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_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_省略_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_徐韵佳

1985_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_省略_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_徐韵佳
1985_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_省略_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_徐韵佳

地理研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9期2015年9月

V ol.34,No.9September,2015

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

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徐韵佳1,2,戴君虎1,王焕炯1,2,刘亚辰1,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

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关键词:自然历;气温变化;物候;响应;哈尔滨DOI:10.11821/dlyj201509005

1引言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植物物候期不仅能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还能指示所在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因而也被视为“大自然的语言”和全球变化的“诊断指纹”(finger print )[2]。自然历或称物候历,主要是利用一个地方各种乔灌木的物候期,如萌芽、展叶、开花、结实,以及季节性的叶变色和落叶等的多年观测资料,按照时序编制成的一种以日系事的历书[3]。国内曾出版了《中国自然历选编》[4]和《中国自然历续编》[5],共涉及国内42个省市区县的自然历。自然历在指导农事活动,指示季节气候变化,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预测植物观赏旅游时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6]。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自然历中主要物候期发生明显变化。已有研究表明中国部分地区春季物候期(例如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因气温升高而提前[7-10]。中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地带[11]。李荣平等研究表明1980-2005年东北木本植物展叶初期主要呈提前趋势,枯黄初期主要表现为推后趋势[11]。

收稿日期:2015-03-14;修订日期:2015-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27805,4117104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90301);国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955304)

作者简介:徐韵佳(1992-),女,天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

E-mail:xuyj.14s@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

通讯作者:戴君虎(1968-),男,陕西蓝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物候学

和全球变化影响等研究。E-mail:daijh@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

1662-1674页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1663国志兴等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也得到东北地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普遍提前的结论[12]。同时,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使春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化,根据气候条件改良作物品种从而提高作物产量[13,14]。以上研究均揭示了东北地区植物物候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但近年来已有研究尚未系统地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历及相关特征物候期变化。

哈尔滨是中国物候观测网中位于中温带的典型站点,物候观测资料丰富,编制自然历条件较好。《中国自然历续编》包含了1963-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自然历[5],朱宏纯也根据哈尔滨15年(1962-1983不连续年份)的物候资料编制了物候历[15]。但近30年来,哈尔滨市气候显著增暖,自然历内各物候期可能发生了相应变化。李长海等研究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均表明了芽开放期、展叶始期、脱落末期等物候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和推后[16-18]。然而,现有的研究中所选取的植物种类和物候期类型不够广泛,尚缺乏哈尔滨地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系统而全面研究。本研究拟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985-2012年的观测数据,新编制哈尔滨自然历,对近30年的物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中主要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可能原因,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

2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平原东北部,总面积约为5.3万km2。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长短适中;冬季漫长而寒冷;春秋两季气温升降变化快,时间较短。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为-19℃,夏季7月平均气温约为23℃[19]。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平均降水量为544.7mm[20]。该区植被资源丰富,物种繁多。

物候观测站点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该园创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1.36km2。现已拥有各类植物1400余种,是中国温带、寒温带森林植物资源保存的集中地之一。该园自1963年开始进行物候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

2.2数据来源

在《中国自然历续编》中,哈尔滨市自然历采用了1963-198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5]。为与之对比,选取“中国物候观测网(China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CPON)”哈尔滨观测站点1985-2012年的观测数据新编制自然历,植物和物候期选取与《中国自然历续编》相同,共涉及21个植物及其99个物候期(表1)。哈尔滨1963-2012年日平均气温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www://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

2.3数据分析方法

在编制自然历时,首先计算1985-2012年各物候期的平均日期,再按照物候期平均日期排序形成哈尔滨地区的新自然历。然后,按照中国温带地区四季划分的标准划分物候季节,以日平均气温(下同)3℃作为春季起始,因为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植物的生物学起点温度为该值;以19℃作为春末和秋始,19℃以上定为夏季,因为用该值划分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夏、秋三季分配日数较符合实际情况;而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代表植物进入生长发育正常时期,低于该值植物生长缓慢,所以把10℃作为秋季结束,10℃以下定为冬季开始[5]。根据这一标准,在哈尔滨地区,可把白榆(Ulmus pumila)叶芽膨大期作为春季开始的物候指标;把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开花始期和金银忍

地理研究

34卷

冬(Lonicera maackii )果实成熟期分别作为夏秋两季开始的物候指标;把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落叶末期作为冬季开始的物候指标[5]。最后,对比新自然历中各物候期与原自然历的差值,探讨各物候期在前后两个时段内的变化特征。

在以往的物候学研究中,通常用月平均气温与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进行相关分析[21-23],但该相关关系不一定最显著。依据戴君虎等对气温波动与物候期变化间的研究成果[9,24],在一个合理区间逐日滑动计算平均气温与物候期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找到最显著的相关关系,进而更加精确地分析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首先,将研究时段内某一物候期的平均日期作为该区间的截止日,然后分别将物候期与截止日的前1天,前2天直至前300天区间内的平均气温分别做相关分析。其次,找出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区间,这一区间可认为是影响该物候期的最优区间[9,24]。物候期与气温间的相关回归分析均采用最优区间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自然历编制结果及与原自然历的对比

以上述四个物候指标为代表的哈尔滨地区季节平均开始日期和平均长度如表2所示。

表1

研究选取的全部植物和物候期

Tab.1Summary of species and phenological phases in this study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植物

白榆(Ulmus pumila )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梣叶槭(Acer negundo )旱柳(Salix matsudana )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 )修枝荚蒾(Viburnum burejaeticum )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 )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毛樱桃(Cerasus tomentosa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红松(Pinus koraiensis )梓(Catalpa ovata )锦带花(Weigela florida )桑(Morus alba )

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 )

叶寿命落叶半常绿

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落叶常绿落叶落叶落叶落叶

生活型乔木灌木灌木或小乔木乔木灌木乔木乔木灌木灌木灌木

灌木或小乔木灌木或小乔木乔木乔木灌木灌木乔木乔木灌木灌木或小乔木灌木

物候期

BE ,BB ,FF ,FM ,ELC ,ELF ,EFD

BE ,BB ,FF

BE ,BB ,FF ,50F ,EF

BE ,BB ,FF ,50F ,EF ,FL ,50L BB ,FF ,50F ,EF ,BLF ,ELF

BB ,FF ,50F ,EF ,FM ,BLC ,ELC ,ELF BB ,FF ,EFD

BB ,FF ,FM ,ELC ,BLF ,ELF BB ,FF ,50F ,EF ,FM ,BFD BB ,FF ,50F ,EF ,FM

FF

BB ,FF ,50F ,EF ,FM ,ELC ,BLF ,ELF

BB ,FM ,BFD ,BLC ,ELC ,ELF BB ,FF ,EF ,50L FF ,50F ,EF BB ,FF ,50F ,EF BB

BB ,FF ,50F FF ,EF FF ,50F ,EF ,FM ,BLC ,ELC ,BLF ,ELF

FF ,50F ,EF

注:BE(bud expansion):叶芽膨大期;BB(bud burst):叶芽开放期;FF (first flowering ):开花始期;50F(50%of full flowering):开花盛期;EF(end of flowering):开花末期;FL(first leaf):开始展叶期;50L(50%of full leaf ex-pansion):展叶盛期;FM(fruit maturity):果实成熟期;BFD(beginning of fruit drop):果实开始脱落期;EFD(end of fruit drop):果实脱落末期;BLC(beginning of leaf coloring):叶开始变色期;ELC(end of leaf coloring):叶全部变色期;BLF(beginning of leaf fall):开始落叶期;ELF(end of leaf fall):落叶末期。

1664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其中,冬季较长,有172天;春夏两季较短,分别为69天和67天;而秋季最短,只有53

天。与原自然历相比,该地区春季、夏季、秋季物候指标的开始日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白榆叶芽膨大期、暴马丁香开花始期及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分别提前了7天、6天及19天,而冬季开始的指标胡桃楸落叶末期推迟2天。从季节长度变化来看,春秋两季分别延长1天和21天,夏冬两季分别缩短13天和9天。

编制自然历时,尽管各季节指标植物物候期变化或存在偶然性,但季节内平均物候变化能充分说明自然季节的整体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本研究中,新自然历各季节内的物候期与原自然历相比,春季、夏季、秋季内大部分物候期的平均日期提前,而冬季物候期明显推迟(图1)。其中,所有春季物候期平均提前3天,夏季平均提前7天,秋季平均提前11天,而冬季平均延迟3天。四季各物候期的最早日期均显著提前,最晚日期的变化则有所不同,春秋两季以提前为主,夏冬两季以推迟为主(见附表)。对比不同类型

表2

1985-2012年哈尔滨地区物候季节划分

Tab.2Division of phenological season in Harbin from 1985to 2012

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季节开始日期的物候指标白榆叶芽膨大期暴马丁香开花始期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胡桃楸落叶末期

自然历原自然历新自然历原自然历新自然历原自然历新自然历原自然历新自然历

开始日期4月4日3月28日6月12日6月6日9月1日8月13日10月4日10月6日

结束日期6月11日6月5日8月31日8月12日10月3日10月5日4月3日3月27日

长度(天)686980673253181172

变动时间(天)

1-1321-

9图1哈尔滨新自然历与原自然历各季节内物候期的平均日期差值频率分布

Fig.1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deviations in mean phenological dates between the new natural calendar and the original

one (a)spring,(b)summer,(c)autumn and (d)winter

1665

地理研究34卷

物候期(叶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叶全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的平均日期与原自然历的差异(图2),结果表明,除个别物候期外,新自然历各植物叶芽开放期和开花始期普遍早于原自然历。而叶全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进一步表明春夏季植物季节有明显提前趋势,秋季变化不明显。

与原自然历相比,哈尔滨地区四个季节内的物候期先后次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图3)。总体而言,次序保持不变的物候期占22%,次序差值达到2及以上的物候期占45%。就不同季节内而言,春季、夏季、秋季内先后次序发生变化的物候期均达到70%以上,而冬季相对较稳定。因此,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内植物的生命周期,特别是对植物种间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方式等植被活动造成较大影响,并将最终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2物候期变动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为研究物候季节开始日期变化原因,考察四个季节指标与气温间的回归关系。逐日滑动相关表明,白榆叶芽膨大期、暴马丁香开花始期、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和胡桃楸落叶末期的最优区间长度在40~278天之间(图4)。其中,前三个物候期分别与其最优区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胡桃楸落叶末期与其最优区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这说明,物候期开始前的气温升高(降低),将导致白榆叶芽膨大期、暴马丁香开花始期及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提前(延迟),胡桃楸落叶末期延迟(提前)。与1963-1984年相比,1985-2012年以上四个物候期最优区间的日平均气温均有所升高(表3),这是导致春季、夏季、秋季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延迟的主要原因。

为探讨哈尔滨自然历内部物候期先后次序变化的原因,将次序变化较大的物候期与前期气温变化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0个物候期受到气温变化的显著影响,最优区间长度在23~125天之间(平均值为52天)

。物候期与最优区间平均气温间的

图2哈尔滨新自然历与原自然历不同物候期的平均日期对比

Fig.2Comparison of mean phenological dates of (a)bud burst,(b)first flowering,(c)end of leaf coloring and (d)

end of leaf fall between the new natural calendar and the original one

1666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回归方程斜率体现了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表4)。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对

气温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不同。例如,暴马丁香叶芽膨大期与珍珠梅叶芽开放期都出现在

图3哈尔滨新自然历与原自然历各季节内物候期的次序差值分布频率

Fig.3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deviations in phenophase orders between the new natural calendar and the

original one (a)spring,(b)summer,(c)autumn and (d)

winter

a.白榆叶芽膨大期,y =-2.64x +73.33,R 2=0.29,P <0.05,最优区间长度为40天;

b.暴马丁香开花始期,y =-4.69x +221.4,R 2=0.26,P <0.01,最优区间长度为61天;

c.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y =-16.61x +524.26,R 2=0.39,P <0.01,最优区间长度为144天;

d.胡桃楸落叶末期,y =4.83x +242.8,R 2=0.36,P <0.01,最优区间长度为278天

图41963-2012年各季节物候指标与最优区间平均气温的线性回归模拟

Fig.4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henological season index against the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optimum period (1963-2012)

1667

地理研究34卷

4月初期,且两者的温度敏感性分别为6.18天/℃和1.99天/℃。在原自然

历中,暴马丁香叶芽膨大期比珍珠梅

叶芽开放期晚1天,但由于暴马丁香

叶芽膨大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

提前天数更多,所以新自然历中暴马

丁香叶芽膨大期比珍珠梅叶芽开放期

早了3天。

此外,物候观测资料的缺失对统

计自然历中物候期先后次序发生变化也有影响。在原自然历中,榆叶梅叶芽开放期比兴安杜鹃开花始期早3天,而在新自然历中,前者比后者晚了5天。由回归分析可知,两者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只相差0.21天/℃(表4),不足以造成5天的差异。因此,在该情况下次序变化的原因是兴安杜鹃开花始期的观测资料不完整,1963-2012年仅覆盖了18年。当缺失数据多为春季偏冷、物候期偏晚的年份时,自然历计算结果则会偏早。

4结论与讨论

揭示了1985-2012年哈尔滨地区21种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①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地区春季、夏季、秋季物候期开始日期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开始日期推迟了2天;春秋两季物候期长度分别延长了1天和21天,夏冬两季物候期分别缩短了13天和9天。②所有春季物候期平均提前3天,夏季平均提前7天,秋季平均提前11天,冬季平均延迟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显著提前;最晚日期在四季中的变化则有所不同,春秋两季以提前为主,夏冬两季以推迟为主。③春季、夏季、秋季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而冬季相对较稳定。④近30年哈尔滨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物种和物候期

表31985-2012年与1963-1984年季节开始日期及其最优

区间平均气温Tab.3Start dates of phenological season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optimum period of 1985-2012and 1963-1984

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物候指标白榆叶芽膨大期暴马丁香开花始期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胡桃楸落叶末期1963-1984(℃)-7.4612.6416.186.931985-2012(℃)-5.3913.0317.158.16差异(℃)

2.07

0.39

0.97

1.23

表41963-2012年哈尔滨地区部分物候期与其最优区间平均气温的回归结果

Tab.4Regression of phenophases against the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optimum period (1963-2012)物候期

暴马丁香叶芽膨大期珍珠梅叶芽开放期鸡树条荚蒾叶芽开放期修枝荚蒾叶芽开放期兴安杜鹃开花始期梣叶槭开花始期榆叶梅叶芽开放期榆叶梅开花始期水曲柳叶芽开放期紫丁香开花始期

观测年数20262218181818262228

平均日期4月4日4月9日4月18日4月19日4月23日4月24日4月28日5月3日5月5日5月10日

最优区间长度(天)

942825233129506812540

相关系数-0.724**-0.675**-0.765**-0.793**-0.957**-0.905**-0.700**-0.853**-0.465*-0.849**

线性回归方程y =-6.18x +29.46y =-1.99x +102.83y =-2.10x +119.83y =-2.369x +122.64y =-2.70x +129.06y =-2.56x +130.64y =-2.49x +125.22y =-3.40x +131.52y =-2.38x +112.79y =-3.84x +164.86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

1668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1669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是造成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发生变化的原因。

哈尔滨地区近百年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2006年间温度升高0.94℃[25],从而导致春季、夏季、秋季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物候期开始日期推迟。且春季物候期提前的结论与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26-28]。据调查,每个物候期的开始日期与其前2~3个月的气温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8],本文中研究的各物候期的最优区间也与之较为一致。根据已有研究,物候期符合顺序相关性规律,即在一年之内各种物候现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而且在一定时段内具有大体同步性提前或迟后的特点[3]。在本文中,哈尔滨新自然历季内物候期的先后次序出现了变化,但不同植物的同一物候期(比如叶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叶全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在两个自然历中出现的次序较为一致,能够体现顺序相关性规律,使自然历的基本格局保持不变。研究表明,1986年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增强[29]。这正与本文的研究时段相吻合,因此本文自然历内物候期的变化很可能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但是,通过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分析,植被盖度和地面亮温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水体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30]。本文观测点位于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分布有大量的水体和覆盖率极高的植被,这会抵消部分热岛效应的影响。据一项针对中国东部地区热岛效应的研究,热岛效应对近30年增温的贡献为24.2%[31]。因此,可认为本文观测到的物候变化主要由较大地域范围内的气温变化引起,局地热岛效应只起了次要作用。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依据气温变化特征适当调整农业活动方式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物候观测是确定植物如何响应区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资料之一[32]。利用观测资料编制自然历不仅能预测农时、指导农事活动,也可以系统指示气候变化。气象条件的改变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准确地指示和预测气候变化对预防农业气象灾害、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不同植物物候变化研究能体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植被响应的过程和机理、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科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线索[33,3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Zhu Kezhen,Wan Minwei.Phenology.Beijing:Science Press,

1973.]

[2]Root T,Price J,Hall K,et al.Fingerprints of global warming on wild animals and plants.Nature,2003,421:57-60.

[3]杨国栋.北京地区的物候日历及其应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Yang Guodong.The Natural Calendar of

Beijing and Its Application.Beijing: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5.]

[4]宛敏渭.中国自然历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Wan Minwei.Selected Natural Calendars of China.Beijing:Sci-

ence Press,1986.]

[5]宛敏渭.中国自然历续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Wan Minwei.Continuation of Natural Calendars of China.Bei-

jing:Science Press,1987.]

[6]王连喜,陈怀亮,李琪,等.植物物候与气候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0,30(2):447-454.[Wang Lianxi,Chen Huail-

iang,Li Qi,et al.Research advances in plant phenology and climat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2):447-454.] [7]白洁,葛全胜,戴君虎,等.西安木本植物与气候要素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1):1274-1282.[Bai Jie,Ge

Quansheng,Dai Junhu,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y plants phenology and climate factors in Xi'an,China.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10,34(11):1274-1282.]

[8]仲舒颖,葛全胜,郑景云,等.近30年北京自然历的主要物候期、物候季节变化及归因.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2):

1217-1225.[Zhong Shuying,Ge Quansheng,Zheng Jingyun,et al.Changes of main phenophases of natural calendar and phenological seasons in Beijing for the last30years.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12,36(12):1217-1225.] [9]Dai J,Wang H,Ge Q.Multiple phenologic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mong42plant species in Xi'an,China.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13,57(5):749-758.

[10]Ge Q,Wang H,Rutishauser T,et al.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A meta-analysis.Global Change

地理研究34卷1670

Biology,2015,21:265-274.

[11]李荣平,周广胜.1980-2005年中国东北木本植物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生态学杂志,2010,29(12):2317-

2326.[Li Rongping,Zhou Guangsheng.Responses of woody plants phenology to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1980-2005.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0,29(12):2317-2326.]

[12]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等.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期遥感模拟与变化规律.生态学杂志,2010,29(1):165-172.[Guo

Zhixing,Zhang Xiaoning,Wang Zongming,et al.Simulation and vari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0,29(1):165-172.]

[13]李国正,杨鹏,唐华俊,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典型物候期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1,44

(20):4180-4189.[Li Guozheng,Yang Peng,Tang Huajun,et al.Trend analysis of typical phenophases of major crops un-

d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1,44(20):4180-4189.] [14]陈群,耿婷,侯雯嘉,等.近20年东北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04-

1916.[Chen Qun,Geng Ting,Hou Wenjia,et al.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ping maize in re-cent20years in Northeast China.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4,47(10):1904-1916.]

[15]朱宏纯.论哈尔滨的物候季节划分与物候历.自然资源研究,1985,(3):51-62.[Zhu Hongchun.A discussion of the di-

vision of phenological season and natural calendar in Harbin.Natural Resources Study,1985,(3):51-62.]

[16]李长海,裴顺祥,郭泉水.哈尔滨市3种灌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58-61.[Li

Changhai,Pei Shunxiang,Guo Quanshui.Phenological responses of three shrub species to climate change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1,39(5):58-61.]

[17]裴顺祥,郭泉水,辛学兵,等.我国东北4种常见阔叶乔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林业科学,2011,47(11):183-187.

[Pei Shunxiang,Guo Quanshui,Xin Xuebing,et al.Response of4common broad-leaved arbors phenolog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China.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1,47(11):183-187.]

[18]陶泽兴,葛全胜,王焕炯,等.中国中东部植被景观观赏季划分的物候学基础.地理学报,2015,70(1):85-96.[Tao

Zexing,Ge Quansheng,Wang Huanjiong,et al.Phenological ba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ornamental tourism season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70(1):85-96.]

[19]刘玉莲,周海龙,苍蕴琦.四季分明是哈尔滨气候的显著特征.黑龙江气象,2003,(4):21.[Liu Yulian,Zhou Hailong,

Cang Yunqi.Distinct seasons are the salient characters of the climate in Harbin.Heilongjiang Meteorology,2003,(4):

21.]

[20]高鹏,穆兴民,王飞,等.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来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水文,2010,30(5):80-84.[Gao Peng,Mu Xing-

min,Wangfei,et al.Tren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100years.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2010,30(5):80-84.]

[21]Menzel A,Sparks T,Estrella N,et al.European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matches the warming pattern.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6,12(10):1969-1976.

[22]Estrella N,Menzel A.Responses of leaf colouring in four deciduous tree species to climate and weather in Germany.Cli-

mate Research,2006,32(3):253.

[23]Menzel A.Plant phenological anomalies in Germany and their relation to air temperature and NAO.Climatic Change.

2003,57(3):243-263.

[24]Matsumoto K,Ohta T,Irasawa M,et al.Climate change and extension of the Ginkgo biloba L.growing season in Japan.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3,9(11):1634-1642.

[25]刘玉莲,于宏敏,胡晓径.近百年哈尔滨气温的诊断研究.黑龙江气象,2008,25(2):1-4.[Liu Yulian,Yu Hongmin,Hu

Xiaojing.An analysis of Harbin i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Heilongjing Meteorology,2008,25

(2):1-4.]

[26]Schwartz M,Ahas R,Aasa A.Onset of spring starting earlier 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12(2):343-351.

[27]Cleland E,Chuine I,Menzel A,et al.Shifting plant phenology in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

lution,2007,22(7):357-365.

[28]Ahas R,Jaagus J,Aasa A.The phenological calendar of Estoni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an air temperature.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00,44(4):159-166.

[29]丁淑娟,张继权,刘兴朋,等.哈尔滨市城市发展与热岛效应的定量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30-234.

[Ding Shujuan,Zhang Jiquan,Liu Xingpeng,et al.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heat island effect for Harbin city.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30-234.]

[30]郭红,龚文峰,李雁,等.哈尔滨市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基于RS和GIS的定量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1671 22-26.[Guo Hong,Gong Wenfeng,Li Yan,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vegetation in Harbin city: RS and GIS based quantitative study.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7,16(2):22-26.]

[31]Yang X,Hou Y,Chen B.Observed surface warming induced by urbanization in east Chin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

search:Atmospheres.2011,116(D14):D14113.

[32]Chmielewski T,Wilk K,Snyder-Mackler L.Changes in weight-bearing following injury or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L:Relationship to quadriceps strength and function.Gait&Posture,2002,16(1):87-95.

[33]袁婧薇,倪健.中国气候变化的植物信号和生态证据.干旱区地理,2007,30(4):465-473.[Yuan Jingwei,Ni Jian.

Plants signals and ecological evidence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Arid Land Geography,2007,30(4):465-473.] [34]赵东升,吴绍洪.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地理学报,2013,68(5):602-610.[Zhao Dongsheng,

Wu Shaohong.Responses of vulnerability for natural ecosystem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5):602-610.]

Variations of main phenophases of natural calendar and analysis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Harbin in1985-2012

XU Yunjia1,2,DAI Junhu1,WANG Huanjiong1,2,LIU Yachen1,3

(1.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2.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henological data from Chinese Phenology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e compiled the natural calendar for1985-2012with21 plant species and99phenophases in Harbin,Heilongji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paring the calendar with the original one for1963-1984,the research reveal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99 phenophase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ges of phenophases and climatic drivers.Since1985,timing of phenological spring(represented by the timing of bud expansion of Ulmus pumila),summer (represented by the timing of50%of full flowering of Syringa reticulate)and autumn (represented by the timing of fruit maturity of Lonicera maackii)have been advanced by7 days,6days and19days respectively,while timing of phenological winter(represented by the timing of end of leaf fall of Juglans mandshurica)has been delayed by2days.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calendar,the average dates of phenophases have been advanced by 3to11days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but delayed by3days in winter.The earliest date of phenology showed advances mainly in all seasons,while the latest dates of phenology were delayed in summer and winter.The order of some phenophases in phenological seasons changed with different degrees.Temperature changes before the majority of phenophases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s of phenological season in the last30years.Different sensibility of different species and phenophases may result in the change of phenophases order in seasons.The result that the phenological events in spring have been advanced in accordance with many other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showing the responses of ecosystems to a warming atmosphere.

Keywords:natural calendar;temperature change;phenology;responses;Harbin

地理研究34卷

附表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

Annex Natural calendar in Harbin(1985-2012)

次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物候现象

白榆叶芽膨大期

紫丁香叶芽膨大期

暴马丁香叶芽膨大期

珍珠梅叶芽开放期

兴安杜鹃叶芽膨大期

梣叶槭叶芽开放期

白榆开花始期

暴马丁香叶芽开放期

旱柳叶芽开放期

修枝荚蒾叶芽开放期

白榆叶芽开放期

鸡树条荚蒾叶芽开放期

金银忍冬叶芽开放期

兴安杜鹃叶芽开放期

暴马丁香开始展叶期

兴安杜鹃开花始期

梣叶槭开花始期

紫丁香叶芽开放期

梣叶槭开花盛期

榆叶梅叶芽开放期

旱柳开花始期

暴马丁香展叶盛期

山杏开花始期

梣叶槭开花末期

榆叶梅开花始期

胡桃楸叶芽开放期

水曲柳开花始期

榆叶梅开花盛期

毛樱桃开花始期

水曲柳叶芽开放期

毛樱桃开花盛期

紫丁香开花始期

水曲柳开花末期

紫穗槐叶芽开放期

榆叶梅开花末期

毛樱桃开花末期

红松叶芽开放期

紫丁香开花盛期

修枝荚蒾开花始期

白榆果实成熟期

观测年数

14

15

16

16

16

12

16

16

6

14

13

16

16

15

17

17

13

15

13

15

6

17

17

13

17

13

17

17

9

16

9

17

17

6

17

9

11

17

17

15

平均日期

3-28

3-31

4-5

4-8

4-9

4-14

4-16

4-16

4-17

4-19

4-19

4-19

4-20

4-20

4-22

4-23

4-23

4-25

4-26

4-27

4-27

4-30

5-1

5-1

5-1

5-3

5-4

5-4

5-5

5-5

5-8

5-8

5-9

5-11

5-13

5-13

5-14

5-14

5-17

5-17

最早日期

3-14

1-4

3-19

3-29

3-16

3-28

3-29

4-7

4-10

4-7

4-5

4-7

4-7

4-8

4-10

4-13

4-14

4-12

4-17

4-15

4-13

4-18

4-19

4-19

4-19

4-20

4-26

4-24

4-27

4-20

4-30

4-21

4-30

4-16

5-1

5-4

4-29

4-28

5-8

5-4

最晚日期

4-23

4-24

4-26

4-21

6-4

4-26

5-4

5-2

4-25

4-30

5-5

5-2

5-1

5-4

5-8

5-4

5-1

5-22

5-4

5-12

5-12

5-15

5-16

5-10

5-15

5-14

5-16

5-17

5-9

5-21

5-13

5-26

5-18

5-28

5-22

5-28

6-6

6-1

5-25

5-26

多年变幅

(天)

40

111

38

23

80

29

36

25

15

23

30

25

24

26

28

21

17

40

17

27

29

27

27

21

26

24

20

23

12

31

13

35

18

42

21

24

38

34

17

22

与原自然历平均

日期差值(天)

-6.1

-8.3

-5.1

-1.3

-0.8

-4.3

-0.8

-2.7

-4.7

-3.9

5.1

-1.8

-4.5

2.7

-2.7

-7.5

-6.3

1.7

-4.5

-0.9

-5.3

-0.9

-2.9

-7.7

0.9

-3.2

-4.8

0.5

-3.8

-2.8

-3.7

-0.1

-3.7

-7.5

-5.9

-4.2

-6.9

0.3

-1.8

-6.6

1672

9期徐韵佳等: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续附表

次序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物候现象

锦带花开花始期

梓叶芽开放期

修枝荚蒾开花盛期

桑开花始期

水曲柳展叶盛期

桑开花盛期

金银忍冬开花始期

鸡树条荚蒾开花始期

金银忍冬开花盛期

东北山梅花开花始期

修枝荚蒾开花末期

桑开花末期

白榆果实脱落末期

旱柳果实脱落末期

紫丁香开花末期

东北山梅花开花盛期

暴马丁香开花始期

金银忍冬开花末期

锦带花开花末期

暴马丁香开花盛期

东北山梅花开花末期

紫穗槐开花始期

紫穗槐开花盛期

暴马丁香开花末期

桑果实成熟期

梓开花始期

梓开花盛期

珍珠梅开花始期

榆叶梅果实成熟期

珍珠梅开花盛期

紫穗槐开花末期

珍珠梅开花末期

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

胡桃楸果实成熟期

梣叶槭果实成熟期

胡桃楸叶开始变色期

梣叶槭叶开始变色期

桑叶开始变色期

胡桃楸果实开始脱落

桑开始落叶期

修枝荚蒾果实成熟期

观测年数

15

16

17

16

17

16

17

17

17

15

16

16

15

5

17

15

17

17

15

17

15

7

7

17

13

15

15

16

14

16

7

16

17

13

13

16

13

17

13

17

15

平均日期

5-18

5-19

5-19

5-20

5-22

5-23

5-24

5-27

5-27

5-27

5-28

5-30

5-31

5-31

5-31

6-1

6-6

6-6

6-6

6-9

6-10

6-13

6-19

6-23

6-29

6-29

7-2

7-7

7-11

7-12

7-21

8-4

8-13

8-14

8-20

8-22

8-24

8-27

8-27

8-31

9-2

最早日期

5-12

5-9

5-11

5-7

5-17

5-9

5-12

5-18

5-15

4-28

5-21

5-17

5-18

5-20

5-11

5-16

5-11

5-25

5-22

5-15

5-28

5-28

6-4

6-6

6-9

6-17

6-11

6-25

7-5

7-2

6-21

7-16

6-23

5-8

7-6

7-29

7-22

7-30

8-10

7-31

7-26

最晚日期

5-26

5-27

5-26

6-1

5-27

6-4

6-1

6-4

6-3

6-5

6-4

6-16

6-17

6-14

6-26

6-10

6-16

6-19

6-29

6-20

6-20

6-24

7-14

8-1

11-6

7-16

7-23

7-19

7-25

7-21

8-27

8-25

9-5

9-6

9-10

9-11

9-10

9-16

9-15

9-21

9-23

多年变幅

(天)

14

18

15

25

10

26

20

17

19

38

14

30

30

25

46

25

36

25

38

36

23

28

40

56

150

29

42

24

20

19

67

40

74

121

66

44

50

48

36

52

59

与原自然历平均

日期差值(天)

-2.2

4.4

-4.2

-2.4

0.6

-2.6

-3.6

-3.0

-3.6

-3.5

-3.3

-2.9

0.1

-3.6

2.9

-0.5

-6.0

-1.8

-6.3

-16.6

-4.7

-5.0

-0.6

-5.1

9.5

-12.5

-14.7

-9.6

-17.4

-9.4

12.7

-12.3

-18.4

-24.5

-16.0

-19.4

-16.8

-15.6

-19.5

-22.1

5.9

1673

地理研究34卷

续附表

次序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物候现象

鸡树条荚蒾果实成熟期

榆叶梅开始落叶期

珍珠梅开始落叶期

胡桃楸叶全部变色期

修枝荚蒾果实开始脱落期

梣叶槭叶全部变色期

桑叶全部变色期

榆叶梅叶全部变色期

鸡树条荚蒾开始落叶期

胡桃楸落叶末期

桑落叶末期

白榆叶全部变色期

梣叶槭落叶末期

鸡树条荚蒾叶全部变色期

榆叶梅落叶末期

珍珠梅落叶末期

白榆落叶末期

鸡树条荚蒾落叶末期

观测年数

17

16

16

14

7

12

16

16

16

14

17

12

13

16

16

17

16

17

平均日期

9-6

9-10

9-16

9-18

9-21

9-22

9-28

9-30

10-1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2

10-15

10-22

10-25

最早日期

8-18

8-26

9-2

9-3

8-19

9-4

9-20

9-13

9-16

9-14

9-25

9-17

9-12

9-24

9-22

9-18

9-21

10-7

最晚日期

9-28

9-21

10-12

9-30

10-28

10-4

10-10

10-13

10-15

10-17

10-19

10-27

10-21

10-27

11-3

11-20

11-17

11-10

多年变幅

(天)

41

26

40

27

70

30

20

30

29

33

24

40

39

33

42

63

57

34

与原自然历平均

日期差值(天)

-7.5

-10.3

-11.4

-6.7

-0.9

-3.6

-3.0

0.7

2.1

2.0

-1.4

0.6

-1.2

8.1

-0.9

1.9

4.8

4.8

注:表中“3-28”表示3月28日。1674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我国气温及气温特征

中国气温 1.总体特征: 由于纬度的影响,中国气温大方面的特征是:南高北低。(东部受纬度影响显著,西部受地形影响显著)<这一点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就可以大致得看出来> 1.年平均气温: 首先请大家看这张《中国年平均气温图》,它反映的是我国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状况,先

看图例: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从浅蓝到橘黄,对应的温度不断上升。 再看地图,从南到北,颜色从橘黄色逐渐向蓝色过渡,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那么它所对应的年平均气温也是不断降低,由此得出一个规律: a.中国气温北冷南热,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再看看地图,有没有发现这一块(指向青藏高原)它的气温和全国总体态势不是很一致呢?——它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明显低了很多——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里正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而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地区,它的年平均等温线和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垂直(高度)地带分布规律。 而东部地区,主要为平原丘陵,它的等温线从图中看出,和纬线大致平行——呈现出了纬度地带分布规律,由此得出另一个规律: b.我国平原暖,高原冷,东部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受纬度因素影响显著;而西 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c.最后,注意一下,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的五道梁(-5.8) 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南海西沙(26.4℃) 2.一月份七月份的气温分析: 一月份: 特点: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 一月份气温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最冷在漠河,最热在南海诸岛。 (原因): a.纬度因素:一方面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另 一方面北方昼长比南方短。 b.北方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 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率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71-7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10.12677/ojns.2018.61011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Pingyang County of Wenzhou City in Recent 46 Years Yan Liang1, Yuxiao Zeng1, Qinfang Zhou1, Honglei Wang2 1P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ingyang Zhejiang 2Ru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Rui’an Zhejiang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Pingyang from 1971 to 2016, the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the average moving average method, the MK trend test and the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is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it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cold-warm”,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0.36?C/10a,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ruptly changed in 1997, which was changed from a steady temperature change to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temperature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warming is 0.069?C/year.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n increase of 0.36 d/year, and in 2003 increased mutations;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rate of 0.002?C/yea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not. The number of low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 decrease of 0.53 d/year, and in 1989 decreased mutation;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easons showed warming, of whic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autumn tendency, the smallest in win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emperature series is highest in spring and smallest in winter. Keywords Climate Warming,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梁艳1,曾玉筱1,周琴芳1,王红雷2 1平阳县气象局,浙江平阳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周美丽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利用1951—2017年广西省南宁市气温资料,分析了当地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上升均不显著。 关键词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21-02 DOI: 10.19383/https://www.360docs.net/doc/7612580433.html,ki.nyzhyj.2018.05.052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均海拔76.5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此,文中利用1951—2017年南宁市6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掌握南宁市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源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月值资料。季节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主要采用 线性气候倾向率法对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图1),南宁市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上升现象,气候倾向率为0.031℃/10年,该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近67年南宁市平均气温均值为21.6℃,最高值出现于1998年,为2 3.0℃,最低值在2011年,为20.5℃,两者相差2.5℃。 2.1.2 季平均气温变化从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近67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2.0、27.4、2 3.0、13.9℃。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年平均温度变整体上均呈略微上升变化趋势,但是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春季气候倾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主题: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 实践的时间: 实践的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就会更加乐观,同样也会更难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难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我从定性的调研当中获得了一些信息,我自己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本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有体有着乐观情绪,大家都在买车买房,我觉得气候变化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很深刻的影响。其实气候的变化已经影响着当今世界。 一、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园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例如: (一)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被冲蚀 2.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3.地下水位升高。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中国环境报 2004-10-19 4.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5.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人体健康、产业领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气候特征分析

第三讲气候特征分析 一.气候特征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关于气温的描述:高温(炎热)、温与、寒冷。 a、“高温”与“温与(凉爽)”一般就是以夏季月均温大于或小于200C来界定的,如说我国“夏季普遍高温”,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0C以上。昆明四季凉爽,指昆明夏季月均温在200C 以下(注:天气的“高温”一般就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在350C以上)。 b、“温与”与“寒冷”的界定一般就是以最低月均温来界定的,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与”,指气温在00C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均温在00C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就是“温与”,而以北则“寒冷”。 (2)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温的主导因素:a、南极酷寒( ) b、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 c、中亚冬热夏冷( ) d、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 e、城市热岛( ) f、大兴安岭冬季同纬度东侧气温高于西侧( ) g、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而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 结论: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包括: 2.气温较差分析——气温较差包括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 (1)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与地面状况(举例说明)。 (2)气温年较差则主要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太阳高度与日照时长的年变化(纬度)等影响。 2.降水: (1)关于降水的描述:多雨、湿润、少雨(干燥) (2)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影响下列各地降水状况的主导因素: a、罗马夏季干燥冬季湿润,而北京夏季湿润冬季干燥( ) b、从日本本州岛到中国华北、西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 c、从美国西北沿海向内陆降水量从3000迅速降低到500以下( ) d、西欧终年湿润( ) 【例1】下面三幅图集依次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三点分别表示三座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 就是,其主要原因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就是,该城 市气候的特点就是__ 。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就是,该城市气 候的特点就是。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就是, 理由就是。 练习题目: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气候特征分析

第三讲气候特征分析 一.气候特征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 1.气温 (1)关于气温的描述:高温(炎热)、温和、寒冷。 a.“高温”和“温和(凉爽)”一般是以夏季月均温大于或小于200C来界定的,如说我国“夏季普遍高温”,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0C以上。昆明四季凉爽,指昆明夏季月均温在200C 以下(注:天气的“高温”一般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在350C以上)。 b.“温和”和“寒冷”的界定一般是以最低月均温来界定的,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00C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均温在00C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寒冷”。 (2)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温的主导因素:a.南极酷寒() b.青藏高原气候高寒()c.中亚冬热夏冷() d.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e.城市热岛() f.大兴安岭冬季同纬度东侧气温高于西侧() g.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而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结论: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包括: 2.气温较差分析——气温较差包括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1)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和地面状况(举例说明)。 (2)气温年较差则主要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长的年变化(纬度)等影响。2.降水: (1)关于降水的描述:多雨、湿润、少雨(干燥) (2)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影响下列各地降水状况的主导因素: a.罗马夏季干燥冬季湿润,而北京夏季湿润冬季干燥() b.从日本本州岛到中国华北、西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从美国西北沿海向内陆降水量从3000迅速降低到500以下() d.西欧终年湿润() 【例1】下面三幅图集依次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三点分别表示三座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 是,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该城 市气候的特点是 __ 。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该城市气 候的特点是。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 理由是。 练习题目: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温室气体的来源: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一、策略和目标的选择 温室效应具有很强的滞后特性。在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UNIPCC将各种假设条件组合成四种方案,然后对各方案下的GHG排放量及21世纪的地球温度变化作了预测:方案1:按目前GHG增长速度排放,不作任何控制。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3。方案2:停止砍伐森林、用天然气代替煤和采取能源保护措施。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2。方案3:逐步实施日益严格的削减GHG排放量措施,以及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1。方案4:与方案3内容相同,只是比它削减和取代的程度更高而已。结果气候变暖趋势将最终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这些变化的地区分布方面。对于方案1而言,不同纬度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和地中海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国际上在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各项因素:一是气候变暖在全国或地区间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效益;二是各国对GHG的排放量负有不同的责任,如1988年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5.34t、2.20t、0.56t、0.20t;三是直接削减排放量与采取适应性的预防投资这两种策略,其相对费用和效益的国家间分布不尽相同,应对严重依赖矿物燃料的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四是由于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滞是长期的,变化与结果之间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策略的选择要考虑风险因素。 要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必须首先对减缓气候变暖的相对费用和效益作出估计。一般而言,防止气候变暖的费用随着GHG削减量的提高和削减速度的加快而增加。可接受的变暖水平可以通过比较费用与效益的方法,将现在做出的牺牲同未来获得的效益相权衡来确定。 对于是否采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科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主张“等着瞧”,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有许多确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其他证据,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可能是徒劳的。尽管现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似乎更应受到谴责,但它可能有助于将来找到更好的费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须做出的决策会因信息更完备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可是,什么也不做会增强损害性变暖效应,决策迟延可能会造成代价更高的损失。第二种策略主张执行稳妥的预防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可降低将来采取措施的费用。第三种策略主张立即采取严厉措施,稳定或降低GHG总排放量,当然这比前两种办法费用都高。从对控制GHG排放的费用效益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每一种策略和第三种策略都不足取,只有第二种策略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承受力较小但又可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多年谈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终于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00年使发达国家的GHG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7年第二次公约缔约国会议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候,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GHG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GHG排放目前尚不受限制。 二、需要采取的行动(略) 为招待稳妥的预防性策略和目标方案,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积极寻找替代能源。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海陆火山活 洋地动太阳活 动自然变 率温气土城室 溶地 市气利体胶用化生命期(年) 50-200 12-17 120 1 3."3 500?种类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及其它增温效应(%) 63

154117温室气体的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一、策略和目标的选择 温室效应具有很强的滞后特性。在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UNIPCC将各种假设条件组合成四种方案,然后对各方案下的GHG排放量及21世纪的地球温度变化作了预测: 方案1:按目前GHG增长速度排放,不作任何控制。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 0."3。方案2:停止砍伐森林、用天然气代替煤和采取能源保护措施。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 0."2。方案3:逐步实施日益严格的削减GHG排放量措施,以及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 0."1。方案4:与方案3内容相同,只是比它削减和取代的程度更高而已。结果气候变暖趋势将最终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这些变化的地区分布方面。对于方案1而言,不同纬度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和地中海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国际上在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各项因素: 一是气候变暖在全国或地区间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效益;二是各国对GHG的排放量负有不同的责任,如1988年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 5.34t、 2."20t、 0."56t、 0."20t;三是直接削减排放量与采取适应性的预防投资这两种策略,其相对费用和效益的国家间分布不尽相同,应对严重依赖矿物燃料的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四是由于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滞是长期的,变化与结果之间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策略的选择要考虑风险因素。 要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必须首先对减缓气候变暖的相对费用和效益作出估计。一般而言,防止气候变暖的费用随着GHG削减量的提高和削减速度的加快而增加。可接受的变暖水平可以通过比较费用与效益的方法,将现在做出的牺牲同未来获得的效益相权衡来确定。 对于是否采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科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主张“等着瞧”,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有许多确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其他证据,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可能是徒劳的。尽管现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似乎更应受到谴责,但它可能有助于将来找到更好的费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须做出的决策会因信息更完备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可是,什么也不做会增强损害性变暖效应,决策迟延可能会造成代价更高的损失。第二种策略主张执行稳妥的预防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可降低将来采取措施的费用。第三种策略主张立即采取严厉措施,稳定或降低GHG总排放量,当然这比前两种办法费用都高。从对控制GHG排放的费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