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_王俊丽

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_王俊丽
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_王俊丽

慢性功能性便秘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的考虑

发布日期20121226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慢性功能性便秘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的考虑 作者谢松梅卓宏 部门化药临床二部 正文内容 化药临床二部谢松梅卓宏 1、疾病背景 便秘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和慢性病。对某些患者群体,如老年人,便秘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慢性便秘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据统 计,西方国家中发病率为2%-27%[1-3],我国发病率为3-17%[4]。其中老年人和女 性的发病率较高。由于部分患者并不寻求医疗帮助,其实际患病率可能更高。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便秘虽不危及生命,但它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 还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性,长期便秘 还与大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慢性便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持续性排便困难或排便有不尽感和/或排便次数减少(每3-4天1次或更少)为特征。该病有两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即:传 输障碍和排便障碍。两者本质上不同,但存在重叠,前者可能继发于后者,后

者有时也继发于前者[6]。根据导致便秘的肠道及肛门直肠功能和动力特点,将便秘分为3型,即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 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和混合型便秘(MIX)。 2、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2.1已上市常用治疗药物 目前,常规用于慢性便秘的药物主要有轻泻剂(容积性、渗透性、刺激性)、促动力剂、膳食纤维及纤维制剂几大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达到排便的目的,但都存在不同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如: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可造成便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而且长此以往可能造成泻药结肠、肠道黑病变等;促动力药西沙必利由于其带来的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已退出市场;膳食纤维/纤维制剂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便秘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尚未被一致认可。 一项基于证据的研究对目前临床常用便秘治疗手段的证据等级和推荐水平进行了调研和分析[7],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便秘治疗的循证医学基础

儿科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西医学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种。便秘的病因是复杂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证候可相兼出现,或互相转化。辨证应以虚实为纲,阴阳气血为目。其病位在大肠,病机与脾胃肺肝肾有关。西医疾病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但因为疾病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故不能拘泥于此。治疗时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标签:功能性便秘;诊疗;进展;生物反馈 慢性功能性便秘[1](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是指排便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失调或者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最终导致不能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一致[2],在临床上,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和混合型便秘(CSOC)。据统计,其中STC约占功能性便秘的37.5%~45.5%。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导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精神神经因素[3]。排便动作是经过感受器感受,神经传导冲动,中枢神经处理冲动,再反馈到参与排便的肌肉。由于排便感受器分布在直肠下段,人可以有意识的使直肠排便反射消失,暂不排便。北京地区[4]30~39岁组的便秘人群中,由于精神紧张、工作疲劳引起的高达38.1%。 1.2胃肠道运动缓慢、缺乏动力。由于缺乏维生素B,胃肠道蠕动会受到影响,各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形成便秘。老年人[5]因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肠道蠕动减慢、动力缺乏,导致便秘。 1.3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壁反应性减弱。饮食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粪便量过少,对肠道的刺激不足,不易产生排便反射,形成便秘。 1.4其他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饮食不规律,以及药物引起的便秘。 2 诊断标准 1994年发表的题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一项全球共识”的文章,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Rome I标准[6]。1999年在罗马对Rome I标准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进展

2012年9月 摘要:近五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医生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治疗该 病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95-03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陈奇志*韩新民**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00)2012年7月1日收稿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 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 亦称便闭、秘结、大便不通。便秘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病在儿科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属于中医学便秘 的范畴[1] 。1中医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诊断依据是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有大量粪便滞留史;③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④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⑤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下水道。符合以上5项中的2项并持续1个月即可确诊。 有研究者采用《实用中医儿科学》[3] 所提出的儿童便秘诊断标 准:经常性排便困难,大便干燥如羊屎,大便次数减少, 2~5d1次。也有研究者采用各地颁布的地方性中医诊疗常规,如《上海 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瘀证和痰阻心脉证,单纯证型易出现单支病变而合并气虚、阳虚及相关病理产物的复杂证型易出现冠脉多支病变。气虚血瘀证与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痰阻心脉证与前降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心血瘀阻证与回旋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朱萱萱[23]等研究表明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CHD 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CAG 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张鹏等[24]将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结合,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重,多支病变者中医证型多以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阻心脉型、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型等为主,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者,单支病 变者中医辨证多以气滞血瘀型、 气虚血瘀型为主。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瘀型、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增多,而气滞血瘀型减少。林钦等[25]研究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以上研究均表明,CHD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冠脉造影结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参考并指导冠心病的中医诊疗。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形成和病理过程已有了系统全面的认 识,中医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对中医症候分析有了较多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症候也有许多研究,但是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两方面结合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较少。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证候研 究是中医科研的基础。 将中医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及实验室数据融为一体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把三者结合起来,中西医优势互补,有利于明确胸痹的定性、定量等客观化依据,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手段。参考文献[1]李彦斌,张志花,韩立民.冠心病(胸痹心痛)中医文献及病证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321-322. [2]吴启相.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概述[J].光明中医2010, 25(4):672-673. [3]郑峰, 曲丹,徐浩,陈可冀.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辨证与超敏C 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485-488. [4]赵益业, 林晓忠,邓铁涛,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5]李鹏,沈宝藩,何立人,等.心痛宁加味方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记分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4,35(4):43-45.[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37.[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8-109.[8]钟新林,匡肇,刘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5):672. [9]王阶, 邢雁伟,陈建新,等.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因子分析方法的分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44-346. [10]邢丽, 李鑫.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39. [11]Giral P , Bruchert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02535.html,efulness in predicting coronary disease byultrasound ec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 in asymptomation by per-cholesterolmic patient with positive exercise stress tests[J].AMJCardi -ol ,2004,84(1):14-17. [12]KotsisUT ,Pitiriga VCH ,Stabouli SV ,et al?Carotid artery in -tima -mediathickness coul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m JHy-pertens ,2005,18(5Pt1):601-606. [13]Takash W ,Tsutomu F ,Kentaro F.Ultrasonic correlates ofcom -m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ngiology ,2002,53(2):177-183. [14]Demircan S ,TekinA ,TekinVG ,et a.l Comparison of ca -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with stable anginapectoris versus patients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Am J Cardio ,l 2005,96(5):643-644. [15]Ksblak-Ziembicka A , Traez W ,Przewloeki T ,etal ,Association ofincreased ,mil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 -yartery disease[J].Heart ,2004,90:1286-1290. [16]程康林, 覃勇,陈仁山,张敏州.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新中医, 2006.8(38):20-21.[17]王玉燕,杜武勋,魏营,宋启刚.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2):34-36.[18]魏峥,富蓉.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颈动脉彩超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8):899-900.[19]邢亚楠,田金洲,时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 2008,6,(27):413-416.[20]Dewood A.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disease [J].Circulation ,1975,51(1):40. [21]ShishehborMH ,BhattDL.Treating patientswith non-STEMI:stent the culpritartery only or address all lesions [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 2008,10(1):93-97.[22]朱翠玲,闫奎坡,朱明军.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12,(34):3289-3291.[23]朱萱萱,秦晓康.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28):1579-1581. [24]张鹏.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2,5(2):101-103.[25]林钦.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 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8,6(8):893-895.95

专题笔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型

专题笔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型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10-09 分享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柯美云 大部分慢性便秘患者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defecation disorders,FDD)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诊断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FC的诊断要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FDD的诊断要求在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基础上有排便障碍的客观证据,IBS-C的诊断要符合IBS的诊断和分型标准:对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度”的拿捏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便秘症状的程度和伴随症状、是否有警报征象、拟诊疾病、既住接受检查的情况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还耍考虑到患者对进一步检查的耐受程度和经济负担。医生根据个人经验作出清晰的判断量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拟诊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相当一部分不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检查,不需要每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或结肠造影。对诊断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要明确告知他们随诊注意事项,注意对警报征象的监测,警惕在功能性疾病的基础上新发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 功能性便秘可以和结直肠盆底的形态改变并存,且从便秘症状的具体表现、病程和疾病发展情况,根难区别孰因孰果,如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前突。因此,对存在结肠冗长、直肠前突、内套叠、直肠脱垂和盆底下降等形态改变的患者,如有结肠传输延缓、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证据,应同时诊断功能性便秘和形态改变。在沿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同时,建议具体描述患者功能和形态改变。这样的诊断,也有利于从全面的角度有效治疗便秘,如以单纯手术治疗直肠前突,不纠正不协调性排便,便秘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术后直肠前突也势必复发。根据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改变的特点将功能性便秘分为3型: ①以结肠传输延缓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捧便费力。此型便秘即为慢传输型便秘。 ②以排便障碍为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需要手法帮助排便,排便不尽感等,即功能性排便障碍。此型便秘既往称之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将此型便秘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强调其诊断应在符合功能性便秘的基础上有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表2),并进一步分为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推进力不足2个亚型。不协调性排便是指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盆底肌不协调性收缩成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小于20%,但有足够的推进力。直肠推进力不足是指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直肠推进力不足,伴或不伴盆底不协调性收缩/栝钓肌基础静患压松弛率小于20%。 ③混合型:同时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引起便秘的证据。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分慢性便秘患者被诊断为FC,但没有接受结肠和肛门直肠功能评估检查,其FC诊断属于“广义的功能性便秘’范畴,而明确有结肠传输延缓的FC属于“狭义的功能性便秘”,即慢传输型便秘。FDD与出口梗阻性便秘也并非同义词,后者包括了除FDD以外,肛门直肠和盆底形态改变所引起的便秘,如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这些患者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肛门直肠排便功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引起“出口梗阻”的原因可以是功能性的(不协调性排便),也可以是形态改变所致(如直肠前突),或二者同时存在。表3可以帮助读者比较理解以上的内容。因此,不能强求以FDD取代出口梗阻性便秘一词。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第19卷第5期 功能性便秘指不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便秘。健康婴儿和儿童的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母乳喂养儿通常每天可达到12次,而很罕见的情况下为3~4周1次。在奶粉喂养儿生后第1周大便即可成形。这些婴儿排便时往往伴有疼痛,有发展为功能性便秘的倾向。生后第1周的新生儿平均排便次数通常为4次以上,而到4岁时减至每天1~2次。大约97%的婴幼儿每天排便次数从1岁时的3次降为4岁时的1次。早期或高强度的排便训练并不能提前控制排便, 18个月时大多数婴儿能部分控制排便,完全能控制排便的年龄则因人而异。到4岁时98%的健康儿童都能自行排便。与排便有关的问题占到小儿消化门诊病人数的25%。小儿便秘的发生率大致为013%~8% ,占儿科门诊病人的3%~5%。28%~50%便秘儿童有家族史,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相当于排便训练的年龄) 。罗马Ⅱ标准中小儿排便紊乱分为婴儿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与非潴留性粪溺,但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在临床上难以区分,罗马Ⅲ标准统称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大约40%功能性便秘的患儿在生后第1年即有症状。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依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岁以下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 ②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量粪潴留史; 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 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伴随的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 临床评价:功能性便秘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可作出诊断,不需做特别的化验。好发于3个阶段: (1)在婴儿期从乳汁喂养过渡到奶粉或添加固体辅食后,大便变得坚硬; (2)幼儿期要求排便训练时,他们试图控制排便但发现排便有疼痛; ( 3)幼儿园阶段在学校里尽量避免排便。如果医生能取得病儿和家长的配合可做直肠指检。功能性便秘时如强行进行直肠指检会引起病儿强烈的恐惧和不良的行为反应。当粪块周围的大便漏出,或盆底肌肉或肛门括约肌松驰时(无论在睡眠不注意时、疲劳时、肛门排气时)大便渗出即为大便失禁。大便失禁(结肠内容物不自主地排出)可发生于直肠有粪块潴留的婴儿和幼儿,而常被一些家长误认为是腹泻。 治疗上首先是家庭教育,要让他们相信功能性便秘是儿科非常常见的问题,不是疾病,能得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但需要时间来解决,并没有危险性,使其及时消除顾虑,对治疗充满信心。其次要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特点,幼儿期要停止继续排便训练直至对排便疼痛的恐惧消失,告之家长过早地进行排便训练并不一定能较早地控制排便(27个月前进行排便训练并无益处) 。再次,临床医生、家长和患儿需制定一个排空直肠粪块的计划。许多专家倾向于每天使用非剌激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矿物油、乳果糖、镁乳等,逐渐软化粪块直至几天或几周后排出。有效维持的关键是保证无痛性排便直至患儿觉得排便是舒适的,并愿意进行排便的训练。 大于4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2项或以上,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不足。(1)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 (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3)有大量粪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的姿势; ( 4)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 (5)直肠中有巨大的粪块; ( 6)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

小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功能性便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功能性便秘采用常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且口感好,剂量易掌握,患儿及家属均有较高依从性。 标签:小儿功能性便秘;酪酸梭菌活菌散;疗效 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之一,按便秘性质可将其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其中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占小儿便秘90%以上,占小儿胃肠门诊的25%。虽然功能性便秘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如果时间过长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生命质量,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如何对小儿功能性便秘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选取120例功能性便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60例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9个月~13岁,平均7.5岁。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多为盆底肌肉协调障碍;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良的精神因素及排便习惯;胃肠激素分泌和调控异常影响了胃肠蠕动;肠道微生态菌群紊乱[1]。患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小儿腹胀,哭闹以及拒食等症状。 1.3 方法 所有患儿在进行治疗前,应采用开塞露或者手指掏出大便等物理疗法帮助患儿排除宿便,解除其临床症状,然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基础综合治疗[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进行治疗:对于1岁的患儿,使用剂量为500 ml/次,3次/d。在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在排便时间及其性状等方面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心理治疗

?136?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心理治疗 罗丹,刘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22)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2[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541X(2007)03?136?02 文献报道慢性功能性便秘发病机理不仅与肠道动力异常直接相关,精神心理因素也具有重要地位…。消化道运动受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这两个系统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层下整合中心位于同一解剖部位,故易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使肠蠕动和肠管张力减弱有关。心理障碍尤其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时肛门直肠矛盾运动。 1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是心理医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采取劝导、启发、支持、同情、保证等方式,帮肋和指导病人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或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陶华清等旧1采用心理支持疗法治疗56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每周1次,每次20min,连续2~3次,疗效满意。具体做法为:①倾听法则:通过与病人交谈,找出其主要的心理矛盾。②保证法则:反复强调所患疾病的可塑性和可治性。③教育法则:对疾病的心身相关性给予通俗、科学的说明解释,辅导他们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让病人认识和找出不良想法、感觉及行为,充分了解应激、情绪、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自身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向更为合适、理性的方向发展旧1。 Drossman等H1在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对431例患有中重度功能性肠病(包括IBS、功能性腹痛、便秘和不能分类的FBD)的成年 +通讯作者:email:shiliugao@yahoo.corn女性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患者教育之间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疗程为12周,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具有比教育更好的疗效。 3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肌肉收缩、放松的反复交替练习,使受训者体验到紧张和松弛,最后达到心身放松的目的。 Keefer等∞1对16例IBS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放松训练,结果表明IBS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随访中,腹胀、腹泻、嗳气显著好转,便秘接近显著好转。Tumbull等∞1报道7例便秘女性患者经放松治疗后排便频率显著增加,腹痛、腹胀症状也明显好转,而且疗效可以持续2~4.5年。 4I生物反馈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r¨表明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优于泻药,骨骼肌松弛药和肌肉松弛训练,而且疗效持续l~2年,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对盆底肌协同失调的便秘患者有效,也有研究报道生物反馈治疗不仅对盆底肌协同失调的便秘患者有效,而且能改善肠传输功能¨1。Marson等一。对31例难治性便秘患者进行4~6次生物反馈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便秘症状,降低焦虑和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5药物治疗 上述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药物治疗¨0|,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抑郁和焦虑是慢性便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1|,因此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心理异常的药物治疗以抗抑郁和焦虑为主。 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s)应用较广,包括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等。一项研  万方数据

中医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下)

中医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下) 案例介绍 2014年9月17日初诊患者,男,74岁,退休职工。 主诉间断大便秘结2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因眼部病变致使视力下降后长 期卧床或久坐而出现大便干结,排出不畅。2014年6月查电子肠镜示慢性乙状结肠炎,服用“果导”“福松”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后间断使用“开塞露”纳肛帮助排便。 刻下大便干硬、排出困难,2~3 d排便1次,量少, 时腹胀不适,偶感乏力懒言,伴畏寒喜暖,面色淡白无华,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纳食一般,夜寐尚可,舌淡,苔白,脉沉迟。 辨证分析患者为老年男性,出现大便干结、排出不畅2年余,予“果导”“福松”后症状有缓解,查电子肠镜未发 现器质性病变,由上述表现不难诊断患者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证属肾阳虚弱,精津不足,兼见气虚。 治法益气温。肾,润肠通便。 处方济川煎合黄芪汤加减。 具体用药黄芪15 g,党参10 g,生白术10 g,附子20 g (先煎),肉苁蓉15 g,川牛膝15 g,当归10 g,麻仁泥10 g,

杏仁泥10 g,瓜蒌仁10 g,枳壳10 g,炙甘草3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嘱其多进食高纤维食物,慎食生冷水果,适当活动。 治疗思路及方药分析济川煎是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具有温润通便的功能。方中肉苁蓉质润滋养,咸以人肾,且归大肠经,具有温肾暖腰、益精润肠之功,是治疗老年人便燥闭结的要药;配以附子温补肾阳,散寒助运,以解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小便清长之苦;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川牛膝补益肝肾、壮腰膝,且善下行,补肾又利于通便;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麻仁泥、杏仁泥、瓜蒌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且杏仁和瓜蒌仁具有肃降肺气之功,有利于肠道传导;黄芪补益肺脾,行气通便,与麻子仁相配取黄芪汤益气润肠之功,并加入党参、白术增加补气之力,且有助脾健运之功;炙甘草则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益气温肾、润肠通便之功。 2014年9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畏寒、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等症状消失,大便干硬、腰膝酸软则明显好转,刻诊时大便日行1次、偏干,偶感腰酸,继予上方减附子,先后加减使用莱菔子、焦山楂、神曲、川牛膝、当归等药物,患者共服药14剂后诸症消失。嘱患者服用补中益气丸和麻子仁丸2周巩固疗效,并嘱患者在家属陪同下适当活动,多进食粗粮、蔬菜及多饮水,并尽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儿科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