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阻力?

答:金属固态相变主要特点:1、不同类型相界面,具有不同界面能和应变能2、新旧相之间存在一定位向关系与惯习面 3、相变阻力大4、易于形成过渡相5、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6、原子的扩散速度对固态相变起有显著影响…..阻力: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2、何为奥氏体晶粒度?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答:奥氏体晶粒度是指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金属的晶粒越细小,晶界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晶界数目越多(则晶粒缺陷越多,一般位错运动到晶界处即停),在金属塑变时对位错运动的阻力越大,金属发生塑变的抗力越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也就越高。晶粒越细,同一体积内晶粒数越多,塑性变形时变形分散在许多晶粒内进行,变形也会均匀些,虽然多晶体变形具有不均匀性,晶体不同地方的变形程度不同,位错塞积程度不同,位错塞积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材料的及早破坏,晶粒越细小的话,会使金属的变形更均匀,在材料破坏前可以进行更多的塑性变形,断裂前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塑性韧性也越好。所以细晶粒金属不仅强度高,硬度高,而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塑性也较好。

3..珠光体形成时钢中碳的扩散情况及片,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4、试比较贝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答: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形成温度、相变过程及领先相、转变时的共格性、转变时的点阵切变、转变时的扩散性、转变时碳原子扩散的大约距离、合金元素的分布、等温转变的完全性、转变产物的组织、转变产物的硬度几方面论述。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对比项目珠光体贝氏体形成温度高温区(A1以下)中温区(Bs以下)转变过程形核长大形核长大领先相渗碳体铁素体转变共格性、浮凸效应无有共格、表面浮凸转变点阵切变无有转变时扩散Fe、C均扩散Fe不扩散、C均扩散转变合金分布通过扩散重新分布不扩散等温转变完全性可以不一定转变组织α+Fe3C α+Fe3C (上贝氏体)α+ε—Fe3C(下贝氏体)转变产物硬度低中

5..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

片状P体,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P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差;上贝氏体为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韧性差;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综合机械性能好;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为位错,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为片状,亚结构为孪晶,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

5、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 板条马氏体和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 并说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

1、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

(10 分) 一般认为板条马氏体为位错马氏体 马氏体内部有很多位错。片状马氏体为挛晶马氏体 马氏体内部亚结构为挛晶。板条马氏体的组织特征 每个单元呈窄而细长的板条 板条体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相互平行排列成群 其中的板条束为惯习面相同的平行板条组成。板条宽度0.1 0.2 微米 长度小于10 微米 板条间有一层奥氏体膜 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包含几个板条群。一个奥氏体晶粒有几个束 一个束内存在位向差时 也会形成几个块。板条群之间为大角度晶界 板条之间为小角度晶界。板条的立体形态可以是扁条状。片状马氏体的特征 马氏体片互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夹角排列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针状或竹叶状。初生者较厚较长 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 第一片分割奥氏体晶粒 以后的马氏体片愈来愈小。 但一般不穿透晶界 次生者尺 寸较小。初生片与奥氏体晶界之间、片与片之间互相撞击 形成显微裂纹。当WC≈1.4 2.0%时除具有上述特征

外 片的中央有中脊 在两个初生片之间常见到呈“Z”字形分布的细薄片。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 断面为针状或竹叶状。故又称针状马氏体

6试述钢中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答:形貌特征: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羽毛状,在扫描电镜观察为一群由奥氏体晶界内平行长大的板条状或针状铁素体,在相邻铁素体条(针)之间夹杂着断续的短杆状碳化物。

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竹叶状,铁素体呈片状,片与片之间以一定角度相交。(大部分呈60度和120度),在铁素体片内部分布碳化物。碳化物排列大部分与铁素体片的长轴约成60度角。亚结构:上:位错缠结。下:缠结位错。

性能差异:下贝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高的耐磨性,冲击韧性比上贝氏体好的多。

7.什么是魏氏组织?简述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对钢性能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答: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针(片)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作魏氏组织,是含碳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体较粗和冷速较快的条件下,先共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呈一定的位向关系的组织。

魏氏组织可通过细化晶粒、退火或锻造并适当控制冷却速度等方法消除。

8..、简述碳钢在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答:碳素钢淬火后在不同温度下回火时,组织将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组织变化会带来物理性能的变化,而不同的组织变化,物理性能的变化也不同。通常根据物理性能的变化把回火转变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回火转变:M分解为回火M,80~250℃;低碳马氏体发生碳原子向位错附近偏聚外,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使马氏体碳含量降低;高碳马氏体发生分解,马氏体中过饱和碳不断以ε碳化物形式析出,使马氏体碳含量降低。

产物:回火马氏体。

第二类回火转变:残余A分解为回火M或下B,200~300℃;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是不稳定组织,在本阶段,残余奥氏体分解为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

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第三类回火转变:碳化物析出与转变,250~400℃,回火M转变为回火T(亚稳碳化物转变为稳定碳化物);250~400℃时,碳素钢M中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析出,将形成比ε-FeXC 更稳定的碳化物。在回火过程中除ε-FeXC外,常见的还有两种:一种其组成与Mn5C2相近,称为χ碳化物,用χ-Mn5C2表示;另一种是渗碳体,称θ碳化物,用θ-Fe3C表示。这两种碳化物的稳定性均高于ε-FeXC;通常在MS以下回火残余A转变为M,然后分解为回火M,而在B转变区回火,残余A转变为下B。

第四类回火转变:回火T转变为回火S(碳化物聚集长大,α再结晶),400~700 ℃。铁素体发生回复和再结晶为等轴状、碳化物球化粗大——回火索氏体。

9、比较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组织性能

1.珠光体是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为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休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2.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铁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呈面心立方结构,无磁性。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在合金钢中除碳之外,其他合金元素也可溶于奥氏体中,并扩大或缩小奥氏体稳定区的温度和成分范围。例如,加入锰和镍能将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降至室温以下,使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即所谓奥氏体钢。

3.托氏体是马氏体在回火时形成的,实际上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的碳化物(或渗碳体)球状颗粒,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总体是一片黑的复相组织。

11.何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如何消除?

答: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第一类(低温)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这种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只要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就会出现脆性,目前尚无有效消除办法。没有一个有效的热处理方法能消除钢中这种回火脆性,除非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回火,也没有能够有效抑制产生这种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

(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细化A晶粒;(3)加入Mo、W等可以减轻;(4)加入Cr、Si调整温度范围(推向高温);(5)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工艺。

第二类(高温)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后缓冷时出现的脆性。是一种可逆性的回火脆性。防止方法

(1)提高钢材的纯度,尽量减少杂质;

(2)加入适量的Mo、W等有益的合金元素;

(3)对尺寸小、形状简单的零件,采用回火后快冷的方法

12.试比较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与连续转变曲线的异同点。TTT与CCT

答:首先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与等温转变曲线临界冷却速度不同。其次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位于等温转变曲线的右下侧,且没有C曲线的下部分,即共析钢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这是因为共析钢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很长,当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通过贝氏体转变区内尚未发生转变时就已过冷到Ms点而发生马氏体转变,所以不出现贝氏体转变。

13、怎样获得粒状珠光体?

答:1)片状珠光体低温退火;

2)在奥氏体+渗碳体两相区加热,或加热转变不充分,将这样的过冷奥氏体缓冷而得到粒状珠光体;

3)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高温回火。

15、有一共析钢试样,其显微组织为粒状珠光体。同通过何种热处理工序可分别得到细片状珠光体、粗片状珠光体和比原始组织明显细小的粒状珠光体?

通过球化退火可以得到粒状珠光体,至于其他的珠光体可以通过等温处理来得到,而其片层间距可以通过控制等温温度来得到,比如细片状珠光体等温温度可以控制在600度粗片状的可以控制在650-700.

16、为了提高过共析钢的强韧性,希望淬火时控制马氏体使其具有较低的含碳量,并希望有部分板条马氏体。试问如何进行热处理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过共析钢是不可能得到板条马氏体的,智能得到针状或隐晶马氏体,为了控制其强韧性必须得到隐晶马氏体,不能出现大量针状马氏体。

17、如何把含碳0.8%的碳钢的球化组织转变为 1 细片状珠光体 2 粗片状珠光体 3 比原来组织更细的球化组织

1.等温退火 温度较高

2.等温退火 温度较低

3.球化退火

18.如何将Wc=0.4%的退火碳钢处理成 1 在大块游离铁素体和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球状碳化物 2 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球状碳化物。

1.球化退火

2.调质球化。

19、如果在800℃下按照一般的奥氏体化的时间加热,那么就会造成奥氏体晶粒粗大,再次淬火的时候,会因为奥氏体晶粒粗大,内应力过大,造成工件的开裂。一般应该先退火,再重新淬火。

第十章

1、简述退火的目的和种类。用途?

答:目的:消除铸造、锻压、焊接的缺陷;为机械加工提供好的组织状态;最终热处理的

预先热处理。

1)低温退火目的:消除铸、锻、焊及切削加工过程内应力。

2)扩散退火目的:改善和消除在冶金过程中形成成分不均匀性

3)球化退火主要对高碳工具钢、模具钢和轴承钢等进行,目的是改善碳化物分布,并使碳化物球化为细小圆形颗粒分布在马氏体基体,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减少最终热处理的变形和开裂。

2、什么是正火?目的如何?有何应用?

答:将铁碳合金加热到临界点以上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工艺叫正火。钢的正火目的是消除网状碳化物、改善切削性能;使铸、锻件过热晶粒细化;消除内应力。/…/正火、退火工艺选用的原则是什么?

含0.25%C以下的钢,在没有其它热处理工序时,可用正火来提高强度。对渗碳钢,用正火消除锻造缺陷及提高切削加工性能。对含碳0.25~0.50%的钢,一般采用正火。对含碳0.50~0.75%的钢,一般采用完全退火。含碳0.75~1.0%的钢,用来制造弹簧时采用完全退火作预备热处理,用来制造刀具时则采用球化退火。含碳大于1.0%的钢用于制造工具,均采用球化退火作预备热处理。

3、生产中为了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常用方法是提高亚共析钢中珠光体的含量,应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就是淬火之后进行回火,在500度以上回火可以得到索氏体+铁素体组织,这是强度和塑韧性配合比较好的一种组织,这种工艺常称为调质处理。如果牺牲一下塑性,提高强度,那么回火温度可以降低。

4、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答: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等温淬火法和分级淬火法。

单液淬火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如碳钢在水中淬火,合金钢在油中淬火。但其缺点是不符合理想淬火冷却速度的要求,水淬容

易产生变形和裂纹,油淬容易产生硬度不足或硬度不均匀等现象。适合

于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工件。

双液淬火法:采用先水冷再油冷的操作。充分利用了水在高温区冷速快和油在低温区冷速慢的优点,既可以保证工件得到马氏体组织,又可以降低工件在马

氏体区的冷速,减少组织应力,从而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适合于尺寸

较大、形状复杂的工件。

等温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

s

组织。下贝氏体与回火马氏体时间使其完成B转变。等温淬火后获得B

相比,在碳量相近,硬度相当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具有较高的塑性与

韧性,适用于尺寸较小,形状复杂,要求变形小,具有高硬度和强韧性

的工具,模具等。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2~5min,分级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

s

使零件内外的温度均匀后,立即取出在空气中冷却。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

件内外的温差和减慢马氏体转变时的冷却速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内应力,

防止产生变形和开裂。但由于硝盐浴或碱浴的冷却能力低,只能适用于零

件尺寸较小,要求变形小,尺寸精度高的工件,如模具、刀具等。

5、试述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原则。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不能超过Accm线?答:为了防止奥氏体晶粒粗化,一般淬火温度不宜太高,只允许超出临界点30-50℃,亚共析刚Ac3+30~50°C;过共析钢Ac1+30~50°C 若加热到Accm线以上,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1)由于渗碳体全部融入奥氏体,使淬火后钢的耐磨性降低(2)Ac1~Accm之间,存在未溶二次渗碳体,反而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能够细化晶粒,从而使形成显微裂纹的倾向减小,(3)由于奥氏体中碳含量显著增高,使Ms点降低,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从而降低钢的硬度(4)加热温度高,使钢的氧化.脱碳加剧,也使淬火和开裂倾向增大,同时也缩短炉子的使用寿命。

6、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钢制零件淬硬层深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的能力。不同的钢在同样的条件下淬硬层深不同,说明不同的钢淬透性不同,淬硬层较深的钢淬透性较好。淬硬性:是指钢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时,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取决于淬火前奥氏体的含碳量。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1 化学成分,,C曲线距纵坐标愈远,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愈小,则钢的淬透性愈好。对于碳钢,钢中含碳量愈接近共析成分,其C曲线愈靠右,临界冷却速度愈小,则淬透性愈好,即亚共析钢的淬透性随含碳量增加而增大,过共析钢的淬透性随含碳量增加而减小。除Co和Al(>2.5%)以外的大多数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使钢的淬透性增加,因此合金钢的淬透性比碳钢好。②奥氏体化温度,,,温度愈高,晶粒愈粗,未溶第二相愈少,淬透性愈好。

什么是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影响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及淬透层深度的因素是什么?答: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是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性是在正常淬火条件下,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影响淬透性的因素决定因素:临界冷却速度即化学成分及奥氏体化的条件;钢的淬硬性影响因素: 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工件的淬透深度----取决于钢材淬透性, 还与冷却介质、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素有关

7、圆柱形工件40CR钢,可以用,淬火后中温回火。

9…何谓调质处理?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高温回火是指在

500-650℃之间进行回火。调质可以使钢的性能,材质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整,其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两者金相组织不一样。正火索氏体是细片状珠光体;回火索氏体是粒状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回火索氏体的塑性、韧性和和冲击值比正火索氏体好。

10、减少淬火冷却中的变形和开裂:

零件在淬火时,由于内外温差及组织转变的不等时性,使淬火后的零件残存有内应力,这种应力在淬火过程的某一瞬间,超过钢的屈服强度时,即产生变形,若超过钢的断裂强度时,则产生开裂。因此,零件在淬火过程中,从加热到冷却,应尽量减少内应力,以便减少变形和开裂。11…45钢普通车床传动齿轮,其工艺路线为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高频淬火—回火。试问锻后应进行何种热处理,为什么?

答:进行正火处理,45钢属中碳钢,正火后其硬度接近于最佳切削加工的硬度。

12、刚渗碳热处理后空冷,由表面到心部的组织。

渗碳后由表及里的含碳量依次为:高、较高或中、低。空冷就是正火,空冷后表面浅层相对于渗碳层有一定脱碳现象,所以空冷后的组织依次为:渗碳体或铁素体+珠光体、渗碳体+珠光体、珠光体、铁素体(较少)+珠光体(较多)、铁素体(较多)+珠光体(较少)。淬火和(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与加热温度关,按正常淬回火温度(心部完成奥氏体化、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铁素体(脱碳严重时)、高碳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少量)、高碳回火马氏体、中碳回火马氏体、低碳回火马氏体、低碳回火马氏体+铁素体、铁素体+回火贝氏体或珠光体(视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而定)。

13…设有一种490柴油机连杆螺栓,直径12mm,长77mm,材料为40Cr钢,调质处理。要求淬火后心部硬度大于HRC45,调质处理后心部为HRC22~33,试制定调质处理工艺。

答:淬火后心部硬度大于45,即完全淬透,可采有在825~860℃油冷,淬火后低温回火,可得板条状M,可满足调质后心部硬度要求。

14…写出20Cr2Ni4A钢重载渗碳齿轮的冷,热加工工序安排,并说明热处理工序所起的作用。答:(1)渗碳件的加工路线一般为:下料一锻造一正火一机械粗加工、半精加工一局部渗碳时,不渗碳部位镀铜(或留防渗余量)一渗碳一淬火、低温回火一磨削(2)热处理作用: 对20Cr2Ni4A等高合金渗碳钢制零件,在渗碳后保留有大量残余奥氏体,为了渗碳层表面硬度,在一次淬火加热钱应进行高温回火。回火温度的选择应最有利于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为原则,对20Cr2Ni4A钢采用640~680℃、6~8小时的回火,使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碳化物充分析出和聚集。高温回火后,在稍高于Ac1的温度(780~800℃)加热淬火。由于淬火加热温度低,碳化物不能全部溶于奥氏体中,因此残余奥氏体量较少,提高了渗层强度和韧性。

15.说明45钢试样(Φ10mm)经下列温度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室温组织:700℃,760℃,840℃,1100℃。

答:700℃:因为它没有达到相变温度,因此没有发生相变,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760℃:它的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因此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840℃:它的加热温度在Ac3以上,加热时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冷却后的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1100℃:因它的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粗片状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16、T10钢经过何种热处理能获得下述组织

(1)球化退火过热,未溶的碳化物少了,缓冷或者等温的时候会析出粗片状珠光体(2)锻造后正火,控制冷速,能得到细片状珠光体(3)正常球化退火,控制好加热温度和缓冷速度,能得到细球状珠光体(4)球化退火保温时间延长或者缓冷冷速降低,会得到长大的粗球状珠光体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包括:将钢材或钢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下来,达到热处理所预定的对钢材及钢制件的组织与性能的要求。 1□□钢的加热 1.1□制定钢的加热制度 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保温时间。 1.1.1加热温度的选择 加热温度取决于热处理的目的。热处理分为:淬火、退火、正火、和回火等。 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的硬度; 退火及正火的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珠光体组织,因此其加热温度不同。在具体制定加热温度时应按以下原则:热处理工艺种类及目的要求;被加热钢材及钢制件的化学成分和原始状态;钢材及钢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加热条件来制定。对于碳钢及低合金钢的加热温度:亚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过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亚共析钢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正火A C3或A CM以上30~50℃; 1.1.2加热速度的选择 必须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及导热性能;钢的原始状态及应力状态;钢的尺寸及形状来确定加热速度。如钢的原始状态存在着铸造应力或轧煅热变形残余应力时,在加热是应特别注意。对这类钢要特别控制低温阶段的加热速度。钢的变形与热裂倾向是以钢的化学成分及原始状态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a) 低碳钢比高碳钢热烈倾向小; b) 碳钢比合金钢变形开裂倾向小; c) 钢坯和成品件比钢锭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d) 小截面比大截面的钢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1.1.3钢在加热时的缺陷 a) 过热:过热就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使奥氏体晶粒过分长大。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冷却时产生粗大的组织,并往往出现魏氏组织,结果是钢的冲击韧性、塑性明显下降。已过火的钢可以在次正火或退火加以纠正。 b) 强烈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保温时间过长,使氧或硫沿晶界渗入钢中或者钢中的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10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 答: 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 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 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 (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 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 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6、去应力退火:在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 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消除铸件、锻轧件、焊接件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留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以提高尺寸稳定性,减小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10-2 何谓钢的正火?目的如何?有何应用? 答: 钢的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进行完全奥氏体化以后,以较快速度(空冷、风冷或喷雾)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过程的实质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成分和组织、消除内应力、调整硬度、消除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网状碳化物等缺陷,为最终热处理提供合适的组织状态。

热处理工艺制度对T10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金属材料综合实验 题目:热处理工艺制度对T10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金属1202 姓名:马英 学号:3120702041 小组成员:任宁庆、韦明敢、李鑫宇 指导老师:邵红红、王兰、吴晶老师 2016年1月

热处理工艺制度对T10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内容 1、T10钢概述 目前常用的碳素工具钢有T8、T10、T12,其中T10用量最多。T10钢优点是可加工性好,来源容易;但淬透性低、耐磨性一般、淬火变形大。因钢中含合金元素微量,耐回火性差,硬化层浅,因而承载能力有限。虽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小截面工件韧性不足,大截面工件有残存网状碳化物倾向。T10钢在淬火加热(通常达800℃)时不致于过热,淬火后钢中有过剩未溶碳化物,所以比T8钢具有更高的耐磨性,但淬火变形收缩明显。由于淬透性差,硬化层往往只有1.5~5mm;一般采用220~250℃回火时综合性能较佳。热处理时变形比较大,故只适宜制造小尺寸、形状简单、受轻载荷的模具。 2、T10钢化学成分 碳 C :0.95~1.04(Tχ,χ:碳的千分数)硅 Si:≤0.35 锰 Mn:≤0.40 硫 S :≤0.020 磷 P :≤0.030 铬 Cr:允许残余含量≤0.25≤0.1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0≤0.12(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0.2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注:允许残余含量Cr+Ni+Cu≤0.4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3、T10钢适用范围 这种钢应用较广,适于制造切削条件较差、耐磨性要求较高且不受突然和剧烈冲击振动而需要一定的韧性及具有锋利刃口的各种工具,如车刀、刨刀、钻头、丝锥、扩孔刀具、螺丝板牙、铣刀手锯锯条、还可以制作冷镦模、冲模、拉丝模、铝合金用冷挤压凹模、纸品下料模、塑料成型模具、小尺寸冷切边模及冲孔模,低精度而形状简单的量具(如卡板等),也可用作不受较大冲击的耐磨零件等。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 答:溶质把溶剂原子置换后,溶剂原子重新加入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心立方,碳的溶入使铁素体F强度高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以X表示)与过渡族金属元素(以M表示)结合, 且半径比r X /r M >0.59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 硬而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金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子大小相差不大。 (2)对:在同一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高于另一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子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示: (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 为什么? 答: 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2)求出20%Cu合金冷却到500℃、400℃时各相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 答: 20%Cu合金冷却到500℃时,如右图所示: α相的成分为a wt%, 液相里含Cu 为b wt%,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Wα=O 1b/ab*100%, W L = O 1 a/ab*100% 同理: 冷却到400℃时,α相的成分为m wt%, Mg2Cu相里含Cu 为n wt%, Wα=O 2n/mn*100%, W mg2Cu = O 2 m/mn*100% (3)画出20%Cu合金自液相冷却到室温的曲线,并注明各阶段的相与相变过程。 答:各相变过程如下(如右图所示): xp: 液相冷却,至p点开始析出Mg的固熔体α相 py: Mg的固熔体α相从p点开始到y点结束 yy,: 剩余的液相y开始发生共晶反应,L?α+Mg 2 Cu y,q:随着T的降低, Cu在Mg的固熔体α相的固溶度降低. 5.试分析比较纯金属、固溶体、共晶体三者在结晶过程和显微组织上的异同之处。 答:相同的是,三者都是由原子无序的液态转变成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态晶体。 不同的是, 纯金属和共晶体是恒温结晶,固溶体是变温结晶,纯金属和固溶体的结晶是由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1、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点? 2、说明晶界和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成核的影响。 3、说明相界面和应变能在固态相变中的作用,并讨论它们对新相形状的影响。 4、固-固相变的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是“C”形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奥氏体形成 1、为何共析钢当奥氏体刚刚完成时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残存?亚共析钢加热转变时是否也存在碳化物溶解阶段? 2、连续加热和等温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异同?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影响? 3、试说明碳钢和合金钢奥氏体形成的异同。 4、试设计用金相-硬度法测定40钢和T12钢临界点的方案。 5、将40、60、60Mn钢加热到860℃并保温相同时间,试问哪一种钢的奥氏体晶粒大一些? 6、有一结构钢,经正常加热奥氏体化后发现有混晶现象,试分析可能原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1、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特点有哪些?相变主要阻力是什么?试分析片间距S与过冷度△T的关系。 2、珠光体片层厚薄对机械性能有什么影响?珠光体团直径大小对机械性能影响如何? 3、某一GCr15钢制零件经等温球化退火后,发现其组织中除有球状珠光体外,还有部分细片状珠光体,试分析其原因。 4、将40、40Cr、40CrNiMo钢同时加热到860℃奥氏体化后,以同样冷却速度使之发生珠光体转变,它们的片层间距和硬度有无差异? 5、试述先共析网状铁素体和网状渗碳体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6、为达到下列目的,应分别采取何热处理方法? (1)为改善低、中、高碳钢的切削加工性; (2)经冷轧的低碳钢板要求提高塑性便于继续变形; (3)锻造过热的60钢毛坯为细化其晶粒; (4)要消除T12钢中的网状渗碳体;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 A
,亚共析钢则应选择在
C


10.1 钢的热处理工艺

教学课题钢的热处理工艺 教学课时 2 教学目的了解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教学难点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 教学重点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 教具准备教材教学过程

通过进行热处理来完成。 授课内容 热处理加工的特点与其它工种加工的特点最大的区别是:工件的几何尺寸不发生 变化,而内部组织和机械性能发生改变。 1)退火 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消除内应力,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 并为以后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适用工件范围: 一般为铸件、锻件、焊接件等毛坯。 具体工艺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退火工艺操作:为使工件退火后能获得一个平衡的组织,对温度下降速度有严格 要求,必须缓慢降温。用45号钢制作的工件进行退火工艺作一介绍:首先选用加热 设备,制订退火工艺,把工件装炉升温,适当保温后降温。工件在炉内的降温要求非 常慢,随着炉子的温度下降而降温,如将工件降到室温,需要几天或十几天的时间。 2)正火: 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消除内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 图4 正火工艺 适用工件范围:一般为铸件、锻件及粗车得到的工件。 正火工艺操作: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过共析钢加温度在Accm 以上30~50℃。工件经过充分的保温使其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后,把工件从高温炉 内取出,放在车间静止的空气当中冷却。这种冷却方法叫空冷。以同学们制作的锤子 为例。把它放在炉内,将炉温升到850℃进行充分保温后,马上将工件从炉内取出, 拿到车间内的空气中冷却,它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的冷却速度快得多,所以获得的组 织比较细密,硬度有所提高,切削加工性能也能得到提高。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试题学习)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高等教育#
1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高等教育#
1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十章(1)

第十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果以获得工件所要求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和获得的组织和性能的不同,钢的热处理工艺可分为: 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等 按照在零件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预备和最终热处理 退火: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 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 退火工艺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分,临界温度(A c1或A c3)以上退火(完全、不完 全、均匀、球化),临界温度以下退火(再结晶、应力);根据冷 却方式分,等温和连续冷却 分类 特点 对象 完全退火 加热至Ac3以上20-30℃,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 共析钢 不完全退火 加热至Ac1~Ac3或Ac1~Ac cm,获得平衡组织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球化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 共析钢、过共析钢、合金工具钢 均匀化退火 加热至固相线温度下,消除化学不均匀现象 钢锭、铸件、锻坯 去应力退火 加热到Ac1以下,消除残留内应力 铸件、锻件、焊接件、机械加工工件 冷变形后金属 再结晶退火 加热至再结晶温度以上,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 均匀等轴晶粒,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

正火:将钢加热至Ac3(或Ac 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 正火的实质:完全奥氏体化+伪共析转变 正火的目的:作为预备热处理,为机械加工提供适宜硬度,细化晶粒、消除应力、消除魏氏组织和带状组织为最终热处理提供合适组织状态;作为最终热处理为某些受力较小、性能要求不高的碳素钢结构零件提供合适力学性能; 正火消除钢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好组织准备 正火应用 对象 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w c<0.25%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消除碳钢的热加工缺陷 中碳结构钢铸件、锻、轧件和焊接件 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 过共析钢 提高普通结构件的力学性能 受力小、性能要求不高的碳钢和合金钢构件 退火正火的选用 w c<0.25% 正火代替退火 较快冷却速度防止低碳钢沿晶界析出游离三次渗 碳体,从而提高冲压件冷变形性能,正火可以提高 其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 0.25%<w c<0. 5% 正火代替退火 硬度偏高,尚能进行切削加工,正火成本低效率高 0.5%<w c<0.75% 完全退火 硬度过高,难以进行切削加工,采用退火降低硬度 w c>0.75%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如有网状二次渗碳体, 还应用正火先消除 由于正火比退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工艺成本低。因此,在钢的使用性能和 工艺性能能满足的条件下,应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

号钢热处理工艺

号钢热处理工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 45号钢要求硬度HRC40-50,是不是要淬火+低温回火? 换算成布氏硬度大约是380~470HB,根据一般热处理规范,热处理制度与硬度关系大致如下: 淬火温度:840℃水淬 回火温度:150℃回火,硬度约为57HRC;200℃回火,硬度约为55HRC;250℃回火,硬度约为53HRC;300℃回火,硬度约为48HRC;350℃回火,硬度约为45HRC;400℃回火,硬度约为43HRC;500℃回火,硬度约为33HRC;600℃回火,硬度约为20HRC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工艺都指标准范围内中间成分,且热处理温度都存在一个调整范围,如成分在范围内存在偏差,可以相应调整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 2 1.临界温度指钢材的奥氏体转变温度。不同含量的钢材有着不同的临界点,但临界点有着一个范围内的浮动,所以下临界点温度指的就是奥氏体转变的最低温度。 2.常用碳钢的临界点 钢号临界点(℃) 20钢735-855(℃) 45钢724-780(℃) T8钢730-770(℃) T12钢730-820(℃) 320Cr,40Cr,35CrMo,40CrMo,42CrMo:正火温度850-900℃,45号钢正火温度850℃左右。 420CrMnTiAc1Ac3Ar1Ar3 0730 5 Cr12MoV热处理知识 Cr12MoV钢是高碳高铬莱氏体钢,常用于冷作模具,含碳量比Cr12钢低。该钢具有高的淬透性,截面3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淬火时体积变化也比Cr12钢要小。其热处理制度为:钢棒与锻件960℃空冷+700~720℃回火,空冷。 最终热处理工艺: 1、淬火: 第一次预热:300~500℃, 第二次预热840~860℃; 淬火温度:1020~1050℃; 冷却介质:油,介质温度:20~60℃, 冷却至油温;随后,空冷,HRC=60~63。 2、回火: 经过以下淬火工艺,可以达到降低硬度的作用,具体回火工艺如下: 加热温度400~425℃,得到HRC=57~59。 说明:在480--520度之间回火正好是这种钢材的脆性回火区,在这个区间回火容易使模具出现崩刃。最为理想的回火区间在380--400℃,这个区间回火,韧性最好,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M回(+碳化物+Ar),其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T回,一般用于高σe 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及高的塑性、韧性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低;其C曲线的位置越右移。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高碳钢)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回火组织为 M回+碳化物+Ar ,其硬度大致不低于 58HRC 。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小,板条状马氏增多。(×)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常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 B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 A 。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 A 。 A.Accm+(30~50)℃ B.Accm-(30~50)℃ C.Ac1+(30~50)℃ D.Ac1-(30~50)℃ 4.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 B 退火。 A.扩散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重结晶退火 5.工件焊接后应进行 B 。A.重结晶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扩散退火 6.某钢的淬透性为J,其含义是 C 。 A.15钢的硬度为40HRC B.40钢的硬度为15HRC C.该钢离试样末端15mm处硬度为40HRC D.该钢离试样末端40mm处硬度为15HRC (四)指出下列钢件的热处理工艺,说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 ① 45钢的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答: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35HRC。 ② 60钢簧; 答: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35~45HRC。 ③ T12钢锉刀。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58~62HRC。 (五)车床主轴要求轴颈部位的硬度为50~52HRC,其余地方为25~30HRC,其加工路线为:锻造→正火→机械加工→调质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参数定稿版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参 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热处理工艺规程B/Z61.012-95 (工艺参数) 2012年10月15日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1) 2.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1) 2.2要求淬硬的钢种 (4) 2.3要求渗碳的钢种 (6) 2.4几点说明 (6) 3.常用钢正火、回火及退火温度 (7) 3.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7) 3.2其它钢种 (8) 3.3几点说明 (8) 4.常用钢去应力温度 (10) 5.各种热处理工序加热、冷却范围 (12) 5.1淬火 (1) 2 5.2 正火及退火 (14) 5.3回火、时效及去应力 (15)

5.4工艺规范的几点说明 (16) 6.化学热处理工艺规范 (17) 6.1氮化 (17) 6.2渗碳 (20) 7.锻模热处理工艺规范 (22) 7.1锻模及胎模 (22) 7.2切边模 (24) 7.3锻模热处理注意事项 (25) 8.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规范 (26) 8.1铝合金的热处理 (26) 8.2铜及铜合金 (26) 9.几种钢锻后防白点工艺规范 (27) 9.1第Ⅰ组钢 (27) 9.2第Ⅱ组钢 (28)

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它主要以企业标准《金属材料技术条件》B/HJ-93年版所涉及的金属材料和技术要求为依据(不包括高温合金),并收集了我公司生产常用的工具、模具及工艺装备用的金属材料。 本标准适用于汽轮机、燃气轮机产品零件的热处理生产。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2.1 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表1

微观热处理T10钢

微观组织控制课程实验 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班级:材控 学号: :

一.实验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容是退火态T10钢的热处王里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的研究。通过观察经过不同预先热处理的退火态T10钢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及测量其洛氏硬度、冲击韧性等,分析了不同预先热处理的T10钢试样的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正火+等温球化退火为退火态T10 钢的最佳预先热处理工艺; 不同预先热处理所得到的组织效果会遗传到最终的组织中; 预先热处理为正火+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的退火态T10钢试样,经过水淬和低温回火后,发生了脆性转变。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通过对经过不同预备热处理的T10钢的微观组织分析及力学性能分析,探寻在热处理过程中,不同预先热处理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现在实际生产中的一般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实验方法 T10钢的概述:目前常用的碳素工具钢有T8、T10、T12,其中T10用量最多。T10钢优点是可加工性好,来源容易;但淬透性低、耐磨性一般、淬火变形大。因钢中含合金元素微量,耐回火性差,硬化层浅,因而承载能力有限。虽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小截面工件韧性不足,大截面工件有残存网状碳化物倾向。T10钢在淬火加热(通常达800℃)时不致于过热,淬火后钢中有过剩未溶碳化物,所以比T8钢具有更高的耐磨性,但淬火变形收缩明显。由于淬透性差,硬化层往往只有1.5~5mm;一般采用220~250℃回火时综合性能较佳。热处理时变形比较大,故只适宜制造小尺寸、形状简单、受轻载荷的模具。 T10钢的成分: ,X:碳的千分数) 碳 C :0.95~1.04(T X 硅 Si:≤0.35 锰 Mn:≤0.40 硫 S :≤0.020 磷 P :≤0.030 铬 Cr:允许残余含量≤0.25≤0.1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0≤0.12(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0.2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热处理通常分为3步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钢的热处理过程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进行转变,转变完成后通过水冷、空冷或者油冷的方式冷却,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化程度、品粒大小以及加热后未溶入奥氏体中碳化物等过剩相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钢在冷却后的组织性能。 以下是铁碳合金相图。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3.1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得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3.1.2.1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3.1.2.2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3.1.2.3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 (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3.1.2.4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延长,θ相的质点聚集长大,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下降,合金就软化并称为“过时效”。θ相聚集长大而变得粗大。 铝-铜二元合金的时效原理及其一般规律对于其他工业铝合金也适用。但合金的种类不同,形成的G·P区、过渡相以及最后析出的稳定性各不相同,时效强化效果也不一样。几种常见铝合金系的时效过程及其析出的稳定相列于表3-1。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合金系时效过程亦不完全都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有的合金不经过G·P(Ⅱ)区,直接形成过渡相。就是同一合金因时效的温度和时

号钢热处理工艺

号钢热处理工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 45号钢要求硬度HRC40-50,是不是要淬火+低温回火 换算成布氏硬度大约是380~470HB,根据一般热处理规范,热处理制度与硬度关系大致如下: 淬火温度:840℃水淬 回火温度:150℃回火,硬度约为57HRC;200℃回火,硬度约为55HRC;250℃回火,硬度约为53HRC;300℃回火,硬度约为48HRC;350℃回火,硬度约为45HRC;400℃回火,硬度约为43HRC;500 ℃回火,硬度约为33HRC;600℃回火,硬度约为20HRC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工艺都指标准范围内中间成分,且热处理温度都存在一个调整范围,如成分在范围内存在偏差,可以相应调整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 2 1.临界温度指钢材的奥氏体转变温度。不同含量的钢材有着不同的临界点,但临界点有着一个范围内的浮动,所以下临界点温度指的就是奥氏体转变的最低温度。 2. 常用碳钢的临界点 钢号临界点 (℃) 20钢 735-855 (℃) 45钢 724-780 (℃) T8钢 730 -770(℃) T12钢 730-820 (℃) 3 20Cr,40Cr,35CrMo,40CrMo,42CrMo:正火温度850-900℃,45号钢正火温度850℃左右。 4 20CrMnTi Ac1 Ac3 Ar1 Ar3 740 825 680 730 5

Cr12MoV热处理知识 Cr12MoV钢是高碳高铬莱氏体钢,常用于冷作模具,含碳量比Cr12钢低。该钢具有高的淬透性,截面3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淬火时体积变化也比Cr12钢要小。 其热处理制度为:钢棒与锻件960℃空冷 + 700~720℃回火,空冷。 最终热处理工艺: 1、淬火: 第一次预热:300~500℃, 第二次预热840~860℃; 淬火温度:1020~1050℃; 冷却介质:油,介质温度:20~60℃, 冷却至油温;随后,空冷,HRC=60~63。 2、回火: 经过以下淬火工艺,可以达到降低硬度的作用,具体回火工艺如下: 加热温度400~425℃,得到HRC=57~59。 说明:在480--520度之间回火正好是这种钢材的脆性回火区,在这个区间回火容易使模具出现崩刃。最为理想的回火区间在380--400℃,这个区间回火,韧性最好,并且有良好的耐磨性。如果淬火后,采用深冷处理(理想的温度是零下120)与中温回火相结合,会得到良好使用效果和高寿命。Cr12MoV的回火脆性温度范围在325~375℃。 CR12MoV380-400回火后硬度在56-58HRC做冷冲模冲韧性好的材料具有不易开裂的优点,特别是在原材料质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用此方法经济实惠。 Cr12MoV 分级淬火工艺: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7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1. 铸铁分为哪几类?其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按照碳的存在形态不同铸铁分三类:白口铸铁,碳主要以渗碳体形式存在,该类铸铁硬、脆,很少直接用;灰口铸铁,碳主要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因石墨形状不同而性能不同,用途不同;麻口铸铁,碳一部分以渗碳体形式存在另一部分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也硬、脆,很少直接用。 2.影响石墨化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1)铸铁的化学成分对石墨化的影响: 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锰是阻碍石墨化的元素。它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中,其固碳的作用,从而阻碍石墨化;硫是有害元素,阻碍石墨化并使铸铁变脆;磷是一个促进石墨化不显著的元素。(2)冷却速度对石墨化过程的影响: 冷却速度越慢,越有利于石墨化。 3.在生产中,有些铸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常常硬度很高,难以进行机械加工,试问其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结晶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冷却速度快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形成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莱氏体,性能硬而脆,切削加工比较困难。 4.在铸铁中,为什么含碳量与含硅量越高时,铸铁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越低? 答:因为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铸铁中碳和硅含量越高,越容易石墨化。而石墨与基体相比,其强度和塑性都要小得多,石墨减小铸件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同时石墨尖端易使铸件在承载时产生应

力集中,形成脆性断裂。 5.在铸铁的石墨化过程中,如果第一阶段(包括液相中析出一次石墨和奥氏体中析出二次石墨)、第二阶段(共析石墨)完全石墨化、部分石墨化、未石墨化,问它们各获得哪种组织的铸铁? 答: 6.什么是孕育铸铁?如何进行孕育处理? 答:经孕育处理后的铸铁称为孕育铸铁。孕育处理是在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少量的孕育剂,改变铁液的结晶条件,从而获得细珠光体基体加上细小均匀分布的片状石墨的工艺过程。 7.为什么说球墨铸铁是“以铁代钢”的好材料?其生产工艺如何?答:球墨铸铁析出的石墨呈球状,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比片状石墨小,使铸铁的强度达到基体组织强度的70~90%,所以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不仅高于其它铸铁,而且可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媲美,特别是球墨铸铁的屈强比几乎比钢高一倍,一般钢的屈强比为0.3-0.5,而球墨铸铁的屈强比达0.7-0.8。在一般机械设计中,材料的许用应力是按照屈服强度来确定的,因此,对于承受静载荷的零件,

最新本单元练习题(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徐)

本单元练习题(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钢的整体热处理主要有退火、回火、正火和淬火。 2、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3、常用的退火工艺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4、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水、油、盐浴。 5、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6、常见的热处理缺陷有过热和过烧、氧化和脱碳、变形和开裂和硬度不足和软点。 7、常用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其回火温度范围分别是小于250℃、250~500℃和大于500℃。 8、化学热处理通常都由分解、吸附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常用的热喷涂方法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和爆炸喷涂等。 (二)判断题 1. 过冷奥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2. 任何成分的钢加热到A1以上温度时,都要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3. 一般沸腾钢为本质粗晶粒钢;镇静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4. 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零件都采用本质细晶粒钢。(×) 5.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细。(×) 6. 在550℃处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7. 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要增大。(√) 8. 完全退火可用于过共析钢,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9. 去应力退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在不断变化。(×) 10. 通常将淬火后工件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三)选择填空题 1、在实际加热时,45钢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在(B )以上。 A、Ac1 B、Ac3 C、AcCm

2、在实际加热时,T12钢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是( A ) 。 A、Ac1 B、Ac3 C、AcCm 3、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则奥氏体化的速度(A )。 A、越快 B、越慢 C、保持不变 4、奥氏体形成以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则其晶粒(A )。 A、自发长大 B、基本保持不变 C、越来越细小 5、我们把在A1温度以下暂时存在的奥氏体称为( B )奥氏体。 A、残余 B、过冷 C、过热 6、在下列组织中,片层间距最大的是( A );硬度最高的是(C )。 A、珠光体 B、索氏体 C、托氏体 7、下贝氏体的强韧性比上贝氏体好,其脆性比上贝氏体(B )。 A、大 B、小 C、基本相同 8、为了改善2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B )。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9、为了改善6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A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10、为了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B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11、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确定为(B )以上30℃~50℃。 A、Ac1 B、Ac3 C、AcCm 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确定为(C )以上30℃~50℃。 A、Ac1 B、Ac3 C、AcCm 13、淬火钢回火时,温度越高,则其硬度(B )。 A、越高 B、越低 C、保持不变 14、感应淬火时,电流频率越高,则获得的硬化层深度(B )。 A、越深 B、越浅 C、基本相同 (四)问答题 1、何谓热处理?热处理加热保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热处理是将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