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地理历史经济概况

海盐地理历史经济概况
海盐地理历史经济概况

海盐县

海盐县位处杭州湾北侧,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行政县,是浙江最早建县的城市之一。海盐县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省会杭州98公里,

海盐置县于秦,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礼仪之邦、旅游之地”著称。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下辖9个镇(街道)。全县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江口海湾面积537.90平方公里。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43.09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7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2万人,增长11.15%,

地理位置北纬30°东经120°

面积 534.73平方公里

人口 43.09万(2010年)

方言吴语-海盐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南北湖,鹰窠顶山,千佛阁,绮园,杭州湾跨海大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东经120°43到121°02,北纬30°21′到30°28′之间。东西宽约31公里,南北宽约33公里。东濒杭州湾,西南邻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秀洲区。[1]地形地势

海盐县地形似一个顶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东西最宽处相距约31公里,南北相距约33公里。海盐县海拔平均在3~4米,整个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平原孤丘区,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与海宁市交界的高阳山为县境最高处,主峰高 251.6米;东部为平原海涂区,地势稍高于西部平原;西部为平原水网区,总面积约占海盐县的三分之二。[1]

气候

海盐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高温累计日数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40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19.7小时。[1]

行政区划

1949年5月7日,海盐解放。

1950年5月,狮岭乡3个行政村划属海宁县,平湖县10个行政村划属海盐县。

[2]

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区域并入海宁县,其中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县。

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辖2个镇16个公社,狮岭乡仍属海宁县。[2]

1983 年,撤销公社建乡。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下辖武原、澉浦、秦山等8个镇。

1999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辖9个镇 3个乡。[2]

2001年10月,乡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优化,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2]

2005年末,海盐县辖武原、元通、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9个镇(街道)。共有行政村104个,居民委员会23个。

2010年,经省、市政府批准,海盐县对部分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武原镇、秦山镇建制,分别设立武原街道、秦山街道;撤销西塘桥镇建制,设立元通街道、西塘桥街道,其中西塘桥街道与海盐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区划调整后,海盐县辖武原、秦山、元通、西塘桥4个街道,沈荡、百步、于城、澉浦、通元5个镇。

建制沿革

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秦末县治陷为湖(柘湖),迁至武原乡。

[3]

东汉永建(126-131)中,县治又陷为湖(当湖),南迁至齐景乡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盐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县(今海宁市)。晋咸康七年(341)县治迁至马嗥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3]

唐开元五年(717),迁县治于今地。天宝十年(751),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海盐州。[3]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齐景、华亭、大易4个乡置平湖县。[3]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道府,为省县两级制。3年复道制,以道承省统县,海盐县属浙江省钱塘道(省会及道尹公署驻地均在杭县)。16年3月废道,又行省县两级制。21年6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26年冬,原第二区所属各县大半为日军侵占,遂裁撤,至27年9月20日恢复,并以铁路、公路线及钱塘江为准,重新调整区划,海盐县属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绍兴)。29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32年10月移驻嘉兴、海盐两县交界,35年复驻嘉兴。基间,28年2月26日建立日伪县政府,属日伪嘉兴特区专员公署。31年11月,县政府奉令撤离县境,至32年10月随省第十区专署返县,重建区乡政权)。37年4月又属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地吴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海盐县户籍人口376746人,比上年增加873人。其中,女性人口190602人,男女性别比为97.66︰100。全年出生人口3078人,出生率8.17‰;死亡人口2599人,死亡率6.90‰;迁入人口1813人,迁出人口1302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7‰。[4]

民族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经济概况

2013年,海盐县实现生产总值324.75亿元,可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1.78亿元,可比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7.38亿元,可比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5.59亿元,可比增长10.1%。剔除核电,县内生产总值253.88亿元,可比增长12.0%。二产中工业增加值176.48亿元,可比增长9.1%,其中县内工业增加值106.36亿元,可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0:58.8:34.2调整为6.9:57.7:35.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6299 元(折合13934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4586元(折合12043美元)。

第一产业

2013年,海盐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013年,海盐县总播种面积43462公顷,比上年减少2.2%。粮食播种面积32028公顷,比上年增加0.6%。油菜种植面积2451公顷,比上年减少24.2%。棉花种植面积750公顷,比上年减少0.8%。蔬菜种植面积6801公顷,比上年减少7.5%。

[5]

2013年,海盐县森林面积7653公顷,当年造林面积35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下降20.9%。

2013年,海盐县全年肥猪出栏69.7万头,比上年增长3.7%;生猪存栏31.3万头,比上年下降36.3%。羊出栏8.0万头,比上年增长3.1%;存栏7.0万头,比上年减少2.3%。家禽出栏613.3万羽,比上年减少7.9%;存栏45.3万羽,比上年减少34.0%。[5]

2013年,海盐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454吨,比上年下降8.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092吨,淡水产品产量12362吨。[5]

第二产业

2013年,海盐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核电工业企业产值 1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0.4%。4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县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5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海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总产值437.46亿元,占20.0%,轻工业总产值226.48亿元,占 9.7%。

第三产业

2013年,海盐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核电后县内固定资产投资1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非考核数据,包括兴兴新能源投资)。核电投资30.39亿元,比上年下降30.0%。[5]

2013年,海盐县第一产业投资2.89亿元,比上年增长49.0%;第二产业投资138.31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第三产业投资8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二产业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制造业投资10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设备工器具投资7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 30.8%。[5]

2013年,海盐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3.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房屋施工面积408.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其中住宅289.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新开工面积77.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其中住宅57.70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8%。房屋竣工面积92.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9%。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额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住宅销售额22.77亿元,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4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5.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2.6%。全部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发生商品住宅销售3269套,其中78.2%为期房。[5]

社会事业2013年年末海盐县有文化馆1个,镇(街道)文化站9个,公

学校

共图书馆16个,海盐县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09千册,比上年增长16.9%。博物馆1个,剧场、影剧院4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6]

2013年海盐县体育健儿在市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72枚,其中,获得金牌47枚,分别比上年增长54.6%和25.5%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海盐县共举办县级运动会43次,共有4550人次参加比赛。[6]

2013年年末海盐县有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个,妇保院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数1550张,比上年增长19.5%;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174人,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执业医生777人,注册护士73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9.0%。海盐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覆盖率98.97%。[6]

交通编辑

杭州湾跨海大桥

海盐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武原镇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杭州98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01省道东西大道、盐湖公路、盐王公路等,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189.5公里。境内河道纵横,总长1860.7公里,骨干河流有盐平塘河、盐嘉塘河、长山河、白洋河等。公路、水路网络交织。[1]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接线第四合同项目———海盐枢纽工程,使杭浦(杭州—浦东)、乍嘉苏(乍浦—嘉兴—苏州)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3条高速公路大动脉实现互连互通,海盐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交通神经中枢。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大

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 120余公里,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7]

风土人情

方言

海盐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8]

吃早烧

海盐吃早烧

烧,即早晨四五点钟吃烧酒。在浙北海盐澉浦一代仍沿袭着这种奇特的饮酒风俗。吃早烧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管刮风下雨,365天从不间断吃早烧。吃早烧的人很稳定。也很少串店,因此掌柜也掌握着每个客人的酒量。他们不多喝,一般每次只喝一开(即老秤2两,新秤1.25两)烧酒。[9]

滚灯

滚灯由许多根粗壮坚实的竹片扎成球体,球分内外两层,大球里边有一个小球,悬空吊着,大小球不会碰撞。小球表面用红绸或黑绸包贴,就像是个灯。小球内装有活动支架,能上下左右转动。而大球则只是一个空壳,不包贴绸布。[9]滚灯在海盐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演久不衰。海盐县素有“滚灯之乡”的美誉。滚灯展示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反映了海盐人民特有的尚武精神,是汉族民间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海盐滚灯已被收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中国群众文化辞典》。[9]

海盐腔

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北歌调,经杨梓等人加工后成为一种戏曲声腔、剧种(据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一说早在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张锚所始创(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明嘉靖年间曾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流行。在发展过程中对戈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了一定的影响。明万历以后日趋衰落而绝迹。很难知其面貌。[9]

骚子歌

骚子文书以文学本子(手抄本)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表现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其表演主要采用站唱、拆唱,也有走唱或坐唱等形式,具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骚子歌是海盐民间待佛仪式的歌谣,与中国戏曲鼻祖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有着一定的渊源。[9]

旅游景点编辑

南北湖

南北湖 (7张)

南北湖风景区在海盐县澉浦镇西,东起长山闸,西至茶磨山,南自黄沙坞,北到六里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观为主,兼有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10]

鹰窠顶山

南北湖的西南侧有一座鹰窠顶山,高186.8米,从山麓至山顶有九曲径、初憩亭、三休亭、狮头岩、合掌岩等景点。山上有座云岫庵,始建于宋代。

千佛阁

千佛阁位于海盐县城武原镇天宁寺路,始建于唐大历三年(768),名千佛大宝阁。千佛阁面阔27.5米,进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一千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顶。

绮园

绮园坐落在县城武原镇绮园路。绮园占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占25%,绿地占71.4%,建筑占0.25%。园内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树有40余株。[10]

张元济图书馆

坐落在县城武原镇文昌东路,是为纪念张元济而建造的,陈云为图书馆题写馆名。1987年落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体现江南园林特色的仿古建筑。[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1.青藏高原 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发髻偏右偏左都与中原人群不同,古代称羌人为“椎髻之民”。斯维至先生由此认为秦人的兵将许多是羌人。这倒与史书称秦为“戎狄之俗”相合。在《神仙思想与兵马俑的羌戎文化》这篇文章的结尾,斯维至先生还附了石兴邦先生的一篇短文,石先生曾参加过西藏昌都卡诺文化的发掘,他说有一次路过德格,看到一些藏胞的装束和发式、姿态,“与秦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学案7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2.识记并理解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3.认识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熟悉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和民族 人口基数○1 ,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分布○2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 ○ 3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92%,少数民族占8% 2.多民族的大家庭 分布特点:○4 、○5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种植业:○ 6 地区 1.东部地区林业:○ 7 山区,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 渔业:○ 8 地区 2.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牧区。 3.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人口增加,?____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____,环境污染。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15 对策运用科技,发展○ 16 、○17 、○18 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 黄河流域是○ 19 开发的重要工业地带 1长江沿线形成了以○ 20 、○21 、○22 、○23 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四大工业基地:○24 工业基地、○25 工业基地、[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26 工业基地、○27 工业基地

沿海侧重○ 28 型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沿边发展○ 29 导向型的产业 四、交通运输 1.五纵:○ 30______线、京九线、○31______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包兰线 2.三横---兰新线 ---浙赣---湘黔---贵昆线 【问题思考】 1.现阶段,为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维持低生育水平? 2.影响我国东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区位条件是什么?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七章中国地理第42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第42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20·平顶山调研)读我国著名苹果产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与烟台苹果产区相比,阿克苏苹果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丰富B.土壤肥沃 C.昼夜温差大D.劳动力丰富 2.与北方四大苹果产区相比,云南昭通发展苹果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上市较早B.气温年较差大 C.昼夜温差大D.交通便利 3.洛川种植苹果的生态效益是( ) A.防治盐碱化B.遏制草场退化 C.增加湿地面积D.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示烟台位于沿海地区,而阿克苏位于西北内陆;阿克苏气候干旱,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使苹果品质优良。第2题,与其他产区相比,昭通纬度低,热量条件较北方苹果产区好,具有成熟早、上市时间早的优势。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也是其他产区的优势条件;该地位于西南地区,交通较为闭塞。第3题,洛川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种植苹果树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具有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 答案:1.C 2.A 3.D (2020·广州模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6%,实现了“五连降”,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5%,但这一比率仍高于主要发达国家8%~9%和新兴经济体11%~13%的水平。这既与我国产业结构、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有一定关系,也反映出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图Ⅰ示意2008-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变化,图Ⅱ示意2017年中国物流成本结构。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B.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 5.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高的产业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服务业分布集中 B.制造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分布集中 D.建筑业分布集中 6.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从2012-2017年连续5年下降,下列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运输费用下降 C.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 D.经济结构优化 解析:第4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对物质运输需求量大,进而导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大。第5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各种制造业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即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但产品的消费又是分散的,这样势必导致物流量大、费用高。第6题,首先明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随经济发展,并没有下降,而是逐年上升的。由材料判断可能是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如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重要地理事物 大洲和大洋 1 ?读图1-1-1,填图并回答: (1) 将下列七大洲填写在图上: A 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南极洲 E 大洋州 F 北美洲 G 欧洲 (2) 将下列四大洋填写在图上: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2 .读图1 — 1 — 3,填图并回答: (1) 将下列大洲、海峡、岛屿的代号填写在图上: A 北美洲 B 亚洲 C 欧洲 D 白令海峡 E 冰岛 F 格陵兰岛 亚洲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40* 60" HU" 11XF iiu 円 圈1-1-3北凉洋及關曲地区圈 40* 64T 80* 100" 12『 14『 闻 西经]BO 东经 160 2O U 两经 O B 东经血

读图1-2—1回答: B1-2-1 豪為團 (1)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半岛和高原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半岛: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原:D ______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___ , F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山脉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G ________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J 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水域(湖泊、海、海湾等)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 。 (4)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河流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L _______________ ,M 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_____ ,P ________________ , Q ___________ , R ____________ , S ___________ , T ___________ ° (5)把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朝鲜海峡、苏伊士运河填在上图中。 答案:(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 (2)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乌拉尔山 (3)地中海北冰洋日本海阿拉伯海里海贝加尔湖孟加拉湾黑海咸海 (4)卾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醴陵历史文化地理

主编:全丰波 副主编:唐军龙建国黄文明 特邀审读专家:黄建学 本册主编:朱世荣 本册编写人员:朱世荣李伟珍石新皇李伟张燕琼彭英汪静杨威 封面设计:朱世荣

目录 致同学们 专题一:醴陵历史文化地理概说 专题二:醴陵历史方言地理 专题三:醴陵历史民俗地理 专题四:醴陵的烟花文化和陶瓷文化 专题五:醴陵的宗教文化 专题六:历代文人与醴陵 专题七:醴陵书院教学与醴陵人才群的形成专题八:醴陵女性中的文化精英——袁昌英后记

致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进入高中以后,你们会发现与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区别,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有了选修课。 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仅仅停留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设想中,而是实实在在的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 醴陵是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瓷城、鱼米之乡”之称,醴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汉朝时期,公元前184年,封刘越为醴陵侯至今,醴陵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市内名胜众多,古迹遍布,醴陵是瓷器文化发祥地之一,醴陵也是一个南北文化的冲撞的结合体,形成了醴陵地区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形成了刚柔相济、博学多才、重视文教、从尚武到重文的风气,在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成为各个时期的领头人物,醴陵的人文景观蔚为大观,作为醴陵人,应该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醴陵历史文化地理》以醴陵的文化作为载体,主要讲述醴陵的历史地理文化,将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和地方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醴陵人文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从而获得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民主意识。 本册教材系醴陵五中选修教材,也可以作为了解醴陵文化的读本。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一、选择题 (2019·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1.B 2.C 3.A第1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第2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第3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 (2019·武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从成因上看,世界最高山峰与世界最深海沟都位于() A.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B.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 C.两个大洋板块交界处D.板块的内部 5.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全球陆地近一半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 C.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平均高度数值 D.大陆架的海水深度是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1/2 解析:4.A 5.C第4题,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世界最深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都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仔细读图,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为海洋面积的40%,A错;全球陆地近2/3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B错;图中明显表明,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 000 m,而陆地平均高度约为1 000 m。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C对;大陆架的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m,而全球海水平均深度为4 000 m,两者相差很大,D错。 (2019·郑州联考)如图为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引言】 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研究方向均处于变化中的学科,重新认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学科方向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几十年来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阶段,总结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转型发展社会背景的响应,一方面要坚持学科交叉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长期以来学科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阐述了信息化与社会空间经济组织、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等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就“国际热点”与“国际前沿”、理论研究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理念以提出了新设想,并提出将“人文地理学”改称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建议。 【作者简介】 陆大道,男,1940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0~1982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1993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一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地理、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领域完成了大量全国性和地区性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的影响已经超出学科专业的范围。这其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当然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几十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通过研究、规划、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1.0分)以上都对 2. 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1.0分) 近边疆 3. 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设立府。(1.0分) 施琅 4. 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5. 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 安史之乱 6. 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1.0分)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7. 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1.0分) 女真人 8.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9. 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3世纪 10. 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1.0分) 承宣布政使司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确的是()。(1.0分) 以上都对 12. 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1.0分) 丝绸之路 13.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1.0分) 杜环 14. 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与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0分) 朱棣 15. 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1.0分) 西亚 16. 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1.0分)

文化地理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地理学思想史 1 【单选题】历史上通过欧亚大陆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路径被称为()。D ?A、茶马古道 ?B、发现新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丝绸之路 2 【单选题】什么是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D ?A、物种大发现 ?B、地理大发现 ?C、宇宙大发现 ?D、海洋大发现 3 【单选题】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是被()的航海切身经历证实。B ?A、哥伦布 ?B、麦哲伦 ?C、郑和 ?D、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 4 【判断题】人地关系的命题由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正确 5 【判断题】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正确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1

【单选题】()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C ?A、康德 ?B、李特尔 ?C、洪堡 ?D、麦哲伦 2 【单选题】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A ?A、区域地理的描述 ?B、人地关系的解析 ?C、板块学说 ?D、黑洞假说 3 【单选题】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D ?A、时间、空间、气候 ?B、位置、空间、历史 ?C、民族、空间、界限 ?D、位置、空间、界限 4 【单选题】十五到十六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地理学以()为核心。B ?A、丝绸之路 ?B、海洋航行 ?C、宇宙探索 ?D、物种发现 5 【单选题】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为中心。D ?A、英国 ?B、希腊 ?C、罗马 ?D、德国

【判断题】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正确 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 1 【单选题】哪个时期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和能力?()D ?A、中世纪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古罗马时期 2 【单选题】()是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B ?A、耕作、教养、风俗 ?B、耕作、教育、教养 ?C、教育、教养、风俗 ?D、耕作、风俗、民族 3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代表的含义。C ?A、素养 ?B、气质 ?C、气候 ?D、基础 4 【单选题】()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C ?A、气候 ?B、土壤 ?C、交通 ?D、水文 5 【判断题】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正确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总分20分,每题4分,共5小题)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三、图表分析题:(总分10分) 四、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集 第2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简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五大焦点问题。 2、中国水功能区划 第3章中国人口 1、生态足迹 2、农民工市民化 3、论述题:近年来的“民工荒”使得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资源已经面临“易斯拐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简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5、阅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2012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表(单位:万人) (1)简述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4章中国的生态环境 1、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 2、国家环境功能区划 3、简要评价我国农村环境状况,提出改善的对策措施。 4、论述题:请对中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说明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第5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简述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三线建设 4、结合我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6章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七区二十三带” 2、简述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特点。 3、案例分析题: 2006-2010年中国棉花生产情况 请结合案例分析一下问题: (1)简述中国棉花的生产与布局情况。 (2)影响中国棉花产量及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5、《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07年)》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四大区域,分析四大草原区的主要特点,并说明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 第7章中国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1、非化石能源 2、波罗的海指数(BDI) 3、简述光伏发电的全球市场特征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下图是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些? (2)简要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2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1.0分)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3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1.0分)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正确答案:C 4()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 A、徽州 B、山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5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1.0分)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正确答案:A 6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1.0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正确答案:D 7秦始皇时期实行()。(1.0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B 8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正确答案:A 9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正确答案:C 10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1.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正确答案:C 11“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1.0分)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正确答案:C 12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湘教版)

第8讲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 【基础梳理】

【疑难突破】——学法指导 一.图解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1)东部季风区 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2)北方适宜发 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3)南方用水充足, 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4)西北 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5) 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所 示: 二.图解我国主要工业地带分布 三.图解南北向铁路(“五纵”) 图 示 走 向 意 义 加强西南和西北地 区联系,促进西部 大开发;有利于民 族团结 改善铁路布局,提 高晋煤南运能力, 分流京广线运量 沟通华北、华中与 华南,是我国铁路 网的中轴线,运量 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缓解京广、京沪线 运输压力,加速老 区脱贫致富,维持 港澳稳定与发展 沟通东北、华北和 华东联系,是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的交 通大动脉 四.图解东西向铁路(“三横”) 图示走向意义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 海线运量,建设少数民族地区, 巩固边防 沟通东部和西北部,促进西北、 青藏地区发展,巩固边防,横 贯亚欧第二条大陆桥,加速沿 线工业发展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 中、华南、西南之间联系,与 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例1.下图是“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分布状况示意 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水稻B.甘蔗 C.春小麦D.冬小麦 (2)影响该农作物在a、b两地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 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热量D.湿度 【解析】三月上旬为初春,由图知该作物在北方地区处于生长前期,南方地区尤其长江流域则处生长后期,西南地区处生长中期,可判断该作物为冬小麦。a处和b处虽纬度相近,但a处地势高,热量条件差,因此该作物在两地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答案】(1)D(2)C 例2.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据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如下工业联系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四地区中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主要工业部门结构示意图,最能说明丁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示工业联系中突出了海洋化工的 地位,强调了煤、铁、海盐等资源优势,应是指京津唐 工业基地。第(2)题,沪宁杭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第(3)题,丁地区是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四 个城市的工业结构中,只有城市②的工业结构是各业均 衡发展且以轻工业为主。【答案】(1)B(2)C(3)B 【课堂训练】选择题(每小题5分,6题共30分) 下图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1~3题。 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乙两省均位于第二级阶梯,但属于不同的经济地带②丙、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2017年度资料整理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下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特点之一的民居,其特点是()。(1.0分)1.0 分 窗体顶端 A、 民居必须适合当地环境 B、 民居必须为平民所承受 C、 民居必须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D、 以上都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2 中国历史上,牧业民族主动迁移时,一般往()迁移。(1.0分)1.0 分 窗体顶端 A、 北方 B、 南方 C、 东方 D、 西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3 春秋时期,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是()。(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仲由 B、 言子 C、 颜回 D、 曾参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4

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1.0分)1.0 分 窗体顶端 A、 邯郸之战 B、 长平之战 C、 伊阙之战 D、 破赵之战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5 日本的佛教最早传自于()。(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藏传佛教 B、 南传佛教 C、 汉传佛教 D、 以上都不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从()开始,南北人口差异出现逆转,南方人口开始多于北方。(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7 中国传统习惯上,乌龙茶主要在()一带受欢迎。(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浙江 B、 福建 C、 安徽 D、 北京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8 解放初期,上海人口已达到()多万。(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400 B、 500 C、 600 D、 700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9 中国古代商业的分布与发展受交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1.0分)0.0 分 窗体顶端 A、 驿站所在地 B、 水陆、水路相交的地方 C、 城市间的中点 D、 以上都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10 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中统的人选主要来自()。(1.0分) 1.0 分 窗体顶端 A、

【推荐下载】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 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