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C题-朱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C题-朱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C题-朱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湖南城市学院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2009年 9 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

摘要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已知问题一条件的假设和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的条件,可以画出卫星的轨道图以及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同时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可由其圆心角来表示,则测控站的数量可由360。与其圆心角的商得到。根据正弦定理,可得到轨道半径与测控范围的关系,继而得到测控站的数量个数,其个数至少为3个。

对于问题二:由问题二的假设,而且假设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都相同

的条件下,我们想到把对卫星或飞船进行测控的测控站的个数问题看成在一个大的球壳(或部分球壳)上割去等大小的球盖问题,求的是割的最少次数。我们把球壳沿着一个平面方形切割成无数的圆环,再将圆环剪断成带状,按原来的顺序铺在一个平面上,中点在Y 轴上,即成一个椭圆形。再用问题一得出的弧长为半径的圆去覆盖。又因为在周长相同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然而如果我们用不相重叠的圆形来覆盖整个平面时,将会存在一些缝隙没被盖住。另一方面,在一个固定的圆面积中,使用规则六边形可以覆盖尽可能大的面积而不留缝隙。所以我们用等边六边形的网去覆盖椭圆即可得出所需的测控站最少个数,其最少个数应为012t

i i N N N ==+∑个。

对于问题三:由于问题三是求实际测控站的测控范围,由于各测控站的位置都不是很均匀,因而难以直接计算出来,于是我们把飞船的球带轨道近似成一个矩形,用经度和纬度建立坐标。把经度与纬度的乘积看做面积。那么在其上的测控站的测控区域为22πθ。再根据经纬度将各个站添加上去,求出每个站与其他站的重合测控区域。用总数乘以22πθ再减去重合区域即等到有效区域,再除以总面积可得测控率。

关键词: 测控站 跟踪测控 测控率

一、问题的提出

1.1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卫星和飞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卫星和飞船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

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现在的技术还不能达到,所以在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多个测控站联合来完成测控任务,因此,测控站的选取也决定了能否对卫星和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1.2问题重述

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如神州七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测控站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模型去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一: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问题二: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问题三: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

1.3问题分析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已知条件的假设,和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的条件,可以画出卫星的轨道图以及测控站的测控范围,

同时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可由其圆心角来表示,则测控站的数量可由360。与其圆心角的商得到。根据正弦定理,可得到轨道半径与测控范围的关系,继而得到测控站的数量个数。

对于问题二:由问题二的假设,而且假设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都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想到把对卫星或飞船进行测控的测控站的个数问题看成在一个大的球壳(或部分球壳)上割去等大小的球盖问题,求的是割的最少次数。我们把球壳沿着一个平面方形切割成无数的圆环,再将圆环剪断成带状,按原来的顺序铺在一个平面上,中点在Y轴上,即成一个椭圆形。再用问题一得出的弧长为半径的圆去覆盖。又因为在周长相同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然而如果我们用不相重叠的圆形来覆盖整个平面时,将会存在一些缝隙没被盖住。另一方面,在一个固定的圆面积中,使用规则六边形可以覆盖尽可能大的面积而不留缝隙。所以我们用等边六边形的网去覆盖椭圆即可得出所需的测控站最少个数。

对于问题三:由于问题三是求实际测控站的测控范围,由于各测控站的位置都不是很均匀,因而难以直接计算出来,于是我们把飞船的球带轨道近似成一个矩形,用经度和纬度建立坐标。把经度与纬度的乘积看做面积。那么在其上的测

控站的测控区域为2

2πθ。再根据经纬度将各个站添加上去,求出每个站与其他站的重合测控区域。用总数乘以2

2πθ再减去重合区域即等到有效区域,再除以总面积可得测控率。

二、模型假设

(1)假设地球是一个理想的球形,不考虑其他影响建站的因素。

(2)假设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都相同。

三、符号说明

符号说明:

H……………………………………为卫星到地球的表面高度。θ……………………………………为测控站到地点的圆心角的一半。

2θ……………………………………为测量圆心角。N………………………………………为测控站的数量。R………………………………………为地球的半径(且取平均半径6371km)。h………………………………………为卫星的轨道半径。

r………………………………………为正六边形的边长

i

l………………………………为测控站能测到s球面的圆弦长

s………………………………为第i个纬度所在平面分s球面所截平面的圆周长i

N……………………………为第i个纬度上的测控站的站点数

i

T………………………………为测控站的总数?………………………………为卫星或飞船与赤道平面的夹角n…………………………………相差多少个纬度

四、问题分析

五、模型的建立

模型一:根据题意可知,卫星的轨道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sin 93sin(87)

h R θ=-。。 模型二:此问题就相当于,在一个大的球壳(或球带)上割去等大小的球盖问题,求的是割的最少次数。于是我们把球壳沿着一个平面方形切割成无数的圆环,再将圆环剪断成带状,按原来的顺序铺在一个平面上,中点在Y 轴上,即成一个椭圆形。再用问题一得出的弧长为半径的圆去覆盖又因为在周长相同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然而如果我们用不相重叠的圆形来覆盖整个平面时,将会存在一些缝隙没被盖住。另一方面,在一个固定的圆面积中,使用规则六边形可以覆盖尽可能大的面积而不留缝隙。所以我们用等边六边形的网去覆盖椭圆,其图如下:

椭圆方程为

22222x h y ππ=-

由问题一可知:2,sin ,2l h r h s h θθπ===

∴ 我们由此可得出,在赤道上的测控站的站点数: 00023

s N l ≥? 于是,我们可得:相差θ角度即在θ纬度上时建立测控站

则 12(cos )s h πθ= 22(cos2)s h πθ=

32(cos3)s h πθ=

以此类推可得 2(cos )i s h i πθ=

所以即在θ纬度上建立测控站的站点数:11123

s N l ≥

? N ∈正整数 那么在i θ纬度上建立的测控站的站数为:23

i i i s N l ≥? N ∈正整数 离赤道最远的纬度应为卫星或飞船的轨道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于是可得 :

t θ

?= t ∈正整数 21t +即为分布测控站纬度的条数

则总的测控站最少个数为 012t

i i N

N N ==+∑ 模型三:

把飞船的球带轨道近似成一个矩形,用经度和纬度建立坐标。把经度与纬度的乘积看做面积。那么在其上的测控站的测控区域为22πθ。再根据经纬度将各个站添加上去,求出每个站与其他站的重合测控区域。用总数乘以22πθ再减去重合

区域即等到有效区域,再除以总面积可得测控率。

五、求解模型

模型一:

sin 93sin(87)

sin 93)sin 9387arcsin()h R R h

R h θθθ=--=∴-= 。。。

。。。由模型的建立,即sin(87

即θ=87。-sin 93arcsin()R h

。……………………………① 且h H R =+

3602o N θ≥…………………………………………………………②

且 N N +∈

∴我们就方程①进行讨论:

当h R 时,则θ取最大值为87。,所以我们由公式②,可得

2.07N ≥,又N N +∈,所以可得测控站的数量至少为3个。而且当测控站的数量为3个时,则θ为60o ,所以由方程①可得,h=2.2R , H=1.2R ,所以当H 1.2R ≥时,则测控站的数量随H 的增大,而增加 。

代入神七的数据,飞行高度为343km ,可计算得15.6o θ=

36011.542o

N θ

≥= 所以12N = 即应该设立12个测控站。

模型二: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带入神七的参数可得。

3t =

08N = 17N = 26N = 35N =

01244t

i i N N N ==+=∑

模型三:

我们通过网上收集了有关“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如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测控站,除了五艘远望号测量船外,在国内,还有主场站、喀什站、和田站、东风站、青岛站、渭南站、厦门站等7个地面测控站;在国外,也有卡拉奇站(巴基斯坦)、马林迪站、圣地亚哥站(智利)、纳米比亚站等4个地面测控站(其分布图如下),这16个测控站组成了一个监控天网,即刻掌握着神舟七号的相关信息,并给神舟七号发送指令,全程保护神舟七号的安全。

下表数据为神舟七号飞船10个观测站所在经纬度:

该模型还未求解。

六、模型的评价及推广

模型二

还存在许多的缺陷,例如在我们将球面展开后进行覆盖,但是在复原成球形时,对接的两边已经被我们忽略掉了。还有是不是正六边形就能让测控站达到最少,正方形等我们未做考虑。

模型三

我们将球带看作矩形就存在误差,再以经纬度做为长度的单位,简化了计算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误差。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

Vol.28No.2 Feb.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 问题的提出 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如神州七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测控站的分布如图1所示: 请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题如下: 1.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1.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 的球面S 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1.3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 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 围,2问题的分析 2.1 对题1的分析,由题意可建立直观的平面几何图形(图 1),利用已知角α,R ,h 表示出角θ,则2π2θ就为所建的最少 测控站个数.2.2 对题2的分析,尽管按题目的假设,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迹形成了球环区域,且与赤道表面有固定夹角,并在球面上运行.但由于地球有自转,从而地球上的测控站也在运动,由运动的相对性可以将地球看做是静止的,那么球面S 相对地球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扫过的区域就是球面S 上的一个球环,即球面S 上下各去掉一个球冠的剩余部分.而每一个测控站能监控到的区域是以测控站为顶点,87度角为半顶角的圆锥体与球环相交得到球面S 上的一个球冠.为了用最少测控站对卫星或飞船可能飞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 王秀琴 (集宁师范学院 数学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问题1可化为一个平面几何问题,用简单的计算即可.对于问题2我们做了如下分析:尽管按题目的假设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球面S 上运行,但由于地球有自转,从而地球上的测控站也在转动.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我们将地球看作是静止的,则球面S 就是以相反的方向作转动,从而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扫过的区域就是球面S 上的一个球环,而球面S 上下各去掉一个球冠的剩余部分,而每一个测控站能监控到的区域是以测控站为顶点,87度为半顶角的一个圆锥体与球环相交得到球面S 上的一个球冠,从而问题归结为用尽量少的球冠来覆盖球环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空间解析几何问题经复杂的计算得到了每个测控站监测球环的有效测控角,从而可知需要测控站的最少个数. 关键词:最小覆盖;有效测控角;球环;球冠中图分类号:V5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2-0138- 03 图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585346.html,/jrzg/2008-09/24/con -tent_1104882.htm 图1 第28卷第2期(上) 2012年2月138--

动中通卫星宽带应急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动中通卫星宽带应急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北京航天福道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4月24日

第一章公司概况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创建于五十年代,是国家重点军工科研院所,下属二十五所创立于1965年10月,是我国专业从事精确制导通信设备研制的骨干研究所,二十五所在雷达技术、红外光学测量技术、遥测、遥控、遥感和通信技术等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国内精确制导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主要专业范围包括:无线电系统工程总体技术及红外光学系统工程总体技术、无线电接收与发射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天馈系统与天线罩技术、通信工程技术、特种器件与微带组装技术等,是国家学位委员会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作为二十五所民用产业及横向军品任务的对外唯一窗口,1993年6月由二十五所发起创立了北京航天福道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道公司),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福道公司注册资本1700万元,其中二十五所及所职工持有99%的股份。福道公司的成立与发展继承了航天四十多年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并以院所的强大技术后盾为依托,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多年来,在通信技术、电子产品、探测技术及系统集成方面不断创新,开发了系列高科技产品,并承接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工程,在公司成立的十四年里,公司先后为邮电部、中国联通、公安部建设了全国及省市级寻呼联网系统、短信增值系统,其中 仅寻呼全国联网 系统3年实现销 售收入2.3亿,国 内市场占有率高 达75%;另外还 为所内各型号任 务测试与批生产 研制生产多批次 配套调试与标定 设备,如多频点多 通道接收机、多种

型号的导引头通信综合测试设备、接收应答机单元通信测试设备、目标仿真计算机测控台等;公司还多次中标并承建了海军基地光纤通信系统、多媒体指挥调度系统、HD-255经纬仪改造项目、机动供靶系统指挥通信分系统等多个靶场建设项目;为总装提供了江河工程侦察车、河床断面测绘仪、便携式流速仪、布雷车布控装置等优质的装备产品,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公司的电装生产中心承担了所军品批生产任务的无线电装,同时还承接了大量民品生产任务。 另外,福道公司还自筹资金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兴建了1万多平米的写字楼。除出租外,楼内还设有公司的电装生产中心、天线罩生产中心、IT实训中心。 第二章 动中通应急通信系统概述 2.1系统概述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车载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不受时间、地域、距离的限制、实现动态和静态条件下的实时双向传输等特点,并具有现场指挥、远程移动指挥、车顶摄像视频信息采集、无线摄像视频信息采集、移动电话电台调度、移动视频会议、实时图像切换、智能保护等多项功能。其创新的天线系统自动搜索捕获指定的卫星信号。并且在车辆运动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方位、仰角和极化角。自动跟踪保持指向,并支持车辆在时速300公里行驶条件下的双向2M传输速率。隐形动中通卫星天线是由安装于车顶的低轮廓相控阵天线和安装在车内的天线控制器等组成。天线控制器为天线提供动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测试题及答案提示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物理学科测试试卷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宇宙飞船进人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乎圆形轨道上运动,如果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半径 的 9 倍 , 那 么 宇 宙 飞 船 绕 太 阳 运 行 的 周 期 是 ( ) (A )3年 (B )9年 (C )27年 (D )81年 2.人造卫星由于受大气阻力,轨道半径逐渐减小,则线速度和周期变化情况为 ( ) (A )线速度增大,周期增大 (B )线速度增大,周期减小 (C )线速度减小,周期增大 (D )线速度减小,周期减小 3.某一颗人造卫星(同步)距地面高度为h ,设地球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该同步卫星线速度大小为 ( ) (A ) g h R )(+ (B ) 2π(h +R )/T (C ) )(2 h R g R + (D ) Rh 4.如图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人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 (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 5.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之比是1∶2,轨道半径之比是3∶1,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周期之比是3∶1 (B )它们的线速度之比是1∶3 (C )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1∶9 (D )它们的向心力之比是1∶9 6.假如一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 ) (A )根据公式v =ωr ,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根据公式F= mv 2/r ,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减小到原来的1/2 (C )根据公式F =GMm/r 2,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4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xx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xx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1(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 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神通型动中通相控阵卫星天线

产品描述: 神通Ⅱ型Ku卫星双向相控阵天线是国 内卫星通信的革命性的、划时代的突破产品, 神通Ⅱ型的超薄(24cm厚度)相控阵天线系 统是专为运动载体(飞机、火车、汽车、轮 船)的“动中通”实时通信而设计的。全新 理念的天线系统自动搜索、捕获指定的卫星 信号,并且在运动载体高速运动过程中,自 动控制方位、仰角和极化角,自动跟踪并保 持精确指向。 神通Ⅱ型卫星双向相控阵天线具有非常 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急通信,因为它可以 为公共安全部门和第一响应单位提供高速移动的宽带卫星通信链路,不依赖于易受服务中断、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所影响的地面通信链路。也由于它不依赖于地面网络,它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的领域,特别是那些偏远的、无电信运营商服务覆盖到的地区和专有军事领域。产品适用领域有:应急体系、军队、武警、公安、国安、消防、交通、能源、环保、自然资源、运输等各行各业。 系统组成: 神通Ⅱ型由超薄的安装于移动载体的相控阵天线和内部的控制器组成。 外部安装天线内置BUC(可外置以增加发射功率)和LNB,控制器为天线提供电源并控制相控阵天线的运动。 系统特点: 全自动对星; 采用GPS信号,自动捕获并跟踪卫星(无GPS时可自动盲扫) 运动中自动寻找卫星信号最大值; 控制系统可以使之快速从视线遮挡中恢复,天线使用机械和电子混合扫描,保持指向精度; 邻星干扰保护: 如果天线指向偏离大于0.5度,发射链路自动关闭,直到指向误差被天线的跟踪系统纠正。 设备采用标准机架安装,同时优化设计适用于移动载体,易于安装和维护。

1.天线主体 型号:ST-2K 技术指标: 频率范围: 发送:14.0-14.5 GHz 接收:12.25-12.75 GHz 数据速率: 发送(回传链路):64kbps~4096 Kbps (外置40W BUC) (根据不同的卫星和地区会有变化)接收(前向链路):大于15 Mbps 增益: TX:33.5dBi RX:33.5dBi 极化:线极化/圆极化(自动控制) 上行EIRP:49.5dBw(40w BUC) G/T:9 dB/K @30度 旁瓣电平:<-14dB 交叉极化:>27dB IF输入/输出:L频段950-2050MHz 捕获和跟踪: 信号捕获并锁定:自动,<60秒 极化角调整:自动 跟踪速率:45°/秒 重新捕获:<20秒 仰角捕获误差:<0.3° 极化角捕获误差:<0.35° 极化调整误差:<1° 天线单元: 尺寸:1360×1200×248mm(L×W×H) 重量:≤40Kg 电性能指标 电源:30VDC 功耗:≤70W 电源接头:TNC 射频接头:TNC 机械性能指标 俯仰范围:20° - 70° 方位范围:360°连续 跟踪速率:60°/s 极化范围:-90o~+90o 工作温度: 天线主体单元: -40°~+55°C 贮存温度: -50o~+70oC 相对湿度:<90% 运动速度:≤350 Km/h

人造卫星和卫星中的追击问题

1.宇宙中两个星球可以组成双星,它们只在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球心连线的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双星间的距离在不断缓慢增加,设双星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双星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增大B.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 C.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增大D.双星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增大 2.两个靠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以两者连线上某点O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质量分别为m1、m2,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角速度相同. B.线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C.向心力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D.轨道半径与质量成反比. 3 两个靠得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定以一定角速度绕二者连线上的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吸引在一起,已知两颗星的质量分别为M、m,相距为L,试求:(1)两颗星转动中心的位置;(2)这两颗星转动的周期。 4.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成为双星,它们都绕着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在一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与其半径成反比 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5.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运动,若飞船想与前面的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可采取的方法是 A.飞船加速直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B.飞船从原轨道减速至一个较低轨道,再加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C.飞船加速至一个较高轨道再减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D.无论飞船采取何种措施,均不能与空间站对接 6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上,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卫星测控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建立最少的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站,以达到对卫星或飞船实施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问题一中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卫星或飞船的飞行轨迹就是一个固定的圆周。依据得到的图形运用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一,先计算一个测控站测控范围,再求出测控整个飞行轨迹所需最少的测控站的数目。并计算得出卫星或飞船在即将脱离地球引力的情况下对其测控所需的测控站的数目至少为3,最后又以神舟七号飞船为例检验了该模型,所得此种情况下要想对其全程测控需要12个测控站。 问题二中考虑到地球自转,此时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并且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因而卫星或飞船轨道构成一个环形区域。然后,用圆的最大内接正方形来代替圆对环形区域进行覆盖,得到一个合理的所需测控站个数的一般表达式,并带入神七相关数据得到全程测控神七时所需的测控站的个数为37个。 问题三,用与问题二中类似的方法求出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在环行区域投影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再依据每一个纬度或经度在地球表面的实际跨度长求出测控站所测卫星或飞船在其环绕球面上纬度和经度范围,并用上述在地面上的投影描述测控站的实测范围。 本文中,巧妙之处在于采用易操作的圆内接正方形来代替圆覆盖环形区域,此方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测控站环形区域投影测控范围

一问题的重述和分析 1.1问题的重述 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测控的理想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 请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问题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问题3: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 1.2 问题的分析 对于问题一,由于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且不考虑地球的自转。那么相对于地球来说,卫星或飞船的轨迹是一个以地球球心为圆周,半径为H R 的固定圆周。只要所有测控站的测控区域将这个圆周覆盖即可达到全程测控的目的。根据题意作出测控站分布图的局部图,然后依据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可求出每一个测控站的测控区域所对应的圆心角。当测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卫星轨道恰好经过相邻两个测控站测控区域的交线,卫星的高度越大,测控站测控区域所对的圆心角越大,则所需测控站越少。 对于问题二,需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而且地球的运行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固定的夹角。那么相对于地球来说,卫星或飞船的轨迹类似一个螺旋状线圈。这个螺旋状的线圈在卫星或飞船所在轨道的球面上,构成一个环形区域T,此环形区域即为卫星或飞船可能出现的区域。卫星或飞船运动到最高的纬度时,所对应的两条纬度线便是环形区域的两条边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地球表面分布测控站,使得所有测控站的测控区域覆盖这个环形区域。由分析可知,每个测控站的测控区域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球面S的交面是S上的一个球冠,球冠底为一个圆,从地球上看,此圆完全覆盖球冠面,此时,问题就转换为用一系列的圆来覆盖环状区域T,但是由于用圆来覆盖区域T不易计算。为了便于计算,所以用圆内接正方形来代替圆来覆盖整个环状区域T。最后计算出所需的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所需的测控站的个数。 对于问题三,由于地球自转卫星或飞船环绕地球飞行时可能经过的区域在地球表面上垂直投影的位置变化是一个环形域,将环形域展开拉伸成一个矩形的区域由于每一个测控站的测控区域是一个倒置的圆锥域,圆锥域的锥底圆在地球表

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

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 摘要:动中通天线系统主要用于移动载体移动条件下实时通信,满足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需求。本文提出惯导跟踪式动中通卫星通信车载天线系统的组成,对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惯导跟踪式的动中通天线系统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号,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自身即可完全实现自主对星,在移动载体移动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实时对星和换星,灵活性高。 关键词:动中通,惯性导航,天线,卫星通信 概述 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主要用于车辆等载体在快速移动的条件下,保持对卫星实时跟踪,使车载卫星天线始终对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与卫星地面站之间构建双向链路的卫星通信,以达到实时、不间断与其他地面站进行图像、语音、数据的卫星通信双向传输。 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应用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跟踪卫星,利用卫星通信的无缝覆盖,加上所具备的机动灵活和行进间通信的特点,可以使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通并投入使用,满足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需求。 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是实现动中通车载站的核心,天线面通常采用偏馈或正馈面反射的抛物面天线,外形呈球状,相对于相控阵天线来说,其天线增益较高,旁瓣特性较好,可以跟踪制导系统控制天线的方位和俯仰指向。 1天线系统主要分类 一般来说,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技术实现对星跟踪: (1)单脉冲跟踪式:利用多个方向上卫星通信信号强弱的和差关系,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天线指向的偏差,即时调整卫星天线的指向,保持对通信卫星的跟踪。 (2)惯导跟踪式:利用惯性导航系统建立一个坐标基准,通过前馈控制伺服系统,使卫星天线稳定在坐标基准中,不受到车辆载体运动的干扰,始终对准通信卫星。 单脉冲跟踪式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系统由于依赖卫星信号进行对星跟踪,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在卫星信号受到遮挡时容易丢星,如途经隧道、桥梁等情况下,被楼宇、大树等遮挡的情况下,都难以保持正常通信;在没有卫星信号的时候无法进行初始对准卫星,在车辆载体行进中无法进行初始对准卫星;在车辆载体大动态情况下,

人造卫星与飞船 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人造卫星与飞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 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题优秀论文要点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C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09 年 9 月 12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 摘要 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卫星或飞船运行过程中测控站需要的数目进行求解,从而实现能够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的目标。 对于问题一,由于测控站都与卫星运行轨道共面,且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所以,我们首先考虑将卫星或者飞船的运行轨道理想化成圆形,建立其与地球共心的圆形轨道模型,此时,运用几何知识和正弦定理计算出至少应建立12个测控站。但是,在现实中卫星或飞船的轨道为椭圆形状,接着我们又给出了质点运行轨道为椭圆时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需要建立测控站数目的区间为12至16个。 问题二,我们利用每个测控站测控的锥形区域与卫星或飞船轨道曲面相交的圆的内接多边形来覆盖整个卫星轨道曲面,就可以将需要这样内接多边形的个数近似的看作需要建立测控站的最少个数,这里我们只给出内接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数学模型,此时,计算出需要测控站的最少数目分别为60和67个。 问题三,通过网络查询得到神舟七号的观测站位置和数目,以及飞船运行的倾角和高度等相关数据。通过线性拟合我们发现测控站的位置近似符合正弦曲线。。 最后,我们给出了模型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的方向。 关键字: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圆形轨道模型;圆锥测控模型;测控站点的数目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Word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平谷区平谷中学分校李招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是航天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顺利、流畅地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分析推理的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也将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对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新知识. 学习者分析: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原理,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不断进步. 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相关软件.

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 方面的基本知识. §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进行新 课 问: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 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但如果 射出的速度增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思考 演示牛 顿设想原理 图 一、人造地球卫星 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当抛出速度达 到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 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那么,速度多大时,物体将不会落回地面而成为绕地球旋转的 卫星呢? 观察、分析 引导学 生讨论 二、宇宙速度 下面讨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速度.假如地球和人造卫 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分别为r 和v,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解出 对于近地人造卫星,卫星的运转半径约等于地球半径R, 可求出: 将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和地球质量M= 5.98× 1024kg 及地球半径 R= 6.37× 106m 代入上式,可求 得 讨论并推 导

卫星测控模型

卫星或飞船测控模型 摘要 本文对通过测控站分布问题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数学模型。我们对卫星或飞 船如何运行,如何使测控站合理分布,以及如何使测控站数最少等问题进行了分 析讨论,最终计算出最少的测控站数。 对于问题一,我们先得出每一个测控站的最大测控区域对应的圆心角与卫星 或飞船离地高度的关系式 =2( 180 93 arcsin R 前93 ),因为所有测 R \ H 控站与运行轨道共面且是个圆周,则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最少为 N [36?]个测控站。但是对于不同的轨道上的卫星或飞船,则有不同的情况。 为此我们分别对同步卫星、远距离的卫星或飞船、近地轨道的卫星或飞船进行分 类讨序号 出现的情况 所需要测控站个数 1 离地36000km 同步卫星 1 2 远距离超过的卫星 3 3 近地轨道200km 的卫星或飞船 16 对于问题二,由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 : 所以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只在以球心为中心, 半径为R+H 的球面,去掉上下两 个高度为(H+R (1-sin )的球冠剩余的部分 。 方法一,首先,我们采用测控点测控区域重叠的方式, 以圆的内接正方形的 边为重叠部分的交线,所以得出重叠后能完全监控测控区域所对应的圆心角 42 2arcta n( tan 从而得出需要布控监控点的纬线数及纬度,最后得出总监控点数为 1 2 cos i 1 1 假设卫星或飞船沿固定的轨道运转 n 1后,卫星或飞船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上, 站数也减少了,其测控范围即为一条近似于正弦函数曲线图像。 再运用简化思想 把曲线拉直成为直线I 。以测控站所对应的测控圆的直径 d 截取。最后,得到最 方法二,我们经过公式推导,得出经度差的表达式: 即满足n 1 条件。此时,测控站所要测控的范围, 并且所需要的测控 少所需的测控站数为 关键词:测控面,经度差, sin(87 .Rsin93 arcs in 排布 2

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

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 同步卫星的移动通信应用俗称“动中通”,是当前卫星通信领域需求旺盛、发展迅速的应用。“动中通”除了具有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广、不受地形地域限制、传输线路稳定可靠的优点外,真正实现了宽带、移动通信的目的。 “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由中心站和“动中通”用户站组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以星状网为宜,中心站为固定地面站。“动中通”用户站根据移动载体的区别可以是船载站、车载站(列车、汽车)、机载站,通过“动中通”用户站可以实现与中心站之间的双向数据、话音、图象传输。 “动中通”在铁路系统主要应用在客运列车的通信方面,装备“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后,在客运列车上可以开通卫星电视,装备车载电话厅,也可以用专用车厢,装备几间移动办公室,因为有Internet接入和电信通道,移动办公室内可配备计算机,电话,传真机。 “动中通”卫星通信的主要技术特点 传输容量较大:可以实现几十——几百kb/s信息速率传输。 不平衡传输:接收DVB卫星广播信号和Internet接入。 单向接收:接收卫星电视广播 系统组成 “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由中心站和“动中通”用户站组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通常为星状网、也可以为网状网结构。 中心站与其他卫星系统主站相似,根据系统提供的业务要求设计、配置软件和硬件,并与地面网络连接,包括地面电话交换网、Internet地面接入口等。 “动中通”用户站由卫星接收和发射设备分系统、“动中通”天线伺服分系统组成,“动中通”天线伺服分系统是本项目应用的核心部分,通过其对选择卫星的跟踪功能,始终保持对准卫星转发器,实现信号的接收和分发。 卫星通信分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选择Ku频段,以获得较小的天线口径和较高的天线增益。设备主要由收发信机和调制解调器组成,通信终端可以和以太网相连,提供数据应用和Internet接入;与话音网关连接,提供VoIP电话。 天线伺服分系统 车载“动中通”Ku波段0.8米卫星天线,可在车行进期间始终高精度地对准所使用的同步通信卫星,实现高质量的通信。 --- 主要性能指标 1)天线口径:椭圆口径,长轴2a=1.0m, 短轴2b=0.66m (等效口径 0.8米) 2)工作频率:接收:12.25~12.75GHz 发射:14~14.5GHz 3)天线增益:收: 38.2+20lgf/12.50dBi 发:39.3+20lgf/14.25dBi 4)极化方式:线极化 5)端口隔离度:收发隔离度380dB 6) 运动范围:方位:360°连续(或±420°) 俯仰:10°~90°极化:±100° 7)工作速度、加速度:速度:方位≤100°/s 俯仰≤80°/s 加速度:方位≤800°/s2 俯仰≤600°/s2 8)天线座重量:≤95Kg(含天线) 9)跟踪精度: 1/10 θ0.5(r.m.s) 10)捕获卫星目标方式:自动搜索、人工控制 11)再捕获最大时间:≤5秒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主讲人:市二中 周龙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知道卫星的发射原理,知道三 个宇宙速度. 能力目标: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理解v 、r 之间的关系,理解同步卫星必 须定点在赤道上方一定高度处.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课件展示:在地面上高度为h 的一点,以初速 度v 0向水平方向抛射的物体,将沿抛物线轨道落到地平面上. 二、授新课: (一)人造卫星的原理 课件展示:人造卫星的原理图 (二)宇宙速度: 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卫星到地面的距离为r,卫星的环绕速度为 v,则有: 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轨道半径r 与地球的半径R 近似 R Gm v /= 将m /=5.89×1024kg,G=6.67×相等,则有: 10-11N.m 2/kg 2 R=6.37×106m 代入可将 或者: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差不多 等于卫星的重量mg,即:mg R m m G =21将 Gm /=gR 2将其代入R Gm v /= 将

gR v = 将g=9.8m/s 2 R=6.37×106m 代入得s km v /9.7= v=7.9km/s 第一宇宙速度绕地道行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地球卫生的最小发射速度. V=11.2km/s 第二宇宙速度 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V=16.7km/s 第三宇宙速度 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2、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是决定其运行轨道的主要因素. 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为2/r m m G F =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r v m F 2/ = ①当F=F /时,人造卫星轨道为圆形 ②当F F /时,人造卫星在朝低轨道做椭圆运动,否则坠落大气层 (三)同步卫星:必须定点在赤道上方一定高度 由32/2/w Gm r mw r m m G r 将= 同步卫星距地高度km R w Gm R r h 432/1059.3?=-=-=是一个定值. (四)问题探究 1、人造卫星中的超重、失重问题. 2、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分钟的人造卫星? 3、至少几颗同步卫星才能覆盖整个赤道? 4、如何发射人造卫星才最省力? (五)STS 教育: 1、航天器中的动力问题:①火箭推进器②光帆推进器③离子推进器④弹弓效应⑤等离子与体帆推进器 2、黑洞 3、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况 三、总结新课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

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宇宙航行专题:人造卫星、变轨、对接问题

一、地球同步卫星 在地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卫星,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卫星,它总是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卫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1、简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环绕地球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面静止,从地球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2、同步卫星的周期和角速度 与地球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T=24h 。 提出疑问:既然是相对于地球某地保持静止,那么在太原的上空有没有地球同步卫星与我们保持相对静止、守护着我们呢? 3、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 若同步卫星始终在太原的正上方,则运行轨迹为一水平的圆圈,受力如B 所示。 在太原上方的同步卫星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呢?万有引力。根据效果分解万有引力,得到两个分力21F F 和,分力1F 充当向心力,另一分力2F 没有力与其平衡,所以卫星将在分力2 F 的作用下向赤道运动,不能保持相对太原保持静止。这与同步卫星的定义不符,所以看来同步卫星不能存在于地球任意位置上空,那它应该在哪里呢? 我们发现如果某一位置2F 不存在,即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1F 时,是不是这个卫星就可以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了?那你能在地球上找到这一位置吗?对了,就在:赤道平面距地一定高度的轨道上。 4、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实际的轨道,若地球质量为M ,地球半径为R ,周期为T ,能否利用这些条件计算出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 解:忽略地球自转,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则:

()h 4m )h (m 22 2 +=+R T R M G π R G M T -=32 2 4h π 其中G 、M 、T 、R 都是定值 那么可得出结论: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也是一定的。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大约是地球半径的六倍,约为36000km 。 5、地球同步卫星速率 由上面已经推出的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我们来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率。 速率T r v π2= ,对于地球同步卫星来说,轨道半径和周期一定,那么其速率为定值。即: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速率相同: 3=v km/s 6、归纳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运动的特点 (1)、定周期: T=24 h (2)、定轨道:地球同步卫星在通过赤道的平面上运行, (3)、定高度:离开地面的高度h 为定值,约为地球轨道半径的6倍。 h = 36000千米。 (4)、定速率:所有同步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都相同: V = 3千米/秒。 (5)、定点:每颗卫星都定在世界卫星组织规定的位置上。在同步卫星所在的轨道上,为了防止卫星间相互干扰,每3°才能放置一颗同步卫星。 7、知识扩展:地球同步卫星的原理和用途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讯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题目中见到通讯卫星大部分为同步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 )。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