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日本传统服饰

[珍妮]日本传统服饰
[珍妮]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古代服饰五

日本古代服饰五 日本古代服饰(五) 2011年10月01日 裁缝 公元五世纪百济(今朝鲜)派遣缝衣女来到日本。这是日本最初引进的裁缝技术。实际上日本的裁缝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的影响。 昔日,裁缝曾是日本妇女必须掌握恶毒一种技能。随着棉布的普及,裁缝技术显地尤为重要。姑娘们纷纷去村内上流妇人家中学习裁缝。当时的静冈县以出现裁缝塾。女子学校首先教学生裁缝。学子大学的的家政课也把裁缝教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内的服装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西服还是和服购买十分方便。在这种形势下,裁缝技术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可制日本人穿的单衣的面料很多。麻、丝、绸、棉、毛织物等等。日本人穿单衣一般在每年的6月至9月即夏季。最近由羊毛织品制作的单衣也成为日本人夏季穿用的衣物。单衣缝制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容易洗涤,所以它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夹衣是一种带里子的服装。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穿用的铂、洼就属于夹衣一类。当时一般的日本人是不能穿这种夹衣的。因夹衣带里子,所以穿起来比较暖活。同时表面、里子可选用不同颜色的面料,看上去十分漂亮,例如表白里赤等。女子夹衣的缝制比较讲究。日本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社会上流行将袖子、底襟的里子翻缝在外面,做镶边女式和服夹衣。由

于当时缝纫技术并不发达,这种和式夹衣做工比较粗糙。两层棉布层在一起,缝针处有许多大疙瘩。作为武士的正式服装,每年旧历4月1日-5月4日,9月1日至8日,武士们都要穿夹衣窄袖边服。 日本平安时期,社会上已经出现棉式和服。当然面料是丝绸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后,日本开始从国外进口棉花。日本江户末期,日本庶民也可以穿棉衣和服了。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新布买来不能马上裁剪。特别是逢演日、申日、葬日绝不能裁衣服。酉日是裁剪佳日。缝制和服背缝处时,按原则是不能换线的。此外,男人、女人、儿童的针数及缝制方法都有所区别。 自古以来,日本人使用捣砧的方法使织出的布更有光泽。传说这种方法是由朝鲜传入日本的。日本平安时代贵妇人穿的服装里面一定要套一件“打衣”。顾名思义,它便是用砧捣过的布缝制的。日本九州、四国地区称捣布为“平布”。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有捣砧台。自家织染的布,洗辍时必须用砧捣,以去除布上的粘糊类物质。 古时候日本人使用的缝衣针多由骨或竹制成。日本江户时代,在长崎从外国人那里学到制针法的日本人,在广岛生产出“广岛针”。明治末期,日本引进德国的制针机械,使针投入大型机械化生产。 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针充满敬畏之感。日本人也认为小小的针充满无穷的神秘感。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针的传说。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用过的旧针、断针不能随便乱扔。这些针必须在每年的“针供养”之日才能处理。每年的2月和12月的8日为“针供养”之日。这时要举行特定的医师。针供养当天任何人不能做针线活。有的地区甚至要停食一天。 现在的日本姑娘结婚时,娘家就连毛衣都要买到。这就是说,直至今天日本姑娘出嫁后的服装一直由娘家负责。战前,新媳妇到娘家后的最初几年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浮世绘版画在日本的兴起 浮世绘是十七世纪初期,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它的渊源虽然来自原有的“大和绘”,但是它与"大和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著名画家菱川师宣所作的《吉原夜宴之料理》生动的生活场面体现了一种民间艺术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人们的爱戴。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 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浮世绘绘画 由于著名的菱川师宣(1618—1694)的影响,出版业中心遂转移到江户,而且本来附属于原文的插图,也获得了艺术上的独立地位。师宣在一生事业里所出版的许多带有插图的

书籍,都是图优于文,而且画者也自豪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不像过去所有作插绘者那样一贯用匿名的方法。这些“绘本” 的插图大部分都是在吉原的花街柳巷中所扮演的爱情场面; 因此他同时代的画家都称此种艺术为“浮世绘”《屏风之后》。值得玩味的是师宣自己在画上署名时,总在他名字前加以“大和绘师”几个字,由此明确地表示出他渴望创造一种反映当时人民生活及精神实质的纯日本型的绘画,并且摆脱受到中国传统感染的各因袭画派。这一理想终于在西川佑信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论文上得到发挥,这可以说就是浮世绘的美学基础。伊东深水作品 师宣的成就大部分归功于他风格上所具有的魅力。他利用了最新技术上的改进,使他的印刷版画在质量上毫不逊于绘画本身。那美妙而正确的线条,体现出他所作女性形象的一切典雅风姿,并且由于非常巧妙地交互应用着黑白两种色调,他获得了简单但鲜明而动人的效果。他的艺术为版画的独树一帜开辟了道路;这乃是插图画得到自由发展后的合理 结果。师宣所成套生产的插图版画,很快的就代替了所谓真正绘画的地位。这种新艺术的风格及其技术,在日本印刷界最初繁荣期间迅速获得进展。例如鸟居清信和他的儿子清倍及清信二代等都发展了师宣的艺术风格,而且特别强调其线条和类型化作风,尤其当他们描绘歌舞伎演员像时更是如此。

浮世绘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艺术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H# O4 d( j% N) q " w% D: A. u" a" J2 ]. a! l 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肉笔的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板,这个画派的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这些大和绘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 ' b+ d3 B1 k; I9 B ; T) s6 _) K6 U. Z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有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2 F8 E! @) |$ w$ L/ ~" \+ } 7 O& H8 [" I2 Z 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恋爱和讽刺封建礼教的作品在民间流布极广。 A! S) R+ Z% R8 B5 r$ o( Q + n6 o- a1 m8 {, ^$ A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 8 o' U) A" I: u, |: z

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的简介】【浮世绘的历史】【浮世绘的发展】【题材与种类】【制作方法】【浮世绘的影响】【代表画师】 浮世绘(假名:うきよえ罗马字Ukiyo-e )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肉笔的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这个画派的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这些大和绘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有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恋爱和讽刺封建礼教的作品在民间流布极广。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 “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 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 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

日本常见服装品牌介绍

日本常见服装品牌介绍 创始人:高田贤三(TAKADAKENZ) 注册地:法国巴黎(1970) 设计师:高田贤三 品牌线: 1)丛林中的日本人(UNGLEAP):时装 2)高田贤三(KENZ)最早是男装,后增加女装 3)丛林中的高田贤三(KENZUNGLE):青少年服装 4)城市中的高田贤三(KENZCTY):女装 品种:服装、皮包、饰品、手表、眼镜,饰品、浴用品、香水,高尔夫球用具 高田贤三(TAKADAKENZ)以其同名品牌“KENZ”的热销而为世人熟知。这位带着一脸灿烂微笑,留着浓密的娃娃式长发,谦逊而幽默的艺术在通往巴黎的成功途中也历经了暗淡而艰难的日子,但他的作品却始终没有丝毫的忧伤,就像雷诺阿的画一样,只有快乐的色彩和浪漫的想象。他因而被称作“时装界的雷诺阿”。 -------------------------------------------------------------------------------------------------- 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1938年4月22日-),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以极富工艺创新的服饰设计与展览而闻名于世。其后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成为名震裹宇的世界优秀时装品牌。 三宅一生品牌(sseyiyke)虽不是第一个为国际公认的日本时装品牌,但它却是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且是名震寰宇的最优秀世界女装品牌。他的产品是一些流行于全世界的,但却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的东西,它不仅仅确立了他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东京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地位。 他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流的哲学。 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奥的东方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魁力。

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536083.html, 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及影响作者:冯明燕陆永青原著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1期 摘要:日本绘画艺术对于新艺术运动起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日本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之一,浮世绘在欧洲的传播对于新艺术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浮世绘中对于线的运用形式和对于自然的表现力是新艺术运动的养料。浮世绘艺术不仅是新艺术运动发展给养,还是新艺术运动的敲门砖。本论文便从建筑表现和平面设计来试论日本浮世绘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曲线;浮世绘;招贴;米拉公寓;新艺术运动 1日本绘画在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传播 1.1日本浮世绘的起源及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国美术,作为日本绘画中的一员,浮世绘也不例外。日本与中国最早的美术交流可以追溯到630年。日本自公元7世纪始派遣唐使,在盛唐佛教美术的影响下,8世纪中叶日本迎来了佛像雕刻的黄金时代;奈良时代的屏风绘是在盛唐金碧山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公元9世纪,平安时代前期就被称为“唐风文化”,平安时代后期为区别于唐风美术的形式,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物语绘卷”,是“大和绘”的早期样式。正如日本近代美术史论大家西崖指出的那样:“日本文化,在古代时期以前,实由中国输入,即美术史之年历,亦仅中国三分之一,故其作品,渲染中国色彩最浓。” 要了解浮世绘就必须知道其在日本美术中的含义。浮世绘字面意思为“虚浮的世界绘画”。“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日本语言中自“浮世”一词出现,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绘”与“画”都是从汉语中移植过来表示绘画的概念,但在日本人看来,“绘”从字形结构上可以分解出“锦丝交会”的含义,因此“绘”字具有色彩的属性;“画”的字形结构则源于古时的田原划界,因此具有“界定边缘”的含义。这样,日本美术中就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缀以“绘”字,如唐绘、大和绘、浮世绘等;反之,以水墨表现为主的无色绘画则缀以“画”字,如汉画、水墨画等。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浮世绘的发展被分为了四个时期:初期(明历大火至宝历年间)、中期(明和2年至文化3年)、后期(文化4年至安政5年)、末期(安政6年至明治45年)。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和服起源中国唐朝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和服起源中国唐朝服饰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提起和服,首先要说源流(历史传承)。 从神治时代起,日本的服装文化始终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服装的形式,还体现在衣料的织造技术上。 从应神天皇的时代起,日本与韩国、中国交往密切,为文化的传输带来有利条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装,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时代,模仿唐朝的服装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然而,物极必反,随着时间推移,更具个性和魅力的服装时代来临了。这就是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也是日本的“国风时代”,她是在全盘消化唐的文化后,以大学毕业生之姿堂堂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服装也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圭轻薄透明,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从这里也可略窥日本人的审美观,既喜欢抽象化的美,又喜欢真实细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装上。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女装变的简单。织田信长的安土、桃山时期,女子流行穿着小袖,虽然美丽,但比起唐衣之类,还是简陋。这一时期,带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

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 "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_和服

2006年1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第39页 ————————————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汪郑连,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汪郑连 摘要:和服是日本的国服。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 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服饰交流;中国;日本;和服;纺织技术;款式;纹样;色彩中图分类号:TS94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51(2006)04-0039-03 和服是日本的国服,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 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历史悠久,即使从其最终定型的室町时代算起,和服也有了600多年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不论男女,不分场合,都穿和服。和服种类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别,而且有便服、礼服之异。和服在日本又被称为“着物”,它既能护体,又有欣赏价值,尤其是妇女的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束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艺术品。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但根据历史资料,从和服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等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在古代的频繁交流对和服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和服是中日文化交融的产物。 一、纺织技术于中国引进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地域狭窄,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在交通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中国缓慢了1000多年。当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据《古事记》、《日本书纪》、《埴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材料多用原始植物纤维,如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1]。直到应神时代,秦人和汉人由于种种原因经朝鲜半岛去日本以后,日本的养蚕织绸业得到显著发展。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百济的通融王率秦一族移居日本,献上绢帛,天皇赐大和的朝津马土地,令织绸布,传授中国式的绢品技术。两年后,百济的照古王又献上名为西秦的织工。为了改变日本列岛上居民衣着的纺织与缝制技术十分落后的现状,应神天皇又派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国江南吴地,寻求缝衣女,学来织绫技术。据《姓氏录》载,在仁德天皇时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让他们养蚕织绸,传授技艺。此后的允恭天皇时期,为促进纺织事业的发展,朝廷下令将原制绢的工人集中一处,统一管理,赐姓服部连。 在日本的“秦人”、“汉人”,不仅推广了养

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服饰介绍

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服饰介绍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日本官方称呼也可称做平安京时代,平安京时期,平安时期。那么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下面一起来看看。 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1.后宫的地位取决于父亲的地位 平安时代,帝除了正妻皇后之外,还可以立好几个妃。妃的身份是根据父亲的身份来定的。贵族公卿中地位高的摄関,大臣的女儿可以立为地位较高的妃--女御。而大纳言以下的女儿只能够立为地位较低的更衣。只有女御纔有可能立为后。所以像主人公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因爲只是大纳言的女儿,再受到帝的宠爱也不能够立为中宫(皇后)。 2 .嫁帝王盼儿子,嫁贵族希望生女儿 女儿被选进了皇宫,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女儿能不能够生下一个男孩。一旦皇子能够即位,整个家族就可以前程广阔了,而贵族的妻子们则希望生女儿,因爲生下女儿可以选妃。或者招一个有权势的女婿。这样子亲族也可以期望得到进升。 3 .一夫多妻的走婚制 在没有受到中国的儒教影响的平安时代,后宫与贵族的生活也比较开放。后宫虽然男女有别,但是并没有宦官,而是一些普通的男性宫廷守卫在看守,所以源氏能得以进出后宫也并不是件特别的例外。

另外,平安时代的贵族,大多是妻妾成群。除了跟家里地位高,有很多政略方面的塬因所牵扯的正妻与丈夫一起生活之外,其他人都在娘家或者别的住处生活。丈夫在想起来的时候会去看望,过夜。 贵族之间有情人关係很普遍,有时候,当丈夫去看望一些被冷落的侧室的时候,甚至会发现门口停着其他人的牛车。女性地位低下,婚姻是一种联络政权跟利益的手段。嫉妒被认爲是可耻的行爲。像元东宫妃六条御息所是才女,也长得十分美,但是嫉妒心很强,所以成爲被紫氏部所批判的人物形象。 4. 近亲婚配 在平安时代以前,日本的婚姻形式比较混乱。我对源氏迎娶女叁宫曾经很不理解,因爲源氏跟朱雀院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么跟朱雀院的女儿--女叁宫实际上是亲叔叔跟侄女的关係了。问过一位日本朋友。她告诉我在平安以前同父异母的兄妹都是可以通婚的。到了平安时代才开始禁止兄妹通婚,但是侄女跟叔父,堂兄妹,表兄妹之类并没有受到限制。所以不可以看成是乱伦。 5 .黑髮以及美人的标準 古代的日本,认爲长长的黑髮是一种美丽。所以女性都十分注意保养头髮。据説大米有保护头髮的功能,当时所用的香波是淘米水或者是米汤。长长的黑髮一直拖到地上,也的确是一种东方式的美丽。 然而,面容的美的基準就跟我们今天大不相同。那个时代的美人首要标準是皮肤白,然后轮廓要浅。爲了强调皮肤白女性要把牙齿染黑。爲了让鼻梁看起来低,面颊上会涂上浓浓的頬红。爲了便于涂白

浮世绘的艺术特色

浮世绘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新豫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 1997 2.吴丰甲对西方美术的再认识 1991 3.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 198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存日本浮世绘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设计艺术2008(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浮世绘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探索.本文拟从传播学、风格学的角度,分析浮世绘的艺术特色、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以及设计改革的需求,展现浮世绘对新艺术运动的重要影响. 2.学位论文高云龙浮世绘与明清版画艺术2009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与兴旺,均有着孕育它滋生的土壤与适应它成长的时代环境。江户时代的日本,都市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武士与町人的双重主体结构。以商人、手艺人、工匠为职业的町人,在都市自由经济逐渐发达的情况下,意识形态活跃,在人文思想方面,有自由的立场,有自己精神领域的需求,于是町人的庶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中国明代的通俗白话小说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庶民文化的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末通俗小说戏曲传奇话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明末图书插图的普及为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兴起及其繁荣在版刻图绘上提供了最原始的样本和实物图像,并且使其从书籍中的插图转变为独幅鉴赏的浮世绘版画艺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修养,与武士阶层相比,町人中的大多数人对传统大和绘和汉画缺乏了解,他们比较喜欢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绘画。因此,日本江户社会在文化史上产生了一种面向大众的浮世绘版画艺术。 @@ 江户初期的菱川师宣是一位极具胆识的画家,他梳理、吸收并整合了当时江户混乱的风俗画坛局面,大胆美化江户町人社会的世态风俗,提高江户浮世绘画艺术的价值。他对日本美术史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插绘和绘本的创作上,还在于他吸收了明末秘戏图的感官鉴赏性功能创始了浮世绘的“一枚绘”独幅版画,被后人称之为日本浮世绘元祖。随着浮世绘版画技术的发展,铃木春信吸收我国明清套色版画先进的拱花与套印技艺,创作出了日本版画史上绚丽多彩的浮世绘锦绘艺术。浮世绘风景版画则将浮世绘艺术推向了顶峰,而我国苏州版画街市楼阁图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浮世绘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街市楼阁图均是以宏大层叠的建筑物为描绘对象,采用比较写实的西方透视手法,以描写物象的阴影和几何透视为基调,运用多视点远近法作透视描绘。日本早期浮世绘风景版画经过多年发展,在葛饰北斋的风景版画中达到顶峰。葛饰北斋运用我国传统的“八景”画题,特别是“潇湘八景”,创作了一系列“八景”浮世绘版画,如《琉球八景》、《江户八景>、《东都八景》、《近江八景》、《金泽八景》等。他基于“八景”画题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素来被日本美术史学家认为是日本风景版画中的杰作。 @@ 虽然我国明清版画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那些影响日本美术史的精美版画在我国却已几近绝迹。日本馆藏的中国姑苏版画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精美绝伦。明末姑苏版画花卉图的无骨套色无与伦比,以《二十四孝图》与《清明佳节图》为代表的连环画风格兼具教化与审美功能,具备通俗性、形象性以及艺术性等多重功能,对日本浮世绘版画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 浮世绘与我国明清版画艺术的渊源与传承关系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的有力见证。面对不断输入的高超版画艺术,日本浮世绘大师们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终于成就了日本艺术史上的奇葩。 @@关键词:浮世绘; 明清版画; 锦绘; 套色 3.期刊论文李犁.刘春晖从当代人的角度看浮世绘-青年文学家2009(5) 浮世绘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它到达西方以后.它对西方的美术,尤其是印象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从今天看来,浮世绘仍有非同寻常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4.期刊论文刘琼浮世绘:虚浮世界的艺术-世界文化2005(9) 谈到日本美术,不能不谈到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所谓"浮世",源自佛教用语,"浮世绘",的字面译文就是"虚浮世界的绘画".浮世绘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鲜明,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中的爱憎、乐趣、苦恼和愿望,被喻为当时日本民风、民俗和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 5.学位论文刘平中国清代武戏年画与日本同期浮世绘武士绘之比较研究2007 本文对中国清代武戏年画与日本同期浮世绘武士绘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清代是民间木版年画繁荣发展的时期,占据了江户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间戏剧艺术歌舞伎的繁荣也推动了浮世绘的发展;日本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善于输入和输出,民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文雅与粗犷并存的文化特点,在以武为题材的绘画方面也表现得很明显。形成于清代的中国戏出年画与江户时期的日本浮世绘都受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的戏曲扮像及故事,在两者的版画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6.期刊论文徐海鸥.Xu Haiou日本插画艺术的民族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4) 日本的动漫插画起步很早,在日本国内动漫插画的阅读面非常广,并且在中国及亚洲都有较大的影响,日本的动漫插画特别受到了我国青少年一代的青睐,也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青少年一代的艺术审美的观念.因诸多原因,我国的动画和动漫插画迟迟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所以认真研究和学习日本插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希望能给我国的动漫插画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7.期刊论文米丽·克里顿.陈静.Millie Creighton.CHEN Jing浮世绘:从古代日本的大众文化美学到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身份象征-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1) 浮世绘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反映出艺术与工艺、艺术表达与技术发展、艺术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于日本闭关锁国时期的浮世绘今天却成为了日本的象征.浮世绘在当代社会中有了各种新用途如广告、装饰及纪念品等.在这一意义上,自江户时代至今,浮世绘一直是作为平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形式而存在的. 8.期刊论文南彩虹论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色彩-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西方绘画艺术中模仿客观对象的传统观念发展到十九世纪受到了严重挑战,模仿写实艺术表达手法面临危机,而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和日本的浮世会版画等东方艺术出现在西方,对西方绘画艺术家具有神秘的诱惑力,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

印度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印度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印度除了宝莱坞闻名世界之外,它的传统服装也是极具特色。那么,你知道印度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印度传统服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丽褶裙套装是印度次大陆最古老的首要装束之一,多穿于正式场合,印度新娘装(ghagra choli)就是典型代表。印度女性的首要民族装束是套裙包括一个紧身上衣和拖地长裙,配饰有头上的搭帕或披着的纱丽。紧身上衣被称为古丽,是根据上身曲线设计的低领短袖紧身胸衣,强调了女性曲线。古丽通常是前面扣紧的,但也有是后背合拢的。传统上前面合拢的古丽,后背都是镂空的,而且有各种性感的设计。后背镂空的古丽纱丽一般也是使用古丽的材质,以很好的配合古丽的风格。 现代古丽开始使用针织面料或弹性面料来提供舒适感。传统上古丽里面是不需要穿内衣的。不过许多现代南亚妇女在古丽里面穿一件比较软的胸罩来提高胸部线条。 而昂贵的古丽在里面还缝制了胸垫和强化部位,所以胸罩就不需要了,也方便了露背古丽的穿着。同时裙子有四种剪裁法,分别是A字裙、方形裙、伞状裙和鱼尾裙。而搭帕通常盖在头上,是印度城市的流行配饰。正式场合的全套的套裙通常也包括搭帕。另外纱丽也是必不可少的套裙组成,也是印度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穿法有很多种,通常都是扎在褶裙里再从后背绕到正面并搭在左肩上。纱丽历史悠久,在印度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左右。 女性民族服套裤长衬衣加宽松窄脚裤套裤是印度女性的日常装束,源自阿拉伯的穆斯林。虽然裤子都是上宽下窄,不过长衬衣还可以搭配印度传统的裹裙。 裹裙(dhoti)是印度最古老最本土的服饰。早在吠陀时代,男性的裹裙覆盖了从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裹裙是用一根腰带在前面打结固定。有钱有地位的男性腰带在两端结成球形,并饰以精致的刺绣。长衬衫和长袖风衣则来自于贵霜王国统治者月氏人的贵霜服,一件褶饰长袖及膝衬衣,颈口开缝且进行简单或复杂的装饰,这种款式源自骑马的游牧文明,也被大多数斯基泰人和伊朗人穿着,跟安息人的服饰特别像。长袖紧身单层长风衣都是用最上等的面料制作,有着精致的花纹,穿在长衬衫的外面,显示了着装者的身份。冬天的时候,印度北方男性就穿一种夹层的厚夹克,外形和风衣很像,也是很正式的服装。印度北方的男性也穿着这种加衬厚夹克参加婚礼等正式场合。不过加衬夹克在印度要到18世纪才出现,是模仿了当时英国殖民者的大衣,在印度贵族和穆斯林之间流行。

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的关系

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的关系 华服网/赵菲 衣冠服饰一直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同时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古代中国,以精丽华美的服饰赢得了“衣冠王国”的殊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衣冠服饰除了蔽体御寒、美化装饰的普遍意义外,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别贵贱、寓赏罚的重要尺度。《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帽冠文彩、衣着服饰表德劝善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古代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明之光向东延伸至日本,所以古代日本历史从政治、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娱乐游戏,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气韵。所以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博士曾对日本文化的构成有过形象的比喻:“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象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被海洋环抱的日本由若干岛屿组成,因离世界主要海运航道不远,又有日本海环流相助,才免于在太平洋中遗世独居,同时也构成日本阻拒外敌的天然屏障。优越的地理环境,只是供给了日本文化建构的砖瓦和泥灰。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间,日本一直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当日本还没有产生文字时,中国的古代史记就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三国志·倭人传》:“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小或大尊卑有差,……男子皆露,以木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女被发屈,做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说明那时的日本人穿衣还很原始,尚限于遮体的初级阶段。汉初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交往密切,丝绸和服饰也来到岛国。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开始穿着在当时非常中国化的朝鲜服装——男着窄袖短衣长裤,女子下衣似裙的上衣下裳的二部式服装。公元304—429年,中国北方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迫使大批汉人东迁避难,南北朝时又有许多聚居于朝鲜半岛东浪、带方等地的汉人遗民东渡日本寻求安宁,日本史书中称他们为归化人。幸运的是这些人多来自于酝酿出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不仅饱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还承袭着祖先的才智,他们的到来无疑给刚刚基本统一,初具文明的日本以强烈的震撼。他们中有不少人精于纺织蚕桑,象被日本史书上称之为秦人的弓月君率领120县人民于应神天皇十四年自朝鲜百济归化日本,他们使用机织绢,其子孙分布日本各地养蚕织作,为此天皇赐姓“波多”(Hata)。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让日本人知道了养蚕和种麻,有利地促进了日本的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丰富了服装面料,为服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更重要的是早期归化人的创造,还极大地激发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向往:在政治上,希望有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在物质和精神上,“亦思如汉人有灿烂如花之生活也”。①于是径日本天皇派使节直接向当时已南迁的中国文化中心南朝(宋、齐、梁、陈)政府请求援助,索求技术工匠。从吴(日本称南朝为吴)渡日的中国人渐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织工和裁缝,在日本举国上下再次掀起养蚕织纺的热潮,连宫廷后妃也亲临蚕事,蚕饲和衣服裁制技术得到极大改观,至今在日本大阪府摄津丰能郡池田町,仍有祭奉吴织师的吴服神社。日本天皇对织、缝工非常重视,不仅把安置吴工的住处命名为吴原,而且将他们组织成衣缝部,命弟媛掌管。这一措施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日本著名的飞鸟衣缝部和伊势衣缝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直到现在日本仍把服装店称为吴服店。同时中国人所谓“衣冠之邦”的主张也深深嵌入日本统治者心间,仿效中国的耕读礼仪,衣着样式成为必须。雄略天皇在遗诏中曾说:“朝野衣冠未得鲜丽”,这无限的惋惜和遗憾终于在推古11年(公元603年)由醉心于汉文化的圣德太子初步完成,日本始行冠位“并以当色之施逢之,顶撮捻如囊而著绿,唯元日主髻华”。②当归化人带来的段语片章式的中国文化已不能再满足日益发展的日本时,中国的历史正好进入文

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传统服饰 一、和服历史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两个袖子在左肩上打结,腰间用别针固定,下排开衩是一种新设计的无袖和服。使布面起立体皱纹的直线式和服。在长衬衣外披上和服并用别针固定腰部,行动起来两袖轻盈飘逸。 二、和服种类 按日本传统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1.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3.访问和服 整体上染上图案的和服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而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4.小纹和服 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整体上染有碎小花纹,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约会和外出购

日本服装以及礼仪文化

和服,日本传统民族服饰。可是对于不习惯日本文化的朋友来说,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日本女人和服背后得有个包包? 其实那不是包包,是腰带的打结。桃山时代(1582-1600),丰臣秀吉积极倡导海外贸易,招致许多传教士远渡重洋前来这个东方极地岛国。当时日本人见传教士的外袍是用绳子状带子系住,很感兴趣,纷纷模仿,日后又受朝鲜传统服的宽腰带影向,才逐渐演变成今日和服那种包包结腰带。 最初只是将编成绳子状的带子层层缠在身上而已。这是名古屋绳带与博多绳带的起源。江户时代才改为宽腰带。本来也只是3、4公分宽的腰带,后来渐渐加宽,成为今日需折两半缠在腰上的腰带。但这种缠法会隐没女性三围,变成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身材,于是女人们便想出在腰带上打结的方法,并尽量让打结靠近胸部以强调曲线。 和服腰带的打结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带一样,结在正面,打结也很小。不过腰带本来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于是越打越大,最后大到看不到脚趾,走起路来像挺个啤酒肚子。 又因这样一来行动反而不方便,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女人干脆来个史无前例的服饰造反,将腰带打结移到背后。并将西方妇女不可欠缺的项链、胸针等装饰品,全改头换面成为绳带或是其他腰带上的装饰品,全装饰在前面或背后腰带上。 所以请别小看那个包包,那包包其实很有学问,细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贫*。穿和服时,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闪闪发光的首饰。手表也不行。 另外,和服下摆的风花水月花纹,走动时会如何摆动、会增添多少女人韵味,都是经过细心研究后才设计出。在这些花纹上,又该系上何种颜色、花纹的腰带与绳带,也是一门非临时抱佛脚便能暗记的美学。

日本人重视外表,视“装扮”为一种礼仪、一种价值观。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日本女人上街披头散发、不化妆。她们追赶时尚,让日本成了“亚洲的巴黎”;在美容化妆上也懂自我创新,使日本化妆品获得肯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化妆大国”。 据史料记载,大约100年前的日本,对女性化妆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当时的风俗规定,贵族家的女性到了40岁左右,就必须把牙齿涂成黑色,把眉毛剃光,以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宣布作为女性黄金时代的结束。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明治政府废除了这种制度,让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扮自己。 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开始从欧美引进化妆品,学习西方的化妆。但到了后期,却自行革新,努力塑造“东方美人”。 在仿效欧美的六七十年代,日本流行的是“浓妆”。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妇女认定“淡妆”更能体现东方人的自然个性,让化妆更生活化。 “在日本,化妆已不分男女老幼。还有一个现象是女高中生带动的淡妆潮流。这些年轻女孩爱打扮的心理很强,为了不让学校看出她们化妆,就绞尽脑汁研究淡妆。那时,一些流行杂志就开始介绍淡妆的化妆技巧,使追求淡妆蔚为潮流。 “日本人并不会为了要化更好看的妆而特地到美容学校去,因为化妆已经成为她们成长的一部分。女性杂志是最好的化妆指导,带动日本的时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