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缘起

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生自由诵读) 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一生读)

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

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而当他修葺之后。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生齐读)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生:母亲,祖母,妻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大家庭。

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同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

生: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

家庭不和睦了。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

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抓住庭院前后变化,从作者的客观记述中看出其深长感叹。而当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感情外露了,文中有一词大家注意到没有?(生齐答:余泣)好,我们来分析他为何而“泣”。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老王》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生:因为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现在老妪提起。引发他对母亲的想念。

师:那如果我把“妪每谓予曰”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改成:“尔母爱子女,甚矣!”归有光会“泣”吗?

生:不会吧。(师:为什么不会?)文中写到他母亲的时候非常形象。首先是老妪指着一地方说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使归有光觉得面前真站着他的母亲一样;接着又有母亲的动作“叩门扉”,还有她的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这些就把一个母亲再现出来了。面一改之后这种味道投了。

师:再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对儿女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母亲。

师;是的。通过老妪之口,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母亲慈颜犹在,这怎能不让幼年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归有光黯然泣下?我们再来看他又是如何写祖母的。请同样关注细节。

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

师:不错。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

生: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荐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

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生:前者有老妪在,这儿只有他一个人。

师:哦,这是一种外在因素,那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吗?

生:前者毕竟是老妪的回忆,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后者是自己亲身所经历,并且还有“遗迹”即“象笏”在。

生:幼年丧母是悲伤的,但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托更让他悲伤。

生: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这种悲是很沉痛的。

师:大家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幼年丧母是作为子女的身世之悲,而功名未就是作为读书人的职责之悲。古代文人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想当初在轩中“偃仰啸歌”时的满怀抱负,得到祖母勉励时的昂昂斗志,而现如今却一无所成。所以,前者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而此处的悲则是?(学生:放声痛哭,失去控制。)是的,如潮水汹涌失去控制。

师:母亲、祖母、妻子是归有光生命中重要的三个女人,当他回忆起妻子的时候又会怎样?请自由而深情地诵读四五两小节。(学生读)读完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学生:

《江城子》),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背诵《江城子》)同样是悼亡,苏东坡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归有光既不写“断肠”,也没有前文的“泣”、“号”,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

生: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生:第一节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

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

生: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师:请具体分析。

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生: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

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坏不修”?

生: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

师:好一个“以乐衬哀”!以乐衬哀,一倍增其哀啊。一个八岁丧母、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就的青年读书人,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然而在他二十三的时候,一个温婉、聪颖、贤惠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他们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啊——如历史上的陆游与唐婉——此时的归有光精神上得到了抚慰。因此归有光是幸运的,然而他又何其不幸。五六年后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幸福也就戛然而止。尝过幸福而又失去了它,比从没尝过幸福更让人难以承受。爱妻的早亡是他不能承受的痛,这种痛已无法言说,只能幽幽地说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时的情感不再外鳝而是?(学生:含蓄)是的,含蓄深沉!请再次自由诵读,体会其深沉含蓄的丧妻之痛。(生读)

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不也正是

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师:课后请认真阅读《顶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和《亡人逸事》,注意其用细节琐事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200字左右。下课!

思考

由于事先告知过学生有老师要听课的,因此他们预习得比较充分,总的来说教学进程比较顺畅。回顾本课实录,觉得基本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当学生思考不深入时,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当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等原因领会不到一些内涵时,教师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期让学生的体会能上个台阶。并能够沟通课内外,加以拓展应用。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么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课堂上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深情朗读。尽管也有诵读的环节,但更像过场,效果不好。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 (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此问妙极。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1

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习本文,首先解决 三个问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关键词。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边读边参照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并标出活用、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 语及特殊句式、难理解的句子。 2、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来,并根据这句话中的 两个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课件展示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句子的断句、重要实词和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练习,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内容:略) 点评:重点字词的读音,难句的断句,重要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翻译。学生活动充分,可见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应该和教师平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有关系。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点评:这个问题,既从结构上,又从情感上,提领了全篇。 生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关键词是“喜”与“悲”。 师: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生2:南阁子。 生3:百年老屋。 师:注意这里所说的“别的名称”应该是跟“轩”一样贯穿全文的。 生4:室。 师:项脊轩原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作者在其中读书后才成了他的专用“书房”。“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前是“室”,此后是“轩”。“轩”,包含了作者的特殊感情。文章结尾又称 为“室”,是因为“轩”荒废了。 点评:这一字体现出的情味可谓十足,对同一间屋子的不同称呼,涵盖了内容方面的转换。至此,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了文章,教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师: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带来了哪些特殊的生活内容? (一生朗读第一段。)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备注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 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 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 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 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 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渗漉shēnlù葺qì垣yuán 楯shǔn 偃y ǎn兀wù籁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妪 yù 婢bì妣bǐ姊zǐ呱gǔ比bì阖h é 顷qǐng 笏hù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见课件)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苏州唐惠忠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行,课堂教学囿于预设、无视生成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生成或对生成理解不当,曲解文本的错误生成和迷失目标的无效生成等问题随之而来。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简单谈谈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毋庸置疑,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低效的,写成文字的教案仍然只是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和个性解读 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不能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我们知道,学生是一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可能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为创造,其中自然蕴涵着的情感,对此学生可能在文本解读中感受到,甚至还可能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文本的情感点,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 3.做好留白工作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不能太精细,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所以,在预设中要防止经验定式,要为生成留出空间,要能及时调整,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 比如,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我设置了导语、题解、整理线索、鉴赏抒情艺术、总结课堂收获、延伸与拓展、巩固与强化七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像题目中志的含义、行文的线索是必须由学生得出的,而像鉴赏这篇散文的抒情艺术这样的学习重点,文章哪几处描写易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点,是不能提前设定的,只能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为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要对学生可能感兴趣、会选到的地方做充分准备;不仅要注意大家喜爱的小轩美景妪述母事琵琶如盖等描写,也要充分考虑诸父分家这样的细节描写。另外,我在第六步设计了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目的就是充分留白,给学生以生成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这一预设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生成一些非常精彩的东西,如写作体会、与旧知识的、对孝道亲情的感悟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有效开发生成资源、恰当寻找生成时机、科学加强生成指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营造生成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深刻 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采纳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和生的亲和力;在教授知识的 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情 1﹑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了个人的情怀,请说说大家熟知的几个书斋名的什么深刻寓意: “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和?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惜抱轩: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晦庵: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2﹑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拟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吗? 明确: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和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和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4﹑”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二﹑诵读明情 1﹑播放多媒体朗诵,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注意读音的字: 项脊轩庖呱呱而泣老妪迨 先妣象笏爨姊妹扃牖 2﹑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明确: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②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过程与方法:①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②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2、领会细节,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投影一画面:寂寂人院,漆漆树影,孤舍中透出一丝寂寥,配以《轩辕剑》这一似远还近的淡淡哀伤的音乐,营造出寥落悲伤的特定氛围】 一、导入课文: 一座房子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故事,因为有了故事,才让人感念。项脊轩也一样。小小的项脊轩承载着归家太多的往事。归有光的内心也许永远有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今天就让我们凭借《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继续走近项脊轩,走进归有光孤落的内心世界。(板书) 二、品读记物“一间书房”部分 由课题引出:“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轩”是一间书房。(板书) 1、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学生朗读读一遍,思考2分钟,自 由回答) 修葺前: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可于此处落实“方丈”含义,并介绍归有光书房名曰“项脊轩”含义)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内容提要】本文从十个方面谈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背诵《项脊轩志》的方法,对背诵其它诗文也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堂背诵指导要点 我国明代闻名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写家庭琐事的典范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见,其文朴实感人,饶有情致和感染力,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为我国的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题材,注入了新奇的血液。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亲切感人了,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我想两节课后,学生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是绝可不能成什么问题的。 果然,两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同学背了下来。 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此文背下来呢?我是如此进行背诵指导的。 【一】切合实际作引导,引起兴奋点。 我们常听到有的同学叹道:没有什么重大的题材如何写得出有分量的好作文呢?我现在就告诉大伙,我国明代有位闻名文学家,他没有特意去找什么大题材,却把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的琐事写得绘声绘色,真切感人,他的那篇散文也就成了千古美文。这位文学家名叫归有光,他的那篇美文确实是《项脊轩志》。 【二】跟读顺口溜,加强意象点。 一间旧书房,修葺前后不一样;〔前后特点,请勾勒出来。〕 一群小鸟儿,胆大包天不怕人;〔为何如此胆大?〕 一轮明月亮,照出美景可真靓;〔靓景是什么。〕 三个死女人,留下话语活生生;〔哪三个女人,她们各自说了什么话?〕 一棵枇杷树,看见树木思故人。〔什么原因见树思人?〕 【三】认真听录音,查找意象点。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查找顺口溜中的五个意象点,在自己头脑中烙入印象。 【四】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印象点。 本文借景抒情,睹物抒情,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格调一致,情感惯通,真切感人,假设带着感情读课文,必将引起内心的共鸣,留下深刻难忘印象。 【五】概述全文内容,身临情境点。 旧书房、小鸟活动地、明月照树影、三个死女人所说的话、枇杷树。 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突出母外的慈爱。 祖母:“吾儿,久不见假设影,何竟日默默在,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那么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突出祖母的殷切盼望与切切嘱咐。 妻子: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回忆新婚生活,诸小妹天真烂漫,沉痛怀念亡妻。 六、弄清作者思路,理出背诵条理。 本文的要紧思路是:项脊轩修葺的前后变化——过渡段——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叙写自己在轩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补写婚后与妻在轩中生活的往事。 七、理解喜、悲之情,抓住对比点。 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

人教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公开课借班的学生)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二、文本探究:(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项脊轩”,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了“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也就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读。起先学生用齐读方式,教师示意必须各自朗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 1 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品析文本中的看似平易的细节所饱含的深切情感,并能自己去发掘这样的细节并作品析。 三、教学创意 这节课,设计用“一二三”为线索,串起对全文的探究,即“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多可喜,亦多可悲”连接了归有光书房生活的喜悦和对三位亲人离世的悲痛。在对归有光书房生活和三位亲人的记叙探究时,重在对细节进行品析,探究看似平淡的细节中饱含的丰富情感。在经过了细节表达情感的强烈感染后,学生自然悟出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巨大魅力。这时,设计细节解读,进行拓展,同时进行细节片段训练。这样来完成对亲情的体验和手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后世赞誉为“明文第一”。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请用“一、二、三”概括。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二)文本探究 探究一:一间书房 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感情? 修葺前: 小---室仅方丈老---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 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美---杂植兰桂……风影移动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多可喜

《项脊轩志》公开课 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写旧写暗 修葺后:写明写雅写静写趣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ppt

《项脊轩志》教案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 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 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 师:好的。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 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 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 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 5分钟后 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 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 生:四遭大火 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生:我找了两处可喜之事,一喜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总结为“花木增胜”,花木等一些植物可以增加项脊轩的生机,使得归有光可以安心在这里读书。师:概括地特别有文言感“花木增胜”。还有吗? 生:再就是作者悼念亡妻,在文章最后两段,“悼念亡妻” 师:可悲之事还有吗? 生:我找到了“祖母厚望”(教师板书)。在第二段这里 师:非常好,概括地也很准确。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第二段找到了两个可悲之事,“诸父异爨”和“祖母厚望”。其实这一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谢志鸿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写旧写暗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三门中学吴辉平 【教学目标】 《项脊轩志》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如泣如诉”模块,单元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事、物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个性化情感。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深入解读文本,体悟归有光特定景境下的“悲”情。 文言文教学,要体现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落实文言基础,更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落实“文以载道”的理念。因而,《项脊轩志》教学要立足于“归有光”、“文言”、“散文”,即以文言的形式解读散文中的“神”――情感,析出归有光的个性化写作风格。 【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文言难度不大,重点文言知识通过《导学案》检查,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同时,《项脊轩志》似浅实深。学生能关注到文中“悲”“喜”“泣”“号”等情感关键词,但对“悲”的感悟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共鸣。 解决办法:一是补充归有光家族兴盛时及没落时的背景资料,加以对比,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结合文本分析,从项脊轩的“小”读出家族的“没落”,从“没落”读出“责任”,从“责任”读出“悲痛”;三是重视诵读,尤其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情感感受之后,对文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语句的个性化诵读。 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三五之夜”之景的鉴赏,以及“能以足音辨人”中“悲”情的探究,可专题展开。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对亲情之悲、家道之悲的分析,切实打动学生内心,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 (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笑):太高大上了。(指生2)你呢? 生2: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 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三年一次的高考。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 (生应)会考。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作者:曹朱龙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哪组同学做准备了生:我找的是词类活用。“雨泽下注”的“下”是名词作状语,“使不上漏”的“上”、“前辟四窗”的“前”也是名词作状语,从前面。还有最后一段“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亲手。“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还有“垣墙周庭”的“垣墙”是“砌墙”的意思,是名词动用。还有“乳二世”的“乳”是名词动用“喂奶”的意思。还有就是“执此以朝”的“朝”是名词动用“上朝”的意思。 师:刚才说的一个用法我仔细昕了,你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什么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家同意吗 生:议论。 师:“多”后带“可喜之事”是不是应该解作“多有可喜之事”。我觉得解释成名词解不通吧。动词好一些吧。那么用法方面还有没有别的疑问师:句式方面哪组准备了 生: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应是“使之不上漏”“垣墙周庭”省略了介词“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也省略了介词“于”。 还有介宾结构后置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还有一个被动句:“轩凡四遭火”。 还有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好,请坐。归纳得非常好。你们的学习习惯很好,希望保持下去。 操练—— 教师投影文本语句操练: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话里面有哪些知识点呢 生:“东犬西吠”的“西”是名词作状语;“鸡栖于厅”是介宾结构后置。“迨”是等待,“异爨”是分家。 师:说出了4个,还有补充吗 生:“内外”是名词作状语。“往往而是”是到处都是的意思。 师:“往往”的意思和今天一样吗不一样。今天一说“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能答对。(学生笑)这里是“到处”。 梳理——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文言字词句的初步硫通。 2.以“言”探“情”,分析舍蓄语句背后的情感,体会归有光文字“不事雕饰而情辞并得”的特点。 3.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和学生一起感知作者生命中的人与事对其文字养成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重点】 1.通过讨论“‘我’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探知归有光精神世界的根源。 2.对比归有光十九岁与三十几岁的文字变化,探讨人生阅历对作家文字及人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析判断句、反问句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一些看似家常的人物语言,探究作者选材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赏析与课堂讨论结合 2.以“男性一女性一自我”“十九岁一三十几一后来”为双重线索研读文章。 3.以教师问题为课堂引导,以学生自主赏析、研讨为课堂主体,以课后阅读为课堂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我生命中的男性”为话题导入 二、“他们”给了“我”——荣耀,使命,梦想 赏析下面三个句子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总结: “我”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我”的、是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三、“她们”给了“我——关怀,期待、温情 课堂讨论:请你任选下面三个问题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老婆婆有很多关于我母亲的记亿,为什么她常常念叨这一句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我们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我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总结: “我”生命中的女性们,给“我”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让“我”在寂寞书斋中能坚守梦想,也是“我”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 四、项脊轩给了“我”——精神的庇护之地,思念的寄托之所 1.赏析作者十九岁时描写项脊轩的句子 2.思考: 三十几岁时,作者补记的结尾有怎样的变化? 总结: 项脊轩是“我”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承载,它记录了“我”的成长与变化。19岁时的归有光,多才多情,有理想有抱负,笔触细密,情感外露:;30几岁的归有光,对人生的看法、对文字的审美创造都发生了变化,文字变得更清明、含蓄、内敛,具有更加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 五、生命与文化,是一条河流 1.生命是一条河流 祖先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这些人来了又走了,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的生命里 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后来他八次会试不第,六十岁始中进士;后来他读书 讲学,有过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后来他关心民生与社会,不仅写过《水利论》,也写过《论御倭书》;后来他始终对底层女性怀有悲悯之心,曾为了家乡一个弱女子被害一事,奔走呼号,伸张正义…… 这些“后来”,都呼应了那些“曾经”。’ 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