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岳麓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岳麓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岳麓版选修1

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

奴制改革

[考纲] 1.欧洲宗教改革。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 1.欧洲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1)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

(2)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

(3)文艺复兴的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四分五裂的德国是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2.概况

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揭开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4)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Ⅱ.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

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3)意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

响。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Ⅲ.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②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通过《至尊法案》;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②伊丽莎白宗教改革的内容: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国王;把《圣经》作为信仰的惟一标准。

(3)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应对措施:革除内部弊端,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对新教寸步不让;加强了

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创立耶稣会。

(2)影响: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耶稣会在海

外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4.宗教宽容

(1)背景:①天主教与其他新教之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繁荣;②各国君主利用宗教加强自身的统治,各教派也利用君主力量加强本教派的力量;③一些有识之士谴责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呼吁实行宗教宽容。

(2)表现:①德国:《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意义:路德教取得

合法地位,这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②法国:《南特敕令》宣布法国为天主教国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

(3)意义: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但基督教仍是国

教。

5.评价

(1)积极意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

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2)问题与前景

①宗教迫害与宗教纷争愈演愈烈。

②实现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农奴制危机产生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叶,欧美主要国家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俄国也开始,但

速度很慢,因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沙皇专制的统治基础。

(2)导火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当时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农奴制是导致

这种落后局面的深刻根源。

(3)改革动力:要求变革的呼声高。表现为:①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废除农奴制,

实行立宪君主制。②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农奴制,要求变革和解放思想。主要代表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③亚历山大二世为农奴制改革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

2.过程和内容

(1)时间:1861年。

(2)改革机构: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3)改革的标志:颁布“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4)内容:宣布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但需要赎买份地。

3.评价

(1)进步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收取的巨额

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局限性:①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

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②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③欺骗性: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4.对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1)政治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争权夺利。

(2)经济落后: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先后侵略埃及。

2.内容

(2)加强中央集权:他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

领导政府各部工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把原来的16个区归并为7个省,各省又分成若干个县和乡、村。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

3.结果

(1)在发展工业方面,改革面临着资金匿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

(2)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

(3)埃及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阿里采取严厉的手段控制人民逃亡和

镇压人民起义,但事与愿违。

(4) 1849年8月,阿里病逝,继任者阿巴斯一世废除了阿里的一切改革措施,改

革失败。

4.评价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变成了“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部分”。

欧洲宗教改革

主题1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地位

史料一一位天主教历史学家认为教会财产在日尔曼占1/3,在法国占1/5。法国官方在1520年统计教会占有法国总财产的3/4。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史料表明了天主教会广占财富,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史料二罗马教皇庇护二世说:人们说我们生活享乐,聚敛财富,举止轻漫,骑肥骡、坐骏马……花在优伶与食客身上的钱多,而用来保护信仰者,则无一物。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史料反映的是教会、教士生活腐化,引起欧洲人民的不满。

史料三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史料表明教会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对异教徒进行残酷迫害,总之,16世纪初,天主教会已日益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

2.16世纪前后,冲击天主教统治地位的因素

(1)各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专制君主、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贫民等各阶级阶层都反对教会的经济

特权。

(3)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的人文主义。

(4)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等。

主题2 宗教改革的影响

1.16世纪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性质上有何不同?

马丁·路德改革、加尔文改革、英国的清教运动、尼德兰改革都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英国亨利八世改革则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改革。

2.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上: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加尔文教和清教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主题1 阿里改革的社会背景

1.图示

2.阿里改革的主要任务

(1)反封建:自18世纪下半叶起,埃及形式上受奥斯曼帝国素丹的统治,埃及封建

集团马木路克掌握实际的统治权,内部争权夺利,内战不断,使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仍是封建的生产方式,封建主任意征收各种捐税,并通过全国盛行的土地包税制度想方设法向农民榨取赋税,致使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破坏;对外则实行闭关的政策,排斥外来的先进科技与思想。

(2)反侵略:随着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加紧了对埃及的争夺,先后发动

对埃及的侵略战争,使埃及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农民阶级和马木路克封建集团的矛盾成为19世纪初期埃及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主题2 阿里改革的措施

史料一

耕地面积对比表

史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耕地面积扩大、新式学校建立,反映了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及近代教育的发展。

史料三阿里改革时期经济发展

对外出口、外贸总额的快速增长,既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对埃及近代化的作用。

史料四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

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的国防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主题3 改革失败的原因

(1)从根本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从改革过程看,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采用的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体制。

(3)从外部原因看,外商不愿传授先进技术,破坏生产,引进的设备也比较陈旧。

(4)从发展进程看,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不断侵略东方国家,致使

改革不能成功。

(5)连年对外战争,削弱了国力。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主题1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俄国落后于西方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因农奴制的存在,发展水平严重落后;沦为

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资本依赖西欧。

(2)政治:农奴制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不断,局势动荡,存废奴隶制成为焦点。

(3)军事:克里木战争的惨败,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史料一

图一19世纪50年代俄国与图二19世纪50年代俄、

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英、德铁路对比表

史料表明俄国虽已开展工业革命,但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欧。

史料二据沙皇政府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全国共发生了一千多次农民起义,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他们从拒服劳役、抗纳代役租开始,继而发展到烧毁庄园、杀死地主,甚至发展成反对沙皇政府的大暴动。——人民版选修教材

史料表明农奴起义直接威胁到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

史料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展。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史料反映出克里木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空前破坏了工农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成为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的发展

(1)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2)极端

贫困的农奴购买力低下,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3)农奴长期被限制在土地上,使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长期存在。总之,农奴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主题2 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

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

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史料一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史料反映出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但农民受掠夺残酷。

史料二俄国1861年改革后,土地所有制示意图

史料表明农奴真正可支配的土地比例很少,实际上改革是对农民的变相掠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主题3 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图示)

史料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一些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2.局限性:资产阶级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

(1)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内容:改革是妥协的产物,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3)不彻底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综合比较

主题1 比较加尔文和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1)相同点: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2)不同点: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

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主题2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

(1)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

外形势。②领导者:改革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③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2)不同点:①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质的改

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②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在演讲中指出:“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更不靠赎罪券。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演讲词中体现了马丁·路德关于宗教改革的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具有怎样的人

文主义色彩?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

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穆罕默德·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模仿欧洲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采用英国教学方法的算术学校。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国人在宫廷中占有优势。除了一些真正关心国家情况有所改进的人们之外,他花了钱上了一大群骗子的当之后才能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安装工厂设备的人。尽管他的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在使这个国家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罕默德·阿里。——《十九世纪的伊斯兰教》请回答:

(1)据材料看,阿里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会产生哪些效果?

(2)材料是如何评价阿里改革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个厂建立不到六年,就造了十艘主力舰。每艘备有百门大炮,其中七艘已在海上游弋,另外三艘即将下水……埃及是一个没有木材、铁矿和铜矿的国家,是一个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人和水手的国家。正是在这个国家里,建成了造船厂,并在短期内把海军扩展到如此惊人的地步。——1834年法国元帅马尔蒙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材料四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请回答:

上述材料给我们描述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不同侧面,肯定性的材料有哪些?

否定性的又有哪些?各是依据哪些改革措施做的评价?

5.(2011·山东高考)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①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

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

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

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

观并说明理由。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木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

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

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农民们还时常在大街上嚼食面包和大葱。

请回答:

(1)导致材料一中农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

(2)史学界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

课时训练

1.(1)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

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教皇权威,打破了教会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自由和宗教信仰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2)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

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

2.(1)矛盾: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2)主张:《圣经》至高无上;信仰得救 (或因信称义)。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

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回答其中二点即可)

3.(1)内容:建立近代学校,聘用外国人;创办近代工厂。

作用:壮大国家实力;促进经济文化进步。

(2)接受欧洲文明影响,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意。当时欧洲工业文明是最先进的;

阿里冲破阻挠,锐意改革,勇气可嘉。

4.(1)肯定性的:材料一、材料三。创办军事工业,进行军事改革,加强军事力量;积极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命令使用国货,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推行世俗教育,推进埃及近代化进程。

(2)否定性的:材料二、材料四。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进行对外战争,穆罕默

德·阿里向埃及人民征收苛重的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让人民参军,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为了逃避兵役,埃及人民不惜自残躯体。

5.(1)必要性: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6.(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7.(1)原因:“二一九法令”颁布后,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还可以通过赎买获得土地。说明: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为了赎地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且受到村社的束缚。

(2)①同意观点一。理由: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

力、国内市场和资金,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伐。②同意观点二。理由: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考点阐讲】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 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

5.0《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史背景: 社会战乱动荡 包税制阻发展 英法争夺入侵 阿里掌握政权 西方文明影响 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强大帝国 推行:穆罕默德·阿里,1808-1849 内容: 经济-发展机器工业(育人才、军工主、保民工),民族工业迅速;注重土地农业(废包税、地私有、重水利)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高会、地方简区划、压制割据势、整顿社治安) 军事-建立近代军队(办军校、强训练、扩军营、建海军),逐步走向强大 文教-学习西方文化(办新学、派留学、出译书) 结束:工业发展受限,扩张战争灾难,残酷镇压反抗,阿里病逝被废 性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富国强兵的封建改革 影响:消灭地方割据、确立统一集权 推动近代进程、全面发展经济 建立强大军队、捍卫独立保障 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历史进步 局限:社会性质未变,穷兵黩武灾难 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要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制造船炮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欣,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那时候凡是和外国人有关的事都被称为"洋务",而这一派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①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 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 ③ 洋务派除办军事、民用工业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衙门。 3.评价: ①洋务派所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外国淘汰下来的旧技术设备,所办工业从一开始就落后于人,况且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已经被西方侵略者吓破了胆,还怎样谈得上什么"自强"。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企业也是官僚式的管理体制,企业中贪污腐化无所不有,等同于清朝的官场,因此,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也是经营不善,连连亏损,更谈不上什么"求富"。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 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赎罪券;?教权;?卡诺莎之辱;?学校教育;?解释权;?宗教色彩;?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最全版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内容共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1.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2)4世纪初,基督教由最初的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托庇于日尔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4)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5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括。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 (1)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特别提醒]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 (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宗教思想 (1)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认为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2)每个信徒都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 (3)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特别提醒]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2.对欧洲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高二历史: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compulsory Renaissance and religious refor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学法指导 1.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首先应该明确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因素是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繁荣,其次应该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 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该从兴起原因、性质、指导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扩展及积极意义等几个方面掌握这场运动。 3.认识: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关于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 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等级观念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学 (2)人文主义的含义 ①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现世生活,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他们批评教会的腐败,但并不反对宗教。 (3)今天,作为一个处于自我、国家和世界中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独立、宽容、敬畏 2.有关文艺复兴 (1)根源: ①社会根源(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在意大利,那里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提出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欧洲宗教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时间:16世纪) ⒈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主教面临的挑战使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a.占有大量土地财富; b.教会的轻商思想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教会贪婪腐败,引起各阶层不满,德国尤其严重(直接原因) 二、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a. 经济因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b.政治因素: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c.现实因素:教会盘剥,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d.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熏陶; e.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f. 主观因素:路德立志改革 ⑵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③改革教义,④~⑤为改革教会组织)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追求地位平等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4)意义 ①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②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③形成新教路德宗 ④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2.卡尔文宗教改革 (1)内容: 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思想核心:“先定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优质课教案_20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加尔文及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先定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英国国教;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实质、历史作用;清教运动。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以及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兴起的关系。 3、运用:探究欧洲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16世纪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新教派,统称为新教。这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课主要从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这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的情况。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中三国宗教改革概况,思考“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新在何处?”寻找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共同点。也可从新旧力量的交锋史实中,了解改革的主要内容。 2、引导从欧洲各国改革的内容中总结产生的历史作用,从政治上推动反封建斗争促进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民族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生生交流,合作探究】 探究1(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的何在?是什么事件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探究2(为什么英国不像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是由神学家发起的,而是由国王发起的?)探究3(请同学们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找出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说明了什么?又导致了什么结果?) 探究4(结合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改革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某条主张或几个主张,谈谈改革的实质或者影响? (二)讨论后由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逐步回答: 可以以发言的形式或板书的形式;然后由学生点评,老师补充和强调。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①资产阶级的要求: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②社会各阶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③英国君主: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欧洲宗教改革

第九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基督教的概况 (1)派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2)信仰核心:“原罪”和“救赎”。 2.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 (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2)政治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3)社会生活: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事事都受教会的控制和影响。3.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根源:14、15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的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4)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5)目的: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深化探究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思考 (1)结合材料一说明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影响。 (2)材料二中文艺复兴的性质是什么?对教会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重点精讲]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这是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天主教会的腐化、贪婪导致它与欧洲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而教皇派人在德国出售“赎罪券”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名师点拨] 欧洲宗教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廷、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优品课件之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宗教改革前的西欧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王权与胡格诺的长期斗争;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和清教的出现;新教的传播与意义。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着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叙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社会各阶层要求宗教改革的目的。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挂图《西欧政区图》。 2.图影仪。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图影1:照片《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同学们,在上正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同学们,在16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最先吹响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号角,接着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那么,在16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呢?下面,我们来学本课内容。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宗教改革的背景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分别由一位同学回答以下问题:①宗教改革的对象是谁?②为什么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③反对罗马天主教

欧洲宗教改革

课时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⒈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⒉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形式更激进、影响更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⒊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⒈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⒉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所摒弃。 从天主教会面临的内外困难,了解到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进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课标及解读 课标: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二)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知识扩展】加尔文简介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来到瑞士,开始了流亡生活。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1536年,来到日内瓦,宣传宗教改革,但被当地的保守势力以“异端”罪名驱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的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1、原因 A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B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