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心得原创15篇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心得原创15篇

篇一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我有了新的面貌去面对学习、生活和科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而作为这些变化的见证者,能够感觉到老百姓对新一代领导人更多的期待与渴望。这五年来,老百姓谈论最多的是反腐惩恶、中国梦、依法治国等等。反腐败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带动党风政风民风向善向上,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梦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可。通过习总书记的报告,我也深深认识到过去五年发展的不易,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

题加剧的外部环境这样情况下,党带领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成就足以让我们兴奋。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号角,十九大精神与个人、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这些话感触极深,目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医疗卫生、公开设施、教育资源、基础配套等等均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欠发达,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教育资源,由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西部地区的人民为了追求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孩子的教育上成本急剧增加,出现了农村大量父母进城陪读的现象,这也造成了城市教育资源出现过度饱和的现象。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指导意义,相信在党的带领下,能够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的报告中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信心,看到了党绘制给我们的宏伟蓝图,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也能够早日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篇二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大会上做了内容非常全面的报告,振奋人心的观点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作为一名环境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最关注的还是习书记在报告中所做的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

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对相关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处处都能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身影,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我国开始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我国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对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作出了重大判断,对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既应该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理解并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把我国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当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号召全党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对环境工作者和研究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作为环境学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以期在将来的环境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保护环境也要从自我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努力维护生态文明。

篇三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从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和历史性变革讲起,陈述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接着重申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未来做了展望,并对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防军队、和平发展、从

严治党等领域做了宏观部署和顶层设计。

然而,在这些内容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总书记在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分所提到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针对现今较为严峻的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发力发展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是必由之路,而这正与我的研究领域建筑节能技术相契合。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真真切切与广大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相关,看到国家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给予大力认可、支持与鼓励,深感责任重大,也觉热血沸腾。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篇四

十九大开启了我们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过去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切实的行动来践行十九大精神,在搞好学科学术研究的同时,坚决把党的光荣传统发挥好、继承好,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在科学研究上,首先要重视原创性研究,重视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其次,要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与社会相依、相存、相互促进;最后,要牢记十九大精神,要有时代感、责任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实践中加深理解。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五

十九大圆满落幕已经有一段时间,新一届的常委班子也和大家见面。新时代的社会各阶层的工作也都全面有序的开展起来,现在回头再将十九大的报告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

起来,仍然感触良多。

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习主席字字铿锵有力,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指明方向。八千万党员的主心骨,14亿中华人民发展的掌舵手,是我在听报告时心里的真切声音。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是我们国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踏实做好自己工作的坚实依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主席一一细数了过去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党建工作不断进步,法律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有效实施,思想文化建设不断进步,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广泛传播,等等各项工作都在以党为领导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更突出的是,习主席明确了我们的时代已经步入了承前启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勠力同心逐步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在主要矛盾。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实现不平衡的再平衡,怎么推动更充分的发展是急需群体智慧,群体力量的一个难题。

结合自身专业,习主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为了保证国家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被环境问题所困扰,不走发达国家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把我国的发展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中。我们作为环境科学

专业的学生,作为新时代最中坚的力量的研究生,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人生发展理想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紧密联合起来。在听完习主席的报告,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宏伟发展的蓝图面前,我们研究生也应该抱有高涨的热情去建设国家,用自己的认真学习,认真科研,所积累的一点一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作为一个积极分子,作为一个交通学学人居学院的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感觉到任务在肩的使命感,同样也感觉步履轻快,充满了道路自信。在新时代下,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我有信心,也有动力和勇气,紧密团结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旗帜下,撸起袖子使劲儿干,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建设我们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事业。

篇六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代代交大人的梦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重要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教育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这为高校改革发展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图。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归根结底需要一流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双一流”与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理念,瞄准国家发展急需和国际前沿领域,以创新港平台为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实行“一校两制”,打造我校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区”。

一、组建一流师资队伍是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人才强校”成为众多高校争创一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战略层面对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最大瓶颈仍是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术顶尖人才,建设人才特区则是当下加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颁布,高校纷纷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国家人才战略、创新现有人才

管理体制机制等方式实施“人才特区”战略。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流的师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据统计,这几所学校诺贝尔奖、普利策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其中哈佛大学已经有40位教师(获奖时在校任教)获得了诺贝尔奖,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院士300余人。斯坦福大学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校工作,普利策奖得主4人。

截至2010年,美国排名前30位的大学全职博士教师占所有教师比例平均为96%,其中,哈佛大学为97%,普林斯顿大学为96%,耶鲁大学为96%,加州理工学院为100%,斯坦福大学为99%。国内一流高校中,北京大学全职博士教师占比为69.7%,清华大学为71.9%,复旦大学为65.1%,浙江大学为63.7%,南京大学为70.8%。通过对QS、US 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指标体系分析发现,教师队伍在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均有85%以上的直接影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校已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双一流”建设方案将“突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列为核心内容,将“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列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

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人事制度变革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但在引进国际人才的具体实践中,高校现行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通行的人才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吸引人才的体制瓶颈。

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人才引进工作不够重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存在短期盲目引进;人才引进时待遇承诺过高,超出自身支付能力,影响后续引进工作;忽视引进后综合管理,关注不够,导致人才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国内的科研管理模式;人才考核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不能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实际发展需求相匹配,造成人才流失;忽视对于引进人才以及本校已有师资的后续培养。面对人才工作的新形势,高校只有通过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设立人才特区,才能激励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发挥才干。

1.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

目前高校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外来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引进全球顶尖学者,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高校不在少数。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发展目标,在保证原有学科共同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着重加强引进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人才,以创新人才带动学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岗时应提出明确的高级别岗位分级标准,并将高层次岗位作为一种有限而重要的发展资源,在资源利用上不仅有成本和效益观念,也要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

2.建立国际接轨的聘用方式及评价考核制度

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引进的保证,除了考核候选人学历、职称、毕业学校、学术成就以外,学术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也非常重要。在人才特区内,应实施长期聘用、短期聘用、短期合作等多种灵活的分类管理机制,以聘用合同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引进后则需要指标清晰的考核体系来确保用人质量,提高用人效益。考核体系应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尽可能细化,不能急功近利,改进目前某些考核指标过分量化、考核周期过短的弊端,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价制度,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或调整薪酬的重要依据。既有对科研成果、获批基金等进行衡量的定量指标,也要有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的定性指标。建立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教师考核机制,扩大人才培养在考核、晋升

中的权重。以强化团队业绩为原则,对研究团队整体进行聘期内目标考核。

3.做好引进后的服务管理,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人才引进后,给予相应科研支持和生活服务,既是各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资源,也是激励人才不断发展的手段。尤其在人才特区,我校能够配备充足的物理空间和硬件环境,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编制,在学科发展、平台搭建、队伍建设、人才聘用、经费使用和项目组织等方面赋予其一定自主权和优先权,让他们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组建研究团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活上提高引进人才薪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综合保障等方面的个人待遇。

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才的目的是聚智,要通过营造宽松、自由、具有包容性的学术和人文环境,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高校的文化和体制,帮助人才尽快度过“水土不服”的阶段。应考虑到他们各自的背景差异,对于引进人才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率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积极避免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简化行政流程,更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制度,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尤其针对海外归国人才,通过加强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用未来事业发展的激情感染他们,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让他们真切拥抱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高校应该将引进人才与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结合起来,将拟聘学科岗位面向校内外开放,公开竞聘,自我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有效地拓展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鼓励现有优秀青年教师向人才特区流动,形成人才成长和流动并行不悖的良好生态。

三、抓住创新港建设契机,实行“一校两制”,打造人才特区

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之所以成功是得益于当时起步于基础为零的一个渔村。俗话说得好,“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深圳从一开始就着眼建立市场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桎梏。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创新港的建设也正是一张“白纸”,我们何不以此为契机,在创新港构建全新的人事机制,实行“一校两制”,建立人才特区,以此网罗全球人才,汇聚一流科研人才,这可能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学校应当以创新港为平台,在这张白纸上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努力谋划将西部创新港打造成人才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亮点,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把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原有队伍中进行改革非常困难,实行“一校两制”后,创新港的经验

可在原有队伍中稳步推广,逐步实现全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创新港的经验还可作为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一流大学管理构架的示范。

四、抓住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大力吸引海外人才

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我国迎来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我校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在同类高校中长期处于劣势,加之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教师补充困难情况严重,更应该在“双一流”建设全面铺开的崭新历史阶段,抓紧机遇弯道超车,在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占领一席之地。

五、以点带面促进全面改革,早日建成一流大学

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高端人才对高校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知名学者及科研团队带来的“人才高峰”和“人才高原”效应会对优秀生源、科研资源及社会资源产生强大的汇聚作用。

学校应将人才特区的先进做法以及给人才的额外优惠政策待遇,作为激发校内现有人才科研潜力的有效手段,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校本部所有教师。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打破现有人事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树立和着力完善在人才引进、评价、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引智体系,吸引校内外人才不断进驻特

区,推动学校尽快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

篇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等院校机关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大机关党委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机关党建,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职工活力创造力,提高服务师生员工水平,推动一流大学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干部党员政治站位。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校党委中心组带头将传达学习中央会议、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分党委建立健全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各部门每周定期安排集体学习,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全体党员和干部锤炼思想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龙头”把牢把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组织参加党风廉政教育大会、观看廉政教育纪录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加强干部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党员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新使命推动新实践。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目标都需要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时有能力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校党委出台的关于解决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若干意见,紧扣学校改革与发展主线,组织干部参加网络培训、周末专题培训、

实地培训等,鼓励监督干部每学期完成必读书目学习,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选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历史、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岗位职责、政策制度、程序纪律、公文写作;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交流能力与水平。积极开展“‘两学一做’知识竞赛”“机关部处菁英团队擂台赛”“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团队”等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召开机关部处长论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专题交流研讨,促进机关干部职工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狠抓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率水平。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目前学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校领导班子带头《约法十则》,为全校树立了榜样。机关作为学校对内对外管理服务的窗口,“改进工作作风,做好两个服务(服务基层,服务师生员工)”是现阶段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常抓”与“抓长”相结合。“常抓”,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强化监督,对各部门执行落实“首接负责制”“三强化,两服务”《**交通大学机关与直属单位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投诉受理;组织开展“优质服务窗口”“优秀工作流程”评选;开展“机关百名干部下基层”挂职服务,激励和引领机关部门和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深入基层,创新举措,提高水平。“抓长”,将作风建设成效与各部门考核相挂钩,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结合实地走访调

研、监督员评议、网络在线评议等多种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对各单位工作作风的评价监督信息与数据,考核检查结果将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夯实党建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鼓励指导各党支部“勇担当、抓落实”,结合机关实际,健全组织,配齐班子,要求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按照校党委安排部署,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工作等3条主线开展好组织生活。落实《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十条意见》,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主题党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注重从机关青年骨干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在校党委常委定期参加基层师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带领下,制定完善分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定期参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会等,指导各支部突出增强“四个意识”,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建,激励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党员原原本本学好党的十九大会议公报,组织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