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政策重点之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政策重点之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政策重点之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政策重点之一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十二五”改革的思路,这个话题现在是当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非常重要,而且大家关注的程度非常高的一个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的程度的一些分析的话,现在学界上有很多的分歧。我们想重点根据我们这些年研究的成果,给它做一个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下面我想就这个话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是怎么看待这个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就是现状的一个分析,就是我们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扩大的程度,扩大的方面,特别是哪些表现方面,这个都是大家希望搞的比较清楚、明白,问题不讲清楚,很多是不可能有一些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什么是问题,或者是问题的原因。

第二部分就是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这个是第二块。

第三块就是讲一下“十二五”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思路,就是这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想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它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就是我们怎么去评估,怎么来从一些定量、定性判断这个收入差距的现状。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要放在整个国民收入,深入这个格局里面来看待,它是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大家讲的两个比重下降,还有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块关于问题的第二个部分。

第三个就是讲收入分配不公,事实上第一个部分就是包括这三个大问题。

(一)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

先讲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这个问题,它有两种衡量的方法,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两种方法:一个是总体性的差距,就是总的,就是全社会它的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的现状,这个现状就是总体性差距。还有一个就是结构性的差距。

总体性现状现在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个是五等分法,就是我们的居民收入分成五等分,最高的20%、中高的20%,中等的20%、中低的20%,低收入的20%一共是五等分,这五等分就是看他们之间的差距,或者是他们各占总收入的比重,这个比例的大小,就是可以是绝对差距,也可以是相对差距,这五等分法。

第二个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的方法,基尼系数大或者小,基尼系数在零和一之间,基尼系数一般来说超过了0.4,收入差距就是比较大,0.5就是相当大的一个差距,它是可以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国际公认的一个指标,当然在中国的运用中有很多的问题,就是我们讲这两种方法。

描述中国的总体性的差距,我们分别来看,一个是从五分法来看收入差距。基本趋势是很清楚,就是呈明显的扩大趋势,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这个扩大的程度明显的提高,这个是一个事实。所以为什么说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引起了这么多的社会关于,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以至于说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扩大,而且近些年有一个加快扩大扩大的一个趋势,这个是可以从数据上看到的。

现在这个数据是这么几个,我列了几个数据。第一个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报告,就是认为当前20%的最高收入群体,它占整个收入的比重是47%,比1990年代的上半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5年左右我们提高了应该是5个百分点,这个提高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个是一个我们看到的一些数据分析。

还有一个是我个人计算的,城镇1997年最高和最低的是3.1:1,到了2007年以后变成了5.5:1,也就是说最高收入占收入比重和最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它的比的变化,是一个明显的上升,从3.1:1,变成为2007年的5.5:1,就是这么一个明显的上升的趋势。

还有一个是国际比较,因为我们讲收入差距的时候,除了我们的纵向的比较以外,我们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我们和国际上,跟国际特别是一些同时期,当然不是同时期也可以比,比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或者说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这个五分法显示收入差距,中国的差距从五分法按国际比较来看,不是很严重,各个国

家像韩国,韩国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70年代,像马来西亚80年代、90年代,泰国的80年代、90年代、2000年,还有菲律宾这种东亚跟我们相似的国家,还有发达的国家美国,美国1980年,墨西哥1977年,这样的一组数据就反映了,实际上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就是它的比,刚刚讲的是3.1:1到5.5:1,但是国际上的话有高有低,就是一般发达国家目前在5左右,韩国偏高一点,接近8:1,大多数的国家应该是在4到6,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国家,一般是这么一个状况。

但是这里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基尼系数,就是另一个角度来反映我们的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高的国家,一般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都超过10,像拉美国家,但是从这个数据,中国的五分法数据看,中国好像跟现在的发达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包括我们的台湾省,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好像没有特别大的不同,我们讲这个指标本身不太能够反映我们收入差距的一种变化。

当然我们现在也没有做更多的研究,现在从10%的最高收入和10%最低收入的比重来讲,可能现在我们扩大的趋势更明显,现在计算的结果是2008年9.2:1,这个差距有点偏大了。就是我们说从五分法来说,现在看来还得不出来我们收入差距扩大的特别严重这么一个结论,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温和,但是趋势是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个是我们从五分法。

但是还有一张表,就是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总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话确实是非常明显的。低收入家庭占比大幅度的下降,都是20%,就是五分法里面。1997年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总额占整个国家居民总收入比重是11.1%,到了2007年下降到7.8%,这个就是大幅下降,这个是明显的一个变化趋势,我们从一个纵向的比较。其他的方面呢?中低收入也是明显的下降,也就是说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这两个群体,就是最低的40%是明显的下降,或者是大幅下降,就是中收入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慢的。然后就是高收入大幅上升,中间基本比较稳定,就是中等收入户就是增长比重稍微小幅下降,或者是中高收入基本不变,就这么一个格局,所以我们说这个很重要,就是说我们的收入是高收入增长的非常快,低收入的增长比较慢,然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差距扩大,这是一个明显的动态的变化。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关于五分法来衡量我们的收入分配差距,它是扩大趋势,但是它还不能说明我们收入差距扩大的已经大家不能承受的程度,这个数据可能有一些缺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想讲一下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测算的方法不同,现在很多人主要还是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来测定中国的收入,做一个整体性的差距的这么一个指标。但是测算的方法还是有差异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我们找到的数据,就是研究成果,我们看世界银行和中国社科院这个测算应该说是

比较高一些,就是1995年他们测算的结果是0.445,就是超过了0.4,目前已经上升到了0.48左右,就是这个数据已经接近0.5,这个是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是比较权威的机构。

还有一个就是国家统计局,他们测算的结果比较低,就是对国内的整个的分析,用基尼系数来分析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他们的结果是偏低的。他们测算的结果是这样的,1995年的时候是0.3898,就是0.39的样子,95年不到0.4,社科院和世界银行是0.445,2000年这一年就突破了0.4,达到了0.417,现在是上升还是温和一些,还没有达到0.48,到目前新的数据没有看到,我们看到新的数据就是0.43或者是0.44这么一个水平,但是总体看,确实是一个明显的上升的趋势。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数据的加工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的这两个结果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它超过了0.5,现在目前来讲,一个是比较高估的,还有一个中间的,还有比较低,这么三个数据,现在这三个数据没有讲哪个公认数据一定是最权威的,大家认为它就是中国基尼系数就是这么大,没有这么一个结论。

但是用基尼系数来判断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两年结论已经是明显了,一个是趋势不断的上升,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从改革开放的比较小,到了九十年代的上升,有一段时间的平缓,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以后,特别是过去的十年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有偏大的这样的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比较的偏大,就是超过了0.4,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也是不是很低的,也是比较高的,全球发达国家都加起来以后,我们中国的基尼系数在世界上也是趋于一种中高水平,这个有一点偏大的倾向,这个是基尼系数来看待我们总体性的差距。

第二个就是关于结构性的差距,国际上也有谈到结构性的差距,像城乡差距,特别是国际上很喜欢讲的职业性的差距或者是行业性的差距,中国由于国情很不一样,因为中国的地域很大,中国的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了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性的差距非常有特殊性。

一般来讲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的结构性的差距。第一个是关于城乡差距,因为中国的城乡差距是非常突出的。

第二个就是地区差距,地区的居民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我们一般都是用倍数,就是最高的或者是最低的倍数,城镇或者农村的这种倍数来衡量。

还有一个就是职业性的差距和行业性的差距,这三个方面。

先讲一下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从居民人均收入比较看,1978年城镇是农村的2. 57倍,就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比重两者相比就是2.57:1,到2009年上升

到3.3:1,城市是农村的3.3倍,就是这个差距也是扩大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偏大的水平。

第二个就是地区差距,地区差距也是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来比较,我们看这个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78年东部是中西部的1.17倍,2009年扩大一点,扩大到1.45倍,这个扩大还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有扩大的趋势。从农村来讲,情况也很相似,但是扩大的程度要稍强一点。

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较看,1978年东部是中西部的1.21倍,2009年扩大到1.59倍,也就是说这种差距也是一个扩大的趋势。

职业性的差距或者是行业的差距在中国应该说是非常的明显的,现在从行业就业者的收入看,1995年最高者是最低者的2.2倍,2008年扩大到4.4倍,这个扩大的速度可能比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要明显,这里面有些行业可能像垄断性的行业,像利润很高的行业,像房地产的行业的收入者,这种要是细分,这个行业的差距就是你越细分差距越大,大行业之间它的差距有可能就小一些,目前来讲,还是这种大行业,它的差距是2.2倍到4.4倍,这个扩大的是比较明显,结构性差距就是三块。这里面就是说城乡差距中国长期以来是偏大,地区差距我认为还算一个适中、温和的,职业性差距扩大,特别是扩大的非常明显。这个是关于结构性的差距,差距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增长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发展到中等水平,发展到高水平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城乡差距一定是先扩大、然后慢慢的缩小,我们有这种看法,包括很多人讲的二元结构,包括日本、韩国他们都认为,他们的城乡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在发展中、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他们的差距是扩大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找一些资料,查的结果并不是这样,特别是我们讲的韩国。韩国很有意思的是,韩国这个国家的面积比较小,它的城乡差距几乎没有,就是从60年代,65年,这张表上显示65年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比1:1,只有到了70年代的时候,确实有所扩大,扩大到1.49,后面长期都在1.1,最高不超过1.2,就是说它的扩大不是一个问题。就是城乡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差距,这个就是讲跟他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可能有关系,我想更重要的是没有城乡的分割的体制,中国有城乡分割的体制,除了二元经济本身的差距之外,还有一个城乡人为的分割的制度导致了这个城乡差距的扩大,这个需要解释的。这个是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的衡量两个方面。

(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

下面我讲一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现在主要体现为两个

比重下降。

一个就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就是居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而且是过去十年来下降是一个加速的,就是过去是比较平稳,就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我们改革开放前20年是比较平稳的,这个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这个格局的变化在加快,特别是在02、03年以后,这是一个从统计上看是一个很实际的状况。

这里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2-2008年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中企业收入由11.7%上升到21%,政府收入由20%上升到21.3%,就是上升了一点点,就是整个16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应该说政府收入上升的并不是很多,就是企业的收入上升的很明显,将近10个百分点,但是居民收入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居民收入的下降,从92年68.3%,下降到2008年的57.7%,下降了10.5个百分点,10.5个百分点应该说是大部分是由企业收入上升来解释的,就是两个是一对一的关系。

这里面需要解释一下,现在社会上普遍一种认为,因为我们的居民收入的下降主要是政府多拿了,就是税收多拿了,现在税收的增长速度看起来比GDP还要快,可能要快很多,但是从我们这个数据来看,没有这种情况,就是说政府并没有多拿,还是企业多拿了,企业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1%,就是上升了9.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0.5个百分点有9.3个是企业,政府的比重整个16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我们从这个分配的格局来讲,这么认识是政府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多拿了这个钱,但是企业里面,你怎么去区分和政府相关的,像我们的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它这个比重上升,我们要做这种结构分析的话,我们可能就是国有的垄断行业拿了多了,这个要算在政府里,我可以说政府的比重上升了,这个结论才成立了,但是现在我们从企业、政府、居民三个看,得不到这种居民收入下降是由于政府收入上升引起的,目前学界上对这个有很大的误解,当然你要是把国有企业算上去,可能这个结论可以成立,但是我们没有多少人在做这种分析,这个是第一个,就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这个格局。

第二个就是劳动者的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统计的数据我们通过各个省每年的统计年报,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这里面按照各个地区的收入法测算的结果,我们的劳动者报酬的比重下降的幅度是非常的快,就是过去十年应该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个看到了原始数据,但是后来国家统计局做了一些调整,这个数据下降可能幅度并不是这么大,但是趋势也是明显下降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1992年劳动者报酬占的比重是54.6%,2008年下降到47.8%,下

降了将近7个百分点,就是6.8个百分点,那我们按照原始数据算的结果,我这里也有表列出来,就是劳动者报酬1978年是49.8%,后来大部分的年份都是52、53之间,到了2003年,从52、53降到不到50,就是劳动者报酬就是49.6,然后05年大幅下降到41.4,到了06年下降到40.6,到了07年以后下降到40以下,37.9,这个数据是比较原始的,是没有通过处理调整的,这个情况反映的确实是我们的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下降总的幅度应该是跟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幅度是相当的,这两个主要是口径不一样,一个是国民收入里面的企业、政府和居民。一个是从要素,从收入法就是劳动者和政府税收,还有企业的盈利还有折旧,这四个方面的收入法来衡量的,这个结果实际上是很一致的,就是程度有差异。这个是关于两个比重。

那两个比重下降与收入差距扩大有什么关系?两个比重下降不一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我这个居民收入,我们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关系可能大一点,但是居民收入它的比重下降,并不表示居民他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一定会扩大或者是恶化,不一定。

但是我们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确实有关系,就是整个分配格局的变化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也值得研究,我们就基本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就是存在一个资本收益挤占劳动收益的问题,就是资本收益的回报率特别高,或者是偏高,或者讲我们整个的回报,这个的效益偏向于资本,我觉得这个结论肯定是存在的,就是资本的收益率高估了,劳动收益率低估了,就是这么一个倾向。所以我们讲就是收入分配,你拥有资本的人你的收入就增加的快一些,拥有的劳动没有资本的人,那你的收入就增长的比较慢,这样的话就把收入差距拉大了,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就是资本收益本身存在严重不均和不公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当然不均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个人拥有的资本不一样,就是包括人力资本,包括其他的设备、拥有的其他的资金的资本、金融的资本,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肯定是不均匀的,但是这种不均匀性要是过度了就会带来差距的扩大,就会导致第一个问题,就是资本的收益占的比重太高了,太高了以后劳动者这样的差距就会扩大。这里面我觉得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资本的占有的不公,比如说我们拥有资本像拥有金融资本,你可能不是完全通过一种公平的方式得来的,你是通过某种的权力、某种关系,或者是某种投机的这种因素,就导致了这种不公,这种不公我觉得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我想这个是更根本的问题,就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大家对这个不是讲许多人对这个资本收益有多少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因为资本本身的

分配的不公,导致了这种差距扩大就是一种不能忍受,我想他们这种主要是两个方面。(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下面第三个是讲一下整个收入分配的不公这个问题,等于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里面的一块,就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差距就是我们前面第一部分描述的差距,总体性的差距、结构性的差距,只是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结果在居民之间数量上的差距,而分配不公意味着这种分配的依据和过程缺乏公正性,因而更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我讲这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说收入差距扩大,扩大的有可能是合理的扩大,他的能力强,他是通过一个合法的手续,合法的程序得到了这种收入,反映了他的能力,当然有他的某种的资源禀赋,这样的差距是没有什么不公平,这样的差距本身不反映多少的不公平性。但是分配不公这个现象它一定是在依据或者是过程当中缺乏某种的公正性,就是你获取资本的方式你是不合法的,你可能不是通过合理的竞争规范得来的,这样就导致了分配的不公。我们的劳动报酬在分配上也有这样的问题,我看这个问题不严重,我看主要是反映在资本上。现在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还是表现形式我们大概梳理了一下,就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大家非常强调、重视的,就是国际上也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公就是因为机会不均等,机会不平等导致了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第一个现行的户籍的制度,引起了身份的差距,我们经常说,车子出事故死人了,死一个农民工,赔偿可能赔偿几万块钱,但是一个城市户籍人口的话可能赔偿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所以说同样都是人,但是由于他的身份的差距,导致了这种赔偿上的不公,这也是一种,因为他的身份不同,我举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的死亡因为他的身份不同导致了这个赔偿的结果,也就是说他值多少钱,不一样的。

这个情况里面,除了户籍制度导致的这么一个差距,就是同工不同酬,这个也是不公,还有当然我们讲,大家特别重视的教育,教育的公平、医疗的公平、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为什么提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不公平可能导致你的能力的一种不公平的差距。这个现在是最最重要的,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性,就是他们是一个比较均等的,我们都是一个人都享受的这样的体面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我们讲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其他的所谓的有差距的扩大,这个是比较合理,主要是机会,它创造了一个机会,一个条件。这个是大家最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机会不平等导致的不公平,这个是不合理。这个是第一个方面收入分配不公表现。

第二个就是特权和腐败。就是现在行政干预过度,因为特权,就是我们的管制,某些人

拥有特权,某些人拥有过度的,我们的行政体制上可能有一个干预过度,对一个微观企业管制产生了一种比较泛滥的这种干预,这个干预本身意味着权力的,或者是说它会产生权力的收益,也就是大家讲的“行舟现象”,因为你有干预,特别是干预过度,甚至还不是很规范的干预,这样的干预必然会导致大量“行舟现象”,大量的行舟实际上和腐败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说,特权和腐败,我这里面重点讲的是行政过度干预,导致“行舟现象”,这样导致的不公平我们中国还是比较广泛的,就是很多的领域都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第二个特权和腐败。

第三个是我们的制度本身有一些缺陷,但是这种制度的漏洞被人钻了,形成了一种暴富,这是一种制度性缺陷导致了这种有些人比较胆大,这种制度性的缺陷,他可能把它放大,形成了非常非常多的利润,暴利、暴富,这个是因为制度本身导致的,但是它确实会导致这种暴富的形成,就是说你这里有一个漏洞,他利用这个漏洞以后很容易得到很多的财富,这个形成的差距可能就是也是一种收入不公。

第四个就是行政性的行业垄断,行业垄断本身它可能导致职业性的差距,但是行政性的垄断就是人为性的,形成一种人为性的收入不公。就是行业垄断它导致的不公还是有自然性的,行政性的行业垄断的话可能是人为性的比较多,这个是我们需要改革的,要改变它的,就是收入分配现在我们梳理一下大概是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三块,就是关于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四)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判断

第四个就是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判断。我们现在分析了这么多,第一个是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实际上它的量,你用什么来衡量。第二块就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和收入分配扩大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就是我刚才讲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就这前面三个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我们再做一个总的分析判断,就是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判断。

目前学界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有不同的评价,存在了不少的争论,这个争论、这个分析主要反映在这个收入分配差距是不是超过了警戒线,这是一个,是不是警戒线,我们是不是已经过大。

第二个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是我们是不是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的积累和财富的积累两极分化,这个是我们社会不稳定的最大的因素,马克思讲的我们要避免两极分化,出现了两极分化就会出现很因为的经济社会问题,我们现在主要是对这两个标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关于警戒线之争,目前来看,它也一个标准问题,这个标准现在都认为主要是基尼系数,国际上基尼系数划一个标准,0.4-0.5达到了警戒线了,0.5就是严重的不公,带有一种非常极端的不合理,差不多后面讲的两极分化那种状况,这个标准基本上是用这个标准。

这个标准的问题国内的学者的分歧很大,有的人认为这个标准基尼系数可能不科学、不可靠,特别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所以讲这个标准可能在中国不适用,这是一种看法。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标准是可信的,但是我们数据是不是可信?我们数据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比较准确?就是你标准可以有一个国际标准,这个国际标准就是0.4、0.5,超过了0.4就是过大了、偏大了,超过了0.5我们认为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这么判断,就是承认这个标准,但是对这个数据本身它的可靠性有怀疑,这个是警戒线问题。我们讲讲这个警戒线它的划分标准,本身存在争论,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是不是可靠,能不能准确的反映收入分配差距,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基尼系数有三种估计,这三种估计哪一个是最接近真实?没有得到公认,没有得到公认你拿了这个标准,拿了这个标准之后你最后去标量它,就没办法去衡量它,这个警戒线争论现在没有定论。

第二个就是两极分化的争论,两极分化的争论比警戒线争论小一些,为什么要小一些,两极分化大家认为是一个极端的状况,就是非常的不好,马克思讲的达到资本主义一种很没办法持续下去,要出现一种崩溃、革命的变化,这个是一种极端的状况。就当前我国是否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没有出现,就是大家多数人都认为没有出现两级分化的问题,只有少数人认为这个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确实看的还是一致性比较多。

具体什么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两极分化是一种状态,一种比一般的临界线更严重的临界值,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才能叫做两极分化,也就是它达到某一个点、一个状况,这是一种看法。一般的讲就是基尼系数超过0.5持续了很多年,这样可能认为就是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了。但是我们讲有一年,有一小段时间,一两年超过了0.5,然后过两年它又回来了,只有0.4几,它可能不会两极分化状态,这是一种。

还有认为两极分化是一种趋势,实际就是说两极分化是慢慢地分化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他认为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当作两极分化,只要是出现了我们讲超过了原来的警戒线0.4,0.4之外还在持续扩大扩大,这样的就是一种两极分化态势,他认为这是两极分化,当然这种两极分化不一定是很严重的问题,它还在扩大可能它还没有到达那种,我们讲的开始是一个临界点0.4,那0.5这个点可能还没达到,甚至说我们这个标准可能提高到超过0.5,达到0.5也并不一定就表示我们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它就是一种趋势的判断,这个看来这个标准就是比较松一点,对于两极分化的定义比较松一点。

目前我们一般来讲就是认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学者也分成二类,一种是两极分化的趋势,另一种是简单的认为两极分化是按照某种我刚才说的临界值,这个临界点比较高0.5,这么一个静态,一个动态。实际上静态实际上完全是根据某种点位,某种比较临界值这个点位能够持续的时间,那个就是一种变化趋势,就是前面一个松一点,就是这种趋势法趋势的分化是松一点。这是两极分化之争。

我们看的话有这几个判断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这么几个判断:

第一,当前收入差距扩大,从一个历史、从一个发展的过程来看,它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也就是我们差距扩大一个现象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打破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对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种合理的激励。当然也存在一些行政垄断、贪污腐败等不合理的因素。这是第一种我认为它是一种发展必然的一个结果,一个趋势,有相当合理的成分,讲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收入分配不是平均主义就是最好的,收入差距越小可能它的激励不够,经济的激励不够就会导致效率低下,就是我们讲我们是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是效益改善的某种结果、反映,这是第一个我们的认识。

第二个认识是扩大并不等于过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扩大是一种趋势,是一种纵向的比较。这种趋势到底是临界点,是不是临界点,但是我们存在数据上,这个数据本身是不是很准确?它统计的数据是不是很可靠,是不是有低估,有高估?这种东西现在看来还是很难比较客观得去评价,但是它确实是表示一种趋势,过大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跟发达国家在当期发展中国家这么一个跟我们这个水平相当的国家混下的比较。这个比较我们用很简单的用结果法,什么是结果法?它达到这种水达到0.5以后,它就出现了经济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出现了大的危机,我们认为它就是一种过大,就导致了对经济产生非常大的负面效应,如果这是一个过大的标准,这就是我们讲的拉美化。

就是拉美国家在80年代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是它的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没法得到校正,最后它就爆发了所谓长期的增长低迷,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危机。我认为这个是可以从结果来判断它0.5就是一个临界点。

东南亚国家,像泰国、马来西亚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它扩大的也是比较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是比较长,0.45、0.5也是有一点接近,就是比拉美国家低一点,他们控制在0.45、0.5。

现在目前中国计算的结果是0.48、0.44、0.45,还有甚至是0.2、0.3,到底这个数据本身它是不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收入差距的现状?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你还得不出已经是

过大还是两极分化,因为我们这个结果现在还看不出来,当然我们要警惕和防止这样的变化,这个结果就是过大,所以我们这里面就是有很多主观的,就现在来判断,中国是达到了0.45、0.48就是过大,就是不行了,这是两极分化的结论我们确实是得不到,但还是要警惕这样一个变化。因为过大了它还考虑一个社会对差距,全社会国民对差距的承受程度。对整个过大问题的判断带有主观的色彩。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判断就是扩大不等于过大,我们现在是扩大而且扩大的趋势并不好,这是我们要警惕的地方,但是还得不出过大这样的结论。

第三个,即使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也要看是不是出现了两极分化?也就是两极分化比过大还要严重。因为过大我们前面讲,一般性的警戒线,我们讲的基尼系数达到0.5、达到0.4,0.5又是一个警戒线,两个警戒线,一个是偏大,然后再变成一个过大两极分化这样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中国还没有出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在还得不出这种中国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人通过分析认为,中国现在确实是分化就是增长的不平衡,两极分化他们认为是只有一极分化,没有两极分化。一极分化什么意思?就是富人的增长速度确实是偏高、太快了,就是最高20%,最早10%的人增长非常快,比发达国家当时同期增长还要快,但是我们中低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增长速度也不慢,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可能高收入增长速度是增长15%、20%,低收入可能又有7%、8%,这个收入我们跟国际上比较我们的差距比较高,大家都是水涨船高,这样的情况还不能讲是两极分化。最多算一极分化,我认为这个观念还是很有道理的。一极分化有可能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但是我们讲要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对低收入可能还要给它采取更多保底的措施,这样社会就比较稳定。我觉得这个关于两极分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觉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个就是关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最后所谓的三个判断。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如下文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xx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 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 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 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xx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 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论改革开放 姓名: 学号: 学院:材料与化工 年级专业: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 任课教师:武明明 完成日期: 2014年 06 月 23 日

思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之海南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棋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2008年4月7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海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的沿海地区。归其原因,我觉得是海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内部优势,同时也错过很多机遇。海南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或者说是没有正确规划好海南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产业作为海南产业结构中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在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以下是自己的一点认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为我国未来发展构建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主要目标如下: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它的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正努力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工厂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淘汰一部分能耗高产能低的老企业,同时大力支持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工业结构正在向低能耗,高效率,技术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再次将产业结构调整列入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我相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今后的五年里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得到普及,而且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师范生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中来,使得我们广大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为了保证每一个考上的学生都有学上,实施了多种措施,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还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学生在校生活问题,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相信,我国的教育事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 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这个学期的课较少使我们感觉意犹未尽,但我的收获却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现在很敏感和热门的话题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是我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问题的见解也更加客观。这学期的形势政策课涉及到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老师通过滔滔不绝的讲述和丰富多彩的素材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真正思维活跃的人的不凡表现力,形势政策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解当今局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大发展早以成为决定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又是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利用形势与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方向,让其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和能力。在学习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时候,我有更多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

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论改革开放 姓名: 学号: 学院:材料与化工 年级专业: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 任课教师:武明明 完成日期: 2014年 06 月 23 日

论改革开放 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兴的世界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着。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科学发展;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今天,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通常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满世界各地,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那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中国能够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吃到麦当劳,住希尔顿、香格里拉大饭店……所有这些情景,都是与中国在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变化;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快,这么深刻。 一、改革开放的基本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心得体味 随着两会闭幕,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关怀党的政策方针,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别是口头,而应降实在行动上。为了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好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我们支部组织大伙儿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尤其学习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教育改革方面。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重点关注了教育改革方面。经归纳总结,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教学改革要紧表如今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每一具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使人民中意的教育。第二,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养教育,努力寻出学生身心进展规律,并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第三,大力进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治理体制、办学体制。第五,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办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第六,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歪,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第七,健全国家资助制度。第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站内范文搜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第九,增加教育投入,鼓舞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进展项目。最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稳定进展。结合我校实际来看,我校向来以来强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素养教育,培养有用型人才,这点与纲要体现出的要求别谋而合,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得到加强。别仅这样,我校还将对课堂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在课堂学到知道,得到提高。另外,我校预科部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更是偏向边远贫困,偏向民族地区的表现。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坚决别移地贯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养,做好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为社会进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站内范文搜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安培供稿)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专家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或将迎来又一政策利好,政府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綦成元表示,加快《规划》的实施,不仅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拓展市场应用等创新发展重大行动计划、主要政策措施。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

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 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 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 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 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 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 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 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 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 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 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以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 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 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 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进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

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 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 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2010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05-07连续三年实现了10%提标的基础上,08、09年积极落实各项物价补贴,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按时完成了季度和按月复核及审核审批的工作任务,实行分类施保,分类审核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165户4663人,占城镇人口的17%,月发放保障金52万元,物价补贴27万元,人均补差116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07万元,其中生活补贴354万元。预计2010年能够持平。 2、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我县农村低保是从2007年开始的。2009年,按照省市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批。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716户10279人,占农业人口的6.8%,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51元,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90万元。预计2010年4000户11000人。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2004年农村医疗救助逐步实施,2007年城市医疗救助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得到规范。2009年发放农村医疗救助166万元,其中,实施大病救助192人,为5566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万元。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208万元,其中,救助城市患重大疾病困难群众211人,为794人缴纳城市医保2.6万元。预计2010年可达400万元。 4、灾民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230万元,救助1.2万人次。预计2010年可发放救灾资金300万元。 (二)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 完成了第二次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三个社区均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完成了第六、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协调有关部门,每年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要领导在县党校进行了培训。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继续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2008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试点实验县,2009年又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全覆盖试点县,农村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站、治安调解服务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妇女与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一委一中心五站”,并挂牌全面运行。 (三)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了全县2008-2010双拥创建工作三年计划,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着力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努力打造军地构建和谐社会新平台。进一步健全老红军、烈士家属、牺牲及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2010年可发放优抚金90多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争取资金250万元,兴建1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福利院。2010年投入使用。 2、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年发放 90岁以上高龄津贴15万元左右。 3、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每年初对全县农村五保户重新进行调查排摸,重新审核确定,2009年确定农村五保户577户624人,其中,集中供养33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月人均250元,分散供养月人均150元。全年发放116万元。 (五)进一步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民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登记合格率达90%以上。加强了对流浪乞讨对象实行属地化救助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开展城镇街、路、巷、居民区门牌号的设置工作和县政府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登记合格率达100%,领证规范率达100%。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绿色殡葬,生态墓地建设,每年清明节期间对重点墓区进行督促检查,推进了文明祭祀活动。 (六)民政为民科学规范化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按照市县委要求,结合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及时学习研究,认真安排部署,使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在救济救灾、危房改造、老龄等工作中,坚持由分管领导带队,业务干部全部参加,严格“一线工作法”,使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符合民心。在婚姻、信访等窗口工作中,我们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使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得到全面加强。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包括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信访接待、基层工作、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完善补充,保证了服务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坚决履行“一岗双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从未出现违反党的原则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和现象。今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70多人(次),立案处理7人(次),现场答复解决51人(次),其余均及时予以妥善解决,群众满意率9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