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拥有持久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但在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要么举足不前,要么亦步亦趋。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管理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角度,初探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关键词: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关系

1、引言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企业越来越“透明”,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发“无形”。而这种“无形”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于是,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了有着“打造百年老店”梦想的企业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然而,我们周围现实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成功的案例却少之又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管理思想的灵魂支撑,谋“道”不够应是其中重要因素。

2、中西方管理思想大致轮廓

2.1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发展阶段(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和近现代管理思想发展阶段。

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较早出现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在这种尚未商业化更谈不工业化的环境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反对商业、反对获取成就,尤其是反人道的文化价值准则。它主要是以辅佐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以此取得统治者恩宠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管理思想。典型的组织与管理是通过教会、大学、庄园、行会等形式实现的。近现代管理思想又可分为:传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思想。随着西方社会逐渐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文艺复兴,快速催生了社会的变革和资产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人的精神上的解放、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自由和科技上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气氛浓厚,工业文明新时代随之到来,近现代管理思想孕育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提高生产效率,攫取企业最大利润,人们更多地开始管理研究与实践。这其中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泰罗、法约尔、韦伯等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众多管理理论成果帮助资本家不断显现着他们追求最大利润的天性。

他们研究认为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而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是经济人。这种“经济人”假设,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而且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在科学管理时代后期,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管理问题,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登上舞台。“社会人时代”随之到来。伴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组织和人的行为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管理思想为实践提供哲学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现。目标管理、人本管理、质量管理、授权管理、品牌管理、规范管理、创新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

2.2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

相比西方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思想更是发源久远,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理论涉及组织、人事、战略、决策、绩效等诸多方面。道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兵家管理思想、墨家管理思想,百家争鸣,影响深远。纵观中国管理思想,多体现了“以人为政治管理中心,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心,以计谋为交往的中心”的特点。这其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强调组织内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而其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更是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对领导者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正如《礼记·大学》中所指出的:“物格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先谋后事”的思想是决策的基本原则,“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引《太公金匮》)。决策要求不可专注于细枝末节,因为“详其小,必废其大。”(苏辙〈宇文融〉);日常管理则讲究刚柔并济,德刑并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即提倡将宽与猛两手互为补充,使宽猛有度,则政治和谐,管理有序;选人用人主张“知人善任,赏罚严明”。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为政之要,惟在使人。”,一语道破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诸葛亮提出的“七观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阐述了如何识人。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指出:“一个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点明了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韩非子)则是考核奖惩的主张;在组织理论方面,坚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讲究“威不两错,政不二门。”(《管子·明法》);在人际关系上,主张“不谄不渎,上下同欲”。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即对领导者不谄媚,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更是一语道出建立共同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2.3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

回顾管理思想及其发展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东西方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也是不一样的。客观的讲,中西方管理思想是大相径庭的。首先,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研究问题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亦即分析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注重分门别类,讲求专业,系统概念也是由此整合而来;然而物极必反,专业化分工在确保专业深度的同时也加大了不同专业之间的隔阂,导致整体观念存在不同部位的“短板”;而中国人主要运用非科学的方法,亦即综合的方法。综合的方法讲究整全,不易出现偏颇。其次,思想的基点不同。中国管理思想遵循的是以人为本, 把人当作经营中最根本的、能动的因素,并通过对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心和激励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用,创造出优化的经营业绩;而西方的管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有重物不重人的倾向。管理者把人看成是“机器人”、“经济人”,人在实际上是被当作了一种与物同样的因素,是物及其制度的配套物。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三,管理手段不同。西方人在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手段与方式是理性化的利益机制,即“以理性的契约来确立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利益上的奖与惩来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驱向管理目标。”;与此不同,中国人在运用理性的利益机制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激励、思想发动和精神动员的作用,把伦理与人情作为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甚至把利益机制也打上伦理的色彩。以人道、仁义为中心,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和“内圣外王”的儒家管理思想则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四,管理组织方式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组织方式近些年虽有多元化趋势,但主体结构还是企业与职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倡导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庭,爱厂如家,宣传“厂兴我荣我富,厂衰我耻我穷”观念;一方面企业要尽企业之所能,为员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鼓励员工学习,制订出一系列的鼓励员工学习的政策等等,真正关心职工,使员工爱岗敬业,以企业为家;而西方企业的管理组织方式则基本上是采取契约制和科层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都是聘用来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只是以利益关系为转移的不稳定关系。企业不景气时,靠大肆裁减员工来减轻工资支出,员工找到很好的工作单位或薪水更好的职位时就会跳槽。

不难发现,西方的管理思想偏管理科学,研究的是“术”,侧重对“程序”的依赖,讲究以外治内、以实控实;中国的管理思想偏管理哲学,研究的是“道”,侧重对“人”

的依赖,讲究以内治外、以虚控实。“术”是有形的,学习掌握起来容易;而“道”是无形的,不易被学习、被复制。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其历史环境、民族特性和区域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彰显其本身的管理思想。这样文化建设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才不会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可惜现今众多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却“轻待”甚至“抛弃”我们自己独有的“道”学。3、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倾向

3.1“重‘西’轻‘中’”

19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近一百年来源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几乎统治了全世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管理理论也迅速涌入中国市场。一谈管理,必谈泰罗、必提通用、必讲哈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被抛至脑后无人问津,更是少有企业家去潜心学习研究,有的甚至否定其价值,“民族虚无主义者”大行其道。于是,在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中,西为中用,盛极一时。但结果是管理水平纵向比有了很大提升,而文化建设则绝大多数是徘徊不前。

3.2“重‘术’轻‘道’”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了战略、决策、人事、财务等各个专业管理,但肯定不是专业管理的简单迭加。也就是说,各项专业管理做好了,并不等于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专业管理应该归属于“术”的层面;而文化建设应是“道”的层面。这个“道”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一个企业的常道,一个企业的管理哲学,一个企业坚守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应该看到的是,现代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术”的建设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轻待了“道”,导致的结果是,花了很大的气力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却最终是“家里家外”都不知道企业文化即企业的常道到底是什么,更谈不上知道、行道、悟道了。

3.3“重‘外’轻‘内’”

企业外在的东西,诸如企业标识、员工服饰、企业文本、企业环境等等,对人的眼球冲击是非常明显的。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感慨:瞧瞧人家企业文化建设搞的,别的不说,就他们那个现场环境、那个制度建设……就非常到位。但细细一体味,说出来的恰恰是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那句“别的不说”却是应该说却说不出来的东西。“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相比较而言,外在的东西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不易塑造的正是“内心”。在更多功利性的今天,趋“易”避“难”地建设企业文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无论是“重‘西’轻‘中’”,还是“重‘术’轻‘道’”,抑或是“重‘外’轻‘内’”,其实质都是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东西。虽说是倾向,其实就是偏道。偏道的东西在中国是很难行得通的。

4、探寻中国式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4.1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握灵魂

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缺失核心思想而建企业文化无异于缘木求鱼,犹如没有皮的毛发,丝毫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文化效力,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笔者以为,中国式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之道就是“和”。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家和万事兴。都明确地表达了“和为贵”的思想,这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应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而且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协调统一的。

4.2企业文化建设要以虚控实

以虚控实是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这个虚就是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之道,它的现实表现就是企业文化。思想工作是中国企业的法宝。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注重思想的研学、修炼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了解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才能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思想,形成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将其作为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有了这个常道,就不会变来变去,让员工无所适从。

4.3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式特色

德国前总理科尔来中国访问时曾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想不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出乎全世界的预料之外的。第二句是:可惜你们都在学美国。第三句是:以你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悠久的历史,你们总该走出自己的路来吧。国际友人的话发人深省。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企业、个人,舍本求末都是很可悲的。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管理思想智慧无穷。“修己安人”的思想、“和”的思想、“人性”的思想、“中庸”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管理思想中的瑰宝。这些思想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骨子里不是将人作为生产资料。而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必须坚决传承,牢牢把守的!

4.4企业文化建设要博采众家之长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管理思想在近一百年取得了极大发展。这其中诸多理论、方法对针对性地解决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我们看到,西方管理思想取得成功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其根

本还在于因地制宜、因类制策,也就是与时俱进。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在风起云涌、变动不居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博采众家之长,既不固守一端循规蹈矩,也不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历史的原因使得中国企业走的是专业化管理与文化管理同步推进的道路。诚然,中国管理思想的高明智慧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无与伦比,但若不注重将先进理论方法为我所用,去更加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那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企业文化建设之道。

参考文献:

[1] 《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等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中道管理》曾仕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