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软考程序员考试真题(上午)

2009年下半年软考程序员考试真题(上午)
2009年下半年软考程序员考试真题(上午)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当代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1.生物学取向:生物学取向关注生物因素如何影响心理与行为(心理是脑的机能) 2.学习取向:学习取向关注环境和经验怎样影响个体的行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3.认知取向:认知取向关注人脑中所发生的心理事件. 4.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关注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怎样影响心理与行为的形成过程. 5.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关注个体行动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动力,需求或动机等.(代表人物马斯洛) 6.各种取向的整合:不同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之间是互补的。整合各种研究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潮流。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描述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始于描述研究,例如对形式,结构,活动,变化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描述. A.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就是对单独个体的详细纪实,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研究方法。 B.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C.自然观察:自然观察就是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 2.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研究。相关研究最简单的形式是仅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察其改变对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从而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的研究。特点:a.操作自变量 b.组间的比较 c.严密的控制

五.人格: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它包含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3)独特性。(4)社会性。

六.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动力特征。

七.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八.影响人格的因素:1.遗传因素:大脑的结构形态和先天机能特性。2.环境因素:情境,父母,同伴 3.文化因素 4.电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九.健全人格的内涵:“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1、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2、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

3、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

4、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十.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过程应该注意:1.教育遵循人发展规律,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 2.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组合。 3.教师要学心理学知识。 4.注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十一.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通过榜样的良好人格特征来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 2.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言语指导,让学生认识人格健康的重要性,明确人格完善的具体目标的教育方法。 3.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使个体某种行为表现不断得到巩固而形成习惯,从而转化为人格特征的方法。 4.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

十二.自我: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中文中的自我就是自己或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以及人—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十三.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即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到何种程度的估计。反映自我的主动性与独特性,属于心理自我。种类:1、高自我效能感与低自我效能感2、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十四.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十五.发展:广义上的发展是指有机体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顺序。狭义上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顺序。

十六.人的发展的内容:1.生理发展,是身体方面的变化。 2.认知发展,指感知觉,记忆等思维能力上的变化。 3.社会性发展,指个体的道德品质,社会态度和行为等的变化。

十七.同化: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十八.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十九.刺激泛化:某一种条件反应一旦确立,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无须经过条件作用学习,也可以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叫刺激泛化。

二十.刺激辨别:与刺激泛化相反现象是刺激辨别。这种在条件作用中有选择地只对条件刺激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叫刺激辨别。

二十一.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入口通道,来自于各种感觉系统的大量信息在此作短暂的停留,因此又叫做感觉登记。如果进入感觉登记的信息没有得到进一

步的加工,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二十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十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以至终身的记忆。

特点:(1)长时记忆容量可至无限(巨大)。

(2)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加工复述的结果。也有印象深刻一次达成的,尤其是情绪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量是没有限制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进行编码的。

(3)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常需要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加以应用。

(4)编码方式:以语义编码为主,也借助表象编码。

二十四.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1.衰退理论:衰退理论是一种常识观,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要记忆的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混淆,或受到其他信息的排挤时,就会出现干扰现象。 3.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 4.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线索依赖性理论是指信息仍然存在于记忆系统,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

二十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减少遗忘,“先密后疏”。

(2)分散复习——能减少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纯粹分习法(i四步)

渐进分习法(五步)

反复分习法(三步)

(3)复习多样化——使学习不枯燥、大脑不疲劳。

(如识记+默写+识记、边写边记)

(4)适当过度学习(150%)——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二十六.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也可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反映的是一般性的,蕴涵着结论的知识,因而其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演绎推理的方法有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

二十七.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色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也可以说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方法有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

二十八.类比推理:即由两个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同的推理形式。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不同,它既不是从特殊到一般,也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特殊。所以,也可以把类比推理叫做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二十九.批判性思维:就是个体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分析和评价所接收的信息,并决定采取合理行动的思维过程。也有人把批判性思维叫做辨证推理,即“不断地思考推理中的两个对立面,并利用对立面的一方来批判性地经验另一方”或“为了解决分歧而比较和评价相反观点的过程”。

三十.常规性思维: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十一.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理论是指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思维活动。

三十二.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我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我国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智力往往被描述为能力,它指个体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三十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逻辑数学理论:洞悉逻辑和数学模式,把握较为复杂的推理,代表人物科学家,数学家。 2.语言理论:对词的声音,节律和意义的灵敏性,对不同语言的灵敏性,代表人物诗人,新闻记者。 3.自然主义:对生物的灵敏性,敏锐地与生物交往的能力,代表人物生物学家,环保主义者。 4.音乐理论:产生和欣赏节奏,高音和颤音的能力,对不同音乐表达形式的敏感,代表人物作曲家,小提琴家。 5.空间理论:准确感知空间以及对空间知觉进行转换的能力,代表人物航海家,雕刻家。

6.身体运动理论:控制身体运动和有灵活操控物体的能力,代表人物舞蹈员,运动员。

7.人际理论:对其他人的情绪,气质,动静期望的辨别和恰当反应的能力,代表人物心理治疗师,推销员。

8.自知理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区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能力,对自己的力量,弱点,期望和智力的了解,代表人物哲学家,活佛。

三十四.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仅重视言语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而较少关注其它智力,这是片面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全方位的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学校应从其它类型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加德纳的观点对于全面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最彻底的挑战,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对学校的课程改革以及对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

三十五.斯滕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1.成分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2.情境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所需适应、选择所要的环境,及有效的改变、塑造环境的能力。 3.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三十六.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成功智力理论在个体智力发展的全面性、实用性等方面超越传统智力理论,为全面理解智力及当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尤其是他的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为分数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造,培养会学、会用、会创造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2、后来马斯洛又将他分为了七种。这七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4、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5、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或高层开始;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

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

6、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7、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到绝对优势。

三十八.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意义:1、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概括了一般人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因而获得了广泛认同。

2、它为教育提供了内容框架,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促进教育中对人的重视具有积极意义。学校、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特别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3、它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认为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高峰体验)。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去努力工作。这就说明了在教育中,学校、教师不仅仅要重视物质奖励的作用,更要重视和发挥精神奖励的作用。

4、它建构了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每个学生都希望被同学、老师所接受和认可。亲密、友爱、师爱、自尊会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十九.情绪:情绪是由某种刺激(机体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体验。

四十.常见的情绪调节法:

1、认知调节法:生活中一种典型的错误认识就是:“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我喜欢快乐,可是难得碰上”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所决定的。快乐要寻找(见P224:开出你的快乐清单)。

2、意志调节法;意志调节法也称升华作用。即将痛苦、烦恼、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化悲痛为力量”。

3、语言调节法:语言调节法也称“语言宣泄法”。当个体心中有委屈、愤怒、不平、焦虑、抑郁时,可以向老师、同事、亲人、好朋友倾诉,宣泄个体对所遭遇经历的不满;或大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心理平衡。此外,还可以用语言暗示来自我调节。如“我一定要坚强”、“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吧!”、“我一定能挺过去的”等。

4、自我放松法;让自己的脸上露出一个开心的笑脸;挺起胸膛,深深的吸一大口气。方法:(1)深呼吸松弛法;(2)肌肉紧张—放松法。

5、转移注意法:例如,当怒发冲冠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地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得以缓解;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某种对象,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在余气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如唱一段小曲、吹个口哨、听一会儿音乐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俗话所“笑一笑,十年少”正是形象表达出人们欢笑、快乐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6、阿Q”精神;也叫酸葡萄心理。它可以冲淡内心的痛苦,但这种方法不宜多用,心理平衡后应积极进取。

7、自我激励法;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的同学在床头、书上写着“拼搏”、“制怒”、“忍”等条幅。

四十一.情操:情操是一种与信念相联系,带有理性色彩的复杂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宗教感等。情操与个人的操守、信念、世界观密切相关,因而它比其他情感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和自觉性。

四十二.人际吸引因素:1、时空接近性(空间距离因素)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回生,二回熟”、“远亲不如近邻”。

2、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

研究表明,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识人们容易相互吸

引。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互补性因素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补性吸引。有研究表明,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

3、特质因素:个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具有更持久的人际吸引力,随着交往的加深,其影响逐渐增大。

4.外表吸引力:俗话说:“人要衣装,马要鞍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服饰已成为人的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十三.功能型冲突:功能型冲突即冲突使双方都得到成长、关系更密切——“不打不相识”。

意义:冲突能暴露人们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促进自己成长;冲突有助于发现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使双方有更是的了解;冲突有助于把工作做得更完满。

四十四.功能失调型冲突:功能失调型冲突即冲突是无益的、破坏性的对抗,使双方关系疏远、破裂、敌视。重要因素:1.功能失调型冲突的核心要素是消极的结果。 2.冲突双方是以一种敌对的态度来处理冲突。3.冲突双方的焦点是在冲突本身或对情绪的发泄,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或消除对立及不一致。 4.双方存在不正确的沟通形式或拒绝沟通。

四十五.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乐于学习,目标明确

2、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情绪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

5、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四十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迅速发育),一方面为其心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学生心理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二)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等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

(三)社会环境:

(四)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个体心理因素:

四十七.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学习障碍2、人际交往障碍3、情绪障碍4、人格障碍5、青春期心理障碍6、追星问题7、网络问题8、暴力倾向问题

四十八.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规律,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十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学习计划与监控等。(二)生活辅导:1.生活目的与态度的辅导2、日常生活辅导3.社交生活辅导4、情绪情感辅导5、休闲辅导6、性问题辅导(三)择业教育:包括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了解工作特性,获得有关就业、社会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择业选择的技巧,正确处理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

之间的关系等。(四)人格发展教育:包括:生活目标、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开放进取精神的教育;自我意识的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不良人格的矫正。

五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心理健康教育课

(二)心理咨询

(三)在各科教中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班主任工作

(五)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六)心理辅导活动(团体)

(七)专家讲座

(八)心理训练

(九)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五十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1、课堂教学灌输法:课堂教学灌输法,是通过教授中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自发”和“从众”走向“自觉”和“自为”。

2、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工作者,建立和健全心理保健体系,维护对方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般地,一次心理辅导活动主要由导入、展开、推进到高潮直至结束几个环节组成,具体归纳一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起始活动、主体活动和结束活动。

3、心理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

(二)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自我控制法

2、全身松弛法:调息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

3、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或演示的方法,目的是让学员通过在其他学员面前表演、或观察其他学员表演的方法来“亲身体验”某一种情况、概念或观点等。

5、信心训练法:焦虑倾向严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卑感,凡事缺乏自信,常给自己以消极的“自我预言。如果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规劝自己,就会打破恶性循环,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6、理性情绪疗法

(三)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1、合理宣泄法:所谓“合理宣泄”就是以不伤害他人和自己、不违反社会行为准则的方式,把心理上积郁的消极情绪打发掉。2、注意转移法3、灵活幽默法:如故意开开玩笑,说些幽默的小故事或俏皮话,做些滑稽好笑的动作等等。但是,幽默并不一定都使人发笑,更多的则是启发人们思考。4、换位思考法:当生活中有人触怒你,只要你能体谅他人的处境,多从好处着想,认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就可以淡化自己的愤怒和不快的情绪。5、巧妙安慰法

五十二.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叫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教师因职务上所赋予的要求、期望和职责所感受到的压力。

教师的压力来源:1.由体制和课程改变引起的问题,教育改革推行得太快、太多,应接不暇

2.繁重的非教学工作,排山倒海的教育任务

3.由角色冲突与角色混淆所出现的问题

4.由儿童行为与态度产生的压力

5.不良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压力

6.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压力

7.中级管理者的压力

8.师生人数比例太多

9.额外的进修要求

10.不断增加的社会期望

五十三.教师对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1.重视时间的管理 2.改变生活方式 3.学会自我调节 4.寻求社会支持

责任编辑:张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