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设计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一、简介 (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 (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再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 二、评析 (一)优点 1、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开发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数的运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体会数的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运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计算的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方法。 2.2 教学难点: 能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计算。 3.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具体怎样的呢?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些运算方法我们还记得吗 ?

①加法: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②减法: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用来计算减量。 ③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④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加法复习 1、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加法性质是怎样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加法的性质: ①加法交换律:a+b=b+a 举例说明: 18+2=2+18=20 25+15=15+25=40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 举例说明: 17+2+3=17+(2+3)=17+5=22 10+5+12=10+(5+12)=10+17=27 师:同学们理解加法的性质了吗?那么同学们知道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高职_能力本位_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研究GAOZHI YANJIU 高职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李彩丽 吴纪生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现行的几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此类课程开发的若干关键环节,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并对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关键环节 作者简介:李彩丽(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教学;吴纪生(1976—),男,江西都昌人,讲师,现供职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及其内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教育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加以体现和实施。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对其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目标,时代赋予这类技术人才以新的要求: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开始了职业教育领域内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最初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再到“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的提出。 在这三类课程模式中,“学科本位”课程,过分拘泥于学科的体系框架,其诸多弊端被大家所认同,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人格本位”课程,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其较高的目标以及面面俱到的要求又降低了此类课程的可操作性;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提出的“能力本位”课程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它较“人格本位”易于实施,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因此“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成为现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的主流。 能力导向已经成为今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随着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加深,人们不断深入挖掘能力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不断开拓新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已不是简单意义上所理解的操作技能(操作能力),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1]综合的职业能力不可能在孤立的知识、技能学习中产生,而是需要在一个有机整合的更大的系统中获得,是在批判地探索、解决和转化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结果。[1]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在单一、静态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更为复杂的综合环境背景下得以培养和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理解“能力”的内涵,我们才可能更有效的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开发。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2.1 CBE/T模式(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模式采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法。课程开发人员包括相关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上的优秀的从业人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程序:首先将一种职业目标从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种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包括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及说明。而后对这张能力表进行融合以及逻辑分析,加以系统组织排列,最终形成若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按一定方式排列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图1.1所示。 该模式以能力为核心,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养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追求标准化,以获取从事 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图1.1 工作能力分析 2.2 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模式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它类似于DACUM,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所应具备的全部职能,再将这些职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实际需要,确立完成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如图1.2所示。 该模式就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 《职教论坛》2009年6月214

[教学设计,导向,能力]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

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 摘要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就业及长远的职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类型,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且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训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文章基于此,主要探讨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从未为实训教师设计实训教学提供参考,设计出更有效的实训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训教学设计特点原则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LIU Xing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2) Abstract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for their long-term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pro- 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ability to develop career-oriented students. Based 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 ted training teaching design features and principles, nev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raining teachers of practical teaching, de- sign more effective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features; principle 1 实训教学设计的内涵 实训,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军事领域,后来该概念被逐渐引入到教育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所谓实训,是指实训教师在一定条件下(硬条件和软条件,硬条件包括实训基地情况等;软条件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情况等),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在仿真或者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建构知识与经验以形成职业能力的教学活动。而实训教学设计则是实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训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描述、规划,而制定的具体、可行、可操作的方案。对实训教学进行设计,旨在促使实训教学活动更具有发展性和有效性。 图 1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需求。文章以“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论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要使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课程“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实例,论述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将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基础”“旅游美学”“现场导游”等专业课程做准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赏析、描述各种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评估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有两个目标就业方向,即旅行社方向和景区方向。相应的职业岗位有: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线路开发等),旅行社管理人员(门面工作人员、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景点定点导游,景区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景点推介、出入口业务),景区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景区工作人员)等。这些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由众多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的。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是能带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辨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鉴赏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特色。而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人员则不仅要具备鉴赏旅游资源的能力,还要具备基本的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及其在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初步能力。“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专业角度识别各种旅游资源,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设“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开发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总体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首先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辨析各种旅游资源,并能描述它们的主要特色,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是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为学生将来从事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与开发等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课程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我们对总体能力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发布时间:2008-01-1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陈庆合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支柱;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材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课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规律以及教材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应有以下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一、能力本位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包括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组织。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能力本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认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能力本位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二是毕业即面临就业上岗,而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岗位又都有单位、行业,甚至国家制定的就业上岗的条件和标准。所以,职业学校要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行业或用人单位的标准。 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行为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即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称为“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这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 电类教研组王晓林 2011年11月25日

一、本教学设计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能力本位将德育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对三人表决电路的研究性设计,激发和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机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 2.体现实践主线课程实施紧紧围绕项目和任务来开展,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行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思想。以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典型数字芯片为载体,按强能力、宽基础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路装接与调试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3.凸显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的确立将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课程实施的过程符合职教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主导思想;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现过程性、特质性和发展性等多元评价思想。 二、本教学设计的依据 1.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及电信工程系“五”课评比,“两”课竞赛活动 2.《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文件。 3.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开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为技术指导。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三、本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方案是依据《数字电子技术项目教程》中的项目一任务:三人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来编写的。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码与数制、逻辑函数、逻辑门电路、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焊接电子电路的工艺。同时,学生对数字集成芯片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教学设计课时为2节,以理、仿、实一体的形式进行。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吕鑫祥) (本文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2期)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后,CBE似乎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在,搞高职必定要搞CBE,搞了CBE才能成为高职。当前我国出现了推崇CBE的涌潮。对待这股涌潮有人认为“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应该引以为鉴”;有人感到困惑发出“CBE且慢行”的呼声;也有人肯定CBE的指导思想,而对DACUM(CBE 发展教学计划的方法)表示怀疑。众说纷呈。由此可见,为了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科学地健康地发展,全面审视一下CBE,是十分必的。这种审视既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价值。由于CBE 的教育思想主要由课程模式来体现,课程模式又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因而,本文的审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上。 (一)CBE的引入,对消除高职教育中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到,这种作用的实质是CBE所具有的职教共性特征对非职教的教育思想的一种纠正,并不表明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 1、BE的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由此可见,CBE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因而,从总体上说,CBE的指导思想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的。 2、CBE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因此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就是某一职业岗位所需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依据是通过客观真实的职业分析得来的,而不是来自理论分析。其具体作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个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一个综合能力包含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教学专家便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综上所述,DACUM是一种较规范较细致的方法,整个过程都力图保证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的实现。 3、八十年代开始,高职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当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制定和评价高职的教学计划是一个十分尖锐又具有极大实际价值的问题。一方面学科为中心,三段式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传统的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掌握也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也会产生错位要求和错位评价的现象,以致对办学机构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强烈要求高职教育能迅速地完善其办学模式和课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发布时间:2009-2-23 13:19:53 徐国庆 摘要:学科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所指,只有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才可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任务本位课程试图解构学科课程,然而它自身亦留下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它对学科课程的解构是不彻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任务本位课程只关注了课程内容改革,忽视了实施新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载体设计的重要性。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使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全新形态的课程模式便是项目课程。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项目课程 作者简介:徐国庆(1971一),男,汉族,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04—012 项目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大型改革运动。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我同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运动的形成,既存在政府有力推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内在地源于职业院校一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自身强烈的改革意愿深深震撼了课程理论家们。那么什么是项目课程?其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无需界定的概念。人们可能会认为,项目课程不就是让个体做一些项目吗?有必要对之进行复杂的理论研究吗?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一口当人们着手开发项目课程时,立即会遇到大量问题,而其中许多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基本理论观点模糊不清所致。比如,实践中存在不少抵制项目课程的人,抵制力量的形成是由于许多人认为项口课程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强化技能训练,它会把职业教育变为职业培训,因而不能普遍推广;即使接受项目课程的教师也会为许多问题所困惑,如项目课程与能力本位课程有何区别?项目课程是否适合所有课程?项目课程是否会影响个体职业能力的迁移?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工作要能科学、规范地进行,首先需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一、解构学科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改革的矛头指向的是学科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学科课程几乎成了个“令人生厌”的概念,成了人人可批判的对象。似乎谁对学科课程批判得“厉害”,谁的思想就最先进;若有人维护学科课程,其学术水平便会遭到多数人的怀疑。尽管如此,仍然不乏支持学科课程的声音,当然,这种支持也只是强调要肯定学科课程的补充功能。那么什么是学科课程?为什么要解构学科课程?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

《基尔霍夫定律》教学设计

《基尔霍夫定律》教学设计 电子组潘顺中10计算机1 2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改要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实践为主线”等先进理念展开设计。 教材分析:复杂直流电路分析方法的依据是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叠加定理、 戴维宁定理以及等效变换的概念。分析方法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电路图等效化简,是计算简化,这类方法有:叠加定理、电源的等效变换和戴维宁定理;二是选取未知量并列出方程求解,如支路电流法等。支路电流法的实质就是基尔霍夫定律。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简单直流电路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能简单运用欧姆定理简答 基本题目。但对于复杂直流电路的概念及其计算,还是一无所知,所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直流电路的概念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简答。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等基本概念; 2、掌握基尔霍夫两定律所阐述的内容; 3、应用基尔霍夫两定律进行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事物本质、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知识的能力。 技能目标:1、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钻研、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 重点难点: 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运用基尔霍夫定律的解题步骤及例题讲解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次课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导出基尔霍夫定律的具体内容 及数学表达式,并详细讲解在列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的方程式中,电流、电压、电动势字母前正负号的确定,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释疑解难、突破难点,学好课程内容。观察演示法、讲授法、启发讨论法、媒体应用法 课前准备:1、完整的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板一块;2、万用表三支;3、多媒体课件;4、电化教学设备;5、连接导线若干;6、电阻若干;7、参考书:《电工基础》(第2版) 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突出“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突出“能力本位” [摘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要针对就业导向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个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或管理技能以及为服务的相应知识,满足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能力本位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职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前沿。为此,中职学校就不能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和实施国家课程上,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课程的领导,主动地进行课程改革,建立经济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三者和谐相溶的课程体系。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1. 课程目标具有定向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职业工作岗位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应用性人才,直接指向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 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的第一线直接应用,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和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要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的内容根据心理认识规律,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展开,使课程内容更实用,更具职教特色。 3. 课程的实施具有整体性。职业教育的课程是工作过程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 4. 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全面实施学分制,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 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性。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原则,实行过程性评价,注重结果的生成性,强调评价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1]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日渐成熟并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其中尤以北美盛行。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语文能力是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摘要] “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于案例启示,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的最佳途径,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彻底改变与工作任务相脱离、以教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高度挈合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专业课,培养学员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现如今与专业课一样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任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和能力形成过程不完全统一,技能培养方式与工作过程相脱节的矛盾。课堂教学质量要提高,有效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就必须从“能力本位”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切人点,彻底改变与工作任务相脱离、以教员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能力目标、学员主体、任务训练”三个基本要求,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与特点(一) 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1、第一阶段――建立基本概念教员布置课题,将学员分组,要求每组拟定一份详尽的调查提纲,并以另一个班的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帮助学员建立工作观念,即“一切以工作的任职需求为出发点,一切行动以分析为依据”。这样的安排迅速提高了学员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准备,学员拟定好调研问卷,并开展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是由各组上台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这里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即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组织教学。2、第二阶段――基础模拟实训基础模拟阶段需要经过五个轮次,这一阶段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引导课文教学法”,即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引导课文)引导学员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文件中,包括一系列难度不等的引导问题,学员通过阅读引导课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引导课文的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学习目的描述、学习质量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