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11-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11-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3-0042-04

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余 洁 唐 龙 潘秋玲

〔摘 要〕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汉长安城遗址区;非均衡性发展;遗址区治理〔中图分类号〕 F299.274.1;K878.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余 洁(1972—),女,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唐 龙(1972—),男,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所长;潘秋玲

(1969—),女,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Y05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E021S );国家文物局2006年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项目。〔收稿日期〕 2008-06-18〔修回日期〕 2008-08-10

一 问题的提出

汉长安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区西北郊,遗址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仅城垣内面积就达36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自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①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实行限制性保护措施,禁止在遗址区内兴建大型工业企业,目前遗址区的农业用地占60%以上。由于受遗产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的限制,遗址区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03年汉长安城遗址区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低于区外,而且也大大低于整个未央区的平均产值,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西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移及西(安)咸(阳)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趋势,遗址区周边都已成为高度

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处于城乡交错区的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下,文物遗址遭受破坏的状况目前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洛阳地区也存在类似汉长安城遗址区出现的文

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1]

。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得到社会受益群体的补偿和公共政策的优惠,建立遗产资源保护的内生机制,在遗产遗址区的保护和城市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

平衡,是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

,也是古老的旅游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外发展的非均衡性

本文选取汉长安城遗址区最重要的部分———汉

长安城城址区规划保护范围②

所受辖西安市未央区

 总第164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的三个街道办(未央宫街道办、汉城街道办、六村堡街道办)2003年至2005年的截面经济数据,对比分析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外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西安市未央区的三个街道办所辖110个行政村,包括未央宫街道办所辖25个,汉城街道办所辖42个,六村堡街道办所辖43个。其中全部被划入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保护范围的村落属未央宫街道办所辖16个,汉城街道办所辖22个,六村堡街道办所辖20个。也就是说,遗址区受土地用途管制的村落分别占未央宫街道办、汉城街道办、六村堡街道办的68%、55%和45%。

11区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区外

从表1可以看出,汉长安城遗址区占据未央区面积较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西安市平均水平。但是随着西安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未央区及其三个街道办经济增长迅速,这也预示着西安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对遗址区内的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

表1 遗址区内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元)年份西安市未央区

未央宫

街道办

汉 城

街道办

六村堡

街道办

2003年13341963674609664

2004年152942551147614421459

2005年158592824168016681677年均增长率9.1%87.8%66.4%76.5%67.3%

数据来源:未央区政府统计数据。

目前,国家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总体规划尚待批准,配套激励政策措施还没有实施③,而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在西安市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不明确,遗址区成了“被城市遗忘的角落”。遗址区外围周边地区的城郊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这与遗址区内的传统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遗址区内各利益主体,包括农户、村集体组织、街道办、区政府,经济发展的愿望都十分强烈。对于政府而言,G DP是考核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村集体组织和农户来说,经济发展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来自基层组织的经济冲动,极大地破坏了政府对该地区有关遗址保护的规制,重点遗址区和遗址区内的小型企业侵占了大量的文物保护用地④,遗址区内丰富的地上地下遗产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为破坏。

2.区内人均经济收入低于区外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两年来遗址区内外的人均收入水平显著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的差距很大。

表2 遗址区内外人均收入对比

未央宫街道办(25)汉城街道办(42)六村堡街道办(43)

城址区

内(17)

城址区

外(8)

城址区

内(22)

城址区

外(20)

城址区

内(20)

城址区

外(23) 2003年365740032744549231533838 2005年386771867843115271003687256

增长率 2.8%34%69%45%78%377%

数据来源:未央区政府统计数据。括号内的数据为所辖行政村的数目。

未央宫街道办所辖汉长安城城址区的行政村最多,占其所辖村庄的68%,遗址分布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其所辖城址区内外的经济增长速度最低。六村堡街道办所辖的汉长安城城址区外分布有西安市六村堡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以工业、商饮业、房地产业为主的经济收入占街道办经济总收入的86%。相对于未央宫街道办和汉城街道办,六村堡街道办所辖的村庄一部分位于汉长安城城址区的外围,另一部分位于西安市建城区内,村庄的经济发展受工业园区的影响较大,其所辖的汉长安城城址区内外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就城址区内外的经济增长差距来看,区外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区内。但是,也出现了新的征兆,如汉城街道办所辖的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增长速度高于区外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区内经济在政府管制的长期压抑下,正以各种方式突破管制,其发展的动力十分强烈。

3.区内居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区外以工业为主

从表3可以看出,各街道办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工业收入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六村堡街道办由于辖区内分布有六村堡工业园区,工业优势更为显著。而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农业收入占各街道办农业收入的绝大比例,尤其是遗存遗址最多最重要的未央宫街道办,农业收入占街道办农业收入的96.9%。从街道办所辖汉长安城城址区内外的经济收入构成来看,区内以农业和运输业收入为主,区外以工业和建筑业收入为主,这个特点在汉城和六村堡两个街道办表现得很典型。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街道办辖区内都存在街办企业,其中,六村堡工业园区(位于汉长安城城址区外)的工业收入占园区经济收入的9517%,而六村堡工业园区的经济收入占区外经济收入的9315%,汉城街办企业的工业收入占街道办经济收入的6313%,而汉城街办企业的经济收入占区外经济收入的87.4%。可见,在遗址区周边建立产业园区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未央宫街道办的经济收入来看,区内以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为主,而区外却以商饮服务业和运输业为主。这种异化表明虽然政

府的严格管制明确限制了工业和建筑业在区内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日益发展壮大的“隐性市场”[3],也更加剧了对遗址区的破坏。但由于区外的发展没有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产业扶持,所以区外经济大多以规模小、家庭分散经营的商饮服务业和运输业为主,整体经济水平较落后。

表3 遗址区内外居民收入结构对比(2006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收入

(比例)

工业收入

(比例)

商饮、服务业收入

(比例)

建筑业收入

(比例)

运输业收入

(比例)

未央宫街道办1104513896(3.5%)70112(63.5%)26845(24.3%)2450(2.2%)6890(6.2%)区内53264(48.2%)3776(96.9%)42990(61.3%)1421(5.3%)1451(59.2%)3527(51.2%)区外57367(51.9%)120(3.1%)27122(38.7%)25583(95.3%)999(40.8%)3363(48.8%)汉城街道办 119313.13036.4(2.5%)67840.6(56.9%)26853.8(22.5%)5216.5(4.4%)8508(7.1%)区内14546.86(12.2%)2130.9(71.2%)6095(9.0%)2017.8(7.5%)473(9.1%)1732(20.4%)区外104676.2(87.7%)905.5(29.8%)61745.6(91.0%)24833(92.5%)4743.5(90.9%)6776(79.6%)六村堡街道办1860466212(3.3%)159013(85.5%)13462(7.2%)4021(2.2%)1174(0.6%)区内13864(7.5%)2766(44.5%)5286(3.3%)4050(30.1%)220(5.5%)710(60.5%)区外170454(91.6%)3752(60.5%)153652(96.7%)9547(70.9%)3906(94.5%)513(43.7%) 数据来源:未央区政府统计数据。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遗址区内外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导致区内文物遗址保护用地不断遭到蚕食,基层组织和经济个体或明或暗地突破政府规制,遗产资源不断遭到人为破坏。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异化以遗址区区划界限为壑,形成了鲜明的社会生活反差,有人称之为“都市里的村庄”。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为的区划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

三 治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对策

11建立长期稳定的价值补偿机制

在城市规划中的遗址区周边要预留土地,为遗址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遗址区域景观环境的改善提升周边土地地价,利用土地级差收入来反哺遗址区,减轻财政压力。汉长安城遗址经过全面保护和环境整治后,可以成为人文与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并使周边可发展区成为宜居区域,提升可开发区域的房地产和其它商业开发的价值。为了补偿遗址区内的优良环境带给区外发展的正外部性效应,可借鉴国外的发展权补偿机制的经验,建立可开发区对受限制区的发展权补偿机制(区内损失区外补)[4]。在遗址区范围内划分绝对遗址区和可开发区,其中绝对遗址区具有较高的外部性收益,如古朴的汉代城郭、清新的绿地空间、高雅的人文环境等,可通过发展联结负担、发展权移转和土地入股权等方式得到来自可开发区受益范围的经济补偿(实物、货币),使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遗址区内居民与遗址区外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改善遗址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2.完善政府财税政策

在健全的公共财政体系中,财税政策一方面直接对遗址区的发展进行优惠或补贴,另一方面广泛吸纳国际基金、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国内各类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资金等,用于文物古迹的维修和修复及直接与之相关的专项工程的建设。在对汉长安城保护资金的投入上,政府每年应从预算中列支专项资金,其中,中央政府应承担三分之二,地方政府应承担三分之一;重点保护项目向上级文物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对于文物遗址区的保护性生产和投资,则争取通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性优惠,以鼓励社会公益性保护投入的增加,特别是民间资本对文保事业的投入;并建立汉长安城保护基金,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参与。

3.人口迁移的区外就业政策

通过人口与聚落的规划调控措施,搬迁一部分遗址区内的居民,以减轻遗址区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压力。目前,遗址区周边已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政府可指导培训遗址区内的劳动力在区外就业[5]。对遗址区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有计划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参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政策,对优先招聘遗址区劳动力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遗址区人员外迁。此外,汉长安城遗址区居民的搬迁安置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在政策、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倾斜。

4.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系列文化产业链

遗址区内居民的生活生产应与遗址的保护、展示、管理及遗址区环境整治,以及绿化、旅游服务等资源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此外要进一步调整遗址区内的产业结构,如依托汉长安遗址区无形文化遗产和历史民俗开发民俗村,开发附加值高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如花卉、水果、苗圃等园艺业等。还可以以遗址文化旅游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链,如数字考古、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书画艺术、会展、职业教育等高端产品和服务项目,以及其他传统服务业,如租赁业、饮食业等。

5.重构组织管理机构

为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关系,使汉长安城遗址区的保护得到有效管理,需要将汉长安城遗址区统一调整为一个行政区划,设立大遗址区(或大遗址保护特区)⑤。大遗址保护特区是一个包括区(县)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和承担开发负债主体的联合机构,以开发主体为依托的综合遗址区,进行遗址保护、文化展示、城市功能完善、环境美化改造、商贸旅游开发等综合性建设。可考虑将未央区政府转型为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并对原有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调整。管理委员会应作为汉长安城大遗址区内的最高政府机构,下设建设、环保、农林、旅游、规划、文化、文物等职能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设为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管理委员会以汉长安城遗址的资源保护为主要责任目标,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区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这些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

6.加强遗址区保护的独立立法

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十一五”期间的10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遗址区独立立法,由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和指导汉长安城遗址区的保护管理、土地使用、居民搬迁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明确遗址区范围内的用地均为文物保护用地,继而进行相关的拆迁和安置。

【Abstract】 During the rap id urbanizati on in Xi’an,the disequilibriu m structure of the heritage site of Han Dynasty Chang’an City is very obvi ous due t o the ad m inistrative divisi on and the l ong-ter m instituti on.The s oluti on is put for ward in many as pects including compensati on instituti on,fiscal and taxa2 ti on policies,emp l oy ment policy,cultural industry chain,or2 ganizati on of manage ment,etc.

【Key words】 urbanizati on;the heritage site of Han Dy2 nasty Chang’an City;disequilibriu m devel opment;governance of the heritage site

注释

① 《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

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② 根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说明书)》(报审稿,2006

年),汉长安城遗址区分为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礼制建筑等相关遗址区两个部分,其中汉长安城城址区面积占遗址区总面积的75.7%,汉长安城城址区是指城墙外延100米内的保护范围。

③ 陕西省自2001年先后4次组织专家进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

体规划,但是由于不能妥善解决遗址区内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关系,规划一直未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相应的配套区域政策未能实施,只有单纯的文物保护的措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总体规划未批准实施前,一切可能影响文物保护的经济活动都被禁止。

④ 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在地政府划定

必要的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设工程”。

⑤ 目前,河南省洛阳市成立了隋唐洛阳城遗址管理委员会和汉魏

洛阳城遗址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遗址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及与城市整体发展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赵晓霞,单霁翔.设立特区,保护西安洛阳大遗址群.人民日报

(海外版),2007-03-06(2)

[2]赵夏.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问题,2008

(4):76-80

[3] 杨继瑞,任啸.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中国农

村经济,2002(9):27-31

[4] 余洁,潘秋玲,梁学成.大遗址区控制农地流转的法律及制度

研究.经济地理,2007(4):629-633

[5]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103-125

(责任编辑:李小敏)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央视网> 新闻频道>中国新闻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西安门老照片 汉长安城遗址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总保护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王朝沿袭了秦以来的郡县制架构和法律、政治、文字“大一统” 的局面,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并通过北击匈奴确立了后来中国疆域的主要轮廓。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

未央宫遗址简介 未央宫是汉长安城中的皇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面积4.8平方公里,平面近似正方形。其宫墙周长8800米,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有道路通往未央宫前殿。宫内的主要道路将宫城大致分为中部朝寝区、西南部皇家池苑区和西北部的官署区。 未央宫前殿遗址老照片 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大殿,其中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现前殿遗址所存夯土台基残高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 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为皇后所住宫殿,位于前殿之北。因宫殿墙壁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粉末进行粉刷而得名,同时因椒者多籽,亦取其“多子”之意。初步探明的遗址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通道等。

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20T11:10:25.7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作者:王伟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 陕西同济土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益,搬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历史遗址发掘和保护的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开始为普通市民阶级所接纳。国家及政府在农业强国、科技强国之后,再次提出文化强国,将国家发展的重心向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及价值观念的方向上来,在各方面努力之下,大众对于保护遗址的热情也随之越来越高。当然,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念的提升并为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的,而在此期间,除却国家的强制干预之外,如何引导大众主动地去参与和接受,并且改变,此方面才是应该重视的。所以,回到前文关于市民大众对于遗址保护热情的提升的问题上,这背后是与现阶段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即利益问题。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在此,通过对各类案例分析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将遗址保护与居民产生的利益问题分为三类讨论: 1.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活生存问题直接相关,其中包括了遗址保护过程中对周边居住区(包括城市和乡村)征地、拆迁是否达成对等关系;遗址开放催生的旅游业如何带动周边居民的经济发展,继而能否达到改善居民生活层次;遗址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对周边居民固有的经济来源的影响。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存生活问题直接相关,其会直接成为与大遗址保护形成鲜明冲突,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其中的矛盾冲突,居民出于生存意识会生出反感、抵触等情绪,而其作用的对象就是遗址保护工作的进行。 2、物质利益;与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相关联,是在居民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之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其中包括了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所增设的基础配套设施是否能与周边居民共享,达到互惠共享的层面;遗址旅游景区及其遗址公园的建成是否可以针对周边居民实施开放亦或是优惠条件。本层面所秉持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直接相关,位于城市内部遗址和乡村范围内的遗址,其周边居民的认知水平差距也是明显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遗址开发对其周边进行独立的分析而后做出判断及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更好的缓解矛盾冲突。 3、精神利益;与居民的精神层面及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场所精神的提出为这一讨论做了有力的论据,居民对于生养自己的具有模糊界限范围的领地有一定的领地意识,处于场所之内的事物有或强或弱的占有欲。由此而言,遗址周边的居民希望自己对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参与性,从而向外界声明自己的场所意识和领地感。 综上对于遗址保护及其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居民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为例,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作为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于2006年7月13日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都城而言,其不仅是当时商代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其军事、商业、文化等中心所在,多方面考证,其均占有重要的的历史战略地位,而在商被西周所取代之后,此处已沦为废墟。商朝时期,对于青铜器的制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手工业中玉器、骨器、陶器、制车、原始瓷器均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近代对于殷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器皿类、车辆、甲骨文碑刻均有力的证明了当时在手工业方面高度发达的技术。各方面的综合表述均证明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及其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本次针对于殷墟大遗址保护及旅游景区建设与周边居民的利益矛盾问题上来看,其主要的矛盾为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殷墟遗址区范围主要属于安阳市殷都区及北关区,其中殷都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北关区基本靠近城市建成区,农业生产较少。遗址区内的主要两处大型工矿企业,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和豫北纱厂。安钢为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豫北纱厂效益较差,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环境较差,存在大量棚户区,人均收入较低;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区小型企业较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人口除少量务农外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 7000 元左右。以上收集到的居民基本收入是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之前至其建设开发初期,根据遗址保护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不能发展工业。自2001 年底殷墟申遗以来,为了申报成功,在周边环境治理过程中,保护区内的78家集体企业、门市、钢材市场、木材市场全部被拆除,变成了一片绿化用地,保护区内许多村庄集体收入由原来的几十万变成了零。社区居民当下的自身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差距拉大让居民对于殷墟遗址的存在价值和景区发展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从理论上讲,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等。但是由于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低大量的旅游利益从居民身边流走从而引发的对参与制定决策和规划的需求、就业需要、经营方面优惠政策的诉求、直接补偿不能满足需要等。对于殷墟遗址旅游景区丌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采用强制性压制的方式,没有认真听取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缺乏社区居民参与性,只会迫使社区居民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表达对利益分配的不满,破坏了景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增加了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和殷墟景区管理难度,也更加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遗址旅游景区建成之后,与周边居民进行基础生活设施的共享,以及将殷墟遗址公园对附近居民实施开放或提出额外的优惠政策,这一条件的实现收到了周边居民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方面的限制,附近居民由于长期居住与远离城市的农村区域,缺乏与外界交流,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多以自我或家庭为单位,缺少公共性、共享性的意识。所以在遗址公园建设与周边基础设施补充的问题上,得不到周边居民有力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殷墟遗址景区因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利益没能得到有效维护是由于搬迁引发的矛盾。景区管理部门希望以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学校特色发展规划方案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办学特色 ——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宜春市委上高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 代化的决定》精神,落实宜春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深化我校办学特色,特制定《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基本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随着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近十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程序、方法等还存在认识不清,实施起来举步维艰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集中化课程管理模式阻碍校本课程的发展

进程,统一化考试制度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实效,封闭化校本课程开发妨碍校本课程质量提升,形式化校本课程实践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五年中,我们要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突破现有课程体系的藩篱,举全校之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选修课程超市化。具体实施以下四项基本策略:自觉以教育哲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理论基础,以完善校本制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保证;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相结合,把深化办学特色作为目标追求。 二、简要回顾 校本课程是在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在国家赋予的权限内,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的课程。过去的五年中,我校秉承“关爱全体”、“全人教育”,“个性特长”,“特色品牌”办学思想,在已有写字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拨出专项经费,从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学生需求三个方面考虑,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为实施特色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一)写字教育校本课程日臻成熟 2003年9月,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校率先在写字教育校本教材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硬笔书法》教材12册,供全校各年级每周一节写字课使用。2005年9月,我校在原有《硬笔书法》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硬笔书法》教材,将12册压缩为6册,大

学校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我校成立于1999年9月,座落在抚顺市东洲区万新南街49-13号,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学校从成立至今,在历任优秀校长的精心管理和优良的教师队伍持之以恒、扎实工作、刻苦专研的努力下,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东洲区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中学,颇受地区百姓的认可和家长们的信赖。我校坚持以打造品牌化学校为目标,以“立人至善,博学致能”为办学理念,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学校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顺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求及地区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下,2011年对校舍进行了全新改造,翻建后的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占地面积1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64平方米。近9000平方米的待建项目,含盖塑胶操场、两个篮球场以及2500平方米的校园硬化绿化项目。目前学校已拥有教学楼、食堂、体育馆等。如图书馆、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科技活动室、电脑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专业教室也已基本装备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2012年9月,区教育局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将原虎台中学、三十五中学及我进修附中进行整合,三校合一。整合后的进修附中现有教职工107人,教师9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2人,中学一级教师

66人;在校生591人,18个教学班。为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实现学校向素质化、规范化、多元化、自动化的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新型学校建设方略,学校于今年九月开始,全面强化学校科学管理,以“内要团结,外求发展,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内抓提质,外造品牌,内创特色,外做贡献”的管理工作方针,围绕“一年稳步提高,二年长足发展,三年办出特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新的建设规划、发展定位、办学要求和全校的奋斗志向,在探索现代化教育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正拓步前进。 一、学校教学现状的分析 1、“三校合一”之后,人员相对富足,但学科差异依然存在,这极大的阻碍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进步提升 我校现有教师95名,但师资配备上,有的学科富足,有的学科却仍然存在力量不足的现象,甚至连保障基本上课需求都很难做到。这就不得不导致有一些教师要改科上课,有的教师要跨学年授课。有些主要的,关系升学的学科,虽然表面上看授课教师人数并不少,但大多年龄偏大,有的教师还体弱多病,刚刚委以重任便抱病回家休息。虽然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常有画龙点睛的精妙之笔,但接受新鲜事物慢,不熟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观念守旧,团队意识薄弱,不善钻研也是这部分教师的一大弱点。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书·翼奉传》云:文帝时,汉长安城“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诸离宫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选室、温室、承明耳”。《三辅黄图》说:“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起。”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北宫,“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通过这些文献记载,不难发现汉长安城的营建经历了整个西汉时期。既然汉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汉长安城规划思想也不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一、秦人城建规划思想对汉代的影响按文献所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又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史记·叔孙通传》说:“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之长乐宫是在秦之兴乐宫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宫殿,学术界无有异议。秦之“章台宫”见于《史记·楚世家》、《蔺相如传》。关于章台宫的位置,《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表明了汉建章宫

和秦章台宫的继承关系。但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樗里子葬地的记述,汉未央宫的前殿极有可能就是利用章台的旧址建筑而成,徐卫民先生支持这一观点[1]。《史记·秦始皇本纪》、《吕不韦传》记载有“甘泉宫”,《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说汉之桂宫“一名甘泉宫”,王学理先生根据前几年出土的“南宫郎丞”封泥,考证出宫名的变化是秦南宫→甘泉宫→汉桂宫[2]。汉城的建设由于占有了秦代城市宫殿建筑的积累,那么,汉城建设过程的起点应该向秦代追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应该考虑“秦制”的影响;并且,在比较“汉城模式”与“秦咸阳城模式”的不同时,应当考虑其共性原则。一般认为:秦咸阳城是一个不断营建(公元前350—前207年)、没有严格区划的“散点式布局”的城市。在它建筑的后期(兴盛期),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太一) 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咸阳宫东部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五车)星相对,横桥东南的信宫或曰极庙作为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天之府库)、娄宿(牧养牺牲以供祭祀)相对[3]。如果要找咸阳城的规划中心,它就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那么,在汉城营建的第一个时期,从萧何主持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太仓等的营建开始[4],或者说在选择汉都的位置时,已经把秦咸阳城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思

东街小学发展规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改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立足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彰显教育功能优势,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我校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因素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亟待明确。由于学校地处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学校在生源猛增,促使学校在师资、硬件配备、学校管理等方面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学校未来如何发展已成为学校发展理念上亟待明确的问题。 2、找准校园文化发展的切入点。一直以来,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地方文化、班级文化、低碳行为文化、文明礼仪等各项层次不一、规模不同的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树立自身品牌,提高学校形象。但由于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充足,文化的发展缺乏传承,缺乏师生共识,文化创建的目标多变、缺乏经验。以至在学校文化创建上一直处于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状态,活动众多,但成果不显著。因此,找准自身立足点,明确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是学校科学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3、教师素质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化,必须依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构建学习型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学校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学习、思考、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习型组织内部自学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办公室合作、协调学习基础还未形成,学校面向未来发展还缺乏高素质教师素质团队的支撑,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学校发展目标: 1、办学总体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权东计 摘 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应立足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本原,以政府的管理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规划成果的法律地位为目的,将长远目标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调整规划编制的内容,完善规划编制的环节,合理进行遗址保护区划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大遗址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规划成果的公共政策作用,使大遗址保护规划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规划;关键问题 当前,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遗址以其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的价值而成为新的开发的热点,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大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龙头”地位也逐步得到确认。但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形势却不乐观,面临着“编制难、审批难和实施难”的三难境地,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六个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影响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关键问题。 1.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美国规划学者约翰·M·利维在他的著作《现代城市规划》1中是这样论述规划需求的:“对规划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词:相互联系性(interconnectedness)和复杂性(complexity)。如果我们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或我们所依托的技术是相对简单的,那么就没有像本书所描述的规划需要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么,通过一般规划工作我们将一无所获。但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人口,我们的技术相当复杂,因此,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 大遗址保护规划除了具有城市规划的一般相互联系性和复杂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相互联系性和复杂性问题。其复杂性与相互联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政府管理的需求 大遗址管理体制上客观存在着国家文化文物部门的纵向管理体制与大遗址范围涉及的不同区位地方政府的隶属管理、同一级地方政府不同部门的条块管理等。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需求和协调政府各职能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客观上要求要有一个保护规划。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6JK017), (07JK120)。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雍城遗址为例_陈稳亮

第24卷 第3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 o l.24 N o.3 2010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M a r.2010 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3-119-07 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雍城遗址为例 陈稳亮 (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西安710069) 提 要:大遗址属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处农村腹地的区位环境使得村 落型大遗址避免了高强度城市建设的扰动。然而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环境也使得村落 型大遗址在其保护进程中面临考古工作不足、展示理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挑战。因此,以雍城遗址为 例,在深入分析遗址保护现状与破坏因素的基础上,对雍城遗址保护进行了问题诊断,并结合农村区域的环境 资源特性与雍城实际状况对雍城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村落型遗址的保护进程有所助益。 关键词:村落型大遗址;保护;雍城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它们的占地面积,小者几十公顷,大者可达几十k m2[1]。根据区位大遗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成区(郊区);第二类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第三类分布在远离人类经济活动的偏远地区。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地处城市或城市郊区的大遗址保护带来空前压力,因此,对于该类大遗址的保护引起了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农村区域的村落型大遗址的关注则略显不足。实质上,村 落型大遗址在我国大遗址区位类别中占据着格外重要的位置,其保护更是维系中国大遗址保护体系完整性的关键。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00余处"大遗址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表1)。相较于城郊型遗址,村落型大遗址遗迹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保存也更完整。 由于未经历高强度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大面 表1 我国重要大遗址分布状况抽样统计 T a b.1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n gs t a t u s 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l a r g e r e l i c s i n C h i n a 遗址分布 城市建成区 (郊区) 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合计 样本数量46633112所占比例(%)41.156.32.7100 资料来源: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联合编制的《大型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文管 所)评估、遗址博物馆调研及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积破坏,村落型大遗址就真实性与完整性而言,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城镇区域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致使村落型大遗址在新形势下面临区域建设、村庄更新等多重威胁,因而,该类遗址的保护又具有不可忽视的迫切性。目前,学界对于大遗址保护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遗址保护现状及问题的整体讨论[3~8]和保护规划的专项分析[9~13],部分大遗址的分类研究又多侧重于对城郊型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14~21],针对村落型大遗址的讨论尤其是专门化研究还未全面系统的展开。有鉴于此,欲借雍城案例抛砖引玉,力图启发业内人士对于农村区域大遗址的关注与研究,以推进村落型大遗址的保护进程。 DOI:10.13448/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401243.html, ki.jal re.2010.03.027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概述 基本信息 汉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思路

张寨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改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立足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彰显教育功能优势,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我校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因素分析 1、找准校园文化发展的切入点。一直以来,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地方文化、班级文化、低碳行为文化、文明礼仪等各项层次不一、规模不同的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树立自身品牌,提高学校形象。但由于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充足,文化的发展缺乏传承,缺乏师生共识,文化创建的目标多变、缺乏经验。以至在学校文化创建上一直处于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状态,活动众多,但成果不显著。因此,找准自身立足点,明确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是学校科学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2、教师素质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化,必须依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构建学习型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学校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学习、思考、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习型组织内部自学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办公室合作、协调学习基础还未形成,学校面向未来发展还缺乏高素质教师素质团队的支撑,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学校发展目标: 1、办学总体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民主治校”四大战略,铸造名师,打造骨干教师群体,倡导“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走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学校发展之路,全面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成都市文化局: 明蜀王陵博物馆是我省唯一的明代蜀藩王陵墓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为一体,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明蜀王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对研究明代四川史具有重大价值。2012年,成都市将其列入首批大遗址保护范畴。 长期以来,明蜀王陵博物馆在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狠抓内部建设,博物馆日常管理及藏品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文物专项工作 自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争取各级专项资金,相继完成了明蜀定王次妃墓、明蜀太监墓迁移保护工程;昭王陵、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复建工程;陈列布展、办公用房修建工程;僖王陵环墓截水保护修缮工程。该几项工程实施后基本能满足正常接待及保护研究要求,初步具备文化片区集约打造条件。 (二)、保护利用情况 数年来,明蜀王陵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根据发展需求,通过多渠道,采取租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陵园范围。

经过不懈努力,博物馆保护用地面积由1997年的6亩扩建为现在的100亩。 (三)、大遗址工作进展情况 2013年初,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文物局已将大遗址首批专项经费拨付明蜀王陵博物馆,我局结合保护现状,拟进行入口牌坊维修、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改建、管理用房增建等系列保护工程。 目前该项目已委托专业机构着手进行方案编制工作,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即可进行项目建设。本次项目推动和实施后,对明蜀王陵文物保护和旅游形象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规划滞后 2003年,成都市以明蜀王陵文化为依托打造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为了配合景区建设,我局从2005年起即委托专业部门编制《明蜀王陵保护规划》,但由于十陵景区整体规划尚未出台,方案的申报工作一直处于搁浅状态。没有保护规划做先导,遗址保护工程就难以付诸实施。 2013年,随着景区整体规划的出台,我局已按照新要求将《明蜀王陵保护规划大纲》上报至国家文物局,预计于年底即可进入详编阶段。 (二)、保护用地不足 近年来,由于景区建设,附近居民搬迁,导致博物馆周边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