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

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
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

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

闫敏,李

磊,霍晓兰,卢朝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要: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株对地黄枯萎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PDA 平板拮抗试验表

明,T88菌株抑菌率最大,为76.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木霉对地黄枯萎病具有一定防效,以T19固体培养处理防效最好,可达48.97%。

关键词:地黄枯萎病;木霉;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09)04-0070-03

Study on Control of Rehmannia Fusarium Wilt by Trichoderma Pers

YAN Min ,LI Lei ,HUO Xiao-lan ,LU Chao-d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China )

Abstract:The 3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 strain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healthy plants of Rehminnae glutinoso.On PDA plate,the antagonistic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hibition rate of T88was the highest,reaching 76.1%.In field test it showed that the fungal strains had good antagonism against Rehmannia Fusarium Wilt.The control effect of T19fungal strains mixture was 48.97%.

Key words:Rehmanniae Fusarium Wilt ;Trichoderma Pers.;Control effect

*收稿日期:2009-01-06

项目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发展基金项目(TF200502)作者简介:闫

敏(1975-),女,山西太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应用研究工作。

地黄枯萎病(Rehmannia Fusarium Wilt )又名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及块茎上越冬。病菌导致种栽腐烂,茎部表皮及维管束变成褐色,养分运输受阻,地上叶片逐渐枯萎死亡。地下块茎受害后变褐腐烂,是造成地黄重茬枯萎病严重的主要原因[1]。目前,山西省地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0%左右。但随着地黄连年人工栽培,土壤真菌病害也越来越严重,轻者感病率为20%~30%,重者感病率达50%以上[2]。对于地黄枯萎病的防治,田间主要采用轮作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在大面积多年种植地黄地块,难以实施轮作。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是地黄枯萎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该病属土传病害,防治效果普遍较差,而且杀菌剂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药材品质,对人

体健康造成为害[3]。

因此,亟待开展地黄枯萎病的的生物防治研究工作。

木霉菌分布广泛,极易分离和培养,是一类较理想的生防益菌,它对多种病原真菌和一些病原细菌有拮抗作用,特别是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作用尤为突出。近年来,已有木霉对中药材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3~7]。

本研究在山西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以山西地道中药材地黄为材料,对其为害较重的枯萎病进行室内拮抗木霉的筛选和田间防效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地黄枯萎病病原菌,直接从田间地黄病株上分离得到;生防菌株木霉即T12,T19和T88,均由地黄健株根际土壤分离所得。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4):70~72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70··

表3

木霉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1.2.3田间小区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在新绛县

店头乡进行,共设6个处理、1个对照,每个重复3次,每个处理(小区)约40株。处理1,2,3拌种施用,处理4,

5,6在出苗1个月后施用(表2)。1.2.4调查方法于块根膨大期(病情发生充分

后)和收获期调查发病情况,计算防病效果[9]。病

级:0级,叶面无症状;1级,植株上1/3以下的叶面表现萎蔫症状;3级,植株上1/3~2/3叶面表现萎蔫症状;5级,全株萎蔫死亡。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应级别)/(调查总株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

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木霉对地黄枯萎病病原菌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中,3d 时对照病原菌的菌落

直径为49.3mm ,T88菌株生长较快,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菌落直径为11.8mm ,抑制率达76.1%。其次是T19菌株,T12菌株最小。T19和T12的菌落直径分别为19.4和20.5mm ,抑菌率分别达到60.6%和58.4%。对峙培养

后期,各菌株均能覆盖枯萎病菌菌落并且能够在病原菌菌落上生长,从而达到对枯萎病菌的抑制。因此木霉对防治地黄枯萎病具有一定的拮抗潜力。

2.2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田间小区试验中对照的发病率达到85.83%,各处理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

果。其中防效最好的是T19,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防效分别达到48.97%和42.51%。

3结论与讨论

木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经济作用的拮抗生物,目前已有报道,其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9],其中特别是对立枯丝核菌、镰刀菌等具有较强的抗生作用,因而可用作生物防治的有益微生物。本研究将木霉作为生防益菌,采用室内拮抗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筛选出的木霉菌株T19对地黄枯萎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近50%。与木霉防治其他药用植物的病害研究相比,防治效果略偏低[3~7]。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不同药用植物的根际环境不同,微生物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二是施用时的制剂类型不同,制剂类型对于木霉的生物活性影响较大。此外,在调查病害时,需要更为科学、准确的病害分级标

表2

小区生防试验中木霉及病原菌的施用量

1.2试验方法

1.2.1PDA 平板上的拮抗试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生防菌对地黄枯萎病病原菌的拮抗效果。挑选已分离纯化的地黄枯萎病菌和生防木霉菌株,分别接种于PDA 平板培养基中央,置25℃恒温培养4d 。在培养基同一半径周缘用打孔器取直径为5mm 的地黄枯萎病菌和生防木霉菌株菌丝块,分别接种于无菌PDA 平板中,两接种点

相距50mm ,

在25℃下恒温培养,以不接种供试菌株作为对照,重复3次。接种后3d ,观察抑菌效果,测量病原菌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检查供试菌株菌落是否覆盖病原菌菌落[8]。

1.2.2生防菌株的扩大培养生防菌株T12,T19,T88用改良麦麸培养基(表1)在25℃恒温培养7d 后备用。同时将病原菌,T12,T19,T88用PDA 液体培养基培养备用。

表1

改良麦麸培养基上木霉生长情况

处理

ⅠⅡⅢ

配方

麸皮(100g )+麦秸(30g )+水(130ml )麸皮(100g )+麦秸(30g )+蔗糖(130ml )

麸皮(100g

)+麦秸(30g )+培养基(130ml )木霉生长情况(7d )

长满80%80%

处理

123456CK

施用量

T12,200g/小区+病原菌30ml/株T19,200g/小区+病原菌30ml/株T88,200g/小区+病原菌30ml/株T12(2倍液)30ml/株+病原菌30ml/株T19(2倍液)30ml/株+病原菌30ml/株T88(2倍液)30ml/株+病原菌30ml/株

病原菌30ml/株

处理123456CK

发病率(%)52.5045.8352.5064.1750.8363.3385.83

病情指数16.8313.1716.5020.5014.8320.0025.83

防治效果(%)

34.7548.9736.0520.5442.5122.48—

闫敏等: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

71··

早康宝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瑰宝为母本,无核白鸡心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属欧亚种,植株长势中庸。叶片近圆形,中等大小,中等厚度,平展或叶缘向上,五裂,

上下裂刻中等深,叶柄洼为闭合椭圆形,叶缘锯齿锐。第1花序一般着生在第4~5节。第2花序着生在第5节上。枝条成熟时节间和节的颜色为淡黄色,花为两性花。果穗圆锥形带歧肩,穗形整齐,果穗中等大,果粒着生紧密,大小均匀,果粒形状为倒椭圆形,属大粒形无核葡萄,平均粒重3.1g ,最大粒重5.8g 。果皮紫红色,皮薄、肉脆、味甜、爽口,具清香和玫瑰香味,风味独特,品质上等。

品质分析2005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分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1%,总糖为14.80%,总酸为0.375%,糖酸比为39∶1。产量表现该品种生长势中庸,丰产性好,连续3年在山西省大同、绛县区域试验,第3年平均单产为15000~22500kg 。

栽培要点

整枝修剪,宜篱架栽培,多主蔓扇形整枝,中短梢修剪,以中梢修剪为主。栽植密度,行

距为2.3~2.5m ,

株距为1.5m 栽双株,双株的间距为20~30cm 。该品种果粒着生紧密,果穗过紧,生产上必须疏花整穗,幼果期(果实绿豆大时)采用奇宝30mg/kg 或吡效隆10mg/kg+GA 50mg/kg 蘸穗处理。6月25日之前果实套袋,套袋前需喷布40%的福星8000~10000倍液和40%的施佳乐800~1000倍液,以防治果实白腐病和灰霉病,病害以综合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

适宜区域

山西全省范围内。

准,以确定各处理的发病病情指数。

同时,本研究也说明地黄健株根际周围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抑制地黄枯萎病菌的生防菌。目前,随着地黄栽培区域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地黄枯萎病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在缺乏抗病品种以及化学药剂毒性大、残留高的情况下,本试验结果为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也为绿色中药材生产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符合国家中药材管理GM P 标准的中药材原料的生产。如果能够在生防菌对地黄增产作用、生防菌剂的研制开发以及其田间最佳施用时期和最佳浓度等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天亮,张宝华,赵正伟,等.地黄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2002(11):39.

[2]解红娥,王娇娟,解晓红,等.地黄土壤中主要病原真菌的

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2):59-63。[3]张艳丽,刘春元,袁虹霞,等.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的防

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5(4):46-48.[4]曾华兰,叶鹏盛,李琼芳.中药材土传病害拮抗木霉的筛选

与应用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4):386-388.[5]李琼芳,曾华兰,叶鹏盛,等.麦冬、丹参、川芎根腐病的发

生及生物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6):1310-1312.[6]曾华兰,叶鹏盛,何炼,等.木霉菌防治川芎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5(4):427-430.[7]丁万隆,程惠珍,陈

君.应用木霉制剂防治几种药用植物

病害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1):24-27.

[8]唐家斌,马炳田,王玲霞,等.用木霉、类木霉对水稻纹枯病

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63-66.

[9]徐同,钟静萍,李德葆.木霉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l ):36-38.

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37卷第4期

!!!!!!!!!!!!!!!!!!!!!!!!!!!!!!!!!!!!!!!!!!!!!!!!!!!!!!

72··

细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细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细生地可以直接冲开水喝吗?细生地能与什么搭配吃?下面由为大家介绍细生地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帮到你。 细生地的功效与作用细生地的功效 性味归经: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保健作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性寒,功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 清热凉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本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细生地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等作用,可应用于多种病症。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细生地的药理作用1、调节免疫功能 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活性淋巴细胞的白细胞介素一2(IL-2)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 能增强,能保护由于使用了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而引起免疫抑制的机体。其有效成分为多糖类。 也有报道地黄和生地为主的增液汤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具

马尔尼菲青霉菌及其致病与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及其致病与治疗 摘要:几乎所有的青霉菌对于健康的人类来说都是不会引发感染的非病原性霉菌。但是在青霉菌的同类之中,显示出二型性(兼有菌丝和酵母态细胞两种形态)的则有比较强的毒性。曾有报告显示爱滋病(AIDS)患者出现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的案例(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 marneffei引发).马尔尼非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搞到91.3﹪。因此对马尔尼非青霉菌早期的诊断和适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症状、诊断、治疗 1、马尔尼非青霉菌的发现及流行病学 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该菌。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 Marn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l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的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随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因此证实了马尔尼非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 1973年Di Salvo和同事报道了第一例自然条件下发生于人类的马尔尼非青霉菌病。患者是一位曾居住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病的美国牧师。之后,不断的有局部或者全身感染病例的报道。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该机会性致病真菌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泰国,也见于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我国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常有报道,香港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达10﹪,广州地区24.2﹪,广西地区15.7﹪。 2、青霉属、马尔尼非青霉菌概念 2.1:青霉属[Penicillium ,X=2 (P.species)] 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 2.2: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具有温度双态性的种类。虽然大部分的青霉菌都不会引发人类的健康问题,但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却是致病的。此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3、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结构 3.1:一般青霉菌,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 3.2:马尔尼菲青霉菌在30℃时呈现为菌丝型态,而在37℃时则为酵母型态。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没有。只有酵母型态才有致病性。此外,马尔尼菲青霉菌在两者之间转换的时间长短不一,从酵母型态变为菌丝型态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枝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需要3个星期以上,会经过一个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所以无法在早期就判断是单型态青霉菌。

鮰鱼养殖前景如何

鮰鱼养殖前景如何 鮰鱼养殖赚钱吗?未来鮰鱼的发展前景是怎么样的呢?下文是鮰鱼养殖前景,欢迎阅读! 鮰鱼养殖前景如何长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长吻鮠在分类上隶属于鲇形目 ,鮠科 ,鮠属。外形与珠江流域的名贵品种斑鳠(俗称魽鱼)颇为相似。身体呈纺锤形 ,头较小 ,吻尖而长 ,口下位。体表光滑无鳞 ,体色背部呈灰黑色 ,腹部呈灰白色 ,体侧无黑色斑点 ,有脂鳍。生活于水体的底层,性喜群集 ,较温驯。池塘养殖起捕率高 ,一网起捕率可达98%以上。对溶氧的要求较高,一旦缺氧浮头 ,容易造成死亡。对硫酸铜、硝酸亚汞等药物比较敏感,不能按常规用药。生长速度较快 ,当年孵化的鱼苗 ,到年底可长到400~500克,第二年年底可长到1500克。在天然水体 ,长吻鮠以小鱼小虾为饵料 ,人工饲养条件下可完全摄食人工饲料。 因此鮰鱼在未来市场上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 鮰鱼的繁殖习性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

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年,一般为4~5年。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 栖息于湖泊的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仔鱼的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完全以鱼为食。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 鮰鱼如何养殖一、池塘条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较高,ph值为7~8.2,因此池塘应选在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1000~3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壁用砖石或水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每口塘配备3千瓦叶轮增氧机一台。

中药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凉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本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年老体衰。生地用于防治老年病,已有很长的历史,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它具有补而不腻的特征,对老人阴、血、津液之耗兼有热象者,可谓首选之品。

生地的药理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活性淋巴细胞的白细胞介素一2(il-2)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能保护由于使用了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而引起免疫抑制的机体。其有效成分为多糖类。 也有报道地黄和生地为主的增液汤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甾醇类。 对垂体一肾上腺和甲状腺 对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的萎缩有保护作用。生地、知母、甘草单用或同用均能使受地塞米松抑制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起到防止由于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而引起皮质萎缩的作用,与类固醇激素同用,能减少该类激素的副作用,并能延缓肝细胞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在肾上腺皮质的保护方面,生地作用强于知母、甘草。 生地能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阴虚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使血浆camp含量正常。但对t3、t4无影响。 抗炎和降温 生地、玄参能扩张血管,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管内皮炎症,抑制大鼠实验性关节滑膜肿胀炎症。 生地能抑制体温中枢,具有较好的降低体温的功效。 生地与玄参、麦冬、知母、石斛、竹叶、芦根、龟甲、鳖甲能使处于亢进状态的代谢功能和过高的内分泌功能所引起的阴虚内热的病情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了畏热的感觉和症状。

鮰类肠败血症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附件 鮰类肠败血症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本材料由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整理,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 一、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有时呈痉挛式螺旋游动,继而死亡。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鮰类肠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 1.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病鱼停止摄食,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头朝上悬挂水中;患病鮰鱼体表出现褪色斑,腹部肿胀,眼球突出,鳃丝发白,有淤血,鳃盖、腹部、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有带血腹水,肝脏有淤血斑,脾、肾呈紫黑色,肠壁严重充血,肠道充气或者充满黄色黏液,有时还伴随有套肠出现。 2.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头穿孔”,鮰爱德华菌通过鼻根的嗅觉囊,到达脑部,在脑部形成肉芽肿性炎症。病鱼精神萎靡,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头部两眼之间有个空洞性的病灶,严重时可直接看到脑组织。

二、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鮰类肠败血症发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鮰鱼对鮰类肠败血症的抵抗力。在发病期间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也能明显降低鮰类肠败血症的发病率。在鮰类肠败血症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鮰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已发病池塘,应及时清塘,去淤泥。存活斑点叉尾鮰隔离养殖,病鱼、死鱼等应作深埋处理。 2.在疾病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黄芪、鱼腥草等,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将植物药物粉碎至60-80目,按照每千克鱼体0.5-0.8克的剂量称取药物,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拌饲料投喂。 3.免疫预防效果显著。在投放鱼苗或鱼种前,使用灭活疫苗浸泡或口服免疫预防鮰类肠败血症效果显著。 (二)治疗方法 1.内服抗生素药物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时(任选一种即可),每千克鱼体重0.1克,拌饲料投喂,连服3-4天即可; 2.内服氟苯尼考时,每千克鱼体重0.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4天即可;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要交叉用药或进行耐药性检测指导用药。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六味地黄丸,但是对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大概很多人都还不太了解。六味地黄丸是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统称。因由六位中药材组成,其中熟地黄为君药,故名为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配伍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那么,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具体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做的详细介绍。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包治百病,但据统计,在各种文献报道中,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为方中的君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 六味地黄丸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 我们都知道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肾阴虚。如何判断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近年来,医疗界用这种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治疗糖尿病: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9克,每日服2-3次,治疗轻(中)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对重型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生地黄的副作用

生地黄的副作用 生地黄的副作用到底如何,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地黄吧,生地黄我们也叫做地黄或者生地,生地黄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能,而且生地黄能够起到凉血的作用,生地黄还能生津和养血。是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都非常高的药物,我们还能用生地黄来做出各种药膳。 生地黄有很好的药用功效,我们可以用生地黄来做出各种美味而且养生的药膳,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善用生地黄呢,我们可以用生地黄做成著名的四物汤,我们在食用生地黄的同时,要注意生地黄的副作用。 生地黄,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拉丁文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

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中国各地均有生产。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原植物地黄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食疗价值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生地黄,我们知道了生地黄的功效和作用,我们可以采用生地黄做出各种药膳来,生地黄营养丰富,药用功能强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生地黄的副作用才行,脾虚和胃虚的人应该少吃。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菌4号小种防控技术方案(试行)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菌4号小种防控技术方案 (试行) 1 防控目标 通过加强检疫监管,延缓传播蔓延;对新发生点及零星发生区,采取措施进行封锁处理,根除病园;对发生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菌源量和危害。 2防控技术措施 2.1 检疫措施 加强香蕉种苗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强对香蕉枯萎病菌寄主(包括香蕉、粉蕉和龙牙蕉等)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禁发病区蕉类吸芽和组织培养假植二级苗调运外地。 2.2 清除病株 发病区蕉园要及时处理发病植株,在病株离地面15厘米处注入草甘膦溶液(大株10毫升,小苗3毫升)让其枯死,20天后,再挖掘深埋(蕉株残体加入多菌灵或漂白粉堆沤杀菌),严禁将病株丢弃于河涌、路边。 2.3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蕉园之间的灌溉水源(不漫灌,不串灌),进出病区的农用工具、车辆、土壤、有机肥等需用石灰或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和恶霉灵等药剂进行消毒处理。进出病区人员的鞋子、衣服等需做好消毒等措施,严禁将病区用过的防风桩运往新区。 2.4 农业防治 对于零星发病的新区,在清除香蕉病株后,及时改种非蕉类作物或作其他用途(有条件的地方可开1米×1米的隔离沟进行隔离)。 发病重的蕉园,采取水旱轮作,轮作时间3年以上。不具备水旱轮作条件的田块,也可与其他非蕉类的旱地作物轮作,轮作时间至少5年以上。 对易发病的田块,需适当增施磷钾肥或有机肥料,免耕或少耕,采用低压微

喷灌技术。 2.5 推广使用抗病品种 在发生区推广使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6 化学防治 在已清除了病株的土壤中撒淋2%福尔马林或恶霉灵等,进行2-3次土壤消毒处理,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并防止发病蕉园的水土外流。重病区蕉园在清除病株后,还需对病株附近的健株进行消毒处理,并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3 档案保存 要建立和保存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防控过程中的资料和信息。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疫情发生的面积与危害程度;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的时期以及防治次数。

鮰鱼养殖技术

鮰鱼养殖技术 鮰鱼学名长吻鮠,别称江团、肥沱、肥王鱼等,为鲿科鮠属淡水鱼类,分布于我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养殖前景和经济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鮰鱼养殖技术吧! 池塘条件 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较高,pH值为7~8.2,因此池塘应选在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1000~3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壁用砖石或水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每口塘配备3千瓦叶轮增氧机一台。 鱼种放养 选用人工驯化培育的一冬龄鱼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一般每亩放70~100克鱼种800~1200尾,搭配150~200克的白鲢250~300尾、鳙鱼75~100尾,另放5尾鳜鱼或鲈鱼控制池内野杂鱼,不能放鲤

鱼、草鱼、罗非鱼等争食性鱼类。鱼种放养一般在3月初为好。在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7天后放水至要求水位。鱼种放养前,用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3~5%食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饲料投喂 鮰鱼经过苗种阶段转食驯化后,以配合饲料为主,其粗蛋白含量要达到40~45%,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鱼干、豆饼、花生饼、麦麸、酵母粉、矿物盐、维生素等,制成硬颗粒饲料,粒径为3毫米、4毫米、5毫米。开始阶段饲料粒径为3毫米,随着鱼体的增重,以后改为4毫米和5毫米。投饲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在池塘一边搭建饲料台。鱼种放养后进行驯化,先在饲料台处用声音训练,使池鱼形成条件反射,然后采用手撒慢慢投饲,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上午8时和下午8时,上午和下午投饲量比例为4∶6,每次操作要细心,直到鱼群吃饱离去为止,日投饲量一般为1.5~3%。 水质调节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属地方流行病,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患者,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误诊率极高。 1病因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型真菌,即在25℃和37℃下表现为菌丝型和酵母型两种不同的形态。在25℃时该菌生长为菌丝相,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在沙氏培养基中眼观呈典型的丝状菌落,表面丝绒状,可形成放射状皱褶,颜色从淡绿渐变为灰色。该菌在25℃时生长快,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可溶性葡萄酒红色素,从菌落底部逐渐弥散至整个培养基中。在37℃培养时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约48h,菌落大小1~2mm,呈灰白色,表面光滑。72h后菌落明显增大,扁平膜样、有脑回状皱褶。 真菌学培养鉴定,在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呈菌丝相并分泌红色色素,镜下菌丝呈双轮生青霉帚状枝,有4-5个梗基,每个梗基上有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链; 在37℃培养呈酵母相,镜下见有许多圆形、椭圆型酵母样孢子,分裂繁殖,中央可见一横隔。 诱因分析:HIV为最主要的诱因。对于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最多见,其他可能的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 2发病机制 人类自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的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因此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可能性很大,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故不能除外消化道首发感染的可能。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生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巨噬细胞呈递真菌抗原至致敏T淋巴细胞,后者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的酶系统,达到杀菌作用,但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也可以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 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为局限型或散播型,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侵犯呼吸系统时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紧、胸闷。侵犯消化系统时可有腹痛腹泻大便潜血阳性。皮肤损害是散播型的临床特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侵犯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侵犯骨质系统引起溶骨质性变。 3病理学 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决定了病变的基本表现形式:①在成年非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初期以及AIDS早期,机体的免疫状态基本正常或轻度低下时,病变以慢性化脓性炎和化脓性肉芽肿性炎为主,但血管反应、中性粒细胞及液体渗出较细菌性脓肿为轻,类似寒性脓肿。病灶中央组织液化形成脓液,周边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出现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或Gomori氏六胺银染色在脓液和脓肿壁中可以检出少量酵母型真菌。病变部位包括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骨和关节等。 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分为肉芽肿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在肉芽肿性病变基础上可以出现化脓性病变。 组织病理特征如下: (1)肉芽肿性病变( 结节、脓肿或溃疡边缘取材的标本) : 表皮轻度或中度增生,棘层肥厚,真皮浅深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多核巨噬细胞易见,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脓肿。PAS染色可见组织细胞或多核巨噬细胞内吞噬椭圆形或腊肠形孢子,部分孢子可见

熟地的功效与作用

熟地的功效与作用 熟熟地具有补血滋阴作用,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亦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症,是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之一。 熟地的功效与作用 熟地功效:

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2、肾阴不足,遗精,盗汗等. 3、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 4. 熟地黄吃多了会有碍消化,使得痰多,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功能主治 功效: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泣润,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味甜。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药膳:地黄花粥、生地黄粥、百合地黄粥。 方剂: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六味地黄丸。 禁忌:用时宜配砂仁、陈皮等,以防腻滞碍胃。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慎服。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规程 一、池塘条件 面积据实际情况,水深~2米。注排水条件好,水量充足,水质好,保水保肥,配备3千瓦叶轮式的增氧机每3亩一台。 二、清塘方法 加固塘埂,清除杂物及塘底过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15厘米厚,然后放水5~6厘米可用150公斤/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类。清塘后2~3天每亩施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 80~100公斤,作为基肥,饲养过程中不用施追肥。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

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1.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2.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3.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4.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5.药用时煎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 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 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食用方法 1.甘蔗生地茶 功效:清热养阴,或热病伤阴者可饮。 材料:鲜甘蔗(去皮)200g、生地3g、绿茶3g。 做法:将甘蔗切成小块,用水煎煮甘蔗、生地至水沸后,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2.生地龙骨冬瓜汤 材料:冬瓜500g,龙骨250g,生地25G,麦冬25G,蜜枣二颗,盐少量。 做法: 1、生地,麦冬各25G。 2、龙骨250G洗净。 3、龙骨焯下过血水。 4、生地麦冬泡几分钟,洗净表面的杂质。 5、冬瓜去瓤,连皮洗净后,和生地麦冬龙骨蜜枣,一同煲一小时。 6、加少量盐此汤去火。 3.梨子生地茶 功效:养阴生津,清热,外感热病口烦渴、咳嗽。

材料:鲜梨子1个(去皮)、生地5g、绿茶3g。 做法:用水煎煮梨子块、梨皮、生地后泡茶。可加适量冰糖。 4.海带生地汤 功效:此药膳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美容养颜之功效。 材料:取海带30克、生地18克、绿豆100克、陈皮3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海带洗净泡发切丝,猪肉、陈皮洗净切丝,与生地、绿豆同置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煲2小时,加食盐少许即可食用。

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1、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3、生地黄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 4、本品能够保护心脑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抑制血栓。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气滞痰多、泄泻者忌服。 连翘又名黄花条、连壳、青翘、落翘、黄奇丹等。连翘有清热解毒的效果,主要用于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急性肾炎等。连翘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早春优良观花灌木。 白术(bái zhú)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其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白术的食用方法不胜枚举。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在中医五行理论中,春季对应的是肝脏,因此,调养肝气对于春季的养生至关重要。黄芪作为补气佳品,在春季生发的季节能够起到一定的补气作用。黄芪熬粥汤,具有益血补气之功效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下面介绍一下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方法/步骤: 补脾益气: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缓急止痛: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祛痰止咳:甘草有止咳化痰作用,用于气管炎,肺气肿的病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黏痰不易排出等症。 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湿毒,有抗菌消炎作用。也可用于减少其他中药的解毒作用。 调和诸药: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夏枯草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 方法/步骤 清肝明目:用于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等症。 散结止痛:可治疗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等疾病。 利尿:夏枯草能够清利小便,对小便浑浊,前列腺炎有很好的作用。 清脑降压: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

鮰鱼养殖各阶段处理方案

鮰鱼养殖各阶段处理方案 彭张华 一、放养前: 1、清塘消毒:放苗前20天,泼洒漂白粉消毒,放苗前15天,每亩泼洒生石灰150斤清塘; 2、肥水:放苗前10天,滤饵丰长肽1袋+藻能源1瓶+活菌宝1袋,一起化水泼洒150亩,晴天上午使用,效果更好。 二、苗种运输: 1、运输前:苗塘每亩泼洒100克“应激宁”+200克“黄金维他命”; 2、运输中:集装箱里每立方米水体使用10克“应激宁”; 3、运输后:用“派尼均安”200ppm+“神农百果露”100ppm 浸泡15分钟,再下塘。 三、苗种阶段: 1、外用:“派尼酸碘”(每瓶5亩),每15天使用一次,两者交替使用; 2、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1袋(200克)+“金维康”1袋,一套“三合一”拌料100公斤,连用5天。

四、成鱼养殖阶段疾病预防: 1、消毒:每月用“派尼酸碘”(每瓶5亩)使用一次,两者可以交替使用; 2、改底:每10天用“底卫士”(1袋3亩)或者“底润舒”(1包15亩)改底一次,交替使用; 3、调水:每10天用泼洒一次“藻能源”(1瓶15亩)+“益水源”(1袋3亩)或者“活菌宝”(1瓶3亩); 4、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1袋(200克)+“金维康”1袋,一套“三合一”拌料100公斤,连用5天,隔10天使用一次。 五、成鱼养殖阶段疾病治疗: (一)、病毒性疾病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

生地黄怎么吃最好

生地黄怎么吃最好 有很好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各位都知道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都是什么吗?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针对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问题深入了解一下吧,会有不错的启发。 功效与作用 生地的功效: 生地也叫,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鲜地黄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别名:地黄、地髓、阳精、苄根,牛奶子根、狗奶子根、婆婆奶根、山烟根,山旱烟根,山烟根,山白菜根、酒壶花根、酒盅盅花根、甜酒棵根、蜜罐棵根、生地、大生地、小生地、干生地、怀生地、地黄根。 生地的作用: 生地甘寒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凡血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 1、清热凉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本品通过凉血

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3、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食用方法 的食用方法: 生地黄做法指导: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血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26?综述?座丛痘皇丝痘垫!Q生!旦箜墼鲞筮!翅』坠!婴型Q!Q殴璺型!星坠曼堡出赶:丛些垫!Q:!旦L丝:丛!:!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刘博(综述),付萍’(审校)(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风湿免疫科。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茵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茵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3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茵;流行病学;fi-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IL379.9文献标识码:Adoi:i0.3969/1.issn.1002-1310.2010.01.012 ResearchProgressofPenicilliosisMarneffei LIUBo,FUPing(DepartmentofDermalology/Rheumat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YunnanKunmin9650101,China) Abstract:Penicilliummarneffeiisallopportunisticpathogenicfungusemergedinrecentyear,whichmaydcve|opseriousdisseminatedinfectioninimmunocompromisedpatients,especiallyHIVinfectedpatients.Atpresent,penieilliosismarneffeihasbecomethirdCOmmondiseasefollowingtuberculosisandcryptocoecosisinAIDSpatientsinSoutheastAsia.ItsmortalityrateisashigIIas91.3%ifpenicillio-sismarneffeifailstobeearlydiagnosedandtreatedpoopefly.Therefore,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isveryimportant.Keyword:Penicilliummarneffei;Epidemiology;Diagnosis;Treatment.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极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近年来随着骨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导管技术,放化疗的广泛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HIV感染者的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率随之升高,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现状简要综述。 1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发现和流行病学 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该菌。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Mam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t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地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随后出现M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因此证实了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 1973年DiSalvo和同事报道了第一例自然条件下发生于人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病的美国牧师。之后,不断的有局部及全身感染病例的报道。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该机会性致病性真菌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1。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泰国,也见于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哑和越南。我国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常有报道,香港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达lO%。广州地区24.2%,广西地区15.7%“1。 2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人及动物时,以酵母相存在于宿主体内。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牛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2.1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原菌仅局限在入侵部位,以局限于肺部的感染最为常见,系吸入病原菌孢子所致,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若免疫功能下降,有可能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2.2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可高达【收稿日期12009—09—16※通讯作者39℃一40℃。发热不规则,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者伴有贫血,体重减轻,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肺部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骨受累表现为溶骨性损害,包括骨周组织出现皮下脓肿。至少70%以上的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皮损形态多种多样,以传染性软疣样中央具坏死性脐窝状凹陷的损害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症状统计表明:发热占47%,体重减轻占100%,四肢无力占86%,贫血占86%,皮肤损害占8l%13J。 3诊断 3.1组织病理学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肺部病变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有肺水肿,呈点片状实变。镜下可见肺泡腔、肺间质及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大量巨噬细胞,胞内充满马尔尼菲青霉菌孢子,肺泡腔可伴有纤维素性渗出,肺间质町见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无明显的肉芽肿形成及泡沫细胞渗出。皮肤、皮下软组织病变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肉芽肿样型可见卜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真菌散在分布,难以查见。化脓犁镜下见大量的酵母样细胞、其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此两型病变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坏死型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坏死及大鼍的巨噬细胞浸润,胞质内充满酵母样细胞的真菌。淋巴结病变也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肉芽肿样型町见上皮样细胞、结核样结节及多核巨细胞等,但无干酪样坏死。化脓型旱急性炎症改变,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伴有炎性坏死,以淋巴寞病变显著,同时可见含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淋巴结内充满含真菌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有时可见合并其他真菌感染。脾病变表现为红髓内充满吞噬厂大餐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低F患者,白髓明显萎缩,有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小肠病变可表现为小肠黏膜溃疡形成,有出血和渗出。镜下可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多量含有真菌的巨噬细胞‘4j1。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