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传统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稳步扎实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并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育,特别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更高的 要求。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被学生接受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整体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独有的特点,使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圣贤文化,强调以德为本、德智?p 修。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同时孔子也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从而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区别于西方式逻辑推理和外求实验法的,是一种‘内求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同步在身心内部实践体悟,进而外显为用的路径。” [1] 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生命的实践、心灵的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最后,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断裂,当今社会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不少误解和迷思,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独立与完备。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统一规划与推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复杂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4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文化素养 1.(2013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 材料表明,司马迁在编写黄帝本纪时不是完全依据文献记载,而是采纳了一些口头传说的内容,这说明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真实,故答案为B项。《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录不一定完全属实,A项错误;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真实,但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要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项错误;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也不一定是最真实的,D项错误。 2.(2013天津文综历史,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 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由图片中的“萬里石塘”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对南海地区的称呼,故C项符合题意。隋唐以前尚无此称呼,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不晚于”的要求,排除。 3.(2013四川文综历史,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答案】D 材料表明,谢和耐认为中国“近3 000年有记载历史”,同时强调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论述要以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转移,而不能固定化、绝对化,故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 000年”与材料中“具备近3 000年有记载历史”不符,B项错误;谢和耐只是强调不能用“永恒不变的”观点看待中国历史,C项错误。 4.(2013四川文综历史,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

中外历史 1.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突火枪产生于南宋,活字印刷产生于北宋。北宋时指南针 用于航海事业 2.中国古代历史上跟“退避三舍”相关的战役是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 国和楚国之间。 3.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他针对阻碍 德国统一的各种势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被称为“铁血政策”。 4.大陆同台湾地区交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元朝曾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 地区,但直到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台湾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5.“黄鹄”号蒸汽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造价白银八千两。l865 年在安庆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 6.法国历史上“雾月政变”的发动者是拿破仑 7.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萨拉托加大捷。葛底斯堡大捷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中 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8.澶渊之盟是指北宋与辽订立的一个对于宋朝而言有屈辱性质的盟约 9.商朝时,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因此又被称为殷商。 10.在特洛伊战争中,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攻破了特洛伊城。 1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雅尔塔体系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 12.《诗经》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一句中,黍指小米,稷指高粱。20世纪70年代,我 国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例获得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13.玛雅文化主要分布在中美洲一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存在主义,当 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初获得发展。 14.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李鸿章、曾国藩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16.1922年,苏联成立。 1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鸦片战争 18.发生在东晋时期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是淝水之战 19.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帝国建立。 20.“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 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21.汉代形成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2.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牛顿。 23.历史上在曹操和袁绍之间展开的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是官渡之战 24.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第一份条约《尼布楚条约》 25.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 26.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重量仅49克的素纱禅衣;河南安阳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的刻有 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技术,千年不锈是春秋时期兵器冶炼技术的杰出成果;唐三彩主要出土于洛阳,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 2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8.五环旗是l913年根据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建议设计的,并在1914年法国巴黎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挑战,它不再是中国人所接触的唯一文化。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国门,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改变,而它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人们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封建统治的时代里,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相对于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值得骄傲的,这也使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强。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让中国一度孤立于世界,然而,最终,这一千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优势被西方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赶超,当英国的使臣来到大清国试图劝说乾隆皇帝放宽港口贸易,与英通商时,得到的却是一脸的不屑和拒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一句话暴露了当时中国的闭塞性,也注定着清朝的灭亡。同时,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很难让中国人快速的转变,所以19世纪的历次改革失败也无不与这有关,然而,中国人终究还是醒了,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一方面感叹西方文明的强大,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自己,中国是该改革了。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当辛亥革命摈除了譬如缠足,留辫子,跪拜礼等陋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为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政治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由于与外部隔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文化大革命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毁,且不说政治层面的迫害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恶劣影响,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在文革十年期间内,很多文物被摧毁,诸如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诸葛亮这样历史杰出人物,都被极端的扭曲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在新中国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纯粹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被破坏,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 后来,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拉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资金的情况下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享受物质文

传统文化素养作业

1.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第三名叫作()。 A.进士榜眼 B.贡士探花 C.院士榜眼 D.进士探花 2.而立之年”指的是()岁。 A.20 B.30 C.40 D.50 3.“落雁”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 A,杨玉环B,西施C,昭君D,貂蝉 4.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宫、商、角、徵、羽B,青、黄、赤、白、黑C,仁、义、礼、智、信D,金、木、水、火、土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 A.中秋 B.端午 C.重阳 D.清明 6.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A.金兰之交 B.刎颈之交 C.竹马之交 D.忘年之交 7.《论语》涉及了许多教育方面的朴素思想,如“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它主要记载了谁的言论()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8.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公元1989年即农历己巳年,据此推算,20年后应该是()。 A.农历己丑年 B.农历戊子年 C.农历丁亥年 D.农历庚寅年 9.“弱冠”指的是()。

A.男子12岁 B.女子12岁 C.男子20岁 D.女子20岁 10.望闻问切是我国古代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最先采用四诊法的是()。 A.华佗 B.孙思邈 C.张仲景 D.扁鹊 11.以下不属于“三山五岳”中的“三山”的是() A.安徽华山 B.陕西华山 C.江西庐山 D.浙江雁荡山 12.下列哪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中华文化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_中华文化素养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一)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包罗之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任何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望其项背。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 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夏、商、周 约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灭亡。 2.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 丝绸之路:汉武帝于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两次任命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5.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全长2500公里,南北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 6.唐 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文成公主进藏:公元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吐蕃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7.北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考试题目:共10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1. 【单选题】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在()。【10 分】 A. 黄河中下游 B. 长江中下游 C. 珠江领域 D. 长白山以北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2. 【单选题】《霓裳羽衣曲》从哪里传来()【10 分】 A. 荷兰 B. 雅典 C. 波斯 D. 印度 正确答案:D 提交答案:D 3.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对()的认知,应该让外国人从当代的视野中接受我国的文化。【10 分】 A. 语言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族文化

D. 世界文化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4.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三大发明来源于()。【10 分】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5. 【单选题】相对于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字系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起到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10 分】 A. 文字 B. 非文字 C. 图像 D. 非图像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6. 【单选题】从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才能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持久生命力。【10 分】 A. 富强

C. 经济 D. 政治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7. 【单选题】对历史上美国在越南的战争造成重大影响的电影是()。【10 分】 A. 《拯救大兵瑞恩》 B. 《勇敢的心》 C. 《巴顿将军》 D. 《辛特勒的名单》 正确答案:C 提交答案:C 8.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美国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因为()。【10 分】 A. 认识文化的历史节点不同 B. 国家的经济力量不同 C. 文化交流的途径不同 D. 文化活动的频度不同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9.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纸币是()【10 分】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今天讲的是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当然就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首先提到的是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咱们的传统文化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文化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与考查。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师个人的内在修养,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积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则不打自垮。”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近年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渗透和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本身又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因此就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和对中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想教育指导学生,历史教师本人应该先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粗浅的谈谈个人对提升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看法,希望更多同行交流、指正。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

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俗话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经过多年专业的历史学习,但在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常感力不从心,有再学习的必要,特别是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课程内容,变幻的习题让很多人意识到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要积极“学” 不断学习是一个人进步和提高的不竭源泉,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信息更新迅速,信息共享快捷,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跟着不断更新。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吸收和感悟传统文化。比如: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读一读唐诗宋词,看一看明清小说,读《论语》《四书五经》,看传奇故事,甚至和学生一起朗读学习《弟子规》等经典,我想也是极好的。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慢慢理解其中深意;也可以从电视上看相关节目,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各

文化素养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二)农业社会 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一西周) (1)夏朝 夏朝的建立 (2)商朝 ①盘庚迁都 ②甲骨文的出现 ③武王伐纣 (3)西周 封邦建国 西周分封始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 2.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东周一秦) (1)春秋战国 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③“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秦 ①秦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陈胜、吴广起义 3.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一清》 (1)汉 ①楚汉之争 ②文景之治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张骞通西域 ⑤汉匈和亲 ⑥王莽改制 ⑦官渡之战 ⑨赤壁之战 (2)三国 (3)西晋 (4)东晋 (5)南北朝 (6)隋 ①科举制

(7)唐 ①贞观之治 从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 ②玄奘西行 ③武则天改唐为周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鉴真东渡 ⑥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⑦安史之乱 ⑧黄巢起义 (8)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9)宋 ①杯酒释兵权 ②澶渊之盟 ③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④靖康之变

(10)元 ①元统一中国 ②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③红巾军起义 (11)明 ①明成祖迁都 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正式迁至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改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城。 ②郑和下西洋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 ⑤李自成起义 (12)清 ①康乾盛世 ②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③册封达赖喇嘛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 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英法火烧圆明园

2017年《中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4.1:文化素养—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一章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部分 1.在中国农历中,每月的第一天叫作() A,晦日B,既望C,望日D,朔日 【解析】农历,每月第一天即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十六为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日。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于归之喜指()。 A,生男孩儿B,女子出嫁C,生女孩儿D,迁居 【解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生男孩儿是弄璋之喜,生女孩儿是弄瓦之喜,迁居是乔迁之喜。 3.“落雁”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 A,杨玉环 B,西施C,昭君D,貂蝉 【解析】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是形容西施的,“落雁”是形容“昭君”的,“闭月”是形容貂蝉的,“羞花”是形容杨玉环的。 4.下列选项中,描写在西汉末期与匈奴单于和亲,稳固边疆的人物故事的是( )。 A.西施浣纱 B.貂蝉拜月 C.昭君出塞 D.贵妃醉酒 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创造天地的是()。 A,女娲B,黄帝C,伏羲D,盘古 6.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宫、商、角、徵、羽 B,青、黄、赤、白、黑 C,仁、义、礼、智、信D,金、木、水、火、土

7.下列不是我国刺绣工艺中“四大名绣”的是() A.苏绣B.京绣C.湘绣 D.蜀绣 【解析】我国刺绣工艺中“四大名绣”是指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 )。 A.中秋 B.端午 C.重阳 D.清明 9.在农历中,以七、八、九月为秋季,其中八月指的是( )。 A.孟秋 B.仲秋 C.叔秋 D.季秋 【解析】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10.下列选项中的节日与民族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芦笙节——苗族 B.火把节——蒙古族 C.开斋节——维吾尔族 D.那达慕——蒙古族A.壮族——铜鼓节 B.苗族——三月三歌节 C.彝族——火把节 D.傣族——泼水节 【解析】火把节主要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是壮族节日。 11.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 A.金兰之交 B.刎颈之交 C.竹马之交 D.忘年之交 【解析】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12.古人对于我国姓氏的来历有如下阐述“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淘……”那么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是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这个部分都会有所考察,主要是以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基本九个单选左右,考察的面还是比较广的,主要考察学生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这个部分也会有考题,这里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 关于传统节日主要考察的是时间、古诗词、风俗,这里考查最多就是关于节日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节日有关的人物。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考点1: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关于春节的日期很多同学会和除夕的日期弄混,除夕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蒸年糕、贴春联、年画、拜年、开门炮仗和聚财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有于传统习俗的相关典故考的比较少一些,主要识记一些重要的习俗即可。 古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这里最常见的考察方式一般是把古诗词作为题干出现,问对应的节日是哪一个。 考点2:元宵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考察的时候最多的就是考察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猜灯谜是最常见的考察点。 古诗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考点3: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习俗: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人物: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著作《离骚》故在题干里看见《离骚》也可以联想端午节。 古诗词: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1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左东岭 主题词:教师,教学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契机。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作为高校中的师范大学,我认为可以在教师教育上做许多事情,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深厚、人格境界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目前的分科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与教师队伍,但在人文素养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在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倾向,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残缺的现象。三是普遍存在着汉语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缺陷。在20世纪前半期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文史类教师具有较强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即使在理工类的教师中,能够吟诗填词、写出漂亮文章与拥有一手好的书法,也是颇为常见的。如今的教师队伍中,能够达到文从字顺已经是很难得一见了。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许多人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学习。可是对于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则往往遭致不应有的轻视与忽略。 当然,在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中,教育部与多数高校也为弥补此种缺失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中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语法与作文教学外,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但毕竟是一个的良好的开端。但是在教师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中,却造成了不应有的课程结构的缺陷。比如教育硕士中只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培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基本没有(或者在中国教育史中略有涉及)。在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只重视语言教学实践的训练而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至有许多人谈到中国文化时,只能说一些中医、饮食、太极拳等表层的东西,而对思想意蕴深厚的儒释道学说、审美品位极高的唐诗宋词以及各个领域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却知之甚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知识阶层,从而难以完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不利于中外交流,从而实现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文化战略目标。

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文化素养考试大纲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文化素养: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文学知识、艺术素养 中国古代史 (重点,每次必考,最少一道)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东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西晋、东晋)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北宋、南宋)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先秦(次重点,选择题) 考点一:原始社会 区间:170 万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夏建立

(一)旧石器时代 ---- 打制石器(最早的): 元谋人(最早、最南); 蓝田人(陕西蓝田);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最后,北京周口店,人工取火)。 【记忆口诀】F4 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了毛茸茸的小手。(二)新石器时代 ---- 磨制石器:口诀:旧打新磨 母系氏族社会:半坡遗址(粟,北方); 河姆渡遗址(水稻,南方)。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黑陶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山东一带(私有财产)。 【记忆口诀】先母后父 (三)上古神人:利用偏旁记忆 盘古氏:开天辟地有巢氏:建造房屋 燧人氏:人工取火女娲氏:补天造人 伏羲氏:八卦 神农氏:炎帝、农耕、尝百草 (炎黄子孙、黎民百姓)黎民-奴隶【最早】 轩辕氏:黄帝蚕桑之祖:嫘祖 尧舜禹:禅让制大禹:铸九鼎,分九州 考点二: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政治:国家性质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王位继承世袭制,禹--启; 地方治理九州: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 州、豫州(一言九鼎,制九鼎) 科技:最早青铜容器青铜爵(二里头文化) 仲康日食最早的日食记录,记载于《尚书》 夏历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夏小正》 考点三: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政治: 战争鸣条之战

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根据会议安排,我在这里就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与大家做一个交流,算是共勉吧。 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强调传统文化素养和怎样提高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简单讲讲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按照道的体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讲体的,讲如何修道、悟道;第二部分是讲用的。用的又可分为医理、命理、地理及治世谋略。医理,简单讲就是调整人的状态,改正人生理上的缺陷,使人趋于健康。命理,就是研究人及民族的命运,调整命运上的缺陷,趋利避凶。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就带来很多先天上的秉性,这些先天的秉性对人一生的运行轨迹影响非常大。其实,命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命,就是先天带来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运,运是指人在一生中所经历时空点的集合。一般来说先天的命是很难改变的,而运中时间也是不可变的,因为在我们这个宇宙时间的单向的,只能从昨天流到今天再到明天,不可能从昨天直接跳到

明天。因此,一般可改变的只有空间。地理,就是风水,是研究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调整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治世谋略,就是经纶济世,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社会混乱时如何拨乱反正。简单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怎样增强、提高人的境界提高人的能量,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人,把握人类,把握世界,把握宇宙; 二、为什么强调传统文化素养 1、文化素养是个体诸素养中最重要者,文化素养必须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主体——个体必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例如“和”、“合”二字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