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框架分析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框架分析?

孙克竞

【摘要】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框架分析是以公共部门“理性人”和制度契约假设为理论研究前提,突出组织实施系统构建、部门预算分析员设置、绩效信息审计约束等制度体系创新,同时配合以必要的技术手段,使政府部门能够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在产出、效率、结果和生产率四种不同层次绩效评定间进行理性选择,并最终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提高支出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的现代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分析

一、前言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深化公共财政建设,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与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改革途径,也是衔接宏观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与微观部门预算单位财政资金运行方式变革的一项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当前,虽然基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一直都在摸索进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渐进式的转轨改革模式,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始终较难摆脱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束缚。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探讨,以及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相关考察,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也已从广泛的理论探讨步入实践操作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广东省地方政府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改革实践。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基础夯实阶段,总体改革思路与框架设计尚不完善,改革重点与创新手段也并不十分明晰。因此,本文从理论框架构建、制度设计创新和技术手段要点三个方面阐述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理论基础

依据经济理论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同样可以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的方式,概括并阐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的模型假设条件和模型表述如下:

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一:公共部门的“理性人”假设。关于公共部门是否具备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理性人特征这一问题,在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中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尼斯坎南(1994)的“官僚效用函数”、布坎南(1989)的公共选择分析都认为,公共部门中的管理者和职员同普通人一样,本质上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惑得以解释。这种公共部门的成员理性可以很自然地综合并上升为部门理性,成为公共部门行为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特征。虽然,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并不赞成公共部门“完全理性人”的假定,但也提出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政府部门行为倾向。可见,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无论是“理性人”,还是“实际的人”,公共部门作为人的组织都无法成为一种“纯公共产品”,它利己的、自私的、机会主义的行为动机时刻都在影响着公共决策活动。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管理作为公共部门行为的重要现实载体集中体现了上述“理性人”的特征,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约束并努力利用好这种“理性”。一方面,通过部门预算管理核心从投入控制向产

?孙克竞,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邮政编码:116025,电子邮箱:kejingsun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7b10835912.html,;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体制完善阶段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公共财政安排”(项目批准号:07JA790012)的支持。

102

103

出结果的转变,以预算绩效的方式有效疏导公共部门“理性”,约束公共部门“完全理性”的负面效应与产出和效率损失。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共部门的“理性人”特征,认真分析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理性人”假设中的异同,强调私人部门及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公共部门预算管理中的引入,特别是对灵活性、自由裁量权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中的理解。

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二:部门预算管理中制度契约的存在。部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各种正式的规章(管理办法、实施条例、操作守则等)和非正式的约束(运作习惯、传统和禁忌等),这些构成了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而预算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让人更多地联想到了市场经济中的契约。因此,将部门预算管理中的各种规则与框架视为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制度契约,既有利于明确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有助于开拓视野,从契约的角度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强调部门预算效率与效益。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制度变迁引发经济绩效变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部门预算管理中制度契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同样可以激发预算绩效,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预算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可以用类似效用函数的理论模型予以表达:

()123n ,,,......U U λλλλ=预算绩效

其中:1λ代表制度基础,23n λλλ代表技术框架,代表法规体系,代表其他配套措施。

从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是由包括制度基础、技术框架、法规体系等诸多内容构成的。同时也表明,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技术框架选择与法规体系完善为重要补充,同时配合其他政策措施。

三、制度设计创新

制度体系设计与创新是将绩效管理融入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的实践操作基础,也是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改革探索的路线图和框架依据。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制度设计必须突出与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相区别的创新之处,并以此为节点逐步实现投入控制模式向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实施制度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创新性强、牵涉利益复杂,涉及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建立起包括部门预算单位、部门基层预算单位、财政部门、权力机关、审计部门、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在内的职责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透明开放、运转有序

的综合组织实施制度(如图1)

首先,部门预算单位是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核心。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对于部门预算单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一是绩效管理必将给予部门管理者更多的灵活性,比如部门有权决定将未使用的资金延期或提前使用明年预算资金的一小部分;二是部门确实能够通过绩效管理得到在既定水平的预算资源下找到

有利于改善自身管理,且不必考虑这些评定会导致项目或机构之间重大的预算资源转移;三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必然会写入部门报告,这将以一种透明、公开、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展现部门及其管理者的业绩。提高部门预算效益和推进绩效管理改革的动力必须首先来自部门及其管理者自身,换句话说,部门及其管理者必须清楚地了解他们在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转换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利益”,如果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的话,进行持久改革的机会恐怕就很渺茫了。

其次,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引导和掌控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方面责无旁贷,且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进程中,财政部门应从自身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优势出发,站在把握全局的角度,负责改革的制度制定、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再次,权力机关与审计部门承担着保障政府部门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坚持改革初衷,切实有效推进,可持续开展,树立改革威信,防止“伪改革”与虚假绩效信息的重要监督职责。各级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其有权责对各政府部门定期向财政部门提供的预算绩效报告进行审查监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对其各部门预算单位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监察与说明,掌握详细信息,而相比之下,我国各级人大机关内部则缺乏类似财政部门的专业机构,无法对改革成效做出准确科学的评判,这就容易造成人大对政府部门改革实践与效果的监督流于形式。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组建类似美国参众两院的预算委员会,特别是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与政府财政部门相比,人大机关组建此类机构将弥补其独立的预算管理改革分析能力,使得人大机关可以真正挑战政府财政部门对改革的评估、预测和假设,从而实现有效的人大监督。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审计部门的作用,使其彻底脱离政府体系,将审计部门划归人大机关隶属,实施立法型审计,审计部门将代表立法机构对财政部门报送的绩效报告,以及各部门的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审查。

最后,民间中介机构与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实现改革理想,完善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民间中介机构以权力机关、部门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之外的第四方身份,可以自由灵活地参与到不同改革主体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规划中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间意愿。此外,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宗旨与内容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与提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对于政府预算的分配与使用情况越来越关心,维护自身知情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既然是为了改善社会公共利益,就要通过制定听证制度等方式,建立必要的民意上达渠道,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构建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既体现了改革的透明开放、集思广益,又发挥了公众的社会监督力量。

(二)创建部门预算分析员制度

在公共部门外部,如财政部门、审计和立法机构,应建立规范的部门预算分析员制度。当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预算从控制定位时代转向绩效管理时代后,预算从业人员也从单纯的会计背景变成了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当然,预算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于其在预算改革中的作用,而不是他们的人数。在发达国家,预算机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分析和预测的专业研究人员,但在我国专职预算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都集中于权力岗位上。从掌握权力到分析研究,这将是今后我国预算人员在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变,部门预算分析员制度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种转变:一方面,要挑选对部门预算业务熟悉且有预算管理工作背景的人员,并培养他们报告部门预算分配决策时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派遣这些预算分析员与部门预算项目负责人相处,以有针对性的培养把握不同政府部门预算支出项目与政策绩效的专有技能,表1对一些不同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的产出和结果绩效给予了举例说明。例如,被分配到公共安全部门的预算分析员必须了解该部门关于防止犯罪的各种行动计划;被分配到环境监察部门的分析员也必须清楚该部门为加强环境监管所制定的各种项目及操作过程。由于这些互动增加了预算分析员对部门项目绩效目标和预算约束的了解,也加强了公共部门与外部组织的沟通,间接提高了部门项目管理、资源配置等管理能力。

104

105

表1 一些政府部门或公共项目的预算产出和结果绩效举例 部门或项目 绩 效 产 出

绩 效 结 果 消防部门 执行检查,应接火警,纵火调查,提供教育节

目的时数,对辖区中财产价值的保护等

国际标准组织(ISO )消防保险级别,火灾损失的金额,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火灾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经过报道和未经报道的火灾数量 公安部门 巡逻时间,对请求帮助的反应,犯罪种类的调

查,入狱人数

犯罪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状况,犯罪消除率 基础教育部门 入学水平,上学天数,在校学生人数,升级和

进步学生人数 考试分数结果,父母/学生满意率,毕业生就业率

公共健康部门 受益人数,接种疫苗数量,对饭店的检查次数,培训规划的天数

死亡率,生病率,各种传染病的感染例数 环保部门 颁发环境许可证,进行环境监察 辖区居民生活区的空气达到政府质量标注的比率,地下水达

到饮用水标准的比率,固体垃圾生产和排放量相当于基期年

度的比率

公共交通部门 运行里程,发车班次,发送乘客人数

事故发生率,准时率,乘客满意程度 市政卫生部门 收集的垃圾吨数,清扫街道的里程,享受服务的居民和商业性顾客的数量 定期对街道清洁程度的目测结果,市民调查满意率,公共健

康状况的一般指标 税务部门 处理纳税申报表的数量,处理时间,税务稽查

案件数量 总税款拖欠率,纳税人投诉率,对纳税人的公平对待情况 固体垃圾处理 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受益人数

清洁街道的比率,传染病的发病率,居民满意率,环境达标

情况 防止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人数,青少年犯罪种类及惩罚情况,负责青少年犯罪的司法人员的工作量

青少年犯罪率,少年犯刑满入学率和就业率

(三)建立绩效信息审计制度

绩效信息审计又称绩效评定验证,其中的审计对象既包括各种量化的绩效信息,也包括绩效评定的定义、内容、指标、方法和数据采取过程等内容。绩效信息审计与绩效评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孪生关系。绩效评定中所收集并采用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可靠,评定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评定的涵义是否存在分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评定汇报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因此,在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除了强调调动部门自身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外,也要充分看到部门“经济人”理性的一面,以及诸多客观因素对绩效评定可信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绩效信息审计制度,对绩效信息进行定期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核实绩效评定是否提供了既有意义又有用的信息,以及人们能否通过绩效评定增进对部门预算项目及其执行过程与结果的了解,从而在部门外部构建监督平台保证绩效评定的改革意义。

除了上文提到的部门对待绩效信息的主观偏好可能影响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外,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到绩效评定结果的有效性。

一是绩效评定的过程常常是复杂的。政府部门项目的绩效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产出也可能很难精确定义,绩效信息的收集方法是否科学,用于评定的绩效数据的采用是否合理等问题都增加了评定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影响到评定技术的精度,使得评定结果偏离真实的项目绩效。因此,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定期对绩效信息进行验证,以确保其真实地反映我们想要知道的某一服务维度的绩效。

二是政府部门本身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包括人员的变动、支配服务供给的政策及程序的改变、项目资源的再配置(如消防部门在预防火灾方面的投入逐渐多于灭火方面的投入),甚至公共部门的行政体制

106

变革与重组等。人员的变动,需要对新进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培训,否则必将影响评定。如果政策与程序发生变化,而评定方法并没有经过审核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反映新的任务责任的话,那么绩效评定将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资源的再配置则要求部门必须取消、增加或改变绩效信息收集内容和评定方法以协调须优先考虑的项目。而对于公共部门的行政体制变革与重组,则更要求对绩效评定体系进行全面的调整。

三是政府部门如何定义所评定的服务责任和用于计算的绩效信息,直接影响到部门对绩效评定结果的解释。如果不能通过对绩效信息的审计确保信息收集人员运用正确的方法收集信息,那么部门对绩效评定结果的解释将缺乏必要的约束,评定结果的真实、准确也难以保证。此外,一个部门收集、追踪和报告绩效信息的能力;绩效信息库规模的大小和范围;部门的职能界限等都有可能影响到绩效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对绩效信息进行定期审核是十分必要的。

绩效信息审计的具体操作内容主要包括:检查绩效数据收集系统的合理性、评定定义的一致程度、绩效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绩效评定的准确性、部门绩效评定是否存在充足的内部控制,以及制定基本审计规程等。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审计仍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这是与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模式相对应的。然而,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则要求重新调整审计核心。审计重点不应再单纯地关注财务细节,而应更加注重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和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绩效信息审计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揭示误导的信息(这只是审计过程中客观产生的)或惩罚部门项目负责人,而是为了保证审查绩效评定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稳健性,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绩效评定,这有利于在公共部门中形成良好的绩效管理局面,减小改革阻力。

四、技术手段方面的改进

技术支持是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按照改革制度体系设计要求,具体落实管理操作的必要手段,而其中明确的绩效评定内容设置则是科学、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取得客观、真实绩效情况的关键。

绩效评定是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技术手段的核心,其内容可以分为产出评定、效率评定、结果评定和生产率评定。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可以更为直观地认识以上这几种绩效评定(如表2):

表2 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定内容举例 产出评定 (工作量评定) 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努力进行评定,首先就要测量已完成的工作量。

举例:已处理的财务量、已接待的顾客数量、重修的道路里程。

效率评定 评定投入如何决定产出。

举例:每个公务员的业务交易量、收集每一吨居民垃圾的成本、重修每一公里道路的成本。

结果评定 (效果评定) 评定一项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

举例:财务处理不出差错的比例、公民调查满意度的平均值、修路里程中铺建材料质量目标的变化百分

比。

生产率评定

真实反映部门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实际单位成本。

举例:重修每一公里道路的成本/修路里程中铺建材料质量目标的变化百分比。 (一)产出评定

产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出评定就是评定公共部门项目为社会提供了多少真实产品与服务。四种评定类型中最容易收集和分析,也是需要首先确定下来的就是产出评定或者叫做工作量评定。这是因为,一是产出评定反映了可操作的部门责任,并且以计划工作量的形式为年度预算申请提供基础。二是产出评定被用来创建更高级别的效率评定和结果评定,也被用来作为流程分析的标杆。三是它还被用来把更高级的次序评定置于背景中,以使项目管理者从制定每日管理决策的立场出发,追踪活动和流程的绩效。然而,特定的绩效评定中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动机,而且没有其他评定比产出评定更可能也更容易带有错误动机。比如,清洁工人知道其产出评定的内容就是测量垃圾重量,他们就可

能通过向垃圾上倒水等方法增加垃圾重量。在产出评定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这种错误的评定动机给绩效评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产出内容核查。此外,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内容不同,也会造成部门管理者对产出评定的不同理解。比如,基础教育部门将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作为其产出评定的内容,他们就会努力提高入学率,以此作为产出不断改进的证明。而公安部门若是以侦破案件的数量作为其产出评定内容,那么如果遇到一些难度很大而且很耗时的案件,导致破案数量有所下降,是否就能说明部门产出不佳呢?总之,产出和工作量评定与部门及其管理者直接密切相关,它证明了部门公共服务的存在和状况。同时,有效的部门预算绩效也必须了解什么是合理的产出标准,以及如何使用产出信息。

(二)效率评定

效率评定并不是把项目的绩效和最理想的绩效做比较,而是用产出评定去除以投入成本。效率评定通常以单位量、单位成本、单位时间等形式出现,说明每一单位的投入所得到的产出量。对部门预算项目进行效率评价,一是可以鼓励和鞭策部门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这既节约了有限的预算资金,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二是可以预期未来的产出情况和投入成本,支持部门的预算要求。由于效率评定是由产出评定与投入成本相比间接得来,所以,部门项目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时刻影响着效率评定,部门应不时地对其进行检测。然而,效率评定和所有绩效评定一样,同样需要客观对待。比如,时常出现的外部因素冲击(如油价上升)所导致的效率下降,就不能说明这与部门管理者的管理技巧以及工作人员的产出水平有直接关系。此外,部门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同样影响着效率评定,同样的效率评定指标可能因为投入与产出信息的选取方法和范围不同,而得到详细或是大概的结果,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对何种效率评价信息的需要。这一方面有利于部门灵活运用绩效评定内容,但更要注意效率评定不能流于形式,要保证评定结果对判断部门绩效具有直接意义。

(三)结果评定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结果是指产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对社会的影响。结果评定或称效果评定是绩效评定的核心,它记录了为实现产出目标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程度,即要求公共部门在回答了“我们提供了多少产品和服务”之后,还要回答“我们将这些产品和服务完成到了何种程度”这类问题。概念的描述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处理任务较为模糊或多样化的服务,以及那些依赖于公共部门,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与公民之间合约的服务来说,由于对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提供者与公民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程度的不同认识与标准,都可能使得结果评价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们说结果评定最能反映部门预算项目的实际效果,是项目执行结果与目的之间拟合程度的最佳体现,对于整个绩效评定最有价值,但往往设定和收集好结果信息,选择好评定方法与指标也是难度最大的。举个例子:民政部门扶贫帮困部门预算项目的理想结果就是社会困难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是通过相关部门预算项目的实施促使困难群体和社会有关部门的行为改善。但问题在于民政部门不能就这样进行结果评定,除非标准十分宽松。那么,对于受到民政部门有关项目帮助的困难群体,进行第二次调查和汇报其摆脱贫困的情况(如贫困家庭的脱贫数量)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再比如,在冬季供暖的问题上,供暖部门与取暖居民之间是存在服务合约的,但由于供暖部门处于自然垄断的优势地位,合约常常缺乏严格的约束条款,供暖部门与居民间对供暖的实际效果常常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结果评定就变得难度很大。因此,结果评定的困难就在于什么是重要的和我们能够计算的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通常结果评定被表达成一个变化的百分比,这样对于部门管理者和公务人员者都是有用的。另外,公共部门还应注意区分绩效评价中的结果评价和产出评价,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比如,公共卫生防疫部门的项目实施引起传染性疾病发生率的下降就是结果评定,而为此所做的疾病救治、预防宣传则属于直接服务的产出评定。再比如,环卫部门将街道清扫“干净”属于结果评定,而其清扫街道的里程则是产出评定。

(四)生产率评定

生产率评定是效率和结果的比率,是更高级别的绩效评定。对部门管理者来说,生产率评定的信息最为真实地反映了部门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实际单位成本。比如,一个城市环卫部门的预算项目中制定了一个分类回收垃圾的计划,部门要求500个较大的垃圾回收站逐步参与到计划中来(产出评定),每个站点的计划投入是10万元(效率评定),计划目标是要不断增加用于分类回收垃圾站点的百分比(结果评价)。

107

那么,生产率评定就是单位计划投入成本除以参与计划站点的百分比。例如,如果参与站点的百分比达到50%,那么每个参与计划站点的生产率评定就是50万。虽然生产效率评定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但它必须首先解决关于产出评定和结果评定的所有问题,然后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效率评定,相除得出一个数字,该数字就表示每单位成本可以达到的结果。可见,生产率评定所要求的基础条件较为苛刻,对于初期开展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定的公共部门来说是较为困难的。

五、结语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预算支出改革实践来看,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而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变革也同样要遵循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在具体的改革框架设计上应充分理解政府公共部门的利益属性和我国所处的改革阶段,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制度设计节点,并明确技术手段的核心内容,以此充分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可以预见,虽然未来以绩效为核心的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以政府公共部门预算支出为载体的绩效管理改革必将成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变革的现实突破口。

主要参考文献:

阿曼·卡恩,巴特利·希尔德雷思.韦曙林译.2010.公共部门预算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

郝玉贵,程广洪,肖扬.2009.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 实践特征及融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2):23-27.

刘玉娟.2009.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选择[J].审计研究(5):24-28.

刘昆.2007.绩效管理:国外经验与借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魏耀聪.2009.论发展中国家公共支出绩效审计[J].审计月刊(5):16-18.

赵保卿,谭先华,王巧荣.2008.政府绩效审计供需均衡分析—基于公共产品供需均衡视角[J].审计研究(1):26-30.珍妮特·M. 凯丽,威廉姆·C. 瑞文巴克.2007.地方政府绩效预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2006.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K. K. Raman, Earl R. Wilson.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0835912.html,ernmental Audit Procurement Practices and Seasoned Bond Pri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4):517-538.

Leslie Lenkowsky, James L. Perry. 2000. Reinventing Government: The Case of National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298-307.

Framework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s in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Budget Expenditure

Sun Kejing

Abstract: The framework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 in government budget expenditure is based on the premises of the “rational man theory” in public sector, and the theory of systematic contract in assumptions. It highlights the systematic innovations of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department budget analyst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udit constraint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ecessary technical means, it enables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make rational choices in the four different level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namely,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ults and productivity. Therefore, it will ultimately lay the basis for modern government budget expenditure management, which will satisfy the needs of market economy and also improve the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Keywords: departmental budget,performance management,framework analysis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