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出版付梓之际,刘小枫教授传来专为本书所作的“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的汉译本前言,并独家授权观察者网首发。一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就是一部“征服世界的力量”时空交错史。在所谓“南海仲裁案”宣判即日,我们全文刊发这篇前言。因为这种征服的力量从未止息,且一直愈演愈烈,直至今日染指中国南海。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小枫教授在前言中提出的尖锐问题远远超出《地图集》的本身,为我们阅读这本西方最具权威的《地图集》提供了思考问题的重要线索。】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八月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译本前言

刘小枫

1868年的冬季学期,瑞士巴塞尔大学史学教授布克哈特(1818-1897)开设了一门名为“历史研究导论”的专题课程。从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为刚刚形成不到半个世纪的史学专业开设的。可是,布克哈特开讲就宣称,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专业]史学家”,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每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布克哈特告诉学生们,如今“史学已经高度专业化,即使一个非常小的个别问题,也可能已经有若干专著研究过”。投身史学专业,就得准备为澄清某个很小的历史事实耗费数年时间。在19世纪的大学,所有传统学问都在走向高度“专业化”(the professionalization)。在布克哈特看来,大学的专业化训练并非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以所学专业为终身职业”,而是为了让年轻的灵魂学会如何聚精会神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肃品格”。布克哈特告诫说,任何学科的专业化都有一个危险:让人忘记学科训练仅仅是通向精神自由的一种途径。布克哈特所谓的精神自由指的是“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不让报纸和小说”——如今我们得说媒体网文——荒废自己的精神。[1]

布克哈特在近一个半世纪之前的教诲明确针对当时正在形成世界趋势的现代民主文化。他在自己的课堂上讲授世界史课程时说道:

普遍民主作为一种懵懂的冲动,从法国革命及其对人性本善和人人平等的信念中喷发出来,涌动于各个民族的里里外外。随之出现的是显著的同质性;普遍民主的基本特征以普选的形式得到了君相们本人的承认,普选可被扩展为对几乎任何事情的公投。[2]

民主文化让“几乎任何事情”诉诸公投不仅荒谬,而且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已然丧失精神自由。毕竟,涉及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品质或优或劣的任何分歧,都不可能靠公投获得解决。布克哈特看到,民主文化的基本品质就是“日常无聊”。在商业民主化的时代,大学教育固然史无前例地普及,但民主化的大学不可能让大学生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即便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也无济于事。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导论”就是如今的通识课,但他心里清楚,并非每个被迫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都天生具有“超脱日常无聊”的意愿。何况,民主化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具有讲授通识课程的资质和能力。毕竟,学科专业化的所谓学术规范一直在摧毁热爱智慧的情趣,让年轻的头脑因长时间“过分专注地研究”某个“内容单调且索然无味的”课题过早患上“脑瘫”(《沉思》,页16-17)。

既然如此,布克哈特为何要在巴塞尔大学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这门课程,而且不是为史学专业的学生开呢?在布克哈特看来,已然形成世界趋势的民主文化是一个不祥的趋势,它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危机”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处境,如果现代的大学还不至于敢公然背弃人类古典文明关于教育的传统定义,即让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获得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事件或人物及其精神状态具有明辨是非对错好坏优劣的认识能力,就应该让大学生了解甚至研究世界历史。布克哈特觉得,既然作为大学教师自己总得开设某种课程,就不如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这类通识教育式课程。他相信,与其给年轻的大学生灌输民主的自由权利意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审视过去”——他用“观察”来命名这种精神活动,这是真正的自由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观察世界史获得“普遍的和历史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撇开个人的和暂时的担忧和顾虑”去了解处于变化中的人类状况,而且会使得天素优秀的年轻灵魂超逾平庸“向高处攀登”。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世上的多数人其实是“在最为简单的平民生活中度过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普遍民主观念出现以后,史学也被要求用平民“眼光”来看待历史。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民主观念推崇的这种“观察和推理”方式进入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了“听觉上的巨大混乱”。布克哈特非常自觉地要让自己的史学通识课抵制这种平民“眼光”的史学,让史学保持其古典品格:historia vitae magistra[历史是生活的导师]的含义是,热爱智慧的人通过认识过去让自己变得明智。因此,布克哈特说,世界史的“观察对我们意味着自由”。[3]

1870年冬季学期,布克哈特第二次讲授“历史研究导论”课,刚刚获得巴塞尔大学古典学系教席的26岁年轻人尼采也坐在讲台下面听讲——在后来的整个一生中,尼采都称布克哈特是“伟大的教师”。[4]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发端于启蒙运动时期,而且与商业行为相关。1729年10月,伦敦的8位书商和印制商在《编年月刊》(Monthly Chronicle)上刊出一份联名签署的图书征订广告:即将出版一部名为《普遍历史:自最早的时代叙述到当今》(An Universal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Account of Time to the Present)的史书,分“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出版。征订广告称,《编年月刊》将先以连载方式刊发这部《普遍历史》,然后结集成书。不过,书商们没能做到按月连载,拖拖拉拉差不多15年后(1744),“古代部分”(the Ancient Part)才杀青。毕竟,那个时候的大学还没有史学专业,撰写这部史书的并非是某些个史学家,而是书商为了赚钱找来的几位业余写手,其中两位曾因在报纸上胡编乱造“史话”以impostor [骗子]闻名——主要写手之一是个浪迹伦敦的法国人,他用笔名普萨尔马纳扎(George Psalmanazar,1679–1763)经常给报纸写文章。为了在传媒出名,他在25岁那年就剽窃荷兰传教士的回忆录编造过一本关于中国台湾的书,慌称自己原籍台湾,其父是在台湾传教的荷兰传教士……尽管如此,《编年月刊》上连载的这部《普遍历史》很快开始风靡欧洲:1732年,法国的书商开始翻译连载,1734年,意大利的书商开始翻译连载,德意志的书商则在1745年直接翻译“古代部分”合订本——大名鼎鼎的伏尔泰和吉本都采纳过其中的“史料”。[5]随着贸易和自然科学双双快速发展,欧洲智识人渴望全面认识世界。

英国书商组织写手编撰这部世界史并非为了搞启蒙,毋宁说,这一商业行为既反映的是英格兰王国崛起时的需要,也反映了18世纪新知识状况的需要。现代中国知识人以为,西方人很早就有了世界史,其实,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最早出现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的英国。何维尔(William Howell)的《通史要义》(Institution of General History,1680)和拉莱夫(Walter Raleigh)的《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1702)尽管相当粗疏,在当时却颇为风行。由于这两部通史仍然以欧洲各民族的历史为主,涵盖面不足,采用同时代的编年史和地理学的新材料也不多,书商们就想到,搞一部新的《普遍历史》销量必定可观。毕竟,随着国力上升,那个时候的英国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大增。据统计,截至1730年,以征订方式在英国出版的专书有388种,其中128种涉及历史。夏克福德(S. Shuckford)的《圣和俗的世界史》(Sacred and Profane History of the World,1728),以及斯潘海姆(F.Spanheim)的《编年史和圣史导引》(Introductio ad chronologiam, et historiam sacram,1727)销路颇佳,让书商深受启发。[6] 我们难免想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力急速上升,与此同时,各路书商及其编辑构想层出不穷——如今轮到世界史了……

然而,真正的史学功夫并不在于知道世界历史的史事,而在于认识和解释史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阐述现代民主政制原则时,已经力图凭靠当时已知的世界地

理新轮廓所提供的世界史视野来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在孟德斯鸠激发下,索邦神学院高材生杜尔哥(1727- 1781)雄心勃勃,23岁那年(1750)写下了堪称划时代的两篇论著纲要(“普遍历史两论大纲”和“关于政治地理学的论著纲要”),将自己关于俗世的进步论“普遍历史”(histoire universelle)的思考与政治地理学结合起来。他提出的问题包括: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资源及其分布对商业文明的影响,地理的自然交通条件(河流、海洋)对国家间敌友关系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与民族[国家]性格及其德性的关系等等。[7]杜尔哥相信,贯穿整个人类的一条普遍历史的发展线索是:由于商业交往不断增多,人类将走向柔化的民主道德,即所有人将获得“基本的人性化权利”。商业活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进步的基本推动力,也是人类道德从义务变成权利这一精神进步的推动力。[8]可以设想,如果按杜尔哥的历史哲学观来编纂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我们看到的会是,原初处于野蛮状态的人类如何从狩猎状态、游牧状态到农耕状态再向商业状态演进。[9]直到今天,好些世界历史地图集仍然是按这种启蒙哲学式的文明史观来编纂的。[10]

1753年,伏尔泰的《论诸民族的道德风习和精神》出版,史称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专著——毕竟,英国书商搞的《普遍历史》的“现代部分”(the Modern Part)在1759年开始连载,直到1768才连载完。十年后(1763),伏尔泰又为自己的这部“普遍历史”添加了长达两百页的题为“历史哲学”的“导言”,据说因此获得了发明“历史哲学”这个语词的思想史声誉。[11]

伏尔泰的世界史叙述“八卦”说法居多,水分太大,他的“历史哲学”看起来也委实不够哲学。接下来具有影响力的普遍历史哲学式的世界史,非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莫属。

[12]黑格尔的世界史从“自由理念”的朦胧状态开始,把现代的公民社会式国家的形成视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实证史学出现之后,史学家大多蔑视黑格尔的普遍历史哲学,认为它只有“观念”,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史料”。其实,黑格尔提出的“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的“世界史划分”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使得启蒙主义的“进步论”史观更为明晰,为好些实证史学家的世界史叙述提供了指路明灯。

在布克哈特看来,启蒙哲人们的所谓“历史进步”一类说法纯属胡扯。这类历史哲学式的说法不过想要在政治现实中获取“迫切需要的东西”,严肃的史学恰恰应该抛弃这些东西,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过去的斗争、冲突和多样性”。布克哈特的世界史观察拒绝从人类的“野蛮”状态开始,而是从人类的“文明”状态开始。他的理由是:“只有文明民族而非原始民族,才可纳入较高意义上的史学”。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绝非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线性进

步过程,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古希腊罗马文明能够“垂范后世,无法企及”,或者为何直到近代,游牧民族仍然威胁着已经有上千年文明史的农耕民族的政治体。从“野蛮”状态开始看世界历史,不过是霍布斯以来的启蒙哲人用虚构的“自然状态”论思考国家问题所导致的可笑结果。布克哈特非常担忧:由于启蒙史学的普及,欧洲“受过教育的人”不再能够理解自己的古代文明,商业民主时代的“公众所支持的‘文化’甚至厌恨”古代文明。受过民主的启蒙教化的大众对现代商业文明满怀自负,根本不知道技术物质进步绝不等于道德文明进步,“只要求共同体尽一切可能确保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心为自己的生存讨价还价——“古人则相反,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不惧怕灾祸”。[13]

布克哈特在一百多年前的教诲仿佛就是对今天的我们说的。如今,我们在技术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中国的古代历史,也需要学习世界的古代历史——这与史学专业的事情无关,而是与保有文明危机意识相关:我们的史学专业更多关心技术物质进步,而非文明危机。与抵御外敌时打仗一样,学习历史断乎离不了地理知识和地图——历史是文明民族的生活经历,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汇集而成。任何事件的基本要素都是时间、地点和人物:何时、何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无论史书还是史学,都是文字描述,离了地图,就无法直观地呈现事件发生的地点乃至过程。这部由德国的古典学学者编制的《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以历史地理学的方式来展现古代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史,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层来展现古代世界的经济、行政、宗教和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尤其难得的是,《地图集》所附文字扼要阐释了古代世界的文明含义及其被探索的过程,为我们学习古代世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我们组译这部历史地图集并非为了古代世界史专业或古典学专业,更非因为如地图集的编者所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似乎正在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事实上,即便世界正在变成“全球化”的地球村,也未必有多少人会生发“研习世界上曾经存在的古代文明”的愿望。我们组译这部历史地图集,仅仅为了让所有愿意“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的中国年轻人懂得:近两百年来,中国所遭遇的“征服世界的力量”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部历史地图集演示了宏大的古代世界历史,时间跨度上起公元前3千纪(古代近东)、下至公元15世纪拜占庭帝国覆亡,尤其聚焦于古典时期东西文明之间的交往。编者宣称“以冷静、公正的态度回顾人类历史……不再局限于地中海世界的希腊、罗马文明”,而是涵盖古代近东地区诸多文明,关注的主题也更加宽泛。尽管如此,这部历史地图集并没有涵盖古代远东文明。对中国和印度古代文明只字不提,能够擅用“世界”这个语词吗?

这部历史地图集的编者们的“世界史”观念将整个远东地区的古代文明排除在外,我们禁不住马上要给他们扣上一顶“欧洲中心论”的帽子。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史称现代史学奠基人的兰克(1795-1886)在85岁那年(1880)开始出版的多卷本《世界史》,已经将远东古代文明排除在他的“世界史”观念之外。在兰克看来,“世界历史”不是自然史,而是政治史——相互争斗才使得民族或国家走出自然状态,形成文明意识。因此,“世界历史”这个概念指的是文明国家之间相互斗争的历史,或者说,各个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相互争斗才形成了世界历史。兰克把中国和印度古代文明排除在“世界历史”之外的理由是:只有在古代的近东和地中海周边才出现了诸文明国家(或称为“大国”)之间的激烈拼搏。[14]相比之下,古代的远东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激烈的“大国”冲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发展出“被视为人类所有文明发展之源”的政制之后,就“静止不变”了。[15] 布克哈特尽管不赞同自己的老师兰克的“大国”冲突论,他的世界史观察同样把中国和印度等古老“文明民族”排除在世界历史之外,其理由与兰克如出一辙:

环地中海和远至波斯湾的各民族实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存在,是最优秀的活跃人群。在罗马帝国中,这一存在果然达成了一种统一。只在这里,精神的各个前提才得以实现;只在这里,发展才占优势,没有绝对的衰落,而只有变迁。

在与日耳曼民族新的融合之后,在又一个1500年或2000年之后,这一活跃的人群重新脱颖而出,它消化了美洲,而今即将彻底打开亚洲。还有多久,一切消极的存在都将被它征服和浸透?非高加索人种抵抗、屈服、灭亡。埃及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那时已为这一征服世界的力量奠定了基础。不但通过跳跃和对立面的激发,也通过缓慢的发展,我们在精神上与他们联系在一起。能够从属于这一活跃的人群,实乃幸甚。(《历史讲稿》,页2)无论兰克还是布克哈特,其“世界历史”观的基础都来自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修昔底德的政治史学:“自然界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生存就不能避免令人心惊肉跳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延伸到人类的生活和历史中”;因此,“生命只能在运动过程中孕育,不管这种运动有多么痛苦”(《历史讲稿》,页247、248)。“运动”是修昔底德政治史学的关键概念,与兰克一样,布克哈特理解“世界历史”的立足点是现代欧洲所经历的剧烈“历史运动”,而他们仅仅在古代的地中海周边世界才见到过类似的“历史运动”。因此兰克说,历史中的“普遍联系”是“世界性的国际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欧洲各王国之间的殊死搏斗(《秘密》,页328)。

对我们来说,“民族国家”是个现代概念,对于兰克或布克哈特这样的世界史家来说,则会是个古代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看待地球远东地区的历史毫无意义,毕竟,在远东的古代,

并没有出现文明国家之间的冲突,长期存在的仅仅是定居的“文明”政治体与游居的“野蛮”政治体的冲突。与现代中国遭遇源自欧洲的世界历史“运动”相比,古代中国被元人和清人征服真算不上征服。20世纪的西方史学大师布罗代尔在给整个欧洲的中学生写的世界史教科书中还说:“远东那些伟大的文明,尤其是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遇到的麻烦,主要是“其疆域内蒙昧原始的地区”。当然,“来自广袤的沙漠和大草原(对中国来说在其西部和北部,对印度来说是在其北部和西部)”各游牧民族的覆亡威胁具有天罚般的力量。但是,这些民族尽管“凶猛、残酷、富有亡命徒精神”,“对我们现在的文明研究”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劫掠无疑延迟了与他们毗邻的那些大型文明的发展”。[16] 如今的中国知识人喜欢自豪地说: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唯有中国文明政制在数千年的时间颠沛中不绝若线,无论种族还是政体更不用说语文,从未遭遇过彻底覆亡。然而,早在18世纪,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们就对这种自豪感表示过轻蔑,并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性给出过“合理解释”:古代中国的文明政制能够长期存在,不过是因为没有遭遇过强壮的文明大国的攻击。休谟的说法还算比较客气:

虽然中国政府是纯粹君主制,但确切地说,它不是绝对专制。这是由于中国有如下特点:除了鞑靼人之外它没有什么邻国;对鞑靼人,中国由于建造了万里长城,还由于人口极多,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安全保证,至少看上去有安全感。[17]

康德的说法就不那么客气了——他在谈到战争是“文化”的推动力时说:

只要看看中国:它按照自己的位置也许必须一度担心一场出乎意料的侵袭,但却无须担心任何强大的敌人,且因此自由的一切痕迹在那里都被灭绝。所以,在人类目前尚处的文化阶段上,战争是使文化继续进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而且唯有在一种文化完成(谁知道什么时候)之后,一种持久的和平才会对我们有益,而且也唯有通过那种文化才有可能。(《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前揭,页124)

康德在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布克哈特的时代已经成为世界历史趋势的现代自由民主文化——如今我们追慕的“全球化”。即便布克哈特也自豪地在历史课上说:无论我们为之喜悦或悲哀,有一件事情是我们无需期盼而只能作为现实而遭遇的,即欧洲作为多种生活的一个古老和崭新的中心,作为产生了最为丰富的形态的地方,作为融入这么一个整体的所有对立面的家园,一切知识见解都在这里发出声音,得到表达。

这就是欧洲:在丰碑、图画和言辞中,在制度、政党直至在个人中,所有力量的自我表达;所有方面和向度上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为留下关于它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的知识而奋斗,不去默默服从各种世界君主制和神权政治,就像东方因其一元化君主制而做的那样。(《历

史讲稿》,页179)

游牧民族入侵并入主中国并没有中断中国文明,而是让自己融入了中国文明政制。清人仅仅在如下意义上“延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未能即时地有效应对西方民族为了实现自由民主文化而发动的东征。在康德式的“文化”战争的冲击下,中国第一次遭遇强壮的文明民族的攻击——中国虽然还没有覆亡,知识人的文明意识已然覆亡。

无论如何,这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的编者们把中国的古代历史排除在之外,并非没有他们的理由,我们没必要感到自己的文明情感受到伤害。相反,我们倒是应该深入认识他们欧洲人所理解的“古代世界历史”。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虽然记载外国达58国之多,有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书之称,必须承认,我国古人的确没有经历过惨烈得你死我活的国际性文明政制冲突。纳兰容若有一首出塞词蝶恋花,其曰:

今古河山无定数。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幽怨从前何处诉。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容若(1655 -1685)饱读过中国典籍,才获得如此“情深而文明”的感觉。中国文明的伟大教化力量的确在于,纳兰容若出塞后也会觉得“满目荒凉”,并用极佳的中文修养来表达自己的“荒凉”感——虽然他的祖籍就在这“满目荒凉”之地。纳兰容若的祖上做了中国皇帝,整个皇族却服膺华夏文明。如果纳兰容若出塞后往西去,穿过中亚,进入后来大英帝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所界定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低地”地区,他会看到什么呢?他会看到,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内战演变而来的一场历时30年的欧洲国际性战争刚刚结束,处处满目苍夷。[18]一百年后,德意志诗人、史学家席勒(1759-1805)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出版的《三十年战争史》(1791)中还说:由于这场战争惨烈得史无前例,诗人要闭上嘴,史家要闭上眼睛。[19]

纳兰若容主持编纂了《通志堂经解》,熟悉华夏文明的历史。但是,由于缺乏欧洲的“古代世界历史”知识,即便他看到德意志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惨烈场景,他也不会明白,这场战争标志着史无前例的世界历史“运动”正在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虽然确立了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却拉开了欧洲土地上更为持久、更为惨烈的国际间战争的历史帷幕。随后,基于“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论的民主理论在欧洲连绵不断的内战和国际间的战争中长足发展,并终于迎来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由一场内乱跃升为普世“民主理想”的化身,随后的拿破仑果然采用康德所说的“战争”这一“不可或缺的手段”来实现普世的“民主文化”理想。[20]“拿破仑从西班牙到俄国的战争让每个人都知道,

革命不仅仅是法国宪政改革的问题”,更是“民主理想”的国际化问题——华盛顿在1798年已经写信告诉拉法叶:自由民主的种子“将会一步步长遍全球”,“美利坚合众国将成为所有国家的立法者”。[21]长达16年的拿破仑战争(1799-1815)虽败犹荣,1815年的“神圣同盟”条约不过“一纸崇高的废话”,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则是一纸空文。拿破仑战争之后的一百年内(1815年到1914年),由“普遍民主”理想所驱动的战争迅速扩大为今天的世界性战争,“普遍民主”的欧洲式“运动”一步一个脚印吞噬世界历史中所有文明民族的“今古河山”。如沃格林所看到的,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1944年的《雅尔塔协议》,无数的和约仅仅证明:人们绝不应该相信,这个世界凭靠一份国际条约就“可以免除困苦和恐惧”。[22] 纳兰若容这样的皇族精英如果在其有生之年知道一点儿世界历史地理的政治知识,帝国的命运说不定会有所不同。可是,说到历史地理学,我们又难免有历史自豪感。据说,《汉书?地理志》中的下面这段话表明我国早就有了历史地理学:“汉兴,因秦制,……至汉武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然而,由于古代中国从未遭遇过希波战争或英法百年战争那样的文明冲突,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历来主要关注疆域内部的行政沿革,而非像西方的历史地理学那样被迫关注世界性的文明政治冲突。晚清时期大量引介西方地理学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仍然没有脱离所谓“沿革地理学”的习惯。[23]我们的孩子在名牌幼儿园长大,不可能养成在镇上长大的孩子那样的生存感觉——镇上到处是陌生人,且随时可能出现各色品性的团伙或盲流。英格兰经历过数百年与法兰西冲突的历史,麦金德在这样的国土上长大,其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和关注不可能仅仅在于英格兰王国的历史沿革。在他眼里,古代中国虽治理良好,却长期处于“呆滞状态”,不值一提——我们没有理由为此生气。[24]

依据欧洲传统的“古代世界历史”经验,兰克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发表的《诸大国》(1833)一文提出,世界的历史“运动”总是呈现为:大国可能沦为小国,小国可能崛起为大国。17世纪末,“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俄国——开始卷入欧洲的历史“运动”,或者说进入了兰克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俄国要崛起为“大国”,不可避免会与既存“大国”展开较量。北欧的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成为大国,俄罗斯崛起首先面临瑞典的遏制。俄罗斯并非兰克眼中的“欧洲民族”,但他相当赞赏彼得大帝(1672-1725,清康熙十一年-清雍正三年)带领俄罗斯“以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学习天性的全部激情”吸纳西方文明的“种种进步”要素,然后与“欧洲民族”殊死较量。彼得大帝明白自己国家的文明目的是建立“希腊-斯拉夫原则”,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却不清楚“自己国家的真正利益在哪里”,结果使得瑞典王国在与俄国的拼搏中遭受重

挫,从大国地位上“被拉了下来”,沦为无足轻重的国家(《秘密》,页176)。

具有文明抱负的国家之间的争雄,首先比拼的是代表文明国家品格的卓越人物身上的政治德性。在《诸大国》一文中,兰克给出的另一个史例是普鲁士王国的国父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在兰克看来,这位德意志的政治和军事“天才”的思想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和自己的祖国”。他的历史事功让在列强夹缝中生存的小小王国仅仅凭靠自己的力量成为“大国”,给德意志人带来“自信”,使得近千年来散漫惯了的德意志人终于有了形成统一的文明政治单位的基础。弗里德里希二世也是诗人,且酷爱启蒙哲学,在我们看来,他的诗人才华显然没法与毛泽东相提并论。但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诗作同样产生于与国家的敌人殊死较量的危难处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气概的灵魂激荡”——如兰克所说,越是生死存亡关头,这种伟大的灵魂越显出自己的道德力量。在“七年战争”中,弗里德里希二世“伟大的个人品格”体现得最为充分,即便知道这场战争仅有极小的把握打赢,他的道德上“坚忍不拔”的品格让他义无反顾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战争:自己生长的“土地”被敌人围困、国家的“荣誉”被剥夺、祖国孤立无援,除了战争还能靠什么让自己的国家摆脱险境呢(《秘密》,页181-183)。凭靠这场险胜的“七年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让德意志人以文明国家身份登上了历史的“世界舞台”——正如凭靠极为艰难的朝鲜半岛战争,毛泽东让中国登上了历史的“世界舞台”,进入了欧洲人认可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地图集从此增添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页,尽管在我们自己编制的历史地图集里,这一页迄今尚未得到足以与其历史意义相匹配的版面尺度。[25]

康德以为,实现了自由民主“文化”就会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但要实现这种“文化”还得凭靠战争。因为,战争才会迫使“国家元首们”“看到共同体的各阶层为了相互促进自己的富裕而紧密结合起来”。[26]与此相反,同样信奉自由主义的历史地理政治学家麦金德却相信,“民主的理想”必然开放地球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所有国家产生追求富裕的欲望。由于世界上的自然地理资源并未平等分配,“平等”的权利诉求必然导致新的世界性国际冲突。麦金德非常忧虑:由于长期灌输“民主的理想”,西方民主国家的公民在考虑问题时仅仅从个人的“自由”“平等”观念出发,不知道还有“从国家战略上思考”这回事。其结果是,在西方民主国家,“自由的各种理想已经成了普通公民的固执偏见”,国民仅关心“个人的种种权利”,不懂得“维持我们的自由的安全”必须凭靠国家及其组织能力。[27]

麦金德的担忧同样基于“欧洲民族”所具有的“古代世界”的历史经验。虽然与德国人兰克和瑞士人布克哈特是完全不同的学者,麦金德却与他们一样相信:唯有地中海地区和欧洲种

族的历史才算得上世界历史,“因为,使希腊和罗马的继承者统治整个世界的那些观念来自这些种族之间”。[28]布克哈特在大学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课,出于与后来的麦金德同样的忧虑。他已经看到,西方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观念“出现了重大危机”:自由民主理论家们不断要求国家随时按民众的情绪来调整自己,公民对国家权力的认可程度已经降到极点。与此同时,这些人又要求国家必须完成他们定期交付给它的保障公民富裕和安全的义务。竞相角逐的党派各自要求国家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在国家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国家本身变得无所适从(《沉思》,页126-127)。

在布克哈特看来,康德所憧憬的自由民主“文化”前景实质上是欧洲文明的彻底沦落。因为,这种“文化”要求国家乃至文化本身充当市民趣味的外衣,而基督教欧洲的市民已经被教育成唯利是图的人民,由民众主导的文化必然是流俗文化。自由民主理论家们宣称能够通过普及教育把所有市民造就成“不同寻常地重要的个体”,实际上“只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培养平庸之辈”。就文化的品质而言,自由民主“文化”的所谓“进步”其实是“退步”,因为,现代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意,现代之前的生活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布克哈特一再提到,美国就是这种“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生意”国家的代表。欧洲的民主思想家从所谓自然状态出发探究国家的起源和性质,无异于废除欧洲文明的历史传统,向壁“虚构”出一种普遍的国家形式。美国就是按照这种“虚构”出来的国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野蛮人和现代美国的文明人毫无历史意识”。[29]倘若如此,令人费解的是,当今的中国把模仿美国作为自己的文明目的,怎么就成了伟大的“文化复兴”?

布克哈特在“历史研究导论”课上说:“强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弱者身上的权力,构成了世界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问题在于,弱者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高贵品质很低,强者就意味着文明的高贵。恰恰相反,一个比较低级的“野蛮”文化占上风,并凭靠自己的强势使用种种权力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蒙古人的入侵和扩张就是如此,“亚洲似乎一直未能从两次蒙古人的统治下所遭受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罗马人“以最令人恐怖的手段开始征服东方和西方,并且以血流成河的代价完成了扩张活动”,这是另一种强者支配弱者的行为,其目的是创造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并通过这个文化让一个新的世界性宗教传播开来。“后来,这两个元素传给了卷入民族迁徙中的野蛮的日耳曼人,并且最终成为新的欧洲的黏合剂”。相比之下,现代西方人用强权让低俗的民主文化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就是对世界的文明历史犯下了可怕的罪恶。[30]

出于一往情深的文明意识的深切忧虑,布克哈特在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课的同时,也开设了“古希腊文化史”课程。他充满绝望地期许,“只要我们当前的西方文化一息尚存,我们

就将通过吸收形形色色的过去事物来内在地丰富自己,并把早先世界各个时期精神的状况和变化看作对我们自身精神意识的巨大促进”(《历史讲稿》,页72-73)。对于我们来说,布克哈特对古代世界历史所作的如下观察则应该被“看作对我们自身精神意识的巨大促进”:有些民族静止不前,他们几百年保持同一个整体的形象。在外人看来,他们好像对自己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满足。(《沉思》,页248)

在布克哈特眼里,古代中国就是这样的民族……古代欧洲民族的品质是怎样的呢?

他们需要时不时地把自己的力量,甚至自己的全部力量,通过剧烈的运动释放出去。这些剧烈运动的作用是毁坏旧东西,为新东西开辟道路。在这些剧烈的运动中,除了偶尔感受到短暂的胜利喜悦之外,他们甚至享受不到任何幸福,更不用说长久幸福,因为那些胜利本身就是暂时的。他们层出不穷的力量源泉在于永不满足,他们新迈出的步子还没有站稳,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迈出下一步。(同上,页249)

布克哈特告诉西方的大学生们:诗人荷马已经展示了西方民族的这种本能——《奥德赛》的结尾让人看到,主人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一个接着一个,他面临着的考验似乎没有尽头……(同上,页248)。

我们早就知道:马克思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布克哈特的世界史课则让我们知道,西方人从自己所理解的古代世界的历史中看到,“西方的生活就是斗争”(《历史讲稿》,页187)。倘若如此,我们就不应该自欺欺人地相信:有自己的古代历史经验的西方人会相信中国人自古以来主张的“和为贵”。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放下自己的历史自豪感,认真阅读西方古典学家们把古代中国排除在外的《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否则,轮到美籍华人写纳兰若容那样的出塞词的时代,一定不会太远。

2016年5月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1]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金寿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页14-15(以下简称《沉思》,并随文注页码)。

[2]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页75(以下随文注页码)。

[3]布克哈特,《沉思》,前揭,页8-9,11-12,14。

[4]尼采与布克哈特的关系,参见Alfred von Martin,Nietzsche und Burckhardt,增订第二版,München,1942,页11-18;亦参Edgar Salin,Jacob Burckhardt und Nietsche,Basel,1938。

穆瑞,“《古希腊文化史》英译本序言”,见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王大庆译,页21-30。

[5]关于这部《普遍历史》的编写和出版过程,见Guido Abbattista,“The Business of Paternoster Row:Towards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Universal History(1736–1765)”,刊于Publishing History,17(1985),页5-49,编撰缘起见页8-9。

[6]参见Daniel Woolf,Reading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Cambridge,England,2003,页284-285。

[7]参见沃格林,《危机与人的启示》,刘景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页135。

[8]参见Ronald. L. Meek编/译,Turgot on Progress, Sociology and Economics,Cambridge Uni. Press,1973 / 2010,页73-75。杜尔哥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刊布于1766年,十年后,亚当?斯密出版了《探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译本:《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996)。

[9]康德在1786年发表的《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一文对这种四阶段论有简厄精炼的描述,见《康德全集》卷八,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页121-123。

[10]参见巴勒克夫拉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毛昭晰、刘家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页34-39;亦参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97。

[11]中译本见伏尔泰,《风俗论》,三卷,梁守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刘立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3]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前揭,页1,6-7,83,187。

[14]参见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约尔旦/吕森编,杨培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页13-14。

[15]兰克,《世界历史的秘密》,易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页334-335(以下简称《秘密》,并随文注页码)。

[16]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常绍民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页201-202。

[17]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杨适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页47。

[18]战争期间(1629年),31岁的霍布斯出版了《伯罗奔半岛战争志》英译本。

[19]席勒,《三十年战争史》,沈国琴、丁建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亦参R.

G.. Asch,The Thirty Years War. The Holy Roman Empire and Europe 1618?48,London,1997。

[20]杜尔哥的学生孔多塞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按启蒙哲学的文明史四阶段论勾勒出历史精神的进步纲要,参见孔多塞,《人类精神历史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1973 / 2010,页3-4,13-22。

[21]沃格林,《危机和人的启示》,前揭,页207。

[22]沃格林,同上,页214-215。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和约”,参见Fled L. Israel编,Major Peace Treaties of Modern History 1648-1967,四卷,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67。

[23]参见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商务印书馆在1904引进日人小川银次郎编制的《东洋历史地图》和《西洋历史地图》,作为最新中等教科书(张元济校订)。《西洋历史地图》共20幅38图,从古代迄至近世,“凡欧洲历史变迁沿革有大关系者,皆有图以明之”。参见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405。

[24]参见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武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页20。

[25]在吴于廑主编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揭,页63)和张芝联、刘学荣主编的《世界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页164)中,朝鲜战争都仅占半页,尚未获得单独篇幅(另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页367-376)。

[26]康德,《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前揭,页124。

[27]参见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前揭,页24-25,31-33,151-154。

[28]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慰、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10,页51。

[29]布克哈特,《沉思》,页57-62;《历史讲稿》,页3。

[30]布克哈特,《沉思》,页250,251。

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试题古代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产生于()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A.宫殿 B.陵墓 C.行宫 D.祭祀殿堂 3.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A.雅利安人 B.波斯人 C.埃及人 D.希伯拉人 4.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 A.自由人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印度 D.两河流域 6.最早建立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在。() A.麦加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7.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是() A.中国 B.罗马 C.日本 D.朝鲜 8.伊斯兰教信仰的神是() A.佛 B.耶稣 C.宇宙 D.真主“安拉” 9.被称为宗教圣地的是() A.巴勒斯坦地区 B.小亚细亚地区 C.耶路撒冷 D.麦加城 10.发明楔形文字的是两河流域的() A.阿卡德人 B.希伯来人 C.腓尼基人 D.苏美尔人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人物。(4分)

(1)统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 (2)佛教的创始人—— (3)基督教的创始人—— (4)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7分) (1)拥有金字塔的国度—— (2)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4)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 (5)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 (6)基督教的诞生地点—— (7)创立了伊斯兰教的城市—— 13.列举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区域的名称。(4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主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等等 材料二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法典指的是什么法典?此法典是由哪个国家谁制定的?(3分)

最新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资料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世界古代史上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重点知识:腊玛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旧石器时代 血缘家族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影响对偶婚 史前时代人类的婚姻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从猿到人的过程: 1、攀树的猿群 2、正在形成中的人 腊玛古猿: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生活于距今1400—700万年。其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身高一米左右,具有人的一些特征。 正在形成中的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过程中学会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发展进入到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目前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是南方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它又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年代大约30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15000年。 2、血缘家族:血缘家族这种社会组织是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提出的设想。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而亲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其存在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1、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使人类由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第三,农业革命为之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产品增多,人口不断增加,进而促成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有些人甚至能积累财富。 2、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了解) 第一、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是工具制造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 第二、随着农业革命发生,人类转入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后,出现了聚居的村落并开始建造始于较长时间居住的房屋。 第三、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但婚姻形式由普那路亚婚转为对偶婚。 3、对偶婚:人类由群婚向个体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对偶婚制下,人们组成对偶家庭,可以较长时间住在一起,但结合并不牢固,婚姻容易解除。对偶家庭也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对偶婚制有两个阶段:望门居和居妇家制。 第四节文明的产生 社会大分工(了解):

【中考历史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中考历史· 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1.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桑奇佛塔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中关于公平、正义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法》 C.《拿破仑法典》 D.美国(1787年宪法 3.下列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于古代印度 B.其实质是等级制 C.种姓制度出现于古代,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D.它是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实行的制度 4.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含 D.首陀罗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一一古巴比伦一《汉谟拉比法典》 B.印度河、恒河一一古埃及一一金字塔 C.尼罗河一一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一一中国一一种姓制度 6.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曾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其主要目的是() A.保障公民利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健全民主法制 7.以下对古代文明古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 B.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漠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方法 D.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8.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 A.古巴比伦 B.古印度 C.古希腊 D.阿拉伯帝国 9.“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オ真正享受权利,而妇孺、外邦 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文中的“它”指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 C.斯巴达的贵族政治 D.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 政治方面 古希腊与古罗马 (一)雅典民主政治:包含:(1)梭伦改革(2)克里斯提尼改革(3)伯利克里改革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体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公民大会的提案,主持;监督大会决议落实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审判等司法职能 积极评价: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局限: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二)罗马法 1.内容:(1)开端:十二铜表法:a.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法 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2.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起重要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是密不可分的,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均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思想方面

人文精神起源——古希腊哲学 1.智者学派:(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 前5世纪(2)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 (3)主张: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来,提倡怀疑精神,反对封建迷信, 强调人的价值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1)主张:哲学:认识人自己 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即美德,认为人只有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2)意义: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希腊哲学真正成为一门认识人的学问 他推崇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提纲 远古时代[原始社会](距今2、300百万年——公元前4000年前) 1、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人类进化过程 是:古猿——猿人(如元谋人)——早期智人(如北京人)——晚期智人(如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体质与现代人接近,在亚洲的代表有:中国的山顶洞人;在非洲的代表有:阿尔及 利亚的阿尔法卢人;在欧洲的代表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2、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现代人种按照体貌特征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4、现代人类形成后,最初的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最初 的氏族是母系氏族(如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半坡氏族),原始社会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如 中国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母系和父系氏族的对比如下: 历史阶段家庭特征主要进行的生产劳动男女的社会地位 母系氏族群婚采集、渔、狩猎为主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农业、畜牧业出现,产生简单手工业男子开始支配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差距) 上古时期[奴隶制社会](公元前3500年——公元5世纪) 一、总述: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奴隶国家的地区,也是 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地区。除古希腊的文明是海洋文明外,其他四大古文明均是大河文明。 二、、各大古文明知识点 (一)古埃及 1、地理位置: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 2、产生国家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 3、文字:使用象形文字 4、文明标志: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为胡夫金字塔。) 5、建造金字塔的原因:作为法老的陵墓。 (二)古巴比伦 1、地理位置: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古代埃及 一、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经过了古王 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的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强盛;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灭;国王称“法老”。 二、古埃及文明成就——天文:太阳历;文字:象形文字;建筑:金字塔;医学:木 乃伊 ①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②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 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小反映王权衰落.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格达,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发源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 河;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最强盛; 二、《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②有三 个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没有公民权自由民和奴隶;③是人 类宝贵文化遗产,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④商品经济活 跃;⑤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三课古代印度 一、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侵入印度,在这一时期确立了种姓制度;孔雀王朝是印度文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佛教。

二、种姓制度:①奴隶等级制度;②四个等级:婆罗门-祭祀;刹帝利—行政军事; 吠舍—农业商业畜牧业;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为前三等级服务;③ 世袭,不通婚,低等级不能从事高等级职业; 三、佛教: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传播:公元前1世纪,通过中亚、新疆传到中国(西汉); 基督教:时间:1世纪,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圣经》 发展壮大:4世纪,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向外传播;8世纪,法兰 克王国国王查理发展基督教,征收“什一税”,王权与教权结合; 基督教发展壮大; 伊斯兰教:时间:7世纪,创始人: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在麦地那建政教合一的宗教社团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诞生;630 年阿拉伯半岛统一; 教义:独尊安拉;《古兰经》; 第四课希腊城邦和压力山大帝国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①自然环境:海洋文明,希腊半岛,②航海业贸易发达;③城邦体制,小国寡民; 二、最早的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最大的城邦斯巴达;文化最兴盛的城邦:雅典 三、城邦居民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政治权利;非公民有外邦人和奴隶。 公民和非公民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措施:①扩大公民权利,公职人员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② 10个主席团轮流执政;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④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津贴制度;

历史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 距今约25万年前形成早期智人 距今5万年前形成晚期智人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使用了3000年才被取代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楔形文字成为西亚地区通用文字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 至前6世纪其中以斯巴达和雅典最为著名 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印度出现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佛教顺应这一潮流在印度兴起 公元前594年雅典进行了著名的梭伦改革,开启民主政治的道路 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非常繁荣 公元前492年至波斯入侵希腊,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奋起抗敌,希腊与波斯公元前449年的战争爆发,史称“希波战争” 公元前334年至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波斯。次年,在伊苏斯之战击败波斯皇帝公元前323年亲率的波斯主力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在地中海东部形成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等国家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同迦太基展开布匿战争。印度阿育王统治,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发动了征服地中海东部的战争 公元前2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45年凯撒夺得罗马最高权力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30年地中海东部被置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1世纪前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兴起,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北非,成为流行的宗教 公元3世纪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社会结束 5世纪末日耳曼人兴起,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6世纪阿拉伯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1、进化过程: 1)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猿人”。 2)在距今约2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 3)在距今5万年前后——与现代人接近的晚期智人。 A.亚洲——中国的山顶洞人。 B.非洲——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 C.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4)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 3、发展阶段: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 4、主要特征: A.母系氏族: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氏族 的首领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B.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氏族首领改由男子 担任。 5、氏族的瓦解: 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的统治 1. 教会统治的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 教会的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的影响 教会的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过程: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3) 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原因: (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 (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 (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古老帝国。 两个文明发源地: 1、大河文明----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亚非文明都与大河有关,埃及---尼罗河、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恒河和印度河、中国----长江与黄河。 (2)原因:这些大河流域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使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农业,进而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

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世界历史》上册2-8课复习提纲 一、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与古埃及有关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权利的象征 2、与古巴比伦王国有关的:《汉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与古印度有关的:印度的等级制度:雅利安人严格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4、亚非四大奴隶制文明古国发源地: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二、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是古希腊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2、西方文明之源:源于古希腊,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始。 三、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罗马的兴起:古罗马国家是由位于意大利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而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2、布匿战争: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与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罗马最终取得胜利。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繁荣强盛。 3、共和国的兴衰: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前49年凯撒夺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四、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1、大化改新:

世界古代史复习题

世界古代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从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A 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黄河流域④两河流域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2、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死后还会在“冥世”生活。最能反映出这一思想的历史现象是C A、编制太阳历 B、发明象形文字 C、制作木乃伊 D、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3、2004年8月,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点燃,这里曾是C A、东方文明发源地 B、游牧文明发源地 C、西方文明发源地 D、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发源地 4、“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B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帝国 D、西罗马帝国 5、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D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古埃及帝国 8、下列战争与马拉松长跑运动项目起源有关的是B A、远征特洛伊 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罗马帝国的扩张 9、同学们都知道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均出自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是 A A、《一千零一夜》 B、《伊利亚特》 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D、《奥底赛》 10、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C A、金字塔 B、佛教 C、楔形文字 D、《荷马史诗》 10、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下面的哪项理论或成就能体现这句话的内涵。A A、杠杆定律 B、浮力定律 C、运动三大定律 D、螺旋式水车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二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49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考点梳理】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濒临,多,多,多。 2、特殊的城邦制度: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各邦长期。 二、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的“”) 1、除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4、是最高法院、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5、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三、评价 1、进步性:造就了雅典的繁荣和辉煌;开启了西方的先河。 2、局限性:雅典民主只是的产物,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少数的民主,奴隶、、外邦人无政治权利可言。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考点50 罗马法(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考点梳理】 一、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早期只有法。 2、在的斗争中,罗马颁布了,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在的过程中,法逐渐演变为法。 4、在位期间,汇编罗马法形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规定和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积极: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的统治。 (2)对后世: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宣扬和保护制度,本质是为了维护利益。 【考点延伸】 1、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看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1)创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等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3)加强,维护司法公正: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陶片放逐法”等。 (4)重视公民的,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发放工资与津贴等。 2、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 (1)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希腊: 罗马: (2)就统治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3)就在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希腊: 罗马: 【考点精炼】 一、选择题 1、“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其中希腊的“辉煌”指的是() A、民主制度 B、法律制度 C、公民大会制度 D、帝国制度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4、《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里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实用】

▲古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1、上古人类文明中,埃及的法老是最大的奴隶主;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较全面地 反映了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维护及古代社会的面貌。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 3、雅典的伯里克利改革,使奴隶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罗马共和国的盛与衰,正是罗马奴隶制发展状况的真实表现。 5、中古亚欧文明中,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6、基督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正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世界古代政治特点 国别特征 埃及(1)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2)国王(法老)驱使人民修筑金字塔。 巴比伦(1)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印度(1)实行等级制度,加强奴隶主统治; (2)公元前6世纪,产生佛教,后被阿育王定位国教 希腊 斯 巴达 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雅 典 奴隶制共和国,伯里克利改革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罗马 前 期 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后 期 奴隶制的军事帝国 阿拉伯穆罕默德和哈里发利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8世纪中期至10世纪,阿拉伯帝国形成、发展,地跨欧亚非三洲,传播伊斯兰教 朝鲜公园前后,建立奴隶制国家;14世纪末,发展为封建朝鲜王朝 日本公元前后,建立奴隶制国家;7世纪,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 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12世纪末,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土耳其13世纪末,建立封建军事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首领素丹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16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建立,是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国家;9世纪初查理大帝时,王国全盛,帝国形成;843年,帝国被瓜分为法兰西、德 意志、意大利三国;15世纪,法兰西王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英吉利王国9世纪早期,不列颠小王国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采用国王→ 大、中贵族→骑士→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 世界古代经济发展特征 国别特征

世界历史古代史和近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历史古代史和近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的统治 1. 教会统治的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 教会的统治的表现:(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的影响:教会的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原因: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3)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原因:(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根本原因)(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古老帝国。 3.启示:开放宽容促进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两个文明发源地: 1、大河文明(东方文明)----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亚非文明都与大河有关,埃及---尼罗河、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恒河和印度河、中国----长江与黄河。 (2)原因:这些大河流域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使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农业,进而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 2、海洋文明(西方文明)——古代希腊 爱琴文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称爱琴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最著名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全面繁荣:时间:公元前5世纪。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奴隶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繁荣,雅典工商贸易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是最繁荣的城邦,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两个等级制度: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内容: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国王、武士,掌管军、政大权;吠舍------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首陀罗---被征

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一、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古罗马历史 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由氏族社会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的阶段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政治:平民地位上升,社会基础扩大,政权稳固 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军事: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外交: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 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1、帝国的建立:恺撒、屋大维 2、帝国的繁荣:东抵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帝国的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二、希腊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地理: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 2、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3、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城邦的特色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4、人文: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观念,较高公民素质 5、客观:靠近古埃及西域流域文明,便于亚洲文明中汲取营养(二)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实行专政; (三)主要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常识,直接民主; 三、古希腊民主政治历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贵族制特点: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变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作用: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③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离了政治权力;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从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特点:“公平”、“中庸”。 影响:使雅典走了了民主化轨道。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封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发主制 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②成立上将军委员会;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 意义: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措施: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③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职务;④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⑤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四、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的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 弊现象的发生。 五、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世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 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④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⑤雅典民主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点奠定了最初 的基础;⑥保障了雅典奴隶制经济,文化的繁荣,开民主政治之先河;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索的民族性格。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 1

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世界古代史

政治: 公元前8—前6世纪 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 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相对孤立 2.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3.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措施: 1.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权) 3.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行政权) 4.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5.废除债奴制(解负令)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为雅典民族政治奠基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措施: 1.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轮番而治) 3.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4.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5.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顶峰)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2.他们可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战争)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4.发放观剧津贴 5.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 发放工资

公民大会:立法权 五百人议事会:行政权 陪审法庭:司法权 (体现三权分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性: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基。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 1.雅典民主只限于城邦内成年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 奴隶来说遥不可及 2.特点时间特定地点的参悟,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3.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本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古代希腊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的区别: 古:直接民主,少数人民主,奴隶制

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九年级历史试题古代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产生于 ()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 A.宫殿 B.陵墓 C.行宫 D.祭祀殿堂 3.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 A.雅利安人 B.波斯人 C.埃及人 D.希伯拉人 4.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 () A.自由人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 ()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印度 D.两河流域 6.最早建立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在。 () A.麦加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7.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是 () A.中国 B.罗马 C.日本 D.朝鲜 8.伊斯兰教信仰的神是 () A.佛 B.耶稣 C.宇宙 D.真主“安拉”

9.被称为宗教圣地的是 () A.巴勒斯坦地区 B.小亚细亚地区 C.耶路撒冷 D.麦加城 10.发明楔形文字的是两河流域的 () A.阿卡德人 B.希伯来人 C.腓尼基人 D.苏美尔人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人物。(4分) (1)统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 (2)佛教的创始人—— (3)基督教的创始人—— (4)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7分) (1)拥有金字塔的国度—— (2)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4)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 (5)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 (6)基督教的诞生地点—— (7)创立了伊斯兰教的城市—— 13.列举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区域的名称。(4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主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等等 材料二见下图 请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