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例

初中生物课例
初中生物课例

初中生物课例《激素调节》课堂观察报告

背景

任课教师:刘丽娟,教龄8年,中学一级教师,有多年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能力强。

教学主题:激素调节

观察教师:育华中学生物组教师

观察主题: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活动背景:我校生物教研组作为邯郸市生物学科教研活动基地,参与了课题《新课堂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已进入

课堂实践阶段。本次活动通过教师问题设计和学生理答两个角度进行

课堂跟踪观察,通过观察分析能更好开展课题研究。

课后会议:2013年5月27日,下午第三节课

一、刘丽娟老师课后反思

这节课与我的预想还是有差距的,因为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探究激素作用的实验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从叫教学水平设置方面来讲,对于初一的学生自己完成设计实验,不容易设计出来,所以前面进行的铺垫,交代了很多,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还是较难,目标定得有点高。并且每个环节的设计缺少趣味性,逻辑推理性太强,环环相扣,断掉一个环节,整个似乎都会脱节,这对于初一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不相符的。

“问题设置”在这节课可以说是很多,问题问的也较深,而且可能问题的呈现方式及问法不够通俗易懂,用词不当,以至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感觉很失败。刚开始抱怨学生不配合,仔细反思,其实想想,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应该多从自己什么上找毛病,一节失败的课可以找出很多个理由,但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应该多反思自己的不足。

每个老师在讲台上就是一个演员,要有丰富的表情,贴切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感召每一位学生,照顾到每位学生,这却是我的弱项,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感召力做的不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将枯燥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呈现,寓教于乐。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1.观察者韩亚丽汇报

教师理答的方式观察表

量表设计:韩亚丽

观察教师:韩亚丽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提问

研究问题:教师理答的手段、方式及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意义

刘老师这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较清晰,在教学进程中提出的问题层次清楚,由简单的识记、理解逐步到分析、综合层次,循序渐进。体现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完整。但教师理答中,有些问题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学生没来得及思考教师便给出了答案,没有达到提问的效果,而且在评价学生回答时,

较少运用表扬欣赏的手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有时教师表扬和欣赏的语言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2.观察者玉翠芬汇报

我是从“学生理答问题情况”方面观察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记录如下:

我共收集了学生14次理答,获得问题答案的途径:通过看书获得答案占14.3%,独立思考获得答案占28.6%,教师讲解获得答案占42.9%,学生总结获得答案占7.1%,教师提示获得答案占7.1%。问题解决达成度检测方式有5种,其中学生单独回答57.1%,集体回答7.1%,练习7.1%,测试7.1%,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7.1%,无回答14.3%。获得问题途径和检测方式多样,说明学生利用资源和思维的水平比较高。

我重点从教学的两个环节进行说明。一自主学习,学生对于“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学生出现了一次无应答,主要时间不足,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进而导致下一问题“内分泌腺有何特点”也出现了无应答现象。二合作探究,“以甲状腺激素为例,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设计实验”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比较积极,有三位同学对该问题进学了回答,回答得非常有条理,并且思路清晰,都注意到实验设计的两个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科学的实验思维,这与之前生物实验的学习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本节课的实验设计非常严谨,问题层次性明确,有深度,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时间太紧,学生思考时间不充足。

3.观察者赵燕汇报

我报告的是关于<<激素调节>>学生理答问题的情况:

(1)学生获得问题答案途径:教师的提问问题中,越有3/5是学生通过A

看书自学获得答案,1/5是B独立思考获得,其余的问题分别是通过C教师讲解,D合作交流来获得。总体感觉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多,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较少。

建议:在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选项中可以加入一项G储备知识。

(2)问题解决达成度检测方式:大部分都是A学生单独回答,仅有一个问题是通过C练习的方式。而集体回答和测试基本没有。建议小组回答问题时每位成员都与参与,可以将小组合作问题设置成问题串的形式。

建议:该栏选项中可否加入一项F小组回答.

(3)建议:加入理答状况一栏:A全面而准确B准确C不准确D其他

(4) 本节课教师设计严谨而有深度,特别是让学生在常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试着再加一步使实验更加严谨,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和较高的教学目标定位.如果教师能够提示学生这种设计的思路是逆向思考,可能可以更快的引导启发学生.

4.观察者贾俊伟汇报

生物组学生理答问题情况观察量表

5.观察者王红慧汇报

我是从“学生理答问题情况”来观察问题解决达成情况的,主要按下面的分类来进行观察记录:获得问题答案的途径指学生回答问题的依据;问题检测方式指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具体观察细节见下表:

这节课刘老师是站在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思维角度来设置教学问题的,所以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其中在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中教师讲解较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到独立思考,所以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较多(达60%以上),而单独回答的较少(达30%)。这一环节问题比较琐碎,建议将多个小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一起给出,以减少教师的反复提问。在第三环节“合作探究”中,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相对比较丰富,有看书自学,有独立思考,有教师讲解,有合作交流,对问题解决的达成度以学生单独回答为主(占到100%),似乎没有体现出小组合作探究的意义。因此我建议将给环节中较难的问题分层次,以小问题呈现,让学生或以组为单位回答,或以组内派代表回答,其他组员补充回答,让整个班级的小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6.观察者孙芙蓉汇报

生物组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7.观察者暴莎莎汇报

生物组教师有效提问观察量表

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经过全组教师商议形成以下结论:

1.通过创设逻辑性强、层次丰富的问题很好的引导学生,喂学习目标达成提供较大帮助。

2.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刘老师先利用科学家研究生长素的案例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再由学生利用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实验设计,较好的突破重、难点。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给学生知识,不如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通过教育真正应该获得的。

3.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得较好。本节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刘老师通过三种激素的学习,分别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

4.本节课教学内容过多,导致教学中多次出现不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教师急于给出答案,并不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问题设计应更符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避免出现较多文字性的内容,而应以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件通知

2011年11月19日,我非常荣幸地观摩了安徽省初中生物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两天的时间,有20多位来自我省不同地区的生物教师,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我觉得收获很多。

安庆市第七中学承办了这次比赛活动。比赛分为上课和说课两个环节。上课环节有十一位老师,我听了其中的六位。各位老师精彩的课堂亮点频发,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就几位老师上课的特点,我做了一下总结:

第一、导课

导课是一节课很能出彩的部分,精彩而有效的导课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便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这次展示的几位老师在导课的设计上,引人入胜,紧扣课题,十分精彩。合肥市50中的闵静老师,运用世博会英国馆的种子圣殿的图片进行导入,并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使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种子植物的兴趣。芜湖市的翟裴玲老师,通过展示在当地购买的食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食品和哪些微生物有关,培养了学生善于分析的能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安庆潘春燕老师,在进行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教学时,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跟致病细菌有关的新闻报道,从而引出课题,与本课的主旨关系紧密。

第二、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都必然产生和谐与魅力,课堂教学语言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直接,其影响和感染力也非常突出。语言是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最直观的信息,不论是肢体语言,还是口头语言。本次优质课的各位老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学习。每位教师都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并非是掌控一切的指挥官。在课堂的实验、讨论中,教师都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探讨,倾听他们的声音。闵静老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是其课堂最大的亮点之一。她始终面带微笑,用富有感情的声音、亲和的仪态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于学生回答能给予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学生喜爱、尊重这样的老师,喜爱这种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他们能够充分得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芜湖的翟老师,语言极富感染力,很有激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位老师的语言有些随便,出现了“人死了,没钱了”之类的语言,给人以消极的感受,不利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培养。

第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在的课堂中运用的越来越多。本次比赛,所有的老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手段。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中加入了丰富的图片资料,还有实验指导等内容。这种处理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大多数教师使用了实物展示台,这种设备的好处在于能够将学生的作品、实验材料等展示在大屏幕上,有很强的直观性,效果很好。但是不同教师对于实物展示台的使用情况不一,有些老师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如他所展示的仅仅是学案上的练习题,这就没有充分利用好实物展示台。

有几位老师的视频用的恰到好处,如闵静老师播放了喷瓜果实弹射种子的视频,一种超大型的豆荚依靠水力来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叹为观止。

第四、重难点突破方面

本次比赛,教师都能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每位老师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将生物体复杂的结构和生命现象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种子的结构,怎么才能让学生记住“子叶、胚根、胚芽、胚轴”等重要结构呢,几位教师都采取了实验的办法,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类种子分发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解剖、观察的方法,再在实验的时候,观察评价学生的表现,帮学生解决操作上的问题。这样,学生亲手解剖,亲眼所见,就能加深印象。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是难点,可能由于临时抽到这一课,没有办法准备材料,两位老师都是直接灌输,没有实物,也没有视频,略显生硬,学生机械记忆,效果不是很好。这里,最好要提前一段时间培养种子,用种子萌发的各个阶段加以比较,学生自己观察就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有部分教师还运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材料,大家在观看的时候,都兴奋不已,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这不仅有效突破了重难点,也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良好激发。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部分是难点,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动画片,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分析为什么“我们死后,尸体会变成草”。学生回答很完美,教师适时点拨,辅助板书,分析出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另外一位老师提出问题“细菌危害生物体,我们把自然界的细菌全部消灭掉好不好?”然后,出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作用示意图,提出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学生在学案上画出物质循环的路径。这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如果学生程度较好,教师引导得当,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教材的处理上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观的转变,即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本次优质课评比,闵静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相当成功,她之前阅读了大量

的国内外文献,课前专门到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拍摄了公园、校园等地典型的植物图片,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果实、种子。她自己的眼界开阔了,就能够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将更生活的东西与教材的理论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她在课堂上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我们听到的不再是重复强调定义多么重要,不再是原理的灌输,不再是将教材的内容都强加在学生身上,她考虑到单纯的知识没有办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加筹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得形成关爱大自然的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次安庆之行,我受益匪浅。只要平时勤学习、勤思考、善反思,我们都能够迅速成长起来,站在全省甚至是全国优质课大赛的舞台上。

2004年11月9日—11日在济南长清举行了全省生物优质课评比,这是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全省优质课评选,自然吸引了众多同行观摩。纵观所听的16节课,孰好孰非?叶澜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来评价。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从初级意义来说,绝大多数课达到了扎实的初级意义,即学到东西,只有极少数课由于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内容和方法,而没有达到初级意义。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是这样做的:“说探究,未探究,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把手教,学生照搬做”。在对探究实验《植物的呼吸需要氧》及植物的其它器官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知识点的处理中,教师包办实验过程,学生活动质量不高,思维缺乏深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情感教育生硬。上述现象造成这样的结果:“看学生,真不累,跟着做,跟着说,要问收获有多少,不敢说。”

从中级意义——锻炼能力来说,大多数课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体现了学生能力培养。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一定转变,认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结果。本次省优质课有两个课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光合作用》一课中,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处理上,几位教师重视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还要动脑(以往,有些教师认为实验是验证性的,让学生严格按步骤操作就行了,至于为什么按这些步骤去做,没有留给学生质疑和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或让学生针对实验方法和步骤提出质疑问题。例如青岛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做完实验后,让学生针对实验装置、步骤等方面提出质疑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为什么要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酒精为什么变成绿色?为什么要滴加碘液?叶绿素为什么能溶于酒精?”等有质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淄博赵老师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设计上则匠心独运,学生做完某一实验步骤后,他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步骤、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揭示知识本质与规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他提出“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这个问题后,甲生答“通过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乙生答:“遮光的目的是避免阳光照射。”不难看出,甲生思维深度高于乙生。他紧跟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两片叶来进行实验,而用一片叶呢?”生答“一片叶的各种条件相同,能更好证明实验结论,如果是两片叶的话,这两片叶有不同之处,不如一片叶能说明问题。”学生的回答反映他已透彻理解对照实验的方法,也说明其思考比较深

入,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又如在让小组回答实验现象时,有一组的实验现象是叶片全部变蓝,赵老师说这个叶片并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植株为什么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实验实质,此处设计巧妙,突出了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和培养。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几位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与上述两位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言,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师屈指可数,他们能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合作、质疑等)转化为具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利用自身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调动其情感,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被知识吸引,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意识不到还有许多听课的教师,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就第一方面来说,有些参评教师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节课实验教学突出,大部分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实验器材,力求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有些课效率不高,教师注意了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忽视学生参与的质量。具体表现是:当有一组出现实验现象时,教师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行讨论分析,其它组的实验结果怎样,教师往往用一句“其它组是不是和这组一样啊!”带过。甚至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一些突发事件(酒精燃烧)或错误操作(叶片放到清水中进行加热)未能及时发现或予以纠正。回答问题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这反映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他关注的是优生和学习结果,忽视的是中等生、学困生和学习过程。相反有几位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现象,都尽可能地予以关注,并给每组以讨论分析发言的机会,个别组实验慢一些,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由于大多数学生被予以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比较高。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那些课堂整合度和延展度比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充实而有内容。我理解的整合度是: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延展度是: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恰当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课题中,有些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过程、意义的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突出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将课堂延伸到生产生活中,从而使知识鲜活生动,体现STS教育理念,成功的做法如下:(1)在《光合作用》一课开始,有位老师设疑“2003年正值水稻灌浆期,临沂阴雨天连续20天之久,结果造成水稻减产,这是为什么?”,在课尾,让学生联系上述生产实际分析光合作用意义。(2)某位教师通过将森林比喻为大自然的氧吧、出示金色麦田丰收景象的图片,突出光合作用对人类的意义。(3)在《呼吸作用》一课结尾,一位教师结合课件提出水果应怎样贮存?农民为什么昏死在菜窖中?为取暖菜农晚上到塑料大棚睡觉,对不对?卧室放花,对不对?清晨到森林锻炼,对不对?用瓷盆养花对不对?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既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有几位教师过于追求预先教学程序的落实,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当这些因素出现时,要么糊弄过去,要么自问自答。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几位教师在证明植物呼吸消耗氧气的实验中,由于煮熟种子未经消毒,结果往盛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集气瓶里放入燃烧的蜡烛时,蜡烛均熄灭。一位教师就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再继续探究一带而过,另一位教师就以装置可能混淆遮掩过去。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困惑依旧是困惑,未能得以有效解决。

还有的教师,按预设的教法教学,实验时学生规规矩矩,讨论分析,也很到位,表面上看,教与学的效果都很好,但听课老师总觉有问题,问题出在学生掌握的“太好”,没有困惑,这不免让人生疑,课前师生是不是“交流”了。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课,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少,教师至少要做相应知识铺垫,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但有时,学生实验还未做,教师就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滴加碘液啊?”“叶片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啊?”等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一步到位,极少有思维障碍,其实初一学生很难达到上述状态,这只能说明课有水分了。与上述情况相反,有几位教师的课很有活力,其表现是:有智慧的交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时层层论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开放度大了,不确定因素多了,他们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巧妙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不断迸发思维火花,教学过程不时呈现生机。这样的课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给人以丰实的感觉。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在近几年的各种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中,很多教师觉得有些课确实不错,但要照搬却困难重重,除了教学观念及行为转变不够外,还与有些课因教学手段、器材的原因,在常态下上不了有关。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一位老师运用一种高精仪器,测试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两个暖水瓶里的温度,这位老师为什么不使常见的温度计,而非要用这种高精仪器呢?我想,还是想出点新意吧!而课堂的新意却不仅仅是靠先进器材达到的。在教学条件手段不具备的学校,应怎样来上好这两节课呢?除了观念和行为要转变,教师还要利用身边常见的瓶瓶罐罐对教材上的实验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这一方面来说,参评课也能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另一方面,作为参评教师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确实不易。一些参赛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关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反应,人的精力有限,关注他们多,关注学生自然就会少,进而影响了教学过程和效果,例如:在有些课的学生实验中,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坐在评委前一排的学生,生怕他们操作不当,出现差错。这样一来又怎能胸怀全体学生,达到师生智慧碰撞,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呢?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在几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的课中,多多少少都有缺憾。例如青岛林老师的课如果能更好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会更好。淄博赵老师的课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思维活跃的学生不够多,关注全体还不太够,个别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思维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泰安梁老师的课如果在某些教学片段上语言再精炼些,联系生产生活再紧密一些会更好。

叶澜老师提出的扎实、充实、丰充、平实、真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上好一节课,为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妨以叶澜老师的五实为标准,扎扎实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慢慢研修,细细品味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观课报告

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讲课视频和有关材料,每一位老师都有亮点,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每一位老师都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提醒自己在教学中改进。六位老师的讲课各有千秋,我接下来谈一谈楮夫晔老师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这一课。

1.视频导入。中学生卖肾买苹果手机,引出肾的作用。视频导入,联系社会,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回首。复习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知识,利用呼吸作用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出排泄的概念。利用幻灯片准确、简练的的把有关知识用图示呈现出来,体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小练习。学习完排泄概念后,紧接着引出排遗的概念,利用小练习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讲解过程中引出泌尿系统的组成,恰到好处。

4.课本为本,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泌尿系统组成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师生互动,气氛和谐。

5.合作探究,互助学习。肾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看课本,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6.实物展示,检验效果。让学生观察猪肾,引导学生观察肾的气味,颜色,结构,回答有关问题,讲解有关知识,检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因为有实物,该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7.讨论探究,学生板书。肾单位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板书,体现学习效果,板书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醒学生注意生物学术语的书写准确。

8.小组讨论,重点讲解。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重点讲解,幻灯片呈现有关内容,形象,直观,前后设计合理,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9.动动手。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老师的准备充分,提示到位,多数学生能动手完成,动手过程中,理解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当堂达标。及时练习,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查缺补漏。

11.温馨提示。提示学生多喝水,及时排尿。学以致用,服务生活,关爱学生。

以上是我在观课过程中学习到的一些东西。我认为楮老师的这节课非常精彩,准备充分,有视频,有实物,有观察,有动手,有看书,有讨论,有展示,设计合理,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引导适时到位,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如果说哪个地方还有待改进,我认为教态略显严肃,语言稍欠激情。

有感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申玉洁

观看了袁立红老师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堂课,我受益匪浅。袁老师的这节课无论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把握、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整个过程下来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明确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体现,看后深受启示。下面我就从教学环节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导语异彩纷呈,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教师的讲课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袁老师导入新课以学生刚刚经历过的事件入手:我听到铃声说上课;班长听到我说上课喊起立;你们听到班长喊起立就站起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得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新授部分袁老师出示反射的概念,并对反射的概念做出解读,从概念中找出完成反射的条件。对于膝跳反射的实验,袁老师首先出示膝跳反射的目的要求,并对其中关键进行说明。然后指导学生两人合作完成膝跳反射实验。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解答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反射的理解,并引出反射弧的概念。

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得出反射弧的结构。利用大屏幕展示,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教师补充讲解,学生理解记忆。

反射的种类袁老师是通过引导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区分引出的。出示小孩避雨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反射的两种类型。

最后是课堂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接着进行了随堂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评价

整体感觉袁老师的这节课应该是比较常规的一堂课,教学环节齐全,过程熟练自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可以。感觉新意略少些,整体设计中对于引导的部分设计不够,过渡环节更是缺少独特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相对简单单一。复习部分只是通过知识框架展示,师问生答,形式单一。导入部分设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贴切而生动。新授部分主要通过讲授、实验、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引导上缺少动态、直观生动的引领,对于学

生思维深度的启发不够。小结练习部分处理可以,只是最后缺少对本节课的升华。

环节评价:

1、开课部分进行的复习替代了前置学习的设置。建议今后教学中加入前置学习的设置。有效的前置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初步认识,便于课堂的顺利进行。

2、导入新课以学生刚刚经历过的事件入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导入新课自然,贴切,也比较生动。

3、对于反射概念的处理几乎相当于输灌式教学,建议通过动态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更好些。膝跳反射的实验设计不错,

只是实验后的展示和反馈不足。小组合作通过问题引导进行,小组合作任务明确,但没有明确分工;能做到兵教兵,讨论气氛比较热烈。展示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点评,问题得不到深化和纠正。教师能做到个别指导,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反射弧的处理有些简单,确实直观动态的演示和引导,不易引发学生抽象的理解。

4、出示小孩避雨的图片把反射分为两种。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孩避雨的反射过程。

本次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建议通过一些活动或者动态视频等引导学生理解效果更好。

观后反思

通过这次观评课,对照自己平时的教学,深深体会到:

1、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教学中要做到大胆放手,不能包办代替,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做领路人、指导者。

2、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学生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更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课前要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设计新课的导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完善我的课堂,根据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刘老师这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较清晰,在教学进程中提出的问题层次清楚,由简单的识记、理解逐步到分析、综合层次,循序渐进。体现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完整。但教师理答中,有些问题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学生没来得及思考教师便给出了答案,没有达到提问的效果,而且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较少运用表扬欣赏的手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有时教师表扬和欣赏的语言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2.观察者玉翠芬汇报

我是从“学生理答问题情况”方面观察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记录如下:

我共收集了学生14次理答,获得问题答案的途径:通过看书获得答案占14.3%,独立思考获得答案占28.6%,教师讲解获得答案占42.9%,学生总结获得答案占7.1%,教师提示获得答案占7.1%。问题解决达成度检测方式有5种,其中学生单独回答57.1%,集体回答7.1%,练习7.1%,测试7.1%,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7.1%,无回答14.3%。获得问题途径和检测方式多样,说明学生利用资源和思维的水平比较高。

我重点从教学的两个环节进行说明。一自主学习,学生对于“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学生出现了一次无应答,主要时间不足,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进而导致下一问题“内分泌腺有何特点”也出现了无应答现象。二合作探究,“以甲状腺激素为例,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设计实验”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比较积极,有三位同学对该问题进学了回答,回答得非常有条理,并且思路清晰,都注意到实验设计的两个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科学的实验思维,这与之前生物实验的学习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本节课的实验设计非常严谨,问题层次性明确,有深度,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时间太紧,学生思考时间不充足。

3.观察者赵燕汇报

我报告的是关于<<激素调节>>学生理答问题的情况:

(1)学生获得问题答案途径:教师的提问问题中,越有3/5是学生通过A

看书自学获得答案,1/5是B独立思考获得,其余的问题分别是通过C教师讲解,D合作交流来获得。总体感觉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多,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较少。

建议:在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选项中可以加入一项G储备知识。

(2)问题解决达成度检测方式:大部分都是A学生单独回答,仅有一个问题是通过C练习的方式。而集体回答和测试基本没有。建议小组回答问题时每位成员都与参与,可以将小组合作问题设置成问题串的形式。

建议:该栏选项中可否加入一项F小组回答.

(3)建议:加入理答状况一栏:A全面而准确B准确C不准确D其他

(4) 本节课教师设计严谨而有深度,特别是让学生在常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试着再加一步使实验更加严谨,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和较高的教学目标定位.如果教师能够提示学生这种设计的思路是逆向思考,可能可以更快的引导启发学生.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观的转变,即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本次优质课评比,闵静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相当成功,她之前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课前专门到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拍摄了公园、校园等地典型的植物图片,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果实、种子。她自己的眼界开阔了,就能够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将更生活的东西与教材的理论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她在课堂上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我们听到的不再是重复强调定义多么重要,不再是原理的灌输,不再是将教材的内容都强加在学生身上,她考虑到单纯的知识没有办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加筹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得形成关爱大自然的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在的课堂中运用的越来越多。本次比赛,所有的老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手段。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中加入了丰富的图片资料,还有实验指导等内容。这种处理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大多数教师使用了实物展示台,这种设备的好处在于能够将学生的作品、实验材料等展示在大屏幕上,有很强的直观性,效果很好。但是不同教师对于实物展示台的使用情况不一,有些老师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如他所展示的仅仅是学案上的练习题,这就没有充分利用好实物展示台。

有几位老师的视频用的恰到好处,如闵静老师播放了喷瓜果实弹射种子的视频,一种超大型的豆荚依靠水力来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叹为观止。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供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2020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2020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2020年10月19日20日,在XX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与刘银华老师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020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聆听各位专家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科研的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课怎样上?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研讨会邀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牵头人刘恩山教授作《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介绍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特点,教学评价研究院胡兴昌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介绍。 这一次的高中课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落实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关于生命观念,刘教授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不同水平概念教学的保质期不同。教材通过数十个生物学术语、概念如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等来形成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彩,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个生物学观点,最终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要牢记我们所讲的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要服务于学生长久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最终达成生

命观念的素养培养。 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尤为珍贵。通过教材的范例,帮助学生提升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标准、应用逻辑、权衡事实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准绳,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科学思维的学科要求,达成学生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习惯,让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成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 关于科学探究,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坚持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责任,刘教授指出我们并不为社会责任而教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渗透在生物课程之中的,将不断渗透的生物学观念作为学生考察和思考社会科学议题的视角和立场,用生物学的规律进行判断、作出决策。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赵占良教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思路。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实现从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想、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例举具体的章节变动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讨会安排了《细胞学说》、《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其他植物激素》三节公开课与专家点评,展现了当今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围绕新要求展开工作而最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长期中学苏燕梅 有些学生感到生物很难学,怎样让学生愿意学生物、学好生物。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把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讲授"发酵技术"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提前安排学生到酒厂参观酿酒车间,学生们兴趣高,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发酵技术"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生物课本里学到的内容,自己回家制作一份酸泡菜,请父母做出评价。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用这样的情绪去进行学习,怎么会不使他们劲头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呢! 总之,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生活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柏玉娟2011.1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

高中生物学课堂提问案例分析.doc

高中生物学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措施,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但是存在影响课堂有效提问的诸多问题,比如问题设置,提问方式,应答时间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提问的有效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窥一斑而见一豹,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问题设置;应答时间;案例分析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和推动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本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很多时候,这些互动交流是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的,所以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生物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将生物学课堂设置成“问题”的课堂,能体现学科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原理,建立完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而且能有效避免教师“一堂言”,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更好实施因材施教。本文通过生物学教学实例及其分析,探索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案例及分析 案例1 “减数分裂”教学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是理解和掌握遗传两大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教师:我们在必修1已经学过了有丝分裂,请问细胞经过n 次分裂后,能形成多少个细胞?细菌进行n次分裂生殖后,细菌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它们的起始数量多少? 分析: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思考了,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说明教师提问不够准确,问题表达条件不充分。应更正为,能不能根据你的计算推导出表达分裂n次后细胞或细菌数量通式?用a表示起始数目。 教师: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也是进行有丝分裂? 分析:教师以学生已学的知识来导课,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第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学过且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回答起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对”抑或“不对”,教师在设置这类问题时,要尽量少用或避免以这类问题为主干,体现不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教师:如果产生两性生殖细胞也是通过有丝分裂,以人为例,那么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条数分别为多少?受精作用后,形成的体细胞染色体条数又是多少? 学生:精子和卵细胞都为46条,体细胞92条。 分析: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能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学生回答出答案后,感觉到答案不对,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广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

关于初中生物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学中的最新看法

关于初中生物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学中的最新看法 生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初中生物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初中学生所学的课程都是基础课,必须学好,因为这会给以后的学习大好基础。生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来源是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生物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抽象知识,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各们学科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教学任务都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比较笼统和一般,对选择教学方法仅具有方向意义而无直接意义。生物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向学生准确无误的传授生物学知识。除了用直观教具等手段以外,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讲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更是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的得出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实验事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只有重视实验,做好每一个实验,才能使生物教授获得成功,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自身边上的事实,才能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初中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生理三大块,主要是从宏观角度介绍各大类植物,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人体的几大系统,初中生物则从微观角度研究生物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等内容,如果从整个生物学层面上看,初中生物是研究具体生物体(植物,动物,人体。)的,而高中生物是研究抽象的生物的现象,生物规律。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一同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初中生物课的基本特点: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本身即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们每天都会接触许多动物和植物及生理部分的内容,如关于消化,呼吸,泌尿等八大系统的知识以及遗传,生物技术,生态等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随时雨实际相联系。 教授依赖直观教具。生物课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就是教师结合大量的实物,标本,挂图,图片,模型或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教具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具的展示相结合,浑然一体。教师要借助这些直观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的理解、 适于探究式教学。生物课课堂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是学生进入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生物课中占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专门的实验课并不多,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很少,许多理论知识是靠挂图,录像等手段讲授的,再加上许多实验消耗时较长,再课堂上临时做来不及。可以把学生按不同的能力,兴趣组成小组,给他们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在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面向高二学生 2、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 3、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从陆地、水中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教材在最后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群,昆虫又是本类中最多的种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昆虫》一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蝗虫的形态结构既体现昆虫类的特征,又体现节肢动物的特征,因此《昆虫》一节是第11章的重点,又是学好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本节知识较为零散,但是许多知识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多媒体投影与指导阅读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迅速寻找答案,寻找重点和疑难点。这样,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观察思维法。即观察现象,探究本质。在教学中,我多处指导学生对标本、模型和挂图等进行有序观察,并结合观察启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观察使学生看到了什么?思维,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观察和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讨论、谈话等有机结合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加强了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习动因。学生在学习中,眼、耳、口、手、脑并用。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操作、分析思维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对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我认真读了课标“课程性质”解读,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通过教学,使生物学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 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要在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后,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有:强调了本学科的科学课程属性,但未指出它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的属性。 还应该认识到生物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性质,即生物学科的独特性学科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其科学属性和学 科特殊性两个方面。 生物学的进化思想不仅体现在进化论的内容中,还体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研究中。 生态学思想也如是。如将人体的细胞作为主体,细胞外液特别是组织液就是它的`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人体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进化思想与生态学思想纵横交错,浑然。 案例: 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1.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地球上生命起源?”展开讨论。这个 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

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2.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应该注重在智育方面,如认知:认识生命世界,以及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关系;了解自身。 第二,思维方式采用了讨论,不仅训练学生的形式逻辑 思维,在辩证思维、整体式思维(如生态学思维)、复杂性思维等方面更具有独到的价值。 第三还要注意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如分析和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因而,注重生物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学科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课程性质及其育人价值。中学生物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育 人素材,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整体把握。 让我们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充分彰显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

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2005年始,我县八年级地理、生物开始正式成为2006届初中毕业生的中考学科,此举给长期处于弱势的生物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也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新形势下生物学教学及复习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日常教学 ⒈正确分析现状,思想认识到位 由于以往生物不是中考考试学科,在高考中地位也有所降低,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受重视,这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我毕业以来一直农村中学工作,这方面深有体会。现在生物被列为中考的等级科目,情况大有改观。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人不重视生物学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不太了解中考改革的家长,由此而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 对于这一现状,作为教师能作的是:首先,生物教师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认真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次,向刚开始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新生介绍中考的改革情况,对八年级学生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说清楚生物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及作用,让学生去告诉家长相关的规定,至少让他们因为考试而认真学习生物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对生物学科重视,则大部分学生也会比较重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重视自己任教的学科,那么会重视生物学的学生也就聊聊无几,有的话也就是几个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注意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不让学生感到你对生物课的懈怠。 ⒉重视实验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生物学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物课堂不该是“几根粉笔一本书”的模式。学校、教师应创造条件来完成初中阶段几个重要的实验教学,如显微镜操作,一些较易完成的探究实验;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完成的实验则尽量用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或模拟实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生物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生物学知识借助动画、录像就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讲清楚的东西,如尿的形成、细胞分裂等。恰当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生物学的课堂结构,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忽视,基础应当夯实。 新课程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教材,知识结构被弱化了,基本打破了原有生物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只盯着考纲,考什么讲什么,考纲不要求的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可能会导致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荡然无存。这样可能会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考考查的内容,或许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于上高中的学生的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初中生物教学研讨会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2014年伊旗生物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生物组白丽芳 2014年12月1日,学校委派我及我校生物老师参加了伊旗生物中考研讨会,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半天的学习,我对今年的命题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这次会议首先由伊旗二中李强老师分析了近三年生物中考试题具体情况以及面临的具 体问题,并分析了试卷结构以及考试的方向,分析了近三年中考试卷的特点及考试情况和2012年中考考纲的一些变化,;然后介绍了复习方法和复习策略,最后由伊旗一中张丽娜老师做了教材分析和经验交流。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一、李强老师首先对近三年的生物中考进行回顾,对中考生物试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概念模糊不清;审题草率,审题能力欠缺;对生物学专用术语掌握得较差、书写不规范等。然后对三年生物中考的范围进行了解读以及说明了命题的思路。李强老师分析了生物参加水平考试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确实,生物近几年才开始参加中考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老师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想到适宜的方法。 其次,李老师介绍了《初中生物学考试说明》这本书以及考试的范围: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考试形式为闭卷。介绍了试卷结构:易中难比例为7:2:1,试卷总体难度值为0.65。

最后,李老师总结了试卷的特点,难度不大,注重主干;拼盘式考题;图表试题;背景生动,联系实际。近年来注重大科学问题的考察。 二、张丽娜老师从生物的识图与知识点二者相结合,主要有四点:认图;说图;画图;想图。通过以上步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为指南把握2014年中考备考方向;明确考试目标,把握复习方向;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上好复习课的要领,建立高效复习模式;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突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解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内容新颖,同时还介绍了他的一些教学经验。 短短半天的研讨会,我感到受益匪浅,它让我初步了解到了今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今年中考命题的趋向、原则和依据;通过主讲教师的专题讲座以及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切磋,觉得自己在对生物学科加深理解的同时,还对中考备考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对自己的后一段时间的备考有一定的实际性的指导方向,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次研讨会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理清了复习的思路,初中生物总复习内容多,题型又不断的变化,几位主讲教师对中考题型及内容的分析,明确了中考的范围,篇目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在总复习时制定详细明确的复习计划,复习思路。

初级中学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为学生揭开“性”的面纱 背景: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但在农村地区,性教育几乎为盲区,学生们的性知识几乎为零。为了打破禁忌,揭开“性”的面纱,让学生们以一颗平常心接受性知识,我决定增上一堂青春期性知识课。 案例: 大屏幕打出《青春寄语》:青春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度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在多媒体教室中,学生们正在交头接耳,讨论着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那些知识。当悦耳的铃声响过,我开始展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爱,你了解多少?性,你知道多少?”这几个特别“刺眼”的大字,学生们的脸上有的出现了错愕、尴尬的表情,而且从学生的眼中我还读出了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产生了戒备心理。他们的反映我都看在眼里,也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那么直接的帮他们把现在心里最想解决的问题摆了出来。接着,一组图片展示了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掀开小女孩的裙子;一对胖嘟嘟的男女儿童正抱在一起互相亲吻。由于图片非常的可爱、有趣,同学中开始爆发出一串串的笑声。 “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 的?”“我掀她的裙子只是好奇!我认为裙子下面藏了糖果!”“我亲她

只是觉得她长的很可爱!”班上两个表现欲特别强的小男生一边学着小男孩的神情一边解释道。全班都被逗得东倒西歪。看得出大家的尴尬、戒备心理都已经消除。“在你们眼中小男孩这些行为和性欲有没有关 系?”“没有!小孩子肯定不懂的!”于是我更进一步,问道:“如果画面换成成年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呢?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大家都笑而不答。过了许久,有人小声嘟哝着:“性行为!” “我们现在对性的理解有个误区,一谈到性就回避,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它,研究它、认识它!在这一环节里,我请同学们就性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交流。”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的挑战和孩子的反应令我始料未及。 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从为什么要阉割太监,到泰国的人妖是否为性变态;从同性恋是否遗传,到两性人原理……让你震惊于目前媒体的威力。虽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我原来的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尽己所能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观念。 果然,在经历了一轮问题大战之后,孩子们的提问直逼性交,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在关注着老师的反应。这时,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有一刻一定脸红了。虽然事先曾想到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一旦真的面对,我还是会有一些不自在。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却、躲闪。于是,我笑着告诉孩子们,性交是成人之间表达爱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完成的,性交的时候男性的阴茎会进入女性的阴道,并有射精行为产生。而强奸是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 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 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 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 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 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 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 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 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 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 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 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 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 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 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重点内容的确立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 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 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 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课改因学生而异---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施海闽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14年5月26日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Ⅱ)《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 三、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四、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 五、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 ①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②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③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④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①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 ②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 ①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 ②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六)某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个个个个 师答:6000除2……生(摇摇头):不懂。 %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 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生:略 六、教学反思: 5班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答。 ` 7班注重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班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 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 优点: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