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选修课课程集

高二物理选修课课程集
高二物理选修课课程集

铁路提速与弯道向心力

2004年4月,全国铁路实现了自1994年以来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时速160千米及其以上的线路达到7700千米。今年还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部分提速干线列车时速可以提高到200千米,相当于F1赛车多数情况下的平均速度。

速度,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最重要的表现。发展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铁路交通发展的潮流与主导趋势。但是制约铁路提速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弯道”。据郑州铁路局报道:为了列车的安全和平衡,需对7000多千米铁路线上的弯道一一进行调整,将小半径曲线线路全部改造成大半径曲线或直线线路,同时调高曲线外轨。在去年第五次大提速之前,仅郑州铁路局管理的路段内就改造弯道1000多处。仅此一项就可看出,铁路的大面积提速,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浩大工程。弯道,成为制约速度提升的瓶颈。

由力学知识,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向心(或法向)加速度a n的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而与曲线的曲率半径ρ成反比,即a n=v2/ρ。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都受到指向曲率中心的向心力作用,即F向=ma n=mv2/ρ。

对此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当乘坐的汽车左转弯时,此时如紧靠车厢右壁,可感觉到身体在使劲挤压车厢壁,是车厢壁给人的反作用力与座位给人的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如未靠车壁,只能由座位给的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当车速较大时,若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人就会滑离座位。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也会利用力学的规律为自己赢得胜利。这是我们在田径场上经常见到的一幕:当进入弯道时,只见运动员以臀髋部带动身体向内倾斜,摆臂幅度右大于左,两脚的着力部位左脚用前脚掌的外侧,右脚用前脚掌的内侧,跑得越快则向内倾斜越大。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利用身体倾斜来获得地面产生的横向摩擦力所提供的向心力,从而才能以较快的速度跑过弯道。

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最刺激的运动项目,莫过于F1赛车比赛了。一辆辆赛车在曲折的赛道上风驰电挚般你追我赶,真令观众心惊肉跳。

我们还是来看看新近建成的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的有关档案吧:在5000多米的单圈长度上,竟布置了左、右拐14个弯道,弯道曲线最大半径120米、最小半径只有8.8米,而赛车的平均速度为205千米/小时,最高允许时速达327千米/小时。

赛车过弯道的向心力显然是靠车与地面的摩擦力来提供的。如正压力等于车重,当车速

较高时,摩擦力远远满足不了安全通过弯道的需要。设计者在这里运用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做了精心设计。除车体本身的流线型设计和底盘的导流板能产生下压力外,还在车的前、后安装了定风翼。定风翼如同倒装的飞机机翼,机翼产生上升力,而定风翼在赛车高速奔驰时产生的是下压力。

弯道,也是对车手赛车驾控技术最严格的考验。为顺利通过弯道,车手只有重踩刹车,将车速由高速降到2档以下,设赛车过最小弯道(R=8.8米,又称发夹弯)时车速为70千米/小时,不难算出车手此时的向心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4.38倍,即a n=4.38g,车手所承受的向心力也高达其体重的4.38倍,犹如瞬时对车手的颈部肌肉加上了约35千克侧向负荷。这对一般人来说,绝对是难以承受的;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有如此大的抗荷耐力。

能够驾驭F1赛车,特别是每年的参赛者,不但要有精湛的驾驶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人的体魄。所以当听说FIA(国际汽车联合会)颁发的F1赛车特别驾照的获得者,全球只有百十来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题还是回到铁路提速上吧。

旅客乘坐火车,要求的是舒适和安全,而不会要求享受F1赛车手“超速感应的刺激”。所以对弯道向心力一定要有严格控制。列车通过弯道时的向心力主要是通过提高弯道外侧钢轨的高度,利用外轨超高,使车体向弯道内侧倾斜而获得。如图所示,设左右车轮滚动圆间距离为S、外轨超高为h、车重为G、轨道支承力为N,它们的合力(即列车转弯时的向心力)F=Gtanα。因为sinα=h/S,当α较小时,tanα≈sinα。所以F=Gh/S——(1),因此向心加速度a=gh/S——(2),还可推出弯道半径R=V2S/gh——(3)。

在客货混运的普通线路上,为了保证运行速度较慢的货物列车的安全,更要保证列车在曲线上停车时决不能向内侧倾覆,我国铁路干线规定,最大允许超高为150毫米。

在外轨超高极限值的限制下,当较高速度的列车通过弯道时,外轨超高所能提供的向心力显然不能满足列车转弯实际需要的向心力,它们之差称“未平衡的向心力”(有时干脆直接称它为“未平衡的离心力”,用a1表示)。通过对乘客舒适度的反复实验,我国铁路设计标准规定,通过弯道时未平衡的离心加速度最大不能超过0.077g。将这个加速度值折算成外轨超高量可能更容易理解。取S=1.5米,将a1=0.077g代入(2)式,算出相当高度h1=116毫米,并形象地称此高度为“欠超高”。我国铁路干线允许欠超高为110毫米。

“欠超高”实质就是将外轨超高后所提供向心力不足的部分,利用列车轮轨之间尤其是外侧轮轨之间的横向作用力来补充,而对车内旅客则是利用人与地板或座位间的摩擦力来提供。所以在计算最小弯道半径的公式中,超高h是取实际外轨超高h0与欠超高h1之和。如取

h=h0+h1=250毫米、车速v=300千米/小时,代入(3)式,可算出对应弯道最小半径R min=4250米。

我国铁路干线弯道半径一般是800~1000米左右,所以在铁路提速前要对旧线进行大规模改建。

目前我国铁路已实现的提速基本上都是在既有线路上进行的。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多山,弯道多、半径小,如仅靠改造线路提速将非常艰难。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铁路客运装备,当列车经过弯道时,车厢能利用惯性自动倾斜,以补充所需的向心力;既能以较高速度通过弯道,又能有效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速摆式列车。这种列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验运行阶段。

为使列车快速通过弯道,工程技术人员遵循力学规律,做出了许多努力。力学知识对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新时代,力学更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黑洞及其视界附近的物理规律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在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著作《宇宙体系论》中就预言:如果它引力足够强,光速也不足以成为逃逸速度的话,我们可能会看不见它。宇宙中最大的天体可能是完全看不见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牛顿引力理论基础上的,当时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验证他的想法。直到100年后,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它在基本概念上与牛顿引力理论完全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构成了一个四维时空,时空的几何性质与物质,通过爱因斯坦引力方程联系起来,物质是引力的源,也决定了时空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发表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立即对球对称的情况求出了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解。按照这个解,质量为M的不旋转的球形天体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 g,半径内外时空性质迥然不同,而R g定义为引力半径或史瓦西半径。同以前的拉普拉斯一样,他也不知道这种天体是否真地存在。这个问题直到1939年才得到证明,当时奥本海墨和一个学生共同证明:一颗冷却的、质量非常大的恒星,理论上必然要无限坍缩而变成黑洞,即黑洞可能是真实的天体。

黑洞的形成

目前认为黑洞是质量达太阳数十倍的巨型星球在其生涯的最后一刻发生大爆炸后形成的。在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子核进行着强烈的聚变反应,这种热核反应释放出来的核能与聚向中心的引力相抗衡,使恒星维持着稳定的状态,同时向外界辐射出巨大的光能

和热能,时间长达几十亿、几百亿年。但稳定的热核反应不可能永远持续,当热核反应不能稳定进行时,恒星就走向毁灭。

衰老的恒星如何演变,取决于剩下的星核的质量。其中,小质量和中等质量星核的恒星将成为白矮星;而当剩下的星核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1.4倍时,其引力足以把星核内的原子压缩到使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子的程度,此时星核就成了一颗中子星;而当星核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2~3倍时,再不会有任何力能够与引力抗衡,星体将不可避免地一直坍缩下去——理论上,最后成为体积为零、密度无穷大的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黑洞的形成过程目前还只是天体物理理论的一种推测。

史瓦西半径任何天体都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即史瓦西半径R g。在R g的里面,时空弯曲得非常厉害,以致光都不能逃逸出来。按照狭义相对论:光速是任何物体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因此也就没有任何别的物体能从史瓦西半径以内的区域逃出。史瓦西半径的数学表达式为R g=2 GM/c 2(1)其中c为光速,G为牛顿万有引力常数, M为质量。从这个数学表达式,我们可以看到史瓦西几何所具有的普遍性,因为它与恒星的类型无关,而只依赖一个参数——质量。因此按照公式(1)可以计算任何一个球形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大小,比如太阳。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带入公式后算出史瓦西半径大约为2.95千米,即如果太阳被压缩进直径5.9千米的球内时,它将成为黑洞。而地球若成为黑洞,则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包括大气、海洋、山脉、河流和一切生物,要全部压缩到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内。

视界视界是黑洞的边界,是黑洞表面距离中心半径为R g的一个球面。因此它的半径依赖于黑洞的质量。视界是时空的分界,它将所有事件分为两类。在视界以外,可以由光信号在任意距离上相互联系,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正常宇宙;而在视界以内,光线并不能自由地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理,而是朝向中心集聚。而且进入视界的外来辐射也将继续进入黑洞,而不可能被反射出去。

奇点用视界包围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质量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黑洞的质量越小,平均密度越大。当天体坍缩到越过视界时,引力仍占压倒性优势,它将继续向中心坍缩,天体的所有物质最后聚集在中心的一个点上。体积为零,质量虽然有限,但密度却无穷大,这个点就是奇点。

黑洞的简单物理规律

引力规律天体(或天体系统)的引力半径R g与它的实际尺度R之比率R g/R=2GM/

(Rc2 ),标志着该天体(或天体系统)引力场的强弱:若R g/R《l,则属于弱引力场;若 R g

/R≤1,则属于强引力场。地球、银河系、太阳、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引力场的数量级依次为10-8.9、10-6、10-5.4、10-4、10-1和1。由此可见,大部分天体(或天体系统)的引力场很弱,

时空弯曲很小,牛顿引力理论完全适用;但黑洞引起的时空弯曲很大,必须用广义相对论处理。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数字就可以理解,黑洞强大的引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图1表示一个球对称恒星引力坍缩的四个阶段,越来越多的光逐渐被留住。坍缩之前(图la),恒星的体积远大于史瓦西半径所规定的尺度;按照广义相对论,它的引力场对光线几乎没有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出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传播。随后,恒星坍缩(图

1b),随着其半径趋近于史瓦西半径,引力阱加深,时空弯曲程度增大,光线被迫弯曲,偏离直线。当恒星半径等于1.5倍史瓦西半径时,出射的光线会背道而驰,落回恒星表面,就像喷泉的水。这些光线组成一个光球,像茧一样包裹着坍缩中的恒星。远处的观测者只能偶尔看到少数逃逸出来的光子。随着引力坍缩的继续,能够逃逸的光子越来越少,光的“逃逸锥”在不断缩小(图lc),当恒星达到临界的史瓦西半径时,所有光线都被捕获,即使那些沿径向射出的也不例外。逃逸锥完全关闭,光球消失,黑洞也就形成(图ld)。其表面,即史瓦西球面,就是不可见区域的边界,也就是所谓的视界。

黑洞无毛定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一个黑洞或一块方糖都是极为复杂的物体,因为对它们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们的原子和原子核结构在内的描述,需要有亿万个参量。与此相比,一个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学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黑洞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物体,如果知道了它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也就知道了有关它的一切。

黑洞几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质所具有的任何复杂性质。它对前身物质的形状或成分都没有记忆,它保持的只是质量、角动量、电荷。消繁归简或许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征。有关黑洞的大多数术语的发明家约克·惠勒,在60年前把这种特征称为“黑洞无毛”。

一开始,这只是一种猜测,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严格的数学证明。这是包括默东天文台的布兰登·卡特和澳大利亚的加里·班亭在内的理论物理学家l5年努力的结果。他们证明,描述一个平衡态黑洞周围的时空几何只需要3个参量,从而证实了惠勒的表述。

黑洞的参量是可以精确测量出来的,尽管是借助于理想实验。可以把一颗卫星放在围绕黑洞的轨道上,并测量卫星的轨道周期,从而得到黑洞的质量。黑洞的角动量可以通过比较朝向视界的不同部分的光线的偏转来测量。

对于上文提到的有一定质量的克尔-纽曼黑洞,电荷和角动量都有上限,也就是都受到保证视界这一条件的限制。如果在某个大质量恒星的引力坍缩过程中,这个限制被违反,黑洞就成了裸奇点,并能影响到宇宙中的远距离处。然而,物理学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种情况被自然规律所禁止,因而不会发生。

既然只由3个参量支配,一个黑洞就像一个基本粒子一样简单。尽管基本粒子也是把质量、角动量、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体积内。但是,只要考虑一下视界存在的条件,就知道

没有什么比基本粒子与黑洞的差别更大。以电子为例,实验已经确定它的3个参量,就相同质量来说,电子的电荷和角动量超过黑洞上限的1088。这个令人惊谔的数字甚至超过了可观测的宇宙基本粒子总数,而这正是一个电子和一个克尔-纽曼黑洞之间差异的量度。

x射线辐射规律理论上认为物质掉入黑洞时会有x射线辐射,我们以气体为例讲述一下物质发生辐射的物理过程。当气体围绕黑洞旋转而趋近黑洞时,相对于黑洞会有较大的角动量,还会形成气盘。气盘中的气体会受到挤压,同时相邻气体的粘滞性引起摩擦产生热能。随着气体旋转速度的加快,它们被压缩得也愈加厉害,温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这种下降的热涡气流旋的温度和密度最后变得非常高,当它们接近视界时就会发射X射线。

有关黑洞的其他一些物理性质,因涉及量子理论和现代的物理学原理,如黑洞的熵、黑洞蒸发等黑洞的量子性质,在这里没有详细介绍。因为黑洞的量子理论似乎导致了物理学中的一个新的不可预测性层次,它超出了与量子力学有关的通常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黑洞看来具有内在熵,并使信息从我们所在的宇宙区域中失去。应当指出,这些说法是存在争议的:许多研究量子引力的人(包括从粒子物理学进入这一领域的几乎所有人)都本能地反对关于一个系统的量子状态信息可能丢失的概念。量子理论认为黑洞发出辐射并损失质量,最终它们似乎完全消失,带走了内部存储的信息。遗憾的是,与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同,黑洞这一额外的层次很难用实验验证。关于黑洞的研究和认识会随着更先进的观测手段和物理理论的不断进步,取得新的成果。这个神秘的天体最终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个时候我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将取得更多的成果。

纳米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将会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从而引起2l世纪又一场产业革命。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结构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该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或称毫微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和分子层次上对物质存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等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纳米技术能够从汽车车身应用到车轮,几乎可以涵盖一辆汽车的全部,纳米技术在汽车材料上的广泛应用,也将使汽车产生质的飞跃。就目前来说,只有纳米技术,才是新世纪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目前,纳米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纳米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一般塑料常用的种类有PP(聚丙烯)、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ABS(方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A(聚酰胺)、PC(聚碳酸酯)、PS(聚苯乙烯)等几十种,为满足一些行业的特殊需求,用纳米技术改变传统塑料的特性,呈现出优异的物理性能,强度高,耐热性强,重量更轻。随着汽车应用塑料数量越来越多,纳米塑料很可能会普遍应用在汽车上。这些纳米功能塑料最引起汽车业内人士兴趣的,有阻燃塑料、增强塑料、抗紫外线老化塑料、抗菌塑料等。

阻燃塑料是以纳米级超大比表面积的无卤阻燃复合粉末为载体,经表面改性可制成的阻燃剂,利用纳米技术添加到聚乙烯中。由于纳米材料的粒径超细,经表面处理后具有相当大的表面活性,当燃烧时其热分解速度迅速,吸热能力增强,从而降低基材表面温度,冷却燃烧反应。同时当阻燃塑料燃烧时,超细的纳米材料颗粒能覆盖在被燃材料表面并生成一层均匀的碳化层,此碳化层起到隔热、隔氧、抑烟和防熔滴的作用,从而起到阻燃作用。这种阻燃塑料具有热稳定性高、阻燃持久、无毒性等优点,消除普通无机阻燃剂由于添加量大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材料污染环境带来的缺陷,可以取替有毒的溴类、锑类阻燃材料,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强塑料是在塑料中填充经表面处理的纳米级无机材料蒙脱土、CaCO3、SiO2等,这些材料对聚丙烯的分子结晶有明显的聚敛作用,可以使聚丙烯等塑料的抗拉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弹性模量上升,使塑料的物理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强增韧塑料可以代替金属材料,由于它们比重小,重量轻,因此广泛用于汽车上可以大幅度减轻汽车重量,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这些用纳米技术改性的增强增韧塑料,可以用于汽车上的保险杠、座椅、翼子板、顶蓬盖、车门、发动机盖、行李舱盖等,甚至还可用于变速器箱体、齿轮传动装置等一些重要部件。

抗紫外线老化塑料是将纳米级的TiO2:、ZnO等无机抗紫外线粉体混炼填充到塑料基材中。这些填充粉体对紫外线具有极好的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因此这种塑料能够吸收和反射紫外线,比普通塑料的抗紫外线能力提高20倍以上,据报道这类材料经过连续700小时热光照射后,其扩张强度损失仅为10%,如果作为暴露在外的车身塑料构件材料,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抗菌塑料是将无机的纳米级抗菌剂利用纳米技术充分地分散于塑料制品中,可将附着在塑料上的细菌杀死或抑制生长。这些纳米级抗菌剂是以银、锌、铜等金属离子包裹纳米TiO2、CaCO3等制成,可以破坏细菌生长环境。据介绍无机纳米抗菌塑料加工简单,广谱抗菌,24小时接触杀菌率达90%,无副作用。高效的抗菌塑料可以用在车门把手、方向盘、座椅面料、储物盒等易污垢部件,尤其是公交车扶手采用无机纳米抗菌塑料,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传播,改善车上卫生条件。

二、纳米技术在汽车润滑油上的应用

纳米润滑剂是采用纳米技术改善润滑油分子结构的纯石油产品,它不对任何润滑油系列添加剂、处理剂、稳定剂、发动机增润剂或减磨剂等产生作用,只是在零件金属表面自动形成纯烃类单个原子厚度的一层保护膜。由于这些极微小的烃类分子间的相互吸附作用,能完全填充金属表面的微孔,它们如液态的小滚珠,最大可能地减少金属与金属间微孔的摩擦。与高级润滑油或固定添加剂相比,其极压可增加3~4倍,磨损面减少16倍。由于金属表面得到了保护,减少了磨损,耗能大大减少,使用寿命成倍增长,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纳米润滑剂”的最大特点是:它所针对的是金属表面,而非润滑油本身,这些极微小的烃类分子,由于金属表面的相互吸附,这些纳米微粒能够完全填充金属表面的细小微孔。从而使得这些成千上万如液态状的小液珠,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金属与微孔间的摩擦和磨损。这种全新概念的单分子纳米润滑技术,将会给磨损部件的设计带来深刻的变革。

三、纳米技术在汽车燃油上的应用

目前在汽车中大量使用的汽车和柴油,由于其中含有少量的硫,发动机工作时,在燃烧过程中就会产生CO2、SO2等气体。如果在汽油或柴油中加入适量的纳米添加剂,它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就可以形成非常好的催化剂。经它催化后的燃油,不仅含硫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低于0.01%),且燃油的燃烧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而纳米汽油是采用最新纳米技术研制开发的汽油微乳化剂,能对汽油品质进行改善,最大限度地促进汽油燃烧。使用时,只要将微乳化剂以适当的比例加入汽油即可使用。在汽油中加入微乳化剂后,可降低车辆消耗10%~20%,提高25%动力性,并使尾气中的污染物降低50%~80%,还可清除积碳,提高汽油的综合性能。

四、纳米技术在汽车轮胎上的应用

当前,汽车轮胎几乎都是黑色的,对于人们来说,一种颜色往往显得有些单调,由于在生产橡胶时,为了能够提高轮胎的强度,抗老化性及耐磨性,往往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黑来实现。如果在生产橡胶轮胎过程中运用纳米技术,不仅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彩色轮胎来,而且还能够使轮胎侧面胶的抗折性能由目前的10万次提高到50万次,耐磨性和强度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和其经济性。

五、纳米技术在净化和检测汽车尾气上的应用

汽车尾气,由于含有大量的SO2、CO及N0x等有害气体,而且又属于“近地层排放”,严重污染着人类的生活空间及呼吸层,同时还容易形成臭氧层,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极大。目前国内外治理汽车尾气的方式通常采用电喷技术和三元催化转化装置。如果采用纳米技术治理汽车尾气,其氧化还原能力将远远超过目前采用的任何技术水平。据一项实验报告显示:

将试验用车的三元催化转化器卸下,然后加入纳米汽车添加剂运行3500千米后,发现该试验用车在双怠速运行下,碳氢化合物排放下降了43.2%,氮氧化物排放下降了7.8%,污染率明显降低,因此,纳米技术在净化汽车尾气方面大有作为。

而纳米技术在汽车尾气检测装置上也有广阔的运用。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由纳米技术制成的汽车尾气光谱分析检测装置,不仅可以快速判断汽车尾气排放是否达到环保标准,而且还能分析尾气成分,帮助驾驶员掌握汽车的运行状况。该装置主要测量汽车尾气在紫外波段上的吸收情况,其工作波段为200~270纳米。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在该波段上都会形成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吸收光谱。该装置还具有动态检测能力,即使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也能进行检测,精度可达十亿分之一。

六、纳米技术生产自我清洁的汽车玻璃

纳米技术的出现导致光催化技术的出现,让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一种高科技新型复合纳米材料,激发出“电子-空穴”和周围的水、氧气发生反应后,就具有了极强的还原能力,能将空气中的甲醛、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直接分解成无毒无味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改变传统的离子空气净化器只能清新空气,无法消除大部分污染物的状况。另外,在生产领域,此项技术还可用于生产自我清洁的汽车玻璃、高层建筑玻璃、防雾灯及防污抗菌的布料和组建更经济的无污染车间等。

七、未来的纳米汽车

未来的纳米汽车,不但外观色彩鲜艳,而且更具有超越性能和广泛的设计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固耐用,安全可靠。由于纳米材料在汽车上大量使用,将来的纳米汽车在硬度,挠度及抗震性能上都会大幅度提高,其安全性能随之增加,从而变得更加坚固耐用和安全可靠。小发动机室,大乘车空间,纳米技术的应用,将非常容易缩小发动机及零件的尺寸,使得发动机、底盘等装置更加紧凑,从而有效地增大驾驶室或乘车空间。

大功率、低排放。纳米技术在燃油及润滑中的广泛应用,使未来汽车的节能程度会大幅度提高,汽车也因此变得更加经济和普及,从而使未来汽车达到大功率、低排放的要求。

总之,纳米技术能够从汽车车身应用到车轮,几乎涵盖了汽车的全部,使得未来的纳米汽车更加经济舒适、安全可靠、动力强劲和色彩鲜艳。

诠释潮汐现象

一、潮汐及其成因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运动,“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葛洪,公元281~361,东晋),即一昼夜中两次涨起、两次跌落。白天上涨的叫做“潮”,晚上上涨的叫做“汐”,合称“潮汐”。在潮汐涨落的每一周期内,当水位上涨到最高位置时,叫做高潮;当水位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叫做低潮。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水位差叫做潮差。从低潮到高潮的过程中,水位逐渐上升,叫做涨潮;从高潮到低潮的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叫做落潮。

我国钱塘江人海口就是世界两大观潮胜地之一(另一为亚马逊河北河口),惊心动魄的自然界景观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公元前2世纪早期的文献已记载月望(满月)之日十分壮观的海潮(枚乘《七发》,公元前140)。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指出潮汐与月球的依赖关系。封演的《见闻记》精确地记述了涨潮时间的逐日变化。其后更有余靖、张君房、燕肃、沈括、郭守敬等人对潮汐观测的精确描述。李约瑟(Joseph Heedham,1900~1995)曾说:“在近代以前,中国对潮汐现象的了解与兴趣,总的来说多于欧洲”。

近代潮汐的研究,是利用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后又经伯努利、欧拉及拉普拉斯等人的工作而趋于完善。20世纪以来,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潮汐的研究结合实际海陆分布、深海、浅海等不同因素,数据更加精确。根据牛顿的理论分析,潮汐现象是由于太阳、月球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异产生的。

月球引力对海洋潮汐的影响如图l所示,设C’为地心、M为月球球心。月球与地球构成地月引力系统,可近似认为二者是以其公共质心C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地球、月球、公共质心始终都在同一直线上。就地月系统来说,存在着两种运动,即地月系统绕其公共质心C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地球绕自转轴(后称为地轴)的自转运动。

在地球自转运动时,地球表面上任一水质点都受到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的作用。但对于地球上每一点来说,其大小和作用方向都是不变的,所以通常都被包括在重力的概念之中,它们的作用只决定着地球的理论状态,而对潮汐现象没有影响。故在引潮力分析中,可假定地球是不自转的。

在研究地月系统绕其公共质心C的圆周运动时,地球表面任一点都受月球的引力和地月系统绕公共质心C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作用。由于地球是一个刚体,所以当地心C’在绕地月系统的公共质心C进行圆周运动时,地球上其他各点并不是都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的,而是以相等的半径(C C’)、相同的速度作平行移动。即整个地球是在平动,而不是转动。因此,

地球上任一质点由于绕公共质心C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都相等,也就等于地心处相等质量质点绕公共质心C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而地心处的质点绕公共质心C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又与月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相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从而地面上任一质点由于绕公共质心C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也就等于月球对地心处具有相同质量质点的引力大小,其方向在各地均都与月球对地心处的引力方向相同,这个力用厂f c表示,如图2(a)所示。这是地球平动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球上的每一个质点都随同地球中心同步绕公共质心C做圆周运动。否则,地球将会被不同方向和大小的月球引力所分裂而不再是一个整体,这个力用f表示,如图2(b)所示。引力f产生两种效果。一个作用是使诸单位质量水获得各自以C'C为半径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根据前文可知,此力等于月球作用于地心处单位质量物质的力f c。另一作用就是产生月球潮汐力F。故月球引潮力定义为:地球表面单位质量体元所受月球引力f与地心处单位质量物质引力f c(平均引力)的矢量差,即F=f-f c。其中,f c显然等于GM/d2,G、M和d分别表示万有引力常量、月球的质量和地心-月心距离。地表各处引潮力如图2(c)所示。图2(d)是以图2(c)中的P点为例,表明月球引力以及向心力和引潮力间的关系。但各地水质点所受月球对它的引力大小都不相等,因此各地水质点的引潮力是不相同的。现在参考图3,计算位于地面P处单位体元物质所受引潮力,将该力沿径向v和切向H投影,得

F v=f v-f cv=Gmcos(θ+φ)/l2-Gmcosθ/d2, F h=f h-f ch=Gmsin(θ+φ)/l2-Gmsinθ/d2。其中,竖直力F v使海水“涨起、跌落”;而沿地面的水平分量F h造成海水的“潮流”。如图2(c),我们计算离月球最近处的A点及离月球最远的B点的引潮力。两处单位质量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向心力在同一直线上,取地心指向月球心为坐标OX,在式②、③中,θ+φ=0、l=d-R为地球半径,引潮力为F AX=GM/(d—R)2一GM/d2=GM [d2-(d—R)2]/ (d—R)2 d2=GM(2d—R)R/(d—R)2d2。由于地月距离远大于地球半径,所以2d-R≈2d、d-R≈d,所以F AX=2GMR/d3。同理,B点处引潮力为F BX=GM/(d+R)2-GM/d2=-2 GMR/d3。由此可见(如图4所示),A、B两垂点处引潮力大小相等,都背离地心向“上”,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有拉

起趋势而“涨起”。在点A处,引潮力(潮水)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一致,故称顺潮;在点B处,引潮力(潮水)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故称对潮。在D、E两处,由于F H与F v相比微乎其微,故引潮力相等且指向地心向“下”,迫使海水有下压趋势而“跌落”,产生落潮,因而形成了潮汐椭圆,使得地球表面的海水成一椭球,且椭球的长轴总与地球球心、月球球心的连线重合。考虑到地球的自转,这样的表面形状会逆着地球自转方向相对地球表面移动,造成同一地点每日出现涨落两次的潮汐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潮汐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各处所受天体引力不均匀而形成的,这种不均

匀常用“引力梯度”描述,故称潮汐源于引力梯度。

太阳引力对海洋潮汐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讨论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时,由于日一地距离比地球半径大得太多,所以把地球看作一个质点。但当我们分析太阳引力在地球上的分布和与其有关的潮汐现象时,必须考虑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用同样的的方法可以讨论出太阳的引潮力定义为:地球表面单位质量体元所受太阳实际引力f与地心处单位质量物质引力f c(平均引力)的矢量差,即F=f-f c,F、f c和f分别表示太阳引潮力、向心力和实际引力。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在《宇宙体系论》中曾有一段有关论述:“设想在太阳正下面的地上有一滴海水,它将比地心处受到更大的引力,因此这滴水分子有离开地面的倾向,可是它为其重力所维系使这种倾向减小。半天(注:指12小时)以后这滴海水正好位于同太阳相对的地方,在那里它受到的引力比地心处小,因此地面有离开它的倾向,但水分子的重力维系着它,使它的重力仍为太阳的引力所减小”。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地表A、B两处相对方向的两滴海水,由于受到太阳方向的引力,都有离心向“上”的趋势。同理:在D、E两处,引潮力几乎指向地心。地球表面附近各处引潮力连续过渡使海水表面成椭球状(如图4所示)。二、潮汐的变化规律(潮汐的周期性)

由于引潮力与天体和地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因而潮汐也具有周期性变化。

潮汐的日变当只考虑天文因素(月球)的影响时,潮汐的日变有如下规律:当月球赤纬为零度时,即月球在地球赤道平面内时,海面在一个昼夜将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钟,涨落潮时间各为6小时12.25分钟,而且潮差相等。如图4所示,此时近月点A、远月点B均处于高潮位,点C处于低潮位。因为月球公转角速度仅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的1/30,所以在一昼夜内可简单地认为月球静止不动,即椭球相对于月球静止,只有地球的自转,则地球赤道面上的各点将依次经过B、D、A、E点。一昼夜地球上各点将出现两次高潮和低潮,且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与赤道对称。当月球赤纬不为零时,地球上各点的潮汐类型和潮差有所不同,但分析方法与上面相同。

潮汐的月变潮汐的月变有两种,一种是半月周期潮,另一种是月周期潮。半月周期潮是由月、日、地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当朔、望月(农历初一、十五)时,月、日、地三个天体的中心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5所示,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因此,它们所合成的引潮力在一个月之内最大,所以潮汐现象特别明显,高潮特高、低潮特低、潮差最大,故称为大潮。“初一、十五涨大潮”就是这个道理。它的变化周期为半个月。当月相处于上、下弦(即初八、二十三)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形成直角,月、日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因月球而生的涨潮被因太阳而生的落潮部分抵消),故这时合成的引潮力最小,此时高潮不高、低潮不低、潮差最小,称为小潮。它的周期也是半个月。因此在一般

情况下,每个朔望月有两次大潮、两次小潮,每个太阴日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月周期潮,是由月球绕地球旋转产生的。当月球运行到近地点时,引潮力要大一些,因此潮差也要大一些,这时所发生的潮汐称为近地潮。当月球运行到远地点时,引潮力和潮差都要小一些,这时所发生的潮汐,称为远地潮,它们的变化周期为一个月,故称为月周期潮。

潮汐的年变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产生的潮汐,要比远日点产生的潮汐大10%左右。它的变化周期为1年。多年内月球的轨道在其长轴方向上不断地变化着,近地点也在不停地向东移动,其周期约为8.85年,因此潮汐也有8.85年的长周期变化。此外,由于黄白(黄指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白指白道,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交点的不断移动,其周期约为18.61年,故潮汐还有18.61年的长周期变化。

潮汐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变化(自然因素) 地球上的潮汐变化除了与天文因素有关,还受气流、洋流、海水深度和沿岸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加拿大芬地湾和地中海都在同一纬度上,但前者在世界上以潮差最大而著称,其潮差高达19.6米,而后者潮差还不到40厘米。又如北部湾和墨西哥沿岸一些港口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应属于每天两涨两落的半日潮区,然而那里却出现了一涨一落的全日潮。世界上一些喇叭形河口区,由于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由于河槽变窄,河底迅速升高,大量的水拥人河道,潮波的能量高度集中,使潮

峰传播速度大于潮谷传播速度,当潮峰追上潮谷时,潮波前坡壁立,波顶倒卷而破碎,水位暴涨,流速迅疾,即出现波涛澎湃的涌潮)。这些地区历史上的最大潮差曾达8.93米。再如理论上的大潮应该出现在朔日和望日,但实际上却要延迟1~3天。每天的高潮应该出现在月球上中天和下中天时刻,但实际上,高潮到来的时刻往往要推迟几个小时。

三、产生潮汐的动力——

引潮力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差别

首先,潮汐现象的成因,不是天体引力本身,而是天体引力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用引潮力表示)。如果地球是质点,地球上就无所谓受力不均的问题,也就无所谓潮汐现象。事实上,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巨大球体。球体的不同部分,由于对天体的距离和方向各不相同,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引力。在这样的引力作用下,地球由正球体变成橄榄球体。地球上所受天体引力分布不均是地球产生潮汐现象的直接原因。根据受力分析,实际引力可分为平均引力(地心处单位质量物质引力)和引潮力(如图2(d)所示)。前者是天体相互绕转的原因,后者是地球潮汐变形的原因。天体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潮汐变形,是天体引力的双重效果。因此,天体的引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引潮力,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其次,天体潮汐现象的动力——引潮力比天体引力小得多。在地球的正反垂点A和B,见图2(c),其单位质量体元所受天体引潮力最大,为F=F Ax=2GMR/d3=F Bx=(GM/d2)×(2R/d)。而天体对地心单位质量物质引力大小为F0=GM/d2,因此F0:F=1:2(R/d)。因月地距离(d月地)是地球半径(R)的60倍;日地距离(d日地)是地球半径的23400倍,故正反垂点所受的月球引力和引潮力之比为30:l;所受的太阳引力和引潮力之比为11700:1。毫无疑问,对于月球或太阳来说,引力和引潮力大小悬殊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从它们的大小来看,引力和引潮力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太阳引力大于月球引力,而月球的引潮力大于太阳的引潮力。太阳、月球对地球球心处单位质量的引力决定于GM/d2;而两者对地球正、反垂点的引潮力决定于2GMR/d3。因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之比为f日/f月=(M日d月地2)/(M月d日地2)=288:1;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之比为:F A日/F A月=(M日 d月地3)/(M月d日地3)=1:2.2。这就是说,太阳对于地球的引力远远大于月球的引力;反之,月球对于地球的引潮力却比太阳的引潮力大两倍多,因此,由月球造成的潮汐——太阴潮是主体;由太阳引潮力造成的潮汐——太阳潮是陪衬。地球上的潮涨潮落正是它们两者合成的结果。

四、潮汐对地月系的影响

潮汐能把巨大的船只推向上游、能将坚固的海堤冲垮。根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原理知,这是由消耗地球自转的能量得来的。潮峰总是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东向西推赶,潮水必然与海底发生磨擦,损耗地球自转能量,减慢地球自转速度,从而使地球上的“日”逐渐变长。由于海水有滞性,所以地球潮汐形变的产生总是被推迟。这样,高潮的潮峰并不正好对着和背着月球,而是如图6所示,有一定角度的偏转。潮峰延迟,必然产生一对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力偶a和b,它对地球的自转起着经常的减缓作用。地球自转减慢速度非常微小,以至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地球自转看成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并以此作为计时的基准。直到200年前德国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康德提出潮汐摩擦理论,他认为月球公转加速的现象是地球自转长期减慢引起的。

这种现象可以运用物理学中旋转物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在外界对物体产生的合力矩为零时,物体的转动惯量J和角速度ω的乘积保持不变,即Jω是恒量。式中转动惯量J 为表征转动物体惯性的物理量,它由转动物体的质量、质量分布及转动轴位置决定。若物体质量和转轴的位置一定,而质量分布发生改变,转动惯量则会发生改变。如果质量向转轴远离,转动惯量J就会增大,则根据Jω是恒量可得,物体旋转角速度会减小。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将手臂和腿收拢时会引起转动惯量J减小,从而使旋转角速度ω加快。对于潮汐,海水质量远离地心,会使地球的转动惯量变大,地球自转速度会略有减慢,地球

自转周期T会变长(一天的时间T=2π/ω),即每天时间会变长,但变化很小。直到本世纪30年代发明了走时非常稳定准确的石英钟,才通过实验测出地球自转速率的细微变化。

目前认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速度大约是每100年自转周期增长l~2毫秒(一般取0.0016秒)。科学家通过近些年对古代珊瑚化石的研究,还发现古时候的1天比现在短得多。珊瑚在生长过程中,每天分泌的碳酸钙,在其躯体上留下一条条宛如树木年轮一样的日纹。人们惊奇地发现,6500万年前珊瑚化石上的每个年带中有376条日纹、4亿年前有400条日纹,这表明那些年代的1年分别是376天和400天——这和现代推算的数值基本一致。

另外,引潮力不但对海水,对地球大气层乃至地壳都有作用,形成“大气潮”“固体潮”。由于引潮力将本是球形的星体拉成长球形,如超过一定限度就有可能被拉断。休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在木星引潮力作用下解体的。

五、潮汐能

潮汐能主要来自海洋潮汐摩擦作用消耗的地球自转动能。设地球的自转动能E K=C/T2,式中T=8.64×104秒;C =1.65×1030焦耳·秒,为一常数。据天文测算,地球自转周期大约每100万年增加16秒,据此估算潮汐的功率:100万年(t=1×106年=3.15×1013秒)内,地球自转周期增加量△T=16秒。在△T时间之前,地球的转动动能E K1=C/T2;经过△T时间之后,地球的自转动能E k2=C/(T+△T)2。地球减少的动能△E K=E K1-E k2=C [2T·△T+(△T)2]。由于T ≥△T、2T·△T≥(△T)2、T4≥2T3+△T+T2(△T)2,所以△EK≈(2C·△T)/T3=8.2×1025焦耳。潮汐摩擦功率P=W/t=2.6×1012瓦。

如此巨大的潮汐功率,说明潮汐能是一种高效、无污染、可再生的资源。为此,可合理选择海湾拦海筑坝,建立潮汐发电站,充分利用每一次涨潮和落潮后产生的水位差而放水发电。如图7(b),落潮时,堵住通道,当潮落至最低点时,放水发电;待内外水面高度相同,再堵住通道,直到下次涨至最高点,打开通道,又进水发电,如图7(c)所示。

从热力学角度看植物绿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大气的组成、温度、湿度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护大气环境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植物绿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水分散失是大气湿度和温度主要调节器

任何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规则热运动,当物质中分子数密度不均匀时,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便使分子从数密度高的地方迁移到数密度低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扩散现象。1855年法国生理学家菲克(Fick,1829~1901)提出了描述扩散现象的基本公式——菲克定律,认为在一维(如Z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总质量△M/△t与密度梯度dp/dZ之间的关系为△M/△t=-Dadp/dZ,式中的比例系数D为扩散系数,其单位为m2·s-1,负号表示粒子向粒子数密度减小的方向扩散,A是流体垂直

于Z方向的截面积。

每一个生命系统都可以分成许多组织,组织由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及细胞与外界之间都由细胞壁和细胞膜分隔开,这些系统常常是通过扩散来交换物质的。

图为树叶的局部横切面,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整齐而紧密,无胞间隙,表皮上有气孔,一般下表皮比上表皮多,有的植物叶的上表皮无气孔,但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气孔则分布在上表皮。气孔是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门户。

每片植物的叶面都有数量可观的气孔,这些气孔便是细胞中的水汽蒸发到大气中的通道,图中右侧是某个气孔的放大图,P1、P2、分别为大气及叶内的水汽密度,L为气孔厚度,箭头表示水汽分子扩散方向。设水汽扩散系数D=2.4×10-5 m2·s-1,气孔截面积A=8.0×10-11m2,气孔厚度L=2.5×10-5m,P1=0.011kg·m-3,P2=0.022 kg·m-3。由菲克定律知,一个气孔每小时向外扩散的水汽的质量为m=DA(P2-P1)t/L=3.04×10-6g。若植物叶表面积为10cm2,每平方厘米叶面上的气孔约为104个,则一片叶子在l小时内向外扩散的水汽的质量约为0.304g,1天内可向外扩散的水汽质量约为7.2g,一棵大树有很多叶片,其散失水分的质量更

是可观,这对空气湿度的调节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水的汽化热很高,在烈日下,植物叶片将蒸发出更多的水汽,吸收更多的汽化热,使气温得到充分的调整。

因此,植物叶面的水分散失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调节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利保证

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吸收太阳的光能,利用和H2O合成有机物(糖类)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释放出O2,其化学反应式为 6 CO2+6H2O→C2H12O6+6O2,△G0=

2879kJ。

当代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原初化学成分绝大部分是I2(约占3/4)和He(约占1/4),任何行星形成之初,原始大气中都有大量的H2和He,但是现在地球大气里几乎没有H2和He,而主要成分都是N2和O2。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大气分子的热运动使它们逸散,原始的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太空中。之后,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状态,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而地球的引力又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周围,这使第二代大气也缺少O2,主要成分是CO2、CO、CH4和NH3。CO氧化为CO2,甲烷氧化成水汽和CO2,NH3氧化成水汽和N2。

绿色植物出现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出O2,使大气中的O2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以O2、N2为主的现代大气。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CO2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呼吸放出大量CO2、消耗大量O2,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并放出O2,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会不断增加,而当O2消耗后得不到补充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不能维持。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不断吸收CO2、放出O2,才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了自然界中的碳素循环。

因此,可以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唯一的、最大规模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O2,的加工厂,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基本来源,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库。

另外,地球表面被大气层所覆盖,大气透射太阳光,同时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大气自己也向太空发射热辐射能量;地球表面向太空发射的热辐射也要透过大气。研究发现,大气对太阳光(可见光)的透射能力相当强,它反射了25%的太阳能,另有5%的太阳能是由地面直接向太空反射的,所以地球对太阳热辐射的反射率 =0.3。但地球表面向太空扩散的热辐射主要是红外光(因为其温度小于500℃),大气中的N2和O2对红外光的通透性相当好,但水汽、CO2气体对红外光的通透性相当差,若这些气体大量存在,将使地球表面宛如加盖一层玻璃屋顶一样,太阳光能透过这些气体,但地球向外热辐射的红外光却被阻挡回来,具体过程表现为在大气对流层中,进行着多种光化学反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CO2对红外光的吸收CO2→CO2※。这就使得地球辐射到太空中去的能量被CO2分子保留下来,而这些CO2又不稳定,它会自发地以热的形式放出它所吸收的能量,结果破坏了地球的热平衡,引起大气温度的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在使用矿物燃料的工业化进程中,CO2在大气里的浓度急剧增加,据统计当前CO2的浓度比工业化前高出25%。CO2浓度的增加不仅造成大气中O2和CO2的比例失衡,而且直接危及人

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据测算,大气中一般CO2的含量为0.03%,当其含量上升到0.04%时,人们就会感到头疼、耳鸣、血压增高等,其含量上升到0.1%时,人们就会死亡。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CO2,据测算,在生长季每公顷阔叶树木每天可吸收1000kg的CO2,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公顷每小时可吸收CO2气体15kg。因此,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栽植绿色植物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O2的供应使二者比例达到平衡的关键。这将有利地控制大气的“温室效应”,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的和谐发展。

可见,植物绿化不仅可以调节大气湿度和温度,为人类生存提供充足的O2,而且还能有效控制“温室效应”。

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000mm、频率在300MH z~300GH Z范围之间的电磁波,因为它的波长与长波、中波与短波相比来说,要“微小”得多,所以它也就得名为“微波“了。微波有着不同于其他波段的重要特点,它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就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应用。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超高频的许多特性,赫兹用火花振荡器得到了微波信号,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赫兹本人并没有想到将这种电磁波用于通信,他的实验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一个预言——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初期对微波技术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进展,1936年4月美国科学家South Worth用直径为12.5cm青铜管将9cm的电磁波传输了260m远,波导传输实验的成功激励了当时的研究者,因为它证实了麦克斯韦的另一个预言——电磁波可以在空心的金属管中传输,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微波技术的应用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而电磁波在波导中传输的成功,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能量传输设备,微波电真空振荡器及微波器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1943年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微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0c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迫切需要能够对敌机及舰船进行探测定位的高分辨率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波技术进一步迅速发展,不仅系统研究了微波技术的传输理论,而且向着多方面的应用发展,并且一直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开始研究和利用微波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是在连续微波磁控管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大功率磁控管的研制成功,为微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

条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微波炉,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有家用微波炉、工业微波炉等系列产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波技术的研究向着更高频段——毫米波段和亚毫米波段发展。

微波的特性

一是似光性。微波波长非常小,当微波照射到某些物体上时,将产生显著的反射和折射,就和光线的反、折射一样。同时微波传播的特性也和几何光学相似,能像光线一样地直线传播和容易集中,即具有似光性。这样利用微波就可以获得方向性好、体积小的天线设备,用于接收地面上或宇宙空间中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确定该物体的方位和距离,这就是雷达导航技术的基础。

二是穿透性。微波照射于介质物体时,能深人该物体内部的特性称为穿透性。例如微波是射频波谱中惟一能穿透电离层的电磁波(光波除外)。因而成为人类外层空间的“宇宙窗口”;微波能穿透生物体,成为医学透热疗法的重要手段;毫米波还能穿透等离子体,是远程导弹和航天器重返大气层时实现通信和末端制导的重要手段。

三是信息性。微波波段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很小的相对带宽,其可用的频带也是很宽的,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兆赫。所以现代多路通信系统,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工作在微波波段。此外,微波信号还可提供相位信息、极化信息、多普勒频率信息。这在目标探测、遥感、目标特征分析等应用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非电离性。微波的量子能量不够大,因而不会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或破坏其分子的化学键,所以微波和物体之间的作用是非电离的。而由物理学可知,分子、原子和原子核在外加电磁场的周期力作用下所呈现的许多共振现象都发生在微波范围,因此微波为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基本特性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微波技术是近代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之一,几十年来,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雷达、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军事科学家们还应用微波的作用机理,研制新概念武器——微波武器。而微波的另一方面的应用就是作为能源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微波加热与解冻、微波干燥、微波灭菌与杀虫等方面,特别是随着微波炉的日益普及,使得微波炉产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直接为人类造福。

微波加热原理与微波炉

提起微波,很多人首先想到现代炊具微波炉。微波炉的微波加热原理是基于物质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而产生的热效应。微波加热的是一些能够吸收微波的吸收性介质,即含有极性分子的介质材料。当有极性分子的介质材料置于微波电磁场中时,介质材料中会形成偶极子或

已有的偶极子重新排列,在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并随着高频交变电磁场以每秒高达数亿次的速度摆动,分子要随着不断变化的高频电场的方向重新排列,就必须克服分子原有的热运动和分子相互间作用的干扰和阻碍,产生类似于摩擦的作用,实现分子水平的“搅拌”,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微波频率高,极性分子摆动速度很快,因此,快速加热是微波加热的突出特点。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绕其对称轴的旋转频率为22吉赫,在此频率的水对微波产生共振吸收现象,对微波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而一般食品中都含有水分子,因此可用微波快速烘干和烹调食品。

微波炉是一种多功能、快捷、方便、能量转化均匀的加热工具。微波在生物内转化为热量的热效应,它不同于常规加热。常规加热是首先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的传热方式加热固体周围的环境或固体表面,使固体的表面得到热量,然后再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到固体内部,其加热介质可以是热空气、炉气、过热蒸汽,也可以是远红外线辐射等。这种加热方式效率低,加热时间长。而微波加热是一种“冷热源”,它在产生和接触到物体时,不是一般热气,而是电磁能,要在生物体内经过分子内部作用才能转化为热能。因此,使用这种能源加热时,不会像其他能源那样由外向内传输热能,当内部发热时,外表就可能焦糊了。而使用微波进行加热时,由于它能深入到物体的内部,所以是里外一起加热。另因物体表外的水分一般都较少,往往是里面的湿度高于表面的湿度,且内部物质如果质地相同时,也往往是同时加热,就不会出现加热体表面烧焦的现象,并能保护表面形状的色彩。所以,微波炉既能用于工业、医疗上进行加热与解冻、烘烤与干燥等,还能用于家庭进行烹饪、野外军事训练进行后勤保障的应用。

微波的杀伤机理与微波武器

什么是微波武器?微波武器是利用高功率微波束毁坏敌方电子设备和杀伤作战人员的一种定向能武器。用作武器的微波波长通常在30~3厘米、频率为1~30吉赫、输出脉冲功率在吉瓦级。目前,美、俄、英、法等国研制的微波武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功率微波波束武器,另一类是微波炸弹。微波波束武器是由能源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和高增益定向天线组成。主要是利用高功率波源产生的微波经增益定向天线向空间发射出去,形成功率高、能量集中且具有方向性的微波射束,使之成为一种杀伤破坏性武器。这类武器全天候作战能力强,有效作用距离较远,可同时杀伤几个目标。还能与雷达兼容形成一体化系统,先探测、跟踪目标,再提高功率杀伤目标,达到最佳作战效能;微波炸弹,一般是在炸弹或导弹战斗部上加装电磁脉冲发生器和辐射天线构成。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压缩磁通量的方法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覆盖面状目标,在目标的电子线路中产生感应电压与电流,以击穿或烧毁其中的敏感元件,使其电子系统失效、中断和破损。

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课程规划

2016高中物理教学三年规划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规划好未来三年的高中学习对学生将来考大学,乃至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对高中学习中较为困难的物理学科,结合其课程安排及教学特点对三年的教学做了以下规划。 高一是基础,有两个模块,必修1和必修2。主要包括应用于整个物理学习过程的运动学、受力、力和运动的关系、功和能量等基础知识,还包括一些基础的实验技能。这两个模块的学习既要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转变理科学习的思维模式。只有突破了单一、识记为主思维习惯,建立起以理解为基础同时包含抽象、灵活、迁移等的思维能力,才能把以应用为主的物理学科学好。 高一上期的教学进度计划: 内容 时间 重、难点突破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9月1日—9月7日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9月10日—9月14日 建立矢量的概念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本章复习和检测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 9月17日—9月21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9月24日—9月28日 含矢量的方程运算 习题课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10月8日—10月12日 本章复习检测 直线运动的复习与检测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0月15日—10月19日 对三种基本力的认识 弹力 摩擦力 10月22日—10月26日 受力分析 习题课:受力分析 力的分解 10月29日—11月2日 矢量运算的规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应用 期中复习与模拟 11月5日—11月9日 期中考试 牛顿第一定律 11月12日—11月16日 力和运动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视频 选修 3-5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2020-2021学年河北安国中学高二第二学期开学收心考试物理试卷

【最新】河北安国中学高二第二学期开学收心考试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安培提出了场的概念 B.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C.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 D.欧姆指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2.如图甲所示,一个条形磁铁P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以P的右端点为原点,中轴线为x轴建立一维坐标系.一个灵敏的小磁针Q放置在x轴上不同位置,设Q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θ.实验测得sinθ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该处地磁场方向水平,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右端为S极 B.P的中轴线与地磁场方向平行 C.P在x0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 D.x0处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0 3.右侧方框内为某台电风扇的铭牌,如果已知该电风扇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等于电动机消耗电功率的97%,则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I及电动机线圈的电阻R分别是() A.I=0.3A R=22 ΩB.I=0.3A R=733 Ω C.I=3.3A R=22 ΩD.I=3.3A R=733 Ω 4.如图是质谱仪的原理图,若速度相同的同一束粒子沿极板P1、P2的轴线射入电磁场区域,由小孔S0射入右边的偏转磁场B2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粒子重力.下列

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束带电粒子带负电 B.速度选择器的P1极板带负电 C.在B2磁场中运动半径越大的粒子,质量越大 D.在B2磁场中运动半径越大的粒子,比荷q/m越小 5.如图所示,在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ab是圆的一条直径.一带正电的粒子从a点射入磁场,速度大小为2v,方向与ab成30°时恰好从b点飞出磁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若仅将速度大小改为v,则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不计带电粒子所受重力)() A.3t B.3 2 t C. 1 2 t D.2t 6.如图所示,空间存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场内有一绝缘的足够长的直杆,它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θ,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负电小球套在直杆上,从A点由静止沿杆下滑,小球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在小球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下滑的最大速度为v m=mgsinθ μqB B.小球下滑的最大加速度为a m=g sinθC.小球的加速度一直在减小D.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二、多选题

最新2020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 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只具有能量,不具有动量 C.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短 D.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库仑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 N获得反冲核 O,发现了中子 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向下,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波尔利用氢原子能级量子化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从而创建了量子力学 3.如图所示,质量为0.5kg的小球在距离车底面高20m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平抛,落在以7.5m/s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向右匀速行驶的敞篷小车中,车底涂有一层油泥,车与油泥的总质量为4kg,设小球在落到车底前瞬时速度是25m/s,g取10m/s2,则当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时,小车的速度是() A. 5 m/s B. 4 m/s C. 8.5 m/s D. 9.5 m/s 4.原子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我国在综合利用原子能方面进展较快,目前我国核电站已建成9座、正在建设的3座、即将开建的有4座.届时将较好地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对有关原子核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重核裂变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时所产生的

C.X 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来的 D.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内核力与库仑力差不多大 5. 如图所示,直线a 和曲线b 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 和b 的位置-时间(x-t )图线。由图可知 ( ) x t 0 t 1 t 2 a b A .在t 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 .在t 2时刻,a 、b 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C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D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一直比a 车大 6.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 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 和n 内对应面积均为S ,则经过b 时刻的速度大小为( ) A. ()m n S mn - B. ()22mn m n S m n ++ C. ()()22m n S m n mn ++ D. ()22m n S mn + 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现有大量处于n =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原子由n =3跃迁到n =2能级时,其核外电子的动能将减小 B.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

高二物理宋晓梅公开课总结

高二物理宋晓梅公开课总结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优点和不足同在。结合之前的讲课,做以下总结: 公开课向学校展示我们一部课改的风采,采用学生研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主,教师讲 解为辅,主要进行疑难问题讲解。我讲的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与初中知识联 系紧密,是初中知识的深化。许多知识学生已经了解,所以学生探究过程比较顺利。 本节课总体上体现了课改模式的基本程序要求,突出了学习目标的和教材效果的达成,有 效地实践了我校课堂课改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这使我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编制适合基础部学生的导学案,并去开展练习,去增强效果,避免了原先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好处的。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这也正是我们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比如我的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并且对突发事件没有预设,练习题的一个题目我认为学 生可以理解,但是对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导致我利用较多时间进行知识讲解,最后没有 小结。 总之,这次公开课我有了很多的提高,优异的地方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借鉴,不当之处我也会时时提醒自己,以使自己不断进步。 附:书写年终总结黄金秘笈 年关将近,又到了铺天盖地写总结的时候,为济世救人,笔者特将访遍名师学来的年终总结秘笈奉献出来,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启迪。 要点一:篇幅要够长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业绩如何,关键就看这“总结”的分量。如有字数限制还好,可以照“封顶值”去写。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可就有点麻烦了,要留心打听一下其它同级单位的篇幅有 多长,如此有了参照物,才可“弹无虚发”。否则闷头傻写半天,洋洋洒洒15页,殊不知 人家写了20页,在气势上立马矮了一截,岂不是前功尽弃? 要想做到篇幅长,除了下苦工夫狠写一通外,还有一个捷径可走——字大行稀。即把字号 定位在“三号”以上,尽量拉大行间距,但不可太过,否则会给人一种“注水肉”的感觉。 要点二:套话不可少 如开头必是“时光荏苒,2004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结尾必是“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或是“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高二下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二下物理知识点整理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产生 2、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3、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也有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用右手定则来判断。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电磁感应现象。 4、几个定则的区别: (1)、右手螺旋定则:判定电流和磁场关系; (2)、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 (3)、右手定则:判定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4)、楞次定律:“来者拒,去者留”具体表现为:若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或其某些部分可以自由运动,则它会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穿过路的磁通的变化;若引起原磁通变化为磁体与产生感应电流的可动回路发生相对运动,而回路的面积又不可变,则回路得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磁体与回路的相对运动,而回路将发生与磁体同方向的运动; 另外,判定用左手定则,还是右手定则的关键是看导体中的电流是由电源提供的,还是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 5、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光速,电磁波中波长λ,波速v,频率f的关系:f λ(计算用的到)任何频率的电磁波 v/ =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V= 3.00×10*8m/s 6、掌握电磁波的组成:电磁波谱(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或从频率从高导低的顺序,可见光中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或从频率从高导低的顺序)及不同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二、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1)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中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发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为了证明“葡萄干蛋糕模型”,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发现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4)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第一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人工转变。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的发现 课时计划:1课时 开课时间:2002年3月27日第五节课 开课班级:高二(11)班 执教人:薛莲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过程; 3、知道汤姆逊模型; 4、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5、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现象的分析而归纳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电子的发现; 2、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3、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 教具:高压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条形磁铁、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简要叙述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来展示情景。 [设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设问2]:原子的英文是什么?(atom) [设问3]: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原义?(出自希腊文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约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在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67-前221年)就出现了类似观点。墨子提出了“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变,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被揭开的。 [板书]原子结构的发现 [讲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对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1854年制成了第一支气体放电管,1858年发现,当管内气体的压强降低到1.3pa以下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 上就出现了黄绿色的辉光。显然,这种个辉光是由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人们把这种射线叫做阴 极射线。 [演示]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射出绿色的射线,且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提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说明了什么?(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讲解]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不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结论]阴极射线粒子是各种宏观物质的共有成分。 [讲解]1898年,汤姆逊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和氢离子基本相同。 [结论]将阴极射线粒子命名为:电子(electron) [板书]1、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电量e=1.60219×10-19C 电子的质量m e=9.10953×10-31kg [设问]既然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共有成分,且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原子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板书]电子是原子的组成成分,电子带负电。 [介绍]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逊被后人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汤姆逊模型的学习 [提问]原子是否带电?(呈中性) 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原子中除了电子外,还应有带正电的电荷,且电量相等) [设问]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应是怎样分布的呢?(学生讨论) [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模型。 [板书]2、汤姆逊“葡萄干”模型 [投影1]汤姆逊原子模型 [讲解]他假定: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则象葡萄干镶嵌在蛋糕里那样镶嵌球中。该模型可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然而理论的正确性一定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为了证实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3、α粒子散射实验 [投影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过程 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为了避免空气的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容器中。 [板书]α粒子带正电mα=7300m e [模拟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投影3]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一)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 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 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 (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 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 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 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 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例: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电荷量为QA=6.4×10-9C,QB=-3.2×10-9C,让两个绝缘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二)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有答案)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涂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第1题至第8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9题至第12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 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2、238 92U衰变为222 86Rn要经过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则m、

n分别为 A.2,4 B.4,2 C.4,6 D.16,6 3、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经过两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了 B.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m/4发生了衰变C.经过三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m/8 D.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M/2 4、某单色光照射到一逸出功为W的光电材料表面,所产生的光电子在垂直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为r,设电子的质量为m,带电量为e,普朗克常量为h,则该光波的频率为 A.Wh B.C.Wh - D.Wh + 5.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 两点,绳子的质量及绳与衣架挂钩间摩擦均忽略不计,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B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右侧杆平移到虚线位置,稳定后衣服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A.绳子的弹力变大B.绳子的弹力不变 C.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变小D.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不变6.“空间站”是科学家进行天文探测和科学试验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场所。假设“空间站”正在地球赤道平面内的圆轨道上运行,其离地球表

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doc

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物理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人所授班级为高二6、7、8、9四个班,均为普通理科班,其中3班是我本学期才接手的班级,本班在高一时基础较好,但从本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6节。理 本学期,我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物理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物理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物理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物理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任务与工作目标 1、这学期主要开设3-1,并尽量在一月份底进3-2的教学,并力争完成1-2章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基本的物理反应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以分班选课为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将来的高考目标,积极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3、做好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

[合集5份试卷]2021浙江省名校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经典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物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 1.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则() A.该质点的振动周期为0.5s B.在0~0.1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减小 C.t=0.2 s时,质点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 D.在0.1s~0.2s内,该质点运动的路程为10cm 2.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到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连接相同的灯泡L1、L2,交流电压表V1、V2和电流表A1、A2均为理想电表,导线电阻不计.当开关S闭合后( ) A.A1示数变大,A1与A2示数的比值变大 B.A1示数变小,A1与A2示数的比值不变 C.V2示数变小,V1与V2示数的比值变大 D.V2示数不变,V1与V2示数的比值不变 3.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它也遵守有关动量的规律.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一“∞”字形装置可绕通过横杆中点的竖直轴OO′ 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其中左边是圆形黑纸片,右边是和左边大小、质量均相同的圆形白纸片.当用平行白光垂直照射这两个圆面时,关于此装置开始时转动情况(俯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逆时针方向转动B.顺时针方向转动C.都有可能D.不会转动 4.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静止放置在光滑半球面的底端,用竖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水平向右缓慢地推动小球,则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该过程小球未脱离球面),木板对小球的推力F1、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2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F1增大,F2减小 B.F1减小,F2减小 C.F1增大,F2增大 D.F1减小,F2增大 5.有一正弦交流电,它的电流瞬时值的表达式为i=141.4sin 314t(A),那么它的有效值是( ) A.100 A B.70.7 A C.314 A D.50 A 6.如图甲所示,螺线管内有一平行于轴线的匀强磁场,规定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磁感应强度B的正方向,螺线管与U形导线框cdef相连,导线框cdef内有一半径很小的金属圆环L,圆环与导线框cdef在同一平面内.当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时() A.在1t时间,穿过金属圆环L的磁通量最大 B.在2t时刻,穿过金属圆环L的磁通量最小 t t时间内,金属圆环L内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在12 t t时间内,金属圆环L有收缩趋势 D.在12 7.关于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只要系统内存在摩擦力,动量不可能守恒B.只要系统受外力做的功为零,动量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到合外力的冲量为零,动量守恒D.系统加速度为零,动量不一定守恒 8.课堂上物理老师为了更直观说明断电自感能量来源于线圈存储的能量而非电源直接提供,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感L的自感系数很大,电阻可忽略,D为理想二极管(单向导电,如电路图,若电流a流向b可视为二极管电阻为0,反之,电阻无穷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二物理选修3-2课程纲要

高中物理选修3-2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选修必考课程名称: 高中物理选修3-2 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18届高二年级理科班 课程目标: 1、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基本规律,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知道什么情景用什么怎么用,做到准确熟练,如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电流等 2、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二者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3、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4、增强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课程内容: 章节具体要求 电磁感应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 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经历研究感应电流的实 验过程,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知道电磁感 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具体应用,例如,电磁感 应在发电机、话筒、录音机等电器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理解楞次定律,会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 向。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例如,知道感应电 动势的大小由磁通量的变化率决定,与磁通量的大 小无关,与磁通量变化量的大小无关。会应用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有关的推导和计算。例 如,能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导体切 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计算感 应电动势。 4、通过实验认识自感现象,知道自感现象产生的原 因。了解自感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例如了 解日光灯镇流器的作用和原理。知道自感在生活和 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危害。通过实验了解涡流现象, 知道涡流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涡流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危害。例如,知道真空冶炼 炉就是利用涡流产生的热量使金属熔化;了解电动 机、变压器的铁芯中是如何减小涡流的。 交变电流1、知道什么是交变电流,什么是正弦交变电 流。能分析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能用 函数表达式描述正弦交变电流,能画出正弦 交变电流的图像。知道交变电流的周期、频 率、峰值的物理意义。明确交变电流有效值 的概念,知道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和峰值 的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交变电流可以通过电容器,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物理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选修3-2、选修3-4、选修3-5.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9-12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β衰变的是 90Th+42He 92U→234 7N+42He→17 8O+1H B.238 A.14 -1e 91Pa+0 C.21H+31H→42He+10n D.234 90Th→234 2.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MN上形成的彩色光带 落在bc区域内,e为bc中点.现将一温度计放在屏上不同位置,其中温度计示数升高最快的区域为 A.ab B.be C.ec D.cd 3.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球的动量 P A=9kg?m/s,B球的动量P B=3kg?m/s.当A追上B时发生碰撞,则碰后A、B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A.P′A=5kg?m/s,P′B=6kg?m/s B.P′A=6kg?m/s, P B′=4kg?m/s C.P A′= -6kg?m/s,P B′=18kg?m/s D.P A′=4kg?m/s,P B′=8kg?m/s 4.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对于处于n=4激发态的一群氢 原子来说,则 A.由n=2跃迁到n=1时发出光子的能量最大 B.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电子轨道半径减小,动能增大

高二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精选 进入高二以来,学生理科目标明确,物理教学在全年级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断地向着预定目标前进。 本年级六位老师担任全年级十一个理科班,两个文科班的物理教学,有三位老师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演示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讲精练,努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一.备课组定期在每周四的下午第一、二节课召开备课组会议,共同确定教学进度,确定每章教学的课时、重点、难点,共同商讨教法、学法,每章确定一位老师负责说课,出复习题,考试题。 二.备课组统一全年级的教学进度。上半学期从第十五章磁场起,讲到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复习电磁学知识,从第十一周半期考试就考查高中电磁学全部内容。下半学期从第十九章光的传播起,讲到第二十二章原子核,准备迎接六月九日第十九周进行的高2005级毕业考试。按照年级统一部署,从六月十一日起进行高三复习。作好四月底的实验会考工作。 三.加强演示实验。本学期的学生实验只有两个光学实验,平时教学加强演示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全年级统一使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高二物理教学测试》,

除将教材的习题处理好外,还要处理好《测试》一书。处理习题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讲精练,收到实效。注意在处理习题时,让优生有收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理解。 五.充分利用好分层推进的教学时间。按照年级的要求,分层推进做到三定一控:定时间、定人数、控制难度。每位任课老师负责所教学班级的分层推进基础班的教学。备课组活动是要商讨分层推进的内容、方法。各位老师所选资料共享。通过全组六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物理成绩。

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考试卷(有答案)

一、选择题(1-6为单选题;7-1 0为多选题,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波的干涉和衍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的位移总比减弱点的位移要大 B.光的干涉和衍射都是光波叠加的结果 C.只有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时,才能产生光的衍射现象 D.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将双缝中某一缝挡住,屏上不再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而是一片亮斑 2.如图所示,由两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一复色光线射向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圆心O,经折射后分别沿oa和ob射出玻璃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 B.在玻璃中,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C.在真空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首先消失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波源在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B.当声源静止、观察者也静止时,可以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C.只要声源在运动,观察者总是感到声音的频率变高 D.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可能变高,

也可能变低 4.某横波在介质中沿轴传播,图甲为时的波形图,图乙为P点(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 A.该波向右传播,波速为 B.质点L与质点N的运动方向总相反 C.时,质点M处于平衡位置,并正在往正方向运动 D.时,质点K向右运动了 5.如图,某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0时,质点的速度为零 B.t=0.1 s时,质点具有y轴正向最大加速度 C.在0.2 s—0.3 s内质点沿y轴负方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D.在0.5 s—0.6 s内质点沿y轴负方向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6.有一天体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倍,平均密度与地球相同,如果把地球表面的一秒摆移到该天体的表面,那么该单摆的周期为()A.s B.s C.s D.2s 7.作简谐运动的物体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都具有相同的()A.加速度 B.速度 C.动能 D.回复力 8 .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图中每小格代表1m,a 、b 、c为三个质点,a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A.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高中物理学史选修课

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的结构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基本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是一门注重科学实验,并且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理性和实验的相结合是物理学最大的特点。 通过学习及课外了解,我已知的物理学发展有以下时期: 一、古代物理学时期 在思想方法上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表面观察和记载,直觉的猜测,以及形式逻辑的演绎,让自然科学与哲学融合在一起,但发展十分缓慢主要是由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体系的不成熟,只依赖于表面的观察和直觉的猜测,没有完整的思维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很多理论都是错误的。 物理学发展缓慢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的统治者是欧洲教皇,欧洲教皇担心新的思想会威胁到其统治权,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有极端思想的出现,当然他们也不允许物理学科上出现的一系列新的观念,如伽利略遭到的迫害。 二、经典物理学时期 也就是近代物理学时期,时间为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1 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年的天文学的研究,建立了天体运动的模型,并写出了“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16世纪初开普勒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相比较,宣传了哥白尼的学说,并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础];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深入人心,并且建立了“斜面”模型,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始。” 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家敢于探究,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经典物理学体系。 但从中世纪以来,教会的专制统治一直阻碍了物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物理学时期 现代物理学时期,19世纪末——现在,在这个时期内,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论对我们物理学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爱因斯坦抛弃了传统观念,经过一步步的猜想,创造性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曾经写道:“诸如此类的例子以及企图证明地球相对于…光媒质?的运动的实验的失败,引起了这样一种猜想,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大胆的猜测,严谨的推测,而为我们永久的解决了光路不变的难题。 相对论的建立,为我们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自此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努力,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兴起,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假设,标志着量子物理学的诞生。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设,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并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的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了玻尔模型,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家像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等,运用猜想、假设、模型的物理思想方法论,导致了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相继建立,使物理学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自由的思想引导着科学的发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所有物理学家都遵循的定理。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 一、聊天 1、又一个暑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2、新学期开始了,回顾过去,你在语文学习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目的:相互了解)9 二、材料分析1、出标材料。(略) (说明:各校考生都非常重视语文科。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语文成绩提高一个档次。) (目的:使学生高度重视语文) 三、讲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小结: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