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1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实验记录

LAB1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实验记录
LAB1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实验记录

1

(1)传递函数模型

>> num=[2 18 40];

>> den=[1 5 8 6];

>> Gtf=tf(num,den) //生成空间状态方程Transfer function:

2 s^2 + 18 s + 40

---------------------

s^3 + 5 s^2 + 8 s + 6

(2)零极点增益模型

>> Gzpk=zpk(Gtf)

Zero/pole/gain:

2 (s+5) (s+4)

--------------------

(s+3) (s^2 + 2s + 2)

//存在两个零点和三个极点

(3)状态空间方程

>> tf2ss(num,den)

ans =

-5 -8 -6

1 0 0

0 1 0

(4)零极点坐标图

>> pzmap(G)

>> pzmap(Gzpk);

>> grid on

2.

(1)空间状态方程模型

>> A=[0 1 0 0;0 0 1 0;0 0 0 1;-1 -2 -3 -4]; >> B=[0;0;0;1];

>> C=[10 2 0 0];

>> D=[0];

>> Gss=ss(A,B,C,D) //生成空间状态方程a =

x1 x2 x3 x4

x1 0 1 0 0

x2 0 0 1 0

x3 0 0 0 1

x4 -1 -2 -3 -4

b =

u1

x1 0

x2 0

x3 0

x4 1

c =

x1 x2 x3 x4

y1 10 2 0 0

d =

u1

y1 0

(2)传递函数模型

>> T=tf(Gss) //转换成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2 s + 10

-----------------------------

s^4 + 4 s^3 + 3 s^2 + 2 s + 1

(3)零极点增益模型

>> Z=zpk(Gss)

Zero/pole/gain:

2 (s+5)

---------------------------------------------

(s+3.234) (s+0.6724) (s^2 + 0.0936s + 0.4599) (4)零极点坐标图

>> pzmap(Gss)

>> grid on

3.

>> num1=[2 6 5]; >> den1=[1 4 5 2]; >> G1=tf(num1,den1)

Transfer function:

2 s^2 + 6 s + 5

---------------------

s^3 + 4 s^2 + 5 s + 2

>> num2=[1 4 1]; >> den2=[1 9 1 0]; >> G2=tf(num2,den2)

Transfer function:

s^2 + 4 s + 1

---------------

s^3 + 9 s^2 + s

>> z=[-3 -7];

>> p=[-1 -4 -6];

>> k=[5];

>> G3=zpk(z,p,k)

Zero/pole/gain:

5 (s+3) (s+7)

-----------------

(s+1) (s+4) (s+6) //生成G1\G2\G3

>> H=G1*G2*G3

Zero/pole/gain:

10 (s+3.732) (s+3) (s+7) (s+0.2679) (s^2 + 3s + 2.5)

----------------------------------------------------

s (s+8.887) (s+6) (s+4) (s+2) (s+1)^3 (s+0.1125)

//得到了零极点增益模型

>> G=tf(H)

Transfer function:

10 s^6 + 170 s^5 + 1065 s^4 + 3150 s^3 + 4580 s^2 + 2980 s + 525

--------------------------------------------------------------------------------

s^9 + 24 s^8 + 219 s^7 + 979 s^6 + 2324 s^5 + 2997 s^4 + 2028 s^3 + 620 s^2+ 48 s // 转换成传递函数模型

4.

>> num1=[1];

>> den1=[1 1];

>> G1=tf(num1,den1)

Transfer function:

1

-----

s + 1

>> num2=[1];

den2=[0.5 1];

G2=tf(num2,den2)

Transfer function:

1

---------

0.5 s + 1

>> num3=[3];

den3=[1 0];

G3=tf(num3,den3)

Transfer function:

3

S

>> G=(G1*G2)+G3

Transfer function:

1.5 s^2 + 5.5 s + 3

---------------------

0.5 s^3 + 1.5 s^2 + s //生成总的传递函数

>> num4=[1];

>> den4=[0.5 1];

>> H=tf(num4,den4)

Transfer function:

1

---------

0.5 s + 1 //生成反馈回路

>> H1=G/(1+G*H)

Transfer function:

0.375 s^6 + 3.25 s^5 + 10.63 s^4 + 16.25 s^3 + 11.5 s^2 + 3 s -----------------------------------------------------------------

0.125 s^7 + s^6 + 3.875 s^5 + 9.75 s^4 + 14.75 s^3 + 11 s^2 + 3 s //得到闭环传递函数

5.

>> num1=[10];

>> den1=[1 1];

>> G1=tf(num1,den1)

Transfer function:

10

-----

s + 1

>> num2=[2];

den2=[1 1 0];

G2=tf(num2,den2)

Transfer function:

2

-------

s^2 + s

>> num3=[1 3];

den3=[1 2];

G3=tf(num3,den3)

Transfer function:

s + 3

-----

s + 2

>> num4=[5 0];

den4=[1 6 8];

H=tf(num4,den4)

Transfer function:

5 s

-------------

s^2 + 6 s + 8

>> H2=G3/G1

Transfer function:

s^2 + 4 s + 3

-------------

10 s + 20 //将G3前移一个节点

>> H0=H+H2

Transfer function:

s^4 + 10 s^3 + 85 s^2 + 150 s + 24

----------------------------------

10 s^3 + 80 s^2 + 200 s + 160 //总反馈传递函数>> G0=G1*G2

Transfer function:

20

---------------

s^3 + 2 s^2 + s //总传递函数

>> G0/(1+G0*H0)

//得到闭环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

200 s^6 + 2000 s^5 + 7400 s^4 + 12800 s^3 + 10400 s^2 + 3200 s

--------------------------------------------------------------------------------

10 s^9 + 120 s^8 + 600 s^7 + 1720 s^6 + 4290 s^5 + 8440 s^4 + 9020 s^3 + 4120 s^2 + 480 s

实验记录本填写规范

研究试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 试制试验记录的填写 一、实验记录规范化标准和具体内容要求 实验记录的统一标准格式,要求实验记录必须有下列主要内容:实验名称、实验条件、实验日期及批号、实验目的、研究内容、试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及操作者签名。 1.实验名称:要求写明本实验的全名,并标明规格以及试制情况, 如小试、中试等。 2.实验条件:实验操作的环境情况,温度、湿度都要如实填写。 3.实验日期及批号:要写明实验日期、时间,并标明生产批号,没 有生产批号的要根据试验情况编写批号。 4.实验目的:写明本次实验的具体目的。 5.研究内容:本次实验具体要研究的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6.实验方法: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本次实验的方法,详细记录本次实 验所要采取的具体实验方法,并说明原因。如:本次实验采用干法制粒,因为ⅹⅹⅹ药遇水会水解。 7.实验材料: 详细记录所用原料药、辅料的名称、来源、厂家、批号规格等。 所使用的设备的名称、厂家、型号等。 实验材料如有变化,必须在此加以说明。

8.实验过程: (1)处方:处方要写明原料、辅料名称,处方量,投药量等。处方中原、辅料所做的加工,如研磨、干燥等应做说明。 (2)制备过程: ①称量,对特殊环境、特殊设备下称量的原、辅料要加以说 明,如V D在避光条件下用分析天平称取。 ②混合,写明混合方法、混合顺序、混合时间。对对环境有 特殊要求的药品要标明混合环境,如温度、湿度等。 ③制取,写明制取方法,并标明设备生产参数。对生产中操 作步骤要详细填写,出现的状况以及解决方法、对参数的 调整要加以说明。 ④干燥,写明干燥方法、使用设备、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 ⑤整粒,写明整粒方法,所用设备、设备参数、过筛目数等。 ⑥分装,写明分装方法、所用设备、设备参数、称取半成品 量等。对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要标明分装环境,如充 氮气、温度、湿度等。 9.实验结果:根据结果写明成品数以及算出成品率。 10.实验讨论:总结出试验中出现的状况,并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状况 得出自己的推论以及改进措施。 11.操作者签名:实验完成之后,操作者将姓名填入操作者一栏中。

电子技术实验操作规程

电子技术实验操作规程-->>> <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电子技术”实验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并且在不断的充实、更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示波器、信号源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频率、相位、时间、脉冲波形参数和电压、电流的平均值、有效值、峰值以及电子电路的主要技术指示的测试技术;常用电路元件、器件的规格、型号、手册的查阅和参数的测量;小系统的设计、组装与调试技工术;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等都是我们要着重掌握的。 和其它许多实验环节一样,电子技术实验也有它的基本操作规程。电子技术工作者经常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因此要求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并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实验水平。 1.实验仪器的合理布局 实验时,各仪器仪表和实验对象(如实验板或实验装置等)之间,应按信号流向,并跟据联线简捷、调节顺手、观察与读数方便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附图1—1为实验仪器的一种布局形式。输入信号源置于实验板的左侧,测试用的示波器与电压表置于实验板的右侧,实验用的地流电源放在中间位置。 2.电子线路安装与焊接 大家知道,电子线路的安装与焊接质量是使电子设备得以达到预期性指标的基础。学生在安装实验电路板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安装前的准备 a.装配前应通过仪器,认真检查各元器件的标称值与性能参数是否符合电路要求,确认无误后再进行装配,切勿急于求成。 b.装配时应妥善安排元器件的位置,合理布局,即要使布局紧凑,引线短捷,又要避免引线间相互交叉以致造成短路故障。一般,应先按原理电路图画出实物安装图,然后才能进行安装图焊接。 c.元器件本身的引线长度要适当,不要靠近根部弯曲,以免折断。对于印有标称值的元器件,应数字朝外,以便于识别与检查。/p> 2).焊接与安装 a.选择合适的焊锡和铬铁 在电子线路的焊线中,常采用焊锡丝,并使用中性助焊剂(如松香等)一般选用20W—45W 电铬铁。 b.焊接前应对元件的引线认真地进行清洁处理(一般用刀刮清),并预先上锡,这是防止假焊的有效措施。因为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对锡的的吸附力很小,如果不是预先进行清洁和上锡处理,往往会出现焊虽然包信接点,而实际上并未焊牢,这样焊接称为“假焊”或“虚焊”。假焊点将带来严重的隐患,因此必须在一开始就引起足够的重视。 c.焊接时应使烙铁头与焊接物之间的接触面尽可能大,并严格控制焊接时间。 烙铁温度过低,焊接时间过短或不使用松香助焊剂,不但易造成假焊,而且焊点不光亮。焊铁温度过高或焊接时间太长会引起焊锡流散,甚至烫坏元器件、导线和印刷电路板。因此,

五层电梯模型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毕业论文

五层电梯模型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概述 (2) 1.1电梯的发展概况 (2) 1.2电梯的发展趋势 (3) 1.3课题来源及意义 (4) 1.4本文主要工作 (5) 第二章电梯模型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6) 2.1系统组成 (6) 2.1.1 信号综合及显示电路 (6) 2.1.2 轿箱控制系统 (7) 2.1.3 门控电路 (7) 2.2工作原理 (8) 第三章电梯模型的电气系统硬件设计 (9) 3.1信号综合及显示电路 (9) 3.1.1 呼叫电路 (9) 3.1.2 检测电路 (10) 3.1.3 显示电路 (12) 3.2轿箱控制系统 (14) 3.1.1 主电路及保护电路设计 (14) 3.2.2 驱动电路设计 (16) 3.2.3 保护电路设计 (18)

3.2.4 控制电路设计 (20) 3.3门控电路 (27) 3.3.1 门控及驱动电路 (27) 3.3.2 门控控制电路设计 (30) 3.4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4) 第四章电梯模型的结构设计 (37) 4.1总体结构的设计 (37) 4.2曳引系统设计 (39) 4.3门控系统 (40) 第五章结论和展望 (41) 5.1本文工作总结 (41) 5.2展望 (42) 参考文献 (43) 附录硬件原理图 (45) A1呼叫系统电路原理图 (45) A2楼层检测电路原理图 (46) A3信息显示电路原理图 (47) A480C196KC单片机部分 (48) A5轿厢控制系统——主电路及驱动电路原理图 (49) A6门控系统控制电路原理图 (50) 谢辞 (52)

研究生实验记录本

研究生实验记录本 一、实验记录的书写要求 -基本要求 1实验原始记录须记载于正式实验记录本上,实验记录本应按页码装订;须有连续页码编号,不得缺页或挖补。 实验记录本首页一般作为目录页,可在实验开始后陆续填写,或在实验结束时统一填写。 3每次实验须按年、月、日顺序在实验记录本相关页码右上角或左上角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也可记录实验条件如天气、温度、湿度等。 4字迹工整,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及外文符号,英文缩写第一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及中文释名。使用蓝色或黑色钢笔、碳素笔记录,不得使用铅笔或易褪色的笔(如油笔等)记录。 5实验记录需修改时,采用划线方式去掉原书写内容,但须保证仍可辨认, 然后在修改处签字,避免随意涂抹或完全涂黑。空白处可标记“废”字或打叉。 6实验记录中应如实记录实际所作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格、图表和照片均应直接记录或订在实验记录本中,成为永久记录。 实验记录本应作为发表论文和实验室科技档案管理的必备文件。研究生毕业应在离校前将全部实验记录和其他科研资料上缴实验室保管和存档,不得随意处置或丢弃。二、实验记录的内容 1日期:包括年、月、日和时间,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实验名称3实验目的 4实验材料:

5试剂(名称、批号、厂家、浓度、溶剂、保存条件); 6仪器(名称、型号、供货厂商); 细胞/细菌(名称、复苏、冻存、保存处); 8动物(品系、来源、年龄、性别、数量); 9临床标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及其他临床资料); 1试剂的配制 11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步骤 1实验结果:包括所收集的原始数据、可视图及实验结果的整理。 13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详细记录于实验记录本上。 14实验小结:简短的实验结果总结和解释,将有助于指导后续的研究。其内容包括主要结论、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和实验体会等 三、实验记录注意的问题 1实验记录不允许隔天写以及写在纸片上。 保持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记录时间(年、月、日)。 3原始数据(包括照片)必须贴在当天的试验结果栏里;不要保留在公共计算机里。4即便是阴性结果,也必须保留。不能仅记录符合主观想象的内容和认 为成功的实验。 5定期整理、分析数据,并向导师汇报。 四、实验记录的坏习惯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并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某些不良习惯对客观、及时和准确收集实验数据非常有害。常见为: 1 ?将实验数据记录于纸片实验操作时,由于未携带实验记录本,有时将某些实验现象随手记录于身边的纸片或其他纸质材料的空白处,本想以后再将其抄至实验记录本,

电子实验记录本 E-WorkBook Suite

完整的实验周期管理 E-WorkBook Suite允许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够有效地采集、审查、管理和挖掘任何实验数据,并在一个可扩展框架下提供安全存储、综合分析和灵活的报告功能

E‐WorkBook‐‐规范性、可追溯性、并生成报告 E‐WorkBook是一个灵活可配置并可应用于所有学科的电子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它可以用于所有的基础研究。它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端口下采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源,包括仪器数据、LIMS内容、统计分析结果、图形数据、基于文本的对象及观察得到的数据。 E‐WorkBook自动化进行数据采集并提供简单快速的报告生成,使得研究科学家产生更高的效率。 主要特点: ?灵活的实验数据管理 ?拖动和拖放报告创建 ?电子签核及检查 ?任务流和签核管理 ?广泛的搜索和数据挖掘 BioBook (E‐WorkBook for Biology)—复杂生物数据的试验研究管理 BioBook提供完整的后期发现和早期临床前研究的数据管理。提供卓越的灵活性兼容环境,BioBook简化了多维的实验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报告生成工作。 BioBook扩展了核心E –WorkBook ELN功能,提供特定的工具帮助与简化了这方面研究人员日常的工作。

主要特点: ?研究管理 ?实验设计工具(治疗组和随机化向导) ?集成的经过认证的统计和可视化功能 ?数据发布 ChemBook(E‐WorkBook for Chemisty)—智能的化学实验与数据管理 ChemBook扩展了核心的E‐WorkBook功能,提供了特定的工具支持与简化药化与合成化学家的日常研究工作。 Chem‐Book的化学智能环境允许化学家在开展研究的同时,保证所有知识安全地被获取与保存。 主要特点: ?反应式的构画与化学计量的计算 ?用户或全局定义的结构显示选项(键长、立体化学、芳香环表示、原子的颜色和默认字体大小) ?原位结构优化 ?链接和搜索任何化学数据源录、试剂或反应,虚拟储存或网站资源 ?单个和批量化合物注册 ?SD文件导入和导出 ?并行合成库枚举 ?行业标准的化学搜索(子结构、精确结构、相似性、反应的转化、产物/反应物) E‐WorkBook Suite整合—把您的数据从陈年数据仓库里释放出来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E ‐WorkBook Suite从任何地方搜索和收集数据, 比如公司数据仓库、旧的数据库、文本文件和网页资料库。 E ‐WorkBook Suite采用数据联邦技术和概念建模,使研究人员查询和浏览任何来源的信息,而不改变或移动源数据。于是,信息得以恢复和重用,很好地支持了知识的创造并增强了您的决策力。 E‐WorkBook Suite:质量报告数据 设计采集分析 完整的实验周期管理 控制生成挖掘

实验记录本

实验记录本(记录本档案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实验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使用须知 1、凡列入研究计划的科研项目记录用纸,一律使用本实验记录本:实验记录本包括封面、目录、正页。封面“项目名称”必须完整,“项目来源”填写其来源,“项目编号”填写下达编号,“项目负责人”填写与上述课题名称对应的课题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填写项目所有参与人员,目录随着实验工作的进行及时填写。 2、实验记录是科研成果的依据性材料,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份,属长期保管范围,应包括实验的整个过程及结果,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记录,要求字迹清晰,书写整齐;原始图表图谱可贴于相应的正页、背面。 3、本记录本专供实验记录用,不得作其它用途。 4、本实验记录本,务须妥善保管,不允许任意撕毁,研究工作结束后作为项目结题的必备条件随同其他档案材料一起交科研管理处归档(封面上记录本编号需与科研管理处登记的实验记录本档案编号一致)。 5、有关实验记录的详细规定请参阅实验记录守则(见封二)。

实验记录守则 1 实验记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资料分析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记录或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资料。实验记录应当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2 记录的实验内容需包括: 2.1 实验方案 每项实验开始前需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总体实验方案,位于每项实验所记录内容的首页。 2.2 实验名称 2.3 实验时间 按年月日顺序详细记录每次实验的起始时间。 2.4 实验环境 如实记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天气、温度、湿度等)。 2.5 实验过程 应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中的操作,观察到的现象、异常现象的处理及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2.6 实验结果 准确记录计量观察指标的实验数据和定性观察指标的实验变化。 2.7 分析与讨论 每次实验结果应做必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注明统计方法,详细说明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实验制定实施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 (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 (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 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 。 k 教学方法:讲授 本章学时:10学时 主要内容: 2.0 引言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仪器与被测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1 共发射极单级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1-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由B1R 和B2R 分压电路组成,发射极接有电阻E R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i u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i u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o u ,从而实现电压放大。 图1 测量模拟电子电路常用电子仪器的接法

在图1-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B1R 和B2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大5~10倍),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2 12 B B C C B B R U U R R ≈+, B B E C E U U I R -≈, C B I I β=,)(E C C CC CE R R I U U +-= 放大器的动态参数,电压放大倍数为 1 )1(//E be L C V R r R R A ββ ++-= 输入电阻为 121//[(1)]i B B be E R R R r R β=//++ 输出电阻为 C o R R ≈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在设计前应测量所有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配装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的放大器,必须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与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和放大器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0=i u 的情况下进行。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各电极对地的电位B U 、C U 和E U 。然后算出 C I ≈E I =E U /E R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U 。为了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应选用内阻 较高的直流电压表。 (2)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流C I (或CE U )的调整与测试。 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对放大器的性能和输出波形都有很大影响。以NPN 型三极管为例,如果工作点偏高,放大器易产生饱和失真,此时o u 的负半周被缩底,如图1-2a 所示。如果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即o u 的正半周被缩顶,如图1-2b 所示。所以在选定工作点以后还必须进行动态调试,即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一定的i u ,检查输出电压o u 的大小和波形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应调节静态工作点。 改变电路参数CC U 、C R 、B R (1B R 、2B R )都会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通常采用调节偏置电阻2B R 的方法来改变静态工作点,如减小2B R ,可使静态工作点提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工作点“偏高”或“偏低”不是 绝对的,是相对信号的幅度而言,如果信号幅度很小,即使工作点较高或较低也不一定会出现失真。所以确切的说,产生波形失真是信号幅度与静态工作点设置配合不当所致。如需满足较大信号幅度的要求,静态工作点最好靠近交流负载的中点。 (a)截止失真 (b)饱和失真 图1-2 静态工作点对o u 的影响

实验记录书写规范

实验记录书写规范 总则 1.为加强对实验室和实验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记录真实、规范、完整,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根据《国家档案法》、科学研究管理法规以及实验室管理和评估评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管理规范。 2.实验记录是指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资料分析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记录或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图片、照片、声像等原始资料,是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的直接记录,可作为不同时期深入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实验记录的内容务必真实、表述清楚、应当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重复。 3.实验记录必须用统一格式带有页码编号的专用实验记录本记录,所有使用的实验记录本需要登记起始序号和终止序号。实验记录本由本单位统一印制,并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发放,按照编号统一回收。 4.实验记录本或记录纸应保持完整和整洁,不得污损、不得缺页或挖补;如有缺、漏页,应详细说明原因。 5.实验记录应用字规范,字迹工整,须用蓝色或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或其它易褪色的书写工具书写;实验记录应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应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常用的外文缩写(包括实验试剂的外文缩写)应符合规范。 6.实验记录必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防止漏记,不得随意删除、修改或增减数据。如必须修改,须在修改处划一斜线,不可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记录能够辨认,若非本人修改应由修改人签字,注明修改时间及原因。严禁伪造和编造数据。 7.计算机、自动记录仪器等不易书面展示的原始记录,关键的电子数据等必须打印出来,按顺序粘贴在记录本或记录纸相应位置上,并在相应处注明实验日期和时间;不宜粘贴的,可另行整理装订成册并加以编号,同时在记录本相应处注明,以便查对;实验图片、照片应粘贴在实验记录的相应位置上,图片或照片要有相应的实验说明;底片、磁盘、声像资料等其他特殊记录媒体应装在统一制作的资料袋内,编号后另行保存;用热敏纸打印的实验记录,须保留其复印件。 8.实验记录由研究组指定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实验人员定期备份(备份指的是电脑中的数据资料应半年或一年备份一次,光盘上写明所含内容的题录和数据生成起止时间),毕业离所时应提交所有实验数据。 9.每项研究课题结束后,原始实验记录本必须按归档要求整理归档,实验者个人不得带走;实验研究人员可复制实验记录供个人使用。

EMC实验记录

目录 1 静电放电 (1) 1.1实验简述 (1) 1.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1) 2.1实验简述 (1) 2.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3 电源故障试验 (3) 3.1实验简述 (3) 3.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4 低频传导抗扰度(谐波)试验 (4) 4.1实验简述 (4) 4.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5 传导发射试验 (4) 5.1实验简述 (4) 5.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 6外壳端口辐射发射试验 (6) 6.1实验简述 (6) 6.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7) 7 电慢速瞬变(浪涌)抗扰度实验 (7) 7.1实验简述 (7) 7.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8)

EMC实验记录 1 静电放电 1.1实验简述 静放电实验是用静放电设备电击设备,根据标准设定相应等级的电压值,我们模块承受的是8~10KV的静放电电压。接触放电适用于导电表面和联接耦合板,空气放电适用于绝缘表面,两种放电方式使用不同的放电探针。具体标准参见《GL形式认可指南——电子电气装置和系统的试验要求》。 1.2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转速模块 由于是金属面,所以只做接触放电。每次放电对电流输出的值影响很大,虽能恢复,也算通过实验,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很理想。 2)起动模块 由于既有金属又有非金属,所以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都需要做。每次接触放电对电流输出的值影响很大,同样也会影响转速指示灯的个数。虽能恢复,但给人的感觉不理想。空气放电对按键影响很大,直接导致按键误动作,实验失败。解决方案参见2.2转速模块。 3)报警模块 不受任何影响,运行完好。 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2.1实验简述 电快速脉冲群抗扰度实验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电源端和地;另一方面是数据、控制、通信连接线缆。前者测试脉冲电压2KV,后者1KV,脉冲频率5KHz,脉冲持续时间15ms,脉冲周期300ms,测试时间5min。脉冲电压为正负两极,两极各五分钟。具体实验要求参见《GL 形式认可指南——电子电气装置和系统的试验要求》。 实物连接图如下: 图2-1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连接图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5-11-09T11:24:49.47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7月供稿作者:张清林耿冬青 [导读]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内的建筑高度越来越大,基坑也越来越深。 张清林耿冬青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地下工程研究所,北京,顺义区,101300) 【摘要】为了观察水在土中的渗透过程,模拟工程降水、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渗透破坏,设计了一套能进行多种渗透情况的演示和模拟实验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介绍了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它所能进行的模型试验。可为工程降水及边坡工程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础参数。 【关键词】渗透;模型试验;传感器 1 前言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内的建筑高度越来越大,基坑也越来越深,在开挖较深、地表有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基坑时,通常会采取坑内降水、坑外止水的措施,这样在坑内外就形成了一个水头差,当水头差达到一定程度且止水结构失效时,就会发生土体的渗透破坏。造成基坑失稳、堤坝塌方等工程事故 [1~5]。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如何评价基坑及边坡发生渗透破坏的稳定性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基坑工程中,由于常采用帷幕来降低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井点降水过程中坑底水位不断下降,以及水源补给条件的多样性,都会造成基坑工程中渗流场的分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本文提出的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能对基坑土体在降水、回灌,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边坡工程进行渗流模拟,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得孔隙水压力,计算压力水头,分析其渗流场,评价其稳定性。为基坑工程降水及边坡工程的渗透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础参数。 2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组成 整个设备由主要渗流装置、供水系统、排水系统、降雨模拟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共五大系统及角钢支座组成。 主要渗流装置是完成各种模型试验的主要设备,由有机玻璃水槽做成,厚1.5cm ,玻璃水槽尺寸为L×B×H=2.6m×1.4m×1.2m,长边方向两端面布置直径2cm的小孔,作为渗流时补给水源及排水用;隔板用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槽首供水区,尺寸 L×B×H=0.3m×1.4m×1.2m;槽中渗流区,尺寸L×B×H=2.0m×1.4m×1.2m;槽尾排水区,尺寸L×B×H=0.3m×1.4m×1.2m。 供水区与渗流区之间,以及渗流区与排水区之间加透水活动传力柱顶托,以防装样后渗流区两端变形;传力柱布局及结构见图1。传力柱在实验后可以拆卸。传力柱外侧直径8cm,壁厚5mm,长29.9cm;侧壁开口宽度为1cm。材质为有机玻璃。监测井包括抽水井和回灌井,监测井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自由设计其结构和安放位置,采用PVC管制成;内径2cm,外径2.5cm,管壁厚2.5mm,井长度120cm,网眼密度:3眼/cm2,网眼直径:3mm,在使用时需用纱网将监测井包裹防止砂粒进入监测井,以防止发生堵塞。 供水系统是补给土体进行渗透试验用水的设备,其通过可以调节高度的支架及设置在储水箱的排水孔来保证进行渗透试验所需的水源。供水箱可在带螺纹的升降杆作用下上下移动,用以调节渗流槽内的压力水头,供水箱下方有与渗流槽相连的软管,中间用阀门控制供水量大小。 图2 主要渗流装置图 排水系统是各种地下水相关试验过程中进行排水的装置,包括排水管,阀门等。 降雨模拟系统是用来模拟工程场地受降水影响时的淋雨装置,由喷淋器、供水管路、供水泵组成。淋喷器用硬塑料管做成,均布着直径为3mm的小孔,通过供水泵和阀门来调节降水量的大小。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本实验装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通过设置在不同位置处的传感器和百分表,来测量土体在渗流作用下的侧向压应力的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土体表面的沉降。 角钢支座能防止因水土压力导致玻璃水槽发生变形,起固定的作用。从槽底部向上,分别在高度为30cm、60cm、90cm处,加水平角钢围栏固定槽体周边四个侧壁。槽体底部的托底角钢从渗流区一端开始布设,相邻两个角钢横梁相距40cm。角钢厚度为5mm,宽度5cm。角钢强度须要能够承载槽中的荷载,确保渗流装置不发生明显变形而影响实验精度。 3 渗流模型实验系统功能设计 本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可通过不同设计完成如下实验功能: 3.1 模拟降水及回灌引起的土体沉降 本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能够模拟工程场地受施工降水及自然降水影响地基土体的沉降,模拟工程场地土体由于回灌作用产生的变形回弹

实验记录本模版

实验记录本模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记录本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系 实验记录具体要求: 实验记录的统一标准格式,要求实验记录必须有下列主要内容,课题名称、实验目的、研究内容、实验日期、实验条件、参考文献、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及记录者签名。实验记录必须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完整,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严禁伪造和编造数据。 1, 课题名称,要求写明本课题的全名、课题来源等。 2, 实验目的,写明本次实验的名称和具体目的。 3, 研究内容,本次实验具体要研究的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设计原理,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采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实验,以4, 使实验结束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有利于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 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本次实验的方法,详细记录本次实验所要采取的具体实验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工艺流程,详细叙述每个实验步骤。 6, 实验日期,本次实验的年、月、日、时。在记录本的每一页右上角填写日期。

7, 实验条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动物实验室的级别。 8, 实验材料,详细 记录标本、样品的来源、取材的时间,实验原料的来源、特性。所用试剂、标准品、对照品等的名称、来源、厂家、批号、规格及配制方法等。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厂家、出厂日期、生产批号、规格型号。 9, 实验过程,详细记录本次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所观察到的反应过程。需保留所有的原始记录于实验记录本上。 10,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所获得的各种实验数据及反应现象,并做简要分 析。不得在实验记录本上随意涂改实验结果,如必须修改,须在修改处划一斜线,不可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记录能够辨认,并应由修改人签名,注明修改时间及原因。 11, 实验讨论,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详细说明在实验过程 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实验制定实施方案。 12, 参考文献,详细记录所参考的文献资料的作者、文题(书名)、刊物(出版社)、页码、发表时间及卷、期号等。 13, 记录者签名,参加记录的人需在实验记录本上签名,最后由指导教师审核后签名。 实验室温度、湿度, 实验日期, 实验记录人, 指导教师,

电子实验室管理制度

电子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制订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方式及措施,以确保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涉及实验室拥有的所有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的管理行为。 3.在发生本制度没有明确,而涉及仪器、设备的所有行为时,解释、执行权在实验室。 4.各种仪器设备必须建立专人负责制,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建档建卡,做到技术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5.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能上机操作,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6.仪器设备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事故,仪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写出事故报告,仪器设备的故障现象、维修过程均须记录备案。 二、实验人员管理办法 1.所有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必须遵守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2.实验开始前,检查本组内仪器设备、器材是否齐全且完好无损、规格是否适用。 3.实验时,小组内人员应有分工,并轮流担任接线、记录、观察、操作等工作。 4.线路连接应正确、牢固、整齐、美观。线路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方能接通电源进行实验。改接线路时必须先切断电源。 5.合闸通电后,不要抚摸带电裸露部分,注意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测量数据和操作仪器设备时,要认真仔细,力求准确,以免过后因数据错误导致实验失败。 6.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现象、异常气味或其他危险迹象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勿惊慌失措。 7.实验结束后,检查、清理所用的仪器、仪表、元器件、设备和导线,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修复,避免影响其他实验。 8.人为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直到赔偿。

9.工作结束后,废物要放入纸篓或废物箱内,保持工作台整洁。 三、管理人员职责 1.应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特性,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仪器。 2.爱护仪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发现故障及时安排维修,提高设备完好率。 3.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4.保持实验室的整齐和清洁,实验室内不得任意堆放杂物,废物要及时清除,临时使用的物品要堆放整齐。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安全。 5.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分类账,做到账物相符。 四、实验室安全制度 1.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2.实验前全面检查安全,实验中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3.如遇火警,除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4.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并及时报告上级和保卫部门,同时保护好现场。 5.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6. 下班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确保仪器设备断电,断开电源开关,关好实验室的门。

实验记录本模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记录本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系

实验记录具体要求: 实验记录的统一标准格式,要求实验记录必须有下列主要内容:课题名称、实验目的、研究内容、实验日期、实验条件、参考文献、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及记录者签名。实验记录必须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完整,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严禁伪造和编造数据。 1.课题名称:要求写明本课题的全名、课题来源等。 2.实验目的:写明本次实验的名称和具体目的。 3.研究内容:本次实验具体要研究的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4.实验设计原理: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采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实验,以使实验结束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有利于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本次实验的方法,详细记录本次实验所要采取的具体实验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工艺流程,详细叙述每个实验步骤。 6.实验日期:本次实验的年、月、日、时。在记录本的每一页右上角填写日期。 7.实验条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动物实验室的级别。 8.实验材料:详细记录标本、样品的来源、取材的时间,实验原料的来源、特性。所用试剂、标准品、对照品等的名称、来源、厂家、批号、规格及配制方法等。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厂家、出厂日期、生产批号、规格型号。 9.实验过程:详细记录本次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所观察到的反应过程。需保留所有的原始记录于实验记录本上。 10.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所获得的各种实验数据及反应现象,并做简要分析。不得在实验记录本上随意涂改实验结果,如必须修改,须在修改处划一斜线,不可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记录能够辨认,并应由修改人签名,注明修改时间及原因。 11.实验讨论: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详细说明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实验制定实施方案。 12.参考文献:详细记录所参考的文献资料的作者、文题(书名)、刊物(出版社)、页码、发表时间及卷、期号等。 13.记录者签名:参加记录的人需在实验记录本上签名,最后由指导教师审核后签名。

大型湿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系统

大型湿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系统研究摘要:根据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分析湿喷桩复合地基模型设计应满足的相似条件,建立了可以模拟实际成桩过程的湿喷桩室内试验模型。鉴于此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湿喷桩成桩过程,因此将其用于湿喷桩复合地基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关键词:湿喷桩复合地基;模型实验;相似理论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est similar theory, analyses the wet spray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model design should meet similar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the can simulate the real pile of wet process spray pile indoor test model. in view of this model can be good simulation wet spray pile into pile process, and so on the wet spray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atory tests. keywords: wet spray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model experiment; similarity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湿喷桩因其在施工、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复合地基中。由于湿喷桩构成的复合地基在含结构物路段、桥头过渡路段和地质条件较差的特殊路段等处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因而,倍受学术界与工程界关注。现阶段湿喷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手段主要有原位观测、静载试验、数值分析、模

科学实验室登记表

中心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开出登记册 (二0 一学年第学期) 填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请按时登记,于每学期结束前按要求统计好,并上交教务处 仪器室管理制度

(1)仪器的存放要分类,定室、定橱、定位。化学药品与仪器分开存放。室内要有防盗、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经常做好通风、防尘和清洁工作。 (2)建立与健全仪器明细帐、仪器清册和报表,定期核对,做到帐、清册、报表、物相符。人员调动要办理交接手续。 (3)仪器借用,报损要办理登记和审批手续。外借仪器要及时收回,并做好交接工作。 (4)教师使用仪器和药品(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等实验活动)应填写借用单。实验后还须记载(实验活动开出登记),记好实验 情况,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成败原因。实验完毕,将仪器完好地归还仪器室。如有损坏或失少应及时登记、查找并报告,做好处理工作。 (5)仪器用后应及时进行保养工作后归橱。并根据仪器特点定期进行保养与维修工作。 (6)学期结束前清理一次仪器,并核对帐物,处理好有关事项。统计各实验活动的开出率,按要求上报。 实验室管理规则(学生须知) (1)学生在上课前须按教师要求进行准备。 (2)进入实验室后保持安静,按规定就座,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实验用品。 (3)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仪器性能,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时按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如不按规定操作而损坏仪器,则应酌情赔偿。 (4)实验时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时如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教师。 (5)实验完毕,应整理仪器并清点实验用品,按要求摆列整齐,做好仪器与环境的清洁工作,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室内物品不得带出室外,丢失和损坏仪器应及时报告教师。

电力电子实验指导书完全版范本

电力电子实验指导 书完全版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装置及控制组件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对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在电阻负载及电阻电感负载时的工作做全 面分析; 3.了解续流二极管的作用;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 熟悉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线路图,了解各点波形形状。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输出端“G”和“K”端接至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 即构成如图1-1所示的实验线路。 图1-1 单结晶体管触发的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三、实验内容 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 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电压波形的观察; 3.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带电阻性负载时Ud/U2=f(α)特性的测定; 4.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带电阻电感性负载时续流二极管作用的观察;

四、实验设备 1.电力电子实验台 2.RTDL09实验箱 3.RTDL08实验箱 4.RTDL11实验箱 5.RTDJ37实验箱 6.示波器; 7.万用表; 五、预习要求 1.了解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熟悉RTDL09实验箱; 2.复习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有关内容,掌握在接纯阻性负载和阻 感性负载时,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3.掌握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接不同负载时Ud、Id的计算方法。 六、思考题 1.单相桥式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接阻感性负载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 解决? 七、实验方法 1.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接纯阻性负载 调试触发电路正常后,合上电源,用示波器观察负载电压Ud、晶闸管VT两端电压波形U VT,调节电位器RP1,观察α=30o、60o、90o、120o、150o、180o时的Ud、U VT波形,并测定直流输出电压Ud 和电源电压U2,记录于下表1-1中。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摘要】为了观察水在土中的渗透过程,模拟工程降水、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渗透破坏,设计了一套能进行多种渗透情况的演示和模拟实验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介绍了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它所能进行的模型试验。可为工程降水及 边坡工程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础参数。 【关键词】渗透;模型试验;传感器 1 前言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内的建筑高度越来越大,基坑也越来越深,在开 挖较深、地表有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基坑时,通常会采取坑内降水、坑外止水的措施,这样在 坑内外就形成了一个水头差,当水头差达到一定程度且止水结构失效时,就会发生土体的渗 透破坏。造成基坑失稳、堤坝塌方等工程事故 [1~5]。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有甚者会造成人 员伤亡。如何评价基坑及边坡发生渗透破坏的稳定性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基坑工程中,由于常采用帷幕来降低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井点降水过程中坑底水 位不断下降,以及水源补给条件的多样性,都会造成基坑工程中渗流场的分布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复杂性。本文提出的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能对基坑土体在降水、回灌,以及不同 工况下的边坡工程进行渗流模拟,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得孔隙水压力,计算压力水头,分析其 渗流场,评价其稳定性。为基坑工程降水及边坡工程的渗透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 础参数。 2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组成 整个设备由主要渗流装置、供水系统、排水系统、降雨模拟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共五 大系统及角钢支座组成。 主要渗流装置是完成各种模型试验的主要设备,由有机玻璃水槽做成,厚1.5cm ,玻璃水槽尺寸为L×B×H=2.6m×1.4m×1.2m,长边方向两端面布置直径2cm的小孔,作为渗流时补给 水源及排水用;隔板用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槽首供水区,尺寸L×B×H=0.3m×1.4m×1.2m; 槽中渗流区,尺寸L×B×H=2.0m×1.4m×1.2m;槽尾排水区,尺寸L×B×H=0.3m×1.4m×1.2m。 供水区与渗流区之间,以及渗流区与排水区之间加透水活动传力柱顶托,以防装样后渗 流区两端变形;传力柱布局及结构见图1。传力柱在实验后可以拆卸。传力柱外侧直径8cm,壁厚5mm,长29.9cm;侧壁开口宽度为1cm。材质为有机玻璃。监测井包括抽水井和回灌井,监测井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自由设计其结构和安放位置,采用PVC管制成;内径2cm,外 径2.5cm,管壁厚2.5mm,井长度120cm,网眼密度:3眼/cm2,网眼直径:3mm,在使用 时需用纱网将监测井包裹防止砂粒进入监测井,以防止发生堵塞。 供水系统是补给土体进行渗透试验用水的设备,其通过可以调节高度的支架及设置在储 水箱的排水孔来保证进行渗透试验所需的水源。供水箱可在带螺纹的升降杆作用下上下移动,用以调节渗流槽内的压力水头,供水箱下方有与渗流槽相连的软管,中间用阀门控制供水量 大小。 图2 主要渗流装置图 排水系统是各种地下水相关试验过程中进行排水的装置,包括排水管,阀门等。 降雨模拟系统是用来模拟工程场地受降水影响时的淋雨装置,由喷淋器、供水管路、供 水泵组成。淋喷器用硬塑料管做成,均布着直径为3mm的小孔,通过供水泵和阀门来调节 降水量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