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学案 三案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学案 三案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学案 三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前预习案

Ⅰ.教材助读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什么是中枢权力体系?

自秦以后,出现了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位于全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2.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三省是指、。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元朝:一省制

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为元代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3.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目的: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2.演变:

(1)西周:世卿世禄制。

(2)战国:军功爵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和。

①内容:察举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①形成:隋朝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唐代,中央统一分科,定期考试。

③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谏议制度

1.目的:为了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演变:

(1)谏议制度

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②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

③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

(2)监察制度

①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

②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央既设有,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

(三)作用:

1.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腐败。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以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Ⅱ.预习自测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5.“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 B.宗法制 C.谏议制 D.三省六部制

6.下列官员或机构中,监察重点是地方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谏院 ④都察院 ⑤六科给事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丞相权利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三省

二府

三司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中书门下

财政

度支盐铁户部

军政

工部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

统兵权

调兵权

行政

宰相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参知政事(副相)宋朝二府三司制

枢密使三司使(计相)

图一 图二 问题1:结合图一、图二提示分析唐朝皇帝是怎样加强皇权的?

问题2:结合图二、图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宋朝宰相的权力与唐朝有什么变化? 探究点二:选官制度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战国

军功 汉武帝时期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宋朝

经文、理学

明清

八股取士 问题2:总结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变化的特点。

拓展提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衰亡的主要原

因是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监督机制不健全、舞弊成风、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等。 结合所学和社会现实,请你分析一下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有哪些启示。 Ⅲ.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连整合

课后训练案

一、选择题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

3.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谏议制

4.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察举制 B.科举制 C.征辟制 D.刺史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枢权利体系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选官 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

战国:军功爵制 西周:世卿世禄制

西汉:察举、征辟制

隋唐:科举制

元朝:一省制

图三

课内探究案

4-6 BAD

探究点一:丞相权利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三省

二府

三司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中书

门下

财政

度支盐铁户部

军政工部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

统兵权

调兵权

行政宰相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

宋朝二府三司制

枢密使三司使(计相)

图一 图二

问题1:结合图一、图二提示分析唐朝皇帝是怎样加强皇权的?

解析指导: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简单说就是分权,具体说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经过皇帝批准然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

答案: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明确分工,互相牵制。 问题2:结合图二、图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宋朝宰相的权力与唐朝有什么变化?

解析指导:充分理解示意图,从上面示意图可看出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中书门下”。长官为宰相,但宰相只有行政权,军权归枢密院,财政权归三司。在此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

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 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

探究点二:选官制度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答案: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战国 军功 汉武帝时期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宋朝

经文、理学 明清

八股取士

问题2:总结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变化的特点。

答案:特点:由重血缘向重才学方向发展。 拓展提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监督机制不健全、舞弊成风、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等。

结合所学和社会现实,请你分析一下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有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

第一.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考试的控制。 第二.考试命题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化。 第三.考试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第四.考试制度法律化。

第五.强化考试监督机制。

第六.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等等。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武帝时期 察举、征辟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宋朝 科举制 经文、理学 明清

科举制

八股取士

图三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

中国古代得政治制度与特点 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得专制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 1.早期“国家”得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得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得历史阶段。 (2)原因:生产力得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得使用、贫富分化得产生、文字得成熟、城得出现与礼制得初步形成。 (4)政治形式:传说中得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得政治管理秩序。 2.“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得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夏禹死后,她得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得统治,把自己得行为说成就是天得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得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4.夏商得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得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与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与伯。 二、等级森严得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得:为了进行有效得统治 3、内容: 一除外:除王畿以外得广大地区

二核心:将土地与人民分封 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 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得等级森严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 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得组织形式(简称政体) 5、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得统治 (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得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得强国 (3)有利于周文化得传播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得领地内,享有很大得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得出现,标志着分封制得瓦解。 三.血缘维系得宗法制 1、目得: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得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与土地继承上得矛盾。 2、含义: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得大宗小宗体制 (3)具体内容: 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得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得大宗。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得大宗与小宗得关系。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1·江苏·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意在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进士的出身构成看出,官员的选拔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庶族、小姓子弟具有涉及,由此体现出科举制打破原来的门第观念,兼顾了各阶层,但是士族子弟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其还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山:“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于秦汉和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变化是中央中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的郡县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 西周的政治制度 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答案】C 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 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 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故C正确 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 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答案】C 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 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 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故C正确 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 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答案】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第一课 1、分封制 ①概念: 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 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 2、宗法制 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第二课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课 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 2、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第四课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 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⑤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摘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智慧,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过去,由于革命需要,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因此对于古代政治制度也主要是强调专制主义这一个方面。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则多有忽略。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事决策机制 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不论在哪个时期,各个政府部门的只能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设立新的官员和部门去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皇帝和在想的矛盾,官僚制件的矛盾,对政治制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对变化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往往构成变化的动因,不是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先秦,主要是夏商周是一个大阶段,其特点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其中又以西周最为典型。春秋战国是一个过度。秦汉以后又是一个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则设立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统治。这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而从本质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统治人民的,人民要想政府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要服从官服的管辖。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特点。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无论历代制度发生什么变化,秦汉政治体制都范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倾向,以及变迁的范围和幅度。而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西周春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并且是一种分权体制。无论在王廷之上还是列国之中,世卿世禄的贵族都拥有巨大的传统权力,周王远没有力量把其意志充分贯彻到列国、各个采邑,遑论各地井田村社中的农民了。但另一方面,利齿早起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国取得了最大成功,确立了专制君主和行政官僚的巨大权力,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 魏晋南北朝与秦汉和唐宋大帝国相当不同,这时期的帝国体制明显衰落了,官僚政治发生扭曲、变态,世族门阀获得了重大的政治权势。但另一方面专制官僚政治传统一缕不绝,依然悄悄地累积着进步。“五胡乱华”和十六国林立,使中国北方陷入了长久动荡,北方地区政治体制也发生变态。不过胡汉双方的文化和制度冲突,也孕育着新的变迁,北朝军功贵族支持的强大皇权,逐渐扭转了官僚政治的颓势,孕育出了帝国复兴的动力,并使北朝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出口。 隋唐政治体制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而唐代从高宗武则天以后,政治体制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标志,中书门下体制取代了三省制。而中书门下体制在唐代中后期的不断变化调整,又为宋以后政治体制的运作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日期:2010-02-24]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泰安英雄山中学宋明玉 一、【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前下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1)起源于战国 (2)确立于秦 (3)巩固于汉 (4)成熟于隋唐 (5)发展于宋元 (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 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 (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 (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基本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 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商朝:内外服制度 (2)西周:分封制 (3)战国:县制 (4)秦朝:郡县制 (5)汉初:郡国并行制 (6)唐期:节度使制度 (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8)元代:行省制度

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 (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 (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度 (2)汉:中朝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北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 (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 (2)世卿世禄制度(周) (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 (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 (5)九品中正制(魏晋) (6)科举制(隋唐) (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 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 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 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是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的因素之一。7、从古代选官制度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1)应注重培养和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防止读书做官的老路; (2)选官基础应广泛,手段和方式要科学 8、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监察制度 (1)秦:御史大夫 (2)汉:刺史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2. 商朝 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 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3。西周 1)分封制: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 2)宗法制: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 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典籍,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案

《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案 授课时间:周次 星期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重点: (1)西周宗法制、分封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 (3)汉、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教学难点: (1)先秦政治制度与井田制的关系; (2)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及其演变; (3)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 板书设计: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封建社会的 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 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 专制皇权 不断加强 秦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分封制 商:内外服联盟 宗法制 周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隋唐;宋;元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汉 建中朝 设刺史 宋 收精兵 削实权 推恩王侯子弟 制钱谷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含义: 内容周王 分封对象 分封内容 义务 主要封国 作用积极 局限 2、宗法制目的: 含义: 内容: 核心及特点: 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3、内容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4、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演变:萌芽于;确立于;巩固于;完善于; 发展于;强化于。 7、作用: 积极:①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一,抵御外来侵略;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有效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③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生 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①衍生出来的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出现政 治腐败现象,必然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