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中国

史前中国
史前中国

史前中国--郑州老奶奶庙遗址:中原古人类并非从非洲迁移而来(史前文明的发现)

(2013-12-12 01:37:16)

转载▼

标签:

人类的史前文明

中国的史前文明

分类:史前文明

史前中国

遗址

史前文明

这是《中国文物报》综合而来的文章。讲述的是史前中国!

现代中国人来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是最近20多年来中外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一直激烈争论的学术焦点,也是公众长期热切关注的话题。

按照非洲夏娃说的理论,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在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阶段已经灭绝,现代中国人是在距今4万-5万年前后,由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入亚洲东部的中国境内。由此看来,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在距今3万-5万年期间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认识我们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所在。

4月13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被列“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

史前中国的来源:

嵩山东南麓位于中原核心地区,是联结我国及东亚大陆南北与东西的枢纽,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的关键区域。2011年4月至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西南郊老奶奶庙遗址,揭露面积近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新发现的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不仅系统地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遗址距今至少4.5万年

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东南距代家门村约500米,西邻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因遗址西北角有一老奶奶庙而得名。

2011年4月15日,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在文物普查小组负责人汪松枝的带领下,在樱桃沟烤鱼沟到代家门之间进行初步发掘,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化石。

“普通的石头舔上去很正常,而骨骼化石只要你舔上去就会紧紧粘在舌头上。”考古人员说,到了秋天,考古队终于选择在最典型的老奶奶庙附近开始大规模开挖考古。

遗址地处郑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迭压着新石器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但在发掘区内,由于雨水冲刷及当地村民取土的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

从剖面观察可见,在表土层和扰土层之下,为灰褐色、灰黄色至黄褐色粉砂,局部有较清楚的水平层理,亦可分为多个亚层。除最下层为较纯净、水平层理明显的灰黄色粉砂外,其余6个亚层均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遗存。

老奶奶庙主要文化层的加速器14C的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结合附近遗址光释光测年数据来看,该遗址14C测定结果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早于距今45000年。

遗址中的主要发现,史前文明的中国

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居住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

在发掘区内,遗物相对较少,但用火遗迹和石制品、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较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那时人类已经大量用火烧烤食物。

在一处开挖面积不大的活动面遗迹,却发现了6处灰烬堆积,且分布面积均较大。如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接近椭圆形,其分布范围南北最长处长约126厘米,东西最宽处宽约100厘米,其剖面最厚处的可见厚度约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块状物质。灰烬周围散布着较多的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在中北部区域还有另外几处面积稍小的灰烬堆积,其周边也分布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在离灰堆稍远处,还可见到明显石器加工区,有数量较多、属于同一原料来源的石核、石片、断块及碎屑等生产石器的副产品。

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有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使用。在石英砂岩制品中,石片与石核的数量较多。石核多为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剥片技术的产品,尚不见预制石核的迹象。石英原料则体积较小,亦采用锤击技术或砸击技术直接剥取石片。经过仔细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数量不多,可见到的类型有边刮器、尖状器等,形体多较细小。

以此同时,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数以万计,包括数量较多的较完整的下颌骨、肢骨、牙齿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其中下颌骨与牙齿等来自食草类动物头骨的骨骼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多数动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较深。可鉴定种

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动物骨骼上完全不见食肉类或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显示大量骨骼在遗址上出现完全是人类狩猎与消费猎物活动的结果。另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其中较多骨片的大小比较相近,很多骨片长度集中在10厘米上下,刚好方便手握使用。有些残片上有比较清楚的打击修理痕迹。个别还可见到明确的使用磨痕。这些迹象显示,该遗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制品以外,还大量使用骨质工具。

在老奶奶庙遗址附近,沿贾鲁河上游近10公里长的范围内,还分布着20余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也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其时代也当与老奶奶庙遗址相当,只是多数地点的堆积较薄,文化遗存也较少,应只是临时活动的场所。从分布位置、地层堆积与文化遗存的保存等情况看,老奶奶庙遗址位于这个遗址群的中心,当是一处中心营地(或称基本营地),并与前述临时活动地点共同构成一个遗址群。

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史前文明的中国

自2004年冬季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组织多次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有计划地对郑州地区含更新世堆积的地区展开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这些地点西起颍河上游,向东到潩水河与双洎河流域均有分布。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沿几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成群组聚集分布,构成多个相对密集分布、类似贾鲁河上游老奶奶庙附近的遗址群。2009年以来,对其中的新郑赵庄与皇帝口遗址首先进行发掘,并取得重要进展。

赵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新郑市赵庄村北,潩水河东岸3级阶地。遗址西部是陉山与具茨山,东临黄淮平原。该遗址2009年10月—12月发掘。

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分为七层,分别为全新世堆积,含钙质结核的马兰黄土,以及其下的漫滩相堆积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旧石器文化层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黏质砂土,有锈黄色斑点,土质略硬,含砂量较大,局部可见黄灰相间的水平层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厚约10—30厘米的范围内。

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置放象头的石堆与石器加工场。两者位于同一活动面,是同一时期活动的遗存。活动面由南向北分布着古棱齿象头骨、大块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块和乳白色碎小的石英制品。象头骨呈竖立状,臼齿嚼面朝南;由于长期的挤压作用已明显变形,但仍保存完整。大多数石英砂岩块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调查发现,这些紫红色石英砂岩是直接采自距遗址5公里以外的陉山基岩原生岩层。其搬运至此的主要功能并非加工工具,而是围成石头基座,在上面摆置象头。

石英制品则主要分布于象头骨的北侧,绝大部分是加工石器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副产品,很少见到加工完成的精制品,说明当时人类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活动是石器生产。发掘所获石制品数量超过5000件。石英制品数量占绝对多数,但个体较小,多在5厘米以下。种类主要是石核、石片、断块、碎屑以及未加工的石料。还有少量经过修理的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

该遗址保存哺乳动物化石很少,除古棱齿象头骨外,仅有一段象门齿、零星象肢骨片,以及个别羊、鹿化石等,亦不见灰烬与炭屑等用火遗存。

与赵庄遗址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的皇帝口遗址,文化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发掘所获各类文化遗物也仅有100多件。石制品也以石英原料为主,个体较小,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经过第二步加工的工具很少,仅见几件刮削器和尖状器,余者均为石核、石片以及断块、碎屑等。动物化石有鹿类等,少数具有人工打击疤痕,还有清楚的被切割痕迹。遗物与堆积状况表明黄帝口遗址

为一处人类短暂活动的场所,当时人类曾在这里进行处理猎物等活动。加速器14C的年代结果说明皇帝口与赵庄遗址当属同一时代,均为距今35000年前后(校正后)。

在赵庄与皇帝口附近,还有另外10多处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沿潩水河两岸分布,出露地层与埋藏状况与前两者相同,显然同属潩水河流域的同一遗址群。这些地点多数也是堆积较薄,已发现的遗物不多,与皇帝口的情况类似,应属于临时活动场所。但其中也有少数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灰烬等,是类似老奶奶庙的中心营地遗址。

中原古人类就是本地人,史前文明的中国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数百处旧石器遗址与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在距今3万—5万年的嵩山东麓的广泛分布与发现,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也确切证明了有关晚更新世的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在最后冰期寒冷气候中灭绝的认识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些出自中原地区的新发现与中国及东亚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明显相悖,很清楚地展示了我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也就是说,中国及东亚现代人并不是从非洲迁移而来,而是一直在这里生活的本地人。因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已发展至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多个用火遗迹所组成的复杂居住面的中心营地的出现,偏好收集并带入居址内大量狩猎对象的下颌骨,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并摆放古棱齿象头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的存在等,均是史前学界判断现代人行为的典型标志。这些行为特征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距今3万—5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中被发现。这些都证明了晚更新世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存的辉煌历史,不仅是探讨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料,而且更进一步展示出多项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新文化特征。

(本报综合于《中国文物报》等)

中国古代史前史

1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变迁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大气降水量分布不均,非旱即涝,灾害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空气温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由北到南逐渐变小。中国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六千年里,其自然地理特征在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在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发生了很大甚至翻天覆地的变化。1.1 森林和草原面积缩小大约六千年前,中华文明形成于黄河中游地区,那时的森林分布非常广;到了两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和草原也属良好,秦汉以来不断被毁。豫鄂川陕交界地区原有茂密的温带森林,明清时流民进山伐木,种植玉米、甘薯,把森林变成了秃山荒岭。西北的许多山岭,在明代还保持着“林木葱茂”的景观,但经过不断地垦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连山脉的黑松堡,“昔则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秦巴山区原来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今已是“山渐为童”。1. 2 土地沙漠化加剧我国人为活动所导致的沙漠化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屯垦,破坏了土地的植被,致使土地沙化严重;北宋以来沙漠化加剧,原因除了屯垦以外,还有由于人们自发向边疆地区流动引起的植被破坏。据考证,在毛乌素沙区,有数十座规模不大的被流沙包围的古城堡废墟,许多为汉代所建。这些古城废墟的存在,说明了在汉代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良好、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发达的地区。后来沙漠逐渐形成并向东和南推进。作者简介周全霞(1970-),女,河南荥阳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食品文化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212201 从盛唐到明初约800年的时间,沙漠向南和向东推进了60 km,平均每年向东推进0.075km[1]。1. 3 湖泊水系发生变化如果考察一下我国历史上江河湖泊水系的变迁就会发现,有的河流改道了,有的湖泊缩小了,而有的甚至消失了。海河、淮河、辽河、珠江、大运河都有历史变迁,尤以黄河和海河的变迁为巨,决溢改道极其频繁。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我国古代不同名称的湖泊有海7、泽100、薮11、湖114、淀12、陂160、池117、坑9、其他29,共559 个。但人们的开垦和围垦活动使这些湖泊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湮废,有的缩小变浅。例如,《水经注?渠水注》记载的圃田泽,它位于河南中牟以西,是我国古代的大湖之一,但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其踪影了;《水经注》所载的芍陂是古代淮河的一个大型人工湖,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顷,在北宋之前,它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被毁用于造田,明朝之后,毁湖造田的速度加快,湖面迅速缩小,直至完全湮废;《水经注?浙江水注》对绍兴鉴湖的记载为“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对湖的大规模围垦最终使得该湖消失了;江汉间的云梦泽在先秦时期为大面积的湖泊沼泽,秦汉时期开始被沙洲分割成许多小湖,唐宋时期已被淤填成平陆。1. 4 气候产生变迁气候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湿度2 个方面。1.4.1 温度。古代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不同时期变化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在新石器时代,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2℃;公元前1100年至前85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周朝代商和西周前期,气候变得寒冷,但只持续了一两个世纪;到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趋于变暖;公元初至600年左右(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2个寒冷期,温度下降了2.5~3℃,比现在低1.5℃;至公元8~9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期气候稍趋温和;在公元1100~1270年左右,也就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气候又变得寒冷,气温下降了1.5℃,比现在大约低1.8℃;13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从南到北的气候与现在大致相同;但在1570~1710年左右,此时正值欧洲小冰期,相当于明末清初,气温又转至严寒。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7):2148-2150 责任编辑陈娟责任校对胡先祥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1.4.2 湿度。五六千年前的温暖期也是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期;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但此后就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是3个旱灾持续出现的时期[2]。1. 5 人口分布发生变化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口成为战争胜利和农业生产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之最” (2006-05-27 07:41:00)稿件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兰州5月23日电(记者谭飞王艳明)“这是一个绵延了3000年的历史长卷,从农业、建筑、彩陶制作到绘画,大地湾考古的每一项成果都令人振奋,许多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存在着重要关系。” 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发掘的参与者和报告撰写总负责,当上百万字的考古巨著摆在面前时,他也禁不住欣喜激动。他说:“这是大地湾考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光为外界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和文明信息,而且为这一重要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境内,从兰州出发,坐车5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4800年,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因为大地湾的资料特别丰富,整理起来很不容易,加以发掘时间较长,人员有所变动,又增加了工作难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在为发掘报告做序时说。 从最初的发掘到整个考古报告出版,大地湾走入人们视野已经20多年,由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其中的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一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热潮,在此当中,大地湾考古就是被特别关注的亮点之一。 随着发掘报告日前的最终出版,许多文明的“亮点”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农业成就便是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9000年前,杭州湾一带中国南方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样,在大地湾遗址中,也有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现,这就是编号为H398的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黍,表明当时在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这一农作物种植。 “这是国内同类标本中最早的,它与希腊的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中出土的黍时代不相上下,而希腊的标本是国外最早的发现。”郎树德说,直到今天,在甘肃的一些地区,黍仍然被当作粮食作物种植,足见它的生命力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伴随着黍的发现,在大地湾考古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制、骨制生产工具和上万件动物骨骼。专家们认为,在从事粮食种植的同时,当时的大地湾人已经开始驯养动物,猪就是其中之一,还有黄牛、鸡、狗等。另外,大地湾人在进行农牧结合生产方式的同时,没有放弃原始的狩猎传统,性格温顺的鹿的骨骼在遗址内外的大量发现就是证据。 房屋遗址在中国新石器考古较为常见,大地湾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地湾的房屋遗址不但丰富,而且内容重要。1978年到1984年,在历时7年考古发掘中,大地湾共发现房屋遗址240座,专家们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丰富的一次房屋遗址发现,对于史前房屋建造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重要。

中国古代史上册文化一览表 2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史(第10、11课)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主张、影响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急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非常剧烈,这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互相争论,历史上把这种局面成为“百家争鸣” (2)各学派主张: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功、用贤、节用。 儒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齐物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主张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3)影响: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成就(如何评价孔子) (1)在思想方面:提出“仁”的思想,反对苛政和暴力。 (2)在教育方面:①在教学对象上,孔子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还主张启发诱导的原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主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师”;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文化贡献:主持编写和讲解了多部著作,如《诗经》《春秋》《礼》《易》《乐》《尚书》等,他的学生根据孔子言论编写了《论语》。 三、对老子的评价: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具有朴素辩证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也称(《老子》)里,有“哲学诗”之称,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 类的活动》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今年4月,第二届中国国际水稻论坛在三亚开幕,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水稻的未来发展道路,享水稻发展成果。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元谋人遗址【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遗址,知道最早栽培水稻的远古人类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最早栽培水稻的远古人类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多达180多件,有的甚至一件都没有。这种现象说明() A.当时的生产力水品极端低下 B.一切财产都是公有的 C.聚落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 D.人们以猎狩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汶口遗址。 【解答】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多达180多件,有的甚至一件都没有。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聚落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3.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A.直立行走B.制作工具C.学会用火D.懂得审美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类进化。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的支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被称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的技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火的使用的意义。 4.我国属于农耕文明,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和(): A.珠江B.淮河C.昌化江D.万泉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5.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畜牧业的国家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分析】本题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点。 【解答】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所以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中国古代常识知识

中国古代常识知识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卷(带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有一种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注重被选人的品质和才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彰显着“民主”的特色,它是什么制度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君主制 2.相传炎帝教民耕种,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制作陶器等:传说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命仓颉创造文字,让伶伦制作音律,让隶首发明算盘,这些传说() A.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B.证明炎黄二帝都是天上神仙 C.都是瞎说胡说根本就不存在 D.说明我国当时科技领先世界 3.下列文物图片为研究半坡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 ) A.B. C.D. 4.20世纪考古学家从某远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据进一步分析,这些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该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5.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的精神有 ①创新精神②无私奉献的精神③敬业精神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科学是我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下列说法你认为属于科学的是 A.女娲抟土造人B.上帝造人说 C.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D.人类从古鱼类进化而来 9.2014年5月18日,集藏品展览、科研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下列关于北京人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①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种植水稻 ④烧制彩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这一发展主要说明河姆渡人 A.靠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B.已使用青铜工具生产 C.已掌握栽培水稻技术 D.会制作古朴的艺术品 11.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饮食上开始有吃熟食的习惯……进一步了解这群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应该去() A.云南元谋B.陕西半坡C.山东大汶口D.北京周口店12.《礼记。礼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实际上指的古老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3.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道:“我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看到‘古人用火的灰烬层,最厚的达到6米’猜猜我说的是那种古人类?”你的回复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14.在学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下列场景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用火烧烤食物B.使用石器、木棒追打野兽 C.制作陶器D.过着群居生活 15.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丁村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16.下列叙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作为最可靠史料的一项是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耜” C.电影《荆轲刺秦王》

中国史前至南北朝阶段的历史概括

中国史前至南北朝阶段的历史概括 距今约200万年,中国进入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约距今一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被发明和大量使用。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夏政权并不稳定,期间经过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至柕统治趋于巩固。禹传子启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变成王位世袭制。并从夏朝开始出现职官。 从孔甲时起,夏王朝开始走向崩溃。商汤伐桀,夏灭亡。 夏朝自禹至桀,共为17君,历时471年。 汤至盘庚,曾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后,不再迁都。武丁统治的期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朝王位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相结合。晚商时期,父死子继制度完全确立。商行內外服制度,封君有侯、伯。 武丁以后,商朝走向崩溃。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败被灭。 自汤建国到商亡,传17代31王,历时约554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是西周时期。 武王死,子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不满,以武庚叛。周公东征,平叛乱,真正征服了商人。 周初封邦建国,实行宗法分封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实际上为贵族土地私有制,实行井田制。 自成、康、昭、穆至共王统治时期,是周的盛世,到懿王时,周朝开始走向衰败。厉王时期,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侯引进犬戎入攻西周,杀幽王,西周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斗争不断,宗法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 前546年,14国在宋都开弭兵之会,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之后几十年,战争减少。 春秋沿袭井田制,中叶开始实行辕田制。前594年,鲁国宣布“初税亩”取代徭役租。国家对人口、土地的控制加强。旧的“工商食官”已不适用,民间独立的商人应运而生,金属铸币开始铸造、使用。 前475年,是战国七雄历史的开端。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最为出名。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君主集权制,“量能而授官”,改变世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实行征兵制,还有相当数量的常备军,兵权控制在国君手上。 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井田制已走到尽头,实行行田。 战国兼并战争激烈频繁,秦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取“皇帝”尊号;定朝仪和文书制度;置三公九卿;在全国设郡县;在全国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户籍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制定通行全国法律,“重刑轻罚”;;修驰道;焚书坑儒;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秦的统治暴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失败。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西楚霸王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佚名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50 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但当时,由于青藏高原上升的还不很高,西风激流的作用尚不很强,最早形成的午城黄土的沉积的速率、厚度和广度均较小。中更新世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风力作用和沉积速率加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洛河流域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离石黄土。更新世晚期,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 再次,喜马拉雅运动还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大大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青藏高原以东)、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和青藏高寒区。此外,境内的一些东西走向山脉,阻当了西北寒流的南下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自北而南-形成了温度、降水量、植被有所差异的几个气候区。北部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带是划分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

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练 习题 第1题【单选题】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人们造屋定居,辛勤劳动,结合图文选出正确的选项( ) ①图一属于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图二属于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 ②图一房屋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图二房屋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③图一房屋居民种植粟,图二房屋居民种植水稻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下图,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参观到的一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对这个牌正确的文字解释应该是( )

A、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C、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距今约30000年 D、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下图考古发现的磨制工具应出现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兴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右图为《春秋左传》中关于夏朝军制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尧 C、禹 D、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请设想下: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远古时代,原始人会用“稻”做饭招待你……,哦,你可能来到了(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选举制 【答案】: 【解析】: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考古发现的重大突破:考古发现中国史前最大古城。关于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史前石峁古城遗址 2013新年伊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按往年惯例,在京发布了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陕西神木发现的史前石峁古城遗址,赫然在列。 在这之前我就预测到石峁古城会入选,这不但是我近来没少从央视等媒体看到石峁古城的报道,更主要的是我曾去实地学习考察过,还曾在专家座谈会上用“震惊”之类的词语,形容过我的观后感。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惊人之处 石峁古城究竟以什么样的发现让我“震惊”之至呢?首先是三个字:面积大!大到什么程度?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此前中国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史前大型古城,像山西襄汾陶寺古城和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面积分别约为280万和300万平方米。这般量级的古城,常被考古界当做史前时代区域性中心聚落甚至国家都城来认识和研究,堪称标示中国文明起源的代表性古城,有的还被形容为“中华第一城”。但它们与面积大达42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我过去上课向学生介绍良渚古城时,曾形容它有4个故宫那

么大,同学们听得不免啧啧称奇。而石峁古城却有6个故宫面积那么大,相当于大约600个足球场。 石峁古城之大还只是它令人震惊的一个方面,另外,它的石砌城墙之高、结构之复杂、构筑技术之先进、布局和结构之清晰和完整、保存状况之好,也都算得上中国目前业已发现的史前古城之最。譬如布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这三个由小到大的重圈,构成了三重城墙相套的“城中城”格局。再譬如,石峁古城的建筑材料几乎都用石头垒砌,因山势而建,具有中国北方高原地带特点,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多在平原或丘陵地带兴建古城以及多用土堆筑城墙明显有别。还有就是,历来史前城址考古都很难发现城门,可在石峁古城却几乎完整地清理了出来。这不仅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而且其结构异常复杂,为研究我国城门建筑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乃至于一向严谨的考古学家都难抑兴奋,说它足以称为“华夏第一门”了。 说起来,我国史前古城的发现和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界逐步开展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之后,像文字、铜器、城址等最能标示文明起源基本要素的考古发现便逐步增多。目前全国各地迄已发现的史前城址,粗算已不下百余处,其中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的史前城址,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年代早的可到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时代,晚些的像龙山时代中晚期石卯这样的古城也距今4000多年,即接近夏代了。这样一来,我国城市史不但有了更早、更长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且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国家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汇总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能否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使用打制石器,群居,会使用火。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直立行走. 3、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穿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捕鱼,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产生。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的生活: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栽培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和水牛。 3、半坡人的生活:

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活动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会并,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民主传位的方式叫“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2、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的精神: 创新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远古文化

第一章:远古文化 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本章提要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图示 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 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 母系20万年钻孔 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 父系约5500年制陶 (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 一、原始人群 1、生存 (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 (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 A、杂婚:随意婚配。局限,生命质量低 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作用,家族稳定。局限,生命质量低 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 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 二、氏族公社 1、生存 (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 (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 A、族外婚。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好处,生命质量较高。局限:不稳定 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2、工具: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本节提要 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 一、农耕生活: 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 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 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 (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 (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 (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 (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 鬼魂观念 “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 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 龙文化 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 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 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 祖先崇拜 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