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我的实验报告之工业CT

实验名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 CT)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图像重建技术和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作为一种先进的疾病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同时又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CT是与一般辐射成像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法。一般辐射成像是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成像,各层面影像重叠,造成相互干扰,不仅图像模糊,而且损失了深度信息,不能满足分析评价要求。CT是把被测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响,图像质量高,能清晰、准确地展示所测部位内部的结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检测效果是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所不及的。

CT技术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医学CT(MCT)技术,其重要作用被评价为是医学诊断上的革命。CT技术成功应用于医学领域后,美国率先将其引入到航天及其它工业部门,另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跟上,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形成了CT技术的又一个分支—工业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ICT),其重要作用被评价是无损检则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CT技术(MCT和ICT)应用十分广泛,医用CT已为人们所熟知。工业CT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领域,因同出于CT技术,医学CT和工业CT在基本原理和功能组成上是相同的,但因检测对象不同,技术指标及系统结构就有较大差别。前者检测对象是人体,单一而确定,性能指标及设备结构较规范,适于批量生产。工业CT检测对象是工业产品,形状、组成、尺寸及重量等千差万别,而且测量要求不一,由此带来技术上的复杂性及结构的多样化,专用性较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最基本的CT教学实验仪的结构;

3.掌握使用CT教学实验

仪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操作

步骤;

4.掌握初步的图象处理

方法。

二、实验仪器

1.CT教学实验仪(包括放

射源、探测器、扫描仪、计算

机、显示器等)。

2.标准测试工件:条测试

卡(铜、铝),孔测试卡(铜、

铝),密度测试卡(大小各一)。

少许橡皮泥等。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 CT实验装置系统框图

三、实验原理

1. CT 的诞生与发展

1895年11月,德国物理 学家伦琴发现X 射线后(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很快X 射线透视就成为医学上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通过X 射线透视摄影得到了人体形态学的信息。但由于普通X 射线透视摄影是将一个立体的器官(或物体)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得到的仅是影像重叠的平面图像。由于人体内部各组织互相重叠,这种二维图像不易确定病变的准确位置。CT 的诞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 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 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 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 ,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 的诞生。

2. 实验仪器物理原理

早在1917年,丹麦数学家雷当(J. Radon)的研究工作已为CT 技术建立了数学理论基础。他从数学上证明了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函数,可由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所有线积分完全确定。该结论指出:需要有无穷多个且积分路径互不完全重叠的线积分,才能精确无误地确定该二维分布,否则只能是实际分布的一个估计。该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只要能知道一个未知二维分布函数的所有线积分,即可求得该二维分布函数;获得CT 断层图像,就是求取能反映断层内部结构和组成的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当二维分布函数已知,要将其转换为图像,则是一个简单的显示问题。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求取能反映被检测断层内部结构组成的物理参量二维分布函数的线积分。

物理研究指出,一束射线穿过物质并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射线强度将受到射线路径上物质的吸收或散射而衰减,衰减规律由比尔定律确定。可用衰减系数度量衰减程度。考虑一般性,设物质系非均匀的,一个面上衰减系数分布为μ(x 、y)。当射线穿过该物质面,入射强度为I 0的射线经衰减后以强度I 穿出,射线在面内的路径长度为L ,如图2。

由比尔定律确定的I 0、I 及μ(x 、y)的关系如下:

图2 射线穿过衰减系数为μ(x,y)的物质面

[]?-=dxdy y x I I L ),(exp 0μ (1)

由(1)式可得

?=I

I In dxdy y x L 0),(μ (2) (2)式表明,射线路径L 上衰减系数为μ(x 、y)的线积分等于射线入射强度I 0与出射强度I 之比的自然对数。I 0和I 可用探测器测得,则路

径L 上衰减系数的线积分即可算出。推而广之,当射线以不同方向和位置穿过该物质面,对应的所有路径上的衰减系数线积分值,均可照此求出,从而得到一个线积分集合。该集合若是无穷大,则可精确无误地确定该物质面的衰减系数二维分布,否则,将是具有一定误差的估计。因为物质的衰减系数与物质的质量密度直接相关(当然还与原子序数有关),故衰减系数的二维分布也可体现为密度的二维分布,由此转换成的断面图像能够展现其结构关系和物质组成。实际的射线束总具有一定的截面,只能与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断层物质相互作用,故所确定的衰减系数或密度的二维分布以及它们的图像表示,应是一定体积的积分效应,绝不是理想的点、线、面的结果。

有上述数学、物理基础后,为在工程技术上实现,避开硬件的技术要求,在方法上还需解决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如何提取检测断层衰减系数线积分的数据集,其次是如何利用该数据集,确定出衰减系数的二维分布。解决第一个问题可采用扫描检测方法,即用射线束有规律地(含方法、位置、数量等)穿过被测体所检测断层并相应进行射线强度测量,围绕提高扫描检测效率,可采用各具特色的扫描检测模式。解决第二个问题则是应用图像重建算法,即利用衰减系数线积分的数据集,按照一定的重建算法进行数学运算,解出衰减系数的二维分布并予以显示。

由此看出,CT 成像与一般辐射成像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用射线束扫描检测一个断层的方法,将该断层从被测体孤立出来,使扫描检测数据免受其它部分结构及组成信息干扰;对所扫描的检测断层,并非直接应用穿过断层的射线在成像介质上成像,而仅仅是将不同方向穿过被测断层的射线强度作为重建算法作数学运算所需之数据,或者说,断层图像是通过数学运算才得到的。

3. 实验装置原理

CT 教学实验装置可分为几大部分:

(1)机械部分及放射源、探测器部分,这部分包括:放射源室及其屏蔽准直部分,探测器及其屏蔽准直部分,样品盒,带动样品运动的三维运动载物平台,电机及其驱动器等,如图1所示。本装置采用的放射源为137Cs ,源强为10毫居。放射源放在放射源室里,外面包有铅屏蔽体,屏蔽体上开有准直孔,直径3mm 。样品放在样品盒里,里面有弹簧压板将其固定。样品盒放在样品盒架上,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能够控制样品盒架作平移和旋转运动(即样品作平移和旋转运动)。此运动即相当于放射源和探测器同时作平移和旋转运动(而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从源室中射出的γ射线,经源准直孔后入射到样品区,透射后再经过探测器准直孔入射到Na (Tl )探头上,从而被探测器感知。这就是机械部分的工作原理。

(2)电路部分:电路部分主要包括五部分:电源、信号采集、信号转换、电机控制电路以及计算机接口卡。信号被送入前放、主放大器进行放大,经由幅度分析器进行阈值调节,再通过A/D 变换将模拟信号转

化为更易存取、处理的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由缓存器、计算机接口卡送入计算机并被记录下来。这样就实现了在线数据获取。在实验数据采集完毕后,将数据存储,以进行下一步的数据离线处理。其中信号采集部分包括一个前置放大器(探测器自带)和主放大器,放大倍数可调。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从探测器里出来的电压信号放大,以供下一步A/D 变换使用。从主放出来的信号经过一个14位的A/D变换片,由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既而送入一个8K的缓存。缓存器通过接口卡与计算机相连,里面的数据可以直接被计算机读取。电源部分主要包括光电倍增管用高压电源和步进电机驱动器用直流低压电源。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一个信号发生器,一个定时/计数器8253以及信号整形电路(其中信号发生器和8253做在接口卡上)。

(3)软件部分: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电机的运动控制,图像重建,图象的数字化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文件存取,实验结果打印,图像颜色设置等功能,此外还有一个附加的“软件多道分析器”。

四、实验步骤

1.用少许橡皮泥将被检测的工件粘牢在工作台上,注意工件与工作台之间不能有相对运动。

2.左或右旋工作台,调整工作台的高低使准直孔的中心线与检测断面位置大致相同,并努力使样件不要歪斜。注意被测工件长度不能超过工作台面直经(50mm),否则会引起碰撞和图象模糊。

3.打开扫描仪电源(在扫描仪黑色控制盒侧面下半部)和计算机、显示器电源。

4.站在源容器背后(射线出束方向的反方向),手动旋转源容器顶部的中心柱,先逆时针旋转使源离开安全位,再向上提升、逆时针旋转使源到达工作位(手感觉转不动为止),使辐射源升至前准直口处。注意中心柱的支承杆必须到位,只有导向螺钉到达导向槽的上面右侧端点时,源才到了工作位。这时辐射源已到达工作位置,此时计算机主画面源指示状态变为红色。辐射源处于工作状态时,射线出束方向严禁人员进入!源塔上的指示灯和计算机扫描工作主画面的控制面板上的“源塔指示”只能说明源离开安全位,并不指示已到达工作位。

5.打开计算机,用鼠标左键双击菜单上图标ICT1进入CT扫描系统主画面。6.按“Enter”键进入CT扫描工作主画面,用鼠标左键单击电源开关,电源开关变成绿色(表示已打开系统动力电源)。待系统自动完成自检后,即可进行系统设置。

7.系统设置:扫描方式有两种,其中扫描方式1是先平移、后旋转;扫描方式2是边平移边旋转,用户可以自行设定(最好选用方式2)。图象矩阵有64x64和128x128两种,用户可以选择设定(图象越大扫描时间越长,参考数据:64x64);采样时间从0.1s-0.8s,用户可选择设定(参考数据:0.2)。文件名称及检测日期为自动设置不能更换。参数设置完成后,用鼠标点击确认键。(提示:图象矩阵128x128,采样时间0.3s,大约需要100分钟)。

8.用鼠标左键单击“断层扫描”,显示器画面上出现CT扫描进程显示。系统扫描完成后,会自动进行图象重建,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该图像自动保存在D:/ ICTIPS/ ICTBmp文件中。

9.打印结果。打印时,先退出系统。在新建的word文档中复制图象,插入相

关的文字及参数后打印。

10.实验完毕,计算机正常关机。同时记住手动关源,关源到位时,源容器上的指示灯熄灭。

五、实验处理

1.实验图像

本实验的测量对象为铜环,本次实验我们成功的获得了铜质工件的CT断层扫描图像,并且进行了图片处理,获得了相对比较清晰的铜环工件的图片效果,如图3所示,此扫描图像能较好的反映所扫描铜件的截面情况。

2.实验结果分析

(1)图像能够完整的呈现在这个区域内,这说明

视场的直径大于铜件的直径。

(2)图像中各部分的颜色各不相同,中间有一个

圆环颜色比较深,圆环的环内有5个小圆点、5个

中等大小的圆点和3个大圆点,并且,随着圆点的增

大,其对应的清晰度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颜色都和

周围的空白处一样深。由刚才原理部分的内容我们知

道,射线在不同介质中的衰减系数是不同的,而在实图3 CT扫描图像验结果中表现在颜色上,颜色越深,说明衰减速度越

快,吸收系数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铜质工件是镂空的,整个工件是圆环形的而不是柱体的,并且圆环上有13个大小不等的孔。由此可见,CT断层扫描能将工件截面的情况较清晰的反映出来。此外,铜质工件的制作材料铜的吸收系数与空气的不同,并且工件的颜色明显比空隙的深,这说明铜的衰减速度较快,吸收系数较高。

六、实验总结

一般的辐射成像是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成像,各层面影像重叠,造成相互干扰,不仅图像模糊,而且损失了深度信息。而CT 是把被测物体所检测断层孤立出来成像,避免了其余部分的干扰和影响,能够清晰、准确的展示所测部位的内部结构关系、物质组成及缺陷状况。

通过本次实验我比较清晰地了解了CT扫描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在医学以及工业中的一些应用,并了解了CT扫描的基本原理以及图像重建的过程,同时,对物质对材料的线性吸收也有了更深入的解,并且对于CT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工业CT与医学CT的区别:由于工业CT是对精密零件或是大型设备等进行扫描的,因此要求放射源的能量要高;而医用CT的使用对象是人体,本身射线对人体是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的,因此射线的能量不能太大,但是为了达到很好的扫描效果,得到清晰的图像,扫描强度可以相应的增大。此外,工业CT的扫描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而医用CT的扫描对象则是单一的人体,所以工业CT 的仪器较复杂。

(2)CT在现实中的应用:一方面应用于工业,主要是对一些精密的小零件或是大型设备有无裂缝,是否焊接牢固等的检测;另一方面是医学CT,主要是对人体病症的检测;还有就是安检时的应用,例如飞机场、火车站等的安全检查也是CT的一种应用。CT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时,其射线源的选择也可以不同。

(3)CT的测量与其他工具测量的区别:如果同样是对某一材料进行测量,传统工具例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只能测量到客观的长度、宽度等,然而使用CT是可以对材料的内部进行检测的,是否有杂质、裂缝或者气泡等都可以通过此被检测出来。

(4)CT的发展空间:现如今的CT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CT系统是不可移动的,这样要求待检测物体应是可移动的,能放进 X射线CT系统里,这样能够检测的工件大小受到了限制。其次受到射线源能量的限制,我们扫描过程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图片,那么如果工件大扫描的时间就会要求更长,并且这个期间工件不能受到任何的外界影响,对于工件的扫描环境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综合来说不管是大型专用的或者是普通CT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CT检测将达到另一高度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实验报告模板剖析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 实验报告 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实验1降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降压变换器,输入电压为220V,输出电压为50V,纹波电压为输出电压的0.2%,负载电阻为20欧,工作频率分别为220kHz。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四、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3.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六、参数设置 七、仿真结果分析

实验2升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将一个输入电压在3~6V的不稳定电源升压到稳定的15V,纹波电压低于0.2%,负载电阻10欧,开关管选择MOSFET,开关频率为40kHz,要求电感电流连续。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五、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以及Simulink平台的建模与动态仿真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实验项目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观察Gibbs现象。 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即卷积分、卷积和的运算与仿真。 信号的频谱分析,观察信号的频谱波形。 系统函数的形式转换。 用Simulink平台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动态仿真。 3.实验内容及结果 3.1以周期为T,脉冲宽度为2T1的周期性矩形脉冲为例研究Gibbs现象。 已知周期方波信号的相关参数为:x(t)=∑ak*exp(jkω),ω=2*π/T,a0=2*T1/T,ak=sin(kωT1)/kπ。画出x(t)的波形图(分别取m=1,3,7,19,79,T=4T1),观察Gibbs现象。 m=1; T1=4; T=4*T1;k=-m:m; w0=2*pi/T; a0=2*T1/T; ak=sin(k*w0*T1)./(k*pi); ak(m+1)=a0; t=0:0.1:40; x=ak*exp(j*k'*w0*t); plot(t,real(x)); 3.2求卷积并画图 (1)已知:x1(t)=u(t-1)-u(t-2), x2(t)=u(t-2)-u(t-3)求:y(t)=x1(t)*x2(t)并画出其波形。 t1=1:0.01:2; f1=ones(size(t1)); f1(1)=0; f1(101)=0; t2=2:0.01:3; f2=ones(size(t2)); f2(1)=0; f2(101)=0; c=conv(f1,f2)/100;

t3=3:0.01:5; subplot(311); plot(t1,f1);axis([0 6 0 2]); subplot(312); plot(t2,f2);axis([0 6 0 2]); subplot(313); plot(t3,c);axis([0 6 0 2]); (2)已知某离散系统的输入和冲击响应分别为:x[n]=[1,4,3,5,1,2,3,5], h[n]=[4,2,4,0,4,2].求系 统的零状态响应,并绘制系统的响应图。 x=[1 4 3 5 1 2 3 5]; nx=-4:3; h=[4 2 4 0 4 2]; nh=-3:2; y=conv(x,h); ny1=nx(1)+nh(1); ny2=nx(length(nx))+nh(length(nh)); ny=[ny1:ny2]; subplot(311); stem(nx,x); axis([-5 4 0 6]); ylabel('输入') subplot(312); stem(nh,h); axis([-4 3 0 5]); ylabel('冲击效应') subplot(313); stem(ny,y); axis([-9 7 0 70]); ylabel('输出'); xlabel('n'); 3.3 求频谱并画图 (1) 门函数脉冲信号x1(t)=u(t+0.5)-u(t-0.5) N=128;T=1; t=linspace(-T,T,N); x=(t>=-0.5)-(t>=0.5); dt=t(2)-t(1); f=1/dt; X=fft(x); F=X(1:N/2+1); f=f*(0:N/2)/N; plot(f,F)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BEIJINGUNIVERSITYOF TECHNOLOGY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应用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组 11 号: 14110206 陈浩良报告 人: 14110213 郝楠 14110214 邓刘祥鹤 14110217 苏晗实验日期:2015年11 月30 日报告日期:2015年12月 5 日 学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评语:

教师签字: 评阅日期: ? 分工情况 实验一直通:苏晗、陈浩良 交叉:郝楠、邓刘翔鹤实验三苏晗、郝楠、陈浩良 实验四苏晗、陈浩良 实验五郝楠、陈浩良 试验六苏晗、郝楠

实验一 实验报告要求: 1.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使用场合 2.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构成 3.制作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交叉线一般用来直接连两台电脑的,也就是网卡--网卡 直通线一般用来连接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HUB,ADSL 等)与电脑,或者是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除非特殊说明,一般都支持)之间相联。 2. 直通线的双绞线做法是:两端双绞线都做成:橙白- 橙- 绿白 - 蓝- 蓝白-绿-棕白- 棕 3. 交叉线的做法是,网线的两端一边按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做,另一端按绿白- 绿-橙白- 蓝-蓝白- 橙-棕白- 棕做 实验三 实验报告要求: 1.对比OSI模型,简述TCP/IP工作过程 2.描述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方法 3.说明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网络命令及命令的意义

测试装置动态特性仿真实验报告

测试装置动态特性仿真实验 班级:7391 学号:2009301828 姓名:张志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一阶测量装置和二阶测量装置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的理解; 2、加深理解时间常数变化对一阶系统动态特性影响; 3、加深理解频率比和阻尼比变化对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影响; 4、使学生了解允许的测量误差与最优阻尼比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 一阶测量装置动态特性 一阶测量装置是它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可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一阶测量装置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式中:S S 为测量装置的静态灵敏度;τ为测量装置的时间常数。 一阶测量装置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可知,在规定S S =1的条件下,A (ω)就是测量装置的动态灵敏度。 当给定一个一阶测量装置,若时间常数τ确定,如果规定一个允许的幅值误差ε,则允许测量的信号最高频率ωH 也相应地确定。 为了恰当的选择一阶测量装置,必须首先对被测信号的幅值变化范围和频率成分有个初步了解。有根据地选择测量装置的时间常数τ,以保证A (ω)≥1-ε 能够满足。 2、二阶测量装置动态特性 二阶测量装置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如下: 幅频特性202220)/(4))/(1(/1)(ωωξωωω--=A 相频特性2200))/(1/()/(2()(ωωωωξφ--=arctg w Α(ω)是ξ和ω/0ω的函数,即具有不同的阻尼比ξ的测试装置当输入信??????ωτ+ωτ-ωτ+=ωτ+=ω22s s )(1j ) (11S j 11S )j (H ()()2 11 A ωτ+=ω()ωτ -=ωφarctan

号频率相同时,应具有不同的幅值响应,反之,当不同的频率的简谐信号送入同一测试装置时它们的幅值响应也不相同,同理具有不同的阻尼比ξ的测试装置当输入信号频率相同时,应有不同的相位差。 (1).当ω=0时,Α(ω)=1;(2).当ω→∞,A (ω)=0;(3).当ξ≥0.707时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加大,Α(ω)单调的下降, ξ<0.707时Α(ω)的特性曲线上出现峰值点;(4)如果ξ=0,))/(1/(1))/(1(/1)(202 20ωωωωω-=-=A ,显然,其峰值点出现在ω=0ω处。其值为“∞”,当ξ从0向0.707变化过程中随着的加大其峰值点逐渐左移,并不断减小。 对以上二阶环节的幅频特性的结论论证如下: (1).当ω=0时A(ω)=1 (2).当ω→∞时,A(ω)=0 (3).要想得到A(ω)的峰值就要使202220)/(4))/(1(/1)(A ωωξ-ωω-=ω 中的202220)/(4))/(1(ωωξωω--取最小值。 令:t=20)/(ωω t t t f 224)1()(ξ+-= 对其求导可得t=1-22ξ时,f(t)取最小值.由于t=20)/(ωω≥0,所以1-22ξ≥0, 2ξ必须小于1/2时,f(t)才有最小值,即ξ>2/2时,A(ω)不出现峰值点;当ξ<2/2时4244)(ξξ-=t f ,f(t)对ξ求导得)21(82ξξ-,可以看出f(t): ξ属于[0, 2/2]时单调递增,于是得A(ω)的峰值点A 为4244/1)(/1ξξ-=t f ; 在ξ属于[0,2/2]递减。 (4).当ξ=0时 A=∞,t=20)/(ωω,ω/0ω=1,即ξ=0时A(ω)的峰值为∞,且必出现在ω/0ω=1时,当ξ=2/2时,t=0→ω=0,A(ω)=1. 还可以看出,在ξ属于[0,2/2]增大时t=1-22ξ就减小,即f(t)的峰值左平移。 (二)阻尼比的优化 在测量系统中,无论是一阶还是二阶系统的幅频特性都不能满足将信号中的所有频率都成比例的放大。于是希望测量装置的幅频特性在一段尽可能宽的范围内最接近于1。根据给定的测量误差,来选择最优的阻尼比。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设计--二阶实验报告

电子工程设计第二阶段报告 小型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 专业:通信工程小组: 10组 成员:刘志斌 12024228 高培元 12024215 指导教师:高新 完成日期:2014.12.20

摘要: 第一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电源板和变送器。本学期的第二阶段要求是完成这个系统中单片机,A/D,D/A转换电路和显示与键盘控制电路部分。 温度控制系统总体概述 (一)、总述 电子工程设计训练是一门综合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实现、调试、故障排查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第一阶段只完成了电源以及变送器部分。本阶段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完成单片机,数模,模数转换电路和显示与键盘控制电路部分,并且完成测温系统的测试。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 设计、制作并调试单片机,数模,模数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共四个模块。二、设计要求 1.单片机:具有独立电路板结构。 片选信号:6个, 地址信号:4个, 数据总线:AD0~AD7, I/O口线:P3口,P1口。 2.数/模(D/A)转换电路:具有独立电路板结构。 输入范围:00H ~ 0FFH, 对应输出:-10V~+10V, 电源供电:+5V,±12V。 3.模/数(A/D)转换电路: 独立电路板结构 输入信号范围:0V~+5V 分辨率:8bit 精度:1LSB 转换时间:< 1ms 4.显示与键盘控制电路: 4 位7 段数码显示, 前 3 位含小数点独立电路板安装结构 0 ~ 9数字输入键及若干功能设置按键控制

(三)单片机应用电路 一、电路设计方案 1.芯片介绍 MCS-51系列单片机有众多性能优异的兼容产品、成熟的开发环境、世界上最大的单片机客户群、高性价比、畅通的供货渠道,是初学者的首选机型。8051是MCS-51系列单片机早期产品之一,内建一次性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 PROM ) ,只需要很少的外围元件即可组成最小系统。所以我们选择8051作为我们的单片机 2.安装结构 3.电路方案的确定 通过比较,我们最后选定相对容易实现的部分地址译码,无总线驱动的方案,因为这样可以简化电路。电路图如下:

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一一塞曼效应 一、实验简介 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磁光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 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 塞曼效应另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由谱线的变化来确定离子的荷质比的大小、符号。根据 洛仑兹(H.A?Lorentz)的电子论,测得光谱的波长,谱线的增宽及外加磁场强度,即可称得离子的荷质比。由塞曼效应和洛仑兹的电子论计算得到的这个结果极为重要,因为它发表在J、 J汤姆逊(J、J ThomSOn)宣布电子发现之前几个月,J、J汤姆逊正是借助于塞曼效应由洛仑 兹的理论算得的荷质比,与他自己所测得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进行比较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从而得到确实的证据,证明电子的存在。 塞曼效应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1902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磁场对光的效应所作的特殊贡献)。至今,塞曼效应依然是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 本实验通过观察并拍摄Hg(546.1 nm)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研究塞曼分裂谱的特征,学习应用塞曼效应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和研究原子能级结构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塞曼效应的方法观察汞灯发出谱线的塞曼分裂; 2?观察分裂谱线的偏振情况以及裂距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3?利用塞曼分裂的裂距,计算电子的荷质比 e m e数值。 三、实验原理 1、谱线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设原子在无外磁场时的某个能级的能量为E0,相应的总角动量量子数、轨道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分别为J、L、S。当原子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外磁场中时,这一原子能级将 分裂为2J 1层。各层能量为 E = E o MgJ B B(1) 其中M为磁量子数,它的取值为J , J -1 ,…,-J共2J 1个;g为朗德因子;J B为 hc 玻尔磁矩(A B= );B为磁感应强度。 4兀m 对于L-S耦合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1

1.有一硅单晶片,厚0.5mm,其一面上每107个硅原子包含两个镓原子,另一个面经处理后含镓的浓度增高。试求在该面上每107个硅原子需包含几个镓原子,才能使浓度梯度为2×10-26原子/m3m硅的晶格常数为0.5407nm。 2.为研究稳态条件下间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金属中的扩散情况,在厚0.25mm的金属薄膜的一个端面(面积1000mm2)保持对应温度下的饱和间隙原子,另一端面为间隙原子为零。测得下列数据: 温度(K)薄膜中间隙原子的溶解度 (kg/m3) 间隙原子通过薄膜的速率 (g/s) 122314.40.0025 113619.60.0014 计算在这两个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和间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金属中扩散的激活能。 3.一块含0.1%C的碳钢在930℃渗碳,渗到0.05cm的地方碳的浓度达到0.45%。在t>0的全部时间,渗碳气氛保持表面成分为1%, 4.根据上图4-2所示实际测定lgD与1/T的关系图,计算单晶体银和多晶体银在低于700℃温度范围的扩散激活能,并说明两者扩散激活能差异的原因。 5.设纯铬和纯铁组成扩散偶,扩散1小时后,Matano平面移动了1.52×10-3cm。已知摩尔分数C Cr=0.478时,dC/dx=126/cm,互扩散系数为1.43×10-9cm2/s,试求Matano面的移动速度和铬、铁的本征扩散系数D Cr,D Fe。(实验测得Matano 面移动距离的平方与扩散时间之比为常数。D Fe=0.56×10-9(cm2/s)) 6.对于体积扩散和晶界扩散,假定Q晶界≈1/2Q体积,试画出其InD相对温度倒数1/T的曲线,并指出约在哪个温度范围内,晶界扩散起主导作用。 7.γ铁在925℃渗碳4h,碳原子跃迁频率为1.7×109/s,若考虑碳原子在γ铁中的八面体间隙跃迁,(a)求碳原子总迁移路程S;(b)求碳原子总迁移的均方根位移; (c)若碳原子在20℃时跃迁频率为Γ=2.1×10-9/s,求碳原子的总迁移路程和根均方位移。 8.假定聚乙烯的聚合度为2000,键角为109.5°,求伸直链的长度为L max与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根末端距之比值,并解释某些高分子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很大变形的原因。(l=0.154nm,h2=nl2) 9.已知聚乙烯的Tg=-68℃,聚甲醛的Tg=-83℃,聚二甲基硅氧烷的Tg=-128℃,试分析高分子链的柔顺性与它们的Tg的一般规律。 10.试分析高分子的分子链柔顺性和分子量对粘流温度的影响。 11.有两种激活能分别为E1=83.7KJ/mol和E2=251KJ/mol的扩散反应。观察在温度从25℃升高到600℃时对这两种扩散的影响,并对结果作出评述。

数据库实验报告完整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 | 实验名称数据库实验 课程名称数据库 | |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2015/7/9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本实验是为计算机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原理后,为培养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而设置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具备应用数据库原理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设计的能力。 为后继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在建立数据库系统过程中使用关系数据理论的能力。 3.通过对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方案设计、系统编码、界 面设计和软件调试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门考查学生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验。 二、主要内容 针对一个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中小型系统(见题目附录)进行数据库设计,重点分析系统涉及的实体、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增加、删除、更新、查询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 理解系统的数据库需求,分析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画出E-R图: 1)分析确定实体的属性和码,完成对该实体的实体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的定义。 2)设计实体之间的联系,包括联系类型和联系的属性。最后画出完整的E-R图。 2.根据设计好的E-R图及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设计数据库模式: 1)把E-R图转换为逻辑模式; 2)规范化设计。使用关系范式理论证明所设计的关系至少属于3NF并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属于3NF则进行模式分解,直到该关系满足3NF为止,要求写出分解过程。 3)设计关系模式间的参照完整性,要求实现级联删除和级联更新。 4)用SQL语言完成数据库内模式的设计。 3.数据库权限的设计: 1)根据系统分析,完成授权操作; 2)了解学习收回权限的操作。 4.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交通仿真实验报告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交通仿真实验 实验名称:基于VISSIM的城市交通仿真实验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 1002班 学号: U201014990 姓名:李波 指导教师:刘有军 实验时间: 2013.09 ---- 2013.10

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实验报告三: 信号交叉口全方式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四: 信号协调控制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效益的比较分析实验报告五: 公交站点设置对交叉口运行效益的影响的仿真分析实验报告六: 城市互通式立交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七: 基于VISSIM的城市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交通仿真系统VISSIM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其基本功能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认识VISSIM的界面; 2.实现基本路段仿真; 3.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 4.设置路径的连接和决策; 5.设置冲突区 三、实验步骤 1、界面认识: 2、(1)更改语言环境—(2)新建文件—(3)编辑基本路段—(4)添加车流量 3、(1)设置检测器—(2)运行仿真并输出评价结果 4、(1)添加出口匝道—(2)连接匝道—(3)添加路径决策—(4)运行仿真 5、(1)添加相交道路—(2)添加车流量—(3)设置冲突域—(4)仿真查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时间; 行程时间; #Veh; 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3600; 18.8; 24; 可知:检测器起终点的平均行程时间为:18.8; 五、实验结论 1、检测器设置的地点不同,检测得到的行程时间也不同。但与仿真速度无关。 2、VISSIM仿真系统的数据录入比较麻烦,输入程序相对复杂。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十字信号交叉口处车道组设置、流量输入、交通流路径决策及交通信号控制等仿真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1.底图的导入 2.交叉口专用车道和混用车道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3.交通信号设置 4.交叉口冲突区让行规则设置

物流仿真实验报告

《物流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书 实验报告题目: 物流仿真实验学院名称: 管理学院 专业: 物流管理 班级: 物流1303 姓名: 孟颖颖 学号: 2 成绩: 2016年7月 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物流仿真实验 二、实验要求 ⑴根据模型描述与模型数据对配送中心进行建模;

⑵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利润分析,找出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三、实验目的 1、掌握仿真软件Flexsim的操作与应用,熟悉通过软件进行物流仿真建模。 2、记录Flexsim软件仿真模拟的过程,得出仿真的结果。 3、总结Flexsim仿真软件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 三、实验设备 (1)硬件及其网络环境 服务器一台:PII400/10、3G/128M以上配置、客户机100台、局域网或广域网。 (2)软件及其运行环境 Flexsim,Windows 2000 Server、SQL Server 7、0以上版本、IIS 5、0、SQL Server 数据库自动配置、IIS 虚拟目录自动配置 四、实验步骤 1 概念模型 1个Sink到操作区,如图:

第二步:连接端口 根据配送流程,对模型进行适宜的连接,所有端口连接均用A连接,如图: 第三步:Source的参数设置 为使Source产生实体不影响后面Processor的生产,尽可能的将时间间隔设置尽可能的小,并对三个Source做出同样的设定。 打开Source参数设置窗口,将时间到达间隔设置为常数1,同时为对三个实体进行区别,进行设置产品颜色,点击触发器,打开离开触发的下拉菜单,点击设置临时实体类型,设置不同实体类型,颜色自然发生变化。并对另外两个Source 进行同样的设置,如图: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实验报告压控阶梯波发生器(数字类)

北京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 专业 班级组号 题目1、压控阶梯波发生器 2、基于运放的信号发生器设计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成绩 年月日

压控阶梯波发生器(数字类)(一)设计任务 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并调试一个由电压控制的阶梯波发生器。 (二)设计要求 1、输出阶梯波的频率能被输入直流电压所控制,频率控制范围为600Hz至1000Hz。 2、输出阶梯波的台阶级数为10级,且比例相等。 3、输出阶梯波的电压为1V/级。 4、输入控制电压的范围0.5V至0.6V。 5、电路结构简单,所用元器件尽量少,成本低。 (三)调试要求 利用实验室设备和指定器件进行设计、组装和调试,达到设计要求,写出总结报告。 (四)方案选择 在压频转换部分存在两种方案。 1、Lm358组成压频转换电路; 2、NE555构成压频转换电路。 方案论证 数字电路精确度较高、有较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系统的特性不易随使用条件变化而变化,尤其使用了大规模的继承芯片,使设备简化,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计算精度方面,模拟系统是不能和数字系统相比拟的。数字系统有算术运算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电路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大规模集成,可进行逻辑推理和逻辑判断;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对电路参数要求不严,功能强大。为了得到更精彩的波形采用数模混合方案。 (五)实验元器件和芯片 运算放大器Lm358,TTL电路74LS20、74LS161、74LS175,CMOS缓冲器CD4010,稳压管,二极管1N4148,电位器,电容,电阻。 (六)设计方案 整体设计思路:

压频转换→计数器→权电阻→运放=>阶梯波 利用Lm358组成压频转换电路;使用CD4010缓冲,形成可被数字电路识别的矩形波信号;74LS161与74LS20组合构成十进制计数器;利用74LS175提高负载、整流信号,并组成权电阻网络;最后利用运放放大信号,并输出。仿真电路图:

北邮数据库实验报告

数据库实验报告(四) 姓名:学号:班级: 1.简单查询: (1) 查询“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的学分; SQL语句: select credit from course where course_name='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技术'; 或者模糊查询: select credit from course where course_name like'%数据库开发技术'; 执行结果: (2) 查询选修了课程编号为“dep04_s004”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并将成绩按降序输出; SQL语句: select student_id,grade from student_course where course_id='dep04_s003' order by grade desc; 执行结果:

(3) 查询学号为“g9940205”的学生选修的课程编号和成绩; SQL语句: select course_id,grade from student_course where student_id='g9940205'; 执行结果: (4) 查询选修了课程编号为“dep04_s001”且成绩高于85分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QL语句: select student_id,grade from student_course where course_id='dep04_s001'and grade>'85'; 执行结果:

2.在多表连接的查询实验中,用Transact SQL语句完成以下查询操作: (1)查询选修了课程编号为“dep04_s002”且成绩高于85分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和成绩; SQL语句: select student.student_id,student_name,grade from student,student_course where student.student_id=student_course.student_id and student_course.course_id='dep04_s002' and student_course.grade>'85'; 执行结果: (2)查询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选修的课程名称和成绩; SQL语句: select student.student_id,student_name,course_name,grade from student,course,student_course where student.student_id=student_course.student_id and student_course.course_id=course.course_id; 执行结果:

(最新整理)交通仿真实验报告

(完整)交通仿真实验报告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交通仿真实验报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交通仿真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交通仿真实验 实验名称:基于VISSIM的城市交通仿真实验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 1002班 学号: U201014990 姓名:李波

指导教师: 刘有军 实验时间: 2013。09 -——- 2013.10 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三: 信号交叉口全方式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四: 信号协调控制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效益的比较分析 实验报告五: 公交站点设置对交叉口运行效益的影响的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六: 城市互通式立交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七: 基于VISSIM的城市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交通仿真系统VISSIM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其基本功能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认识VISSIM的界面; 2.实现基本路段仿真; 3.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 4.设置路径的连接和决策; 5。设置冲突区 三、实验步骤 1、界面认识: 2、(1)更改语言环境—(2)新建文件—(3)编辑基本路段-(4)添加车流量 3、(1)设置检测器—(2)运行仿真并输出评价结果 4、(1)添加出口匝道—(2)连接匝道-(3)添加路径决策-(4)运行仿真 5、(1)添加相交道路—(2)添加车流量-(3)设置冲突域—(4)仿真查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仿真实验报告经典案例概述

XXXXX 实验报告 学院(部)XX学院 课程名称生产系统仿真实验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2012年9月10日

《生产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年月日 学院年级、专业、班实验时间9月10日成绩 课程名称生产系统仿真 实训项目 名称 系统仿真软件的基础应 用 指导 教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Flesim软件进一步的学习,建立模型,运用Flesim软件仿真该系统,观察并分析运行结果,找出所建模型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再次运行循环往复,直到找出构建该系统更为合理的模型。 二、实验内容 1、建立生产模型。 该模型生产三种产品,产品到达速率服从均值为20、方差为2的正态分布;暂存器的最大容量为25个;检测器的检测时间服从均值为30的指数分布,预制时间为10s;传送带的传送速率为1m/s,带上可容纳的最大货件数为10个。 2、运行生产模型。 3、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在运行,直到找到更为合理的模型。 三、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1、根据已有数据建立生产模型。 将生产系统中所需实体按组装流程进行有序的排列,并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

图1 2、分别对发生器、暂存器、检验台和传送带进行参数设置。 (1)发生器的产品到达速率服从均值为20、方差为2的正态分布。如图2所示。 (2)暂存器的最大容量设置为25件。如图3所示。 (3)设置检验台的检测时间服从均值为30s的指数分布,预制时间为10s.如图4所示。 (4)传送带的传送速率为1m/s,最大容量为10件。如图5所示 图2 图3 图4 图5 3、对发生器及暂存器进一步设置。 (1)发生器在生成产品时设置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通过颜色区分。如图6所示。 (2)暂存器在输出端口通过设置特定函数以使不同颜色的产品在不同的检验台检验。如图7所示。

北工大matlab作业实验报告

北工大MATLAB实验报告 完成日期:2018.12

目录 实验一用FFT进行谱分析 (3) 一、实验内容 (3) 二、实验过程 (3) 三、实验代码 (4)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5) 五、实验心得 (5) 实验二噪声数据的抑制 (6) 一、实验内容 (6) 二、实验过程 (7) 三、实验结果分析 (14) 四、实验心得 (15) 参考文献 (15)

实验一用FFT进行谱分析 一、实验内容 FFT的用途之一是找出隐藏或淹没在噪声时域信号中信号的频率成分。本题要求用FFT 对试验数据进行谱分析,指出数据包含的频率成份。 提示:首先建立试验数据。过程推荐如下:生成一个包含两个频率成分的试验信号,对这个信号加入随机噪声,形成一个加噪信号y。(试验数据参数推荐为:数据采样频率为1000Hz,时间区间从t=0到t=0.25,步长0.001秒,噪声的标准偏差为2,两个频率成分的试验信号可取50Hz和120Hz)。 (1)绘制加噪信号y它的波形。 (2)求出含噪声信号y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取它的FFT),(FFT试验参数推荐为:256点)。 (3)求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它是不同频率所含能量的度量),并绘制功率谱图,标记出两个频谱峰值对应的频率分量。 二、实验过程 1.打开matlab软件,根据实验要求,用已知条件求出重要参数: N=256; n=0:N-1; t=n/fs; 2.绘制加入了噪声信号的y图象: y=sin(2*pi*50*t)+sin(2*pi*120*t)+2*randn(size(t)); subplot(2,2,1); plot(y);title('y的波形'); 3.对y求付里叶变换: Y=fft(y,N); 4.绘制Y的幅值图象: fudu=abs(Y); f=n*fs/N; subplot(2,2,2) plot(f,fudu); 5.抽取256点进行绘图:

HFSS波导仿真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仿真实验报告 学号U201213977 姓名唐彬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院(系)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4 年12 月 3 日

1.实验目的 学会HFSS仿真波导的步骤,画出波导内场分布图,理解波的传播与截止概念。 2.实验内容 在HFSS中完成圆波导的设计与仿真,要求完成电场、磁场、面电流分布、传输曲线、色散曲线和功率的仿真计算。 3.仿真模型 (1)模型图形 (2)模型参数

(3)仿真计算参数 根据圆波导主模为TE 11, 1111 '=1.841 c f a p ==为半径, a=1mm,代入公式得截止频率f=8.8GHz,因此设置求解频率为11GHz,起始频率为9GHz,终止频率为35GHz。 4.实验结果及分析 4..1电场分布图

图形分析:将垂直于Z周的两个圆面设为激励源,利用animate选项可以发现,两个圆面上的电场强度按图中的颜色由红变蓝周期性变化,图形呈椭圆形,且上底面中心为红色时,下底面中心为蓝色。即上底面中心的电场强度最大时,下底面中心的电场强度为最小。这是由于波的反射造成的。对于圆波导的侧面,由动态图可知电场强度始终处于蓝绿色,也就是一直较小。这说明电场更多的是在两底面,即两激励源之间反射,反射到侧面上的电场较少。 4..2磁场分布图

图形分析:根据电场与磁场的关系式——课本式(9.46)可知,电场的大小是磁场大小的c倍(c为真空中的光速),电场方向与磁场方向处处垂直,在图中也可看出,波导中磁场的最大值出现在侧面,两底面的中心的颜色为蓝绿色,且底面的两边为双曲线的形状,这就是磁场与电场相互垂直的结果。另一方面,根据图中各个颜色代表的场强大小也可以近似验证,电场与磁场的大小的确是c倍的关系。而且在导体中的电磁波,磁场与电场还存在相位差,这一点也可从两者的动态图中验证该结论。

计算机仿真实验报告实验

《计算机仿真》上机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2012104021 专业:测控 班级: 12级

实验一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及系统数学模型的转换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悉计算机仿真中常用到的Matlab指令的使用方法,掌握常微分方程求解指令和模型表示及转换指令,为进一步从事有关仿真设计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 实验设备 个人计算机,Matlab软件。 三. 实验准备 预习本实验有关内容(如教材第2、3、5章中的相应指令说明和例题),编写本次仿真练习题的相应程序。 四. 实验内容 1. Matlab中常微分方程求解指令的使用 题目一:请用MATLAB的ODE45算法分别求解下列二个方程。要求:1.编写出Matlab 仿真程序;2.画出方程解的图形并对图形进行简要分析;3.分析下列二个方程的关系。 1.2. 1.function fun=funl(t,x) fun=-x^2;

[t,x]=ode45('fun1',[0,20],[1]); figure(1);plot(t,x); grid 2.function fun=fun2(t,x) fun=x^2; [t,x]=ode45('fun2',[0,20],[-1]); figure(2);plot(t,x); grid

题目二:下面方程组用在人口动力学中,可以表达为单一化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式(例如,狐狸和兔子)。其中1x 表示被捕食者, 2x 表示捕食者。如果被捕食者有无限的食物,并且不会出现捕食者。于是有1'1x x ,则这个式子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大量的被捕食者将会使捕食者的数量增长;同样,越来越少的捕食者会使被捕食者的数量增长。而且,人口数量也会增长。请分别调用ODE45、ODE23算法求解下面方程组。要求编写出Matlab 仿真程序、画出方程组解的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分析和比较。 1.ODE45

北京工业大学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二熟悉汇编程序建立 及其调试方法 姓名:刘莹莹 学号:13024104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框架结构,学会编制汇程序。 2、熟悉汇编语言上机操作的过程,学会汇编程序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学习编写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方法,了解数据存放格式。 2、阅读给出的程序,找出程序中的错误。 3、通过调试给出的汇编语言源程序,了解并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建立、汇编、链接、调试、修改和运行等全过程。 三、实验预习 1、阅读实验指导第一章的内容,了解汇编语言程序建立、汇编、链接、调试的全过程。 2、下面的汇编语言源程序有错误的,试给程序加注释。通过调试手段找出程序中的错误并修改之。写出程序的功能,画出程序流程图。(1)程序修改前: STACKSG:SEGMENT PARA STACK ‘STACK’ ;不能有冒号DB 256 DUP(?) STACKSG ENDS DATASG: SEGMENT PARA ‘DATA’;不能有冒号BLOCK DW 0,-5,8,256,-128,96,100,3,45,6,512 DW 23,56,420,75,0,-1024,-67,39,-2000 COUNT EQU 20 MAX DW ? DATASG ENDS CODESG: SEGMENT ;不能有冒号ASSUME SS:STACKSG , CS:CODESG ASSUME DS:DATASG ORG 100H BEGIN MOV DS, DATASG ;BEGIN: 应改为MOV AX , DATASG MOV DS, AX LEA SI ,BLOCK

数据库实验报告

数据库实验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书 实验课程名称 数据库系统概论 开 课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实验课成绩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概论 实验项目名称SQL SEVER 2000的系 统工具及用户管理 实验 成绩 实验者专业班 级 组别 同组者实验 日期 2014年4 月24日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可加页)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SQL SEVER 2000的功能及组成,熟练掌握利用SQL SEVER 2000工具创建数据库、表、索引和修改表结构及向数据库输入数据、修改数据和删除数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掌握定义数据约束条件的操作。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 验手段的确定,试验步骤等,用硬件逻辑或者算法描述) 实验内容和步骤: (1)熟悉SQL SEVER 2000的界面和操作。 (2)创建数据库和查看数据库属性。 (3)创建表、确定表的主码和约束条件。 (4)查看和修改表的结构。 (5)向数据库输入数据,观察违反列级约束时出现的情况。 (6)修改数据。 (7)删除数据,观察违反表级约束时出现的情况。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Windows XP SQL SERVER 2000

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 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 没有错误 错误:未能建立与WORKEPLACE\XUMENGXING的链接SQL Server 不存在或访问被拒绝 原因:未启动数据库服务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包括结果描述、实验现象分 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 实验结果部分截图:

数控机床仿真实验报告模板参考

本科生实验报告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 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

实验一数控车床操作加工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手工编程的步骤。 2、掌握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内容 1、了解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背景。 2、掌握手工编程的步骤。 3、掌握SEMENS 802Se T 数控加工仿真操作流程。 三、实验设备 1、AUTO CAD 2014。 2、南京宇航数控加工仿真软件。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试件 试件的形状、尺寸如图1-1所示 2、加工采用的刀具参数 刀具及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 3、工序卡片根据零件材料、加工精度、加工路线、刀具参数表和切削用量等内容,确定加 工工序卡,如表1-2所示。 4、程序 5、加工仿真操作步骤

五、加工视窗 Yhcnc 输出信息 消息模式 欢迎使用YHCNC,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778251256.html, 2017-03-29 15:20 。。。 评分模式 欢迎使用YHCNC, 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778251256.html, 2017-03-29 15:20 。。。 六、思考题 1、数控加工中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