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P与 NT-proBNP对心衰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BNP与 NT-proBNP对心衰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BNP与 NT-proBNP对心衰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BNP与 NT-proBNP对心衰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雅玲(沈阳军区总医院) 赵昕(沈阳军区总医院)

关键词:韩雅玲心衰 BNP AHF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发病率的增加和现代人不恰当生活方式的悄然流行,CHF和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发病率呈逐渐上升。文献报道,55岁-64岁年龄组人群CHF的发病率是0.7%,75-84岁年龄组其发病率升至13.0%,老年人群CHF的总发病率是0.8%-2%。在我国,每年因CHF入院患者超过一百万,每个医保患者中至少1人会在出院30天内再次入院,最常见原因是CHF反复发作,据统计因CHF住院的费用占总治疗费的67%-75%。近10年来,随着对CHF发病机制的逐渐深入,对其的治疗效果已有很大提高,显著降低了CHF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对CHF患者的早期诊断仍存在困难,尚缺乏大家认可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检测手段。本文就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与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中价值的进展和现状做一综述。

一、BNP生物学特性

1988年日本学者Tetsuji Sudoh首次从猪脑内分离得到一种多肽,命名为BNP。目前认为,在人类和脊椎动物存在着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 NP)家族,这个家族至少包括了心钠素(ANP),BNP, C型钠尿肽(CNP), D型利钠肽(DNP),V型利钠肽(VNP)和尿扩张素

(Urodilatin)。其中,BNP在CHF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BNP的分泌:

正常人的BNP以颗粒形式储存于心房肌,其浓度约为心室中的100倍,但心室是BNP合成、分泌的主要部位。心室壁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载刺激下BNP mRNA表达增加,翻译形成具有134个氨基酸的BNP原前体(pro-proBNP)。此前体通过酶切成108个氨基酸的BNP原(proBNP),再在氨基端切l-76氨基酸成NT-proBNP,所剩下的77-108位氨基酸即为BNP。

2 、BNP的半衰期:

BNP的生物半衰期为23min,平均清除率为2.69L/min。NT-proBNP与BNP呈等摩尔释放,但在心力衰竭时血浆NT-proBNP的浓度比BNP高2-10倍,半衰期为60-120min。NT- proBNP在体外4℃环境下能保存6d,20℃能保存10d,而BNP室温下保存>4h,4℃下>24 h,-20℃保存>72h。可见,在体外NT-proBNP比BNP更加稳定。

3、 BNP的生理功能:

BNP释放入循环后,受脑钠肽A型受体(NPR-A)和脑钠肽C型受体(NPR-C)两种受体调节。这些受体定位于细胞膜上。BNP与NPR-A受体结合后,跨膜转运催化鸟苷三磷酸转化为环磷酸鸟苷(cGMP)的循环。cGMP有强大的舒张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的作用,并作为NP的第二信使,从而发挥其促进肾脏排钠利尿的生物学活性。另外,BNP可以看作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天然拮抗剂,可提高肾小

球滤过率,有效防止水钠潴留,同时抑制交感神经系统。BNP舒张血管的作用与血管口径相关。血管口径越大,对BNP的反应越强,口径越小,反应也逐渐减弱,这可能与不同血管的受体密度存在差异有关。健康人静脉注射BNP能缩短心室等容舒张期的时间,明显增加E/A流速积分比率,改善舒张期充盈功能,改善心肌重构。

4、 BNP的病理生理功能:

当CHF时,血容量的增加导致心室壁张力增加,NP系统被显著激活,心室压力及室壁张力增加或心室扩张,心室腔增大,引起BNP分泌、释放增多。BNP通过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进胞内环磷酸鸟苷合成增加,以第二信使发挥作用。已有较多研究表明,血浆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在CHF早期即可出现血浆BNP、NT-proBNP水平增高,而且增高的幅度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二、NT-proBNP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

1、AHF的诊断:

血浆NT-proBNP水平对AHF和CHF的诊断都具有显著意义,有文献报道: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早期在胸片和心脏超声尚未有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之前BNP(包括NT-proBNP)即可出现明显改变,无症状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浓度也有明显升高。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常存在心力衰竭合并肺功能障碍,或肺部疾病合并心功能障碍,使用

NT-proBNP作为鉴别指标后可找到主因,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缩短了疑似患者的确诊时间,减少就医费用,甚至改善转归,是一项很好的筛

查、诊断及预后指标。因此,血浆NT-proBNP应当成为AHF患者的常规检查。Steg等对有急性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浆BNP 检测,发现CHF患者较非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偏大(68.5岁比 61.6岁),LVEF偏低(39.5%比 56.1%),血浆BNP水平明显增高(683 比 129 pg /ml)。在诊断心力衰竭方面,BNP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LVEF的ROC曲线下面积(0.89 比 0.78)。若以BNP≥100pg/ml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73%。而LVEF≤50%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77%。两者单独使用的确诊率分别为67%和55%,联合使用后可提高到82%。若进一步结合临床症状、ECG和胸片情况则可提高到97.3%。

Gustasson等对367例怀疑心力衰竭的病人进行NT-proBNP测定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表明:在LVEF≤40%和≤30%的病人,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和0.93,以125pg/ml(>75岁)为切点在LVEF>40%的病人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97%、46%,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5%、99%,在LVEF≤30%病人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100%、56%,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100%,以450pg /ml(<75岁)为切点并不提高诊断率,也就是说NT-proBNP > 125pg /ml能有效地排除心力衰竭。应用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研究表明: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准确性在于它的高阴性预测值(100%)从而使其能很好的排除心力衰竭,提高了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率。2009年3月ACCF/AHA在JAMA和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更新版的《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更强调了BNP和NT-proBNP的价值,推荐用于

呼吸困难而尚未确定心源性的患者,最后的诊断需结合所有临床资料而非仅凭此单项指标(I-A)。在病情危急、临床心力衰竭诊断不清患者的诊断及其危险分层中,BNP和NT-proBNP均有价值(IIa-A)。

2、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目前,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诊断尚缺乏准确、高效的方法。BNP浓度测定对于(DHF)的诊断确有一定的应用价值,Emily等对294例患者进行了心脏彩色多普勒和血BNP水平检测,发现DHF组的平均血B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Angeja和Grossman也建议使用“BNP 升高而LVEF正常"来简单定义DHF。Mottram等将BNP水平与心脏超声所评价的舒张功能障碍分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密切相关,尤其是II级及Ⅲ级的DHF患者。Carsten应用心导管技术测定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经与血浆BNP和NT-proBNP做相关性分析后发现,NT-proBNP较BNP有着更高的血浆浓度和稳定性,是一个更为敏感的诊断DHF的检验指标。研究表明,在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值和舒张早期左室的驰缓指数有关,如左室驰缓时间常数、舒张晚期左室驰缓指数、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室僵硬系数,NT-proBNP值也随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程度而变化,NT-proBNP和左室舒张末压的相关性很高,其价值在于除了对仅有症状的DHF患者的诊断具有诊断意义外,还是左室DHF临床前期的理想筛查方法,如果选用较高的NT-proBNP(220pg/m1)值做为标准,即可达到很高的阳性预测价值,同时,当用NT-proBNP120pg/ml做为标准时即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即:NT-proBNP在120pg/ml和

220pg/ml时,其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在93%和80%。因此,NT-proBNP

无疑为排除DHF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手段。

3、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以左心室扩大和LVEF降低为标志,是心衰的常见临床类型。与舒张性心衰比较,其住院死亡率更高。临床上常以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大小、LVEF等指标来判断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病情和预后。近年的研究肯定了BNP和NT-proBNP作为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的临床价值,二者在心力衰竭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临床价值相同。Jenny等的研究显示以BNP和LVEF ≤40%两个诊断标准相比较,诊断优势比为1:1.6,而和其他所有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其诊断优势比更高,为1:30.6。Troughton等的研究证实,对重症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以达到NT-proBNP>200 pmol/L 为目标进行强化治疗较常规临床治疗,能够更显著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三、NT—proBNP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

多年以来,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判都沿用NYHA分级,仅依靠患者症状评定心功能极不可靠;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虽具备无创性的优点,但准确度取决于超声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重复性较差。NT-proBNP是更简单、方便、快捷的用来评价心功能的检测方法。其升高对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标记物,反映出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危险分层指标。 Wieczorek等认为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NYHA分级呈正相关,NYHA I级的BNP为83.1pg /ml(49.4-137 pg/m1),NYHAⅡ级的BNP为235pg/ml(137-391pg

/m1),NYHAⅢ级的BNP为459pg/ml(200-871pg/ml),NYHAⅣ级的BNP为1119pg/ml(728-1300pg/m1)。因此,血浆BNP水平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能力有相关性,是心功能恶化的强预测因子。

Fonarow与Januzzi等报道在失代偿的收缩功能不全性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在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显著高于存活出院的患者;NT-proBNP值越高,住院病死率越高。在NT-proBNP高于3500pmol/L切点值以上者,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到70%左右,特别是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8%,而阳性预测值(10.9%)与实际住院病死率一致;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值是失代偿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中的BNP和NT-proBNP浓度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再入院率以及发生猝死的风险都明显相关,BNP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四、NT-proBNP对心衰治疗转归的判断

Murdoch等将一些使用ACEI的CHF患者分为BNP治疗组和临床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继续使用ACEI,但前者根据血浆BNP水平给予BNP剂量上的相应增加(当BNP<50pg/rnl时增加给药剂量),后者采用经典的ACEI治疗方案,比较后发现两组扩血管治疗均可以逐渐降低血浆BNP 水平,但前者要强于后者,特别是在第个4月时分别降低了42.1%和12%,且BNP治疗组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作用更强,并明显减慢了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而在治疗前有较高BNP浓度的左心室舒张压(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ressure,LVDP)患者,使用

卡维地洛治疗后降低了病死率,减轻了心力衰竭,提示BNP可作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指标。另一项研究(n=69)将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NT-proBNP监测组与常规临床监测组,其NT-proBNP 目标水平定为200ng/L。经过3.5年治疗后显示,NT-proBNP监测指导组比对照组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住院及心力衰竭失代偿事件)明显减少(p>0.05),且上述事件出现延迟(p>0.05),ACEI用量较高。NT-proBNP监测指导组的NT-proBNP水平比基线下降了79nmol/L,而对照组仅降低3nmol/L。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该试验中β受体阻滞剂及螺内酯的应用较少。有人认为NT-proBNP水平受药物影响较小,用其来监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疗效可能优于BNP。因此,BNP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可用于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疗效监测,指导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有可能代替Swan—Gans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来指导调整血管扩张药物的剂量。若患者BNP很高,治疗无效,则可采取或换用其他的治疗措施,如心脏移植、植入心室辅助装置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结束语

综上所述,BNP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病程演变。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正日益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它可以用来筛查AHF 和CHF,识别收缩及舒张性心力衰竭,判断心室功能、监测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的效果,并用于判定心力衰竭的预后和转归,寻找有效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或许将来可

能成为传统CHF治疗药物以外的一线诊断指标和治疗药物,其临床应用将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1] 。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

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右心衰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右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足以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心输出量时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乃丰教授结合2017年ACC/AHA/HFSA心力衰竭指南,就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这一话题进行了学术报告。 右心衰竭的诊断至少具备2个特征:与右心衰竭一致的症状与体征;右侧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或有右侧心内压增加的客观依据。.......Y路顺风 一、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 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如下: (1)存在可能导致右心衰竭的病因 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左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病变(包括右心室梗死、限制性病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右侧瓣膜病变,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Y路顺风

(2)存在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由于体循环静脉淤血和右心排血量减少.症状主要包括活动耐量下降、乏力以及呼吸困难。体征主要包括颈静脉压增高的征象、肝脏增大、中心性水肿(如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和外周水肿,以及这些体征的组合。.......Y路顺风 (3)存在右心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和心腔内压力增高的客观证据 主要来自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磁共振等。右心导管可提供心腔内压力增高和功能异常的证据。 二、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首先应考虑积极治疗导致右心衰竭的原发疾病,减轻右心的前、后负荷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维持窦性节律、房室正常顺序和间期,以及左、右心室收缩同步........Y路顺风 1.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

大多为慢性病程,即先有左心衰竭,随后出现右心衰竭,但也有部分情况是左、右心同时受损。右心衰竭加重时呼吸困难会减轻,血压易偏低。.......Y路顺风 基本治疗原则可以遵循左心衰竭治疗的相关指南,但需要更加重视容量的平衡管理,保持恰当的前负荷是必要的。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可能有益,但缺少充分的临床证据,仅适用于平均动脉压(MAP)〉25mmHg、肺动脉舒张压-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P)〉5mmHg的反应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Y路顺风 避免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类前列环素.一旦发生右心衰竭,单独的左心辅助装置可能加重右心的负荷,此时建议使用双心室辅助装置挽救患者生命。.......Y路顺风 2。肺动脉高压伴右心衰竭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完整版)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 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根据我国心衰病因谱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与风心病是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而目前二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预计,我国的心衰发病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人群中心衰患者的人数会不断扩大,从而对我国心血管和老年病防治领域构成了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如何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已经摆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面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1 慢性心衰的诊断 1.1临床表现: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 ≤40%;②有基础性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慢性舒张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正常,LVEF≥50%;②左室舒张末压和容量均升高;③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 1.2 X线胸片,可显示心脏增大,肺淤血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 1.3 超声心动图,可用M型,二维或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①定量房室内径,室壁厚度,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等,定性心脏几何形状,室壁运动,瓣膜及血管结构,同时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收缩末期容量(LVESV)计算LVEF;②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LVEF≤50%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③LVEF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 1.4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其主要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和心肌缺血表现,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收缩,舒张功能相对性差。 1.5心功能不全判定标准:目前,临床上评估心功能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①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为四级(主观分级):Ⅰ级,有心脏病,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出现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②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X线,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病严重程度,并分为四级(客观分级):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C级,具有中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D级,具有重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③ 6分钟步行试验:在特定的情况下,测量在规定时间内步行的距离。6分钟步行试验不但能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而且可预测其预后。具体操作: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

acc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

ACC/AHA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 更新指南(节选)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实践指南工作组报告 国际心肺移植协会联合制订 序言(更新内容) 制订诊疗实践指南的目的是,通过对特定疾病或临床状况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方面一系列常用措施的描述来协助医务人员作出临床决策。这些指南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临床情况下大部分患者的需要。指南建议反映了专家组对现有科学证据进行详尽分析后的一致观点,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若医疗监管者/费用支付者将指南作为决策依据,则其最终目标将是医疗质量及患者的最佳利益。某位患者的治疗状况必须由医务人员和患者本人根据所有的临床状况共同进行最终评判。 2005年心衰诊疗指南由ACCF与AHA的主管团体批准公布,并获得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及美国心律协会的许可。指南摘要(包括诊疗建议)发表于2005年9月20日的Journalof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Circulation杂志。全文发布于ACC(https://www.360docs.net/doc/6216703463.html,)和AHA(https://www.360docs.net/doc/6216703463.html,)网站。全文和摘要均可下载。 本文是ACC/AHA2005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的再次发表,并对其进行了修订,加入了2008年期间更新的诊疗建议和重点内容同时也纳入了临床试验或其他ACCF/AHA指南或共识中出现的最新信息。此外,指南写作委员会认为,新加入的“住院患者”章节对于阐述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与慢性心衰完全不同这一日益被认识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心衰是65岁以上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更新指南回顾了该人群的主要治疗原则。网上版本对更新章节进行了标识以方便查阅。 Elliott M.Antman,MD,FACC,FAHA2003–2005ACCF/AHA实践指南工作组主席 Sidney C.Smith,Jr,MD,FACC,FAHA2006–2008ACCF/AHA实践指南工作组主席 1.引言(更新内容) 1.1证据回顾(更新内容)为了进行2009心衰指南更新,指南写作委员会与上届工作组一起回顾了ACCF、AHA与欧洲心脏病学会2005、2006和2007年年会中发布的最新临床试验及 2005年–2007年11月间发表的部分研究资料,以期发现那些可能影响指南建议的试验和关键数据。根据此前提及的标准/考虑因素,专家们认为,最近的试验数据及其他临床信息足以推动对ACCF/AHA2005成人慢性心衰诊疗指南的更新。此外,指南写作委员会认为,更新指南中应纳入有关心衰住院患者治疗的新章节。事实上,更新指南时回顾的大量新近心衰试验均是在住院患者中进行的,针对该人群的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处于开发中。并且,政府及其他第三方医疗费用支付者对预防心衰患者住院和再住院的关注正日益增加。业已制订了心衰患者出院过程中的质量指标,医院有关心衰再住院的资料也已公布。因此,委员会认为更新指南中应增加关于心衰住院治疗的新章节。 1.4心衰的分期(更新内容) 心衰指南写作委员会此前制订了一种新的心衰分类方法,该方法同时强调了心衰的发生与进展。委员会确定了心衰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阶段(4期)。前2期(A期和B期)显然尚未发生心衰,但这有助于医务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中文名:心力衰竭外文名:heart failure别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原因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中国的情况相似。据中国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部分地区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所做的回顾性调查,冠心病由1980年的36.8%上升至2000年的45.6%,居各种病因之首。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2)后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3)前负荷增加: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1] 诱因(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

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4)肺动脉栓塞。(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1]临床分型心脏结构(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二)根 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的能力受损和心室的顺应性降低以致心室在 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室压力—容量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有:①左室松弛受损。特别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肌浆网摄取钙离子的能力减弱,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降低缓慢,致主动松弛受损;②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伴有心肌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