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习题集

针灸学习题集
针灸学习题集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

总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针灸

2.针灸学

3.砭石

4.针经

二、填空

1.针灸疗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针灸起源于我国_____时代。

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____”。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由_____代_____编著。

6._____代著名医家_____在其著作《____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灸法的起源与____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____。

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于1026年撰成《____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时期的医家_____设计铸造的。

10._____代_____于公元1341年著____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学的代表作是_____,由_____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_和

_____。

三、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

A.345

B.453

C.354

D.361

E.349

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经》

E.《甲乙经》

四、多选题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

B.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经》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并叙述其主要内容。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并叙述其主要内容。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即针刺,灸,即艾灸。针灸是指用针或艾灸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功能,进而达

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法、治则与治法和作用机理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3.即石针,是针刺的原始工具,针的前身。

4.即《灵枢》,是《内经》中的《灵枢》部分。

二、填空

1.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2.远古

3.箴石

4.《灵枢》

5.《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火隋唐

8.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9.彼巍跷┮?

10.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11.《针灸大成》杨继洲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三、单选题

1.C

2.B

3.D

4.E

5.C

6.A

7.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7.AE

8.BC

五、简述

1.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2.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书中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方法,针灸忌宜和常见病的治疗。该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该书论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和病候,及用灸治病的情况,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

4.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对针灸医学做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

六、论述

1.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古代原始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时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石,其下多箴石”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HT5,6”〗火〖KG-*3〗芮〖HT〗。”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2.针灸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针灸专著是历代有加,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腧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络。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

清初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个。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名词解释

经络2.经络学说

正经4.奇经八脉

十四经6.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8.一源三歧

六合10.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12.标本

气街14.四海15.根结

二、填空

经络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称。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______,外络于_____________。”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而定的。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三阳经为:_________在前_______在中,________在后;手足三阴经为:______在前,_________在中,_________在后。

足三阴经在________________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________走______,手三阳经从______走_____,足三阳经从________走______,足三阴经从_________走_____________。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___________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

__________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_____________交接。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大肠→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肝。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_______,同出于______,称为“______”。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督脉的别络从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

包分出以后散布于。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的支脉。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________,结聚于________,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阴经属于______络_____________,阳经属于______络_____________。

《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________,支而横者为______,络之别者为_______。”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

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以上都不是

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从手走头B.从胸走手

从足走腹D.从头走足

从足走胸

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额头部B.面部

上肢部D.胸腹部

下肢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

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没有专属的腧穴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

寸口之中的太渊穴处为何经之“本”?

手少阴经B.手太阳经

手太阴经D.手阳明经

手厥阴经

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任脉D.冲脉

足太阴脾经

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

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督脉别络散布于

腹部B.胸胁部

头部D.腰骶部

以上都不是

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丰隆B.内关

大包C.公孙

支正

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于阳经

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

以上都不是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奇经八脉B.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

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十二皮部B.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D.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

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

手三阴经E.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脉

四、多项选择

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手足三阴三阳经B.奇经八脉

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

十二经别

一源三歧”,起于胞中的奇经有

冲脉B.带脉

阴维脉

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

胫B.胸C.肾D.腹E.头

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督脉别络散于头

.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脾之大络散于腹部

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涌泉B.至阴C.命门(目)

大敦E.窗笼(耳)

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

太渊B.神门C.内关D.心俞E.天池

五、简述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奇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六、论述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络,指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

布全身。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

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阴维脉,阴跷脉。

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部分。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

原意是树梢,在上部,对人身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的十二经脉而言,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聚集循行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指人体水谷、气、血、髓四者汇聚的部位。《灵枢·海论》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5。“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的“根”部就是各经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标幽赋》所说的“四根、三结”。二、填空

经脉络脉

2.府藏肢节

阴阳手足脏腑

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

内踝上8寸

胸手手头头足足腹

手足末端的井穴头面部胸中

心小肠膀胱心包三焦胆

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胞中会阴一源三歧

腹部长强胸胁

离入出合体腔

四肢末端关节骨骼部

脏腑腑脏

15.里络孙

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三、单项选择

C

四、多项选择题

五、简述题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有:互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既不直接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有:(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灌的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及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工,犹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

六、论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至头项(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例如: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特点是,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疗头面、五官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其经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

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指出四肢末端

的一些腧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根三结”,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情况,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突出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密切联系,临床上针刺根部、本部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在调节标部、结部脏腑经络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取头身穴治疗四肢部位的疾病。气街多在“结”与“标”部,基于这一理论,取头身腧穴治疗局部和内脏病症,还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四肢病症。如风池、风府为头部穴,可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下腹部的气冲穴主治腹痛、胎产诸疾。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

当外邪侵犯机体时,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

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辨证归经。鉴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在两侧多与少阳有关……

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临床上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脏腑、经络与皮部关系密切,故当脏腑有疾时可用皮部穴位贴敷或皮肤针治疗。经筋疾患,多因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治疗。

上篇经络腧穴--第二章:腧穴总论

一、名词解释

腧穴2.经穴

奇穴4.阿是穴

特定穴6.五输穴

原穴8.络穴

郄穴10.下合穴

背俞穴12.募穴

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

一夫法22.活动标志

二、填空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中记载经穴有_________个。

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腧穴能治_________病,表里经腧穴能治

________;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________病。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穴。

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________寸,臀横纹至横纹是_______寸。

骨度分寸中,天突至脐中是______寸,横纹至外踝高点是________寸。

常用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至腕横纹是________寸,股骨大转子至横纹______寸。

根据骨度分寸,两乳头之间为_____寸,耳后两乳突之间________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__________寸。

据骨度分寸,脐中至曲骨________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突________寸。

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___________椎,髂嵴相当于第______椎。

腧穴的名称是历代医家以其________和_________

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

三、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

个B.140个C.180个

个E.以上均不是

现有的经穴数目:

4E.365

郄穴的数目是:

个B.8个C.15个

个E.以上均不是

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内经》B.《难经》

《甲乙经》D.《千金方》

《帛书》

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9寸:

两完骨间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天突至歧骨D.两额角发际间

歧骨至脐中

一夫法”是指:

手指同身寸B.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

以上都不是

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

骨性标志B.折量法

肌性标志法D.指量法

动态标志法

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

胃经募穴B.足阳明经募穴

足阳明胃经募穴D.胃募穴

以上都通用

大椎的取穴法为:

活动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

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

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

骨度折量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

骨性标志取穴法D.指寸法

简便取穴法

(二)多项选择

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阳陵泉B.下关C.廉泉

内关E.攒竹

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劳宫B.少府C.听宫

曲池E.环跳

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结合应用的穴位有:

膏肓俞B.中府C.支沟

肩井E.悬钟

4.颊车的取穴法是:

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

指寸法D.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

三阴交的取穴法是:

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

拇指同身寸法D.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

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

足三里B.三阴交

风市D.血海

肾俞

头维的取穴方法为:

骨度折量法B.手指比量法

固定标志取穴法D.肌性标志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

四、简述

简述腧穴的分类及特点。

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五、论述

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腧穴,

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5.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一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再加上任络、督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

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二、填空

十四经穴阿是穴奇穴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本经病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局部病

井荥输经合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部位作用

三、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二)多项选择

6.CD

7.AC

四、简述

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是指位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三、阿是穴:此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临床常用的腧穴标定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三、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头面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央3寸;第7颈椎至后发际正中3寸;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寸;前两额头角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胫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横纹19寸;横纹至外踝尖16寸。

五、论述

五输穴是特定穴中的一种。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象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治疗眼疾。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1603231433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16032314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关、期 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太 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关、期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关、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17.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治疗气血不足型闭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一、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 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腧穴 1、商阳 (Shāngyáng,LI1)(大肠经井穴) [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 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 (大肠经输穴) [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三间握拳节后当”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 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 直刺 0.3~0.5寸。 3、合谷 (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2。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合谷虎口歧骨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④上肢半身不遂。 [知识拓展]镇痛要穴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阈不同程度提高,40~50 min达最高点。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若治疗癫狂、痉证:向劳宫方向透刺1。5~2。0寸;若治疗手指功能障碍:向三间方向透刺; 治疗难产:针尖呈60°向腕关节方向针刺,进针约 0。8~1寸,捻转补法。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针灸学试题库完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word 可编辑..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 轻粉的散剂剂量? 2. 连朴饮主治: 3. 三仁汤主治: 4. 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 肺其华在? 6. 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 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 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 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 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 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 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 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 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 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2.3套完整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 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 填在题后的括号。)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绮石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 b ) A、酒色 B、药误 C、劳倦 D、七情饮食 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a ) A、王叔和 B、王冰 C、洪 D、上善 3、朱肱治伤寒之学从:d A、脏腑立论 B、病因立论 C、病机立论 D、经络立论

4、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的医家是:( a ) A、完素 B、从正 C、元素 D、王清任 5、完素自制的方剂是:c A、半夏汤 B、犀角地黄汤 C、双解散 D、栀子鼓汤 6、东垣的代表著作是:( a ) A、《脾胃论》 B、《中藏经》 C、《千金方》 D、《格致余论》 7、下述哪一条不是完素的贡献?d A、创立“火热论” B、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 C、启示攻邪派的形成 D、影响温补学派的发展 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c ) A、元素 B、河间 C、罗天益 D、王好古 9、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 A、升阳益胃汤 B、补中益气汤 C、沉香温胃丸 D、补气升阳和中汤 10、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存的部位是:( b ) A、肝 B、肝肾 C、脾胃 D、心肺 11、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c A、酸苦甘辛咸涩 B、酸苦淡辛咸涩

C、酸苦甘辛咸淡 D、酸苦甘涩淡咸 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b ) A、甘温除热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滋阴泻火 13、子和认为影响人体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是:c A、气虚 B、血虚 C、邪气 D、气滞血瘀 14、《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 d ) A、朱丹溪 B、唐宗海 C、叶天士 D、自明 15、“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A、戴思恭 B、献可 C、朱丹溪 D、河间 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 ) A、《黄帝针灸》 B、《黄帝经》 C、《黄帝外经》 D、《难经》 17、薛已认为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应选用:b A、补中益气汤 B、六君子汤 C、四物汤 D、六君子汤加炮 18、方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 b ) A、维护旧论 B、错简重订 C、按方类证 D、分经审证

针灸治疗学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中风脱证选用神阙穴宜采用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温针灸 2.下列属于近部取穴的是 A高热取大椎、曲池B气病胸闷取膻中C目赤肿痛取行间 D口喎取地仓、颊车E脱肛灸百会 3.下列属于本经取穴的是 A咳嗽取尺泽、列缺B胃病取内关、足三里C牙痛取行间、合谷 D脱肛取百会、长强E流涎取合谷、承浆 4.治疗失眠多梦取神门、大陵是哪类取穴法 A远部取穴B对症取穴C近部取穴D上下取穴E左右取穴 5.下列哪个穴位不常用于治疗脱证 A关元B气海C人中D足三里E中冲 6.下列各穴,即是脾之募穴,又是脏的会穴的是 A中脘B章门C期门D巨阙E以上都不是 7.八脉交会穴中与任脉跷脉相通的穴位是 A公孙B后溪C照海D足临泣E列缺 8.男患67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脘腹痞满,时有疼痛,纳少,舌苔薄白,脉弦。宜选穴 A支沟,期门,太冲B支沟,天枢,大肠俞,太冲C支沟,气海,上巨虚 D支沟,大横,上巨虚E以上都不是 9.阳经五输穴与其表里经的同名五输穴所属五行属性的关系是 A我生B我克C生我D克我E以上都不是10.小儿遗尿属肾气不足的治疗,除取膀胱俞、中极之外还应加用 A肾俞,命门,肺俞B肾俞,命门,腰俞C肾俞,太溪,三阴交 D肾俞,交信,水道E肾俞,水分,归来 11.对于肝肾亏损的痿证治疗上宜以 A足少阴肾经穴为主B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C足太阴脾经穴为主D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E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12.和眩晕的病因病机关系最小的是 A风阳上扰B心神不宁C痰浊上蒙D气血亏虚E肝肾阴虚 13.高热宜选下列哪组穴位最合适 A大椎,曲池,外关,合谷B大椎,风池,内关,神门 C大椎,陶道,神门,合谷D大椎,足三里,复溜,合谷 E印堂,百会,内庭,肩井 14.面瘫的发病是由于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98295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治疗学试卷B答案

针灸治疗B 一、名词解释 1、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可以不留针,且针用泻法以 清泻热毒。 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疾可通过经脉在体表出现各 种不同的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触扪、按压,寻 找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的方法。 3、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4、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临床上以腹部近心窝处经 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 5、中经络为中风的一种,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斜,偏身麻木。无神昏,病位浅,病 情轻。 二、填空题 1、疏通经络 2、以经取之 3、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相应组织器官 4、局部选穴、邻近选穴、循经远取、辨证选穴 5、补,泻 6、,↓ 7、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8、孔最,梁丘 9、腑病,上巨虚 10、太溪,神门 三、简答题 1、(1)、疏通经络(2)、扶正祛邪(3)、调和阴阳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解表。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鱼际、尺泽、合谷、曲池、外关、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少商点刺出血。 四、判断题√√×√√ 五、病案分析 病名(1分):中风 证型(2分):中脏腑,脱证 治法(1分):回阳固脱。 所选经脉(2分):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3分):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2分):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2分):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2分):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益气养血。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六、选择题ACCAB AADCA AACDD AABCA

针灸学 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主治腑之实证。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碗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

病案分析(要求写出诊断、分型、治法、处方及方义) l.吴某,女,68岁,家庭妇女。平素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为26.6/14.63kPa。患者因情绪激动,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 2.赵某,女,40岁,工人。素质薄弱,一周前患急性肠炎,经治疗痊愈,今日晨起后感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觥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3.陈某,男,41岁,干部。因气候突变大风降温.患者感阵发性巅顶或满头部疼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以后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 4.杨某,男,26岁,司机。睡眠醒来时,突然感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耳后乳突部疼痛,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 失,鼻唇沟平坦,舌红苔少脉弦紧。 5.甘某,女,56岁,干部。因劳累后受凉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肩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 6.张某,男,23岁,农民。因居处潮湿,加之劳累,突然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环跳、承山、委中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跟腱反射减弱,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7.刘某,女,28岁,未婚。平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1周前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 8.元某,女,30岁。自述每逢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 9.王某,男,3岁。患儿自幼喂养,饮食甚少,面色萎黄,午后手足心热。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稀疏,腹大脐突,脉细数,舌绛苔黄。10.患者男性,7岁。夜梦遗尿,每周l~2次,甚则每天1次,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苔薄脉细。 11.患者女性,52岁。阴部有物下坠,平卧则回缩,下腹部有重坠感,腰酸不适,面色晄白。神疲尿频,苔薄,脉细。 12.某女,30岁。一年来自觉带下量多如脓,夹有血块,臭秽异常,阴中时觉瘙痒,伴见口苦咽干,巍房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13.赵某,女,24岁。已婚。近半年来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约10余日,量多,色紫。质稠有块,经前腹胀腰痛,心烦急躁。现经前1周,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4.张某,女,25岁。于暑假期间结伴到沿海某地游玩,于食海鲜之后忽觉腹部不适,逐渐出现大便溏薄,气味臭秽,全身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淡红色疹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 15.某女,5岁。元旦放假其母将其从幼儿园接回,回家后哭闹不止,其母发现其左耳下腮部肿胀,拒按,测体温38.5℃,畏寒,咽红。访其周围儿童,多患此疾。 16.王某,女,25岁。于游泳后第二天自觉目赤胀痛,羞光、流泪、眵多,前往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内关、 期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孙、内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内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内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 太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内关、期 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内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内关、内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康复医学考试题库完整

康复医学试题库 康复医学试题一、A1题型(共29题,共64.4分) 1.关于康复评定的意义如下,但哪一项应除外 A.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B.又称疾病诊断,是寻找疾病病因和诊断C.评估康复疗效D.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E.制订康复计划的依据 2.康复评定一般至少进行几次 A.1次B.2次C.3次D.4次E.5次 3.量表评价中,评定员信度的相关系数应该超过 A.0.6 B.0.7 C.0.8 D.0.9 E.1.0 4.关于FIM总分分级不正确的是 A.126分表示完全独立B.18分表示完全依赖C.108~125分表示独立 D.90~107分表示极轻度依赖E.72~89分表示轻度依赖 5.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的内容不包括 A.自理活动B.活动与运动C.括约肌控制D.交流E.肢体畸形 6.ADL交流方面内容不包括 A.打电话B.使用交流板C.书写D.化妆E.识别环境标志 7.家庭集体心理治疗的目的是 A.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和适应家庭中出现残疾人的现实,重建家庭新秩序 B.协助解决家庭成员的心理障碍C.解决夫妻之间矛盾 D.解决家庭成员相互适应和面对现实 E.促进家庭关系改善 8.下列情况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加,但不包括 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B.膝伸肌肌力减弱C.认知障碍 D.静态平衡与姿势摇摆的客观测量E.应用镇静/安眠药 9.Lovett徒手肌力评定共分几级

A.3级B.4级C.5级D.6级E.7级 10.Lovett徒手肌力检查最适宜 A.脑卒中患者B.小儿脑瘫C.小儿麻痹症、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D.帕金森病患者E.脑外伤后遗症患者 11.下列哪项不是被动运动 A.关节可动范围的运动B.关节松动技术C.CPM D.关节牵引 E.悬吊练习 12.Bobath技术常用的基本技术与治疗不包括 A.控制关键点B.反射性抑制C.调正反应D.平衡反应 E.持续牵伸 13.Rood技术中具有促进作用的感觉刺激方法为 A.轻微的关节挤压B.中度的温热刺激C.快速擦刷 D.对肌腱止点处加压E.持续牵伸 14.可促进患者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活动是 A.社交活动B.下棋C.打篮球D.绘画E.打乒乓球 15.作业治疗内容不包括 A.ADL训练B.感知训练C.认知训练D.职业技巧训练 E.起立床训练 16.下列关于康复医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康复医学是现有医学各科的延伸B.康复医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者的功能 C.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D.康复医学有其独特的治疗对象 E.康复医学需要复杂的治疗技术 17.可能采用国际残疾分类新版的行业不包括 A.保险B.社会保障、劳动教育C.经济D.学校E.社会政策和一般立法18.世界卫生组织1981年修订的康复定义最重要的是增加 A.教育的措施B.职业的措施C.社会的措施D.康复工程的措施 E.使残疾人不受歧视地成为社会的整体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