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_陈时见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_陈时见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_陈时见

No .6.2006比较教育研究

2006年第6期

Ge ne r a lNo .193

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 Re v i e w

(

总第193期)●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陈时见(1964-),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揖建

(1976-),男,湖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

陈时见,刘揖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历史主义、民族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扩展,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教育;比较研究;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6)6-0001-04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一切信念,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和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提供了人们观察和理解特定问题和活动的框架,决定了人们行动的目的、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特定的范式可以理解为研究者据以提出或建构特定研究对象,并对有关这一研究对象的资料数据进行评判、分析、解释、概括的理论框架。在比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历史主义研究范式、民族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研究范式,这些不同的研究范式共同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性理论传统和知识发展脉络,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争论又促进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和新的研究范式的出现。

一、历史主义研究范式

在比较教育初创的19世纪初,朱利安在其

《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中,提出了关于调查外国教育的项目、资料整理的方式和体系化的方法等,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认识论。但直到一个世纪后这本小册子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19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着重于对外国教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叙述性比较,还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1900年,萨德勒在其《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的演讲中,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应注意的事项,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要通过文献分析,以直觉及历史的方式,探究教育制度背后的影响因素。此后,汉斯、施奈德、康德尔等人遵循此概念,注重对产生各国或地区教育现象的因素进行纵向分析,特别是对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研究。而另一部分学者如马林森等则更强调形成各国或地区教育现象的横向原因,十分重视文化、宗教、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特别是民族历史传统的分析,

编者按: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是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西南大学在近两年来,一直开展关于比较教育方法论与研究范式的专题论坛和学术研讨,对于推动比较教育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期特刊发西南大学关于比较教育方法论与研究范式的几篇文章,以鼓励和促进对这一课题更多的探讨。

—1—

2006年第6期比较教育研究No.6,2006 (总第193期)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 Re v i e w Ge ne r a lNo.193

形成了比较教育的历史主义研究范式。

被称为西方“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L?Ra nke)可称为第一个历史主义者,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个性,代表一种个别的精神,而无共同的历史可言。其后德国著名史学家如特洛奇(E?Tr o e l t s c h)、迈纳克(F?M e i ne c ke)等,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事物具有单一性和相对性,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普遍规律或模式进行推理研究,形成了德国历史主义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传播到各地。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和启示下,比较教育研究由史前和初创时期大量的描述性研究发展为寻求历史解释的研究倾向。20世纪初,英国的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率先提出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用比较和历史研究中获取的经验来影响本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强调一个社会之中的学校必须在那个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康德尔、乌利希和汉斯又进一步加以继承和发展萨德勒的观点,形成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研究范式。

历史主义研究者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目的不仅仅是借鉴和移植别国的先进经验,而应是通过调查研究国外的教育情况,从别国的经验中寻求理解和改进本国教育之道;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康德尔指出:“比较研究首先要求理解形成教育的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这些校外的力量和因素比校内事务更重要。因此,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学校所反映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分析之上,因为学校在传递与发展中集中体现了这些理想,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要了解该国的历史与传统,统治其社会组织的力量和态度,决定其发展的政治与经济条件。”[1]汉斯在其《比较教育的历史研究法》一文中说明了历史主义研究对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一是任何比较资料的解释都需要历史背景;二是对于比较资料的解释必须有其他方法作为补充。[2]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强调比较教育的“历史-功能”目的,它并不满足于现象的描述,非常重视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通过这种分析解释,历史主义研究范式旨在说明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如何表现其独特性的,由此来强调教育中适用性的重要作用。

在西方,比较教育研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在同一时空线上的,换句话说,正如民族主义是推动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产生的动力源一样,它也是比较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比较教育学者阿诺德在他的《民主教育》论文集中,就提出关于民族性差异及在研究外国教育时应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的思想,康德尔又进一步加以继承和发展,认为民族性包含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以及共同的文化,它作为一种影响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塑造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后来汉斯?马林森等人将其深化。汉斯指出,民族性就是“种族混合、语言适应、宗教运动及一般历史地理状况的复合结果”,[3]因而民族性是决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马林森的研究特别重视民族传统,认为民族性对一国的教育制度影响最大,他对民族性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民族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是“某一民族人民特定的或广为流传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的一个整体,表现为连续几代人的或多或少的连续性。”[4]民族性不仅是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内涵。

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科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讨论逐渐炽烈,新的方法论思想层出不穷。方法论的发展对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学者们认为比较教育历史主义的研究结果虽然有助于我们诠释教育现象背后的因素,但由于无法数量化与证明因果关联,因而资料推论的可信程度备受质疑。安德森将社会学的方法运用到比较教育研究中,希望比较教育科学化。60年代后,随着国际竞争与教育计划开发观念的盛行,诺亚和埃克斯坦等人进一步提出“比较教育的科学研究”概念,主张在从事比较研究时,研究者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论与系统化的研究步骤,处理量化资料。[5]受到上述主张的影响,比较教育从以历史主义研究范式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为主的时代。

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源于17世纪以来西欧

—2—

No.6.2006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Ge ne r a lNo.193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 Re v i e w(总第193期)

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同时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功有着密切关系。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受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推崇实证主义的研究者不乏其人,如安得森、胡森、诺亚和埃克斯坦等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们的观点是经验论的,希望通过跨国的比较研究找出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和社会及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都主张采用如描述法、统计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严谨的资料收集、周密的数学分析与严格的科学实验建立一种可反复检验的教育科学理论,由此产生了比较教育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美国的阿诺德?安德森认为,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教育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统一正在形成;并且“教育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教育内部因素的研究是互补的,不可替代。正如其它社会分析一样,比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因果关系的知识”。[6]他相信比较的最重要作用之一是把稳定的与不稳定的关系区别开来,人们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把一个单元中得到的协变关系放到另一些单元中去检验。在诺亚和埃克斯坦的研究中,实证分析的程序问题几乎成为他们两人的注意中心。在1969年两人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探索》一书中,他们提出了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步骤:一是确定问题;二是建立假说;三是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确定;四是选择个案;五是收集资料;六是处理数据;七是检验假说或结果的解释。[7]由此可见,诺亚和埃克斯坦极力倡导的这种从一般社会科学借过来的方法,主张建立一套有条不紊的科学准则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依据,强调精确分析教育问题,强调研究过程的可检查性和研究的可重复性,从而在教育技术上以及可作定量分析的问题,如教育经费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不同学校的师生比率等一些容易量化的客观性问题上有其独特的贡献,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科学进程。

三、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科学巨大功能的显现,但与此同时,也弱化了伦理、价值和信仰等社会文化的功能。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理论在赋予自然领域很多发展的同时,却根本无法解释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的特殊性质,难以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在实证主义流行、大量使用量化比较之后,爱泼斯坦在80年代提出“文化相对论”的主张,认为实证主义者经常以既定的模式,来分析不同社会中特殊的教育现象或结果,以找出不同文化中学校的概念性原则,其结果往往以偏概全,有过度推论的缺点。而文化相对主义则重视特定文化背景之不同,试图找出不同文化中学校的特点及形成该教育制度的特殊背景因素。而后,一些学者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等方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以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认识入手,把握不同教育之间的背景因素,实现了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从实证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型。

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最初见于人类学。它强调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主张对任何一种行为,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8]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以客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为参照系统来认识客文化的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范式。[9]这种研究范式强调人类历史不存在共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各文化价值之间没有达到共识的可能。

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强调,世界各国教育都是相对的,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各国的教育现状和制度,而不应该把一国教育模式作为判别他国教育发展的标准。

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并不注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而特别关心研究目的,认为目的决定方法,因此,它坚持研究事物发展的个性,在比较研究中多采用访问法、民族志的方法、历史法和人类学的方法。埃德蒙?金在其比较教育名著《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今日比较教育》中对所选国家教育的分析即是来自于他在那些国家的生活经历,他还认为不存在任何各种教育都具有的共同规律或发展原则,并且对教育进行长远预测是不可能的。

四、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

—3—

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开阔,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型。新世纪最典型的特征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引起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碰撞,“教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汇入比较教育研究,引起了以跨文化研究为主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深刻变化。对此,柯温主张我们的研究范式应该是“阅读全球”、尊重他人并在“转变学”的架构下进行探究。[10]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倡导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国际理解,其目的是要通过沟通和理解达到人类世界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多元文化主义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内在需求,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将成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主流。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第一,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特征与独特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第二,人类社会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所组成,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各种文化都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彼此间相互平等;第三,不同文化间应相互尊重、交流与理解。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存在的基础。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彼此间通过平等交流与对话,增加了解,减少民族偏见;第四,不同文化间应相互宽容,彼此间相互欣赏、借鉴。对于不同特质文化应当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彼此间应当融会贯通,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所在,反思自身文化中的不足之处,吸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益的东西。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比较教育研究必然要反映这一时代发展的理论背景,因而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的重要任务。比较教育研究通过其卓越的贡献进一步加强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项目以及教育议程的全球化。这不仅需要对全球化这一客观事实的理解与认同,而且还必须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做出贡献。与传统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不同的是,这一分析范式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理论方法和基于所设想的全球化发展逻辑的解释模式,既强调全球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又强调因全球化而形成的冲突,既强调全球化的非线性特征,又强调全球化形成过程中由于偏差产生的影响,从而肯定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那就是根据文化路线进行重新解释,将历史变化的程度转变成结构上的重组,使分析模式能够适应特殊形式的需要,使所接受的文化或者民族有一个特定的重新解释和适应过程。

同时,由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迅速扩展、研究议题的不断深化、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展以及其它学科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更加深入的运用,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也得到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新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可以说,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伴随比较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呈现多样化。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发展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Ka nde l,Co m pa r a t i v eEduc a t i o n,Gr e e nwo o d Pr e s s,Publ i s h-

e r s,1933.XI X,8.

[2]钟宜兴.比较教育的发展与认同[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

出版社,2004.185.

[3]Ha ns,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a St udy o fEduc a t i o na lFa c-

t o r s a nd Tr a di t i o ns,Ro ut l e dg e&Ke g a n Pa ul,Lo ndo n,3r d

e di t i o n,1958.9.

[4]V.M a l l i ns o n.An I nt r o duc t i o n t o 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

He i ne ma nn,Lo ndo n,1957.26.

[5]周祝瑛.他山之石:比较教育专题研究[M].台北:文景书

局,2001.I I I.

[6]C.A.Ande r s o n,M e t ho do l o g y o fCo mpa r a t i v e Educ a t i o n,I n-

t e r na t i o na lRe v i e w o fEduc a t i o n,v o l,7,1961.6.

[7]Ha r o l d No a h a nd M a x Ec ks t e i n,To wa r d a Sc i e nc e o fCo m-

pa r a t i v eEduc a t i o n,TheM a c mi l l a n Co mpa ny,1969.125.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8)[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6.260.

[9]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

—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86.

[10]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

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3):38.

(下转第54页)

—4—

本文责编:王黎云

本文责编:晓洁

(上接第4页)

O n t he Conve r s i on ofRe s e ar c h Par adi gm i n Com par at i ve Educ at i on

CH EN Shi -j i an,LI U Y i -j i an

Abs t r ac t Hi s t o r i c a l ,po s i t i v i s m a nd c ul t ur a lr e l a t i v i s m a r e t he s e v e r a lma j o rr e s e a r c h pa r a di g msa ppe a r e d

i n t he g r o wt h o f c o mpa r a t i v e e du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d ha d g r e a t i mpa c t o n t he de v e l o pme nt o f c o mpa r a t i v e e duc a t i o n.W i t h t he de v e l o pme nto fs o c i e t y a nd t he c ha ng e s i n r e s e a r c h t he me s a s we l la s t he e nr i c hme nto f me t ho do l o g y ,t he r e s e a r c h pa r a di g m i n c o mpa r a t i v e e duc a t i o n a l s o c ha ng e s .I n t he c o nt e x to fg l o ba l i z a t i o n i n t he ne w c e nt ur y ,mul t i c ul t ur a l i s m wi l lbet hedi r e c t i o n o ft her e s e a r c h pa r a di g m i n c o mpa r a t i v ee duc a t i o n.

K e y wor ds c o mpa r a t i v ee duc a t i o n ;c o mp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r e s e a r c h pa r a di g m The Pr of e s s i onalCoor di nat i on i n Uni ve r s i t y Fac ul t y Sys t e m Re f or m

———A Re vi e w oft he Rol e ofA AU P i n t he Uni ve r s i t i e s ’PTR C am pai gn

FAN G Zhan-hua ,LI N Li

Abs t r ac t Ther e f o r m o ff a c ul t ys y s t e m i sunde r wa yi n Chi na ’smo s tuni v e r s i t i e s .Thet he s i se x a mst hePo s t -Te nur eRe v i e w Ca mpa i g n i n U.S uni v e r s i t i e si n t he 1990s ,a nd s ug g e s t st ha tpr o f e s s i o na lc o o r di na t i o n po we rf r o m

f a c ul t ys ho ul d bei nt r o duc e d i nt ot her e f o r m t oba l a nc et hea dmi ni s t r a t i v epo we rs ot ha tuni v e r s i t i e sc a n e ns ur ea -c a de mi cf r e e do m whi l epur s ui nge f f i c i e nc y .

K e y wor ds t e nur e ;pe e rr e v i e w ;a c a de myc o mmuni t y ;pr o f e s s i o na lc o o r di na t i o n po we r

—54—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 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 美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 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 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一)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 比较教育是其横向研究; 3.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 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美国部分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美国部分 本文主要探究和回答以下问题: 美国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学制情况。中小学课程的标准由谁制定? 美国中小学现开设哪些课程? 美国中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美国中小学课程是如何进行管理及质量评估的? (一)美国中小学整体概况 1. 管理体制: 每个州管理在本州围的教育,联邦政府指导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某些计划,总体来讲每个州自己做出决定。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联邦政府行使确定国家教育框架、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各州政府拥有对本州教育事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具体指导的权利。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确保每一个接受平等的教育 各个州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至于经费投入,学校的教育经费各州不一,经费主要来自财产税。 美国中小教育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学区,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区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美国由地方控制和管理的教育体制,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各地按照其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体系。每个学区均有自己的学校体系,且各自都有所不同。多种教育体制并存、各州差异明显,是当代美国教育状况的显著特色。 2. 教育体制 美国的教育是以全民为对象、为人人而办,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各阶层多方面

办教育,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实施“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另一特征。 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教育基金会和教育协会等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推动教育科研和改革、设立新学科和新专业、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其影响力和潜能有时甚至超过政府部门。市场化社会化是美国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效率和效果。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这些标准与全国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标准相吻合。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的同时,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产得以充分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学习机会,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美国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教育的国策。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使不同的民族融入美国的主题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认同和互补,而且是多种民族文化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接受本民族的文化教育。 3.学制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中学。由于各州拥有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权力,所以各州教育制度和教育状况有很大差别。美国中小学学制是12年,包括:633制、624制、534制、444制、66制、84制,有些州部中小学学制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是633制。每个学年通常为9个月,从9月初到6月中。一般学校的组织形式为6-3-3制,即从第一年级到第六年级为小学,第七年级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2、租赁学校:是一种将学校的经营管理委托给非营利性的民间教育团体、个人或企业,教育当局根据合同进行管理、检查的一种体系。 3、文化联邦主义:是把教育制度有关的立法权和管理权都交给了各州,这种在文化教育领域各州拥有极大权力的现象,叫做文化联邦主义。 4、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又称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小队教学:一般是指3-7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小队,在小队范围内,协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自己发现并掌握与此事实或问题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 1.萨德勒: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 2.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各种学校: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 4.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59—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教育改革。内容: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5.比较四步法: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分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双轨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说体制的运行有多套制度或方法。 2.公学:公学是新型的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是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目标以“公职”人员为主,得名公学,设备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 3.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4.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5.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分为三大类: 1.商业类,2.技术类,3.服务类, 6.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

库恩发展模式的认识

从库恩科学观看中国 思想发展史 托马斯.库恩是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科学哲学家,他提出的观点最初是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在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中一些重大的事实之后发现,他从前关于科学的性质的看法是有问题的,于是对那些先入之见发生了动摇。他认识到,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归纳主义的还是证伪主义的都经不住历史的证据的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库恩企图发现一种更好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应当与他自己所理解的科学历史情况更加符合。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著述,正是为此而作出的努力的成果。 本文将通过运用科恩科学观谈谈对中国思想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西方,由于科学理论滞后于生产实践,所以为假说、设想等的提出创造了条件,这时候学术自由流派自由没有范式。因此前范式时期为常规科学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此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使意识形态长期内落后于社会发展。正统思想的缺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诸子百家都能够自由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其思想和主张。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着共同理念的科学家集团或者科学家共同体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形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范式”。范式的出现一方面为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法,提高分析问题效率。另一方面范式的出现不利于科学的创新,限制了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自秦朝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推行以后,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思想上的范式,范式统一了思想、方法和理念,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中庸之道、孝道、礼仪等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则严重束缚了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的范式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范式决定了准则,人们借此选择和明确探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它以一种返利的形式决定该领域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随着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范式作为一个介于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有意义的系统,本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心理价值,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意识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主体行为方式,尤其是规则范式中所具有的一系列规则以其既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规范着共同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最后范式对科学家具有示范效应。例如经典著作、典型事例、教科书、已解决的难题等不仅为某种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提供了榜样,而且教师等做了示范作用。 因此教育研究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各种示范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范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例如科学和人文是21世纪教学的两大重点,因此在教育范式研究中还要体现时代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坚信教育研究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水平。教育研究人文精神则强调教育研究的人文性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坚信教育研究只有通过人文途径和方法才能规范化。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日益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实情研究结合起来;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 使事实与价值在研究上获得一致;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 都以完整的“人”进人研究情境和过程,以求研究成果更合乎实际情境中的人。

范式研究

研究范式 一、范式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范式(paradigm)”一词,原是指语法中的“词形变化表”一词,它的原意是表示磁性的变化规则。作为一种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Kuhn)在《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9)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阶梯,然后要求学生………解题,这些问题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但是,这一术语的广泛传播以及被人们普遍的接受,还是与库恩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有关。这本书的出版史仅有172页的小册子,但却引起了哲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各界的巨大震动。在这本书中,库恩使用最多的一个术语就是“范式”。据英国学者马斯特曼(Masterman,M.)统计,库恩在这本书中至少以21种意思使用“范式”。通过分析,可以把这21种含义划分为三类:第一,形而上学范式,也叫元范式,如把“范式”当做一种有效地形而上学思辨,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一张地图、一种统帅知觉的条理化规则等;第二,社会学范式,如把“范式”定义为一个普遍承认的科学领域,象一套正当制度、司法裁决等;第三,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即以更具体的方式来使用“范式”,把它作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一本实用的教科书或经典著作、实用的仪器设备、一个语法规范、一些供给的工具。把库恩的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他把“范式”解说为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并认为它规范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决定着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抽象的方向、合理性标准的确立以及问题的解决,新旧范式的交替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库恩看来,范式有两个特点或标准:一是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够知道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所以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上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的方法。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范式不是理论,但他对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推及到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范式,可以把它看做是课程研究者在研究课程问题时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和研究形式、研究策略。 二、当今教育领域三大研究范式 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范式理论模式 科学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内在机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一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对科学的发展模式问题,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性内涵,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动靠拢。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致使他们没有实现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理解。 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对这些模式( 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其利弊, 有利于我们在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各种科学成果一旦获得经验证实或认可,便将作为真理的一部分而进入科学的范畴。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积累,观察次数愈多、愈广泛、愈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愈普遍、愈正确;科学的发展只是量上的递进、渐进的积累,而没有革命,没有渐进的中断与飞跃。 创立伪证主义的卡尔·波普尔曾言: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此我们重点分析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1、科学革命模式又称“范式”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即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信念。这个共同体由于经历了相同的教育训练,相同的业务传授.从事着相同的科学工作,吸收到相同的科学技术文献,探索着相同的科学目标,因而,他们在理解问题的观念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培养接班人的方法上就必然形成一种传统,遵循着一套规则,在把握世界的共同的理论框架中活动,在同一种科学信念下研究以致所用的语言、工具、仪器等等都会相同,这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信奉和遵循的“范式”。 ①范式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包括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信仰和价值标准。 ②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取得的重大学科成就,包括可以进行逻辑和数学演算的符号概括系统。 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 2、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任何一种常规科学都是一种范式,而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移和更替的过程。库恩从自己的范式论出发,提出了他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互更替过程的模式:前科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 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 (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 (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 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 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 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 2.相互理解 3.批判、反思 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 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 阅读: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 参考书目: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 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

投稿须知: 第一,请按照本刊文本格式(见刊例)调整后,发送至本刊官方邮箱bjjyyjzzs@https://www.360docs.net/doc/841114421.html,。一般稿件原则上不超过6000字,最多不得超过8000字。 第二,文章须有200-300字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第三,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的权利,不同意改动者务请注明。 第四,请作者遵守学术伦理规范,坚持原创性,不得伪造、抄袭、一稿多投等。 第五,撰写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 第六,本刊采用尾注方式,除非直接引文较多,一般文章请用“参考文献”的方式标注于文末。 第七,本刊整体版权属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本刊有权于适当的时间在网站、电子杂志、出版物等发布的权利。本刊也有权授予第三方使用。 第八,凡向本刊投稿,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自投寄之日起20天未接获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恕来稿一律不退。 第九,稿件一经采用,出刊后即统一寄送样刊。 第十,如对以上规定有所保留或自订要求,请来稿时予以说明。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刊例 一、文章的基本格式 ?文章题目 ?○作者 ?【摘要】(一般控制在200字内) ?【关键词】某某;某某;某某(3-5个)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单位及职务,研究方向。(某省某市邮编) ?【基金项目】仅限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市、自治区)社科基金。 ?正文 一、**** (一)**** 1.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docx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配合作用的结果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配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然后,常规科学阶段是指确立和发展范式的阶段。科学研究由于有了配合遵循的范式,解题研究工作便可深入发展。常规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作出某种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是运用已有的范式去解决难题,从而使己有的科学知识稳步地扩大和精确化,是科学发展的渐进阶段。最后,科学革命开始于反常现象,反常的大量出现导致危机,危机的出现是建立新范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们面对范式危机,纷纷寻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摆脱范式危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竞争与理论选择来确立新范式,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使科学研究从非常规科

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范式

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范式 2012年12月26日15:21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作者:张润君任伊扬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科学总以特定的政策问题为其研究对象,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解决政策问题。政策源于问题又回归于问题,从问题就是“心中的一种理想、期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一定义出发,可以阐发出一种将理想追求与现实分析有机结合的政策科学研究范式,即“问题”范式。 【关键词】公共政策科学“问题”范式政策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难题,如环境、人口、健康、能源、交通、教育、疾病、贫困、犯罪等。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公共政策科学的逐渐成熟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建国初,我国人均GDP不足100美元,2003年达到100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五年涨了两倍。[1]2011年已达到5432美元,居世界87位。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往往是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时期,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增多,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社会伦理需要完善的重要时期。[2](P40) 政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诺尔、里夫林)、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罗迪)[3](P1),公共政策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富有研究活力的学科之一,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日趋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4](P37)公共政策科学从拉斯维尔的奠基到德罗尔的发展,再到政策过程研究的展开,已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和特定的研究途径以及研究范式,如政治学研究途径、经济学研究途径、伦理学研究途径。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的,古代和中世纪政策研究角色的分化和专门化与城市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复杂化有关;近代政策研究程序的改变则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当代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则特别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及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3](P12) 第二,政策科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将初创时期内涵的各个要素和内在张力充分表现了出来。政策科学已经并不是由单一的维度构成,其间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德罗尔曾呼吁通过综合哲学基础与构建本体理论,引入现实主义研究方法与开创宏观公共政策分析,改进元政策制定系统对公共政策进行理论建构。[5](P23) 第三,我国政策科学研究与实践步入正轨较晚,公共政策科学的重要性和学科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落后,定量分析手段缺乏,对现实政策问题研究不深等现状,与当前我国

《比较教育学》练习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 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 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 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 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 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 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16. _《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法案》__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17. 英国私立性质的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18. 英国大学由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这几种类型的学校组成。 19.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 20. 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它又包括_基层学区__和_中间学区两种。 二、单项选择:

科学的发展模式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 材化部专业:分析化学 学生姓名:吴怡亭学号:20124209109 授课教师:___李继堂____ 考试日期:2012 年12 月24 日

科学的发展模式 ——纳米材料的发展 摘要:阐述了科学发展模式所包含的类型及其在哲学家不懈努力下的发展进程,由此讨论了当今热门材料-纳米材料的发展,并运用科学发展模式的观点看待纳米材料的发展进程。 关键字:科学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纳米材料 一、科学发展模式 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有:指数增长律、汤浅现象、凯德洛夫:带头学科理论、积累模式、波普尔模式以及库恩模式;二、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理论问题-尝试性答案-检验-理论(1)。科学与非科学不能完全分离,非理性与非科学的成分在科学中应占重要地位。科学的历史发展中,非理性是不可少的。科学其实并无特殊的普遍的科学方法,而且科学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科学发展模式大致上有:因经验积累而进步的发展模式、通过证伪而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基于研究纲领进化的发展模式等。科学发现的模式包括:序曲、归纳和结局的三拍子的进行曲。19世纪以前科学界相信科学的发展是累积的,其原因是(1)科学研究只有一种模式(从观察开始);(2)大多数历史事实使学者领悟到的也是如此。惠威尔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发现,科学是在从事实出发,用概念去综合事实,使事实上升为定律;再通过综合上升为理论这个历史过程中进步的。休厄尔把科学进步看作是事实和观念的成功结合。他认为,我们平时称为感觉经验的报告那类事实,只是事实一类。广义地说,事实只是片段的,是提出定律和理论的原料。这样的事实和理论间只有相对的区别,如果一个理论被归并到另一个理论中去的话,那它本身就是事实。休厄尔把观念看作是事实结合在一起的理性原理。科学的进化发展—支流汇合成江河,强调科学通过把过去的成果逐渐合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不断进化。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于伽利略定律、开普勒定律的研究体现为一种进步,是因为在牛顿理论中包含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旧理论不论多么荒谬总会对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如燃素说虽被氧化说所代替,但它把燃烧、酸化和呼吸归为一类来进行研究的见解却在化学史上起了积极作用。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期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累计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2)。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说,通过伪证然后再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

试析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试析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摘要]本文阐述了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四模式”与“五步法”,并综合评价了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四模式,五步法一.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霍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是以比较教育学方法论为主题完成的。霍姆斯的学术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也使其在这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理科出身除了使他对比较教育学方法论问题“情有独钟”外,而且还使得他所提出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更具严谨性和富有逻辑性。[2]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实证主义传统与反实证主义传统此消彼长的历史,霍尔姆斯就是为了调和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提出了“问题解决法”。其一,当时正是二战结束不久,在哲学界和理论界就如何重建社会出现了分歧。以曼海姆(Karl Mannheim)为代表的一方支持建立一个全盘规划的、自由和民主的社会;而以海耶克为代表的一方却极力反对在全盘规划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姆斯开始形成自己的立场。其二,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和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霍姆斯接受了杜威的反省思维法和波普尔的零星社会工程理论。 二.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一)“批判二元论”与“四模式” 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对“批判

二元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波普尔提出了“规范法则”和“社会法则”两个概念,前者指由人制定的,也可由人改变的关于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后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法更改和选择的一些自然规律。[3] 霍姆斯就是基于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思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的认识。霍姆斯本人认为规范法则及与之相关的规范陈述都是人为的,人们可以接受、拒绝或更改的。而且霍姆斯也反对那些社会科学家们提供无条件的状况,不加批评地以此证明意识形态决定的政策的合理性。[4]他主张用社会学法则对假说进行证伪反驳,指出某项政策是不可行的即对政策进行批评。他同时也指出社会学法则仅仅是一种假说,一种人为的陈述是可以被证伪的。他也承认长期的预测是不可靠的,在他看来预测是一种证伪过程而不是证明过程。他建议比较教育研究者要善于反驳和证伪政策,不应该去假设什么灵丹妙药。认为“比较教育学者往往关注于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假设)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但他们应该使政策假设服从于比较经验的检查,其目的不是去证明政策假设是怎样的合理,而是要去证伪它们。”[5] 基于波普尔对规范法则和社会学法则进行区别的批判二元论观点, 霍姆斯提出了一套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收集框架,简称“四模式”。他的“四模式”是使他的“五步法”操作化的基本工具。因为他的问题法的各个步骤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要处理这些资料,于是霍姆斯制定了“四模式”技术。他的“四模式”分别是:教育教学论文规范模式、体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模式。认为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和道德价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都属于规范模式,可以通过经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