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无锡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摘要: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锡;民俗;旅游资源

序言

民俗旅游是一种以民间风俗为体验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民俗旅游可以在遍览一方山水、愉悦身心的同时感知异域风土人情和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的对比反差中品赏传统文明遗留的淳朴韵味,激发旅游者爱乡土的热情和寻根固本的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地方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构成特色旅游系列产品,成为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可以预见,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寻根等心理需求。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

(一)地理环境

1.位置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2.境域

全市总面积为4627.47平方公里(市区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16.90%;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0%。

3.地形

4.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

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

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

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

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

三茅峰,海拔328.98米。

4.气候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

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

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

作物种类繁多。

(二)历史环境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

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三)人文环境

无锡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太湖出土的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宜兴发现你的古人类下颔骨化石等等,证明了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无锡太湖地区。而锡山、阳山、江阴、宜兴等地发现的原始民族聚落遗址均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食物记载。可见,无锡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和进行生产的适宜场所。

距今四、五千年前后,无锡进入良渚文化时代,当时的农业与制陶、琢玉等手工业的发展,对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有过一定影响,并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商代末期,周太子泰伯偕弟仲雍从西北岐山迁来江南,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号“勾吴”,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哥文化知识传承过来。从此,江南无锡一带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吴地文化也由此发端。因此,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史前人类活动与居住场所和遗址遗存,又有历代各朝留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名人书画石刻艺术珍品与典型古朴的园林建筑,以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等等,缤纷璀璨,反映了吴域文化的丰姿异貌,别样异彩。此外,自六朝以来,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寺院殿堂遍布各地;宋代以后书院林立,诸多著名学府也在无锡设立。还有明清以来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为今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古今著名文人、名士、学者的诗文名篇、学术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切都是吴文化所孕育的结果,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

(四)经济环境

无锡是我国江南盛产鱼米花果的富庶之地,既有流贯市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又居长江三角洲腹地,扼东西沪宁要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治利,使无锡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颇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无锡的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提高。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无锡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小康,并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旅游业的新奇满足了这一方面日益高涨的需求。无锡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一)分布

无锡总面积达4787.61平方公里,划分为崇安、锡山、惠山、滨湖等七个区,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和习惯也会不同。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惠山区。惠山区的前身为名闻遐尔的“华夏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惠山区最为著名的

就是它的惠山泥人,以大阿福为代表。其次是宜兴、锡山区、滨湖区、江阴、北塘区、新区。

(二)类别

1.物质民俗

手工业民俗。无锡市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手工业发达,手工行业众多,产品丰富。由于无锡地区的划分与差异,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手工业种类。如惠山区以惠山泥人为代表,惠山泥人是无锡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历史久远。而宜兴则盛产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服饰民俗。无锡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最初无锡的女子主要以江南水乡服饰为主,其鲜明的特点是服饰的拼接,这样有利于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增加形式美感,又方便了劳作。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服饰民俗由繁趋简,由粗至精,由少到多,质料、款式、色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饮食民俗。无锡民间主食为大米,兼食面粉。大多一日三餐。面粉食品多数用以调剂,品种有面条、馄饨、面衣饼。荤菜有鸡、鸭、鱼、肉等。无锡人的口味特别喜爱鲜甜。肉类的烹饪讲究色、香、味。色喜酱红色,香必扑鼻,味则咸中带甜。

2.社会民俗

在人与人的生产、生活中,群体的结合和交往产生了社会民俗。社会民俗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无锡的人生礼仪民俗很多,包括传统的育儿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以婚礼为例,在无锡,首先要定亲,婚假后还要行婚后余礼。在岁时节令方面,无锡的岁时节令很多,从内容上考察,大致有农事节日、宗教节日、祭祀节日、社交节日等等。节日活动越来越丰富,收到了无锡市民的喜爱。此外,无锡的游艺民俗也很丰富,如在庆贺节日中舞龙舞狮、赏灯、举行大型歌舞等。种类繁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3.意识民俗

意识民俗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无锡人大多信仰佛教,无锡的灵山大佛就是以弘扬佛教为核心的,现已为无锡5A级旅游景点。此外,无锡人对民间神灵也有信仰,如财神、灶神、门神等,最能得以体现的则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

贴门神,避免邪气入门,春节还要迎财神。意识民俗可谓五花八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特征

1.文化性

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考察对象的文化性。如无锡惠山泥人的形貌、男女衣服的左右开襟等,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寄托人们的愿望,民俗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其二是旅游者的文化性。旅游者不论以何种动机外出旅游。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旅游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东道主社会的文化。

2.禁忌性

无锡人民有一些民俗禁忌,如岁时禁忌、生产禁忌、丧葬禁忌、宗教禁忌等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民俗紧急的包围中。民俗的禁忌性直接导致了民俗旅游必须遵循尊重民俗习惯,熟悉民间禁忌的特点。

3.交往性

民俗旅游时人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访问,人与人的交流。在众多的旅游类型当中,民俗风情旅游是与人交往最多、最富人情味的一种。

4.立体性

首先,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观赏目标的多样性。其次,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旅游方式上,民俗旅游不仅仅可让旅游者观赏,更重要的黑丝参与、体验、休闲。正是由于民俗旅游的立体性,旅游开发更应该重视对平民百姓生活内容与情趣的挖掘,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5.高效益性

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再投入与生产方面,民俗旅游产品投资最少,开发周期最短,旅游开发成功率高,效益也好。

(四)价值

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历史的沉淀,通过亲近、感受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无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辈们的尊重,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无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一)已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

就无锡民俗的格调而言,无论是礼俗、婚俗、时令俗,抑或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都表露出浓郁的吴地特色。目前无锡民俗旅游的开发主要有下列几种模式:

1.民俗博物馆模式

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当地的地方民俗,包括风土人情、礼俗习尚、岁时节令、民间工艺等。无锡有丝业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窑群遗址、吴文化博物馆等。

2.民俗街区模式

街区可以说是一块被现代物质文明包裹起来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但存在着有形的都市建筑,还存在无形的传统民俗风情。游客通过参观或参加该街区的活动以及与居民进行交流,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无锡的民俗街区主要有:集明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街坊民宅和传统手工作坊于一体的文渊坊街区、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惠山古镇、清名桥、小娄巷、荣巷、荡口古镇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等。

3.节庆集会模式。

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无锡也越来越重视节庆旅游的打造,如惠山庙会、各类花会、吴文化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五寺同鸣新年撞钟活动等。

4.旅游商品模式。

旅游业实践证明,旅游者普遍都有想买地方特产和纪念品、体验异地消费情趣的心理。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商品是那些深具地方特色的日用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无锡开发的民俗类旅游商品主要有老字号的酱排骨、油酥、油面筋、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

(二)待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

1.有鲜明旅游体验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

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产品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

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体验主题是民俗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民俗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基础,要富于当地性和本土化特点,使民俗产品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以吴文化为内涵,建有蚕桑巷、江南风情苑、人文馆等17个馆区,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展现了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游客到这里可以观察旧时无锡房屋结构和家具形态,别有一番滋味。江南一带曾经出现的各种职业在“百业园”都有展现,弹棉花、桐油铺、修锅匠、铁匠铺等,栩栩如生,把大家带到旧时的回忆中。这里还展示了人的一生中涉及到的礼俗和规矩如出生、抓周、上学、结婚等等,让人感受到吴文化发源地的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能强化旅游产品的互动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

互动性是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重要特点。以博物馆为例,要摆脱单纯的收藏和怀旧功能,实现联系群众的对话功能。博物馆的教化功能固然是核心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是双向的,文化的建设需要公众自觉的参与。博物馆应该努力地寻求和大众沟通的机会。丝业博物馆里如果可以形象而详细地展示从蚕籽到丝绸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摆放一些产品和工具在那里,游客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感兴趣。南禅寺美食节上可以专门推出让游人参与小吃制作的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既能尝到美食,又能学到些许手艺,令其往后回味无穷。而对民俗博物馆而言,除了展出旧时劳作工具外,也可以让游客参加一些仿古劳作活动,如磨豆腐、磨稻米、纺纱织布之类;也可以在儿童游艺厅集中展示各地区不同的儿时娱乐游戏和玩具,以引起游客的共鸣。

(三)市场前景SWOT分析

1.优势

(1)历史文化优势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证实,无锡历史发展与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无锡素有江南水乡的美誉,水路成为大批量运粮最为便捷的渠道。由造船业发端,粮食加工业、纺织工业、冶金业、丝茧业等产业营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吴地工商文化,催生出旅游业、金融业等后起业态。

(2)地理区位优势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经济发展优势

早在19世纪中叶,无锡就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是闻名遐迩的“丝市”、“钱市”、“布码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七十年代初,又在全国率先发展起了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无锡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断跃升。

(4)政策优势

无锡市政府及时提出“旅游即城市”战略,把城市当作最大的景区来打造。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太湖水治理大见成效,蠡湖新景成为最大的开放景区;古运河、梁溪河景观改造积极推进;太湖大道、环太湖公路整合环太湖旅游带;无锡机场己与10多个重点旅游城市通航;会展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在中心城区,已经出现一批集文化、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要素集聚区;在郊区已经出现以“农家乐”、“渔家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带。无锡在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中,各项指标都有比较靠前,在省内已经率先跨入旅游大市行列,培育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强市已经初具规模。

2.劣势

(1)民俗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由于缺乏对决策、投资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检查,以及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调查和预测,出现了投资的失误,加上旅游投资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致使旅游投资宏、微观上都出现了问题。因为资金不到位,技术落后,开发者的欣赏品位抵,造成重复式、低水平、低效益状态,甚至产品未进入成长期即夭折倒闭。造成人、财、物的来重浪费。说明无锡的民俗资源开发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2)民俗资源隶属关系复杂

由于旅游景区分属于文化、旅游、市政园林以及民营企业等多部门,他们往往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沟通与协调。还存在着交叉管理等现象,使得行业管理上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加大了项目开发管理协调的难度,必然导致效益低下。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重组和深度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整合和市场合理的形成,阻碍制约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利于统一规划;不利于增加投入,改善设施;不利于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扩大经营。

(3)民俗产品缺乏竞争力

无锡的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产品整体知名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无锡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以促进无锡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文化缺失

无锡缺乏社会文化整合能力,无法形成具有大文化气质的强大辐射能力。吴文化虽然发源于无锡,却没有能在无锡得到发扬光大。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和政策导向的失误,无锡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失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虽然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无锡仍未能跨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这不仅影响了无锡的整体旅游形象,也说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建设。

3.机遇

(1)区域合作的形成

积极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无锡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牵头构筑环太湖旅游圈,与苏州、常州及湖洲等市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研究环太湖城市合作方针大计,共同打造“环太湖旅游圈”的品牌。与泛长三角地区20多个城市共同努力,并举办一年一度的长三角旅交会,组织好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合

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主动与上海接轨,融入上海,接受上海辐射,做好对接工作。

(2)便捷的交通系统,提高了无锡的可进入性

无锡交通设施完善。无锡机场已通航城市:北京、广州、深圳、厦门、成都、昆明、重庆、张家界、桂林、沈阳、长春等。无锡始发的铁路旅游专线:无锡?北京、无锡?南宁、无锡?宜昌。途经无锡的高速公路5条:沪宁、锡澄、锡宜、宁杭、宁太。市内交通设施:全市公路总长3676公里、航道1656公里;市区中心城设公交线路89条、公交车1500辆左右、出租车近4000辆。[1]

4.威胁

无锡虽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京沪线上,但是由于与周边旅游城市距离较近并且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如苏州,扬州以及南京等城市也都有丰富的园林旅游资源,并且,苏州的园林旅游资源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传目录。无锡在客源的竞争特别是国际客源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因而有许多客源都流失掉了。虽然说无锡“拥有太湖最美丽的一角”,但太湖并不仅仅属于无锡。苏州、浙江的湖州等城市也坐拥太湖,而且,他们也在着手大力开发太湖旅游资源。这势必对无锡的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威胁。另外,由于苏州、上海等周边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积淀要好于无锡,并且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也要好于无锡,所以,也造成了一定的旅游人才的流失。

(四)问题与建议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化导致原有民族物质边界的重大调整和弱化。当地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对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

1. 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很多民间习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严重损害;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大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2、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在商业活动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将其商业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后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将迷信的、不健康的习俗加以渲染。许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迎合部分人们的庸俗低级心理,将民俗文化庸俗化。

3、虚伪民俗

虚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编造添加拼凑而旅游地不存在的民俗。伪民俗破坏了本民族特色,破坏了祖先的规矩。如,羌族的白石作为他们的崇拜神,必须放在屋顶或火塘上方,而不该为了招引游客而随意放置。

4、民俗文化的同化

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二)建议

1、加强保护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事象

一些远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消泯,而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贵的民族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投入人力、物力让这些事象不至于自生自灭。为了让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如用文字、图片、摄像等方式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或是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文物部门也应加强对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护。

2、防止“庸俗化”和“商业化”

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

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带雅。要正确分析本地民俗资源的特色,结合本地和周边环境,有选择性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高尚部分。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和洋化

民俗旅游资源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应采取慎重态度,以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阻止被外来文化同化和洋化。如果民俗文化都被改成和汉族一样的大众化的东西,那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它真正的价值。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可采用“民俗旅游民众办”的方式,即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的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特色民俗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

结语

本文从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这三方面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无锡民俗旅游的发展其实有着优势,首先,它有着客观优势,即历史文化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其次,它又有主观优势,即无锡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无锡的民俗旅游发展其实是很有潜力的。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于盲目,目标性不强,而且民俗产品比较单一,缺乏竞争性。民俗旅游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把这个课题长期的进行下去,在学习和了解无锡本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让传统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的容颜,把无锡的民俗旅游更好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易正兰.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初探[J].新疆财经,2005

【5】

【6】

67-68

【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8】马勇,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课程感想

不知不觉,为期十一周的民俗旅游学结束了,说来还有些不舍。这门课的学习与以往老师上课的形式不同,暑假伊始老师就布置了一项作业,为今天的这篇论文做铺垫。其实一开始还是挺有压力的,不过事实证明暑假里所搜集到的资料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得不承认,一开始大家都略有微词,这简直难度太大了,每节课大家都要提前准备好所讲的内容,并制作好PPT,这项任务似乎有些不可接受。不过,经过几周的试行,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挺有成效的。

首先,这样的教学方法锻炼了我们小组合作的能力。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每周我们都会分配好任务,商量着如何做PPT,做些什么内容,谁上去演讲。每一个呈现在大家面前的PPT都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正是每一次的合作,让我们更加团结,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也会互相帮助,更是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其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做PPT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点要多谢老师。以前,我们的PPT总是做得不够精美,不过老师点拨之后,我们小组的PPT也是一次做得比一次好。

最后,这样的教学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自己学习,自己抓重点,自己做PPT,分析能力、自学能力都有了提高。

总之,这门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doc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 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 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 调查人: 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1068年,宋将杨文广在县域西擦珠谷(今石川乡古城沟)筑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赐名“通渭堡”。1072年通渭堡升为通渭寨,1106年通渭寨又升为通渭县,是通渭县名之始。1270年,县治移至平襄故址,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至此,通渭县名、县治延续至今。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乡风民俗调查报告

乡风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xx年1月26日 地点: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

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

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

2019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品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是约定俗成的风俗生活文化。本文将介绍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 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每年秋冬农闲时,农妇会选择优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

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2013年度河北建工学院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奖参评材料 学习践行十八大青春奉献闪光彩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智121班团支部 2013年2月19日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总结。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色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民俗民风主题写调查报告

民俗民风主题写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如下: 一、xx民俗文化的现状 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XX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XX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XX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XX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XX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XX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XX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文化安徽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 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 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 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材料学院高分子应用技术材料应用1502 李聪 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

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境内有省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417 (报告范本系列)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 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

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 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 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 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 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 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 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在这 几天人们一 般会把家里 进行彻底大 扫除,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什 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是长期的人们自发形成的风尚、习俗。本文将介绍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

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每年秋冬农闲时,农妇会选择优质稻米,配绿豆、黄豆、豌豆、花生、小麦等多种杂粮,采集松针作烘干原料,烘烤、切丝、晾晒,经精细加工而成。人们一边感受丰收的喜悦,一边体验着亲友相聚的欢乐。制成的豆粑品鲜味美,还便于运输和保存。然而豆粑的历史可追溯到禅宗鼻祖慧可大师。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初居xxx山开辟道场,立意改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现象,寻求补充众僧身体必需的营养品。佛祖把五谷杂粮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为xxx山众僧的主要食品,于是豆粑流传至今。 2.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天,全国上下,家家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过一个团圆年。小孩开心地围着家长要压岁钱,从不顾虑父母是否同意他们这样做,只是随自己的心情行事。这一天,他们总是很有收获。在团圆饭以后,成年人大都不睡觉,要过了午夜12、00会有人去休息。朴实的农民把这称为守岁,满满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才会有好的开始。对于春节,农村里总会有很多规则和礼节春节之前,家里的一切事物必须清理好,要除旧迎新;打扫房间时一定要向屋内扫垃圾,不然会扫除财气;初一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搅别人的美梦,以免赶走他人的瑞气;初一整日不可向他人讨要东西或钱物,若不然,则会使他人漏财,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村里的人总会在除夕以前还请力所能及的债务。或许你会认为他们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实那只是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间,忙碌的农民才会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他们才会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和平地过活;贪睡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睡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姓名:_______ _______学院_______级_______专业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西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_日 地点:西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西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西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

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 2011214505 冯婉

陕南风情 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2.镇巴面皮

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 3. 镇巴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