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礼

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结婚证后,由男方选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期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

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送亲的人须是双亲,选择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来担当此任,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 双全。 接亲车到男家大门时,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要从大门口到新房铺上红毡毯,有的则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进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显其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习俗请阿訇念"尼卡哈"(伊斯兰教合婚仪式)。仪式开始,先由阿訇读一段《古兰经》,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待双方答应后,阿訇宣布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继而,再按照一定内容谆谆嘱咐一番"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礼上有耍公婆的习俗。人们拉来小毛驴,将到处躲藏的新媳妇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驴,头戴草帽,手敲脸盆,用锅烟子涂着黑脸,让他的老伴(新媳妇的婆母)牵着毛驴在院子里转悠。婆母的打扮是:满脸抹黑,两个耳朵上挂着红辣椒,手摇扇子。老两口这副打扮尽管不雅,但被嬉闹的人簇拥着、欢呼着,心里美滋滋的。这种习俗如同汉族新婚的闹洞房,图个吉利喜庆。

作者:王者风范

张家川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约束。但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之间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在服饰、礼仪等方面又有所改变,但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服饰

回族服饰,大体上和汉族相同,但根据宗教规仪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部装饰方面,回族成年男子重视留胡须,通常多戴黑白色平顶号帽和六角号帽,不仅礼拜时戴,而且平常也戴,因此,人们把戴白帽作为识别回族的外部特征之一。妇女平时都戴丝、绸或“乔其纱”等细料制成的盖头,中老年妇女惯用白色、黑色,新婚妇女用绿色的。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已婚回族妇女都戴白色圆顶帽,未婚女子不戴帽子。

二、饮食、禁忌

饮食回族饮食比较丰富,品种多样。特别是各种风味小吃,精美可口,颇具特色。回族的主食是五谷杂粮,冬天喜食莜麦面或玉米面馓饭、搅团,佐以酸菜、腌咸菜或红、白萝卜丝的凉拌菜。夏天喜吃油泼辣子浆水面、凉面。若招待亲友,则吃“出汤面”或牛、羊肉臊子面,民间多用手工擀面,刀切而成。日常吃的家常便饭也多种多样,有面片、转刀、面棋(雀舌)、麻食、扯面、饺子等。每逢喜庆节日,回族家中都要制作各种油煎食品,最常见的是油香、油切、馓子和各种花型的面果子。杂食有麻花(俗称麻糖)荞面油佗、滚佗、玉米面碗佗等。干食以干面锅盔著称。日常有蒸馍、干粮、软饼、莜麦面和玉米面干炕。干食中还有“油面子”,将白面和牛肉炒熟,拌上食油、牛油、牛髓油、再加上核桃仁、杏仁,做成细粉,名

曰“油面子”,早晨用开水冲饮,既可充饥,又富有营养,是补身的佳品。

茶为回族群众待客的佳品。饮茶则为日常生活中的三膳习俗,不论平时或节日,凡是登门来访者,都要沏茶相待,回族人沏茶比较讲究,一般都使用盖碗,通常把这种饮茶方式叫“刮碗子”。回族群众一般爱喝云南的春尖茶、沱茶和陕青茶。待客以茶叶加桂圆、冰糖、枸杞、杏干、红枣、核桃仁、葡萄干等“五香茶”或“八宝茶”,沏在“三泡台”碗子内相敬。还有少数年老者喜喝“罐罐茶”,即将茶叶放入小砂罐内,煨在炭火旁,边煮边喝。

禁忌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马、驴、等家畜和虎、豹、狼、狐等凶残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液;不吃未履行宗教仪式而宰杀或弃死及非穆斯林宰杀和自死的畜禽。禁止吸烟、饮酒,家中招待客人或婚宴上,不用烟酒;禁止未经允许进入清真寺大殿,如进入必须脱鞋;倒茶、倒水用正手,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馍馍要掰开吃。语言方面,对食用的牛、养、鸡、鸭只言宰,不可言杀。对殁了的伊斯兰教徒,称“亡人”,忌称“死人”。

三、家庭婚姻

回族婚嫁实行回族内部通婚,若与非穆斯林通婚,对方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其婚嫁程序为:提亲、送开口茶、订亲、送礼、嫁娶。

提亲当男方相中女方,并从侧面了解女方的品德、家庭情况后,由男方聘请媒人说合后,拿上“四色情”(即四样礼品),去女方家提亲,女方若留下“四色情”则表示初步同意。送开口茶提亲后,女方探听男方为人、家庭基本情况等,如中意便给男方回话表示同意。此时,男方家则要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名茶,佐以三种以上等礼品组成“四色情”,故名为“送开口茶”,表示初步订亲。

订亲送开口茶后,按照议定日期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备好部分彩礼(现金)、“四色情”、衣料、鞋袜、首饰、化装品等,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一行8人去女方家订亲,女方家盛筵款待。同时,媒人与男女双方家长商酌、言定彩礼钱数、衣服件数、人情礼品份数和送礼日期。告别时,男女双方互送礼物叫“换手”,表示同意。

送礼订亲后,按预定日期,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共8人)带上事先商定的彩礼、衣料、首饰及四色礼品数份,并提红公鸡、黄母鸡一对前去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以筵席招待,亲房户族以“出汤面”招待。三餐后,女方家摆出回送礼品,赠于男方,有衣料、鞋帽、蒸馍、油香等。

嫁娶是男女双方家中最大的喜事。结婚日期,除星期二(阿拉伯语“斜扇拜”)视为不吉祥外,其他日子都可举行,一般以“主麻日”(星期五即聚礼日)嫁娶者居多。结婚这天,男女双方家宰牛、羊,搭棚结彩,到处张罗,请亲友,邀宾客盛筵款待客人。新娘迎娶进门后第一道仪式是请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使男女双方在宗教意义上成为合法夫妻,然后由证婚人将预先摆好的一盘红枣、核桃撒给围观的大人和小孩,以示吉庆。仪式完毕,新娘入新房,盘起辫子,戴上回族妇女的白帽,表示由姑娘成为媳妇。

四、丧葬

回族葬礼的特点是从速从俭,三日必葬,葬不择时,实行土葬,葬礼十分简朴。葬前,给死者必须洗大净。洗后,用三丈六尺白布(称卡凡)穿裹遗体;停厝院内或清真寺内,由阿訇、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亲友一道举行葬礼(站“者那则”)。后用“塔布提”(移尸匣)由晚辈抬或车载到墓地安葬。墓穴南北向,深8尺,长6尺,宽3尺。在坟的坑底顶端或西侧挖一穴,名曰撺堂或偏堂。撺堂、偏堂上圆下方,其面积可容下亡人为限,头枕北、足南、面西,墓内不放任何物品。后用土坯堵严,先由长子向坟内丢三锨土,再由送葬人用土填满直坑。同时,由阿訇在冢前诵读《古兰经》,主人及送葬者环跪墓前,念经毕则礼成。葬后,一般要请阿訇“走坟”40天或100天,在亡人谢世后的五个日子(第五天)、头七(第七天)、二七(第十四天)、三七(第二十一天)、月斋(一月)、四十、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诵经

悼念,表示哀悼。

五、节日庆典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一年一度,各有不同含义,过节方式也不同。

尔德节是穆斯林在满斋后的第二天,故又称开斋节。这天早晨9时~10时,到清真寺聚众礼拜,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请阿訇为亡故的先人游坟诵经。同时,还要向清真寺缴纳一定数额的“菲图尔”(付行天课),对贫穷无济的教胞散“乜贴”。节日共三天,期间,各家各户都要炸油香、馓子、果果等各种食品,招待宾朋;大家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节日食品,祝贺节日快乐。古尔邦节是尔德节后的第70天,按家庭经济情况宰牛、宰羊。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所宰牛、羊肉分别用于自家享用、馈赠亲友和施舍济贫。圣纪节一般在清真寺里聚众进行。届时,回族教胞沐浴后,到清真寺集体高声诵经,聆听阿訇讲述“圣经”和穆罕默德生平,颂赞穆罕默德功绩。同时,清真寺宰牛、羊,炸油香庆祝佳节。

第二节张家川“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张家川花儿在民间已经传唱了数百年在格律、调式上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某些语汇中渗入了“小曲”的音韵,曲调高亢、悠扬。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结构以四六句为主,曲令有百十种之多。

张家川花儿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内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从题材上分有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几类,从流行数量上,以“情歌”居多。歌唱形式上通常为独唱或对唱。情歌:“上河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毛眼眼照哥哥;照你是座青石岭,我是岭上的花鹁鸽;照你是棵松柏树,我是树旁的花一朵;今生今世难分离,妹妹永远爱着哥”。“龙山镇的尕白菜,叶叶嫩着展开,弯弯的眉毛尕身材,凤凰展翅着走来”。“二细的草帽双飘带,遮挡着南山的白雨来。天气下着河涨了,想起尕妹么愁肠了。日子越多越是想,三天嘛喝了半碗汤;想你不是这么那么的想,眼泪么淌在了窗台上。想起天降浓霜了,把黑发变成白发了”。“(女)阿哥坐在埂埂上,把你的花儿唱一唱。哥是阴山里的流蓑草,妹是阳洼里的布谷鸟。”“(男)牡丹长在树底里,树给牡丹遮荫哩。妹妹你把头一抬,就像牡丹刚绽开”。情歌大胆、炽烈,不乏诙谐与机智,或歌唱欢乐爱情,或倾诉相思之苦,语言质朴率真,有浓郁的乡土味。

生活类的花儿,有:“家花不好家中宝,野花虽好露水草。家花不好看门哩,野花虽好哄人哩”。“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语言质朴率真。

其他类的花儿,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内容,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内容生动。还有反映张家川回汉人民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时代新歌。如恭门乡文化站王成科创作的时代新歌:“关山顶发了祥云了,张家川落雨了。古老又年轻的张家川,50年大变得美了。”“民族政策的光沾上,自治县迎头的赶上。50年发展的真快,喜在心头笑在脸上。”“阳山的麦子阴山的荞,川道里绷的是塑料。科学技术真个神,三九天吃上了青椒。”“色俩目道了个无其数,为表个敬人的心哩。张川儿女闯市场,为取个致富的经哩”。

张家川的群众平时唱花儿,一般不拘时间、地点和形式。不管是在山坡还是地边的田埂上,庄稼人困倦了,唱支花儿就足以驱散疲劳;孤独了,漫首花儿就足以排除烦恼;高兴了,唱首花儿就足以调动激情。在张家川,无论媳妇、姑娘、小伙子,还是老人,张口就能哼上几句自己心爱的花儿。他们赶着牛羊上山坡,挎着竹蓝到田畔,放开喉咙一吼,山山水水都歌唱了。仿佛在天地之间,惟有这种歌声,才能消解他们的饥渴,传播他们的心事,表达他们的情怀,流动他们的故事……花儿成了他们头顶上的另一片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