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注意:电子版可在示范建设网页下载。重点要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包括面向职业领域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的确定、课程的开发、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的制定、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工作(学习)岗位的建设、课程的教学、顶岗实习(安排、指导与管理)、学习成果的评价等。]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主要人员: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

(二)人才需求分析

(上述分析的根本目的是要反映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出专业的定位。文字要简练)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即专业建设的起点,既要客观也要突出主要优势)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到师资、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带动专业等)四、重点建设内容

(注意教育部[2006]16号、省教育厅[2006]188号文件的要求和提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体现专业特点,并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调研和职业资格分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情境、改革课程内容、编写教学材材料(教材、引导文、工作页);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创新;有针对性地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及其网络学习环境。)

1.构建课程体系

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3.编写配套教学材料

(三)师资队伍建(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

1.专职教师队伍(名师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重点指向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重点指向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能力培养)3.加强师德建设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结合课程教学情境,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专业教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仿真模拟的学做情境;实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融“教学、生产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建设职教集团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的需要,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

(五) ×××建设(如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可根据建设内容调整序号)

(×)带动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带动专业3-5个)

(本专业与带动专业的关系及专业群建设思路。)

1.××专业

(1)重点建设课程建设

(2)师资团队建设

(3)场所与基地建设

……

2.××专业

……

3.××专业

……

五、保障措施

(一)

(二)

……

六、预期成效

(一)

(二)

七、项目经费预算与进度计划

单位:万元

续表

八、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

续表

专业建设发展方案(12)

冶金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简介及发展前景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西部大开发进人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西部建设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造就依赖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培养。我院是为区城经济服务的教学型学院,其办学宗旨是:依托酒钢、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省市,钢铁冶金专业就是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服务于钢铁区城经济,服务于地方,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造就大批急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冶金工程”人才。酒钢集团是甘肃省,也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酒钢“十二五”的总体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围绕壮大拓展钢铁、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五大产业板块,加快做强做优钢铁主业,2011年,集团公司生铁800万吨水平,钢及钢材双双突破1000万吨;铁合金产量14.6万吨,近几年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高附加值产品而实施的产品结构调整项目不断的投入建设,必然需要更多的钢铁冶金高技能人才。从西北地区的钢材供需平衡来看,供小于求,属于钢材净流入地区。据预测,2010年全国钢材消费增加到4.7亿吨,其中西南、西北地区消费量将达到7600万吨,消费比重也将提高到17%。新疆伊犁钢厂及兴源钢厂,宁夏中卫昊丰,中色都是西北地方钢铁企业的代表,这些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冶金技术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西北地区的钢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钢铁冶金技术方面的人才又严重短缺,故急需钢铁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校依托酒钢办学,钢铁行业的发展,酒钢的发展,

必然带动我校钢铁冶金专业的发展。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钢铁冶金专业是我院2004年在原酒钢职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6年正式招生,主要师资是由原酒钢职工大学和甘肃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的教师组成,现有专业课教师6人,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8人,非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4人。全部任课教师均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占 53 %;3名外聘教师均具有技师以上职称。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基本合理。自创办以来,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针对钢铁冶金生产的特点及所依托的企业提供的得天独厚的现场实践条件,校系两级建立了一批与冶金技术专业课程相对应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与酒钢炼铁厂、酒钢炼钢厂等单位开展实践教学共建,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结成了产、学、研联合共建单位。为实施工学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准备建立炼铁炼钢连铸仿真模拟操作实验室,冶金系教师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开展教研教改,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职钢铁冶炼特色的发展之路,现已成为该校的骨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共招收4届学生,累计人数472人;截止目前共有3届毕业生,合计 164人。本专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11年招生204人,总人数达到600余人。本专业主要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进行脱产学习,学制三年我院冶金专业的培养重点放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因此,深入了解企业现状及发展要求,以工程制图、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为工科类基础课以炼铁炼钢,、炉外精炼,连铸为主干课程,调整压缩

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优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1、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规划》要求,到2010年,招生总数每年递增15%。可见,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2、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阿克苏地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加速阿克苏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已成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制定颁布的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地区和学院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均为学院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强大优势。 学院护理专业是目前阿克苏唯一布点的专业,硬件条件较好,有着较强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已建成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实训等需求的装备和设施,实践性教学环境好;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投入一定

的资金,专业实验、实训开设率高。尤其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训、见习和实习有地区众多的二级甲等医院强有力的支撑,临床带教师资队伍雄厚、经验丰富,形成了护理专业办学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明显特色。学院对护理这一得天独厚的专业支持的优势,使学生质量和就业前景有充分的保证,生源始终很好,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 % 以上。 “十五”期间,学院坚持以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以临床学科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的整体护理教学体系,形成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结构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护理专业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带动其他医学相关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院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关怀、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主的原则,认真分析阿克苏卫生医疗系统的现状、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行业专家论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对护理、助产等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行业人才。 学院医学系依靠地区各医院、地区卫生系统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地区各医院的支持,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在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到更优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基地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建立稳定的基地,提供优秀的师资,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地区护理通过重点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

工程项目建设方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组织机构 三、项目建设程序办理计划 四、项目设计进度计划 五、项目招标进度计划 六、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七、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八、项目主要机电设备、装饰装修等材料采购计划 九、项目建设保证措施 一、项目概况 2010年4月12日,滨海新区建交局给建投集团下发津滨建交计[2010]3号“关于开展滨海文化商务中心前期工作的通知”,将滨海新区行政中心的项目暂定名为“滨海文化商务中心”。 1、项目位置和用地面积 滨海文化商务中心位于中央大道以东、大连东道以南、于家堡安居房以西、紫云中学以北,总用地面积约为30公顷。

2、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滨海文化商务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本项目一期 总建筑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由7座建筑和地下车库组成;它们为:商务主楼、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会议中心、商务辅楼、公寓。各建筑具体功能和建筑面积如下: 商务主楼(9) 为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套领导班子的办公场所,建筑位于基地北部,座北朝南布置成双“一”字形布局,用连廊相连接,各套班子办公区域分布明确又相互联系,均取得良好朝向,地上建筑面积6.78万平方米,宽度约172米,建筑层数最高9层,立面处理简洁大气,现代明快,该幢建筑为商务中心内最主要的建筑,外檐处理以浅色石材为主要装饰面,运用柱廊,檐口等细部的构造处理,以突出历久弥新,庄重典雅的建筑性格。 辅助办公楼(4层)

是辅助商务主楼的会议、办公场所,建筑位于行政办公楼的南侧,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四层。 服务中心(3层) 为滨海新区企业和市民提供工作和生活一站式服务的场所,一、二层设有开放式业务大厅,三层设有接待、办公、会议等项设施,建筑位于行政办公楼的西侧,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方便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和市民。建筑面积为3.36万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三层。 职工食堂(3层) 为商务中心提供接待,用餐的场所,设有多类大、小餐厅及接待服务设施,建筑位于行政办公楼的南侧,建筑面积3.09 万平方米,分三层设置。 会议中心(2层) 为大型行政会议场所,建筑位于行政办公楼东侧,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层数为两层,一层设置700人的会议厅和若干个大小会议室,二层为1200人,大会议厅并设200座席的主席台及服务于会议的其它设施。 商务辅楼(6层) 商务辅楼位于基地东侧,分三幢建筑,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各委办局办公、会议、接待用地。 公寓2栋(10层、15层) 总建筑面积为6万平米,主要为办公人员住宿用。 地下车库 区域内及周边提供停车场所,车库面积为10.4万平米。 二、建设标准 (一)结构设计 本工程属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进行抗震设计,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即8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115.8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l06.7亿元,同比增长33.8%,接待海外游客44.2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创汇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94%,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3.嘉兴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创示范提供了良好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我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项目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在进行充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基础上于2006年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同时也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在2010年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变化的需要,立足于西安、辐射西北、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货运代理、运输业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操作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三年制高职学生,至今已有06、07、08、09、10、11级在校生共计681。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五年的建设,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定位准确”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五年来,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输送了334名优秀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陕西地区的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他们大多数人是物流企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本专业教师团队共有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24%,中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62%,初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14%。其中,还聘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达33%。 二、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分析 陕西省物流业近年来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陕西省全社会物流总额达1250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这两项指标自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7.3%和14%。2009年陕西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

专业建设方案

(三)汽车维修专业建设项目 1、行业背景与项目现状 (1)行业背景 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使得汽车制造与维修人才供不应求。现有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与车辆市场保有量的扩张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相适应。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70%左右的人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技术工人多为农民工,真正具备诊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20%。从业人员大多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修车技术,修车主要凭经验,缺乏用于中、高档汽车检测、维修的计算机设备和技术资料。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和加入WTO后汽车、运输行业实际发展,将需要大批获得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初步训练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 (2)项目现有基础。目前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设备充足,专门配置的实验实训室有:汽车发动机拆装检测车间,有30套发动机,同时容纳120人进行实操;汽车底盘拆装检测车间,有7套机械变速器,15套前桥,15套后桥,同时容纳230人实操;汽车自动变速器车间,有10套自动变速器,同时容纳40人实操;电喷发动机车间,有电喷发动机6套,同时容纳30人实训;汽车电气车间,有灯光信号示教台2台,防盗系统示教台4台,起动系统示教台1台,发电机系统示教台1台,整车线路示教台2台,汽车空调试验台7台,点火系统示教台1台,电动车窗6台,汽车音响2台,安全气囊2台,倒车雷达2台,同时容纳50人实操。 目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共26人,外聘教师3人,本科学历22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3人。本专业带头人,研究生学历,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担任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多次取得了优异的教研成果。实习指导教师8人,8名都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

目前学校全力打造“四维教师”队伍。“四维教师”具体指中职学校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资格,即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职业资格、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指导师资格、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指导师资格、由劳动部门认可的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汽车维修专业有12名教师具有技师、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2、项目建设目标 (1)项目建设目标。 引进国外的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中职学校向上与行业企业进行对接,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建设具有创新办学特色的示范专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技能型汽车维修维护服务人才。 (2)具体目标。 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汽车维修、汽车维护及汽车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汽车维修和汽车售后服务、汽车经营管理部门及汽车保险、理赔等方面从事汽车维护、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生产与技术管理,汽车售后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3、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计划在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之间,增设汽车维修等实训场馆9000平方米,投入1800万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高标准、现代化、项目齐全的惠州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实训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实训中心完善后,将服务于本校和集团成员学校,并能为周边地区学校的相关专业提供实训服务。同时,还将为本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人才的进修和培训服务,发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实训基地建设拟分五个阶段进行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 调整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 )》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 2011-2015 )》,制 订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和目标 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区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总结“十一五”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 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 求,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本科高校遴选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社 会声誉、对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 以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 性的原则,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遴选建设一批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 誉的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本科特色专业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1)以培养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以突出培养具有 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定配套的师 资队伍建设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相应保障。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的人才培 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 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2. 课程建设与改革 (1)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 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2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 吸收用人单位人员参与课程研究、 设计与开发,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 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 展的需 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 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 复问题。 附件1: 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项目组 组长:(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 副组长:(XX强国科技公司总经理工程师)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成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博士、教授) (**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一)行业概况 在全球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大环境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格局调整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朝着从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转移,以及产业基地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作为西部地区,并占据大西南出海通道有利位置的省份,面对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XX保税港区获得国家批准设立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具备了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条件,**电子信息产业也因此赢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支柱产业,

**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自治区信息产业局采取以基地化发展产业的举措,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XX至XX高速公路为主轴,以XX、XX、XX、XX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年均增长速度达25.2%。《**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XX作为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的城市之一,其电子信息产业群已经从弱到强,借助中电XX产业园搭建的发展平台,已有50家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XX。2009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XX 电子信息产值超百亿元,占了**电子信息产业一半左右。预计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到2015年,总产值和进出口分别达到800亿元和80亿美元。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合作,加强桂台、桂粤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泛珠三角、西部地区的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生产、流通和出口中心,**电子信息产业也必然迎来辉煌的时刻。 另外,**作为全国水利大省,“十一五”期间,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水利厅也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水利信息化推进的工作重点:1.狠抓防汛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2.填补水库报汛空白区;3.大力建设水利基础信息传输网络;4.努力推动实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5.积极推进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应用;6.加强水利信息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还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 (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北部湾经济建设中,**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人才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方案 3.5.1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 2.项目组主要成员 邱寄帆(负责人)、王海春、魏中、高枫、王津 3.服务的产业 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等(*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3.5.2 项目建设背景 1.国家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进程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和最有发展力的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技术,而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软件技术已成为区域优先建设与发展的专业。 2.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四川省提出,要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以高新技术、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构建新型工业结构。今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这其中,信息产业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加快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加快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然而,我省目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特别电子信息类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省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类相关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达10万人。 成都、绵阳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四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技术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在软件外包方面,目前国家已将成都列为全国五大软件外包基地之一。根据对在川军工企业和其它电子信息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四川地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特别是银海公司、北京中讯公司、迈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网络与软件技术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网络、软件技术等为重点的相关高新技术公司群体。 网络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3G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对这类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因此,四川省有3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3.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 从服务面向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既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也要积极服务于航空行业和国防工业的需求。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

附件1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 专业群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适应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差异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 3.资源整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年起,三年内全省中、高职各立项建设30个左右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使之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融入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走工学、产学结合的道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训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体系,使课程方向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内容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立以“滚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共存的技能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结合专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本专业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结合培养建筑施工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结合专业岗位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课程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理论教学体系为:公共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公共课教学模块提供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等基本技能;职业技术课教学模块主要通过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制图、测量等专业基本

技能,以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选修课教学模块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人文素质与专业拓展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为:基本技能培养、专项能力培养和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及课程实践的单项技能,并设置专项技能课的边讲边练内容,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专项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在此阶段提倡学生拿到1?2个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学生在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核心课程和实训中逐步培养系统优化的思想;专业工作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工种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其特点是“分层培养,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结构也必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动态的完善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的要求酒店管理学院计划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力求对全省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面向全国,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宗旨,依托我校商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3-5 年的建设期,努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如下4个发展目标:(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四)集成我校26 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二、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与方案 为在本专业建设期末能够实现上述 5 个目标,我们计划采取如下发展思路与方案: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立足本科生专业研究、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我们增设旅游规划制图实验室、旅游资源展览展示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与咨询实验室等,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五年规划,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的同时,开展双向科研经营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取得一批产学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新的满足教学要求、合作紧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岗位需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一方面,每年围绕一定主题,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旅游实践基本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学校: 企业: 4000 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环境艺术设计已开始在建筑环境、室内设计、园林景观建设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从社会总体看,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原创设计还未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用极活跃的"生产力"创造出高效益的"产业"。 据中国装饰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16万亿元,比

2013年增加了2690亿元,增长幅度为9.3%,比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高出约2个百分点,体现了建筑装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超前性。2014年,新增主业为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一级、二级资质企业约为1600。 1.1.2 人才需求 12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创作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数约为80万人。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设计与管理人才。 在上述人才需求环境下,培养新型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与设计、管理与创业等复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江苏地区以及长三角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创新人

才,是学院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学院环境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深层次动力来源。 1.2 建设基础与优势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建于2001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装潢设计专业)。经过14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且办学效果不断提高,本专业目前有专 基础平台到小专门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专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学习兴趣。(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