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讲稿x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讲稿x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讲稿x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导语:

上次课我们所讲的专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进一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物质世界辩证图景的总特征。今天这个专题我们就对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进行分析。

本次课所要讲的专题是: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本专题对应的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个大问题。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求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理论,认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时空形式,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本专题讲三个大问题: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二、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时空形式

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大问题。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世界辩证图景的总特征。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选集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在这里,恩格斯用很通俗、很生动的语言表明,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和人类思维(“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联系,概括地讲,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等。

我们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事物的联系分为两个层面的:

一方面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例1:我们军队与老百姓之间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我们军队来自老百姓,它养育我们军队,我们军队的成长壮大及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老百姓;同时,老百姓也离不开我们军队,他们的生命财产需要我们来保卫。我们军队和老百姓如鱼和水一样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例2:中国和美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我们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现代化的经验、先进设备及市场等,我国吸收的外资中有大量的美国资金,我国买很多的美国波音飞机及其他先进设备;而美国依赖我国的市场、较廉价的劳动力、生活日用品、以及我国在国际政治层面对它的支持等。甚至美国这个巨富也需要我们的资金,尤其是现在。我国持有巨额的美国国债(现7000多亿),这对美国经济复苏很重要。中美之间的联系也属于事物之间的。

另一方面指事物、现象、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例1:在我们大学内部,教员和学员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位一体”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

明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文化建设是灵魂,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社会建设是条件,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治国安邦;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事关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离开了经济建设,其它建设就失去了根基;离开了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它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其它建设就没有精神支撑;离开了社会建设,就不能发挥其对其它方面建设的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就不能形成促进其它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离开了生态建设,就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是相对而言的,根据人们考察视域的不同,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是相互转化的。如,我们军队和老百姓的联系,就我们国家而言,就成了内部联系。教员和学员本身也是独立的物质存在,考察它们二者的联系、而不是我们信大的联系时,也就成了外部联系;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道理也是一样的。

上面我们对联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等特点,第二个小问题我们就对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2、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系统性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客观事物的联系,而不是我们头脑中主观臆造的。因此,联系同客观事物一样,具有客观性。

第一、联系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非主观性,即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性。

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些联系,如我们军队与老百姓之间的,中美之间的,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依我们主观的认识和感情的好恶为转移的。

由联系的定义就可以看得出来,联系还具有普遍性。

第二、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含义告诉我们,事物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部联系。任何事物对内而言,其各部分、各种因素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对外而言,事物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推而广之,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所有事物、现象和过程,从内到外、由此到彼、从过去到现在和将来,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呈现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是这个联系整体上的一个节点,概莫能外。

科学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大到宇宙、我们生存的宏观现实世界,小到微观世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早已揭示了宇宙天体间力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参考消息》2007年5月17日载文指出,将星体结合起来的是暗物质(不发光,它使得旋转的星系和星系团在运动中没有四分五裂)。暗物质是宇宙的黏合剂(《参考消息》2007年5月17日)。进一步表明了宇宙的普遍联系。现代科学还揭示,联系微观世界的有三种作用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我们简单地来认识一下这三种力。

按照霍金《时间简史》(曾荣登伦敦《星期日时报》畅销书榜达237周之久)的说明:

所谓强力,是四种基本力(包括引力在内)中最强、最短程的一种力。它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以及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

弱力是四种基本力中第二弱的、非常短程的一种力。它作用于所有物质粒子,而不作用于携带力的粒子。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

电磁力是带电荷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是四种基本力中第二强的。它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大约大100亿亿亿亿亿(在1后面有42个0)倍。电磁力在原子和分子的小尺度下起主要作用。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就是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电磁力使然,这正如同引力使得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样。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中介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部分的事物之间发生联系都需要一定的中介。有了中介的存在,世界上的事物才能联成整体。通过中介,很多看来不相干的人和事都可以产生联系。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反映了猫与蝴蝶花之间通过中介建立起了联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它表明,只要有6个人作中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与别的任何人建立联系。据英国《卫报》报道,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曾为证实这种理论而开展实验,结果证明一个人只要通过6.6步,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也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检验了这个传奇的“六度分离”理论。有人认为,科学家可以借这种理论更好地了解诸如传染病或社会谣言的传播状况。

联系中介的存在表明了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存在就是有条件的,事物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可以发生联系。比如,同学们来自很多省份,你们大部分同学在上大学以前是没什么联系的。但大家都成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而且成了一个队的学生。有了这个条件,大家之间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将来大家毕业以后分别到祖国的各地去工作,分开了,条件变了,你们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也会改变。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联系自然也会改变。

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

第三、联系的系统性。系统科学揭示,系统是事物现象的存在方式,事物的联系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由不同要素间的有序联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我们大学就是个系统,它由不同的组成部分相联系构成,具有特定的功能,是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的系统。

在系统科学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系统,系统即指事物。大到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小到基本粒子等,都是系统,非系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科学揭示:

“我们的宇宙”是个大系统

大爆炸宇宙论揭示: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被称之为“我们的宇宙”源于150亿年前的原始大爆炸,经过150亿年向四面八方均匀地膨胀(速度越来越快)至今,形成现在的大约有150亿光年大尺度的“我们的宇宙”。

“我们的宇宙”又称为总星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联系的无限的系统。可图示为:

…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卫星…

星系团由很多星系构成。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一个星系,它与大小麦哲伦星系、仙女星系等二十几个成员相联系,构成了一个星系团。

星团是由恒星系统聚集在一起构成的,包括有几十、几百乃至上万个恒星系统不等。

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

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的非生物是“原料供给者”。植物是“生产者”,它利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出生命所需要的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它将生命与非生命联系起来。动物(包括人在内)是“消费者”。其中的一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生;以植食动物为生的动物是二级消费者;以小型食肉动物为生的动物称做三级消费者…我们人处于这个环节中,是杂食动物。动植物死亡以后,依赖微生物将它们分解掉,因而微生物是分解者。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动植物再复归于无机物,然后植物再进行生产…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就形成了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物质和能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和平衡。如果其中的比

例关系被破坏,生态的有序和平衡就会被打破,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就会被破坏。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有专家考证,我们河南很早很早以前曾经气候湿润、水草茂盛。甲骨文中有多处是记载商王捕获大象的,表明古时候河南生活着很多大象。象是草食性动物,其食物包括草,灌木,水果,树皮,树叶及树枝。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30到60千克食物。古时候河南有大象也印证了当时河南的气候。但很长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人口密集,开荒造田,过度开发,日积月累,植被被破坏了,植物减少了,生态失衡了,就导致了我们河南现今少雨、干旱、多风沙的气候。生态系统的危机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微观世界也是系统

微观世界是指目前已知的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以及它们相应的场所构成的世界。分子是微观系统中最高的层次。众所周知,微观世界系统可以简单图示(见课件)。在系统科学看来,事物作为系统由其内部“要素”相联系而构成,而每一个系统又与它的“环境”(他系统)相联系组成更大的系统;更大的系统又与其周围“环境”相联系组成更更大的系统…最终形成物质世界这个最大的系统。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大系统包含小系统,小系统包含更小的系统…这样一个无限的序列。世界的普遍联系表现为无限复杂的、纵向等级层次联系与横向并列联系立体交叉的网络式系统联系。

3、社会实践对世界联系的深化与拓展

人是实践着的高级动物,社会实践在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在深化和拓展着世界的联系。尤其现代社会,在高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实践的水平大大提高,人类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增强。其一、现代社会实践创新了联系的方式,增加了联系的途径。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联系的方式和途径得到了拓展。人类早期,观察探究自然依靠肉眼和简单的设备。现在,人类通过具有强大功能的天文望远镜(如哈勃和伽利略)、卫星、宇宙飞船、光谱分析等手段和方式认识自然。

人们社会联系的方式、途径也创新和增加了。过去,相距较远的人们主要靠固定电话、电报和信件联系。现在,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已成为人们联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据《参考消息》09年11月8日报道,截至本年6月份,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3.38亿。现在,人们联系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发达,高速火车、地铁、飞机越来越普遍,其班次也越来越多。

其二、现代社会实践拓展了联系的领域、扩大了联系的范围。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认识的领域在扩展,人与自然联系的范围也在扩大。人类的触角现在已经波及到了140亿光年的大尺度宇宙空间;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正在朝登火星努力;人类正在寻找地外智能生命,人类的信息已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向浩翰的宇宙太空。从微观世界来看,人类已经认识到了夸克这个物质层次,正在向更深的物质层次进军。等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联系的领域和范围大大地扩展了。

从社会领域来看,人们不仅发展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且还创造了联系的全新领域——虚拟世界;随着电子、超声波、红外线等技术的发展,军事领域的对抗也由传统的海陆空发展为海、陆、空、天、电多位一体,人类军事联系的领域也大大地扩展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已从经济发展到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并且正在全方位地扩展。

其三、现代社会实践提升了联系的层次、提高了联系的质量。

从人与自然的联系来看,过去,人类主要与自然界发生物质的联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联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现在,人类还发展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联系(现在强调爱护和保护动植物,要把动物看成人类的朋友,有生态伦理学等),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联系的水平由过去的征服、改造和统治自然,发展到现在的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联系的质量、速度和程度都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人们社会联系的质量、速度和程度,并且使社会政治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对政治监督的加强(如强大的、人们褒贬不一的“人肉搜索”,民间反腐网的出现等),都有助于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如,南京的一位高官因为愤怒的网民在网上贴出他吸昂贵香烟、炫耀豪华手表、开凯迪拉克的照片而被开除公职并被投入监狱。网上的请愿活动和调查经常促使警方重新调查已经了结的案子、促使政府取消不受欢迎的开发项目、促使我党领导层开除腐败的地方官员。互联网正把新的公共问责制和公民行动引入我国的政治体系。一位律师讲,“人们只需点一下鼠标,就有权监督政府”。——《参考消息》2009年11月11日),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联系的质量。

现在,远隔万里的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面谈;通过电视直播,全世界的人们可以收看北京奥运会及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等;还有诸如身在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通过控制机器人同作一个高难度的手术,全球科学家联袂共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用“雅虎通”召开即时网络会议等(参看《环球时报》2009年9月2日16版)。这些都表明人类世界联系的质量越来越高,联系的速度越来越快,联系的程度越来越深。

现在世界的联系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我们不仅可以和古人对话,还可以回溯更遥远的宇宙太空。总之,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的发展,世界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接下来,我们就分析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二)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

1、运动和发展的含义

运动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泛指物质的一切改变。如:人的生理运动、学生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变、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的发展、我们的体育运动等,都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这揭示了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

发展是指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其本质是事物新质的逐渐生长和旧质的不断消失,最终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我国由过去讲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现在讲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强调注重经济质的飞跃和提升,而不能光是增加量。仅仅增长经济的量,我们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

可见,发展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是发展。发展只是运动的形式之一,特指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倒退不是发展。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前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发展到科学发展观,这也是发展。但世界经济的衰退就不是发展,我国历史上旧制度的复辟——如袁世凯复辟也不是发展。

2、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第一、事物的联系必然导致它的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因为事物联系的本质是它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等,而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必然使事物的原貌发生改变,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甚至事物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构成了运动。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从内到外、自始至终都处于联系中,所以,世界上事物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第二、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关于事物的绝对运动,恩格斯曾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这里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

客观事实是,世界上无物无时不在运动。我们的宇宙一直在膨胀;我们的银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带领着太阳系的8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一周大约需要2.5亿年;我们的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生物有机体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整个生物界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发展。人类社会的变化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由繁荣到衰退、又将走向新的繁荣。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一种具体事物、运动结束了,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它转化成了另一种具体事物和运动。就具体事物而言,它的存在和运动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就整个世界而言,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和无限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但事物的绝对运动不是纯而又纯的,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第三、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肯定事物运动中的相对静止状态。大家想想什么是相对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也称静止,指事物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这给我们的感觉好象事物静止不动;其二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动。也即事物没有发生机械位移。如学员们现在坐在教室中没动。

从相对静止本身就可以看得出来,它并非绝对不动,它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而且,相对静止具有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它迟早会被打破——事物迟早会发生质变,变成别的事物;事物早晚也要发生位置的改变,或者事物灭亡,而灭亡了的事物也不在原地了,实质上位置也改变了。总之,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下面我们分析第三个小问题。3、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

就具体事物而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如:包括我们人在内的生物体的产生和灭亡,社会形态的更替,还有巨大的恐龙帝国的灭亡,星体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等。恒星在其内部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下,经历了早期的引力收缩阶段——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势均力敌的主序星(此阶段最长,太阳现正处在主序星阶段)和红巨星阶段——晚年衰亡:白矮星(在太阳质量1-3倍以下的恒星结局)、超新星爆发(质量比太阳大3倍以上的)→中子星或黑洞(经过超新星爆发以后质量仍然大于2个太阳质量时)。关于恒星演化的历史,我们先留个悬念,后面我们的视频教学将重现这个问题。记得有古人讲,“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这话是谁说的?讲得很好。曹操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具体事物都会灭亡这一深刻的哲理。就具体事物而言,长生不老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辩证法,事物都是矛盾的,它早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从根本上为别的事物所取代。

但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旧亡新生、生生不息,其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却是前进和上升,是发展。科学发展也揭示了这一点。从“我们的宇宙”来看,它从大爆炸开始到现在,其间经历了元素的起源与演化、天体的形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人类的产生及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发展过程。

我们的宇宙发展如下图:

由这个图可以看得出,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是发展,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上面我们分析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进一步认为,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在时间中延伸的过程和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下面分析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时空形式。

二、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时空形式

现代科学揭示了,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空间及其特点

提到时间空间,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小时、一分、一秒,会想到空阔的地方。这些都没错。但哲学或科学上讲的时空,不局限于这些内容。从科学或哲学的角度看: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存在或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宇宙已有约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已有约50亿年的历史,人的寿命现在最长约为110年,而有的基本粒子的寿命只有10的副20多次方秒。这些都表现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还表现为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即一过程与另一过程的顺序关系。有的教材上称作物质存在的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它总是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流逝,不可逆转。常说的“光阴一去不复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它指物质存在的延展性和并存性,它反映物体的体积、规模、形态、范围、位置和排列次序等。如,固态物体有一定的体积;战争、我国的改革、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还有,任何的物质形态都与它物质形态有一定的空间关系,如我们大学与周围单位的空间关系。有的教材把这称作物质存在的方位性。

空间具有三维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都同其他物体有着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这就是空间的三维性。

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即是现代物理学中所谓的“四维世界”。

科学揭示,作为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的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它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二)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度量、神秘莫测的东西。如,时间年、月、日的度量,分别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地球自转一圈为标准。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光年这个空间单位指是是光运行一年的行程。我们现在讲的秒这个时间单位,就是以原子的运动来规定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秒是原子秒,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年10月)作出规定:铯原子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振荡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也就是说当原子量为133的铯原子处在基态中时核自旋由一种自旋方向转变为另一种自旋方向时原子能量发生变化,所对应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间隔规定为一个原子时秒。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物质存在都在持续一定的过程,同时任何的物质存在也都有一定的空间延展性。有的物质的空间延展性比较独特——如场的空间可以叠加,但没有空间延展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时空总体上又是无限的,这一点也是绝对的。

时空的相对性:一是时空的可变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与物质无关而又固定不变的“绝对时空”是根本不存在的,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征是可变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它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又依具体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如,欧氏几何反映的宏观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一平面上通过一点只能对已知的某一直线作一条平行线,这一公理等价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而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反映大尺度宇宙空间和微观粒子小尺度空间的特性,在一平面上通过一点,至少可以对已知的某一直线引出两条平行线或不能引出任何平行线。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指出,当物体的运动接近光速时,会出现“钟慢”、“尺缩”效应——即钟表指针的速率会变慢、尺子的长度会缩短。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揭示,物质质量愈大、分布愈密,其引力场愈强,从而其时空愈弯曲。

时空的相对性还表现为具体时空的有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始有终、有边有界的。

上面我们分析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形式,了解了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物质是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这些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要树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物质存在与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变了,事物的发展就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规律。这要求我们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到现在,与30年前相比时间变了,我国的国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政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总结前面两个大问题,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及其时空形式进行了分析。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

(一)坚持联系地系统地看问题

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系统地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复杂的联系中,事物是在特定的联系中确立它自身、成为它自身的,任何事物都是各种联系的综合体现。事物的联系变了,它本身也必然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现象。我们认识人也要从他的联系中去把握他,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卢梭曾说:“如果不在人群中去研究人的话,我们对对人心的认识也是很不全面的。”(《爱弥儿》上,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第335页。)如,我们是革命军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我们的角色,我们的言行代表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军的形象。外界会这么看我们,我们自己也要有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真善美为标准来塑造我们的心灵、规范我们的言行。

我们要坚持联系地、系统地看问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作出这样的布置,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要科学统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

(二)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世界的运动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现象,要把事物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能静止地、停止地看待事物和现象。如,我们看待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要有运动

和发展的眼光,尤其是成绩和状态不理想的学生,要相信自己是变化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也一定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看待我们军队和国家,也要有变化和发展的眼光,要相信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范围,应把科学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内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一)汇总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2015年07月06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大趋势。为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从本期“观察”版起将陆续推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系列专版。今日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 ——编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大势所趋) 白春礼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

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 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_)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白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A. √ B. C. D.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A. B. √ C. D. 3.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B. C. D. √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 C. D. 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A. B. C. √ D.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A. B. √ C. D.

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 A. √ B. C. D.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A. B. √ C. D.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A. √ B. C. D. 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 A. B. √ C. 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B. √ C. D. 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 B. C. D. 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A. B. √ C. D.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论联系与发展

论联系与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建立起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实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状况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在此,恩格斯表述的意思是: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是一个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极大的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存在着联系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是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县官,他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老虎,可是他画得不好,但又霸气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又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下属答:“我不敢说。”“为什么?”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一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皇上怕什么?”“皇上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是“天子”么,当然怕天,“天怕什么?”“天怕云彩遮住。”“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这时候下属说了:“怕、怕、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揭示什么哲学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一下特点: 客观性。联系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行动是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制约的,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之中,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确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而恰恰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为前提。当然,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才是绝对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考点24 发展与过程 1.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1)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落个挨打的被动局面。此时的中国又引入马列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始终在高速发展着。有句话这样说:“笑看国际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国际也高度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投资。中国为了让世界了解,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法制建设正在按着稳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十二亿七千万的人民大众,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在国际社会的挑战面前,拥有无限智慧的中国人为了引入“外援”已经做好准备。我们也准备着我们明白: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影响因素,一个组织想壮大,则需要其成员的统一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走共同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经济竞争力尚弱,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年上升。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竞争力较低的不平衡状态使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我们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 (一)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运行体之中,经济的传导性和扩散性日益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会接纳世界经济传递出的各种变量,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类不良因素也会迅速传入国内,构成猛烈的冲击。 (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我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已高度重视金融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措施。但从长远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仍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社会化和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高技术不断渗透、软件备受重视、技术与科学共鸣、军导时代走向终结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融合;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当代,每3-5年增加1倍。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2.2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动机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直空管用了31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仅用了2年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2.3社会化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已从较分散的少数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愈来愈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其二,科研条件和资金投入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其三,科技工作领导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回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继而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 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第一节整体与部分 第二节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第三节相对与绝对 第四节原因与结果(五大范畴)第五节偶然与必然(五大范畴)第六节形式与内容(五大范畴)第七节现象与本质(五大范畴)第八节可能与现实(五大范畴)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是哲学史上的一和多的深化,整体与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前者具有反思的独立性而后者具有直接的独立性;但彼此之间也是互为条件。整体与部分历来被看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辨证法范畴,亦称全局和局部。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他们的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第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实际上只是将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第三,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 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的概括,可以总结为三种情况: 一,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二,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三,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整体与部分是一对重要的逻辑范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首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其次,人们在实践中应当力求整体最优化,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这就要注意调节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相互作用。 最后,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从属于整体,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或整体观念,同时也要充分重视部分的作用。 相对与绝对(2011 2013) 相对与绝对可以说是由涉及具体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和涉及一般事物的个别与一般两对范畴的综合而成的。个性或殊性限于个别的事物或特殊的领域,是相对的;共性或普遍性则超出了个别东西的领域,是绝对的。 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有限,绝对就是无对、无条件、无限,而相对于绝对的区别也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第3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D,1989年,理科)。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1989年,文科)。 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法 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C,1989年,理科)。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1990年,理科)。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5、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1990年,理科)。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6.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1990年,文科)。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1991年,理科)。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B,1992年,理科)。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9.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1992年,文科)。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1995年,文科)。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1996年,文科)。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1997年,理科)。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1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1998年,理科)。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2001年,理科)。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