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_内涵_伙伴_机制本土化建设_陈上仁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_内涵_伙伴_机制本土化建设_陈上仁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_内涵_伙伴_机制本土化建设_陈上仁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6期

2014年12月

Vol.35,No.6Dec.

2014

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在《明日之教师(Tomorrow ’s Teachers )》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 )”。“本质上PDS 不是传统意义的

独立建制的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育专业人员、供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1]。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实质,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构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化学习的平台。

21世纪初,我国大学与中小学深化了合作认

识和行动,超越过去专注师范生见习和教学实习范畴,转向了探索我国新型教师专业学习平台的建设活动。2001年以来,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四川、天津等地先后建构了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入了本土化探索建设阶段,但这些年的实践活动没有取得理论预期。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理论和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现实出发,探究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伙伴和机制本土化建设,希冀创新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土化建设道路。

一、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本土化建设

(一)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经历了百年演进,

经过了指导中小学教学、协作培养教师和教师专业化学习三个发展阶段,促进教师专业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

19世纪初期,美国大学指导中小学教学研究。1892年,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Eliot )等人认为,“大学不同学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

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深入中小学指导教学研究”

[2]

。1894年,埃利奥特建议成立美国大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899年在美国东部付诸实践,“开启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学指导的合作实践”[3]。指导性合作缺乏平等与信任,合作关系不稳定。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倡导建立合作关系委员会,“提倡大学与中小学要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情况下完成

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学指导合作实践”[4]。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协作大学培养教师。1966年,“美国学生教学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udents teaching)”和“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共同发表了《教师教育协作伙伴关系》的报告,大学和中小学校互为教师培养的协作伙伴,共同努力改善未来中小学教师培养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走向机构化和专业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范畴拓宽,从协作培养教师拓展到教师专业化学习,双方合作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20世纪80年代末,一所大学与多个中小学结成伙伴

收稿日期:2014-09-1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DIA110254)作者简介:陈上仁(1963-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E-mail:chshr2005@https://www.360docs.net/doc/7d3423011.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

(2014)06-0043-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6.010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内涵·伙伴·机制本土化建设陈上仁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经济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要: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21世纪初,我国

大学与中小学深化合作认识,在实践上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本土化建设活动,但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没有取得理论预期。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理论和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现实出发,探究我国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内涵、伙伴和机制建设,对建立我国富有活力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政策;教师教育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关系,并将教师发展中心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提供终身专业化学习平台。

(二)我国现行大中小学合作内涵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局限在师范生教学实习,经过了体验式教学实践、自主实习和建立实习基地三个变化过程。双方合作内涵表现为大学师范生教学实习方式方法的改革,没有超越大学师范教育教学实践范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重知识型教师的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习仅仅作为体验式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感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练习教学技能。大学师范生教学实习由教务处负责,教务处委派实习带队教师负责联络与指导教学实习工作。大学在选择实习合作学校时,更多考虑中小学开展教学实习工作的食宿条件、安全和交通方便程度,较少考虑实习学校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客观上中小学担心大学师范生体验式、短期性和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学实习,影响中小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中小学对大学师范教育教学实习有热情也有顾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自身倾向办学规模扩张,受师范教育专业就业市场容量等因素制约,大学内部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而中小学陷入应试教育,明确表示担心师范生教学实习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对与大学开展教学实习合作的热情下降,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角色逐步边缘化,大学师范教育出现了实习难现象。大学开始改革教学实习制度,允许师范生自主选择实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中小学实习学校,激发学生教学实习积极性。师范生自主实习,增加了实习管理和教学实践指导的困难现象,也有学生出现教学实习的机会主义行为。实习难问题和自主实习的做法,从根本上降低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情感,并出现双方就教学实习合作问题相互批评的行为。21世纪初,中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角色能力受到社会广泛质疑,关注教师培养质量的呼声,促使大学反思中小学教师培养过程,反思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重新强调教学实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蒙价值。之后,大学重视师范生教学实习全过程,并努力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寻求与中小学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深化双边教学实践合作,改变过去教学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坐在教室后面观察教学过程,帮助授课教师批改学生练习的模式,而力求增加实习生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但实习基地建设没有纳入中小学发展目标,大学与中小学对基地建设的认识有较大不同。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土内涵建设

建设我国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要深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认识和实践。认识上要拓宽合作范畴,实践上要将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纳入其中,并将合作实践聚焦教师专业学习平台建设。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教师法》,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法制化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渐进改变了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责职和合作范畴。21世纪初,大学承担了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工作,中小学校从协助教师培养发展到参与教师培训,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色力量;教师专业化改善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需求,从大学单边教学实践需求的合作走向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边合作,扩大了大学与中小学相互需求的合作范畴,深化了合作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教师个体既要教也要学。中小学没有足够的教师学习资源,大学的理论知识库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竭的理想学习资源。如果将大学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学实习基地融合新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学习,构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终身学习平台,构成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内涵,极大拓展了现行大学与中小学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师教育功能。

二、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伙伴本土化建设

(一)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双伙伴合作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虽有久远的历史,但促使双方合作关系深化,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社会各界认为缺少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矛头指向中小学校教师培养和成长过程。

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危机。研究者和公众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危机,是缺少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大学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师培养一直未得到肯定。大学、未来教师和中小学相互指责。中小学抱怨大学无法培养适合中小学要求的教师。未来教师抱怨他们在大学所学知识脱离中小学实践,使他们无法迅速实现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大学抱怨中小学无视理论指导,缺少合作热情。”[5]美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危机认识,帮助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走向深化。19世纪初大学指导中小学教学的合作实践和20世纪60年代大学与中小学协作培养教师,双方并没有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20世纪8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的危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12月44

陈上仁: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伙伴·机制本土化建设

机认识,双方融合了教师教育资源,共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善了教师专业学习和成长条件。胡森和波斯尔斯韦特的《教育大百科全书》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做出了专业解释:“正规的小学、初中或高中与大学合作,共同开发适应不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计划;对新教师进行实践性、启发性培训;能够加强有经验教师的新思维和专业责任感”

[6]。美国没有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学与中小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融合所有教师教育资源,为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终身学习资源。

(二)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双伙伴合作缺陷

从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看,认识上没有注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资源整合功能,实践上没有结合我国教师发展体制,忽视教师进修学校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伙伴合作。

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认识、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2002年之前相关研究,集中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介绍;2003~2006年之间相关研究,相对集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运作方式和对我国的启示;2007~2011年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注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验,建立专业发展学校,开始本土化的实践与反思。”[7]近些年来,“有的地方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造成‘教师专业实践学校’(professional practice school),以强调在实践中促进与发展实践性知识、能力和智慧”

[8];“首都师大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上海的实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弱化了教师教育职前——

—入职——

—在职的一体化功能,特别是弱化了职前教师教育功能”[9]。至今已有的研究,凸显了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理论认识的片面和局部性,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功能和伙伴合作的全过程,导致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实践,常常针对大中小学合作过程的某个环节问题。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相分离,大学负责教师培养,教师进修院校负责培训。21世纪初,大学教师教育实现一体化,部分教师进修院校转型发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向建设县域教师学习中心。我国现行教师发展制度,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在大学、进修院校和中小学“三校”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学与中小学双伙伴合作,缺少了进修学校拥有的教师培训资源,是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不充分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合作模式。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三伙伴合作

我国的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都有各自特色的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都有合作经历和经验,但三个伙伴还没有共同合作。相对于大学与中小学,进修学校隶属教育行政部门,初始的职能就是专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习,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历程,对中小学校有通畅的信息辐射力,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信息枢纽和教师学习的中心场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力量。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想伙伴结构,是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三伙伴合作。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机制本土化建设

(一)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机制特点

共同目标、平等关系和共享成果,是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三大动力基础。一是建构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追求共同目标的价值动力基础。“有共同的目标,旨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共同的兴趣和利益,旨在推动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决策和一致行动。”[10]教育质量是大学与中小学共同的目标。大学与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大学对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基础。二是建构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平等互动的情感动力基础。“PDS的灵魂在于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在双方民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和维持下去的。”[11]“合作理念并非只存在于形式上,也非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实现,而更多倾向于实质层面的合作,它是一种关于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合作,更是一种所有参与者心灵深处对话的合作。”[11]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伙伴合作实践中,“大学尊重与之合作的中小学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实行平等对话,弱化传统大学的权威指导角色;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行动处于非控制、无前设的自然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生成合作共生关系;参与者平等行动,反思探究教学实际问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11]建设平等关系、倡导对话交流。三是建构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分享发展机会和成就的利益动力基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具有让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和成果的制度功能。中小学在为大学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提供检验场所的过程中,和大学共同分享实践研究心得,并在教育实践中为大学提供具有真实价值的教育问题。大学指导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在实践中边修正边研究教育理论,与中小学共同分享解决教育实际问

第35卷第6期45

题的成功经验。

(二)我国现行主导型合作机制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大中小学合作属于主导型伙伴关系,并从当初大学主导,分化为大学主导教师培养、进修学校负责教师培训的二元主导合作,中小学始终是被主导的合作对象,处于被动接受指导和提供支持服务的角色。主导型合作没有平等对话的先天基础,中小学自然缺乏深入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伙伴合作关系难免处于被动和松散。

建国初期,我国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学负责培养中小学教师,也通过指导自学、进修和函授等不同方式,承担指导中小学教师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更新教师专业知识。1951年,“不少师范院校设立了进修部、函授部、举办中学教师培训,部分综合大学也承担了培训中学师资的任务”[12]。这一时期大学全面主导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习。1953年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关于1953年中等学校及小学教师在职业余学习的几件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筹办教师进修学院、省市教育厅局筹办或委托师范院校举办函授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县筹办教师业余学校。教师培训院校成立,我国大学主导的中小学合作分化为二元主导,大学主导教师培养,进修院校主导教师培训。“文革”结束后,1977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师资培训座谈会,讨论和研究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980年国务院批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省、地(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的任务,主要是培训中学的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小学的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师进修院校恢复发展,我国教师发展也恢复了以往二元主导的合作模式。21世纪初,教师专业化促进了教师教育一体化,部分教师进修院校转型发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向建设县域中小学教师学习中心,但二元主导的中小学合作仍然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土机制建设

我国要建设三伙伴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要优化现行双伙伴主导型合作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三伙伴合作积极性,让所有合作伙伴体验到共同合作产生的亲近感而不是疏远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成长,让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学会合作,共同面对和承担社会责任。要在实践上从个体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和过程,让大学、进修学校和中小学共同审视各自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职责目标,优化合作目标,创建合作环境,建设合作关系。

在三伙伴关系合作目标的框架内,要建构平等和共赢的合作管理制度,优化教师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运行机制。三伙伴要联合构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日常联络与管理运行机构,协调合作事务,引导日常管理,激励三伙伴中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关的机构和人员,形成相互沟通、平等对话和共赢发展的伙伴关系合作管理机制。三伙伴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不同,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伙伴合作关系中的分工责职不同,要依据各自的特长优化分工合作。大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资源,可以负责教师培养和培训过程中的理论知识教学。进修学校拥有信息辐射渠道,地域上和行政隶属关系上贴近中小学校,可以成为县域中小学教师学习场所和信息传送中心。中小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原点及终点,可以对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出要求并对效果实施评价,为改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合作提供信息基础。三伙伴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充分建设和使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学习平台,培养和促进中小学优质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Principle for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R].East Lansing,M1:Author, 1986:25.

[2]https://www.360docs.net/doc/7d3423011.html,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M].

New York:Random House,1974:1931.

[3]Homes Group.Tomorrow’s Schools.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R].East Lansing.M1:Author, 1990:56.

[4]Zachery K M.Reflections of a university-based teacher education

on the future of college-and university-based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6,57:323-337.

[5]Richard W Clark.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Agenda for Education in a Democracy[M].Volume 3.San Francisco:Josser-Bass Publishers,1999:65.

[6][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师教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81.

[7]陈法宝.近十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

科研,2013(4):23-26.

[8]邓志伟,周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践范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0(24):66-71.

[9]吴思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

教师培训,2006(2):3-5.

[10]李宋昊,肖正德.国内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研究进展[J].全球

教育展望,2010,39(5):64-67.

[11]蒋吉优.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DS)模式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9(5):46-48,58.

[12]蔡丽红.我国教师进修院校的历史演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10,29(7):18-21.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12月46

学校内涵发展规划

传承千年古镇文韵,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仙市中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增强办学活动,认真落实沿滩区教育局“内涵发展规划”和“一校一特色”工程方案,使我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建特色品牌学校,特制定我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 一、背景分析 仙市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釜溪河畔,国家级文化名镇——仙市镇的川主庙,由有百年历史的仙市中心校初中部发展而建立。仙市古镇“因盐设镇”,具有1400多年历史,是釜溪河当年盐运重要码头之一,俗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之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0七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流连忘返。乘着仙市古镇建设的东风,仙市中学在近两年内将会得以重新建设。预计工程投资2000多万,占地45亩,新学校的设计风格与仙市古镇建设有机的融合,青砖黑瓦,古香古色。新学校建成后将是沿滩区农村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中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为办学理念,确立“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教育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飞跃。已连续五年获区教学质量一等奖。综合评估考核一、二等奖,已经逐渐成为沿滩一流、全市有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农村初级中学!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开展“传承千年古镇文韵,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努力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特色定位 (一)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 办学目标:在同一蓝天下,培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校风:修身、益智、健体、增能 教风: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学风:勤于求知、严于修心、乐于强身 (二)特色界定 1.特色目标:传承“古镇文韵”,修立君子品行 2.特色内涵:借助优势地理环境,以了解、挖掘、学习仙市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切入点,以“礼仪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学习儒家礼仪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体验中华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知礼守礼、热爱家乡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建设规划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汇报.doc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汇报 篇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白峰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2014年4月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紧紧抓住此次契机,为更进一步的建设好学校、管理好学校、教育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根基的现代人”的现代化办学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针对我校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有效整合行政、学校与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正常、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使我校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品牌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二、总体目标 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条例,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建立民主、科学、开放的管理机制,形成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2.现代学校民主制度建设 学校的民主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过程中,也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家庭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民主治校,即教职工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3.推进校务公开,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功能是为了“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而坚持校务公开,正是为了激发教职工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以分管副校长为责任人,以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安全检查领导小组,结合本部门管理的基本职责和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全面安全检查活动,要求不留一个死角,不放过一个问题,不忽略一个隐患。全面揭示和发现我们学校在管理层面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安全隐患。

学校特色课程方案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地处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也是一处具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的千年古镇,具有十分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几年来,我校就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开展知家乡、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活动生动有效,把其内容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作为一所山区学校我们深入挖掘山区文化资源,把跳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扬,学校的跳绳队在历届区里组织的跳绳比在中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经过多年的培养跳绳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项目,鉴于此,我们学校决心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 我们学校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从去年开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通过审批,并且纳入课表开始上课。今年又进行调整,把跳绳这一清水小学传统项目订为1-6年级必修课程,地域文化与写作;地域文化与绘画;篮球课;传统游戏课作为4-6年级的选修课程。(二)教师队伍得到保证。这学期又有一部分教师加入到了校本课程的行列,保证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二、特色定位 1.学生在知家乡、爱家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绘画

等手段进行交流,抒发情感。 2.传承清水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让学生会玩、爱玩、发挥想象进行创编。 3.弘扬我校跳绳的传统项目,以此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阔学生思维。 三、创建实施时间:2012年3月——2015年1月 四、特色管理 1.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顺畅执行。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教学主任、德育主任 2.大力宣传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对学生、教师的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 3.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健全奖励制度鼓励、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学期末开展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利用“学生跳绳星级手册”记录学生跳绳成绩,以此作为学生跳绳评价的依据。 5.用教育科研指导校本课程特色建设。开展校本课题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特色建设中的难点,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具体实施办法 (一)搜集、整理、完善校本课程参考资料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

附件: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 项目学校标牌及各室标牌 (一)项目学校标牌尺寸及字体详见《建设规范手册》(P32页),挂在学校门口。 (二)各室标牌命名及尺寸 标牌:铜质材料制作,字体颜色为黑色,挂在各室门口合适位置。 模式二学校 成成品,双面泡沫胶粘贴上墙 模式二学校相应规章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职责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专用室管理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管理使用制度 模式三学校相应规章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职责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专用室管理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管理使用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政策法规,根据上级要求及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常规管理工作,抓好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检查、总结,建立本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档案。 三、制定本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应用、保管、维修办法,负责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四、负责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推广;及时收集和整理资源,总结经验,将成功案例有效用于学校校本教研,辐射周边学校,为“三农’’和农村党员教育服务。 五、为教师远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指导和帮助教师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组织和支持教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教研、实验及教材制作;宣传和交流校内外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经验;评选和向上级推荐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成果。 六、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筹措经费,增添远程教育终端设备。 七、督促指导远程教育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对其工作实行量化考核与奖惩。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办公室制

优化课程建设 实现内涵发展.doc

优化课程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的生命,也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着手点,是促进优质教育形成与发展的持久动力。昌平区通过加强区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加强三级课程整体建设,推进课程资源优化,努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增强课程领导力 2014年,昌平区召开了全区课程改革工作会,修订、颁布了《昌平区加强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课程开发、实施到管理、评价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同时,对基层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多次主题性强化培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全面提升课程领导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课程整体建设与研究,提高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出发,我们强调要将学校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中,加强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加强三级课程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的整合研究。 二是加强管理与指导,确保地方和校本课程有效实施,打造精品课程,促进品牌建设。重点是规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提高校本课程品质,优化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对学校的指导、评价,逐步建立行政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主责、学校具体实施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机制,完善课程备案、报审、监控、评价制度。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区级层面建立起一支由课程室牵头、以课程建设优秀校为

主的核心团队,通过专题培训、校际交流、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团队的课程建设水平,建立课程及相关资源的储备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体现地方优势和学校特色的自主课程。同时,我们还以“翱翔计划”“雏鹰建言计划”为抓手,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教育课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优秀学校的典型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管理资源、智力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整理、汇总、集中呈现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资源的扩大宣传、深入了解、自主选择、广泛使用。注重实践类教育资源建设,注重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建设,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平台、促进发展,开展优质资源展示活动。我们将市级“义务教育项目”“地方课程建设项目”和“专题教育项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四个课改项目融合,为实验项目学校或任务承担学校搭建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的平台,开展“系列走进学校”活动,先后走进马池口中心小学、回龙观中学等,使区域内学校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案例研究、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是注重开发区域资源,拓宽学生课程内容。区教委努力挖掘、培育区内校外教育资源,重点培育18家校外资源单位,开发、建设出近50套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500余门校内课程共同组成昌平区课程资源库,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构建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规范课程管理与评价,提高课程质量

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全面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汇报稿本着硬件软件并举,以软件建设为主;外延内涵齐抓,以内涵挖掘为主;共性特色并重,以特色建设为主的宗旨,一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依据学校发展需求, 2007 年学校制定《荣成市第一中学20072010 年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围绕学校制定的近、中、远期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从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从教学研究到后勤管理,整体构建,科学规划,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完善学校内涵发展,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能够享受终生的精神财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中是老牌名校,依据学校 50 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继承传统,不断超越,着力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为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学校精神,实验楼东侧墙面上校歌高悬,还在教学楼、办公楼和校内显著位置悬挂一训三风和校徽。 办公楼走廊悬挂 81 块校友和师生自创字画,办公楼二楼有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洪涛和袁业立四位工 1 / 8

程院院士的题字,有海军原政委、上将李耀文的题词,以及其他领导题字和 50 周年校庆的校友贺词,其余楼层主要是一中历届学生和教师作品,以展现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今年,计划在格致园雪松前立弘兴石,前刻尚德规范四字,后记一中 57 年发展历程,将成为一中继承发展、展现一中精神的标志物。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开发团队为主导,调动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不断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以促进教师、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共同成长。 当前,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我校已经形成年级和班级特色文化。 三个年级有各自的文化取向,有各自的年级格言,通过年级文化宣传栏宣传年级特色文化;班级自编班级格言,建设班级特色板报和走廊文化。 我们还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和文化活动等载体,营造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作为省绿色学校,在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人文景观的规划和更新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环境文化体现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宣传用语,依据校园功能分区构建一路三园(弘毅路、憩园、毓秀园和格致园),以分区的不同文化内涵使用标语牌张贴师生提供的名人名言,体

红莲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汇报

系统谋划重点探索打造品牌彰显特色 ——红莲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汇报为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我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及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我校工作制度建设的飞跃发展的奋斗目标,现将我校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章程建设情况 教育发展的前提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创新性。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办学质量,我校以“承担小学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办学宗旨,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在发展中积淀了学校特有的“创新能力,完美人格”的校风和“善诱、赏识、交流、服务”的教风;形成了“博学、善思、明礼、成人”的学风。学校制定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在培养目标上,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遵循教育方针,学习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的各项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红莲小学管理章程》、《红莲小学岗位职责》、《红莲小学各类制度》、《红莲小学教师一日常规》和《红莲小学教学环节管理标准》,《红莲

小学法制教育制度》,《红莲小学学生成长与综合评价制度》等。使学校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走出了一条民主管理、依法执教的路子,实现了学校管理由常规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更到人性化管理。 依据《学校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财务、后勤、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制定《红莲小学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学生家长接送制度,每周开设一节安全课和法制教育课,使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强责任,转心态,变作风”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营造了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规范教育教学工作行为。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及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负责人为成员的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红莲小学管理方法》,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三是对开展制度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从增强责任心,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机制和加大问责等方面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

最新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乡各校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各校实际的特色创建新路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中小学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依据《禹城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十里望教育办领导精心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等基础上,深入拓宽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十里望回族乡教办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禹城市市教育局“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依托各校自身的教育优势,培育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努力把十里望各校办成有一定影响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传承性原则。 三.实施的基本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坚持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之路。各校要应首先从学校多个项目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并着力打造,形成特色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最终成为品牌学校。 因校制宜策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合理整合、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 科研孵化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可以同一所学校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由多所学校加盟形成研究团体,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

xx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报告

令川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报告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依法治教,使学校管理纳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多年来,令川学校党小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发挥学校管理优势,走出一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管理的新路子,形成了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管理特色。 一、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 坚持依法治校,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学观,从五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1、完善了目标机制。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计划、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凸显特色,形成系列计划管理体系。 2、完善了管理机制。经学校校务会议研究,对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明确了学区成员岗位职责和学校岗位职责,形成了党政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学校行政机构设置合理,职责分明,各部门间配合协调,工作有序。 3、完善了制约机制。我们修订并完善了《令川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包括教师管理制度、业务工作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杨河初中安全工作制度等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真

正使制度能落实到工作中去,并取得好的成效。 4、完善了竞争机制。我们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制定了《令川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等制度。 形成了班子和教师考评体系,使教师的考评达到民主化、规范化的要求,真正形成了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5、完善了激励机制。学校制订了相关制度,并经过不断地完善,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鼓励师生争创一流。 二、坚持教代会制度,实施民主化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学校的教职员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几年来,我们在发挥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职能作用。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员大会,教职员(代表)大会,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民主讨论学校规划、改革方案,监督学校各级干部,民主评议干部,充分调动教职员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校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工作章程,认真行使职权,维护教工合法权利;支持校长依法行政,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配合党组织加强教职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安图三小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我校作为县课改实验校,于2004年开始进行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面就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以简单的汇报: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及课程结构门类 学校地处长白山脚下,拥有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值较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县情和校情,积极向师生、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特长。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现在已经完成初稿的校本教材有:《可爱的安图》共两册,六十八课;《硬笔书法》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必修课。《经典诵读》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选修课。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规范课程管理体制。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任指导,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管理,还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等。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理清课程开发思路。学校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研讨会,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通过培训与学习,全体教师掌握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了课程开发的思路。 3.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2004年3月,我们根据实施方案,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很感兴趣,对校本课程很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生活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汇编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给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根据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物质文化建设要提高文化品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要规范标准,体现独特的文化风格,重视人文景观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教学楼、宿舍楼要符合教学要求,相关位置要书写校训、校风、校纪等内容。各组处室宣传栏要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教学楼走廊悬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名言或画像或中国传统的优秀字画学生校言等,教室内前黑板上方悬挂国旗和班训,黑板两侧挂学校晨训、课程表、时间表班规班纪等,后黑板适时更换,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2、学校教学楼要悬挂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标语,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实验室内张贴实验操作规范。 3、餐厅墙壁要悬挂宣传科学饮食,讲究钦食卫生的标语,提示学生养成文明就餐、节俭的好习惯。 4、搞好教室、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文化由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身特色、个性的载体为主,要有宿舍名和文明宿舍公约,班级要有

班标或班训、班风、学风等). 5、操场周围要设计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宣传和标语口号。 二、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精神文化不仅要弘扬学校传统文化,而且要体现出时代精神。 1、师生风貌。 教职工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生要认真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认真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文明行为,做文明学生。 2、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师生书画展、演唱会、各类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公益劳动等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执行《国旗法》,每周举行升降旗仪式,并组织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主要由学生和少先队辅导员负责。 4、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重视文化建设,按照规范要求做到室内整洁卫生,桌椅、物品摆放整齐,并随时做好卫生责任区、墙壁卫生保洁工作。

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

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管理的优质化,而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的“精神灵魂”,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和实质,从管理学角度所讲的“环境反映文化”、“制度决定成败”、“学校精神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学校哪怕是校长更换,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他还是会走在前列。 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校而论,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1.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是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的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3.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二、“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绽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 三、“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 四、“教学及科研”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寻求途径并不简单,也不相同,应经有个程序:1.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从而形成鲜明个性,固化并彰显出特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创建的基础。

工作计划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构建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 现代学校制度是确保学校依法规范运行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学校科学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学校造就大批合格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建设完善的学校制度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具有时代性、独立性、针对性、严谨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开学以来我校从学校层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本年度学校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这是学校更高层次建设好学校、管理好学校、教育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是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回归教学本质,为学校注入新动力;本年度,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市区教育局印发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计划》等精神,针对小学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有效整合行政、学校与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正常、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使我校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品牌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的成都名校。 二、主要工作

(一)主要目标和行动 1.教育思想现代化 目标: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形成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 行动1行政领航:每学期开始,学校行政会提前召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讨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与任务,部署相关工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而后在开学大会上对全体教师进行计划交流和普及。会议主要从学校发展的特色,教学计划,德育活动,科研成就这几方面展开进行。 行动2专家引领:知名教授给学校老师们带来的讲座,在讲座当中从宏观层面对市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的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行动3民主管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涵盖着党支部、工会、行政、教学、人事、财务等诸多方面。虽然我校原有相关制度也不少,但这些制度还是否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工作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短期内把这些制度全部进行梳理和完善也确实存在着困难,因此我们现在开展的工作是先进一步补充完善当前工作中存在问题较多、矛盾较突出的如:职称晋级、绩效奖励、常规工作量化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这学期我们补充完善了《学校职称晋升推荐制度》、《学校常规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学校绩效考核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学校教职工出勤补充规定》、《学校外出培训制度》、《学校学生作业管理

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大成桥中心小学剪纸特色侧记 大成桥中心小学是为了落实温总理的嘱托而建起的一所全新的学校,学校建设规模大,规格高,教学设备设施完善,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内部装备达500多万元,是目前一流的省级农村小学。学校自2011年12月开始创建长沙市剪纸示范学校。两年的执著追求,两年的不懈探索,学校剪纸艺术特色已初具规模。 一、营造氛围,开发课程 1、课程建设前景。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它集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身,在培养学生技艺、毅力、等方面有独特的魅力。剪纸艺术进校园,能有效地将剪纸教学与学科教育、德育教育、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剪纸教育成为表达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以剪纸艺术为切入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使这项特色活动能够更加普及、持久地开展,确立了“剪纸艺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品行”的指导思想,在全校普及剪纸教学活动,把剪纸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课程环境的开发。学校特邀请长沙市民间剪纸艺术协会来校进行剪纸艺术进校园巡展,请专家进校园给学生做剪纸示范,以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学校把剪纸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开辟了剪纸文化的专用宣传窗,准备了剪纸制作专用教室,各班级设立了剪纸作品专栏。同时把原来张贴在校园内的名人名言换成了学生剪纸作品,并根据作品内容配上恰当的富有小学生特点的礼貌用语、环保语言、安全警示等,校园内处处充盈了富有情趣的剪纸文化韵味,从而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师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感兴趣。 3、课程教材的开发。学校特组织艺术教师一起编写了一套很有适用价值的剪纸校本教材。教材主要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内容包括:低年级的对剪纸的基本认识、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年级的剪纸种类、剪纸技法和简单的创作;高年级的剪纸的基本刀法、作品的创作和集体创作,以及对于剪纸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4、课程师资的开发。学校美术教师承担剪纸课教学任务,他们负责系统地教会学生剪纸技巧。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剪纸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人人都承担着课余指导学生剪纸的辅导任务。剪纸课程开发前,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剪纸特长,但他们具有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谭秀森 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专门人才等活动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的。 高等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确保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呢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建设。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高等教育的性质及任务规定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应与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渗透到具体制度规定中,将其本质要求制度化、成文化、具体化,以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得以具体实现。 第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制度对于高校活动主体,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具有普遍的、平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它使分散的、无序的个体活动变得统一、有序、高效。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第三,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路径。“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前提。”[1]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走法制化之路,使学校内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上切实保证高校管理的高水平。 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应,也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制度执行、监督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效力。具体地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涵盖以下内容:“不仅包括从制度起草前的调研、立项工作,到制度的起草、修改、通过和发布,还应包括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督察工作。” [2]因此,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考察,至少应从制度本身、制定程序、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配套体系建设等几方面进行。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词语罗列,大话套话;言行不一,名不副实。2、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定位欠妥,缺少特色;表述欠佳,缺少关联。3、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注重面子,缺少内涵;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本质,体现科学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好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正确定位,凸现创新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 学校文化要体现学校特色。特色就是特长,特色靠创新,创新靠民主。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环境设施建设、制度(行为)建设和思想建设都要体现既定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 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校风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

学校特色发展规划方案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办学特色 ——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宜春市委上高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 代化的决定》精神,落实宜春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深化我校办学特色,特制定《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基本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随着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近十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程序、方法等还存在认识不清,实施起来举步维艰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集中化课程管理模式阻碍校本课程的发展

进程,统一化考试制度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实效,封闭化校本课程开发妨碍校本课程质量提升,形式化校本课程实践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五年中,我们要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突破现有课程体系的藩篱,举全校之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选修课程超市化。具体实施以下四项基本策略:自觉以教育哲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理论基础,以完善校本制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保证;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相结合,把深化办学特色作为目标追求。 二、简要回顾 校本课程是在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在国家赋予的权限内,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的课程。过去的五年中,我校秉承“关爱全体”、“全人教育”,“个性特长”,“特色品牌”办学思想,在已有写字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拨出专项经费,从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学生需求三个方面考虑,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为实施特色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一)写字教育校本课程日臻成熟 2003年9月,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校率先在写字教育校本教材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硬笔书法》教材12册,供全校各年级每周一节写字课使用。2005年9月,我校在原有《硬笔书法》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硬笔书法》教材,将12册压缩为6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