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尾白虾的行为学观察研究

脊尾白虾的行为学观察研究
脊尾白虾的行为学观察研究

53脊尾白虾的行为学观察研究

沈 辉1, 万夕和1, 许 璞2, 姚国兴1, 陈爱华1, 张志勇1, 王李宝1, 吴国军1, 张曹进1, 刘海林1

(1.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江苏 南通 226007; 2.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在高密度室内饲养条件下, 观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的摄食、相残、运动、蜕皮、间隔、攻击和防御行为。试验结果表明, 脊尾白虾摄食行为活跃, 运动行为多样, 在饥饿或个体较大差异条件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残行为, 蜕皮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常经数天多次蜕皮行为特征后才能将旧壳蜕下, 间隔行为不明显, 攻击频率不高。另外, 通过设置不同投喂组和投喂间隔时间观察比较了索饵率和相残率, 结果表明, 索饵率在第8小时已基本达到最高, 相残率随投喂间隔时间的延长和空间密度的增大而升高。

关键词: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 摄食行为; 相残行为; 蜕皮行为; 防御行为 中图分类号: S96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0)10-0053-04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 又名小白虾, 系热温带海区底栖虾类, 具有繁殖能力强(1 a 内可以多次产卵且可以在养殖池中自繁)、生长速度快(1 a 内可以多茬养殖收获)、环境适应能力强(广温、广盐, 广食)等优点[1,2]。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和大面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脊尾白虾的人工养殖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且已成为沿海滩涂地区主要的特色水产品。脊尾白虾作为新兴的养殖品种, 其研究报道还较少, 在已报道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其生物学和养殖繁育技术[3~8]。在目前的养殖模式下, 脊尾白虾的养殖密度很高, 其养殖环境较之自然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生长、发育及繁衍等行为会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甚至会缺失某些行为, 导致应激反应、生长发育及免疫力等方面的下降。迄今, 脊尾白虾行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因此, 作者于2009年5~6月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繁育基地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进行了脊尾白虾的行为习性观察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用虾

实验用脊尾白虾取自南通启东吕四养殖场, 取养殖中期虾: 虾体长(3.5±0.4) cm, 1 000尾, 体质量为(2.1±0.3) g, 健康, 无伤病。

1.2 实验方法

在实验水池中暂养5 d 后, 以3个空间密度(100、200和400尾/m 3)转入观察水槽(1.5 m×0.6 m×0.6 m), 并设置平行对照组。水温24℃±1℃, 盐度30.2±0.5, 充气泵间隔充气并保持DO>5.0 mg/L 。通过录像对其摄食、相残、运动、间隔、蜕皮、攻击和防御等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以400尾/m 3设置组为观察组, 比较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与沙蚕(Nereis succinea ) 在5、30 s 、2、10及30 min 内上、中、下各水层的分布比例; 另外, 将投喂饲料间隔时间设置为1、3、8、16及24 h, 通过记录10 min 内对虾抱食饲料的比例, 比较其索饵率。3个密度梯度设置组投喂间隔时间设置为1、3、8、16、24、48 h, 统计各过程中的相残率。作详细记录, 连续观察15 d 。

2 结果

2.1 摄食行为

投喂对虾配合饲料后, 脊尾白虾反应积极, 步足游动速度加快, 迅速游到饲料上方, 用颚足将颗粒抱起, 大颚磨碎食物, 小颚咀嚼食物。部分饲料漂浮于水面, 脊尾白虾可以采用仰泳的姿势将饲料抱

收稿日期: 2009-10-27; 修回日期: 2010-03-16

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资助项目(200705009);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资助项目(BS2006029)

作者简介: 沈辉(1981-), 男, 江苏徐州人,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 E-mail: darkhui@https://www.360docs.net/doc/743135012.html,

54

海洋科学/ 2010年/第34卷/第10期

于怀中进行啃食。部分小个体虾用步足抱持饲料颗粒后并不立即伏于水底啃食, 而是环绕水槽游动几周后等虾群基本都处于啃食饲料状态后才伏于水底或以游动的方式进行啃食饲料颗粒。部分个体较大的虾常用步足抱持两粒饲料, 伏于水底后将其中一粒进行啃食, 将另一粒放于颚足控制范围内。另外, 大部分虾会将饲料颗粒全部啃食吃下, 但有些虾将饲料颗粒啃食部分后丢弃, 丢弃的饲料会被另外的虾捡起后继续啃食, 而被啃食后的饲料常会很快再次被丢弃。

通过设置不同的投喂间隔时间比较脊尾白虾的索饵强度, 结果表明, 在前8 h 内, 索饵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应地增强(图1)。但8与16、24 h 的索饵率已几乎无差别, 表明在脊尾白虾的饲养中8 h 为较合理的投喂间隔时间。

图1 脊尾白虾不同投喂时间的索饵率

Fig. 1 The rate of feeding of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the proceeding feeding

投喂小尺寸沙蚕时, 脊尾白虾静置沙蚕旁边约2~5 s 后突然用其步足将沙蚕抓住, 且用其第一、二对步足将沙蚕身体向前拉直, 控制住沙蚕的身体让其无法扭动, 然后将沙蚕直接送入口中咀嚼。投喂大个体沙蚕时, 脊尾白虾无法抱持住扭动的沙蚕, 几轮尝试捕食后, 脊尾白虾放弃捕食沙蚕的行为。将沙蚕肢解后再次投于水槽中, 脊尾白虾反应积极, 迅速游动抢食沙蚕组织, 小组织块被脊尾白虾抱持后环绕水槽游动, 待虾群平静后独自啃食, 而大组织块会被脊尾白虾包围后共同用大颚撕扯、切割, 进而用小颚咀嚼沙蚕。另外, 本实验将沙蚕组织液滴入水槽观察脊尾白虾的行为反应, 发现组织液滴入水槽后5~10 s 后, 虾群表观出强烈的索饵行为。

通过记录不同时间段上、中、下水层虾个体的数量, 比较索饵的强度, 结果发现, 投喂饲料组与投喂沙蚕组在第30秒时, 上层和中层虾的数量比例都是最大, 表明脊尾白虾在第30秒时索饵强度基本达到最大, 继而过渡为伏底摄食行为(图2)。由5、30 s, 2、10、20 min 5组不同投喂组各水层所占百分率发现, 投喂沙蚕组的索饵强度要高于投喂饲料组, 且索饵持续时间也要长于后者。另外, 从两组第10与20分钟各水层所占率来看, 脊尾白虾在第10分钟基本处于静伏水底啃食饵料状态, 索饵行为过渡为摄食行为。

图2 不同投喂组不同时间各水层分布百分率

Fig. 2 The percentage of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in different water phases and feeding sets

2.2 相残行为

观察发现脊尾白虾具有一定程度的相残行为。

脊尾白虾的相残率随着投喂间隔时间的增长及设置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图3)。饵料不足或空间密度较大时, 脊尾白虾会捕食刚蜕皮的虾。一般是大个体虾捕食小个体虾, 大个体虾从小个体虾背后突然用步足抱住小个体虾的头胸部, 然后将其步足甚至游泳足全部咬断, 然后从头胸部和腹节的连接处开始啃食, 被啃食剩下的个体组织还会被其他虾捡起后继续啃食。也观察到几只小个体虾同时攻击一只大个体虾, 最后将大小体虾共同啃食的现象。残食刚蜕皮虾时, 通常将虾组织全部啃食, 而未处于蜕皮期的虾个体组织被残食后通常剩下头胸部。

图3 不同投喂组不同投喂时间的相残率

Fig. 3 The cannibalism percentage of Exopalaemon cari-

nicauda at different feeding times and sets

552.3 运动行为

脊尾白虾在游动时, 将两个触角分别置于身体两侧, 步足收拢于头胸部, 游泳足不停地划水。脊尾白虾较为安静, 大部分时间伏于槽底, 常在槽底和中下水层做间歇性游动。有时脊尾白虾突然以约45度角斜向上迅速游动, 到达水面后转以仰泳方式运动。当换水、投喂饵料及搅到池水等情况时, 脊尾白虾虾群会出现集体环水槽游动的行为。

2.4 攻击和防御行为

脊尾白虾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额剑撞击和步足抓挠两种方式。额剑撞击主要发生在游动过程中大个虾对小个体虾的攻击, 而步足抓挠行为主要发生在摄食过程中两个虾的规格比较一致时, 双方使用步足抱持在一起相互抓挠, 通常抓挠行为持续2~4 s 就相互分开。

脊尾白虾的防御行为主要为避让和尾扇向后弹开两种方式。小个体虾在游泳过程中在触角控制的范围内遇到大个体虾会采取主动避让的方式躲避大个体的攻击。尾扇向后弹开使虾体急速向后是脊尾白虾最重要且最为有效的防御行为, 主要发生在小个体虾遭遇攻击时、两虾相互抓挠攻击后弱者溃败时及刚蜕皮虾遭遇其他虾的触碰时。

2.5 蜕皮行为

脊尾白虾的蜕皮行为主要发生在夜晚或早晨, 但光线不足的午后也会发生蜕皮行为。蜕皮刚开始时, 脊尾白虾摄食量减少, 且运动行为减弱, 虾体大量吸收水分, 使身体膨胀, 头胸甲出现明显的透明接缝。蜕皮时, 脊尾白虾伏于水槽底部, 虾体开始间歇性地弯曲。随着弯曲次数的增加, 其腹节抖动的程度也随之增强, 最剧烈时虾的头胸部, 触角、腹节及腹肢同步地抖动, 腹节约弯曲8~10次, 头胸甲与腹节交接处背膜裂开, 且第四、五腹节交界处也出现开裂, 该行为持续约1 h 后对虾开始无方向性地剧烈游动, 最后在水槽底部骤然跳跃, 个体从旧壳的背膜处跃出。刚蜕皮虾个体步足收拢不能展开, 且无法支撑身体, 靠游泳足和尾扇进行躲避其他虾的攻击。对单只和群体脊尾白虾观察发现, 脊尾白虾通常多次中断身体弯曲的蜕皮状态, 约2~4 d 连续出现以上行为后, 才真正地完成蜕皮。

2.6 间隔行为

脊尾白虾的间隔行为并不明显, 个体较小者或个体较为一致的虾并不表现出明显的间隔行为。但

大个体虾在其大触角范围内有其他小个体虾时, 则表现出间隔行为, 其大触角开始摆动, 身体也伴随着微微颤抖。通常情况下, 小个体虾选择躲避离开大个体虾的间隔领域, 偶尔大个体虾会立即攻击小个体虾, 用步足抓挠或额剑碰击驱赶小个体虾离开自己的间隔领域。

3 讨论

甲壳动物的蜕皮行为一直伴随着其幼体的变态发育及成体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据研究报道[9~11], 不同对虾的蜕皮行为过程较为类似, 但部分细节并不相同, 如蜕皮过程的连续性、过程的长短、腹节弯曲的次数及背膜开裂的部位等方面。王安利等[9]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行为观察发现,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在蜕皮过程中仅通过4~6次急剧曲伸, 头胸甲背膜即会裂开, 再经过几次骤然上跳, 新体就跃出旧壳, 即完成蜕皮过程。Longmuir [10]在对香蕉虾(Penaeus merguiensis )蜕皮行为观察时发现, 香蕉虾从开始出现腹节弯曲到蜕皮完成需要弯曲约15次, 蜕皮过程即可完成。在本实验多组观察中发现, 脊尾白虾以腹节弯曲为信号的蜕皮行为通常中断, 且在此之后的2~4 d 一直出现以上类似的蜕皮行为特征, 且蜕皮行为经常中止, 脊尾白虾开始转为正常的其他行为特征, 甚至立即出现摄食行为, 但此时虾的第四与第五腹节处已经出现开裂的痕迹, 如此反复多次后, 会经常观察到多只虾的第四、第五腹节交界处呈红褐色。另外, 不同的虾其蜕皮过程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 香蕉虾[10]与中国对虾 [9]从开始腹节弯曲到新体跃出旧壳分别仅需40 s 和5 min, 而脊尾白虾通常需要约1 h 完成蜕皮过程。虾类的蜕皮周期和行为除受内源因子 (蜕皮激素、Y 器官及X 器官等)[11~13]的影响外, 还会受到温度、盐度、pH 、钙镁离子等因素的共同影响[14~18]。本实验中脊尾白虾多次中断蜕皮行为的机理尚不清楚, 还需要对其内源因子及外源因子等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甲壳动物的相残行为一直是影响自然界甲壳动物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 也是制约其育苗养殖的瓶颈之一[19]。水生动物相残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20~23]和蟹类[24~25]方面, 对虾类相残的研究相对较少, 仅见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 amei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褐虎虾(Peaeus esculentu s)等对虾品种[10~11,26~29]。张沛东等[26,27]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与凡纳滨对虾仔虾的相残行为研究发现, 中国对虾仔虾相残行为高

56 海洋科学/ 2010年/第34卷/第10期

发, 攻击频率高, 而凡纳滨对虾仔虾的相残现象少, 攻击频率低。甲壳动物的相残行为除了内源因素影响外, 其他因素如幼体密度、个体大小差异及不同饥饿状态等方面也对其成体及幼体的相残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11,24~28]。陈学雷等[29]在对日本对虾仔虾的相残行为研究中发现, 相残率受饵料密度、个体大小差异、光线条件的影响, 并提出可以通过充气进而降低放养密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仔虾的间隔行为及攻击行为, 改善仔虾的相残行为。本实验的观察结果证明了饥饿与饲养密度直接影响对虾的自残行为。以此推测, 目前脊尾白虾的养殖主要以粗饲料为主, 其饵料密度较低, 造成一定程度的饥饿进而引发相残。另外, 其虾苗主要以留塘种虾自繁为来源, 种虾繁殖的不同步导致群体中个体的大小差异, 直接导致相残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明云. 池养脊尾白虾的繁殖、生长及其最大持续轮

捕量的初步探讨[J]. 水产学报, 1994, 18(2): 85-92. [2] 王兴强, 阎斌伦, 甡马, 等. 脊尾白虾生物学及养殖

生态学研究进展[J]. 齐鲁渔业, 2005, 22(8): 21-23. [3] 李明德. 天津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 carin-

cauda )个体生态[J]. 现代渔业信息, 2005, 10: 12-13. [4] 徐加涛, 徐国成, 于斌, 等. 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

人工育苗生产技术[J]. 中国水产, 2007, 4: 52-55.

[5] 陈卫平. 不同温度、盐度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cauda (Holthuis)早期胚胎和幼体发育的观察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 2005, 20(5): 23-26.

[6] 董存有. 珠江口脊尾白虾的一些生物学观察[J]. 四

川动物, 1989, 8(4): 36-38.

[7] 董建波, 程建军, 何健.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oauda (Holthu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健康养殖技术探讨[J]. 现代渔业信息, 2008, 23(12): 26-29.

[8] 欧海金, 谢汉阳, 夏武强, 等. 梭子蟹与脊尾白虾、

贝类生态混养技术[J]. 齐鲁渔业, 2008, 25(10): 16-17.

[9] 王安利, 母学全, 周世梅, 等. 中国对虾行为的观察

[J]. 海洋科学, 1993. 4: 16-18.

[10] Longmuir E. Setal development, moult-staging and

ecdysis in the banana prawn Penaeus merguiensis [J]. Marine Biology , 1983, 77: 183-190.

[11] Mc Conaugha J R. Nutrition and larval growth[J].

Larval Growth , 1985, 1-66.

[12] Mc Conaugha J R. Identification of the Y-Organ in the

larval stages of the crab, Cancer Anthonyi Rathbun[J]. J Morph , 1980, 164: 83-88.

[13] 王芳, 穆迎春, 董双林, 等. 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

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34(3): 371-376.

[14] Keys S J. Aspects of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the

brown tiger prawn, Penaeus esculentus , relevant to aquaculture [J]. Aquaculture , 2003, 217: 325-334.

[15] Keys S J, Crocos P J. Domestica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wild, pond and tanker- reared brown tiger shrimp Peaeus esculentus [J]. Aquaculture , 2006, 257: 232-240.

[16] Etienne B, Patrick K, Charles M. Effect of stocking

density on the dynamics of cannibalism in sibling lar-vae of Perca fluviatili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J]. Aquaculture , 2003, 219: 241-255.

[17] Nga B T, L ?rling M, Peters E T H M, et al . Chemical

and physical effects of crowding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post-larvae[J]. Aquaculture , 2005, 246: 455-465.

[18] Vijayan K K, Diwan A D.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and light on molting and growth in the In-dian white prawn penaeus indicus(Crustacea: Decapoda: Penaeidae)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J]. Asian Fisheries Science , 1995, 8: 63-72.

[19] Dall W, Hill B J, Bothlisberg P C, et al . The biology of

the penaeidae[J]. Advance in Marine Biology , 297-394.

[20] 华元渝, 陈亚芬, 钱林峰. 鲀暗纹东方苗种同类相残

现象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1998, 22(2): 195-197. [21] Baras E, Maxi M Y J, Ndao M, et al . Sibling cannibal-ism in dorada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Ⅱ). Ef-fect of initial size heterogeneity, diet and light regime on early cannibalism[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 2000, 57: 1 021-1 036.

[22] Qin J, Fast A W. Size and feed dependent cannibalism

with juvenile snakedhead Channa striatus[J]. Aqua-culture , 1996, 144: 313-320.

[23] 邹桂伟, 罗相忠, 潘光碧. 大口鲇苗种同类相残的研

究[J]. 中国水产科学, 2001, 8(2): 55-58.

[24] Lovrich G A, Sainte M B. Cannibalism in the snow crab,

Chionoecetes opilio(O. Fabricius)(Brachyura: Maji-dae ), and its potential importance to recruitment[J]. J Exp Mar Biol Ecol , 1997, 211: 225-245.

[25] 陈学雷, 李少菁, 王桂忠, 等. 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相

残与资源可获得性和饥饿关系的研究[J]. 厦门大 学学报, 2008, 47(1): 99-103.

[26] 张沛东, 张秀梅, 李健, 等. 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

虾仔虾的行为观察[J]. 水产学报, 2008, 32(2): 223-228.

[27] 张沛东, 张秀梅, 李健. 对虾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 127-130.

[28] Marcelo A, Eduardo P P, Eucario G L. White shrimp

penaeus vannamei culture in freshwater at three densi-ties: condition state based on length and weight[J]. Aquaculture , 2008, 283: 13-18.

[29] 陈学雷, 林琼武, 李少菁, 等. 日本对虾仔虾相残的

实验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2(3): 358-362.

(下转第61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组织行为学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 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 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 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 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210230 作者简介:孙 娜(19762),女,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秦 玉(19772),女,硕士,讲师,昆明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云南昆明 650224向泽涛(19822),男,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224 孙娜 秦玉 向泽涛 摘 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昆明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现状,进而阐述了步行街休息座椅的设计要点,并 呼吁广大设计师以环境行为为基础,多多尝试和追求休息设施的实用性,以增强步行街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词:步行街,休息座椅,环境行为学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步行街作为地域商业、文化特色的一个焦点,以各种 规模和形式在国内外各地极为盛行,这些步行街多集购物、旅游、休闲、商务、文化和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在步行街能否休息得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营造良好的休息条件让人们劳累之余能安坐下来,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步行街多逗留,从而促进商业。因此,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人们在步行街的休息就座行为进行研究成为有意义而必要的工作。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1]。 2 调查地点简介 调查地点是昆明步行街,包括正义路公共步行街(公共步行 街指禁止普通车经过只允许公交车经过)和南屏街上的完全步行街(完全步行街指人和车完全分离,禁止车辆进入)一纵一横两条商业步行街,该步行街遍布各类专卖店、百货、大型超市等商业空间,可谓昆明的商业中心,是近年较多见的商业步行街之典范,故以此为例具代表性。正义路步行街雕花、斜拉纹、芝麻面等不同面孔的青石板勾勒出其古朴的中国风,东侧环绕着梧桐树设有座椅。南屏步行街的设计者别具匠心,把昆明的历史文化风貌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概括和浓缩。建有“福寿”宅门、“草帽当锅盖”寓意的喷泉、刻有云南十八怪的红色石壁、反映昆明市井生活的青铜雕塑、象征着太平昌盛的“日进斗金亭”、步行街东西头还立着四个巨大的图腾柱,最西侧地面上嵌有老昆明地图,吸引了广大市民和各方游客。 3 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及访问的方式;调查时间:2005年9月14日,周三16:30~23:00。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3.1 从区位角度看 正义路上汽车站附近座椅使用率最高,连座位间连接体石墩都成为机动座位,仍有很多人无座位站着等车,可见人们在购物休闲之后,候车时都想有可坐空间休息一下;南屏街上座椅使用率较正义路普遍高,从调查结果看:16:30~17:30约为70%;17:30~18:30约为76%;18:30~19:30约为82%;19:30~23:00以后几乎达100%,多是饭后休闲者,此时辅助座椅利用率颇高(专为行人设计的座椅并非唯一选择,台阶、墙体、花坛及喷泉池边也是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主要休息设施)。据扬?盖尔在《交往与空 间》中的划分,可把专门为行人设计的座椅称为基本座椅,将其他 可“坐”设施称为辅助座椅[2]。南屏街双侧均有座椅,从座椅的具 体利用来看:世纪广场附近的座椅各时段利用率均最高,几乎为100%,此外广场台阶上的通风平台及花池、广告牌边沿等这类辅 助座位,也有相当购物者使用,他们往往带着较多购物品,休憩、吃喝、聊天。原因分析:世纪广场是一个内含家乐福大超市的综合性购物区,吸引着大量的行人购物,人们购物之后大都很疲惫, 故往往采取就近原则休息;其次,青铜雕塑及与水榭结合的“日进斗金亭”旁的座椅利用率很高尤其19:30后,这里更是人们首选的位置,可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雕塑及水景,亦有行人与其合影留念,仿佛身临其境,回味着昆明市井生活的朴实。原因分析:人们喜欢有内容、生动的环境,不仅从感观上带来愉悦,也可从中领悟到相关的历史文化。 3.2 从材质角度看 步行街上有木质和石材两类座椅,而木质座椅的使用率明显高于石质座椅,尤其在白天16:30~18:30之间,有些人还用包或其他物品垫着坐在上面,并发现18:30~19:30太阳落山以后的 这段时间石椅就座率较16:30~18:30明显增多。原因分析:石材具有蓄热性,冬冷夏热且较木材硬得多,因此,不宜久坐,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夏冬季很难利用,往往闲置。这类实例很多,如暑期曾多次观察到:淄博中心步行街上的条形石凳几乎无人就座,人们大多坐在商店门廊前、建筑阴影下,还有人干脆蹲坐在有树荫的花盆上;著名的上海南京路也存在此类问题,且该处购物和观光的客流量极大,有限的辅助座椅解决不了需求,给人们的休憩带来严重不便。这反映了人们对使用舒适性的心理及行为要求,不适合使用的地方,人们就会从心理及行为上排斥它,而自发地选择其他好用的空间。 3.3 从座位的环境角度看 座位有选择余地时,人们选择的休息地点,大都具有共性———遮荫,甚至不惜在有基本座椅时,选择辅助座椅,可见座位的物理环境也支配了人们的选择。且往往是尽量选择无他人共享或人员较少的座位区,若与他人合坐时,彼此大都靠近两侧端部坐,之间尽量留空,并将身体稍斜向外端,趋向于背靠背,以避免 陌生人之间的眼光交流;还有的人独坐一把条椅,而把物品放于座位另一端。原因分析:人都有防卫和私密心理,保持着自己的个人空间,往往把身旁干扰自己个人空间的人看作物,为减少不适感,一般要避免目光接触。 对步行街上人们选择座椅朝向的调查:正义路步行街上除正

福建省邵武第七中学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1、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2、“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⑴本节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⑵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⑶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方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 观察法描述行为表现直接观察不施加影响实验法以 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实验观察施加影响观察法为基础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组织行为学随堂练习答案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3.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E 问题解析: 4.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E 问题解析: 5.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 多层次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D

问题解析: 6.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7.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8. 行为测量量表有( )。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E等值量表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9. 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 A置之不顾B随机化和不加控制C保持衡定D匹配E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下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 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随手记下自己的问 题。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它致力于寻找人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掌握人际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对于研究小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的关系很有价值。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要系统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在组织的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特性的观点 1.个体差异。人有很多共同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差异的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的,必须认识到这种多样性,并将它视为组织的重要财富。个体差异要求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统一不变的。

2.知觉。每个人考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考察被知觉所过滤。每个人采用各自的独特方法来观察、组织和解释事物。每个员工出于各种原因而对工作环境有不同看法,而且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知觉来采取行动。这导致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即倾向于只注意工作环境中的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或强化自己的期望的方面。管理者必须学会预见员工的知觉差异,对他们区别对待。 3.人的整体性。人的不同特征或许可以被独立地研究,但是在最终分析时,所有特质都是一个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构成完整的人。技能不可能独立于使用背景或知识而存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并非完全分离,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总有一定关系。管理者要考虑到工作对一个完整的人将带来的影响。员工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组织,在组织内外扮演着很多的角色。当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所提高时,受益的不仅是组织,还有他所生存的社会。 4.动机行为。正常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和人的需要有关,也可能和行为的后果有

小白鼠学习记忆行为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13级生物科学汉班学号:20131106301 姓名:任晓英

小白鼠学习记忆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小白鼠学习记忆行为检测方法。 2.学习BA-200小鼠避暗自动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的一个因素。 二、实验原理 啮齿类动物系夜行性动物,喜欢黑暗的地方,而回避光亮之地。它将设法逃向暗处,此时在暗处给予其电刺激,小鼠会被迫逃回明亮处,并获得记忆。根据此原理设计的实验为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实验。被动回避反应为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普遍用于检测小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一种动物模型。反应特征:动物必须学会躲避可怕的事件,而抑制其天然本性。被动回避反应有:避暗法、跳台法。 三、实验器材 小白鼠、常用手术器械、亚硝酸钠、东莨菪碱、生理盐水、35 %酒精 四、实验步骤 1. 实验仪器 BA-20小鼠避暗自动测试仪购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由控制器和活动箱两部分组成,可同时对6只小鼠进行实验。明暗实验箱之间有一小门供动物进出,当动物进入暗室被电击时,它可自动记录小鼠第一次从明室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和受到电击的次数,还可通过按键灵活地选择刺激电压和设置实验时间。 2. 实验程序: 2.1适应:将动物头朝室壁放入明室,两室之间的门洞敞开,让动物在两室内自由活动2-3分钟,取出后放回饲养笼。 2.2训练:第二天, 将动物放入明室, 它很快钻入暗室, 连接两室的门洞关闭,同时启动电刺激器, 动物足部受电击。如果动物在第一次训练时超过100秒不进暗室, 淘汰之或用手把它轻轻赶进暗室。 记录指标:(1)记录动物自明室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可作为判断给药后动物行为是否有变的一个指标。若药物致使动物镇静,则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2)记录动物受到电击后的反应,如剧烈嘶叫并跳跃,评为A级反应;微弱尖叫,评为B级反应;不叫,评为C级反应。受到电击后动物一般均跳跃。C级反应常伴动物跳跃,动物虽不尖叫,但正常动物均能感受电击疼痛,显示好的记忆成绩。C 级反应多见于雄性动物。A级反应多见于雌性动物。该记录可作为动物痛域是否变化的一个辅助观察指标。 2.3重测试:训练后24小时(第三天),再次将动物放入明室,进行重测试。记录指标:(1)记录动物进入暗室的潜伏期,为步入潜伏期。最大潜伏期设为300秒。(2)记录动物300秒内进入暗室的错误次数,包括第一次错误进入暗室的次数。 五.实验结果 1.在暗处给予其电刺激,小鼠会被迫逃回明亮处,并获得记忆。 2.给药物后动物行为有变化。 3.动物受到电击后,反应级别不同。反应级别高者多见于雌性。反应级别低者多见于雄性。 4.动物进入暗室,最大潜伏期为300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