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倍数问题一-道道

第三讲 倍数问题一-道道

巨人学校三年级第三讲倍数问题之一重点&练习?参考书目:导引3年级上学期第3讲。课本3年级下学期第7、8、9讲。

?本讲重点内容总结:

一、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二、画线段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练习

1.甲、乙两班共有84人,乙班比甲班少4人,甲班有人,乙班有人;

2.某校男女生一共有36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倍,女生有人;

3.已知两个数的商是3,而这两个数的差是56,那么其中较小的数字等于。

4.三个组一共有180人。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人数和比第三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那

么第一组有______人;

5.有甲、乙两堆零件,如果从甲堆中拿出15个放到乙堆中,则两堆零件的个数相等;如果从乙堆零件

中拿出15个放入甲堆中,则甲堆的个数是乙堆的3倍多10。那么甲乙两堆零件的总和是_______个;

6.有一样多的两堆桃子,先从第一堆中取出64个,再从第二堆中取出28,剩下的桃子第二堆是第一堆

的2倍,原来每堆桃子有个;

7.有3堆桃子,共72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多2个,第二堆是第三堆的2倍,第一堆有个桃子;

8.甲班的人数是乙班人数的2倍,乙班人数比甲班人数的2倍少60人,甲班的人数是________;乙班

的人数是________;

9.已知甲乙丙3种商品的价格各不相同,买3个甲的钱可以买2个乙,买3个丙的钱可以买4个乙,一

同学买了1个甲、2个乙和3个丙共花了105元,那么甲的价格是,乙的价格是,丙的价格是。

15

例析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易错点

例析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易错点 一元一次方程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学好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七年级同学来说,不少同学由于在学习时,过于马虎从事,或没有掌握好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对一些格式、法则、概念理解的不透彻,因而时常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现就笔者平时在批阅作业或试卷时积累的经验,将同学们常见的错误归纳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借鉴. 一、习惯于以往解题格式的影响 例1解方程:4x=-5x+9. 误解原式=4x+5x=9x. 剖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有理数中“计算题”格式和整式化简的影响. 正解移项,得4x+5x=9, 合并同类项,得9x=9, 化系数为1,得x=1. 二、连用等号 例2解方程:4x-3=5x+10. 误解4x-3=5x+10=4x-5x=10+3=-x=13=x=-13. 剖析解方程不等于整式的化简,方程本身是等式,解的每一步,不能再用等号连续,这是初学解方程时,学习马虎的同学易出现的错误之一,应加以注意克服. 正解移项,得4x-5x=10+3, 合并同类项,得-x=13, 化系数为1,得x=-13. 三、移项不改变符号 例3解方程:2x-5=5x+11. 误解移项,得2x+5x=11-5, 合并同类项,得7x=6, 化系数为1,得x=6 . 7 剖析这里犯了移项不变号的错误,出现这一错误,有可能是粗心大意,也可能是对“移项变号”这一知识点没掌握好,这一错误也是初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同学易犯或常犯的错误,应通过练习注意避免. 正解移项,得2x-5x=11+5, 合并同类项,得-3x=16, 化系数为1,得x=-16 . 3 四、系数化为1时,将分子、分母位置颠倒例4解方程:5x+3=11x+16. 误解移项,得5x-11x=16-3, 合并同类项,得-6x=13, 化系数为1,得x=-6 . 13 剖析本题在开始两步都没有错误,只是到将系数化为1时,分子、分母位置颠倒了,这是粗心大意造成的,或是由于受到方程有整数解时的影响,如解方程5x=10时,简单约分即得其解x=2. 正解移项,得5x-11x=16-3, 合并同类项,得-6x=13, 化系数为1,得x=-13 . 6 五、去括号时不遵循去括号的法则例5解方程:5x-4(2-3x)=7.误解去括号,得5x-8-3x=7,移项,得5x-3x=7+8, 合并同类项,得2x=15, 化系数为1,得x=15 . 2 剖析这里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去括号时没遵循乘法的分配律,漏乘一项,第二个错误是没遵循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负号时,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应变号. 正解去括号,得5x-8+12x=7, 移项,得5x+12x=7+8, 合并同类项,得17x=15, 化系数为1,得x=15 . 17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材第5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5题。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投影仪。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他是谁?(孙悟空)他是谁?(唐僧)他们是什么关系?(师徒关系)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

师: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为理解因数与倍数存在着关系打下基础】 投影出示例1。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9个算式,把它们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你分类的理由。 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生:老师,我们组根据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三类。第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第二类为结果是小数且能够除尽的,第三类为结果是带有余数的。 师: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老师,我们组分成了两类。 师:你具体说一下。 生:我们组也是按照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另一类为结果不是整数的。 师: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也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 展示第二种分类结果。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8÷3=2 (2) 9÷5=1.8 19÷7=2 (5) 26÷8=3.25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整理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3单元整理复习 基础作业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把下面各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9 28 75 51 18 342 47 60 25 45 62 27 90 120 30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同时是2,3的倍数: 同时是3,5的倍数: 同时是2,3,5的倍数: 2. 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所有的奇数、偶数、质数。 (2)请选择表中任意两个合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 (3)请算出任意两个质数的乘积,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请你来判断。 (1)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都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3)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4)1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 综合提升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 猜猜我是谁? 5.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最小的数字,使所构成的数都符合条件。 (1)都是3的倍数。 5☆6 2☆9 31☆6 (2)都有因数4。 14☆2☆8 ☆04 (3)都能同时被2,3,5整除。 54☆4☆0 1☆40 6.同学们去野营,王老师买来一箱矿泉水,3瓶3瓶地数,4瓶4瓶地数,5瓶5瓶地数,都正好数完,没有剩余。这箱矿泉水至少有多少瓶? 拓展探究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 请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质数。 8. 李老师2012年是四十多岁,出生日期是ABCD年EF月GH日。 C:有因数2和3。

D: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E:非0自然数中,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F: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G:最小的自然数。 H: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第一单元整理复习 1. 28,18,342,60,62,90,120,30 75,51,18,342,60,45,27,90,120,30 75,60,25,45,90,120,30 18,60,90,120,30 75,60,45,90,120, 30 60,90,120,30. 2.(1)奇数:1 3 5 7 …29 偶数:2 4 6 8 … 30 质数: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2)4的因数有1 2 4 6的因数有1 2 3 6 (3)2×5=10 3×7=21,任意两个质数的积都是合数。 3.(1)√(2)×(3)×(4)√ 4. 7240 5.(1)1 1 2 (2)0 0 1 (3)0 2 1 6. 60 提示:分别列出3,4,5的部分倍数,再找出它们公有的倍数,再找出最小的那个数。 7. 19 8.1967年12月09日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一元一次方程组知识要点

一元一次方程组知识要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要点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0=+b ax (其中x 是未知数,b a ,是已知数,且0≠a ) 要点诠释:一元一次方程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3)整式方程。 3、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求出使该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方程的解:将其代入方程两边,看两边是否相等。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b a =,那么c b c a ±=±。(c 为一个数或一个式子)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b a =,那么bc ac =;如果b a =(0≠c ),那么 c b c a =。 要点诠释: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即:)其中0(≠÷÷==m m b m a bm am b a 特别注意:分数的基本性质主要是用于将方程中的小数系数(特别是分母中的小数)化

为整数,如方程:6.12 .045.03=+--x x ,将其化为:6.12401053010=+=-x x 。方程的右边没有变化,这要与“去分母”区别开。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⑴去分母时:①不含有分母的项也要乘以最小公分母;②区别于利用分数的性质将方程简化,此时不含分母的项不用扩大和缩小;③分数线相当于括号,去掉分母要将分子用括号括起来。 ⑵去括号时:与整式中去括号法则相同,注意括号外面的符号。 ⑶移项时:①区别于去括号,不论正负移项都要变号;②没有移项时不要误以为有移项,如x =-5得到5=x ,是错误的。 ⑷合并同类项时:把方程化成()0≠=a b ax 的形式。 ⑸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a b x =。 要点诠释: 理解方程b ax =在不同条件下解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简单应用: ①0≠a 时,方程有唯一解a b x =; ②0,0==b a 时,方程有无数个解; ③0,0≠=b a 时,方程无解。 知识点三: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教案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再比如:我们班的曹雪飞与贺正博之间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曹雪飞是贺正博的同桌,或者说贺正博是曹雪飞的同桌,而不能说曹雪飞是同桌!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图上有两行飞机,每行六架,一共有12架。(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数学语言要求简练严谨)教师:你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6=12 2. 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注:由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3.教师出示图2:师:根据图上的内容,可以写出怎样的算 式?3×4=12从这道算式中,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进而加深因数倍数关系的认识。)教师小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4、师: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指名生说一说) 5、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注: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6、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18÷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18÷3=6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二)找因数: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知识点总结(全)

一.整数和自然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没有最大或最小的整数。 自然数(包括正整数、0):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二.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1.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2.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倍数就不存在因数,没有因数就不存在倍数。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倍数或因数。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a× b = c ( a、b、c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除法算式辨别倍数和因数: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5.倍和倍数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倍”可以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而倍数相对因数而言,只能适用于(不为0)的自然数。 6.口诀:因数和倍数,单独不存在。互相来依靠,永远不分开。 枚举找因数,相乘找倍数。因数能数清,倍数数不清。 例:(1)请找出12的全部因数。(2)请写出20以内6的倍数。 12=1×12 1×6=6 12=2×6 2×6=12 12=3×4 3×6=18 12的全部因数是:1,2,3,4,6,12。 2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 三.倍数特征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或8的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3(或9)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或9)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2和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或8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 3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 2,3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 4(或25)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末两位是4(或25)的倍数的数。例如:124(或125) 8(或125)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末三位是8(或125)的倍数的数。例如:1104(或1125)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知识 点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知识点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 自然数分成三类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 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 2.在所有的质数中,2 是唯 一的一个偶数。③除了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 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按照是否是2 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两类偶数和奇数。最小的 偶数是0. 6、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公因数只有1 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7、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8、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 是合数。 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4 是2 的倍数。 10、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图示法、短除法......)①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 和5,[15,5]=15,(15,5)=5 ②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21,(3,7)=1 ③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1、质因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12、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3、是2 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相邻的偶数(奇数)相差2。 14、2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5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 或5。 3 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数字的和一定是3 的倍数。 15、和与积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个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因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小学二(2)班班规 一、安全方面 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归类集锦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归类汇集考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 若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是() A. B. – 6 C. 6 D. 4 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且,解得,故选C。 点评:这道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概念,灵活把握概念的特征,根据概念的特征逐条检查题目所给条件。 考点2:方程的解的定义 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则a的值为() A. 1 B. C. D. 解析: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把代入原方程,得到一个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得到a的值。 把代入原方程,可得,化简得,解得,所以选A。 点评: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直接把方程的解代入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而解方程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进行求值,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考点3:等式的性质 考点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3. 解下列方程。 (1)。 (2)。 解析:第(1)题显然要去分母进行求解,第(2)题可以选择由外向内去括号,这样可以轻松去掉大括号和中括号,既简化了解题过程,又能避免一些常见的解题错误。 (1)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得。 系数化为1,得。 (2)去大括号,得。 去中括号,得。 去小括号、移项、合并,得。 系数化为1,得。 点评: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考点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设—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注意带上单位) 二、各类题型解法分析 (一)和、差、倍、分问题——读题分析法 这类问题主要应搞清各量之间的关系,注意关键词语。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 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 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五年级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五年级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第一课时倍数与因数 ⒈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例如:在算式 4×7=28中,28是4和7的倍数,4和7是28的因数。 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倍数与因数是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倍数就不存在因数,没有因数也就不存在倍数,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或是倍数。 练习请写出算式34×4=136和25×8×7=1400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⒈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非 0自然数)和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相乘,所得的积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⑴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 ⑵如果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自然数相乘,那么每个乘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它们的积是每个乘数的倍数。例如:3×5×8=120,3,5,8都是120的因数,60是3,5,8的倍数。 ⑶倍和倍数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倍”可以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而倍数是相对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自然数。 归纳总结 如果a ×b=c (a ,b ,c 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 和b 就是c 的因数,c 就是a 和b 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⑴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因数或是倍数。 ⑵不是所有能除尽的算式都存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例如:0.8÷0.4=2这个算式就 可以除尽,但0.8和0.4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存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判断 5是因数,15是倍数。() 选择下面各式中,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的是()。 A 22÷3=7.333… B 0.9÷0.3=3 C 38÷5=7.6 D 63÷7=9 第二课时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第三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 例如:75是25的倍数,475也是25的倍数。 偶数的含义:像2,4,6,8,…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叫偶数。 如果a 是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用2a 表示。 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的偶数。 奇数的含义:像1,3,5,7,…这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叫奇数。 如果a 是自然数,那么奇数可以用2a+1来表示。 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最大的奇数。 ①0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因此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的偶数。 ②4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例如24是4的倍数,124也是4的倍数。 ③8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末三位数是8的倍数,这个数就是8的倍数。例如104是8的倍数,1104也是8的倍数。 ④连续的两个自然数中,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三、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四、课时安排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第周第课时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课题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第7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区分因数与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重点难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 一、复习引入1.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24×3=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问题导航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两者有什么区别? 三、探究学习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回答,如:在20÷

最新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因数和倍数》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五数(下)《因数和倍数》单元测试卷班级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 一、填空 1、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在1、2、 3、6、9、12、15、24中,6的倍数有(),6的因数有()。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4,这两个数可能是()和()。 4、整数a除以整数b等于5,那么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5、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32,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 6、两个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7、一个数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 8、一个两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大是()。 9、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所有三位数中,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有()。 10、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最小公倍数是91,那么这两个数的和最大是()。 11、两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91,这两个质数分别是()和()。 13、按要求写两个数,使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1)两个数都是质数:_______________ (2)两个数都是合数:_______________ (3)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合数: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五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5的倍数。()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小于这两个数。()

4、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因数。() 三、选择题 1、a=3b,a、b都是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a B b C 3 2、下列几组中的数既有公因数2,又有公因数3的是 ()。 A24和42 B6和27 C 30和40 3、任何两个自然数的()的个数是无限的。 A公倍数B公因数C倍数 4、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一定不是()。 A15和90 B45和90 C45和30 5、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4,则符合条件的数有()。 A2组B3组C4组 四、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2和1 12和18 72和48 28和42 23和60 12和60 五、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1551和1790和30 9和1513和396和13 六、解方程 x+350=560 x-1.2=82 53-x=42

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专题讲义(供参考)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一类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0ax b +=(其中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并且0a ≠) 知识点2、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1)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0ax b a =≠的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b x a =。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灵活地安排解题步骤,不必机械地生搬硬套。 二、典例精讲: 考点一、概念的考查 例1、(2011、鄂州训练题)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 ,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27x -=;(2)4812+=;(3)3x -;(4)230m n -=;(5)23210x x --=; (6)23x +≠;(7)251 x =+ 变式训练: 1、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53-+=;(2)317x -=;(3)0m =;(4)3x >;(5)8x y +=; (6)22510x x ++=;(7)2a b + 2、方程()110m 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 考点二、方程的解 例2、(2011、宜昌模拟)若关于x 的方程332x a x -= +的解是4x =,求2a a - 的值。 变式训练: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432x m -=的解是x m =,求m 的值。 考点三、等式的性质 例3、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如果,ay ax =那么y x = B 、如果y x =,那么y x -=-55 C 、如果,0=+b ax 那么a b x = D 、如果,2635-=-x x 那么1-=x ★变式赏析:由110.20.3x -=变形为1010123x -=的依据是( )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易错点汇总一、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知识点 1】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例如:6 是倍数、3和 2 是因数。(×)改正:6 是 3和 2 的倍数,3 和 2是 6 的因数。练习: (1)8×5=40,()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2)因为36÷9=4,所以()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3)在18÷6=3 中, 18是6的(),3 和6 是()的()。 (4)在14÷ 7=2 中,( )能被()整除,()能整除(),()是()的倍数,() 是()的因数。 (5)若A÷B=C(A、B、C都是非零自然数),则A是B的()数,B是A的()数。 (6)如果A、B 是两个整数(B≠0),且A÷B=2,那么 A 是 B 的,B 是 A 的。 (7)判断并改正:因为7×6=42,所以42是倍数,7是因数。() 因为15÷ 5=3,所以15 和 5 是 3 的因数,5 和 3 是15 的倍数。() 5 是因数,15 是倍数。() 甲数除以乙数,商是 15,那么甲数一定是乙数的倍数。() (8)甲数×3=乙数,乙数是甲数的()。 A 、倍数 B 、因数 C 、自然数 【知识点 2】倍数因数只考虑正数,小数、分数等不讨论倍数、因数的问题。例如:0.6×5=3,虽然可以表示0.6 的 5 倍是 3 但是,0.6 是小数是不讨论倍数因数问题。因此类似的:因为0.6×5=3,所以3是0.6 和5 的倍数。是错误的说法。练习: (1)有5÷2=2.5 可知() A、5 能被2 除尽 B、2 能被5 整除 C、5 能被2 整除 D、2 是5 的因数,5 是2 的倍数(2)36÷5=7……1 可知() A、5 和7 是36 的因数 B、5 能整除36 C、36 能被5 除尽 D、36 是5 的倍数 (3)属于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等式是() A、2×0.25=0.5 B 、2×25=50 C、2×0=0 【知识点3】没有前提条件确定倍数与因数例如:36的因数有()。 确定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我们应该从1的乘法口诀一次找出。如:1×36=36、2×18=36、3×12=36、4×9=36、6×6=36 因此36的所有因数为:1、2、3、4、6、9、12、18、36重复的和相同的只算一个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 例如:7 的倍数()。 确定一个数的倍数,同样依据乘法口诀,如:1×7=7、2×7=14、3×7=21、4×7=28、5×7=35……还有很多。因此7 的倍数有:7、14、21、28、35、42……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他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练习: (1)20 的因数有: (2)45 的因数有: (3)24 的倍数有: (4)17 的倍数有: (5)下面的数,因数个数最多的是()。 A 、 18 B 、 36 C 、 40 (6)判断并改正:14比12大,所以14的因数比12的因数多() 1 是1 , 2 ,3,4 ,5 … 的因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2 因数与倍数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 因数和倍数(1)……………………………………………………………1课时因数和倍数(2)……………………………………………………………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1)………………………………………………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2)………………………………………………1课时 质数和合数(1)……………………………………………………………1课时 质数和合数(2)……………………………………………………………1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目录 3.1 倍数与因数2 3.1 倍数与因数4 3.2 2,5的倍数的特征6 3.2 2、3、5的倍数特征8 3.3 3的倍数的特征10 3.3 因数、质数12 3.4 找因数14 3.5 认识质数、合数16 3.6 练习四(1)18 3.7 练习四(2)20

3.1倍数与因数 一、下面哪道题的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在()里画“√”。 46÷60()68÷40()37÷7()612÷3()315÷15()126÷25() 二、在下面的数中,找出有倍数关系的数。 3、6、48、36、72、144 有倍数关系的 三、下面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9、10、12、15、20、25、27、33、21、45 3的倍数5的倍数 四、看图填空。 算式: ()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答案 一、46÷60()68÷40()37÷7() 612÷3(√)315÷15(√)126÷25() 二、(答案不唯一)6和348和348和672和3 三、91215273321451015202545 四、4×8=3248323248

倍数与因数 一、填空题。 1、50以内11的倍数有。 2、在35÷5=7中,和是的因数。 3、70的因数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二、判断题。 1、7╳3=21,21是倍数,7和3是因数。() 2、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的个数就越多。() 3、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有可能小于或等于它的因数。() 三、写出100以内26的全部倍数和因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1,22,33,44。 2、5735 3、170 二、判断题 ╳╳√ 三、倍数:26,52,78 因数:1,2,13,26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知识点易错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的关 系》知识点易错点汇总 一、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知识点1】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例如:6是倍数、3和2是因数。改正:6是3和2的倍数,3和2是6的因数。 练习: ×5=40,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因为36÷9=4,所以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在18÷6=3中,18是6的,3和6是的。 在14÷7=2中,能被整除,能整除,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若A÷B=c,则A是B的数,B是A的数。 如果A、B是两个整数,且A÷B=2,那么A是B的,B 是A的。 判断并改正:因为7×6=42,所以42是倍数,7是因数。 因为15÷5=3,所以15和5是3的因数,5和3是15的倍数。 是因数,15是倍数。 甲数除以乙数,商是15,那么甲数一定是乙数的倍数。

甲数×3=乙数,乙数是甲数的。 A、倍数 B、因数c、自然数 【知识点2】倍数因数只考虑正数,小数、分数等不讨论倍数、因数的问题。 例如:0.6×5=3,虽然可以表示0.6的5倍是3但是,0.6是小数是不讨论倍数因数问题。 因此类似的:因为0.6×5=3,所以3是0.6和5的倍数。是错误的说法。 练习: 有5÷2=2.5可知 A、5能被2除尽 B、2能被5整除c、5能被2整除D、2是5的因数,5是2的倍数 ÷5=7……1可知 A、5和7是36的因数 B、5能整除36c、36能被5除尽D、36是5的倍数 属于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等式是 A、2×0.25=0.5 B、2×25=50c、2×0=0 【知识点3】没有前提条件确定倍数与因数 例如:36的因数有。 确定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我们应该从1的乘法口诀一次找出。如:1×36=36、2×18=36、3×12=36、4×9=36、6×6=36因此36的所有因数为:1、2、3、4、6、9、12、18、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