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提拉镀膜过程,浸渍提拉法微球(微粒)自组装

浸渍提拉镀膜过程,浸渍提拉法微球(微粒)自组装
浸渍提拉镀膜过程,浸渍提拉法微球(微粒)自组装

浸渍提拉法微球(微粒)自组装

浸渍提拉镀膜,微球自组装,微粒自组装。浸渍提拉镀膜法制备微球(微粒)自组装膜层简介。

(1)基片垂直浸入微球悬浮液中

(2)浸渍。基片在微球悬浮液中浸渍,溶液将基片表面润湿,溶液中的微球、微粒通过布朗运动和表面张力作用向基片表面集结。

(3)提拉镀膜。以一定速度将基片从微球悬浮液中垂直提拉出来,液面与基片接触部分,微球随溶液在基片上形成微球悬浮液膜层。膜层内部状态与悬浮液类似。

(4)自组装过程。基片上表面的微球悬浮液膜层,由毛细管力和溶剂挥发引起的液体流动驱使微球(微粒)进行均一的排列组装。在表面张力引起的颗粒间作用力和液体挥发引起的液体流动的共同作用下,微球完成自组装,形成一层微球膜层。

浸渍提拉镀膜过程

(1)基片垂直浸入镀膜溶液中

(2)浸渍。基片在镀膜溶液中浸渍,镀膜溶液将基片表面润湿,并在基片表面附着。

(3)提拉镀膜。以一定速度将基片从镀膜溶液中垂直提拉出来,镀膜溶液附着在基片表面上,形成一层湿凝胶膜。成膜部分的膜层中的溶剂自然挥发。提拉镀膜过程必须确保液面无振动,且基片垂直、匀速、连续上升,从而确保在基片表面形成连续、厚度均匀的膜层。提拉过程中,如果液面有振动,则膜层会产生条纹、台阶,导致膜层不连续、厚度不均匀。

(4)完成镀膜。基片从镀膜溶液中完全拉出后,表面形成连续膜层,称为“湿凝胶膜”。此时膜层中含有大量溶剂,膜层在基片表面仅是靠润湿性和表面张力附着,膜层还处于溶胶状态。随着溶剂的不断挥发,膜层中的溶剂逐渐减少,膜层由“湿凝胶膜”向“干凝胶膜”转变,附着力也不断加强。但是,此时的膜层附着力仍然很弱,膜层可轻易从基片上抹除。

算法实验 递归回溯解八皇后问题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算法分析与复杂性理论 实验项目名称:八皇后问题 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杨烜 报告人:学号:班级:15级软工学术型实验时间:2015-12-08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15-12-09 教务部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选回溯法设计思想。 2.掌握八皇后问题的回溯法解法。 二.实验步骤与结果 实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要求,通过switch选择八皇后求解模块以及测试数据模块操作,其中八皇后模块调用摆放皇后函数模块,摆放皇后模块中调用判断模块。测试数据模块主要调用判断模块进行判断,完成测试。用一维数组保存每行摆放皇后的位置,根据回溯法的思想递归讨论该行的列位置上能否放置皇后,由判断函数Judge()判断,若不能放置则检查该行下一个位置。相应结果和过程如下所示(代码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溯法的实现及实验结果: 1、判断函数 代码1: procedure BTrack_Queen(n) //如果一个皇后能放在第K行和X(k)列,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global X(1:k);integer i,k i←1 while i0 do X(k)←X(k)+1 //移到下一个位置 while X(k)<=n and not Judge(k) do //判断能否放置皇后 X(k)←X(k)+1 repeat if X(k)<=n //找到一个位置 then if k=n //是一个完整的解吗

微粒给药系统

1.两亲嵌段聚合物载药胶束研究进展 构成亲水链段的材料:PEG、聚(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 ( PMPC) 构成憎水链段的材料:聚酯、聚氨基酸以及聚酰胺、聚乳酸( PLA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聚己内酯( PCL)、聚天冬氨酸( PAsp)、聚组氨酸( PHis)] 以及聚谷氨酸苄酯( PBLG) 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氮氧自由基调介聚合( NMP),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 两亲嵌段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有机溶剂挥发法和透析法 有机溶剂挥发法 将药物和两亲嵌段聚合物一同溶于丙酮、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后加入去离子水, 在敞口条件下用剧烈搅动或旋转蒸发等方法使有机溶剂挥发。溶剂挥发完后, 将溶液离心、过滤以除去未被聚合物包裹的药物, 最后, 通过冷冻干燥得到聚合物的载药粒子或用去离子水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后使用。该方法的问题在于有机溶剂无法完全除净, 同时制备过程中将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透析法 药物和聚合物一同溶于丙酮、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后将溶液装入截留分子量小于药物和聚合物但大于溶剂的透析袋中, 将该透析袋浸入去离子水中进行透析, 期间, 新鲜的去离子水不断替换原有的水,至溶剂除净后, 将溶液离心、过滤以除去未被聚合物包裹的药物, 最后, 用冷冻干燥法得到聚合物的载药粒子或用去离子水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后使用。该方法的缺陷是制备过程往往耗时数天, 同时, 透析过程将产生大量废水。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将药物溶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后, 加入两亲嵌段聚合物的水溶液中, 经充分搅拌后释压放出二氧化碳而制得胶束。 具有靶向性的载药胶束:pH 敏感型胶束 肿瘤细胞的pH 值较正常细胞低,因此在中性条件下稳定而在弱酸性条件下分解的载药胶束可以实现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靶向性释放。 2.姜黄素PLGA-PEG-PLGA载药胶束的研究 【摘要】姜黄素(Curcumin, CUR)为黄色双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水溶性差,性质不稳定,体内代谢迅速,生物利用度低,严重制约了其开发与应用。如何改善CUR的各方面缺点,制备生物利用度高、用药量低的CUR制剂已经成为近年来药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由疏水-亲水链段组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可以在水溶液中自发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超分子有序聚集体胶束,处于壳层的亲水链段可避免药物与水环境的接触,稳定聚合物胶束,避免体内网状内皮系统识别;疏水链段组成的内核提供了疏水微环境,可增加难溶性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溶解度。该类胶束可提高脂溶性药物的水溶性,改善药物释放特性,实现药物靶向控制释放。本文首先进行了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结构表征等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LGA-PEG-PLGA包载CUR胶束的制备工艺、含量测定方法等,并测定了该嵌段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空白和载药胶束的粒径分布、载药胶束的zeta电位和微观形态以及体外释药行为。同时,建立了血浆及各组织中CUR提取与定量分析的HPLC方法,研究了CUR载药胶束体 内药动学性质及组织分布。研究发现,采用水透析方法制备CUR的PLGA-PEG-PLGA胶束,其包封率平均值为70.03±0.34%,载药量平均值为6.4±0.02%,平均粒径为26.29nm,计算药物的溶解度为1.47mg/ml, zeta电位为-0.7lmV。体外释放研究表明,CUR胶束的体外释放呈现先突释后缓释的特性,符合双相双指数动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及形貌特征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及形貌特征 盛丽雯重庆交通大学应用化学08300221 摘要:纳米二氧化钛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杰出代表,探寻优良的二氧化钛制备工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二氧化钛制备工艺的研究状况,根据反应体系的物理形态将制备工艺分成气相、液相、固相三大类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方法、形貌特征。 1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1.1 气相法 气相水解法利用氮气、氧气或空气作载气,把TiC1 或钛醇盐蒸气和水蒸气分别导人反应器,进行瞬间混合快速水解反应。通过改变各种气体的停留时间、浓度、流速以及反应温度等来调节纳米TiO的晶型和粒径。该方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分散性好、表面活性大,操作温度较低,能耗小,且对材质纯度要求不是很高,可实现连续生产;但控制过程复杂,并且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晶型和粒径。气相氧化法是以TiC1 为原料,氧气为氧源,氮气作为载气的氧化反应,反应经气、固分离后制得纳米TiO:。该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分散性好;但设备结构复杂,材料要求耐高温、耐腐蚀,自动化程度高,研究开发难度大。气相氢氧火焰法以TiC1 ,H2,O:为原料,将TiC1 气体在氢氧焰中(700~1 000℃)高温水解制得纳米TiO。产品一般是锐钛型和金红石型的混晶型,产品纯度高、粒径小、表面活性大、分散性好、团聚程度较小,自动化程度高;但所需温度高,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对工艺参数控制要求精确。气相热解法以TiC1 为原料,在真空或原料惰性气氛下加热至所需温度后,导入反应气体,使之发生热分解反应,最后在反应区沉积出纳米TiO。产品化学活性高、分散性好,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气体的浓度和炉温来控制纳米TiO的粒径分布;但投资大、成本高。 1.2 液相法 溶胶一凝胶法以钛醇盐Ti(OR) 为原料,经水解与缩聚过程而逐渐凝胶化,再经低温干燥、烧结处理即可得到纳米TiO粒子。该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粒径小、尺寸均匀、干燥后颗粒自身的烧结温度低;但原料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凝胶颗粒之间烧结性差,产物干燥时收缩大。化学沉淀法将沉淀剂加入TiOSO,H TiO,或TiC1 溶液中,沉淀后进行热处理。该法工艺过程简单,易工业化,但易引入杂质,粒度不易控制,产物损失多。水解法以四氯化钛或钛醇盐为原料,经水解、中和、洗涤、烘干和焙烧制得纳米TiO。该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粒径均匀;但水解速度快、反应难控制、成本大、能耗高、难以工业化生产。水热法以TiOSO,TiC14或Ti(OR)4为原料,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中合成纳米TiO。该法制得的产品纯度高、粒径分布窄、晶型好;但对设备要求高、能耗较大、操作复杂、成本偏高。在综合对比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各种制备方法后,提出了利用偏钛酸原料廉价易得的特点,简化工艺过程,采用化学沉淀法来制备纳米TiO的工艺方案,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中试,现就该工艺的特点及中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 1 气相法制备二氧化钛 气相法一般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先将反应前体气化,使其在气相条件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然后在冷却过程中成核、生长,最后形成纳米TiO2颗粒。 1.1 化学气相沉积法

0028算法笔记——【回溯法】批作业调度问题和符号三角形问题

1、批作业调度问题 (1)问题描述 给定n个作业的集合{J1,J2,…,Jn}。每个作业必须先由机器1处理,然后由机器2处理。作业Ji需要机器j的处理时间为tji。对于一个确定的作业调度,设Fji是作业i在机器j上完成处理的时间。所有作业在机器2上完成处理的时间和称为该作业调度的完成时间和。 批处理作业调度问题要求对于给定的n个作业,制定最佳作业调度方案,使其完成时间和达到最小。 例:设n=3,考虑以下实例: 这3个作业的6种可能的调度方案是1,2,3;1,3,2;2,1,3; 2,3,1;3,1,2;3,2,1;它们所相应的完成时间和分别是19,18,20,21,19,19。易见,最佳调度方案是1,3,2,其完成时间和为18。 (2)算法设计

批处理作业调度问题要从n个作业的所有排列中找出具有最小完成时间和的作业调度,所以如图,批处理作业调度问题的解空间是一颗排列树。按照回溯法搜索排列树的算法框架,设开始时x=[1,2,……n]是所给的n个作业,则相应的排列树由x[1:n]的所有排列构成。 算法具体代码如下: [cpp]view plain copy 1.#include "stdafx.h" 2.#include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6625728.html,ing namespace std; 4. 5.class Flowshop 6.{ 7.friend int Flow(int **M,int n,int bestx[]); 8.private: 9.void Backtrack(int i); 10. 11.int **M, // 各作业所需的处理时间

12. *x, // 当前作业调度 13. *bestx, // 当前最优作业调度 14. 15. *f2, // 机器2完成处理时间 16. f1, // 机器1完成处理时间 17. f, // 完成时间和 18. 19. bestf, // 当前最优值 20. n; // 作业数 21. }; 22. 23.int Flow(int **M,int n,int bestx[]); 24. 25.template 26.inline void S &a, Type &b); 27. 28.int main() 29.{ 30.int n=3,bf; 31.int M1[4][3]={{0,0,0},{0,2,1},{0,3,1},{0,2,3}}; 32. 33.int **M=new int*[n+1]; 34. 35.for(int i=0;i<=n;i++) 36. { 37. M[i]=new int[3]; 38. } 39. cout<<"M(i,j)值如下:"<

(完整版)药剂学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分散体系 2.扩散双电层模型 3.DLVO理论 4.临界聚沉状态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和重力产生的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6.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8.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倘若势垒为零,微粒会发生 聚结。( ) 19.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倘若有势垒存在,微粒不会发生聚结。( ) 20.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倘若有势垒存在,微粒会发生慢聚结。( )

溶液法制硫化镉薄膜

上海大学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材料科学导论C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C 课程编号: 10415074 论文题目: CdS薄膜及其制备 姓名: 邢凯健 学号: 09120157 论文评语: 论文成绩: 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CdS薄膜及其制备 摘要: CdS薄膜在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是十分重要的n型窗口材料,它的制备可以通过真空镀膜,分子束外延,磁控溅射及化学沉积的方法来实现,而化学沉积方法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水浴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CdS薄膜化学水浴法反应速率 一、CdS的基本性质 CdS薄膜的禁带宽度为2.42eV,能透过绝大部分阳光,是十分优秀的窗口材料,其薄膜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的吸收层CdTe薄膜质量的好坏,对电池的效率和寿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制备出高质量的CdS薄膜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课题。 二、水浴法制备CdS薄膜 如今有许多物理方法可以去制备CdS薄膜,例如真空镀膜法、磁控溅射法等等,这些物理方法制备的CdS薄膜的厚度均匀,测试的结果也十分理想,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化学方法去制备CdS薄膜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化学方法,例如水浴法,所需要的成本十分低廉,特别是与前面所提到的几种物理方法相比,前期所投出的经费是微乎其微。并且后期也不会遇到仪器维修等问题。 但是水浴法制备CdS薄膜的质量从许多文献中可以发现,并不是非常的理想,生长所得到的薄膜的厚度不均匀,并且会有气孔、裂纹等等。这是因为化学方法制备CdS薄膜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例如当天的湿度,温度,所使用的仪器,药品的纯度及实验误差等等)。那么我就在上海大学电子楼对于该CdS薄膜的生长作了一定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2.1 实验原理

第8章怎样研究算法排序算法示例练习题答案解析

第8章怎样研究算法:排序算法示例 1、排序算法是最基本的算法,很多复杂算法都是以排序为基础进行构造的。关于排序算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大规模数据集合中查找有无某些元素的问题,有序数据集合比无序数据集合的查找要快得多; (B)大规模数据集合中按元素分组进行计算的问题,有序数据集合比无序数据集合的计算要快得多; (C)对无序数据集合,两个算法X和Y:X采用无序数据处理,Y采用先将无序数据排序成有序数据,然后进行处理;则对前述(A)、(B)两类问题,Y算法一定比X算法慢; (D)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核排序算法的研究 在大规模数据集合中查找,有序数据集合有利算法进行和判断,要比无序数据集合查找的快,对于(C)选项,Y算法尽管需要排序后再处理,但排序处理后的数据查找更加快捷,因此可能Y算法比X算法更快。 具体内容请参考排序算法以及第八章课件。 2、下列三个算法是关于“大规模数据集合中查找有无某些元素”问题的算法:针对一个“学生”数据表,如下示意,找出“成绩”为某一分数的所有学生。 【算法A1】 Start of algorithm A1 Step 1. 从数据表的第1条记录开始,直到其最后一条记录为止,读取每一条记录,做Step 2。Step 2. 对每一条记录,判断成绩是否等于给定的分数:如果是,则输出;如果不是,则不输出。

End of algorithm A1 【算法A2】 Start of algorithm A2 Step 1. 从数据表的第1条记录开始,直到其最后一条记录为止,读取每一条记录,做Step 2和Step 3。 Step 2. 对每一条记录,判断成绩是否等于给定的分数:如果等于,则输出;如果不等于,则不输出。 Step 3. 判断该条记录的成绩是否小于给定的分数:如果不是,则继续;否则,退出循环,算法结束。 End of algorithm A2 【算法A3】 Start of algorithm A3 Step 1. 假设数据表的最大记录数是n,待查询区间的起始记录位置Start为1,终止记录位置Finish为n; Step 2. 计算中间记录位置I = (Start+Finish)/2,读取第I条记录。 Step 3. 判断第I条记录的成绩与给定查找分数: (3.1)如果是小于关系,则调整Finish = I-1;如果Start >Finish则结束,否则继续做Step 2; (3.2)如果是大于关系,则调整Start = I+1;如果Start>Finish则结束,否则继续做Step 2; (3.3)如果是等于关系,则输出,继续读取I周围所有的成绩与给定查找条件相等的记录并输出,直到所有相等记录查询输出完毕则算法结束。 End of algorithm A3 针对上述三个算法,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算法A1, A2, A3的快慢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算法A1快于算法A2,算法A2快于算法A3; (B)算法A2快于算法A1,算法A2快于算法A3; (C)算法A3快于算法A2,算法A2快于算法A1; (D)算法A1快于算法A3,算法A3快于算法A2; (E)上述都不正确。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核排序算法的研究 首先,数据是有序排列的,从大到小。 算法A1依次搜索,穷举。 算法A2与A1一样,穷举,不同的是它利用数据是从大到小排序的特点,因此,如果当前数据比如果小于目标数,那么说明只有的也一定小于,则目标不在序列中。因此,A2比A1快。 算法A3利用数据有序特点,采用二分查找,每次将目标数与中间值比较,缩小搜索范围,因此A3比A2快。 综上,答案选(C)。 具体内容请参考排序算法以及第八章课件。

浅谈二氧化钛讲解

浅谈纳米二氧化钛 纳米二氧化钛(Ti0 2 )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由于其粒子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性质;其晶体具有防紫外线、光吸收性好、随角异色效应和光催化等性能;而且它的耐候性、耐用化学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较好,因此纳米二氧化钛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太阳能电池、有机污染物降解、涂料等领域。但纳米二氧化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在纳米二氧化钛中添加合适的物质(如树脂、聚苯胺、偶联剂、氟碳树脂等),对其进行改性。 1. 纳米TiO 2的制备(纳米TiO 2 溶胶) 纳米TiO 2的制备方法一般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由于气相法制备纳米TiO 2 有诸多缺点如:能耗大、成本高、设备复杂等,且条件苛刻,大大限制了其发展。液相法主要包括水解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乳液法、微波感应等离子体法等制备技术。而液相法能耗小、设备简单、成本低,是实验室和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制备方法。由于传统的方法不能或难以制备纳米级二氧化钛,而溶胶-凝胶法则可以在低温下制备高纯度、粒径分布均匀、化学活性大的单组分或多组分分子级纳米催化剂,在此仅介绍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 2 溶胶。 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TiO 2:是以钛的醇盐Ti(OR) 2 ,(R为-C 2 H 5 、-C 3 H 7 、-C 4 H 9 等烷基)为原料。其主要步骤为:钛醇盐溶于溶剂中形成均相溶液,以保证钛醇盐的水解反应在分子均匀的水平上进行,由于钛醇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一般选用醇(乙醇、丙醇、丁醇等)作为溶剂;钛醇盐与水发生水解反应,同时失去水和失醇缩聚反应,生成物聚集成1nm左右的粒子并形成溶胶;经陈化、溶胶形成三维网络而成凝胶;干燥凝胶以除去残余水分、有机基团和有机溶剂,得到干凝胶;干凝胶研磨后煅烧,除去化学吸附的羟基和烷基团,以及物理吸附的有机溶剂和水,得到纳米TiO 2 粉体。因为钛醇盐的水解活性很高,所以需添加抑制剂来减缓其水解速度,常用的抑制剂有盐酸、醋酸、氨水、硝酸等。但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加水方式、水量、pH值、溶剂量、反应温度、拌速度等因素对凝胶形成的影响。

药剂学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word精品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分散体系 2.扩散双电层模型 3. DLVO 理论 4.临界聚沉状态 二、判断题 (正确的填 A ,错误的填 B) 1.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 2.药物微粒分散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 3.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 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 稳定性。 (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和重力产生的沉降, 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 稳定。 (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 稳定。 ( ) 9. 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 毋高,静 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 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 毋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 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 11. 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 斥 力下降。 ( ) 12. 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 Ch 升。() 13. 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 Z 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 14. 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 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 Z 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 凝状态的电解质。 ( ) 16?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 Z 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 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 17?反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 毋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 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 18. 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倘若势垒为零,微粒会发生 聚结。 ( ) 19. 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 倘若有势垒存在, 微粒不会发生聚 结。 ( ) 20. 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 倘若有势垒存在, 微粒会发生慢聚 结。 ( ) 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 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 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

纳米二氧化钛

纳米二氧化钛 1引言 纳米微粒是指尺寸为纳米量级的超微颗粒,它的尺度大于原子簇,小于通常的微粒,粒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由于纳米微粒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性,使得纳米微粒以及纳米材料具有常规微粒和常规材料没有的独特的光、电、磁、热以及催化性能。自从1984年Gleiter 等人关于纳米材料的报道以来,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纳米TiO2 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功能精细无机材料。因其具备良好的耐侯性、耐化学腐蚀性、抗紫外线能力强、透明性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面漆、感光材料、光催化剂、化妆品、食品包装材料、陶瓷添加剂、气体传感器及电子材料等。但由于纳米TiO2 大的比表面及较多的表面空键,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使其优异的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人们关于纳米TiO2 改性方面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达到了改性的目的,现综述纳米TiO2 的性质与改性的关系及改性的方法和机理。 2TiO2 的基本结构 TiO2 是金属钛的一种氧化物,其分子式为TiO2。根据其晶型,可分为板钛矿型、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三种。其中锐钛矿型TiO2 属于四方晶系,其晶格参数a 0 = 3. 785 ! , c0 = 9. 514 ! 。图1为锐钛矿型TiO2 的单元结构,钛原子处于钛氧八面体的中心,其周围的六个氧原子都位于八面体的棱角处,有四个共棱边,也就是说,锐钛矿型的单一晶格有四个TiO2 分子。锐钛型TiO2 的八面体呈明显的斜方晶型畸变, Ti—O键距离均很小且不等长,分别为1. 937 ! 和1. 964 ! , 这种不平衡使TiO2分子极性很强,强极性使TiO2 表面易吸附水分子并使水分子极化而形成表 1

薄膜物理与技术复习大全 (西电版)

1.薄膜定义:按照一定需要,利用特殊的制备技术,在基体表面形成厚度为亚微米至微米级的膜层。这种二维伸展的薄膜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尺寸效应而使其获得三维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同时又很节约材料,所以非常重要。通常是把膜层无基片而能独立成形的厚度作为薄膜厚度的一个大致的标准,规定其厚度约在1μm左右。 2.一些表面定义: 1)理想表面:沿着三维晶体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切开,得到的表面,除了原子平 移对称性破坏,与体内相同。 2)清洁表面:没有外界杂质。 3)弛豫表面:表面原子因受力不均向内收缩或向外膨胀。 4)重构表面:表面原子在与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周期也发生变化,不同于晶体 内部原子排列的二维对称性(再构)。 5)实际表面:存在外来原子或分子。 3. 薄膜的形成的物理过程 驰豫 重构驰豫+重构? ? ? ? ? 驰豫:表面向下收缩,表面层原子与内层原子 结构缺陷间距比内层原子相互之间有所减小。 重构:在平行表面方向上原子重排。

①小岛阶段——成核和核长大,透射电镜观察到大小一致(2-3nm)的核突然出现.平行基片平面的两维大于垂直方向的第三维。说明:核生长以吸附单体在基片表面的扩散,不是由于气相原子的直接接触。 ②结合阶段——两个圆形核结合时间小于0.1s,并且结合后增大了高度,减少了在基片所占的总面积。而新出现的基片面积上会发生二次成核,复结合后的复合岛若有足够时间,可形成晶体形状,多为六角形。核结合时的传质机理是体扩散和表面扩散(以表面扩散为主)以便表面能降低。 ③沟道阶段——圆形的岛在进一步结合处,才继续发生大的变形→岛被拉长,从而连接成网状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遍布不规则的窄长沟道,其宽度约为5-20nm,沟道内发生三次成核,其结合效应是消除表面曲率区,以使生成的总表面能为最小。 ④连续薄膜——小岛结合,岛的取向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并有些再结晶的现象。沟道内二次或三次成核并结合,以及网状结构生长→连续薄膜。 4. 薄膜的附着类型及影响薄膜附着力的工艺因素 薄膜的附着类型 ①简单附着: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很清楚的分界面,薄膜与基片间的结合力为范 德华力 ②扩散附着—由两个固体间相互扩散或溶解而导致在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渐变界 面。实现扩散方法:基片加热法、离子注入法、离子轰击法、电场吸引法。 ③通过中间层附着—在薄膜与基片之间形成一个化合物而附着,该化合物多为薄膜材料与基片材料

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方法

1. 纳米TiO 2粉体制备方法 物理法 气相冷凝法: 预先处理为气相的样品在液氮的气氛下冷凝成核制得纳米TiO2 粉体,但该法不适于制备沸点较高的半导体氧化物 高能球磨法: 工艺简单,但制得的粉体形状不规则,颗粒尺寸分布宽,均匀性差 化学法 固相法: 依靠固体颗粒之间的混合来促进反应,不适合制备微粒 液相法: 就是将钛的氯化物或醇盐先水解生成氢氧化钛(或羟基氧钛) ,再经煅烧得到TiO2. 研究最广泛。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其反应为 TiCl4 + 4H2O → Ti (OH) 4 + 4HCl , Ti (OH) 4 → TiO2 + 2H2O. 以醇盐为原料,其反应为 Ti (OR) 4 + 4 H2O → Ti (OH) 4 + 4 ROH , Ti (OH) 4 ???→煅烧 TiO2 + 2 H2O. 主要包括硫酸法、水解法、溶胶-凝胶(Sol2gel) 法、超声雾化、热解法等。 溶胶- 凝胶法就是将钛醇盐制备成二氧化钛溶胶. 为了得到多孔催化剂,通常采用煅烧等方法将凝胶进行干燥,去除溶剂,制得干凝胶. Dagan 等[25 ]采用超临界干燥法所制得的TiO2气凝胶孔隙率为85 % ,比表面积高达600 m2·g - 1 ,晶粒尺寸为5. 0 nm ;对水杨酸的光催化氧化表明该催化剂具有比Degussa P - 25 TiO2粉末更高的催化活性.

气相法: 其核心技术是反应气体如何成核的问题. 通过四氯化钛与氧气反应或在氢氧焰中气相水解获得纳米级TiO2 ,目前德国Degussa 公司P-25 粉末光催化剂是通过该法生产的 常用的化学制备方法有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解法、喷雾热解法、水热法和氧化- 还原法等。 2. 纳米TiO2薄膜制备方法: 除了与粉体制备相同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热解法外,还有液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磁控溅射法等。 溶胶-凝胶法(Sol-Gel): 制备的薄膜纯度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批量生产; 水热合成法: 通过水解钛的醇盐或氯化物前驱体得到无定形沉淀,然后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胶溶得到溶胶物质,将溶胶在高压釜中进行水热Ostwald熟化。熟化后的溶胶涂覆在导电玻璃基片上,经高温(500℃左右)煅烧,即得到纳米晶TiO2薄膜。也可以使用TiO2的醇溶液与商业Ti02(P25,3Onm)混合以后得到的糨糊来代替上面提到的溶胶。反应中为了防止颗粒团聚,通常采用化学表面改性的方法,如加有机螫合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等,以降低粉末表面能,增加胶粒问静电排斥,或产生空问位阻作用而使胶体稳定。这些有机添加剂在高温煅烧阶段会受热分解除去. 是溶胶-凝胶法的改进方法,主要在于加入了一个水热熟化过程,由此控制产物的结晶和长大,继而控制半导体氧化物的颗粒尺寸和分布,以及薄膜的孔隙率.得到的Ti02颗粒是锐钛矿型还是锐钛矿型与金红石型的混合物由反应条件(如煅烧温度)决定。水热处理的温度对颗粒尺寸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将溶胶在高压釜中(150Xl05~330×105Pa)于200~250℃处理12h,可得到平均粒径15~20nm的Ti02颗粒。如果用丝网印刷术(也可用刮涂的方法)将TiO2溶胶涂覆在导电玻璃上,则得到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测定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近来,大气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大气悬浮颗粒物是形成雾、烟和空气尘 埃的主要成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含量,根据测量数据,提出些合理的措施,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悬浮颗粒物、大气测定、措施 前言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厚度达 1000-1400m。其中,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10km内的气体层(对流层),常称这层气体为空气层。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当其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即被成为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不下千种,其中,大多数为有机物。依据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一级污染物和二级污染物。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气象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一般把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100微米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通常所说的烟、雾、灰尘就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吸入颗粒物会导致肺炎、气喘、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疾病,生活在空气颗粒物较高地区的人群,死亡率会明显增加。 1、测定目的及原理 1.1测定目的 (1)掌握重量法测定总悬浮微粒的原理。 (2)学会总悬浮微粒测量的操作技术。 (3)了解DB-202型空气泵及ZW-100型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颗粒物采样头的使用方法。 1.2TSP测定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0-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 m3/min)采样法。其原理是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大气试样通过已经称至恒重的滤膜时,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求得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含量。 2、所需仪器与材料及测定步骤

回溯算法的一些例题

回溯算法 搜索与回溯是计算机解题中常用的算法,很多问题无法根据某种确定的计算法则来求解,可以利用搜索与回溯的技术求解。回溯是搜索算法中的一种控制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先选择某一种可能情况向前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一旦发现原来的选择是错误的,就退回一步重新选择,继续向前探索,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得到解或证明无解。如迷宫问题:进入迷宫后,先随意选择一个前进方向,一步步向前试探前进,如果碰到死胡同,说明前进方向已无路可走,这时,首先看其它方向是否还有路可走,如果有路可走,则沿该方向再向前试探;如果已无路可走,则返回一步,再看其它方向是否还有路可走;如果有路可走,则沿该方向再向前试探。按此原则不断搜索回溯再搜索,直到找到新的出路或从原路返回入口处无解为止。 递归回溯法算法框架[一] procedure Try(k:integer); begin for i:=1 to 算符种数 Do if 满足条件 then begin 保存结果 if 到目的地 then 输出解 else Try(k+1); 恢复:保存结果之前的状态{回溯一步} end; end; 递归回溯法算法框架[二] procedure Try(k:integer); begin if 到目的地 then 输出解 else for i:=1 to 算符种数 Do if 满足条件 then begin 保存结果 Try(k+1); end; end;

例 1:素数环:把从1到20这20个数摆成一个环,要求相邻的两个数的和是一个素数。【算法分析】非常明显,这是一道回溯的题目。从1 开始,每个空位有 20(19)种可能,只要填进去的数合法:与前面的数不相同;与左边相邻的数的和是一个素数。第 20个数还要判断和第1个数的和是否素数。 〖算法流程〗1、数据初始化; 2、递归填数: 判断第J种可能是否合法; A、如果合法:填数;判断是否到达目标(20个已填完):是,打印结果;不是,递归填下一个; B、如果不合法:选择下一种可能; 【参考程序】 program z74;框架[一] var a:array[0..20]of byte; b:array[0..20]of boolean; total:integer; function pd(x,y:byte):boolean; var k,i:byte; begin k:=2; i:=x+y; pd:=false; while (k<=trunc(sqrt(i)))and(i mod k<>0) do inc(k); if k>trunc(sqrt(i)) then pd:=true; end; procedure print; var j:byte; begin inc(total);write('<',total,'>:'); for j:=1 to 20 do write(a[j],' '); writeln; end; procedure try(t:byte); var i:byte; begin for i:=1 to 20 do if pd(a[t-1],i)and b[i] then begin a[t]:=i; b[i]:=false; if t=20 then begin if pd(a[20],a[1]) then print;end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设计

1 药剂学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1.概述 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 ) 微粒分散体系 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 ~10-9m 范围):主要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他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 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主要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他们的微粒在500~100μm 范围内 微粒:10-9 ~10-4m 范围的分散相统称微粒 多相体系,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微粒分散体系特殊的性能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还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现象性质 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在体内分布上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般具有缓释作用 2.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 微粒粒径表示方法: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粒径、有效粒径 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 沉降法、吸附法 小于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通过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μm 的微粒分散体系能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最终多数药物微粒浓集于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7~12μm 的微粒,由于大部分不能通过肺的毛细血管,结果被肺部机械性的滤取,肺是静脉注射给药后的第一个能贮留的靶位 若注射大于50μm 的微粒指肠系膜动脉、门静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肝、肾等相应部位 微粒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纳米体系:丁铎尔现象 微粒的光学性质 粗分散体系: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 低分子的真溶液:透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空间液桥实验实时模拟

文章编号:1001-9081(2015)S2-0208-04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空间液桥实验实时模拟 王萌1,2?,郭丽丽1,于歌1 (1.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100094;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90)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wangmeng07100701@163.com) 摘要:针对微重力环境下流体动态模拟的逼真度和效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的空间液桥实验实时模拟方法三首先,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几何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空间液桥实验装置的三维模型,渲染了虚拟液桥实验的三维场景;其次,基于SPH方法建立液桥无网格的粒子模型,分析粒子在微重力条件下受力的特殊性,结合实验液体的密度二粘滞度等物理特性以及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动态特性,模拟了空间中随实验操作的液桥形态变化过程;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微重力条件下液桥实验的实时动态模拟,并可应用于其他空间流体的动态仿真三 关键词:场景渲染;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流体仿真;微重力;液桥实验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Real-timesimulationforspaceexperimentsin liquidbridgebasedonsmoothedparticlehydrohynamicsmethod WANGMeng1,2?,GUOLili1,YU Ge1 (1.Technology and Engineer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94,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efficiency and low fidelity of simulation about dynamic fluid in the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a method based on Smoothed ParticleHydrodynamics(SPH)was proposed to simulate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on th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n liquid bridge in real-time.Firstly,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puter graphics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this method rendered the virtual3D experimental scene,combining with the3D model file of experimental device.Secondly,the mesh-free particle model was established,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force for fluid was analyzed.Consider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fluid,such as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microgravity condition,the shape of liquid bridge changing with space operation was simulated.Finally,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uccessfully modeled the process of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and it can be used in other space experiments about fluids. Keywords:rendering scene;Smoothed ParticleHydrodynamics(SPH);fluid simulation;microgravity;liquid bridge experiment 0 引言 由于微重力流体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美二俄二西欧和日本相继建立了地面研究基地,并利用微重力火箭二飞船和航天飞机进行了多次空间流体实验三其中,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简称液桥实验)是研究在微重力条件下热毛细对流的液桥高径比对临界过程的影响以及液桥的体积效应,是多次布置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一项空间实验三2010年,日本在国际空间站的KIBO上,进行了20cSt硅油的液桥实验,用以确定振荡流开始的临界温度差,明确体积比二加热速度二迟滞以及冷却盘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三科学家通过CCD相机拍摄的图像进行远程观察和分析,如图1[1]所示,三个俯视CCD进行三维粒子跟踪测速,侧置CCD用以观察液桥形状和整体流动模式,红外CCD用于测量液桥表面温度,观察振荡现象三利用这样的支持系统,科学家只能通过下传的二维黑白图像从一个固定角度观察实验,无法实现多角度观察和对一些细节区域的重点跟踪,从而严重影响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判断三 基于以上不足,本文在空间科学实验的地面支持系统中 建立虚拟液桥实验的三维场景,导入液桥实验装置各部件的 三维模型文件,确定各部件在三维场景中的相对位姿以及实 验过程中的移动情况,并通过投影变换和光照渲染等进行可 视化仿真,从而支持全方位二多角度地观察实验进度三空间液 桥实验的流体是硅油,在25?下,其密度为0.975kg/m3,粘滞度为10cSt三硅油固有的粘滞性二不可压缩性,使其在微重 力环境下,随着拉桥电机和注液电机的控制操作,液桥高度和 注液体积发生变化,液柱形状也在动态地改变,本文的难点在 于如何逼真地实现微重力条件下液柱形态的动态仿真三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基于物理的流体模拟方法大致可以 分为两类:基于网格的欧拉法[2]和基于粒子的拉格朗日法[3]三欧拉法将流体所占据的空间离散成固定的网格,分析网格上每一固定点的流体速度二压强和密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三拉格朗日法通过研究流体中每一粒子的相应物理参数随时间的运动变化,来描述整个流体的运动三在流体的实时模拟方面,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计算机应用,2015,35(S2):208-211ISSN1001-9081 CODEN JYIIDU 2015-12-15 http://www.joca.cn 收稿日期:2015-03-01;修回日期:2015-03-24三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Y2140411SN)三 作者简介:王萌(198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二流体仿真; 郭丽丽(1973-),女,甘肃庆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任务智能运控; 于歌(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