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

——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倪庆梅孟献礼

摘要: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的今天,旧城改造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力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规划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在全过程公众参与基础上,根据旧城原有空间格局,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双十字”空间结构,同时“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最后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大大提高旧城改造规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现代功能传统风貌双赢

多数旧城中心区既非历史文化名城,又非历史保护街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但往往位于较好区位,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然而对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目前多采用的“全面保护”与“大拆大建”等规划思路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

1.1 优势

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1.2 特色

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1.3 问题

旧城中心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地区发展缺乏活力。低劣的生活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住房拥挤简陋、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匮乏、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系统保护,传统环境逐渐丧失;商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商品档次偏低等问题使中心区功能面临衰退。

1.4 做法

针对旧城中心区特点,采用 “全面保护”

与“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规划思路都难以在

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发挥旧城中心区的优势

与特色。为此,我们提出“尊重民意、有机更

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思路,理智对待现代城

市发展需求与历史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通过尊重居民意愿、

保护历史建筑、提高建设强度等方式协调各利

益主体关系;通过梳理道路交通、更新城市功

能、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

求;通过留存城市记忆、协调新旧关系等手法

延续传统风貌,以此创造既有鲜明地方文化特

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中心区。 2 探索“有机更新”的旧城改思路

借用美国城市规划师哈米德雪瓦尼所说,“旧城改造应侧重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才能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2

.1 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实现全过

程公众参与,改善基本生活环境。

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民为

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从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环境、生态等方面入手,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要求,是穏定社会结构和延续场所感的前提。

图1 规划思路

2.1.1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拆迁意愿

在旧城改造中,可通过发放居民意愿调查

表、进行社区居民座谈和住户走访等方式,了解

居民对回迁、拆迁补偿方式及城市环境改善重点

等方面的意愿,并将统计结果作为规划编制的重

要依据,采取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同时应在规

划公示过程中,及时吸纳居民反馈建议,将公众

参与扩展到规划全过程。在永康旧城区改造中,

规划在民意调查基础上,通过提高住宅拆建比、

增加沿街店铺数量等具体做法,满足居民回迁要

求;通过用地调整、交通组织、环境整治、公共空间建设、城市步行化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的放矢地改善了旧城人居环境质量。

2.1.2 根据现状条件逐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

面对旧城区拆迁日益困难的形势,规划应针对地段的现状特点,运用保留、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避免大规模拆建对旧城区的破坏。在永康旧城改造中规划摒弃大规模居住小区模式,利用原有街巷形成居住街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改造的可行性。对于拆迁难度较小、生活条件恶劣地段采取整体拆迁、新建方式;对于拆迁难度较大、生活条件较好地段采取见缝插“绿”的改造方式,利用现状池塘、植被及文物古迹形成街头绿地及社区中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修缮性保护。

2.2 调整用地布局,更新基础设施,复兴城市中心功能。

城市功能定位是旧城中心区的发展核心,规划应通过对传统地位、未来规划、交通区位等条件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用以指导用地布局的调整;

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城市功图

3 全程公众参与

图4 保留住宅立面改造方案

能,恢复城市的多样性,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使城市丧失应有活力。根据条件分析,规划确定永康旧城功能定位为:集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中心区,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永康城市核心区块。

2.3 延续城市肌理,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规划结构。

空间结构是旧城区的发展骨架,其构筑应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旧城区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和的城市新格局。面对拆除与新建的矛盾和碰撞,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诠释,寻找新旧和谐的机遇,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同时,构筑相应的空间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交通、土地使用、开敞空间等要求,又尊重了中心区的传统空间肌理,从而适应中心区现代多元功能要求,达到有效复兴中心区的目标。

在永康市旧城区改造中,规划根据旧城区原有空间格局,提出“空间分离、功能分工、特色分明、有机融合” 的“双十字轴”空间结构骨架,串联不同尺度特点和功能内涵的城市主要活动空间,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城市中心区。

主要十字轴是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商业活动景观轴——由南北向的解放街和东西向的松石路商业街构成,承担旧城区内部的主要车行交通和商业功能,同时沟通与外围功能区的交通联系,形成现代城市商业景观。

次要十字轴是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人文休闲景观轴——由武义巷、虹霓巷两条传统街巷空间构成,承担旧城区主要步行交通及文化休闲功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两条人文休闲景观轴在特色文化休闲区和中心商业区内形成安全、宜人、连续的步行区域,并向外伸展与周边公共活动空间有机相连,将省级文保单位西津桥等分散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新建的街头图6 双十字轴的规划结构

图5 现状主要街巷

绿地、社区活动中心等串联为连续的步行开敞空间系统,保留并延续永康旧城传统空间肌理,体现人性化特色。

2.4 “积极”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旧城区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分布不均,改造规划应针对不同资源的个性特点,运用整体更新与个体完善相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对空间的精心设计以及对城市记忆元素的提炼,将新旧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

2.4.1 街区整体保护更新,形成完整的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

对于旧城区中集中分布的保护建筑,可采用成片保护整治原则。规划结合武义巷、虹霓巷周边成片历史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改造,拆除无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形成特色休闲广场,结合广场周边的紫薇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新建文化设施,形成一片具有永康传统风貌特色,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域,体现原有街巷的风貌和肌理。新建建筑以2-4层为主,在体量上尽量尊重传统风貌要求,解放街商业综合体向西形成退台,协调处理现代商业与传统风貌的体量关系。

形成舒适宜人的步行区域。在风貌区周边安排停车,将机动车限制在区域外围,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并与周边商业中心、滨水休闲空间有机相连,构筑一个连续的步行系统。

予与旧建筑以新的使用功能。在不改变建筑外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结构、设施进行修缮,使之转变成室内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性建筑,赋予建筑特色餐饮、时尚专卖、文化交流、信息广告、创作展示、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

强化重点空间设计。规划围 图7

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 图8文化休闲广场

绕文保点徐拱禄故居(图9三角广场中心灰色保留建筑)形成尺度相宜的文化休闲广场,作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氛围、尺度宜人、形态自然的特色开敞空间,是旧城中心区内休闲聚会的主要场所。广场周围以新建及保留建筑形成围合界面,局部以塔楼为视觉中心,营造生动活泼的空间氛围,广场内部结合地形高差建设观景台阶及叠水浅溪,景观内容丰富。

2.4.2 节点保护

对于独立分散的保护建筑,可结合街头绿地、小广场进行改造建设。规划结合应均故居、烈妇祠等少数独幢文保点的改造形成多处贴近百姓生活的小规模景观活动场所,为其提供展示空间的同时,更为旧城区居民提供了难得的休闲交流场所。

2.4.3 保存城市记忆

对于旧城区内有价值的一砖一石一木应充分利用,可将其有机地组织到新的城市空间内,或作为新建筑独特的标志性构件,或作为城市空间特征的代表,比如保留武义巷、虹霓巷原有青石板路面铺装,就是体现旧城区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法。

2.5 以城市设计研究为基础,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

针对旧城中心区内部用地条件复杂、区位重要的特点,旧城改造规划应以城市设计研究为基础,再将各类城市设计要素控制要求反馈到控规成果中,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性与指导性的图则和指标,为各地块的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比如,在跌水广场地块规划根据视线通廊和步行空间要求及三眼井保护范围确定建筑后退,根据应均故居改造要求划定广场空间;在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地块,规划根据保护建筑、步行系统及开敞空间布局,提出建筑后退、建筑层数、屋顶形式和建筑色彩要求,有效保证了后期建设效果。

图10 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地块设计反馈

3 结语

随着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旧城区改造项目将随之增加。通过对永康市旧城区改造的研究,我们希望探索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更新”的工作方法和改造思路,使旧城改造不仅是改善物质环境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相信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注释

本项目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项目评选一等奖(项目号:城控详275 城详489)。感谢陈伟明总规划师对项目及文章的指导,感谢吕颖与傅征提供图纸。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2.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3.魏枢,危良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6,(10).

4.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7,(5).

作者简介

倪庆梅(1977—),女,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孟献礼(1965—),男,本科,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摘要: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改造也一定要重视规划。 关键词:旧城改造;改造拆迁模式;政策研究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t is to stimulate the city of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ity planning, city is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goals, and efficient use of city resources, promot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orderly city construction is strategically, guiding and fundamental wor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lso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rogramming.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model; polic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旧城改造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竞争力。旧城改造和征地拆迁安置历来是各大中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社会工程,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中,结合淄博市旧城改造工作实际,就如何创新旧城改造拆迁模式谈几点意见,供大家探讨研究,以希共同推进我市五区三县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现代建筑史,简单

*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亦称工艺美术运动或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韦布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奥太(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阿道夫·路斯:装饰就是罪恶 1908年阿道夫·路斯出版了一篇文章《装饰与罪恶》,明确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对于路斯来说,建筑去除掉装饰,是其精神力量的象征。他把过度装饰视为犯罪。后一度成了现代主义建筑革命的口号,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草原式风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与材料的运用,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犹如植物覆盖于地面一样。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烟囱将高高低低的水平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层层叠叠的水平方向阳台与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统一起来。它既具有美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尽量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重点装饰部分的花纹大多图案化的植物图形或由直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 House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 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拼贴城市记 忆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资料参考 发表时间:2010-09-10 来源:鸣网作者: 摘要: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的延续,“塑造解放路的整体风貌,重现解放路的昔日繁华,使各种建筑做到多元共生,有机共融,是这次规划设计的理念。关键词:整旧如故、多元共生、有机共融 天津,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她拥有的建筑外来文化之丰富、之广博,在我国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天津中心城区的解放路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五大道意式风情街一并称为天津的两大历史风貌街区。解放路分为解放北路与解放南路,其中解放北路是天津著名的“金融街”,从17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后解放北路最先被开发,先后建有“英国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利华大楼等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相继建设。至18世纪30年代,国内外各大银行在解放路云集,资金流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当时被称之为天津的“华尔街”。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的延续、这样一段万国景观线其风貌改造设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体现南、北解放路建筑风貌一致中的特色,特色中的协调,通过对现有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采用整旧如故的处理手法,使解放南路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 一、原貌概述: 本次设计规划路段为欧式风貌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带,北侧为小白楼中心商务区;东侧紧邻海河;西侧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相呼应。在小白楼CBD和海河的辐射影响下,欧式风貌区应发挥自身特色,延续解放北路的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的文化长廊。规划范围为解放南路位于“曲阜道至琼州道”之间的路段,全长约为2.1公里。有较为重要的解放前建设的传统欧式风貌建筑、解放后建设现代高层建筑、多层建筑。 解放南路共有公共建筑24栋、本次所需整修公共建筑11栋,住宅建筑共有28栋,本次所需整修住宅建筑28栋。 规划范围内有市级保护建筑一座“市政协礼堂”(原德国俱乐部),历史风貌建筑14座(北京影院、东光大楼等)。在整个街区范围内分布着较多的的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现状照片)

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的 通知 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 执行。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合法权益,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风貌建筑使用、修缮和装饰装修、外部设施的设置、档案查询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应当遵循依法使用、定期查勘、及时修缮、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申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改变使用用途的当事人应当向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申请,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负责办理具体手续。 当事人委托代理申请的,应当提交委托书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第五条在历史风貌建筑上设置牌匾、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市国土房管局制定的规范标准,并与该建筑外部造型相协调。 第二章修缮和装饰装修 第六条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定期对历史 风貌建筑进行查勘,发现损坏应当及时修缮,保障历史风貌建筑使用安全和原

有风貌。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年度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的要求,做好整修工作。 第七条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装饰装修,应当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体性、耐久性和使用安全,并符合历史风貌建筑有关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要求。 第八条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使用人在进行修缮或装饰 装修前,应当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要求,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第九条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或装饰装修的,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屋租赁合同; (二)历史风貌建筑现状文字、图片等资料; (三)修缮或装饰装修设计方案; (四)改变内部结构的,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以上第(一)、(四)项应当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复印件空白处 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条申请人提交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一条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应当派专人到现场对所申请的项目进行 核查,并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各种要件是否有效; (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天津市历 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相关的规范要求; (三)改变房屋内部结构或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的,应当组织建筑、历史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第十二条经审查,要件有效、设计方案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要件无效或设计方案不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修改通知书》。

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探析

【摘要】旧城及其危旧房改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些城市和地区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案例——豆芽巷地区旧城改造,对旧城改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旧城改造规划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旧城改造;经验;开发模式 一、城市老化问题与旧城改造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老区即旧城不仅存在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问题。建筑破败不堪,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确有必要加以改造。目前旧城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经济和社会基础损耗严重; 2、旧房大多严重老化且居住环境恶化; 3、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逐渐拆毁和丧失; 4、难以控制的违章搭建使旧城改造更加困难; 5、旧城居民收入不高并成为产生“弱势群体”的潜在根源; 6、改造资金需求巨大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这些物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具有突出的复杂性,相互交叉和影响着。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旧城改造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案例简介 豆芽巷——上饶市信州区边缘地带的一个典型传统街区,表现出众多旧城改造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该地区房屋年久破败,交通不畅,基础配套设施严重匮乏。同时该地区由于位于上饶市三江两岸地区南侧和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其整体面貌极大影响了上饶市的整体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给当地居民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带动城市旧城改造的全面开展,当地政府果断决策对豆芽巷地区进行全面的旧城改造,期望豆芽巷地区的旧城改造能成为上饶市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经验借鉴 在规划研究前期,笔者认真研究了中外旧城改造的理论成果,吸取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发现,成都市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各片区旧城改造获得了成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获得共赢。针对豆芽巷地区改造的规划研究,成都市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改造城市的指导思想。过去人们只认为,旧城和危旧房屋的改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这是对的;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不断满足和提高城市居民以及经常在城市流动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城市旧城和危旧房屋的改造观,新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观。这就告诉我们,旧城和危旧房屋改造也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好,都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 第二,采取整体规划、规模改造方式。1、做好城市改造和建设的详细规划,使大规模的改造有明确的指引;2、采取小区配套形式做好新房屋储备,使被拆迁户有住房保障;3、建立市一级的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和住房保障中心,由政府机构直接负责危旧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征用较易,政府具有资源供给的优势。这三点,是成都旧城改造能够大规模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经验。 第三,实施廉租住房政策,扶持弱势群体。在旧城中,危房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的棚户区全国各个城市几乎都有,比重很大。解决这些危房户和弱势群体以及下岗职工的安居问题,保障他们基本的居住权利是城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改造模式。提供社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旧城和危旧房改造是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应由政府主导来实施。政府主导核心是解决科学规划和筹集资金的两大问题。制定科学规划是政府的职责,自不必说,就是筹集资金也离不开政府。 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探析姚恭平 高世华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旧城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旧城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旧城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篇:阳和县旧城改造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二篇:开题报告-1884-浅析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第三篇:旧城改造调研报告第四篇:旧城改造调查报告第五篇:旧城改造专题调研报告 正文第一篇:阳和县旧城改造可行性分析报告阳和县旧城改造可行性分析报告 前言 阳和,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文明城市,一座沐浴在改革新风的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素有“**之乡”之称。 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为了更快融入国际经济潮流,阳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探索,参与各种变革及联动发展,加快城市及现代化的推进进程,迅速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 如今,阳和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确定并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城中村改造等等无不逐一提上日程,相信经过阳和人民几年的努力,阳和将在高楼叠起,绿树成荫,一流人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档次和品位,增加城市人气和造血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和打造顶级旅游城市推波助澜。 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 项目改造区位于运河新城西街,长江西路以前,占地面积55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由新阳市天和置业有限公司与阳和县城关西街居委会、阳和县运河西城办事处联合开发,总投资元。 区位设计及建设目标: 运河新城区位于阳和县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拟规划从形态和功 能两个层面的共同完善,将运河新城区建设成商务、居住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的,面向新世纪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建筑群区。 功能和布局: 根据运河新城区作为城市的新型住宅区这一功能的定位,规划将通过项目地内土地的可建设

浅谈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旧城改造问题

浅谈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旧城改造问题 作者:阮燕玲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新型城镇化”也成为当前中国建设的关注重点。同时,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城镇化”则依旧作为两会的热点之一而引起重大关注。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城改造”则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旧型城镇化对旧城改造的负面影响,新型城镇化为旧城改造带来的机遇,对旧城改造提出的策略与建议,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旧城改造的相应变化的分析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旧城改造;政策措施 一、旧城改造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在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两个阶段之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的阶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迁移,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旧城改造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旧城是指在城市空间的形态上具有消极的一面的地区,如城中村,废弃的居住区,废旧古建筑等等,它们由于与当代城市面貌风格迥异,或者失去活力,而在整个城市面貌上有脏乱差之嫌,而在这些地方,生活设施是不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的。 但是,旧城也是城市的一种文脉的传承。它蕴含着城市的人文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中低收入者聚集较多的地方。旧城改造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在新时期的再次营造,也是处理利益再分配的一个环节,所以旧城改造问题需要也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 二、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旧型城镇化的弊端 然而,旧型城镇化存在着诸多弊端,它正在影响着旧城改造。 旧型城镇化的第一个弊端即土地城镇化优先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建成的城区面积过大,实际人均占地面积过大,这种开发房地产一般的形式,缺乏思想与创意,更加无法保留一个城市的文脉——旧城文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以运城市为例浅谈“旧城改造”

以运城市为例浅谈“旧城改造” 摘要】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实施旧城改造,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对 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运城实际,从旧城改造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 对旧城改造的建议等方面试谈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能给运城的旧城改造工作带 来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旧城改造必要性对策建议 近年来,针对旧城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 环境较差,城镇功能衰落等问题,运城市在旧城改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解放路钟楼小区一带等旧城改造项目的建设,使城市区域 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横向比较,相对于城市整体的快速 发展,旧城建设速度依然很缓慢;但纵向比较,比前些年还是有很大的改观。基 于这一背景,本文试从旧城改造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 作一探讨。 1、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1.1实施旧城改造可以拉动经济发展。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确保城市社会经济 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低迷,库存很大, 通过旧城改造,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房地产库存压力,从而 拉动经济发展。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旧城改造也是拓展建设 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用地、低碳生活的重要内容。 1.2实施旧城改造是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旧城改造的目标,是努力寻求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 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从而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 和谐的居住环境。实施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成为社会各界 的共同呼声,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改善生 存条件,努力顺应群众过上舒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更广泛群众共享城市发展 红利。 1.3实施旧城改造,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设“生态、人文、精致、宜居”城市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实施旧城改造工作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设魅力城市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 1.4实施旧城改造,是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一个 地方投资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 度和质量。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能让大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其中一条成功的经 验就是投资环境好,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舒适、 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加大旧城改造工作,完善城市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 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继续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2、运城旧城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运城旧城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2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 0.91万人/平方公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3.建筑的新材料、新 技术和新类型 4.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的重大变化却 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 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 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

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圭寸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 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补充: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城市中的盲目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尤其以大城市最为突出,相应的农村人口数量便不断减少。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中、土地私有制、工厂盲 目建造、城市建设无计划性,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低下,城市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状态(如 19世界的英国伯明翰),既不能顺利的发展生产,又不宜居住。) 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1.时间: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 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 2.复古思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过去的历史样式,是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相关资料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资料 背景介绍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仅1.87平方公里。山石、树木、植被、阳光、沙滩、海浪,形成四面环海的独特自然景观。 厦门鼓浪屿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势力,肆意掠夺资源,抢占强租土地,企图使之成为长期侵占中国的桥头堡。他们把目光瞄准美丽的岛屿—鼓浪屿,纷至沓来,在岛上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公共租界”,使小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构筑在鼓浪屿的欧、美、日等13个国家的各式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建筑,作为各国实力的象征,大多反映出所在国的建筑特征。20世纪2030年代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千余幢中西合璧私家别墅,使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美称。 为了保护好这份底蕴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鼓浪屿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4月1日颁布了《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鼓浪屿岛内规划出207幢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其中重点保护有82幢,一般保护有125幢。 建筑的风格 鼓浪屿风貌建筑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主,始建于19世纪中下叶。第一座风貌建筑建于1844年,是具有英国田园风格的英国领事馆。1902年后,鼓浪屿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建筑热潮中,欧洲的各种建筑形式,诸如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纷纷移植于仅有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有的原样照搬,有的揉合改造,有的推陈出新,使鼓浪屿成为建筑博览。 第一阶段:1840-1920年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13个国家向鼓浪屿派驻领事,建立领事馆。1 844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鹿礁顶首先建领事馆,这是鼓浪屿有欧陆别墅的开始。1847年,建立领事公馆,1870年,又建立了新的领事馆。之后,美国等12个国家在鼓浪屿建立了领事馆,这些是比较纯正的欧陆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

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随着土地价格的飙升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出台,大多数城市将建设内容的核心转向旧城改造以及城中村的拆迁与治理。旧城改造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新时期的旧城改造需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量力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此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时期;旧城改造;措施 0 引言 旧城改造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商机,提升城市整体品位,还能够合理节约土地,为城市居民创建干净舒适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当前大多数旧城改造工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 关于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主要是指对旧城区进行开发以及再利用,将旧城区中无法与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进行全面的改造,使该城区的价值以及使用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旧城改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2)增强政府部门美化城市形象的决心;(3)充分满

足城市调整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需求;(4)与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趋势相符合;(5)实现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1]。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深刻的认识 当前旧城改造建设中对其复杂性的认识以及了解还不 够深刻,旧城改造建设过于简单化,在改造过程中未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多使用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此一来,改造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财力以及物力的浪费,并且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另外,大多数旧城改造均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形式,通常将追求高回报率作为主要目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因利益问题而违反规定要求的现象,致使城市的传统风貌以及格局肌理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2 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在旧城改造建设中,部分开发商将获取利润作为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将建筑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加大了建筑的密度。而这一做法则会造成土地的滥用以及开发密度过大,最终导致建设环境的恶化。例如,某城市旧城区在2008年度获得批准的用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4/5,而获得批准的建筑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80%。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而建筑工程面积却快速的增长,如此一来,则会导致建

近现代建筑史

近现代建筑史 (总述)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冲击 a.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 b.住宅、资本家不断建房,而广大民众只能住简陋贫民窟。 c.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建筑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二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反应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二.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一、复古思潮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建筑形式。 1.古典复兴新兴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极力攻击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矫揉造作。 a 巴黎万神庙 b.古罗马万神庙 2.浪漫主义—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有虚无主义色彩,提倡便用中世纪的建筑类型,又称哥特复兴。 英国国会大厦 3.折衷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式样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集仿主义) a.产生原因:建筑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 b.集仿的式样有: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 c.特点: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 巴黎歌剧院: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参杂了洛可可的雕饰。对欧洲各国折中主义影响巨大。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建筑的高度和跨度突破传统局限——平面与空间设计上更自由。 博览会与展馆:始与巴黎,发展为全球,成为新建筑方式的试验田。 a.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设计人:帕克斯顿 b.顶峰: 1889年埃菲尔铁塔(最高)与机械馆的问世(跨度最大)。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急剧发展,技术飞速进步。建筑上,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矛盾尖锐,引起对古典建筑形式所谓的“永恒性”的质疑,对新事物敏感的建筑师积极探索。 一、艺术与工艺运动 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艺术与工艺运动”以罗斯金和莫里斯为代表。 1、概念:在1880—1910年间形成的一个设计革命高潮,以英国为中心,波及不少欧美国家; 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实验。 他们憎恨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怀念传统的手工工艺。 在建筑上主张迁到城郊建造“田园式”住宅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式。 2、意义: a.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b.将手工艺推向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3、代表作:红屋:1859—1860年有建筑师韦布在肯特建造,是莫里斯的住宅。(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是他们设计思想的第一次尝试,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相结合。受到不求气派,着重居住质量的小资产阶级的认同。) 二、新艺术运动 是一次影响非常大的”装饰艺术”运动.与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旨在掀起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和热衷. 1、发源地为比利时。比利时是欧洲大陆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工业制品的艺术质量问题在那里也显得比较尖锐。 2、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 a. 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b. 费尔德,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06年设计德国魏玛学校,并任校长,是包豪斯的直接前身。 3.新艺术运动在英国的代表人物:——麦金托什,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事馆部分(反应建筑功能同新艺术造型手法上的有机联系。) 4.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代表人物:——赫克多基玛德,作品:巴黎地铁通道入口(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作品) 5、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一、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 1、背景: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大型公寓和办公楼的需求。 2、兴盛年代(1883年到1893年) 3、贡献: a.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xxxx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006-05-22 11:53:07 总则 1.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本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xx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 (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年 3.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

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规划范围 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风貌特征 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区内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各类建筑物。 6.功能定位 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本规划着重于全面提升本风貌区的居住品质,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充实商业和文化娱乐功能。 7.保护原则 7.1整体性原则 保护本风貌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街巷系统和整体空间尺度,保护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居住生活形态,整体延续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7.2原真性原则 保护本风貌区的城市肌理、街巷网络与尺度、空间布局、绿化、文物与优秀历史建筑等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持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