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_武临专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_武临专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_武临专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武临专, 洪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卫生部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50)

摘要: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复杂多样, 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物活

性, 是微生物药物开发的源泉。当前, 微生物药物研究面临一些挑战: 快速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突出的化合

物; 理性化提高产生菌的发酵效价; 以及以微生物为新宿主, 实现一些重要天然药物的工业生产。合成生物学是

在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本文对合成生物学在发现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提

高现有微生物药物合成水平和创制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微生物药物; 合成生物学;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合成

中图分类号: Q939.9; Q81; R9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3) 02-0155-06

Synthetic biology toward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harmaceuticals

WU Lin-zhuan, HONG Bin*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of Antibiotics of Ministry of Health,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re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ti- tumor, anti-virus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for clinical use. Present challenges in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re the discovery of novel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signific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fermentation titers of industrial microbial strains, and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 drugs by re-establishing

their biosynthetic pathways in suitable microbial hosts. Synthetic biology,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systematic biology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provide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The review describes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biology in novel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 discovery, improved production of known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ome natural drug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 reconstructed model microorganisms.

Key words: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synthetic biology; 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

来源于微生物的药物称为微生物药物 (microbial medicine,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特别是放线菌和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

收稿日期: 2012-09-25; 修回日期: 2012-11-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2ZX09301002-00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170042, 81172964).

*通讯作者 Tel: 86-10-63028003,

E-mail: binhong69@https://www.360docs.net/doc/6a14208762.html,, hongbin@https://www.360docs.net/doc/6a14208762.html,

微生物药物例如抗生素, 在控制感染、免疫调节和治疗癌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已经从放线菌和真菌中发现了2万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其中百余种成为微生物药物。随着对放线菌和真菌的持续开发利用, 直接从放线菌和真菌研制微生物新药难度越来越大, 主要原因在于: ①化合物排重难度很大(从微生物已经发现了25 000多种化合物); ②新微生物资源的分离培养工作没有突破性进展, 获得大量的、具有产生新次级代谢产物能

·专题报道·

力的新菌种(株) 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1]。

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全序列分析逐渐成为实验室常规工作。已经完成的多种放线菌、真菌基因组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些菌株的基因组DNA中通常含有数十个编码不同结构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 其数量为化学证实菌株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数量的5~10倍[2, 3], 这说明我们以前远远低估了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潜能, 也提示我们对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分析与鉴别能力需要不断加强, 以早日实现微量、快速和准确之目标。宏基因组 (metagenome) DNA序列分析, 也同样发现了大量来自于未培养和难培养微生物的与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序列[4]。如何将这些与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翻译”(转化) 为对应的次级代谢产物, 既是创新微生物药物研发中面临的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

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遇到的另外一个挑战是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水平。对于已临床应用的微生物药物, 通过提高工业菌株的发酵效价, 实现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野生微生物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能力通常在毫克每升水平(或更低), 微生物药物工业菌株的发酵水平要求在克每升水平(或更高), 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部分微生物药物如青霉素的工业菌株经过几十年随机与定向诱变育种, 实现了较高的发酵水平 (70 g·L?1); 但是, 还有许多微生物药物例如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 (rapamycin) 工业菌株的发酵水平需要显著提高。此外, 部分微生物药物产品需要减少杂质组分或实现单一活性组分, 以改善和提高药物的品质, 这也要求从生产菌种、发酵工艺、提取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需要建立更加理性化的分子育种方法与策略。

作为微生物药物生产载体的微生物, 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有望承担新的重任: 由于自然资源限制, 一部分天然药物特别是植物药, 将来很可能需要转到微生物中生产, 以实现环境保护与药物可持续生产的双重目标。例如, 来源于植物青蒿的青蒿素是公认的治疗疟疾的最好药物, 但青蒿资源有限, 其中的青蒿素含量低,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满足不了医疗需求, 且青蒿素结构复杂, 化学全合成成本高。美国加州大学Keasling[5]通过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 技术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成功重构了青蒿酸(青蒿素的一种重要生物合成前体, 可通过两步化学反应转化为青蒿素) 的生物合成途径, 有望实现青蒿酸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届时, 青蒿素将从“植物药”转变为非天然的“微生物药”。

1 合成生物学为微生物药物发展提供新契机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引入工程学中模块化和系统设计理论, 以人工合成DNA为基础, 设计创建元件 (parts)、模块 (modules), 或者从头合成具有预定功能的人工生物体系, 从而突破自然体系的限制, 实现人工生物体系在药物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加深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合成生物学本质上属于工程科学, 通过创造或改造基因组, 建立人工生物体系, 让其表现出预期的行为或完成预定的工作。我国科学家已从不同方面对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进行了论述[6?8], 认为合成生物学将对医药、能源、化学品和环境等应用与生产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加快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若干化学品从高度依赖化石资源制造向可再生生物资源制造的变革。

合成生物学中的元件是指具有特定结构或功能的DNA片段(如基因), 模块是指不同元件的组合以完成预定的生物学功能。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比较复杂, 其生物合成基因通常成簇存在, 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模块构成。相对于人工生命系统(细胞) 的全合成, 操作这些基因簇、有目的地获得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同时也不存在伦理问题。

早在1985年, Hopwood等[9]通过将放线紫红素(actinorhodin, 一种异色满醌类抗生素, isochromane-quinone) 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不同DNA片段导入到其他异色满醌类抗生素 (medermycin, granaticin) 产生菌中, 获得了一组新的异色满醌类抗生素, 开创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杂合抗生素(hybrid antibiotics) 的新领域。随着放线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组合生物合成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概念, 是指在了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且克隆了与生物合成与调节相关的基因(簇) 基础上, 在体外对不同来源的基因(簇) 进行删除、添加、取代和重组, 然后导入到适当的微生物宿主中以定向合成一系列“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 例如新抗生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10]。从今天的视角看, 这些研究都带有采用合成生物学概念创制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的色彩。

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微生物药物研发, 就是以微生物和植物来源的次级代谢产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合成生物学, 它与组合生物合成、代谢工程

武临专等: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157?

(metabolic engineering) 等在研究内容方面有一定重叠[11], 但是它更突出人工生物系统设计以及次级代谢途径重构, 因而目的性更强。

微生物药物在人类的医疗健康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霉素称得上是人类生物学研究成果中皇冠上的明珠。微生物药物往往结构复杂, 完全依靠化学全合成困难或不经济, 有时还会严重污染环境, 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合成生物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将它应用于微生物药物研发将大有作为。本文主要聚焦合成生物学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2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发现中发挥作用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人们发现在微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与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有关的沉默 (silent) 或隐性(cryptic) 基因簇, 其中包含了多种结构类型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编码信息, 是天然的微生物次级代谢通路, 但在常规培养条件下这些通路处于关闭状态或其产物尚未被发现。这些基因簇提供了丰富的合成生物学天然元件或模块, 为未来设计和构建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恰当的宿主细胞中表达(或激活) 沉默(或隐性) 的次级代谢通路中的生物合成酶, 有可能获得(或发现) 用于微生物药物研发的新次级代谢产物。沉默基因簇中含有的正、负调节基因是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开关, 对其中的正调节基因进行组成型表达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或对负调节基因进行敲除, 可激活沉默基因簇, 获得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12]。激活沉默基因簇有时还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合适的环境因素, 因此对宿主细胞进行遗传修饰改造也是必要的, 例如对一些模式微生物的基因组DNA进行规模化删减, 获得适用于合成生物学等研究的、含最小基因组 (minimized genome) 或缩减基因组 (genome-reduced) 的宿主细胞。

放线菌的基因组在原核生物中是比较大的 (8~10 Mb), 其线性基因组两端的末端臂 (1~2 Mb) 往往编码菌株生长繁殖的非必需基因(簇), 将末端臂通过基因组工程等方法予以删除, 所构建的基因组缩减菌株, 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代谢效率提高、生长速度快、菌株更加稳定等。基因组缩减菌株不仅可以用于提高特定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水平, 而且可以为与次级代谢相关的沉默基因(簇) 的表达提供条件[13]。

此外, 大肠杆菌生长迅速、遗传背景清楚、操作简便, 是分子生物学最常用的异源表达宿主之一。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后, 已经获得能够用于生物合成聚酮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如红霉素的宿主细胞[14, 15]。模式链霉菌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 以及若干链霉菌工业菌株如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 和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 也可作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与产物合成的宿主。

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 ATCC 23877) 是螺旋霉素产生菌, 对其线性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显示在右侧末端臂有一个编码I型组件式聚酮合酶 (type I modular polyketide synthase) 的沉默基因簇, 长度达150 kb, 其中含有一个不转录表达的途径特异性正调节基因, 编码属于LAL家族 (large ATP binding regulators of the LuxR family) 的一个蛋白质。在该菌株中对这个正调节基因实施组成型表达后, 激活了此沉默基因簇, 得到了预期的新次级代谢产物stambomycins (图1), 它具有细胞毒和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 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16]。

在对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 的基因组DNA分析时, 发现了一个比较少见的编码聚酮合酶和非核糖体肽合酶的沉默基因apdA, 其上游是编码氧化还原酶的几个基因, 下游是编码转运蛋白基因和途径特异性正调节蛋白基因(apdR)。在该菌株中对apdR实施诱导表达后, 获得了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新次级代谢产物aspyridones (图1)[17]。采用类似策略, 从构巢曲霉中获得了聚酮化合物asperfuranone (图1)[18]。

除虫链霉菌的基因组DNA中含有4个萜类合酶 (terpene synthase), 其中的sav76功能未知。将sav76进行密码子优化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 体外实验表明它可环化法尼基二磷酸酯 (farnesyl diphosphate), 生成三环倍半萜醇avermitilol (图1)。在除虫链霉菌原株中检测不到该化合物; 将sav76导入到基因组缩减的除虫链霉菌SUKA17变株(缺失1 Mb基因组DNA, 包括了该菌株的主要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 中, 检测到了avermitilol生物合成[19]。

Feng等[20?22]对宏基因组DNA粘粒文库进行筛选, 将含有II型PKS片段的重组粘粒经改造后接合转移导入到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 中进行

? 158 ?

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3, 48 (2): 155?160

图1 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发现的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

异源表达, 对发酵产物分析后得到了数个新芳香聚酮化合物 (图1, 化合物1~4), 有的化合物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活性。 3 合成生物学在提高现有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水平与品质中发挥作用

在微生物细胞中存在许多次级代谢途径, 同一条代谢途径还可能有分支现象, 一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常以一组结构类似物的形式出现, 致使目前临床应用的一些微生物药物属于多组分混合物。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 对次级代谢通路中的酶 (系) 活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调节, 可以理性化实现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发酵效价提高及产品品质改善。

红霉素是一种重要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中红霉素A 组分是有效组分, 红霉素B 和C 作为红霉素A 的生物合成中间产物, 属于杂质组分。通过调整红色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 中参与红霉素生物合成的PKS 后修饰酶EryK (P450羟基化酶) 和EryG (依赖S -腺苷甲硫氨酸的O -甲基转移酶) 的生物合成量, 实现了红色糖多孢菌发酵过程中红霉素A 组分绝对产量和相对比例的提高[23]。

通过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调节基因进行操作, 可以有目的地提高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水平。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例如力达霉素 (C-1027) 是球孢链霉菌 (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 产生的烯二炔类抗生素, 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先导化合物, 通过对力达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多个

调节基因进行操作, 获得了力达霉素产量显著提高的球孢链霉菌菌株[24?26]。

多拉菌素 (doramectin) 是一种比阿维菌素更好的微生物农药, 由基因工程改造后的除虫链霉菌生产, 其工业菌株被国外垄断。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删除阿维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支链酮酸脱氢酶基因bkdF 和寡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起始基因olmA1等, 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拉菌素工业菌株[27]。 4 合成生物学在创造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挥作用

通过在微生物细胞内重构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使合成生物学用于创造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既可以利用微生物细胞内已有的次级代谢途径, 也可以将不同的次级代谢途径重新设计组合优化得到一条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可以是已知化合物 (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也可以是新化合物。

博来霉素 (bleomycin) 是一种糖肽类的广谱抗肿瘤药物, 通过对博来霉素和与博来霉素结构类似的糖肽类抗生素tallysomycin 及zorbamycin 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子操作、组合以及异源表达, 获得了新的杂合糖肽类抗生素, 其中的6'-脱氧博来霉素Z 的切割DNA 活性显著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博来霉素A2[28]。

荷兰DSM 公司研究人员将产黄头孢霉中的扩环酶和假单胞菌中的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导入到青霉

武临专等: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159?

素产生菌黄青霉中, 在含有己二酸前体的培养基中培养, 实现黄青霉生物合成己二酰化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adipoyl-7-ADCA); 由于黄青霉工业菌株的青霉素发酵水平非常高, 所以该生物发酵法可以大量地获得adipoyl-7-ADCA (一种重要的头孢菌素化学半合成前体); 所获得的adipoyl-7-ADCA 再经两步酶法即可得到头孢氨苄 (cephalexin)。如果以青霉素G为原料化学半合成头孢氨苄, 需要多步复杂化学反应, 也不环保[29]。

螺旋霉素属于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对螺旋霉素分子中碳霉糖部分进行4''-酰化可增加分子的亲脂性, 提高其组织浓度从而增加抗菌效应。将来自耐热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tolerans) 碳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导入并整合到螺旋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中, 延伸了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获得了产生4''-异戊酰螺旋霉素的重组菌株[30], 并进行了产业化和新药开发研究。

5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 人类对生物体系的认识有限, 对合成生物学设计的代谢途径(通路) 并不能保证发挥预期功能, 甚至对构建代谢途径所用组件的特性也不完全了解[31]。因此, 对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涉及的一些基础学科(图2) 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透彻理解自然界特别是微生物的初级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32]。在将合成生物学用于微生物药物研究时, 需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研究策略相结合, 通过反复替换、测试与筛选, 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目的与设想。当前,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药物研究领域充满了希望与挑战。例如, 为了在微生物中重构青蒿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Keasling课题组花费了大约150人年时间和数千万美元研究经费来寻找合适基因及将这些基因

图2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涉及的一些基础学科组织起来并协调它们的表达[5]。

我国一些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学已开展微生物药

物合成生物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

院于2008年成立了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微生

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 我国科研人员构建了

优良的红霉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等工业菌株, 研

制了必特螺旋霉素(已作为一类化学新药进行了开发) 等。目前国家的多项重大科技计划如973、863

和重大新药创制等资助了与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

相关的项目或课题, 预计未来我国在微生物药物合

成生物学方面将取得更多的成果和技术突破。

References

[1]Jiang Y, Xu P, Lou K, et al.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n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s from actinomycete resources

[J].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372?374.

[2]Ikeda H, Ishikawa J, Hanamoto A, et al.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J]. Nat Biotechnol, 2003, 21: 526?

531.

[3]Chiang YM, Szewczyk E, Nayak T,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mining of the Aspergillus secondary metabolome: discovery of the emericellamide biosynthetic pathway [J]. Chem Biol,

2008, 15: 527?532.

[4]Hertweck C. Hidden biosynthetic treasures brought to light

[J]. Nat Chem Biol, 2009, 5: 450?452.

[5]Keasling JD. Synthetic bi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J]. Metab Eng, 2012, 14:

189?195.

[6]Huang W, Wang JB, Tang GL. Synthetic biology toward

medicinal natural products [J]. Chin Bull Life Sci (生命科

学), 2011, 23: 891?899.

[7]Liang QF, Wang Q, Qi QS. Synthetic biology and

rearrangements of microbial genetic material [J]. Hereditas

(遗传), 2011, 33: 1102?1112.

[8]Wang YY, Guo WB, Song CJ. New method for industrial

microbial strains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of dominant

genome-simplified strains [J]. Acta Microbiol Sin (微生物学

报), 2012, 52: 286?294.

[9]Hopwood DA, Malpartida F, Kieser HM, et al. Production of

‘hybrid’ antibiotics by genetic engineering [J]. Nature, 1985,

314: 642?644.

[10]Hutchinson CR.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for new drug

discovery [J]. Curr Opin Microbiol, 1998, 1: 319?329.

[11]Nielsen J, Keasling JD. Synergies between synthetic biology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J]. Nat Biotechnol, 2011, 29:

?160?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3, 48 (2): 155?160

693?695.

[12]Brakhage AA, Schroeckh V.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

strategies to activate silent gene clusters [J]. Fungal Genet

Biol, 2011, 48: 15?22.

[13]Komatsu M, Uchiyama T, Omura S, et al. Genome-minimized

Streptomyces host for the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 2646?

2651.

[14]Peirú S, Rodríguez E, Menzella HG, et al.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 for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glycosylated natural products [J]. Microb Biotechnol, 2008,

1: 476?486.

[15]Wang Y, Pfeifer BA. 6-Deoxyerythronolide B production

through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the deoxyerythronolide B

synthase genes in E. coli [J]. Metab Eng, 2008, 10: 33?38. [16]Laureti L, Song L, Huang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bioactive

51-membered macrolide complex by activation of a silent po-

lyketide synthase in Streptomyces ambofacien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6258?6263.

[17]Bergmann S, Schümann J, Scherlach K, et al. Genomics-

driven discovery of PKS-NRPS hybrid metabolites from

Aspergillus nidulans [J]. Nat Chem Biol, 2007, 3: 213?217. [18]Chiang YM, Szewczyk E, Davidson AD, et al. A gene

cluster containing two fungal polyketide synthases encodes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for a polyketide, asperfuranone, in

Aspergillus nidulans [J]. J Am Chem Soc, 2009, 131: 2965?

2970.

[19]Chou WK, Fanizza I, Uchiyama T, et al. Genome mining

in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V_76, the synthase for a new sesquiterpene, avermitilol [J].

J Am Chem Soc, 2010, 132: 8850?8851.

[20]Feng Z, Kallifidas D, Brady SF.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NA-derived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s

reveals structurally diverse secondary metabolit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2629?12634.

[21]Feng Z, Kim JH, Brady SF. Fluostatins produced by the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a TAR reassembled environmental

DNA derived type II PKS gene cluster [J].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1902?11903.

[22]King RW, Bauer JD, Brady SF. An environmental DNA-

derived type II polyketide biosynthetic pathway encodes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pentacyclic polyketide erdacin [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9, 48: 6257?6261.

[23]Chen Y, Deng W, Wu J, et al. Genetic modulation of the

overexpression of the tailoring genes eryK and eryG lead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erythromycin A purity and production in

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fermentation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8, 74: 1820?1828.

[24]Wang L, Hu Y, Zhang Y, et al. Role of sgcR3 in positive

regulation of enediyne antibiotic C-1027 production of

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C-1027 [J]. BMC Microbiol, 2009,

9: 14.

[25]Chen Y, Yin M, Horsman GP,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ene-

diyne antitumor antibiotic C-1027 production by manipulating its

biosynthetic pathway regulation in 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J].

J Nat Prod, 2011, 74: 420?424.

[26]Chen Y, Yin M, Horsman GP, et al. Manipulation of pathway

regulation in 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for overproduction of

the enediyne antitumor antibiotic C-1027 [J]. J Antibiot

(Tokyo), 2010, 63: 482?485.

[27]Xia HY, Huang J, Hu MJ, et al. Construction of an ordered

cosmid library of S. avermitili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ains [J]. Chin J Antibiot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 34: 403?405, 444.

[28]Huang SX, Feng Z, Wang L, et al. A designer bleomycin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NA cleavage activity [J].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3501?13509.

[29]Thykaer J, Nielsen J.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beta-lactam

production [J]. Metab Eng, 2003, 5: 56?69.

[30]Shang GD, Dai JL, Wang YG.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bioengineered strain of biotechmycin [J]. Chin J Biotechnol

(生物工程学报), 1999, 15: 171?175.

[31]Kwok R. Five hard truths for synthetic biology [J]. Nature,

2010, 463: 288?290.

[32]Kitney R, Freemont P. Synthetic biology ? the state of play

[J]. FEBS Lett, 2012, 586: 2029?2036.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 答:类群:1.真核细胞型;2.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式体; 3.非细胞型:病毒。 特点:1.体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强,易变异二.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研究领域有制药、治理环境污染等,微生物的基因科学,微生物病毒学,现代微生物学已发展出很多的分支学科,如病毒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微生物(生物农药,浸矿微生物等),病源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海洋微生物,古细菌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遗传背景,市场化应用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用菌的生产、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等。 三.简述微生物与制药工程的关系。 答:1.人类除机械损伤外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造成的 2.微生物又是人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 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来源很多 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当多样,可用于生物制药 5.微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涉及人、微生物、植物的协同进化 6.遗传学与生态学 名词对照: 古菌域:Archae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细菌域:bacteri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真核生物域:Eukary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 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所有形态体积微小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第二章 一.比较下列各队名词 ①.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其细胞核为拟核,细胞内么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明显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型。 ②.真细菌与古菌:相同点: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 不同点:细胞膜中的脂质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等。 ③.原生质体与球形体:原生质体是脱去细胞壁的细胞,是由原生质分化而来,具体包括细胞膜和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球形体:指在螯合剂等存在的条件下用溶菌酶部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而形成的缺损型细胞。 ④.鞭毛、菌毛和性菌毛:鞭毛是一端连于细胞膜,一端游离的、细长的波形纤丝状物。菌毛为一些菌体表面的非鞭毛的细毛状物,菌毛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菌毛与运动无关;性菌毛在少数革兰阴性菌,比普通菌毛略微稍粗,一个菌体只有1~4根,通常由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能力。 ⑤.芽孢与孢子:芽孢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孢子是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分哪三型八大类?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名词解释:细菌L型;中介体;质粒;芽胞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试述某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5、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名词解释:IMViC试验;热原质;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培养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为什么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繁殖?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种类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 6、按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种?请各列出一种常用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求与否,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及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要求的条件和用途各是什么? 4、请叙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5、化学消毒剂按其杀菌能力可分为哪三大类? 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分为哪四类? 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有哪些?各自种类的代表是什么? 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第4章噬菌体 1、名词解释:噬菌体;前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 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 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B -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 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 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 2. 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 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 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 ,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 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 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和答案解析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1. 青霉素发酵工艺的建立对抗生素工业有何意义? 青霉素是发现最早,最卓越的一种B-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青霉素是各种半合成抗生素的原料。青霉素的缺点是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排泄快,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青霉素经过扩环后,形成头孢菌素母核,成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原料。2.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3. 青霉素发酵工程的控制原理及其关键点是什么? 控制原理: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提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在青霉素的生产中,及时调节各个因素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如培养基,补充碳源,氮源,无机盐流加控制,添加前体等;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菌体浓度。最后要注意消沫,影响呼吸代谢。 4. 青霉素提炼工艺中采用了哪些单元操作?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提炼工艺包括如下单元操作: ①预处理与过滤:在于浓缩青霉素,除去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便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②萃取:其原理是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易溶于水。 ③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④结晶:青霉素钾盐在乙酸丁酯中溶解度很小,在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入乙酸钾-乙醇溶液,青霉素钾盐可直接结晶析出。 氨基酸发酵工艺 1. 如何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过程进行调控? 发酵过程流加铵盐、尿素、氨水等氮源,补充NH4+;生物素适量控制在2-5μg/L;pH 控制在中性或微碱性;供氧充足;磷酸盐适量。 2. 氨基酸生产菌有什么特性,为什么?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小短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生物素缺陷型;⑥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突变;⑦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 3. 生物素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微生物学复习题和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题和参考答案(农学类) 涂国全编写 2010年05月 第一章绪论 一、复习题(30题) 1.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 2.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试述其在历史上对人类的一次严重危害。 3.如何理解“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要算是微生物学了”? 4.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在微生物学发展早期,学者们是如何逐一克服的? 5.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哪5个时期?各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6.试简介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1632~1723),并说明他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7.巴斯德学派在微生物学发展中有何重大贡献? 8.科赫学派在微生物学发展中有何重大贡献? 9.由巴斯德设计的著名曲颈瓶试验,有何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0.巴斯德、科赫等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横向扩散”,产生了哪些分支学科?各学科的代表人物是谁? 11.微生物学史上的“成熟期”始于何时、何人?试简述本期的特点。 12.在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史中,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六大战役”是什么?它们对人类的进步起了什么作用? 13.在发酵工业和生物工程产业中有哪些关键性的工艺技术?试述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对当代发酵工业和生物工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14.什么是生物工程(学)?它由哪5大具体工程组成?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5.简述微生物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6.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为什么微生物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17.为什么说微生物是基因工程的支柱?

18.在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的过程中,微生物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能起这种作用? 19.微生物学有哪6类分科?试简述分类依据并各举数例。 20.试列举10项起源微生物学研究的特有操作技术。 21.试列举微生物学中3项最重要的独特技术,并分别说出其创始人、基本原理及其对发展微生物学的贡献。 22.何谓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23.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发酵生产有何实际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24.为什么说在微生物的5大共性中,“体积小、面积大”这一条是最根本的? 25.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26.微生物界有哪几项特点可称得上是“生物界之最”?(应答10项) 27.当前人类正面临哪5大危机?解决危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在解决这些危机中微生物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8简述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6大趋势。 29.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 30.简述微生物学在那几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几十年。为什么? 二、参考答案(54小题) 1.答案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个体微小(<0.1 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注:也可用表解法解答) 2.答案一种由病原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植物病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毁灭了5/6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并引起爱尔兰等地大量居民饿死或逃往北美。 起因:当地过分强调种植单一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当时连年气候异常,长期阴雨,温湿度过高,十分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3.答案不同的人群或个人有其不同的幸福观或福利观。 一般都集中在追求钱、权、利、名、业、健(健康长寿)等几个方面。 健康在幸福观上应居首位;在近代多门科学中,对人类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进一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4.答案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点: 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1、用油镜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破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 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 加滴香柏油。作用:增加,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2、根据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 行有效的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 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 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3、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4、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 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5、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脱色后复染前,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无色。 6、不经过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答:不行。在复染之前,革兰氏阴性菌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或者脱色过度,也会造成阳性菌脱色,不经过复染,无法进一步区别。 7、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答:1制备适宜的培养基 2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保持无菌环境 3对培养基,接种环等物品的高温高压灭菌. 4倒置培养基,防止冷凝水内流 8. 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答:1、若未完全干燥,载玻片上的液体会污染油镜镜头。镜头非常精密,被污染后不利于下次观察;2、若未完全干燥,水滴会影响油与玻璃之间折光率,造成视野不够清晰。 9. 如果涂片未以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么样呢答:如果没有加热固定的话,水分蒸发太慢或者在染色时菌体会被冲洗掉;如果加热时间过久,菌体变形或形态破坏,无法染色。 10. 制备培养基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称量——溶解—调 PH 值—融化琼脂—过滤分装—包扎标记——灭菌——倒平板11. 做过本次实验后,你认为在制备培养基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溶解配料的水要适量;PH 要调到左右;要小心手提式高压锅的使用;倒平板时要防止培养基被污染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得定义(Waksman,1942):抗生素就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得、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得化学物质。 抗生素得一般定义:“抗生素"就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得、就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得具有生物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得区别: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磺胺类、氟喹诺酮类与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得范畴。 2。而对于像磷霉素与氯霉素这些原来就是来源于微生物得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得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得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一系列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得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得、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得差别 1。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就是完全不同得两个代谢系统; 2、初级代谢物与次级代谢物得理化特性有着很大得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得微生物得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得作用靶点且更多得就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得作用靶点与明显得治疗效果。 广义得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得化合物”,可以就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就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就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得内容:微生物药学就是药学得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学、纯培养、纯培养物无菌技术、灭菌、消毒、过滤富集培养 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有那些? 2、Mullis的贡献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列文虎克对微生物学有什么贡献?4 、巴士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5、柯赫证病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 、拂来明对微生物学的贡献是什么?7 、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有那些?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8、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有什么差别?9、举出几种常用的消毒药品和方法?10、纯培养有几种方法?11、为什么活菌记数和直接记数有很大的差别?12、按照功能和营养成分培养基有几种类别?13、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 4、保藏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有那些?1 5、已发现的微生物的形态有几种?1 6、芽孢杆菌和芽孢梭菌有何异同?1 7、举例说明非芽孢杆菌的特点?1 8、古细菌有那三大类?1 9、根霉、曲霉和青霉的形态特征如何?20、吃什么食用菌可以预防感冒?21、吃什么食用菌可以增加智力?22、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那些?23、球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种?24、细菌的基本结构组成有那些?2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那些?26、细胞壁及其功能是什么?27、肽聚糖的基本组成是什么?28、G+ 和G-细胞壁的结构有和异同?29、Gram染色的基本过程如何?30、细菌为什么可以分为G+ 和G-两种?31、无壁细胞有那几种?32、聚-B-羟丁酸有什么功能?33、气泡有什么功能?34、什么是糖被、根据物理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几类?35、糖被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是什么?36、鞭毛有何功能和种类?37、鞭毛的一般结构和基体的组成如何?38、什么是芽孢、有何特点?39、芽孢耐热的分子机制如何?40、为什么放线菌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而更接近于细菌?41、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几种?42、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火焰灭菌?43、稀释倒平板法和涂平板法有什么差别?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 2

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 3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 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什么? 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nm或μm。5、微生物有哪些重要性? ①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②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③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 ④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⑤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重要推动着; ⑥是环境污染和检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微生物还和医疗保健、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1、什么叫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原核细胞有何主要特点?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不进行有丝分裂。 2、细菌基本形态有哪些?举出各形态类型的菌例,细菌形态和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大类。球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杆 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螺旋状:霍乱弧菌、迂回螺菌、梅毒螺旋体。 细菌形态和大小因菌种而异,一般在初龄阶段和生长条件适宜时,细菌形态正常、整齐,

微生物药物学基本问题

一、理解下列有关专业名词,并译成英文 1、抗生素后效应 2、生物转化 3、微生物药物 4、多药抗性 5、突变生物合成 6、稀有放线菌 7、手性药物 8、酶抑制剂 9、青霉素结合蛋白10、抗菌生长促进剂11、前体12、主动外排泵系统13、超广谱 -内酰胺酶14、选择压力15、选择毒力16、最低抑菌浓度17、定向生物合成18、杂交生物合成19、阻断突变株20、葡萄糖效应 21、生理酸碱性物质22、反馈抑制23、反馈阻遏24、初级代谢产物 25、次级代谢产物26、分叉代谢物27、随机筛选28、推理筛选 29、高通量筛选30、理性化筛选31、组合生物化学32、组合生物转化 33、原生质体融合34、菌种改良35、手性药物36、动态动力学拆分 37、生物催化拆分38、对映体过剩39、水解酶40、裂合酶41、脂肪酶/酯酶 二、论述题 1、简要阐述利用微生物生物合成原理,寻找微生物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2、设计一个应用组合生物转化技术获得新药的实验方案。 3、描绘一个集中所有耐药机制的细菌耐药性的模式图,并作简要阐述。 4、简要阐述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组成工业微生物菌种培养基的基本原理和成分。 6、从微生物发酵代谢液中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7、在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诱变剂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8、工业发酵过程中采用中间补料或流加补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9、简述常用灭菌的方法和原理。 10、画出高压灭菌锅的管路,以及简述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11、简述玻璃发酵罐的工作原理。 12、为什么摇瓶培养需要振荡,以及为什么发酵罐培养需要搅拌和通气。 13、HPLC和TLC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4、自然分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分离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说明其操作过程。 15、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阐述牛奶冷冻保藏的原理和过程。 16、简要阐述无菌操作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注意点。 17、简要阐述冷冻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 18、简要阐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改良的方法和途径。 19、基因工程技术在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你认为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为什么。 20、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试剂有哪几种,简述其原理和配置过程。 21、酶抑制剂的概念是什么,动物酶抑制剂和细菌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各是什么。 22、什么叫复合培养基,什么叫合成培养基。实验室常用的复合氮源有哪几种,常用的复合碳源有哪几种。 2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哪几种,简要阐述其作用机制和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4、什么叫特异性耐药,什么叫非特异性耐药,请举例说明。 25、链霉菌是产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简述其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发育周期,并列举5种以上由链霉菌产生的、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的名称。 26、免疫调节剂的概念是什么,目前临床使用的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有哪几种。 27、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 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生物技术制药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及定义。 答:1)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2)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糖链工程、海洋生物技术及生物转化等。(具体定义见P1)。 2.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答:1)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主要是重组蛋白或核酸类药物。2)a.按照用途:预防、诊断、治疗;b.按作用类型:细胞因子类、激素类、酶类、疫苗、单克隆抗体类、反义核酸、RNA干扰类、基因治疗药物;c.按照生化特性:多肽类、蛋白质类、核酸类、聚乙二醇化多肽或蛋白质。 3.生物技术药物在理化性质、药理学与作用、生产制备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特性。答:1)理化性质(从药物多是蛋白质或核酸出发):a.相对分子质量大;b.结构复杂; c.稳定性差;2)药理学作用:a.活性与作用机制明确;b.作用针对性强;c.毒性低; d.体内半衰期短; e.有种属特异性; f.可产生免疫原性;3)生产制备特性:a.药物分子在原料中含量低;b.原料中常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c.制备工艺条件温和;d.分离纯化困难;e.产品易受有害物质污染;4)质量控制特性:a.质量标准内容的特殊性;b.制造项下的特殊规定;c.检定项下的特殊规定。 4.生物技术制药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答:1)指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开发和生产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的一门科学。2)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a.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b.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药物。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思考题 1.简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 答:1)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菌或宿主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和诱导表达以获取蛋白质药物的过程称为基因工程制药。2)目的基因的获得、表达载体的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4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A部分习题 一、选择题 1.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 构成细胞物质 B. 提供能量 C. A,B 两者 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苏云金杆菌 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 A,B 两者 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 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所需碳源不同 C. 所需氮源不同 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 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 需要消耗能量 C. 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 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 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 C. 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 1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 A. 微量元素 B. 氨基酸和碱基 C. 维生素 D. B,C二者 1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 A. 生长因素 B. C 源 C. N 源 1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 单纯扩散 B. 促进扩散 C. 主动运输 D. 基团转位 13. 微生物细胞中的C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A. 10% B. 30% C. 50% % 14.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A. C 源 B. N 源 C. 生长因素 D. A,B,C 都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