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数据系列之:浙贝母

中药材数据系列之:浙贝母
中药材数据系列之:浙贝母

中药材数据系列之:浙贝母

概述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浙贝母主产于浙江,且栽培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优,是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等多种生物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驰作用及镇咳镇静作用。

浙贝母的生长周期为一年,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较耐寒、怕水浸,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阴蔽处或竹林下,采用鳞茎繁殖,于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栽培,次年的5月中下旬采收。

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生地,在浙江地区有大量栽培。

基源鉴定

浙贝母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浙贝母F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干燥鳞茎。

请插入图片: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078433.html,/tu/1650144

植株长50-80厘米。鳞茎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叶在最下面的对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近条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花被片长2.5-3.5厘米,宽约1厘米,内外轮的相似;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5;花药近基着,花丝无小乳突;柱头裂片长1.5-2毫米。蒴果长2-2.2厘米,宽约2.5厘米,棱上有宽约6-8毫米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

真伪鉴别

药材性状:浙贝母—大贝(药典品)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l Miq除去心芽的干燥鳞茎。

本品微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糙,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大贝(硫磺熏)

浙贝片

浙贝母—珠贝(药典品)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hillaria thunbergill Miq。未除去心芽的干燥鳞茎。

本品呈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微呈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燥的残茎。

混淆品种主要有:

湖北贝母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et.K.C.Hsia的干燥鳞茎。

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鳞叶2枚,肥厚,微呈肾形,大小相等或大小悬殊,大瓣抱住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4枚及干缩的残茎,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基部凹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单瓣鳞叶呈元宝状,长2.5-3.2cm,直径1.8-2cm。质糙,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微苦。

湖北贝母

非正品

皖贝母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皖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C. chenetS.F.Yin的干燥鳞茎。

本品呈扁球形、类圆形或心形,高0.8-1.8cm,直径0.6-7cm,表面类白色或微黄色。外层鳞叶2枚,大小悬殊,有的内有小鳞叶2-3枚。商品多为单瓣顶端钝或突起,基部凹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微苦。

皖贝母

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

浙贝母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

产地分布:

浙江是浙贝母的主产区,浙贝母资源原来主要分布于浙江鄞县(樟溪河及鄞江流域两岸,主产区是章水、鄞江两)、金华磐安、杭州市郊、余姚。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金华磐安地区浙贝母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现已成为浙贝母的主要产区,且东阳、永康、开化、舟山、缙云、文成、青山等市(县)浙贝母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一些山区大量发展浙贝母,使新产区日趋增多。

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主要成分:

浙贝母鳞茎中含有多种西藜芦碱型甾醇类生物碱:贝母甲素(Peimine)、异贝母甲素(Isoverticine)、贝母乙素(peiminine)、贝母甲素苷(Peiminoside)、贝母甲素氮氧化物(Verticine-N-Oxide)、贝母乙素氮氧化物(Verticinine-N-Oxide)、贝奠定碱(Baimonidine)、异贝莫定碱(Isobaimonidine)、贝母嗪(Fritillarizine)、浙贝宁(Zhebeinine)等。还含有微量的贝母新碱(Peimis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

贝母定碱(Peimidine)、贝母替定碱(Peimitidine)及腺苷(Adenosine)等。见下表。

浙贝母生物碱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4mg/kg皮下注射或灌胃给药,对氢氧化铵引咳小鼠、机械刺激引咳豚鼠和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猫均显镇咳作用。4mg/kg。皮下注射对二氧化硫引咳豚鼠无明显镇咳作用。浙贝母水煎剂0.89(生药)/kg和

1.259(生药)/kg对碘溶液注肋膜腔引咳猫无镇咳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小鼠皮下注射2mg/kg可使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次数明显减少;灌胃4mg/kg可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率提高,睡眠时间延长:皮下注射1mg/kg可以治醋酸所致扭体反应。

3、对平滑肌的作用

早在1935年张耀德心引就发现支气管平滑肌对浙贝母素很敏感,其收缩和舒张与药物的剂量有关。浙贝母碱1:1000000浓度对猫和兔离体肺灌流时,可使每分钟流出量增加50%以上,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1:100000)时则流出量减少20%,显收缩作用。浙贝醇4×10-2g生药/ml对组胺(1x10-5g/m1)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片收缩有明显松弛作用,浙贝母碱1:100000浓度可使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而浙贝醇4×10-3g生药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有明显松弛作用。l:100000的浙贝母碱可使兔离体子宫收缩加强,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敏感,阿托品不

能消除其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但预先使用双苄胺能减弱或消除其对子宫的作用。

4、对心血管的作用

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1:5000~1:1000浓度对离体蛙心灌流时,可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完全阻滞或周期性阻滞;乙醚麻醉猫静注lOmg/kg引起血压下降。浙贝母碱和浙贝母碱葡萄糖昔对麻醉兔lOmg/kg、猫1~3mg/kg、犬5~10mg/kg有降压作用;开胸犬左侧冠脉内注射浙贝母碱葡萄糖苷,不影响血压,但心率及冠脉流量增加。浙贝母中所含4种脂肪酸(消旋-13-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消旋-13-羟基-9E-11E-十八碳二烯酸,消旋-9-羟基-10Z-12E-十八碳二烯酸和消旋-9-羟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均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可降低血压,己作为抗高血压药应用于临床。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实验表明腺苷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有报道腺苷尚能活化自细胞上的A2受体,有效地阻止PAF诱导的白细胞一内皮细胞粘附而参与抗炎过程。提示贝母可能有抗炎作用。

6、抗肿瘤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浙贝甲素和浙贝乙素为抗肿瘤成分。有科研单位发现浙贝母中含有器官移植所必需的抗排斥药的有效成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其他作用

浙贝母碱能使兔、猫、狗瞳孔扩大,如兔眼滴入1%溶液3~6小时后,瞳孔直径由3~5mm扩大至9~11mm;狗静注0.6~3mg/kg可使涎液分泌明显抑制,但作用短暂,5分钟后即恢复。兔静注浙贝母碱可使血糖中等程度升高。

8、毒性

豚鼠皮下注射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4mg/kg,可使少数豚鼠出现四肢颤动,6mg/kg出现惊厥死亡。兔静注浙贝母碱最小致死量为10mg/kg,猫为8~lOmg/kg静注后15分钟出现瞳孔中等程度扩大、四肢无力,60分钟后出现振颤、惊厥、呼吸困难、死亡。小鼠静注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最小致死量为9mg/kg。

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浙贝母秋种夏收。9月下旬-10月上旬栽种,10月中旬发根,11-12月萌芽,地下鳞茎

略有膨大,2月上旬出苗,2月下旬-5月中下旬为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3月中、下旬地上部生长最快,除有一个主秆外,还可抽出第二个茎秆(称“二秆”),并现蕾开花,4月上旬凋谢,4月下旬-5月上旬植株开始枯萎,5月中、下旬种子成熟,鳞茎停止膨大,全株枯萎,6月鳞茎越夏休眠。土壤含水量25%最适生长,酸碱度以PH5.5~7为宜。

浙贝母鳞茎和种子均有休眠特性。鳞茎从地上部枯萎开始进入休眠,经自然越夏到9

月即可解除休眠。种子经5~10℃2个月左右或经自然越冬可解除休眠。因此生产上多采用秋播。种子发芽率一般在70%~80%

生长习性

浙贝母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较耐寒、怕水浸。平均气温在17℃左右

时,地上部茎叶生长迅速,超过20℃,生长缓慢并随气温继续升高而枯萎,高于30℃或低于4℃则生长停止。地下鳞茎于10~25℃时正常膨大,高于25℃地下鳞茎进入休眠,-6℃鳞茎受冻。年生长季节长3个半月左右。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河流、山脚、大溪两侧的冲积土为最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砂质壤土,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适宜种植浙贝母,可与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轮作。黏土、砂性的土壤均不适宜。浙贝忌连坐,不能连种3次,否则易得病害。地选好后深翻18~20厘米,耙细耙平,做成宽200厘米,高12~15厘米的畦,畦沟深15~20厘米,宽30厘米左右。每公顷施腐熟的厩肥和堆肥37500~75000千克,均匀施入表土层。

繁殖方法

浙贝母生产中采用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从种子到长成可以收获的鳞茎需5年时间,多不采用。

1、种茎分级分级的目的是防止浙贝母出苗后植株高低不一,影响生长和管理带来不便。分级主要按鳞茎大小来分。除2号鳞茎(中号鳞茎)用于种子田栽种外,其余各档均用于商品田栽种。田间过夏的浙贝母地,种茎分级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起土时选出2号鳞茎,保证种子田及时下种。其他暂时堆放在室内,再根据分级标准在室内进行2次分级。

2、鳞茎繁殖种子田与商品田的栽种期均在9月中旬10至月上旬。栽种前挖出留种用2号鳞茎(直径4~5cm,大小均匀呈扁圆形、紧密抱合、芽头饱满、无病虫害的鳞茎),种子田先栽,随挖随栽,商品田在种子地栽完后,再行栽入。先在畦上开沟,沟距20cm,种子田沟深10~15cm,商品地沟深5~7cm,株距15cm,鳞茎芽头朝上。每亩用种量,种子地 400 ~500kg,商品地250~300kg 。商品田因种得较浅,一般畦不套种作物。

3、种子繁殖

种子有胚后熟特性,采收后宜当年秋播(9月中旬—10月中旬),如延迟到11月中旬以后播种,则出苗率显著下降。种子繁殖需5年才能采收,年限长,不易保苗和越夏,故生产上采用较少。但在种鳞茎来源困难地区采用种子繁殖。播前选好种,条播或撒播,以条播为好,按行距6.5cm,开浅沟,深1.5~2cm,沟内撒施灰肥土,播种覆土后,再在畦面覆盖一薄层砻康或腐熟的羊厩肥。种子田从下种到出苗需要3~4个月时间,种子田种的又很深。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肥力,可套种蔬菜等,原则必须冬至前要收完。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施肥除草要勤、早,一般 3~4次,主要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第一次2

月上旬齐苗时浅锄;第二次2月下旬—3月下旬适当深锄;第三次4月上旬,注意避免损伤二秆。亦可与施肥结合起来。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重施基肥,在畦面上开浅沟,每公顷人粪尿15000千克施于沟内,覆土,上面再盖厩肥、垃圾和饼肥混合发酵的肥料,打碎,37500千克左右,整平,免妨碍出苗。商品田再加化肥300千克,第二年2月苗齐后再浇苗肥,每公顷人粪尿11250~15000干克,稀释水浇于行间。摘花以后再施一次花肥,方法同上。

2、灌溉排水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尤其是浙贝母越夏期间,要做好开沟排水,防止地面积水等措施,以免造成鳞茎腐烂。

3、摘花打顶 3月中下旬植株已开花3~4朵、顶部还有2~3朵未开放时,将花连同 6~10cm长的顶梢一起摘除,花梢晒干可供药用。摘花打顶可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鳞茎膨大,又可促进二秆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4、套种浙贝母越夏期间,可在浙贝母地上套种瓜类、豆类、蔬菜等,以降低地温,有利于浙贝母安全越夏,并可促进越夏期间地下部分的缓慢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软腐病 6—8月鳞茎过夏期间发病,初为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成豆腐渣状或浆糊状腐烂,具酒酸臭味。

防治方法:过夏期间开好排水沟;用50%苯骈咪唑1000倍液浸种15min,晾干后下种,效果较好。

干腐病一般在鳞茎越夏保种期间,土壤干旱时发病严重,主要危害鳞茎基部。干腐病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被害鳞茎呈蜂窝状,被害鳞瓣呈褐色皱折,另一种是被害鳞茎基部青黑色,鳞瓣腐烂呈空洞或形成黑褐色、青色大小不等的空洞。鳞茎维管束被害,其断面有一褐色圈。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选用健壮无病的鳞茎种子;越夏保种期间合理套作,以创造阴凉通风环境;发病种茎在下种前用50%托布津300 ~500倍液浸种10 ~20min。

贝母干腐病 1、健康鳞茎剖面 2、健康鳞茎 3、病鳞茎剖面 4、病鳞茎 5、病原菌

灰霉病又称“早枯”、“青腐”。一般3月下旬—4月上旬发生,4月中旬盛发,为害地上部。发病后,叶片上病斑淡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水渍状环,湿度大时,出现灰色霉状物,茎部病斑灰色,花干缩不能开放,幼果呈暗绿色干枯。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增施P肥、K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预防;清除残株病叶并烧毁;发病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

黑斑病 4月上旬始发,尤以雨水多时严重,为害叶部。

防治方法同灰霉病。

虫害

蛴螬为铜绿金龟子的幼虫。为害鳞茎,4月中旬开始,过夏期间为害最盛。

防治方法:进行水旱轮作;冬季清除杂草,深翻土地;用灯诱杀成虫铜绿金龟子。

葱螨为害浙贝母鳞茎,主要发生于越夏期间。

防治方法:严格选种,把腐烂有螨的茎挑出;鳞茎起收后在室内贮藏摊放7~10天,使螨在干燥环境下死亡或离开鳞茎。播种前用杀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浸种,其方法同干腐病、软腐病。

锯角豆芫菁成虫咬食叶片,严重时成片植株叶片被吃光。

防治方法:利用成虫的群集性,及时用网捕捉;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 800~1500倍液喷杀,亦可用5%西维因粉剂防治。

沟金针虫俗名叫“叩头虫”,身体扁平,革质,似针状,尾节分岔,并稍向上弯曲,身体背面中间有一条纵沟,故称沟金针虫。沟金针虫在土中危害鳞茎,在鳞片上常见约 0.2cm大小的孔洞。

防治方法:改变地下害虫的生活条件,将害虫翻出土面,使其受天敌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死亡。在金针虫化蛹时,将蛹室破坏,可使其大量死亡。

采收加工

采收及加工:

采收

商品鳞茎于栽培次年5月中、下旬和6月初采收,当浙贝母地上部枯黄,但尚未完全枯萎时,选晴天小心挖起鳞茎,要做到尽量不伤鳞茎,采收后运回加工。

加工

1、熟石灰(贝壳粉)加工

浙贝母鳞茎放于箩筐中,在浅水中,最好是流水,用脚适当踏踩,将泥土洗净。将较大的鳞茎(直径2cm以上者)鳞片掰开,挖去心芽,加工成元宝贝;挖下的新芽加工成贝蕊。此工作称为分瓣挖心。较小鳞茎(直径2cm以下者),不去心芽,整个加工成珠贝。一般珠贝占10%~15%,贝芯占5%~10%,绝大多数为元宝贝。将贝母放于特制的撞笼内冲撞去外皮,当表皮大部分脱落,浆液渗出时放熟石灰或煅过的贝壳粉,每lOOkg鲜贝放3~5kg熟石灰或煅过的贝壳粉,然后再继续撞15~20分钟,使贝母全部沾满石灰为止。将贝母放于筐内过夜,让熟石灰或贝壳粉渗入贝母内部,以便于干燥。将加石灰浙贝放于晒坝或晒席上暴晒3~4天,用麻袋装起堆放“发汗”1~2天,使其内部水分渗到表皮,再晒l~2天,即可全干。干燥过程中,每天应用筛子筛去脱落石灰、杂物,以加快干燥速度。如遇雨天或连续阴雨天气,必须放在通风地方摊薄阴千或用火烘干,但火力不可过猛,烘干温度65℃为宜,当达七八成千时,温度降低至50℃左右,要随时翻动至烘干为止,以免造成僵子,降低质量。

2、脱水片

将洗净的鲜浙贝大小分开除去芯芽,机器切成1~2mm厚的片子,用水稍冲去浆液,置于摊匾入烘房,烘温65~76℃,烘干,即得浙贝脱水片。脱水片加工及时,干燥较快,不会产生松泡现象,但其切片较薄,较脆,运输中易碎成细粒

或粗粉状而改变了贝母的形态。生切片加工需要一定设备,能耗大,大量浙贝起土时,加工会有困难。

3、硫磺熏制

采收的上鲜贝母,出去泥土,装入网袋内,堆放在熏炉中(有临时的熏棚和砖砌的熏灶),炉的下方放入硫磺,按每100kg贝母需硫磺2~4kg,开始熏蒸,一般需12~24小时,以放入的硫磺燃完为度。熏制后的贝母洗净泥土,分档,大者去芯芽,加工成元宝贝,小者不去芯芽加下成珠贝,晒干(约10天)即得。或者进行硫磺片的加工。

储藏养护: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温度28℃,相对湿度65%~70%。商品含水量12%~13%。防潮、霉

变、虫蛀、鼠害。

历史沿革

贝母在我国应用于研究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贝母首载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但尚志钧等通过考察,则认为该书所载贝母应是葫芦科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而汉末《名医别录》才是最早收载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入药的文献,“贝母,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筋骨。”其入药品种是浙贝母和和土贝母两种。

贝母入药用,最早见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万物》:“贝母已寒热也”。《本草经集注》亦记载:“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唐·显庆四年(657年)苏敬著《新修木草》记载:“贝母,其叶如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其中润州即今江苏镇江,与产江南者皆指浙贝母Fritillaria thhunber Miq。

明·倪朱谟撰《本草汇言》云:“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癔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若性劣,二者以区分用。”此处,倪朱谟将浙江本地产的贝母称“土者”,四川产的称“川者”。至此,川、浙贝始以产地冠名划分开来。

此之前贝母不分种,至明·万历一十四年(1596年)《木草纲目》仍总称贝母。18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将贝母属以“Fritillaria L.”命名于《植物种志》与《植物属志》中。到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浙贝出象山,俗称象贝母,皮糙味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又引叶暗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儿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以上所述,川贝、浙贝之形态与现代所用川贝、浙贝完全一样陆,。至此,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

浙贝母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可概括为从初期同名异物逐渐演变为单一类群的植物,继而又根据功效分为川贝母、浙贝母。

质量分级标准

药典标准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l~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u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um。

(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l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ul、对照品溶液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一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8.O%(附录Ⅸ 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6.O%(附录Ⅸ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O%。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O.03)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O.15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入三氯甲烷一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称定重量,混匀,置80℃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ul、20ul,供试品溶液5~15u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O.08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用法与用量】 5~10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商品规格标准

一、浙贝母商品规格标准(参考书)

1、元宝贝规格标准:

一等呈半圆形,形体完整。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均匀,富粉性,味甘微苦,无僵个、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呈半圆形,形体大多完整。含有少量破碎。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均匀,富粉性,味甘微苦,含少量僵个、无杂质、虫蛀、霉变。

2、珠贝规格标准:

一等呈扁圆形,形体完整,对开瓣不超过5%,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均匀,富粉性,味甘微苦,无僵个、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呈扁圆形,形体大多完整,对开瓣不超过10%,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实。断面粉白,均匀,富粉性,味甘微苦,含少量僵个、碎贝、贝芯、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康美中药网e药谷浙贝母交收质量标准EYG-20131228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大贝为鱗茎外层的单瓣鱗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鱗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鱗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鱗叶2~3枚和干縮的残茎。

浙贝片为鳞茎外的单瓣鱗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 ,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等级】小统交收标准品,能通过2目筛的不超过总量的20%。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 ,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第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 、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缺陷量不得过0.7%,其中生霉不得过0.2%(附录缺陷量与杂质的判定规则)。

杂质不得过0.5%(附录缺陷量与杂质的判定规则)。

水分不得过18.0%(中国药典第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6.0 %(中国药典第一部附录ⅨK)。

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一部修订附录ⅨU)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150mg/kg(0.015%)。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第一部附录Ⅹ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含量测定】照高效,相色谱法(中国药典第一部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0. 15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人三氯甲烷-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 ,称定重量,混匀,置80°C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5~1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0. 080 %。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附录缺陷量与杂质的判定规则

1. 缺陷量

1.1 定义药材总体仍可作药用,但性状上与常规正常药材相比存在一种或多种缺陷,包含但不限于小碎粒、变茬、生霉、虫蛀(无活虫)等。

1.2 判断规则

1.2.1 小碎粒由于自然生长过程中,药材受天气或土地等因素影响贝母果子未成熟悉或生长畸形等产生果子个头较小或运输、采挖及流通加工等因素造成果子碎裂,能通过4目筛的碎屑。

1.2.2 变茬由于存储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当等造成药材表面、断面呈深棕或灰黑色,整个计入缺陷。

1.2.3 生霉药材在受潮发酵后产生青绿色等霉斑,整个计入缺陷。

1.2.4 虫蛀(无活虫)是指药材被成虫蛀蚀的现象,表面有两个或以上虫洞的整个计入缺陷。

2 杂质

2.1 定义来源与规定不相符的有机杂物或是无机杂物,如杂草、沙石、断须根等。

2.2 判定规则

2.2.1 断须根指从鳞茎断开,鳞茎下生长作用于吸收土壤养分的细根,计入杂质。

文献支持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S].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1:274

[2]刘慧颖. 浙贝母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1[M].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6-27

[4]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313-319.

[5]周茂繁.中国药用植物病虫图谱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9:53-57.

[6]张贵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01.04:1041-1044.

[7]么厉,程慧珍,杨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74-684.

[8] 王志安.浙贝母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考评和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18(7):404-406.

[9] 高文远,李志亮,肖培根.常用中药浙贝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23-325.

[10] 潘兰兰,陈斌龙,陈玉华.浙贝母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07,9(2):34-38.

2010版药典 浙贝母

浙贝母 Zhebeimu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l~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μm。(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一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8.O%(附录ⅨH第一法)。总灰分不得过6.O%(附录ⅨK)。【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O%。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O.03)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O.15mg 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入三氯甲烷一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称定重量,混匀,置80℃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5~15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O.080%。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用法与用量】5~10g。【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中药鉴定学 第2章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一、最佳选择题 1、明代对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 A.《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2、以下哪部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A.《植物名实图考》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嘉佑本草》 E.《图经本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濬溶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经著者亲自采访、观察,并重视其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给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3、以下本草中收集藏药最多的是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蒙筌》 E.《晶珠本草》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4、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诗经》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6、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一、调查样本信息 本次针对浙贝母的产地调查中,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共收集调查问卷117份,其中 无效样本19份,调查有效的成功样本98份,样本有效率为85%。样本随机选择,有效样 本能够反映调查总体实际情况。 将登陆页访问者转换成潜在或现实消费者对网络营销来说至关重要。登陆页优化是最 大化转换率的过程之一。那么营销人员如何优化登陆页的效果呢?为了找到答案,Ascend2 实施了“登陆页优化调查”。 二、调查结果详述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 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 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 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 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 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1、浙贝母种植规模分布种植规模样本量百分比大户22%中户5051%小户4647% 在本次调查受访的98个种植户中,种植大户共2个,占2%;中户共50个,占51%;小 户共46个,占47%。在种植规模上,浙江磐安浙贝母种植分布不均,其中中户在种植资源上占据优势,在资源把控与价格话语权上处于中性水平,抵御市场价格波动能力一般。 2、浙贝母当前产地收购商数量分布产地收购商数量样本量百分比多11%一般3637%少6162%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 影响。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据统计,20xx年全省农药的使用量达861吨,很多农药、化肥中含有重金属,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导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在本次对浙贝母产地收购商数量的调查中,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多的占1%;表示 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一般的占37%;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少的占62%。对于收货商数量 多寡,选择收货商数量较少的占比明显大于数量较多的,分析样本整体分布,显示出当前 浙贝母的产地收货商数量偏少。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078433.html,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氵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表2-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介绍

中药发展史概览(1)

中药发展史概览(1) 作者/田丽娟, 黄泰康☉编辑/聂道湑 编者按 中药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长期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了解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天之力将按朝代顺序分三篇对我国中药的发展史作概括的叙述, 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药、关心中药、热爱中药和研究中药。本篇将讲原始社会,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和秦汉三国时期的中药发展历史,《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等中药巨作就诞生在该段时期。 从原始社会到三国时期中药发展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我国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 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不计其数。这些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追求和经验积累而发现并认识到的。 中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本草”。“本草”一词, 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含义, 一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二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 如《本草纲目》。 综观本草学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 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过程中, 逐渐认识、鉴别出哪种植物对人体有益、哪种植物对人体有害, 治病之药由此而得。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至渔猎时代, 内外科病开始用动物药医治。而矿物药的使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火”与“酒”这两个对医药起巨大作用的东西, 从其应用方面对人类的健康起了“药”的作用。 二、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基本依赖于口头相传, 直到文字的出现, 人们开始把对药物采集、产地、性状及功用等方面的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先秦文献《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都有不少有关药物的资料。 《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这里所言“五药”, 并不是指五种具体药物, 而是对药物进行的初步归纳。《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 (枸杞 )、艾 (艾叶 )、桑椹等 50多种。《山海经》是专门记载先秦各地名山大川及其物产的专著, 是先秦文献中, 收载药物最多的著作,共载药 126种, 且收录了更多的动物药, 对后代药物学的发 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 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 1.1 植物特性 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5月上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 1.2 生长特性 浙贝母喜温凉气候,主产区年平均气温16.2℃,最高38.7℃,最低一8.8℃。平均地温6—7℃开始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地温7-25。C之间,以15℃为最适。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4-30。C之间,一3℃植株受冻,30 9C以上植株顶部枯黄。在5厘米土层下日均温度i0-25。C,鳞茎能正常膨大,高于25℃则休眠。6-28。C气温下都能开花,但以22。C 最为适宜。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土壤含水率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率为20%一28%。最适的土壤PH值为5—7。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浙贝母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咳,有润肺,治疗疮毒,去火的功效。浙贝母在平时也可以泡水喝,有口腔溃疡,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时,每天喝几杯浙贝母水有很好的败火作用。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1、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有临床报道称,用浙贝母分别与海螵蛸、珍珠粉配伍组成的“胃可宁1号”、“Ⅱ号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病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观以红、肿多,经中医辨证多属痰热内盛之象。一般治疗宜“标本兼顾”。是方用浙贝母为君,意在清热化痰,开郁消肿,以治其本;所配的海螵蛸或珍珠粉均有制酸止痛之功,以治其标。目前的药

理学研究亦证实,浙贝母中所含的贝母总碱确有抗溃疡作用。 ★2、前列腺肥大 有临床报道称,以浙贝母配苦参、党参等药制方,水煎服,共治疗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困难、急性尿储留患者35例。结果:症状缓解的有27例。前列腺肥大为中、老年男性多发的慢性难治疾患。在其病理发展过程中极易引起患者排尿困难或急性尿储留。中医外科诊断认为,此病多属“痰病”,病机以痰湿积聚,阻滞下焦为关键。浙贝母有较强的化痰散结,消肿通关之功能。此方所以能奏效,与其不无关系。 ★3、腮腺炎

有人曾用浙贝母与大黄、吴茱萸、胆南星等药配伍,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敷脚心,共治疗腮腺炎患儿100余例。结果:大部分患者在1~3日内痊愈。 浙贝母的食用方法 1、本品多与清肺化痰之桑白皮、全瓜蒌、海浮石同用; 2、若治肺痈咳吐脓血得,可与鱼腥草、金荞麦、冬瓜子、桃仁等相配,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3、若与苏子、前胡、玄参、桔梗、甘草等合用,亦治风热喉痹、痰壅气急; 4、若治瘿瘤,可与化痰软坚之海藻、昆布等配伍,以加强散结消肿之功;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浙贝母 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朔果卵圆形,直径约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采集】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药材】①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劈,味苦。 ②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 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 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厘米,高1~厘米。药材与珠贝相类。 【化学成分】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

全面比较浙贝母和川贝母要点

功用作用: (1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及痈肿瘰疬。配知母治肺热咳嗽;配元参、牡蛎治瘰疬痰核。 (2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用于阴虚火旺或燥邪伤肺之咳嗽。 最近感冒的人多,咳嗽也找上门来了,而且迁延难愈。贝母是一种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药,有名的成药也很多,例如川贝枇杷止咳露、川贝秋梨膏等,许多患者还自己去药店买来炖梨吃。目前常用的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种,其名字虽然相似,但功效却大不相同,购买时需加以注意。 川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取川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鸭梨1只,挖去梨核,将浸泡后的川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锅蒸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味后食用。此外,也可以取川贝母3—10克,用水煎服,每日1次。此外,将川贝母研成粉末服用也是不错的选择,每日1次,每次1—2克。目前已有服用川贝母出现过敏的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浙贝母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所以,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既可选择川贝母,又可选择浙贝母。因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

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而对于素体热盛的小儿及青年人来说,最好选择浙贝母。 目前川贝母货源紧缺,价格较贵,如果处方上只是注明“贝母”的话,买到的多是浙贝母,购买时要看清楚。 川贝母、浙贝母虽然都是咳嗽的良药,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咳嗽患者。例如,风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时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应该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温肺化痰。而川贝母、浙贝母都是寒性的药物,此时服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 土贝母 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此外,还有一定的杀精子作用。因此,近期想做准爸爸的男性,更应该慎重选用。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病看中医吃中药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所以中药的知识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其中有很多中药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常见的,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这两种中药,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 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也分布于日本。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

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 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家庭用途: 1.川贝冰糖炖雪梨川贝末3克,雪莉1个,冰糖适量,炖1个小时,吃梨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咳嗽、燥热咳嗽。痰黄或痰少难咳,咽干舌燥。特别适合秋天口干舌燥干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txt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医学教育网原创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定应用记载的约有5000余种,但做过一定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研究较深入的不过一、二百种。在600多种中药中,不少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多数不能跻身国际市场。

全面比较浙贝母和川贝母

功用作用: (1)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及痈肿瘰疬。配知母治肺热咳嗽;配元参、牡蛎治瘰疬痰核。 (2)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用于阴虚火旺或燥邪伤肺之咳嗽。 最近感冒的人多,咳嗽也找上门来了,而且迁延难愈。贝母是一种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药,有名的成药也很多,例如川贝枇杷止咳露、川贝秋梨膏等,许多患者还自己去药店买来炖梨吃。目前常用的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种,其名字虽然相似,但功效却大不相同,购买时需加以注意。 川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取川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鸭梨1只,挖去梨核,将浸泡后的川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锅蒸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味后食用。此外,也可以取川贝母3—10克,用水煎服,每日1次。此外,将川贝母研成粉末服用也是不错的选择,每日1次,每次1—2克。目前已有服用川贝母出现过敏的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浙贝母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所以,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既可选择川贝母,又可选择浙贝母。因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而对于素体热盛的小儿及青年人来说,最好选择浙贝母。 目前川贝母货源紧缺,价格较贵,如果处方上只是注明“贝母”的话,买到的多是浙贝母,购买时要看清楚。 川贝母、浙贝母虽然都是咳嗽的良药,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咳嗽患者。例如,风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时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应该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温肺化痰。而川贝母、浙贝母都是寒性的药物,此时服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 土贝母 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此外,还有一定的杀精子作用。因此,近期想做准爸爸的男性,更应该慎重选用。

止 嗽 散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 ★●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 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 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当减去辛温发散之荆芥,加入前胡、佩兰、菖蒲等化湿止咳,滑石、薏苡清热利湿。 对于燥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也应当减去辛温之荆芥、橘红、白前,加入辛凉甘润之桑叶、沙参、麦冬、知母、元参、梨皮等以滋阴生津润燥,加川贝以润肺止咳。 还有些咳嗽病例,时经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发痒,痰白而粘,治疗时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贝母润肺降气就可以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来治疗。但是,应该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所以,在用止嗽散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咳嗽初起之时,更要注意。 ★●我用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介绍:无论治疗哪种咳嗽,以《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取得极好疗效。 基本方药:陈皮白前紫菀贝母百部甘草桔梗冬花杏仁 咳嗽初起加前胡、桑白皮、枇杷叶;咳嗽后期多气阴两虚,加黄芪、五味子。 若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头痛身热,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菊花、桑叶、鱼腥草; 若兼干咳喉痒,咽痛,唇舌干燥,痰少,不易咯出,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等燥热症,加北沙参、知母、地骨皮; 若兼鼻塞流清,痰白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症,加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生姜; 若兼久咳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呆,大便时溏,苔腻,脉滑属痰湿壅盛,加苏子、莱菔子、云苓、法夏; 若兼咳引胸胁作痛,上气咳逆阵作,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犯肺之症,加山栀子、黄芩、瓜蒌皮、知母、僵蚕; ★●张景岳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风邪挟寒致咳嗽者占多数。现在正值隆冬季节,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笔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诊大量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者,许多患者并未达到肺痈的程度,但每日咳嗽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迁延很长时间。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每奏效,现将心得论述如下。 1 风寒初起,重用辛温解表药

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提要:共同点: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同治肺热咳嗽、瘰疬、乳痈等证。不同点:川贝母味甘偏润,又能润肺止咳,又可治虚劳咳嗽、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降泄,功专清热散结,善治风热、肺热咳嗽及瘰疬、瘿瘤、乳痈等证。 一、川贝母: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川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花贝母、卷叶贝母、罗氏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等贝母的地下鳞茎。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肃、新疆、华北、东北均有出产。川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经,功能润肺、止咳、化痰,临床常与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配伍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等病症的治疗。但属寒痰、湿痰者

则应禁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贝母含有川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川贝母碱有降低血压,兴奋子宫等多种药理作用。 川贝母植物形态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二、浙贝母: 性味归经:《本草正义》:味大苦,性寒。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临床应用:《本草正义》:“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物价值、药物特征、药用植物的发展等 内容: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 “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 性分类。 唐代: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我国第一部药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 整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是我国16世纪以前祖国药学或中药学的全面总结。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