994年全国联赛题)若平行直线EF 、MN 与相交直线AB 和CD 相交成如图3所示的图形,则共得同旁内角( )对.

A.4

B.8

C.12

D.16

方法1:(取出1条直线使剩下的线组成三线八角)分成四类;

方法2:(取出三角形或平行线来组成三线八角)分成两类;

例4 如图4 ,已知AD 切⊙O 于点A ,BD 经过圆心O ,AE ⊥BD 于E ,根据图形,尽可能地写出成比例线段的式子.

(1)由已知条件可知本题中存在下列几个基本图形:如下4图

图5 图6 图7 图8

(2)由基本图形联想到有关定理:由图5、6联想到母子相似三角形 。由图7联想到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由图8联想到切割线定理。从而得出有关比例线段。

3.模式识别的应用层次 3.1模式识别的具体操作;

拿到一道题目,在理解题意后,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学科,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可以先拿来试一试?不行再试第2个方法。这就是学生用模式识别解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个简单的过程已经回答了数学解题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从何处下手?

N M

F E

D C

B

A 图3

图4

B

向何方前进?拿道题目就从辨别模式入手,就沿着检索方法及使用方法的方向前进。 3.2模式识别的应用的三个层次. (1)直接识别,直接使用;

拿到题目,经过辨认,它属于某个基本模式,于是提取该模式的相应的方法来解答。课本中绝大数习题,中考、竞赛中的低档、中档题都可以归入这一解决层次。 (2)转化识别,化归使用;

遇到稍新、稍难一点的题目,看不出直接属于某个基本模式,但将条件或结论作出变形,或深层次理解后就属于基本模式

例5.直线平分四边形的面积 3.直线平分梯形的面积

(1)【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方法1:如图6,取CD 的中点E ,连结AE 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F ,再作⊿ABF 的中线AG 即可,则AG 平分梯形的面积.

∵CEF ADE S S ??=, ∴ABF ABCD S S ?=梯形, 而AGF ABG S S ??= ∴AG 平分梯形的面积。

方法2:如图7,分别延长BA 、CD 交于G 点,再作⊿GBC 的中线GM 交AB 于N 点,则MN 平分梯形的面积.

∵AD ∥BC ∴

CM

DN

GM GN BM AN == ∵BM=CN ∴AN=DN 由图1的结论知DGN AGN S S ??=、CG M BG M S S ??= ∴ABMN S 梯形=CDMN S 梯形 即MN 平分梯形的面积.

图6

图7

A

B

C

D

G

M N

图8

A

B

C

D

M N

图9

D

C

B

A

M P F

E

O

N

图11

n

m

a

b

x N D C

B

A F E

G M H

图7的M 、N 其实分别是BC 、AD 的中点,即只要过梯形上下底的中点的直线MN 就平分梯形的面积.下面给出另一种证法.

如图8,分别连结AM 、DM. 显然D MN AMN S S ??=

又∵BM=CM ,且点A 、D 到BC 的距离相等. ∴D CM ABM S S ??= ∴ABMN S 梯形=CDMN S 梯形 即MN 平分梯形的面积. (2)【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问题】

如图9,取CD 的中点P ,过点P 作EF ∥AB 分别交AD 延长线、BC 于E 、F 两点.可证PCF PD E S S ??=,所以ABFE ABCD S S 平行四边形梯形=,再过平行四边形ABEF 的中心O 任作一条与上下底都相交的直线MN 即可,从而MN 平分梯形的面积.

在图9中,连结PO ,并延长交AB 于G(如图10),可知PG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由图9知,只要过梯形中位线的中点任作一条与上下底都相交的直线MN 就平分梯形.同样给出另一种证法.

设梯形ABCD 的高为h.

∵h GO h BN AM S AMNB ??=?+=

221

)(21梯形=GO ·h 而h GP h GP h BC AD S ?=??=+=221

)(21ABCD 梯形,

∵GO=21GP ∴2

1

=AMNB S 梯形ABCD 梯形S ∴MN 平分梯形的面积.

4.直线平分任意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再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处理】

方法1:连AC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E ,取BE 的中点M ,则AM 平分四边形ABCD 的面积.

∵DE ∥AC ∴ACE ACD S S ??= ∴ABCD S 四边形=ABE S ? ∵M 是BE 的中点 ∴AM 平分四边形ABCD 面积

方法2:连AC 、BD ,取BD 的中点O ,作OM ∥AC 交BC 于M ,则AM 平分四边形ABCD 的面积.

∵O 是BD 的中点 ∴AOD ABO S S ??=, DOC BOC S S ??= ∴ABOC S 四边形=

21

ABCD

S

四边形 ∵OM ∥AC ∴CMD AMO S S ??= ∴ABOC S 四边形=AMB S ? ∴AM 平分四边形ABCD 面积.

图12

A

B C

D

E

M 图13

A B

C

D

O

N

(3)分解整合,创造条件使用.

遇到更新、更难、更活的题目,简单变形仍看不出属于某个基本模式,那么一方面可以将题目加以组合或分解,使组合后的新问题、或分解后的各个子问题成为基本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基本模式加以深化或重组,用整合过的综合模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例6 .如图5,PC 切⊙O 于点C ,割线PAB 过圆心O ,CE 平分∠ACB 分别交⊙O 和AB 于点E 、D ,若PA=4,PC=8,求CD ·CE 的值.

图10 图11 图12

分析;图9可分解三个基本图形。如图10、11、12。

(1)、图10是初中几何教材第三册P 100-10的图形,可以利用该题的结论将问题的结论进行转化,因为可证⊿CDB

~⊿CAE ,从而CD

·CE=AC ·BC

(2)、图11是切割线定理的图形,由该图形得

PC 2

=PA ·PB 又由 PA=4、PC=8, 可求AB=12……①。又由该图形可证⊿PAC ~⊿PCB 推出BC AC =PC PA =2

1

……②

(3)、图12是直角三角形,联想到勾股定理,即AC 2

+BC 2

=AB 2

,再结合前面的式①②,可求出AC=

5

12、

BC=

5

24 ∴CD ·CE=AC ·BC=

5

288

4.积累模式

4.1课本学习的总结归类; (1)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等; (2)基本图形;

第一类:“A 字型”或“X 型” 如下列图形:

“A 字型” “X 型” “双A 字型”

图5

B

第二类:“子母三角形” 如下列图形:

△ABC 与△ACD △ABC 与△DAC 、△DBA △ABC 与△ADB

第三类:“站着一个,睡着一个” 如下列图形:

第四类:“八字型”或“蝴蝶型” 如右图:

第五类:旋转类相似(经常与四点共圆有关)如下列图形:

(3)基本方法(包括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作法) 面积问题的处理方法;

中点问题; ……

例7.(2008年江苏省竞赛试题)如图6,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边AC 、AB 上,并且∠ABE=∠ACF ,BE 、CF 交于点O .过点O 作OP ⊥AC ,OQ ⊥AB ,P 、Q 为垂足.求证:DP=DQ .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B

C

ABC 与ADE

C

A

D

B

E

F O P Q

P )C

B

这是一道源于课本,超越课本的一道几何竞赛题.说它来源于课本是基于当OQ 与CF ,OP 与BE 重合时,即BE 、CF 是△ABC 两边上的高时(如图2),比较容易证得DF (Q )=DE (P ).有了这样的实际数学背景,在保证图形本质不变(即∠ABE =∠ACF ,OP ⊥AC ,OQ ⊥AB )的前提下,对原图形进行变换,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图形与变换本质的理解,也能考查学生对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体悟与运用.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对作为数学教育任务之一的解题教学而言:“我们不能仅把“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把“解”作为目标,而且要把“解题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把“学会数学的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基于上面的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解题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求,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觉的引导学生对其“解题活动”进行反思,这样的反思不仅是一个全面“回头看”“解题分析”过程,更是一个理清自己数学思维和在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策略“科学研究”的过程.

探求1 信息整合,诱发证题思路

从已知提供的信息看,线段DQ 和DP 相等的关系是依赖于线段BC 的中点D 以及相似的两个直角三角形△OBQ 和△OCP ,与其他元素关系不大,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两个定理,结合原图形模式,从而诱发能否利用中点解决这个问题呢?

证法一:如图3,取OB 中点M ,OC 中点N .

因为D 为BC 的中点,所以DM ∥OC ,DM =12OC ,DN ∥OB , DN =

1

2OB .

在Rt △BOQ 和Rt △OCP 中,QM =12OB ,PN =1

2

OC .

所以DM =PN ,QM =DN . ∠QMD =∠QMO +∠OMD =2∠ABO +∠FOB , ∠PND =∠PNO +∠OND =2∠ACO +∠EOC . 因为∠ABO =∠ACO ,∠FOB =∠EOC ,

所以∠QMD =∠PND . 于是△QMD ≌△DNP ,从而DQ=DP .

这种证法是竞赛组委会提供的标准答案,说明了此种证法学生是有实际数学背景、操作经验和思维基础的,也体现出数学竞赛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好数学、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的理念.

探求2 信息挖掘,形成新思路

证法一是利用中点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决线段DQ =DP 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思维聚焦到两个Rt △OBQ 和Rt △OCP 中,结合证法一的思路,经验题感就告诉我们:点Q 和P 能否构造为某个三角形的中点而解决问题呢?

证法二:如图4,在直线BF 上取点M ,使QM=BQ ,

在直线CA 上取点N ,使PN=CP .连接CM ,BN ,OM ,ON .

所以DQ=12CM ,DQ ∥CM ,DP=1

2BN ,DP ∥BN .

C A

D

B

E F

O

P Q

M

N

图3

C

A

D

B

E F

O P

Q

N M

因为OP ⊥AC ,OQ ⊥AB ,所以OM =OB ,ON =OC .

∠BOM =1800-2∠ABO ,∠CON =1800

-2∠ACO ,

因为∠ABO =∠ACO ,所以∠BOM =∠CON . 从而∠BON=∠BOM +∠MON =∠CON +∠MON =∠COM .

所以△OMC ≌△ONB ,所以CM=BN ,从而DQ =DP .

探求3 经验迁移,激发新意向

利用题目中本身所存在的数学知识结构,结合某些解题方法和某些条件的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了上面的两种解题方法.但是解题方法的产生与解题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能否再利用中点D ,即延长线段PD 或QD (即倍长中线的解题经验)来解决问题呢?可以试一试

证法三:如图5,延长线段PD 到点M ,使DM=PD ,连结线段BM 、QM 、QP .

根据“SAS ”定理,易证△BMD ≌△CPD , 所以∠ACB =∠CBM ,BM =CP ; 又易证△OBQ ∽△OCP , 所以

OP OQ CP BQ =.故OP

OQ

BM BQ = 因为OP ⊥AC ,OQ ⊥AB 所

A A

B A Q O ∠+∠=∠-=∠0

1

8

Q

C

B

ABC ∠=∠+∠=

所以△BQM ∽△OQP .所以OQP BQM ∠=∠

又因为OQ ⊥AB ,所以QM ⊥QP 即△MQP 是直角三角形,故DQ =DP .

上面证明的方法简洁明了,体现了数学的美感,这种“直觉性题感”常常有助于解决问题意向的产生.类似的,倍长线段QD 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成了题中之义(证明略).

探求4 结论启示,构造新途径

从结论DQ =DP 看,△DQP 是等腰三角形,如果能够证明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很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条性质.所以,连结PQ ,取线段PQ 的中点H ,剩下的任务只要能够证明DH ⊥PQ 即可.

证明四:如图6,作直线PQ ,取线段PQ 的中点H , 连结DH 、AO ,过点B 、C 作BM ⊥PQ 、CN ⊥PQ , 垂足分别为M 、N .

因为OP ⊥AC ,OQ ⊥AB ,所以点A 、Q 、O 、P 四点在以AO 为直径的圆上.

M

O F

Q

P E D C

B

A

5 H N

M

O

F Q

P

E D

C

B

A

所以∠AOQ =∠APQ ,而∠APQ =∠NPC 所以CPN AOQ ??∽, 所以

PN

OQ

CP AO =

. ① 同理可证BQM AOP ??∽, 所以

MQ

OP BQ AO =. ②

又因为BOQ COP ??∽,所以

OQ

OP

BQ CP =

③ 由①、②、③式可以得到MQ =NP , 又因为QH =PH ,

所以 MH =NH ,即点H 为线段MN 的中点,又因为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

所以线段DH 是直角梯形MBCN 的中位线. 即DH ∥BM ∥CN , 所以DH ⊥PQ .从而问题得证.

探求5 删繁就简,直击问题本质

证法四中运用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相似变换,那么证法能否更优化呢?由此我们产生删繁就简的“念头”,结合前面我们对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研究的深刻反思,在证明问题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关系在头脑中逐渐抽象出来,新的证法也可以由此萌生.

证法五:如图7,连结线段PQ 、PB ,分别取它们的中点H 、M , 连结HM 、MD 、HD .因为线段HM 、MD 分别是△PQB 、△PBC 的中位线,

所以MD PC HM BQ PC DM BQ HM 2,2,,==且∥∥

ACB MBD MDB MBD PMD QBP HMP ∠+∠=∠+∠=∠∠=∠,

所以ACB MBD QBP PMD HMP HMD ∠+∠+∠=∠+∠=∠

A A C B

ABC ∠-=∠+∠=0

180 易证A QOP ∠-=∠0

180, 所以HMD QOP ∠=∠.

又因为BOQ COP ??∽,所以HM MD OQ OP BQ CP ==.

所以HMD QOP ??∽,由此可得MHD OQP ∠=∠,

因为OQ ⊥AB ,0

90=∠+∠AQP OQP ,由BQ HM ∥得到MHQ AQP ∠=∠

图7

所以090=∠+∠MHQ MHD ,即DH ⊥PQ .从而问题得证.

这种证明的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相似变换,相比上面的方法来说就显得简洁明了,而且证明的方法更具有创新性,思维也显得更自觉、更周密.

通过对问题证法的探求过程,我们不但发现了新的证法,而且对题目有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仅沟通了旋转相似变换、全等变换、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形成了解决中点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悟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规律性探索问题的策略,可谓一举多得,收获颇丰.行文至此,笔者想借用罗增儒教授的话结束本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则继续把解题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不仅关注如何获得解,而且寄希望于对“解”进一步分析增强数学能力、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思维素质,学会“数学地思维”,重点在怎样学会解题.”

4.2解题过程的分析提炼

例8.反比例函数模型;

(1).完成一件工程,甲单独干需要2天,乙单独干需要3天,甲、乙一齐干几天完成?(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从甲地到乙地,客车需2小时,货车需3小时。现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3)。妈妈去商店买布,所带的钱可买甲布2米,或乙布3米,或丙布6米。现三种布都买同样多的米数,问所带的钱最多可各卖几米?

单价×数量=总价

单位量×单位数=总量(定值) ab=k

(1)甲干2天完成,即11b a =k ,21=b ; (2)乙干3天完成,即22b a =k ,2b =3; (3)甲乙一起干,即b a a )(21+=k ,有 b=

21a a k

+=21b k b k k +=2

1111b b +

对于反比例函数y=f (x ),若已知21,y y ,则

f (21x x +)= f (

2

1y k

y k +

)= (2)

1111y y + 更一般形式

f (21x x ++…+n x )= f (

21y k y k +

+…+n

y k

)=…=n

y y y 111121+++

(4).如图,在直线a 上平放有3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其高分别为2米、3米、6米,现有一平行于a 的直线b,使截得三部分(阴影部分)面积的和恰好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则a 、b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5)。某水池有编号为1,2,3,9的九个进出口水管,有的只进水,有点只出水,已知所开的水

管号与水池灌满时间如下表:

若九管齐开,水池多少小时灌满?

12111

,2x x += 23111,4

x x += …

91111

496

x x +=

1111124496

=+++

例9.(《中等数学》2004,6 2005,1)22)2(4b ax ac b +=-;

20ax bx c ++=

224440a x abx ac ++=

22222

2

444(2)4a x abx b b ac ax b b ac

++=-+=-

应用1(2004,“TRULY 信利杯”全国联赛题)已知a 0,b ≤0,c 0,

求2

4b ac -的最小值。

所以二次方程2

10acx bx ++=由实根x=-1 于是ac=b-1

224(2)b ac acx b -=+=22[2(1)(1)](2)4b b b --+=-≥ (b ≤0)

应用2(2004,全国联赛题)已知2

2

64320x x n n ---=的根都是整数,求整数n 的值。

222

2

(3)(4329)0(3)(28)550

x n n x n --++=--++=

例10.一组与旋转有关的勾股问题; 1. 问题的产生

如图1、2是两个相似比为1: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如图3放置,小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大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重合。

在图3中,旋转小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如下问题:

①.在图3中,绕点D 旋转小直角三角形,使两直角边分别与AC 、BC 交于点E 、F ,如图4,求证:22

2

EF BF

AE =+;若继续旋转小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直角边的延长线分别与CA 、BC 的延长

线交于点E 、F ,如图5,此时结论22

2

EF BF

AE =+是否仍然成立?

B

D

B

D

图1

图2

图3

【分析与解】在图4中,由AD=BD ,将⊿AED 绕点D 顺时针旋转180°,得⊿BE ′D ,AE=B E ′、ED= E ′D

因为∠FBE ′=∠ABC+∠AB E ′=∠ABC+∠CAB =90°

所以在Rt ⊿B E ′F 中有 E ′B =+22BF E ′2

F 又由FD 垂直平分E E ′得 EF=F E ′ 所以代换得 22

2

EF BF AE =+

在图5中同理可证相关结论。

②.在图3中,绕点C 旋转小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和CD 的延长线分别与AB 交于点E 、F ,如图6,求证:222

EF BF

AE =+;若继续旋转小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和CD 的延长线分别与AB

及其延长线交于点E 、F ,如图7,此时结论22

2

EF BF AE =+是否仍然成立?

【分析与解】在图6中,由AC=BC ,将⊿AE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90°,得⊿BE ′C ,AE=B E ′,CE=C E ′

因为∠FBE ′=∠ABC+∠CB E ′=∠ABC+∠CAB =90°

所以在Rt ⊿B E ′F 中有 E ′B =+22BF E ′2

F 又可证⊿CEF ≌⊿C E ′F 得 EF=F E ′ 所以代换得 22

2

EF BF

AE =+

在图7中同理可证相关结论。

③.在图6中,

求证:

E'

E'

F

E'

2222CF BF AF =+;在图7中结论2222CF BF AF =+是否仍然成立?

【分析与解】在图8中,由AC=BC ,将⊿BF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AF ′C ,BF=AF ′、CF=CF ′

因为∠FAF ′=∠CAB+∠CAF ′=∠CAB+∠CBA =90°

所以在Rt ⊿AF ′F 中有 F ′A =+2

2

AF

F ′2F ,即=+22BF AF F ′2F

又可证⊿CF 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F ′2

F =22

CF 所以代换得2

2

2

2CF BF AF =+

在图9中同理可证相关结论。 2.问题的拓展

2. 1问题①中“等腰Rt ⊿ABC ”可以改为“Rt ⊿ABC ”,结论仍然成立。 2.2 问题②拓展

拓展1:.如图9,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满足⊿CEF 的周长等于正方形ABCD 周长的一半,AE 、AF 分别与对角线BD 交于点M 、N ,试问线段BM 、MN 、DN 能否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若能,指出三角形的形状,并给出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在图9中,将⊿ADF 绕A 点顺时针旋转90°,得⊿ABG ,且FD=BG 、AD=AG

因为⊿CEF 的周长等于正方形ABCD 周长的一半,

所以CE+EF+CF=CD+BC=CF+FD+CE+BE ,化简得EF=EG , 从而可证⊿AEG ≌⊿AEF 推出∠EAF=∠EAG=45°

此时该问题就转化为图6中问题了。由前面的结论知2

2

2

DN BM MN +=再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线段BM 、MN 、DN 可构成直角三角形.

拓展2:如图10,在⊿ABC 中,∠ACB=120°,AC=BC ,E 、F 在AB 上,且∠ECF=60°, ∠CEF=45°,求证:

222EF AE BF =-

【分析与解】在图10中,由AC=BC ,将⊿AEC 绕点逆时针旋转120°,得⊿BE ′C ,CE=CE ′,AE=B E ′

因为∠FBE ′=∠ABC+∠CBE ′=∠ABC+∠CAB =60°

E

F 图

9

B

E

F 图10

可证⊿CEF ≌⊿C E ′F 得EF=F E ′,且∠CF E ′=∠CFE=75°

从而∠E ′FB=180°-2×75°=30° 所以∠FE ′B=180°-30°-60°=90° 在Rt ⊿B E ′F 中有2

'22'F E B E BF =- 从而有2

2

2

EF AE BF =-

2.3问题③拓展

拓展1:若图11中的F 点在等腰Rt ⊿ABC 的内部,且∠CFB=135°,求证:2

2

2

2CF BF AF =-

【分析与解】在图11中,由AC=BC ,将⊿AFC 绕点逆时针旋转90°,得⊿BF ′C ,CF=CF ′,AF=B F ′

可得⊿CF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CFF ′=45° 又由∠CFB=135°得∠F ′FB=90°

在Rt ⊿B E ′F 中有22

2

'

'F F BF

B F =-

又在Rt ⊿C F ′F 中有2

2

2'FB F F = 代换得 2

2

2

2CF BF AF =-。

拓展2:若图8中的F 点在等边⊿ABC 的内部,且∠CFB=150°,求证:2

2

2

CF BF AF =-

【分析与解】在图12中

因为AC=BC ,将⊿AFC 绕点逆时针旋转60°,得⊿BF ′C ,CF=CF ′,AF=B F ′

可得⊿CF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CFF ′=60° 又由∠CFB=150°得∠F ′FB=90°

在Rt ⊿B E ′F 中有22

2''F F BF B F =-

代换得 2

2

2

2CF BF AF =-

三.一点体会

用动态的观点观察图形的运动,可以发现和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可以得到新的问题;将一个明显的条件用等价问题替代,可以提高问题复杂性和研究性;类比法有时也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途径。

旋转变换是我们解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将分散的线段集中起来,实现线段或角等元素的“搬家”和已知条件的重组,从而有利于我们联想并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主要是运用勾股定理一)将问题解决。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变式可以发现 “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神实质的一致”:不同的问题的结构形式或图形的运动形式可能有些差异,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旋转法),问题结论也体现着和谐的统一。

B

例11.

c

b a 1

11=+模型;

例12.⊿ABC 的外接圆的直径公式.

在图1中如果作?ABC 的高AD,如图5,则sinB=AB

AD

,由等式(1)得

2R=AD

AC AB ?……(5).

这个结论也可以通过证明?ABD ~?AEC 获得.

等式(5)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为: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等于三角形的两边之积除以第三边上的高.

等式(5)也可以写成AB ·AC=2R ·AD ……(6),当?ABC 的高AD 和它的外接圆的大小不变时, AB ·AC 也是定值.

下面举几例说明等式(5)、(6)的运用.

、在⊿ABC 中,AB=15,AC=13,高AD=12,设能完全覆盖⊿ABC 的圆的半径为R ,求R 的最小值。

例4、如图6,圆心A 在⊙O 上,点D 是⊙A 上一动点,过点D 作⊙A 的切线交⊙O 于B 、C 两点,连结AB 、AC.已知⊙A 、⊙O 的半径分别为r 、R,求证: AB ?AC 的值不变。

证明:由BC 是⊙A 的切线,D 为切点.得AD ⊥BC, 且AD=r. 由等式(6)知AB ·AC=2R ·AD=2Rr(定值)

例5、如图7,设两圆O 1、O 2内切于A ,其直径分别为D 、d (D >d ),任作一直线垂直于连心线所在的直线,并使其在连心线同侧分

别交⊙O 1、⊙O 于B 、C ,

求证:⊿ABC 外接圆的面积是定值。

证明:如图7,连心线O 1O 2分别交⊙O 1、⊙O 于E 、F,连BE 、CF.

因为AE 、AF 分别是⊙O 1、⊙O 的直径, ∠ABE=∠ACF=900

.又有BC ⊥ O 1O 2.所以由射影定理得AB 2

=AG ·AE, AC 2

=AG ·AF.

根据等式(5) 得2R=

AG

AC

AB ?,

两边平方得4R 2

=2

22AG

AC AB ?=2AG AF

AG AE AG ???=AE ·AF 所以⊿ABC 外接圆的面积为

4

AF AE ?π=

4

dD

π(定值)

例6.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B(-3,0),A 为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半径为

2

5

的⊙A 交y 轴于点G 、H,连BG 交⊙A 于点C.D 为半径AH 上一点,且AD=1,过点D 作⊙A 的弦CE,连GE

E

图5

图6

E

B

图7

并延长交x 轴于点F,当⊙A 与x 轴相离时,求证:OF

OG 2

的值为定值,并求其值. (2006年武汉市中考题)

证明:连CH 、EH.因为GH 是直径,,所以∠GCH=∠GEH=900

.可证?GEH ~?GOF 、

?GCH ~?GOB,得

EG OG =EH OF

……(7) ,CG OG =CH OB ……(8) (7)×(8)后变形得OB OF OG ?2

=EH

CH EG CG ??

再作GM ⊥CE, 作HN ⊥CE,垂足分别为M 、N.

由等式(6)知CG ·EG=GM ·GH, CH ·EH=NH ·GH.

所以OB OF OG ?2

=GH NH GH GM ??=NH GM =DH

GD

因为GH=5,AD=1,得DH=

23,GD=2

7 故OF OG 2

=OB ·DH GD =3·3

7=7

5.识别模式

案例:旋转的正方形

例13.(一个正方形绕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旋转)如图7,正方形EFGH 的顶点G 与正方形ABCD 的

顶点C 重合.

(1)除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外,还有哪些线段相等;

(2)当正方形EFCH 绕点C 顺时针旋转过程中,如图8,(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1。两只大小不同的含45°角的三角板BCD 和FCH 如图1摆放,直角顶点重合,在图1中,点N 、P 分别是线段DH 、BF 的中点.

(1)在图1中,请猜想△CPN 的形状。

图7 图10 图11

E

A D

B

C F P E A

D B C

F E A D B C F 图9 O

(2)将图1中的△CFH 的绕点C 顺时针旋转,(如图2),问(1)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猜想;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008年元月武汉市考试题改)

1.两只大小不同的含45°角的三角板BCD 和FCH 如图1摆放,直角顶点重合,在图1中G 、P 、M 、N 分别为线段PF 、BD 、BM ,HF 的中点.

(1)在图1中,请猜想四边形GP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将图1中的△CFH 的绕点C 顺时针旋转,(如图2),问①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猜想;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007年元月武汉市考试题)

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和ADE 的顶角共顶点,∠BAC=∠DAE 。线段BD 和E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连接PB ,PC ,PD ,PE.

(1)B 、A 、E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

若∠BAC=90°(图1),则∠BPC+∠DPE= ; 若∠BAC=60°(图2),则∠BPC+∠DPE= ;

(2)B 、A 、E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若∠BAC=α°(图3),猜想∠BPC+∠DPE 的值,并写出你的结论.(2007年四月武汉市考试题)

填空或解答:点B 、C 、E 在同一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CE 的同侧,AB=AC 、EC=ED , ∠BAC=∠CED ,直线AE 、BD 交于点F.

(1)如图12,若∠BAC=60°,则∠AFB= ; 如图13,若∠BAC=90°, 则∠AFB= ; (2)如图14,若∠BAC=α , 则∠AFB= (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将图14中的⊿ABC 绕点C 旋转(点F 不与A 、B 重合),得到图15或图16.在图15中,∠AFB 与α的数量关系是 ; 在图16中, ∠AFB 与α的数量关系是 ,请你任选其中一个结论

H

N C 图1 图2

H

C

图1

图3

图2图1 图2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而模式识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介绍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对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模式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研究有交叉关系。模式识别的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模式识别;数字识别;人脸识别中图分类号;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ly. Pattern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related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Pattern recognition is a basic human intellige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20th century, 40 years of computer and the ri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1950s,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statistics, psychology, linguistics, computer science, biology, cybernetics and so have a relationship. It has a cross-correl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mage processing. The potenti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s huge. Key words:pattern recognition; digital recognition; face recognition;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的拓宽,我们对于计算机具有更加有效的感知“能

(完整版)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图形找规律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图形找规律 1.探索常见图形的规律,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三角形 ⑴填写下表: ⑵照这样的规律搭建下去,搭n 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2.若按图2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⑴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 人。 ⑵按照上图方式继续排列桌子,完成下表: 3.如果按图3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⑴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呢?n 张呢? ⑵教室有40张这样的桌子,按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则40张桌子可拼成8张大桌子,共可坐 人。 ⑶在⑵中,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1张大桌子,则共可坐 人。 4.如图,把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分等分成两个面积为2 1 的矩形,接着把面积为2 1的矩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41的正方形,再把面积为41的矩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8 1的矩形,如此进行下去,试利用图形提示的规律计算: =+++++++256 11281641321161814121 5.把棱长为a 的正方体摆成如图的形状,从上向下数,第一层1个,第二层3个……按这种规律摆放,第五层的正方体的个数是 例8.观察下列图形并填表。 个数 1 2 3 4 5 6 7… n 32 1 2 1 41 81 161 1 1 2

6.用黑白两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所示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 (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块; (2)第n 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块。 …… 7.下列每个图形都是若干个棋子围成的正方形图案,图案的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上都有)2(≥n n 个棋子,每个图案棋子总数为S ,按下图的排列规律推断,S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 来表示。 …… 8.观察与分析下面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填空。 ①5,9,13,17, , 。 ②4,5,7,11,19, , 。 ③10,20,21,42,43, , ,174,175。 ④4,9,19,34,54, , ,144。 ⑤45,1,43,3,41,5, , ,37,9。 ⑥6,1,8,3,10,5,12,7, , 。 ⑦0,1,1,2,3,5, , 。 ⑧180,155,131,108, , 。 ⑨5,15,45,135, , 。 ⑩60,63,68,75, , 。 9.(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需要7枚棋子,摆第2个图案需要 19枚棋子,摆第3个图案需要37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则摆第6个图案需要 枚棋子,摆第n 个图案需要 枚棋子. 【关键词】规律 第三个 第一个 第二个 4 2 ==s n 8 3 ==s n 12 4 ==s n 16 5 ==s n … 第13题图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方面。而且现今的模式识别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与支持,在各方面也有重大的进步。模式识别也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模式识别,前景 Abstract:In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 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mong them pattern recognition is one of the ap pl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ow the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to get everyone's attention and support, in various aspects have significant progress. Pattern rec ognition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people around.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Pattern Recognition, prospects 一,引言 如今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 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 人们开始要求计算机能够更有效地感知诸如声音、文字、图像、温度、震动等人类赖以发展自身、改造环境所运用的信息资料。但就一般意义来说, 目前一般计算机却无法直接感知它们, 我们常用的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 对于这些外部世界显得无能为力。虽然摄像机、图文扫描仪、话筒等设备业已解决了上述非电信号的转换, 并与计算机联机, 但由于识别技术不高, 而未能使计算机真正知道采录后的究竟是什么信息。计算机对外部世界感知能力的低下, 成为开拓计算机应用的瓶颈, 也与其高超的运算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 着眼于拓宽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提高其感知外部信息能力的学科———模式识别, 便得到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所研究的模式识别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感知模式, 是对人类感知外界功能的模拟, 研究的是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 也就是使一个计算机系统具有模拟人类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识别和理解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现将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方面的一些具体和最新的应用范围遍及遥感、生物医学图象和信号的分析、工业产品的自动无损检验、指纹鉴定、文字和语音识别、机器视觉地圈模式识别等方面。 二,现状 以地图模式识别为例,地图模式识别是由计算机来对地图进行识别与理解, 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让计算机研究和分析地图上的各种模式信息, 获取地图要素的质量意义。其计算处理的过程类似于人对地图的阅读。 地图模式识别是近年来在地图制图领域中新兴的一门高新技术, 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由于它是传统地图制图迈向数字地图制图的一座桥梁, 因此,地图模式识别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一起, 被称为现代地图制图的三大技术。 目前, 地图模式识别由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随着现今的计算机及其外部硬件环境的不断提高, 科技不过发展的情况下,

浅析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浅析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发表时间:2018-10-18T09:34:05.58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7期作者:梁恩林 [导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一个学生如果对他学习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就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川省三台县芦镇初级中学校梁恩林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一个学生如果对他学习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就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为学生设计好教学情境并精心准备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兴趣 对学习的材料产生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兴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因之一。知识的获得依靠教师的传授是不行的,如果要真正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亲身实践中获得成长。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课堂是无法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学习,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问题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即使一些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能够把所学数学知识熟练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位数学教师都要把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并懂得如何去运用。下面,笔者就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 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师生之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关注知识的讲解程度,没有对学生加以关注,课堂教学的气氛就会沉闷,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调整教学情况。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插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等,吸引学生的主要力。当学生出现沉思的表情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让他们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消化。只有教师对学生加以关注,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对教师更加佩服,对数学学习也更感兴趣。 在平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在考虑问题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思考,用学生所熟悉并能够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对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赞许,让学生从心灵上有所触动。当学生对教师更加敬重之后,他们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也会更感兴趣。在良好的情感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都处于兴奋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二、贴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数学的逻辑性强,许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限制,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放飞思维,通过发挥自己形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使问题得以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 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和初中生的心理以及知识水平创设形象、发挥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断等知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一部分,在理解上很难尽快适应。如果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全等三角形入手,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硬纸板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在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拼制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拼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探究。由于平行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的结合,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更加融洽和活跃,教学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数学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准备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出精心的准备,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考虑到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想好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教师既要熟悉数学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只有教师做到教材和学生的综合考虑,才能够为学生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教师熟知教学内容才会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些教师自己的数学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却说不出来,也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还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所提升,并组织好教学语言,通过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运用,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教师在课堂准备时,要抓住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到教学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层层深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对新知识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所涉及到的旧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能够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途径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些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学会变通,更加学生情况的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

时间序列分析中模式识别方法的应用-模式识别论文

时间序列分析中模式识别方法的应用 摘要:时间序列通常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被观测数据,其观测值按固定的时间间隔采样。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处理,挖掘出对解决和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量。经典时间序列分析在建模、预测等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时间序列具有不规则、混沌等非线性特征,使得预测系统未来的全部行为几乎不可能,对系统行为的准确预测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很难对系统建立理想的随机模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小波变换等模式识别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可以对一些非线性系统的行为作出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随机时序分析技术的不足。【1】 本文主要是对时间序列分析几种常见方法的描述和分析,并重点介绍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小波变换等模式识别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典型应用。 关键字:时间序列分析模式识别应用 1 概述 1.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时间序列分析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概率统计学作为理论基础来分析随机数据序列(或称动态数据序列),并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即对模型定阶、进行参数估计,以及进一步应用于预测、自适应控制、最佳滤波等诸多方面。由于一元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在现代信号处理、经济、农业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关的新算法、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目前,结合各种人工智能方法的时序分析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时间序列分析已是一个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学科,已有一整套分析理论和分析工具。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着重研究具有随机性的动态数据,从中获取所蕴含的关于生成时间序列的系统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着重于全局模型的构造,主要应用于对系统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时间序列分析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模式识别的应用

模式识别的应用 模式识别可用于文字和语音识别、遥感和医学诊断等方面。 文字识别——如何将文字方便、快速的输入到计算机中已成为影响人机接口效率的一个重要瓶颈,也关系到计算机能否真正得到普及的应用。目前,汉字输入主要分为人工键盘输入和机器自动识别输入两种。其中人工键入速度慢而且劳动强度大;自动输入又分为汉字识别输入及语音识别输入。从识别技术的难度来说,手写体识别的难度高于印刷体识别,而在手写体识别中,脱机手写体的难度又远远超过了联机手写体识别。到目前为止,除了脱机手写体数字的识别已有实际应用外,汉字等文字的脱机手写体识别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近年来,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中,声纹识别技术以其独特的方便性、经济性和准确性等优势受到世人瞩目,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且普及的验证方式。而且利用基因算法训练连续隐马尔柯夫模型的语音识别方法现已成为语音识别的主流技术,该方法在语音识别时识别速度较快,也有较高的识别率。//https://www.360docs.net/doc/6313427690.html,/p-67030326.html 指纹识别——我们手掌及其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 凹凸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而这些皮肤的 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 种唯一性,就可以将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 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便可以验证他的真实

身份。一般的指纹分成有以下几个大的类别:环型(loop),螺旋型(whorl),弓型(arch),这样就可以将每个人的指纹分别归类,进行检索。指纹识别基本上可分成:预处理、特征选择和模式分类几个大的步骤。 遥感——遥感图像识别已广泛用于农作物估产、资源勘察、气象预报和军事侦察等。 医学诊断——在癌细胞检测、X射线照片分析、血液化验、染色体分析、心电图诊断和脑电图诊断等方面,模式识别已取得了成效。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一)数列的找规律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 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1,2,3,4,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之中的兴趣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之中的兴趣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2T11:46:49.8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1期作者:李晓洪 [导读] 初中生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开展兴趣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达到教学目的。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建武初级中学校644400 摘要:初中生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开展兴趣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底蕴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关心时事学习,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中,既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由于数学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生活热点、焦点问题,如果老师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理解这些生活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一问三不知,或者采取回避、敷衍的方法,这个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了。 二、革新教学观念 基础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也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质疑、争辩,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潜能和创造力。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不讥笑学生,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教师机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祈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调查表明,师生感情的好与坏,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艺术技能,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的影响。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课充满激情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联系十分缜密的学科,也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身影在实际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对数学的这个优势充分加以利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印证,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常识,用所学知识去反映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识来反映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这些教学方法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从观念上改变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作为唯一目的的学习态度,避免“高分低能”悲剧的再次出现。 五、采取直观教学方法 对初学者,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画出表格归纳出有关性质,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数学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图及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六、有效地开展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增强学生们知识记忆十分有效的手段,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课堂练习的设置,做到趣味性和有效性相结合,既不占用课堂的太多时间,又能在强化学生知识记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而融洽的氛围中将知识装进脑子,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七、有效的教学评价 1.教师要完善评价内容。不少教师都只是把评价的重点放置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种单一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认可,有的学生虽然数学学习能力有限,但是其他方面,例如道德和品质方面表现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其表示肯定和赞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始终关注他的成长和发展。这样他们就会更自觉地纠正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自觉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对兴趣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评价要做到及时有效。 3.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和学生进行课下沟通。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浅谈.读写算,2015,(9)。 [2]王再彬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最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介绍

2.1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 图像模式识别的方法很多,从图像模式识别提取的特征对象来看,图像识别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基于形状特征的识别技术、基于色彩特征的识别技术以及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形状特征的识别方法,其关键是找到图像中对象形状及对此进行描述,形成可视特征矢量,以完成不同图像的分类,常用来表示形状的变量有形状的周长、面积、圆形度、离心率等。基于色彩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针对彩色图像,通过色彩直方图具有的简单且随图像的大小、旋转变换不敏感等特点进行分类识别。基于纹理特征的识别方法是通过对图像中非常具有结构规律的特征加以分析或者则是对图像中的色彩强度的分布信息进行统计来完成。 从模式特征选择及判别决策方法的不同可将图像模式识别方法大致归纳为两类:统计模式(决策理论)识别方法和句法(结构)模式识别方法。此外,近些年随着对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此将这四种方法进行一下说明。 2.1.1句法模式识别 对于较复杂的模式,如采用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特征提取的问题,它所要求的特征量十分巨大,要把某一个复杂模式准确分类很困难,从而很自然地就想到这样的一种设计,即努力地把一个复杂模式分化为若干

较简单子模式的组合,而子模式又分为若干基元,通过对基元的识别,进而识别子模式,最终识别该复杂模式。正如英文句子由一些短语,短语又由单词,单词又由字母构成一样。用一组模式基元和它们的组成来描述模式的结构的语言,称为模式描述语言。支配基元组成模式的规则称为文法。当每个基元被识别后,利用句法分析就可以作出整个的模式识别。即以这个句子是否符合某特定文法,以判别它是否属于某一类别。这就是句法模式识别的基本思想。 句法模式识别系统主要由预处理、基元提取、句法分析和文法推断等几部分组成。由预处理分割的模式,经基元提取形成描述模式的基元串(即字符串)。句法分析根据文法推理所推断的文法,判决有序字符串所描述的模式类别,得到判决结果。问题在于句法分析所依据的文法。不同的模式类对应着不同的文法,描述不同的目标。为了得到于模式类相适应的文法,类似于统计模式识别的训练过程,必须事先采集足够多的训练模式样本,经基元提取,把相应的文法推断出来。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2.1.2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是目前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贝叶斯决策规则解决最优分类器问题。统计决策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不同的模式类中建立一个决策边界,利用决策函数把一个给定的模式归入相应的模式类中。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模型如图2,该模型主要包括两种操作模型:训练和分类,其中训练主要利用己有样本完成对决策边界的划分,并采取了一定的学习机制以保证基于样本的划分是最优的;而分类主要对输入的模式利用其特征和训练得来的决策函数而把模式划分到相应模式类中。 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以数学上的决策理论为基础建立统计模式识别模型。其基本模型是:对被研究图像进行大量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并选取出反映图像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统计模式识别系统可分为两种运行模式:训练和分类。训练模式中,预处理模块负责将感兴趣的特征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去除噪声以及进行其它操作;特征选取模块主要负责找到合适的特征来表示输入模式;分类器负责训练分割特征空间。在分类模式中,被训练好的分类器将输入模式根据测量的特征分配到某个指定的类。统计模式识别组成如图2所示。

浅谈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李孝权

浅谈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李孝权 发表时间:2014-03-27T16:08:47.18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作者:李孝权[导读] 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取消或淡化了“小升初”考试,所有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进入了七年级学习。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初级中学李孝权【摘要】初中数学较之于小学数学,引入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概念,很多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急速下降,或因科目导致兴趣转移,对相对枯燥的数学敬而远之,进而导致对数学学习的失望,引起厌学等现象,它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任务的有序进行。要做好数学教学,教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重视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施;兴趣教学【中图分类号】G468.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14-01 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取消或淡化了“小升初”考试,所有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进入了七年级学习。虽然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入学后个体基础差异较大,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许多的尝试。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掌握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虽然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但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有限的。只有在教师的充足的研究、想方设法的才能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呆板数学产生兴趣。但在教学中,教师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因此,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掘各年级阶段的教学兴趣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的兴趣都是那么的高,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好,基础扎实了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借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不惜花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数学从七年级开始,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等。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总结在教学活动的得、失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到了八、九年级,就要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重要,让他们知道数学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充分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本内容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兴趣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如在变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天气的变化来引入本节的教学,现在的天气和上午的天气进行比较,说明天气的变化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2、充分让学生参与活动、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高度的集中。构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习概率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操作中。 3、采用“情景---问题”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创设一定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下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在相互交流下学习,有助于同学们的健康发展。 4、采用灵活的教学环境。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在教室中学习,有再好的氛围、再好的情景也好比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情景、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了。因此,可以适当的选择室外教学。情景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提出更好,质量更高的问题来,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虽然室外教学有如此的好处,我们也只能偶尔可以采用,它不能让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教学中我们也有许多需要板书的地方。如在教学方程中,我们就不能没有板书了,象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5、灵活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新鲜是最好的调味品,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高度的集中,积极。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三、教师要善于拓展教学视野,充分加强课外数学知识的锻炼 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才有好的态度去学习数学。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好动的,所以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参与社会的调查中,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去感受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伟大。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家中装米的桶的体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多方面来锻炼学生,使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体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数学,感受数学。其次,还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学“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有理数大家庭”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家庭里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扮演了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整数、分数等角色。在“有理数大家庭”里,哪些属于整数,哪些属于分数等,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让学生由“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摘要]:数学是学生初中学习的一个重要科目。数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就要着重解决应用题这一重点和难点。针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措施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由很多强大的知识体系共同构成,且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必修课程,应用题更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因此,针对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难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进行体现,因此,学好初中数学应用题能够培养学生完善的数学解题思维,强化数学学习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用题恰好能够成为数学学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强有

力的工具。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平台,利用应用题中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来进行解答,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系纽带 应用题是在设定了一个已知的情境中,将数学关键条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答案。因此,它是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之间进行连接的重要纽带。通过应用题教学,数学老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活跃,就可以更有效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利用,这样就能够充分领悟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当前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初中生的数学应用题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老师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更多的注重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不注重联系

模式识别方法简述

XXX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题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 学号 院、系、部 专业 指导教师 xxxx年 xx 月 xx日

模式识别方法简述 摘要: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 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 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研究生物体( 包括人) 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 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 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方法; 统计模式识别; 模板匹配;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随着2 0 世纪4 0 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 0 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研究生物体( 包括人) 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 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 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研究有交叉关系。例如自适应或自组织的模式识别系统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制;人工智能研究的景物理解、自然语言理解也包含模式识别问题。又如模式识别中的预处理和特征抽取环节应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析也应用模式识别的技术。 模式识别是一种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判别的分类过程。判决分类在

中考必考知识点初中数学规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 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浅谈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兴趣教学 发表时间:2009-08-21T14:35:33.467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教育理论版供稿作者:蔡铸[导读] 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摘要】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充分把握起始段的教学,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过了不久,有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问题。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把握起始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新奇。 如在数学载一个几何体时,可以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新奇。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新奇上做文章,以教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象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身下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欺负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对此,具体做法如下: 2.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吧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景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显示会兴趣盎然、解决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2.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细化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老师的帮手,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便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调变化要得当,板书设计要合理,字体要优美大方,知识要丰富等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3.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的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3.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3.4培养小结的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书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的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楚,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数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5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七年纪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对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参考文献[1]石海山的《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育管理研究杂志》·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10期。(作者单位:广西金城江区第五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