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和观察要点。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失语、事物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得到缓解,基本康复率在90%左右。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基本康复率在40%左右。2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行预见性和综合性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生

活质量和患者存活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临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现已成为了引发患者残疾或死亡

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实践表明,脑血管造影检测发现,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0%以上的患者都会发生脑血管

痉挛问题,其中15%~35%的患者会发展为病状性的脑血管痉挛,从

而导致迟发性神经损害[1]。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和发现之前,要进行严密的控制与观察,配合精心有效的护理及治

疗手段,从而保证患者在治愈后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主要实验对象,其中男患者4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年发病率为5~20/10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等。 1、起病形式: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 2、主要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 3、主要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 4、临床分级 (1)一般采用Hunt和Hess分级法(表1)对动脉瘤性SAH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 (2)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SC)和有无运动障碍制定的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表2)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5、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1)再出血:以5~11天为高峰,81%发生在1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的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约为4.1%,至第14天时累计为19%。临床表现为:在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2)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腰穿或头颅CT 检查无再出血表现。(3)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机制主要为脑室内积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CT可以诊断。(4)正常颅压脑积水:出现于SAH的晚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二)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可以确诊SAH。根据CT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或提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如位于颈内动脉段常是鞍上池不对称积血;大脑中动脉段多见外侧裂积血;前交通动脉段则是前间裂基底部积血;而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动态CT检查还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积水及其程度等。 2、脑脊液(CSF)检查:通常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距起病时间较长,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可疑下腔出血需要行腰穿检查CSF。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且示新鲜出血,如CSF黄变或者发现吞噬了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胆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等,则提示已存在不同时间的SAH。 3、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颅内的异常血管。 (1)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阳性率达95%,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无血管痉挛等。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出血原因和决定治疗方法、判断预后。但由于血管造影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多见于小孩子年轻人) 一、病因病理:多因精神紧张,惊吓过度所致颅颈多普勒检查可发现血管痉挛(收缩变小),造成脑供血减少,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三、治疗: 1、方法:扩张脑血管、增加供血、营养脑细胞、恢复脑功能。 2、针剂:①点滴倍他定(老人选血栓通、灯盏花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②点滴灯盏花素;③胞二磷+维生素B6(或加脑活素)。 3、口服药:脑血管性头痛、失眠。①正天丸;②失眠:氟桂利嗪;③头晕、记忆力降低(常见合并病状):胞二磷+维生素B6(或进口脑活素)。 4、用药注意:①倍他定用于小孩,年轻人较好,老人效果较差;②老人多选用丹参川芎、灯盏花素(中药制剂);③1个疗程为10天。 5、生活、心态、活动三方面注意:①生活规律,按时休息,有足够的睡眠,饮食合理化;②精神要放开,对一切事情都要看得开,放得下,保持心情舒爽;③长期坚持作体育活动,根据各种年龄的需要。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用药)方法(总结) 一、首选杀菌剂联用(即青霉素或头胞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适合于大多数病例,也不容易产生耐药。 二、用其它抗生素无效时(或耐药)有两种方法: (一)可选用头胞第二、三、四代与大环内酯类(如白霉素或阿奇)联用,或选用克林与奎诺酮类联用,往往有效。 (二)选用B—内酰胺抑制剂复方制剂(如:头胞哌酮钠、舒巴坦钠)与氨基糖苷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用,也往往有效(尤其对耐药者更为重要),疑其可能是衣原体、支原体感染(血象可不高)应联用大环内酯类。 以上两种方法适合于少数病例,在未用杀菌剂之前,般不作首选(特别是大环内酯类),还注意一点是先滴头胞类,后滴大环内酯。 三、以上抗生素都无效,则可选用头胞第二、三、四类与奎诺酮类联用,也往往取得满意效果,适用于少数老年病例(感染),特别是对那些以前有过肺结核病(或胸膜炎)的病人尤其有效。 四、以上的治疗再无效,要考虑是否合并多种细菌感染,或已普遍耐药,可选用头胞美唑钠(或氨曲南)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再无效,最后选用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联用,以观后效。 五、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原体(菌种)选择有效抗生素(联用),其中人体表感染、内脏感染,管道感染的细菌也有所不同,也应分别对待。体表感染多见球菌、缘脓杆菌、厌氧菌。体内感染多见:杆菌、厌氧菌,其次是衣原体、支原体、霉菌。管道感染多见:厌氧菌、体表管道还有球菌、体内管道还有杆菌。 六、处理好与治疗效果有关的问题如:①肠胃不好(慢性肠炎、胃病、腹胀、便秘等);②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如:平时有慢性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好、长期工作疲劳、鼻炎、血液病、脱水、酸碱中毒等,也影响抗感染效果,③病人用药、打针过多、过久,也能影响抗感染效果。病久进食少的要加以支持疗法。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都是属于继发性的。 脑血管痉挛的病因 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原因有很多,如:动静脉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此外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失眠、脑力劳动者,尤其是白领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发病率高。 脑血管痉挛的表现 脑血管痉挛以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其次还表现为神经衰弱、胸闷、心慌气短、头脑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多数患者可出现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激动、生气、失眠等因素会使头痛加剧。 脑血管痉挛的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血流图,颈部血管彩超等,部分患者需要做头颅MRI、MRA。 我院特色检查:可以通过脑血流图检查明确诊断,主要检查脑血管的血流供应状况,弹性,紧张度,外周阻力及其调节功能等,还能动态检查血管痉挛的病程以及评价治疗效果,脑血流图检查能够发现局部脑血管的血流速度,提示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血管狭窄等,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脑血管痉挛的危害 在紧张工作、学习和心情不好还有熬夜(或着说是缺觉)的时候都会出现短暂的脑血管痉挛,一般是头胀痛,两侧痛,或后脑勺那个部位痛,有时会感觉像套了个紧箍。 脑血管痉挛以年轻人,学生、白领人群为主,长期反复的头痛头晕,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病情严重者,如不及时处理可以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症状,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才行。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传统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早期一般使用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但长期西药的应用副作用较大,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许多患者在医院反复检查与治疗却没有任何效果。 我院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方式,包括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药氧治疗、针灸治疗、神经血管调控术等,特别是神经血管调控技术,治疗通过调节全身植物神经和改善头脑的血流供应,使血管扩张、改善心、脑血流量、缓解肌肉挛缩等,使全身自主神经系统稳定化,从而消除脑血管痉挛,头晕、头痛症状,效果非常理想。 注意事项 平时要注意合理膳食,建议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适量运动,戒烟酒,同时也要保持心理平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对疾病都是有帮助的。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16-05-0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 10 万,芬兰和日本 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 10 万与 10 万;我国北京地区 aSAH 的年发病率为 2/10 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 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 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 27%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aSAH 患者发病后 28 天、 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 和 %。但是目前该病死亡 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 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 aSAH 的诊 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范。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 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 20% 的 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血肿。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 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但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脑血管结构的特殊性,不易发生痉挛。不过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痉挛无疑可以发生于颈内动脉与脑底动脉环,脑血管造影可见大动脉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广泛的和局灶性脑血管痉挛;脑部手术时对脑的大动脉进行操作时,可见动脉的管径显著变细。因此在持 脑血管痉挛

一、脑血管痉挛性头晕的特点:头晕呈持续性,也可以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头晕发作时不敢活动,卧床不起,特别不能活动头部,严重时伴恶心,剧烈在呕吐,或者伴随耳鸣、头鸣,呈持续性低音调的耳鸣或头鸣,心情烦躁焦虑,或胸闷,心慌,气短,呼吸紧迫感,头脑不清晰,思维与记忆受影响。 二、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特点: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 脑血管痉挛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病人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脑血管痉挛多在2天内恢复)→清醒→昏迷(再次脑血管痉挛)。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脑血管痉挛的突出特点。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而上述症状的加重,又难以再出血(如腰穿未能证实再出血)和颅内血肿等解 1、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2、脑脊液。 3、脑血管造影。 4、头颅CT扫描。 5、磁共振(MRI)。 一、局灶性癫痫各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表现与TIA有相似性,如癫痫感觉性发作或运动性发作易与TIA混淆。无张力性癫痫发作与猝倒发作相似。较可的是进行24小时脑电Holter 监测,如有局灶性癫痫放电则可确诊为癫痫,如无异常则考虑为TIA的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脑内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虑为癫痫。 二、美尼尔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三、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多于直立位发生。 四、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

【实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诊断标准 绝大多数〔90%以上)突然起病,剧烈全头疼,或头疼先位于局部,很快波及全头常伴恶心,呕吐。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呈阳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体温升高。 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MRA,DSA寻找出血原因。腰穿。 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膜炎。 二、治疗 卧床休息,4-6周,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有利排便。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合理调整血压。 镇静止痛,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保持安静避免血压升高和发生再出血。可应用人工冬眠配合头部降温。 (三)脱水降颅压,予甘露醇,监测心,肾功能,心,肾功能不全者可用速尿,复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抗纤溶药物,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延缓血管破裂处血块的溶解,有利于纤维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对破裂血管的修复,常用6-氨

基乙酸,首次30克加入葡萄糖液1000ml,24小时静点。以后24g/d,连续2-3周。也可用立止血静点。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尼膜同10mg加入0.9%盐水1000ml静点8-10小时,避光。 伽玛刀治疗,病因确定为脑血管畸形者急性期后应进行伽玛刀治疗。 外科治疗,病因确诊为动脉瘤,只要病情及条件允许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以免发生再出血。 三、工作规范 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可疑出血者及腰穿检查,如有问题,立即让病人平卧,输液,护送到急诊室。 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如不明确,腰穿检查。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病人,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给予降低颅压,止血,补液治疗。进行血,生化,电解质检测。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如有意识障碍者可加抗生素。同时抗脑血管痉挛治疗。针对检查结果对证治疗。 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严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测,颅脑MRA,DSA 寻找出血原因,如有异常请外科会诊。让病人卧床休息,4-6周,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2016-09-07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评论(0人参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 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 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 有SAH的章节。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枟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 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 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为3类: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增大和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和可调节两种。不可调节的 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和合并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狭窄、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肌纤维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 多变量模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吸烟、酗酒均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拟交感神经药包括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而这些SAH的危险因素恰巧也是多发性动脉瘤的危 险因素(如吸烟、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及绝经期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血管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了解发病前有无情绪激动、脑外伤等诱因,了解病人既往健康状况。 2.身体状况:了解病人有无颅内压增高征象;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 3.心理和社会支持: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里反应,对出血后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生活自理缺陷:与意识、肢体功能和长期卧床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2.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30°左右。 3.谢绝探视(2-3周内),保持环境安静,暗化病房,不可与病人过多的交谈,以保持情绪稳定、并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此病的严重性,以取得配合。 4.对症处理:如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给予镇静剂、脱水剂,止痛药物等。 5.为病人进行护理时,应动作轻柔,并尽量少搬动病人。

6.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健康指导】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度劳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 3.保持积极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过度激动,避免一切不良刺激。4.不要抽烟、饮酒和吃得过饱。对可引起出血其他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血脂、吸烟、过度饮酒等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应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 5.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诊。 【护理评价】 1.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患者未出现脑疝。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前言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 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

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 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由此推测。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由于诊断方法不同以及地区和人种差异,不同的文献中报道的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很大,介于20%~80%之间,其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约是10%~50%。 颅脑损伤性SAH(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约为27%~50%,特别是年轻病人以及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较低的病人。 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介于17%~60%之间。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后也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在22%~49%之间,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迟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手术疗效。 三、脑血管痉挛病因、病理生理及分类 1.脑血管痉挛的病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诊疗流程图-终稿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诊疗流程图

附: 1..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 Glasgow Coma Scale)。 睁眼反应(E, Eye opening) 4分:自然睁眼(spontaneous):靠近患者时,患者能自主睁眼,术者不应说话、不应接触患者。 3分:呼唤会睁眼(to speech):正常音量呼叫患者,或高音量呼叫,不能接触患者。 2分:有刺激或痛楚会睁眼(to pain):先轻拍或摇晃患者,无反应后予强刺激,如:以笔尖刺激患者第2或第3指外侧,并在10秒内增加刺激至最大,强刺激睁眼评2分,若仅皱眉、闭眼、痛苦表情,不能评2分。 1分:对于刺激无反应(none) C分:如因眼肿、骨折等不能睁眼,应以“C”(closed)表示。 语言反应(V, Verbal response) 5分:说话有条理(oriented):定向能力正确,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名字、居住城市或当前所在地点、当年年份和月份。 4分:可应答,但有答非所问的情形(confused):定向能力障碍,有答错情况。 3分:可说出单字(inappropriate words):完全不能进行对话,只能说简短句或单个字。 2分:可发出声音(unintelligible sounds):对疼痛刺激仅能

发出无意义叫声。 1分:无任何反应(none)。 T分:因气管插管或切开而无法正常发声,以“T”(tube)表示。 D分:平素有言语障碍史,以“D”(dysphasic)表示。 肢体运动(M, Motor response) 6分:可依指令动作(obey commands):按指令完成2次不同的动作。 5分:施以刺激时,可定位出疼痛位置(localize):予疼痛刺激时,患者能移动肢体尝试去除刺激。疼痛刺激以压眶上神经为金标准。 4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回缩(withdrawal)。 3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弯曲(decorticate flexion):呈“去皮质强直”姿势。 2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伸直(decerebrate extension):呈“去脑强直”姿势。 1分:无任何反应(no response)。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2.Hunt-Hess分级表(表1) 表1 Hunt-Hess分级表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常规 SOP编号:页数: 制定人: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批准人:____________ (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签名、日期) 生效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颁发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查修订登记:

I目的:确立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诊疗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病人 诊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II范围:适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诊疗。 皿规程: 1采集病历 1.1患者起病方式(是否突然发生),是否昏迷,昏迷前症状(如头痛、肢体运动障碍),昏迷伴随症状(如有无呕吐、抽搐、二便失禁和咬舌破等),发病诱因及发烧、心悸等其他伴随症状,饮食、二便、睡眠、体重变化情况。 1.2既往史应包括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头部外伤史等病史以及治疗方案和效果;应追问家族史。 1.3体检应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意识情况、瞳孔、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神经系统查体。 2常规医嘱 2.1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2.2特级护理 2.3根据情况报病危 2.4饮食(流质,普食),根据情况是否禁食水 2.5根据情况是否下胃管 2.6血压监护

2.7呼吸监护 2.8心电监护 2.9血氧饱和度监测 2.10吸氧 2.11测意识 2.12测瞳孔 2.13电气褥 2.14口腔护理 2.15根据情况亚低温冬眠治疗 2.16根据情况医用冰毯机 2.17神经系统疾病定位 2.18保守治疗药物(绝对卧床,镇静止痛,调控血压,抗抽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脱水降颅压(甘露醇),止血(血凝酶),改善血管痉挛(尼莫地平),放脑脊液),需手术者行血肿清除术、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血管切除术或血管内治。 3常规检查 3.1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筛查; PT+ INR + APTT ;痰培养+药敏;血型;动脉血气分析,心肌酶谱 3.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正侧位,经颅多普勒 3.3头部CT,MRI 3.4脑脊液化验 3.5脑血管介入(DSA) 4内科处理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及治疗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丁雪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特诊科) 【摘要】脑血管痉挛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等,严重的口周麻木。本文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科手,观察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5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约2:l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口服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和对照组84例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结合脑血管痉挛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两组服药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比较两种药物改善脑血流状态的临床作用。结果治疗组经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后,行TCD检测,172例患者除2例外其余的脑血流异常状态得到明显改善,162例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对照组治疗后经TCD检测,84例中的37例患者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恢复了正常,39例脑血流异常状态虽然有了好转,但不够稳定,且常有反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62/1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37/172)。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第四代降脂宁颗粒;脑血管痉挛;颅多普勒超声(TCD) 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新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为探讨其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我们选用172脑血管痉挛患者为对象,经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前后行TCD检测,分析比较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为合理用药、早期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56例为2010年l0月至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标准[21。按约2: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组172例,其中男62例,女l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9.8岁。复方丹参治疗组84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20~64岁,平均47.7岁。病程1 h~8年,平均1.5年,均有两次以上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1.。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严格限制探视,各种治疗护理活动应 集中进行,为病人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 (2)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并添加适量润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予缓泻剂、开塞露等药物。 (3)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会阴部护理,预防感染。 二.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2)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率高,再出血的临床特点为:首次出血后病情 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血等,应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避免诱因:告诉患者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如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时遵医嘱予镇静止 痛剂及脱水药物,血压过高应遵医嘱降压。 三、用药护理:在使用尼莫地平等缓解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心动 过缓,皮肤发红、静脉炎等,应尽量使用深静脉输注,控制输液速度,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有无不良反应,;使用降颅压的药物,应监测肾功能及水电解质的情况。 四、予心理支持,使病人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 五、健康教育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 咳者给予糊状流汁或半流汁小口慢食,防止误吸,必要时鼻饲流汁。 3.告知本病治疗与预防的有关知识,指导病人配合检查,明确病因,尽早消 除顾虑。 4.女性病人1~2年内避免妊娠和分娩。 5.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鼓励 家属和朋友关心病人,避免病人急躁情绪。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88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45%(42/4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5.91%(29/44);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在治疗时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脑血管?d挛性头痛;治疗效果 DOI:10.14163/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417779.html,ki.11-5547/r.2018.13.062 心脑血管患者在发病的时候都存在有突发性的特点, 病情发作比较迅速,会对患者产生十分严重的损伤。头痛

在临床当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多发病症,主要因为脑血管挛缩,导致患者疼痛及主要表现是搏动性的疼痛,患者以单侧疼痛为主,而且可能表现为双侧疼痛[1-3]。患者在发作的时候存在有发病时间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的情况,临床上中医将这种病症称之为“头风”。这种病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分析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原则,对脑血管心挛性头痛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的有效性,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8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被确诊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23,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 2.8±1 3.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24,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3.6±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10 mg/次,1次/d,2周为1个疗程,30 d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为患者辅助采用芬必得进行头痛症状的缓解。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计划

护理学院毕业设计题目: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计划

学生 姓名 专业学号 性别班级毕业设计时间 电话QQ号指导老师 毕业设计题目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计划 患者 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文化程度 家庭住址 案例陈述 主诉:头痛9小时,加重伴意识障碍3小时余。 现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于今日凌晨4点钟左右无明显诱因突起出现头痛,以枕部为主, 伴呕吐,共呕吐两次,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四肢麻木乏力,无发热,无 咳嗽咳痰,无肢体活动障碍等不适,遂于早上7点钟左右至湘潭县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行 颅脑CT检查,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脱水降颅压,抗血管痉挛,护脑等对症 处理后,患者病情未有明显改善,10点钟左右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为求进一 步诊治,遂转入我院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收住神内二科, 起病以来,精神差,未进食,睡眠可,大便未解,带导尿管转入我院,尿液清亮,引流通畅,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 传染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既往有长期吸烟,饮 酒史。 入院体查:BP收缩压133mmHg,舒张压97mmHg。双肺呼吸音清,21次/分,未闻及明显干 性湿罗音,心率89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压腹无痛苦表情,双下肢无水肿. 专科体查: 神智浅昏迷,(GCS=6分),双瞳孔等大等圆约2mm大小,对光反射迟钝,双额纹对称,双侧 鼻唇沟对称,伸舌不配合,颈强直,颌胸四横指,布氏征,克氏征(-),四肢刺激可见逃避,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在三医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复查头部CT:蛛网膜下

脑血管痉挛吃什么药 建议系统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血管痉挛吃什么药建议系统治疗 导语:对于脑血管痉挛,这种疾病我们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疾病的病情的,而且效果十分不错,但是病情的严重与否与药物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于脑血管痉挛,这种疾病我们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疾病的病情的,而且效果十分不错,但是病情的严重与否与药物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需要的话,我们一定要根据病情来用药。 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剂早期使用可明显减少和终止TIA临床发作。可选用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滴。维脑路通、西比灵等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2、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如无溃疡病或出血性疾病者常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日50mg--300mg不等,多数认为以较小剂量为宜,若长期服用剂量还可减少。潘生丁(25mg每日3次)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协同作用,且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如病人不宜用阿司匹林或服用阿司匹林疗效不理想者,可改用噻氯吡啶(Ticlopidine200--250mg 每日1--2次)或力克栓(ticlid)250mg,每日1次),治疗中,均需注意加强对出血等毒副作用的防治。 3、抗凝治疗对发作频繁、病情严重和逐次加重,且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者,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对减免发作和预防脑梗死均有积极意义。常用肝素12500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同时第一天可口服新双香豆素300mg或双香豆素100--200mg或华法令4--6mg。每天检查凝血酶元时间及活动度,待稳定后每周测一次,以调整口服药量,要求静脉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分钟,凝血酶元活动度在15--25%。以后维持量为新双香豆素150--225mg,双香豆素25--75mg或华法令2-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 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60岁为多见。脑血管畸形破裂多发生在青少年,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则多在青年以后,老年以动脉硬化而致出血者为多。 2、发病形式:发病突然,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口服避孕药等。 3、临床症状 (1)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呈暴烈样或全头部剧痛,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瘤破裂部位有关。 (2)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呕吐多为喷射性、反复性。 (3)意识障碍:半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有短暂意识模糊,重者则出现昏迷。 (4)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癫癎发作。 (5)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淡漠、嗜睡、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 4、体征

(1)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 征均呈阳性,有时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唯一的临床表现。 (2)眼底改变: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前即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这一征象的出现常具有特征性意义。 (3)颅神经麻痹: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常见。 (4)偏瘫:部分患者可发生短暂或持久的肢体偏瘫、单瘫、四肢瘫。 (5)其它:可有感觉障碍、眩晕、共济失调等。 总之因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及发病次数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 5、并发症 (1)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在出血的危险性最大。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常在病情稳定情况下,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颈项及Kernig征明显加重,复查脑脊液再次呈新鲜红色。 (2)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早发性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天,7~10天为高峰期,2~4周逐渐减少,可出现继发性脑梗死。

脑血管痉挛健康指导

【脂肪肝的防治】 1、找出病因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总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 2、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3、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行走、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4、补硒能让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达到正常水平,对养肝护肝起到良好作用,硒麦芽粉、五味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养肝片,具有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有养肝、保肝、护肝作用。 【高尿酸饮食指导】 1.多饮水,每日保持1500~3000毫升,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 2.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严格戒酒,啤酒加海鲜绝对禁止。啤酒本身含有酒精,会使尿酸的排泄受到影响;而且酒精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使尿酸增高。海鲜含嘌呤和蛋白质,大量摄入蛋白质会使我们人体处于一种微酸的环境,这样会促进尿酸结晶的形成;另外,短期大量摄入海鲜,大量的嘌呤会使尿酸急剧升高。虽然我们饮食因素只占尿酸的10%~20%,但是短时间内大量吃海鲜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再喝酒影响排泄。 3.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花生,牛肉,猪肉,海鲜,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金枪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鱼虾类、鲜肉、豌豆、菠菜、酒等!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动物内脏心、肝、肠、肾、脑和肉汤等以及沙丁鱼、虾、贝等海鲜都应少吃。蛋白质以牛奶、鸡蛋为主。 5.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6.每日的饮食结构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可选用精白米、富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100050 范议方(综述),韩如泉(审校) 摘要: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种常见的灾难性的并发症, 其所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是造成患者致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虽经多年研究,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红蛋白氧化产物及炎症反应均被认为参与致病过程。针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预期会在今后的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一氧化氮;内皮素;炎症反应New Development About the Causes and Therapy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 AN Yi-fang, HAN Ru-qu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erebral vasospasm serves as a severe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he following 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is the leading preventable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Despite the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cerebral vasospasm, the mechanisms behind it are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Nitric oxide, endothelin-1, bilirubin oxidation products and inflammation appear to figure prominently in its pathogenesis. Therapies directed at many of these mechanisms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hold significant promise for an ultimate solution to this substantial problem. Key words: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Nitric oxide; Endothelin-1; Inflammation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人群发病率为1.1%-2.2%/每10万人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初期致死率约为40%, 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很高。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一个危险的病理生理状态,此时脑血管收缩,受累动脉的脑供血区域血流减少。脑血管痉挛往往提示预后不好,也是动脉瘤破裂的病人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 SAH后CVS的机制复杂,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图1)。CVS发生的危险性与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的凝血块大小有直接相关性,但目前还不清楚与血块形成有关的因子是如何触发CVS发生的[1,2]。推测可能引起CVS的复合物包括两部分:在SAH的血液中发现的复合物或其代谢产物,例如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胆红素氧化产物(bilirubin oxidation products,BOXes);或因血管周围血液刺激而产生的复合物,例如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