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突破

认识与突破
认识与突破

认识与突破

——论李锐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认识与突破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02062009205 蓝海芬指导老师赵敏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观照是贯穿着李锐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从李锐自身经历以及作家特有的精神追求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一种书写,也是作者所面临的精神的困境。而面对这样的困境,李锐有自己的思考和突破点。

【关键词】:人物分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自身经历突破点

李锐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一位有自觉创作意识的小说家,在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将其归为90年代乡土小说典型的代表,当然李锐的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农民和农村的叙述,但相对于其他乡土小说,在李锐的作品中有一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即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李锐笔下知识分子的“双向煎熬”

纵观李锐的小说中受“双向煎熬”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牺牲者

在《银城故事》中的欧阳朗云是越南富商的儿子,是一个对革命事业有满怀热情的青年。由于听了孙中山的一次演讲,深受影响,决定追随其革命的理想,进而摆脱家庭的束缚。所以在日本学成之后回到了中国,受过革命思想洗礼的他“等不及等待暴动总指挥的命令,他不想错过刺杀知府为同学报仇的机会。①”,利用在日本所学的知识自制炸弹,杀了知府。这样的刺杀在日本人秀山次郎看来这是一场成功的刺杀。但对于欧阳朗云来说,“自己其实根本就承受不了这么残酷的一次爆炸②”,使他更加承受不了的是看着同胞“为自己白白的送死”。作为一名革命者,他并不具备冷静、义无反顾的情怀预设,而是冲动、悲天悯人。所以,这样的局面和后果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扫荡和掠夺”,在日本所学的知识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的时候,他所谓的“革命”在国人的死亡中崩塌。所以他“胆怯和慌乱”,他的“革命”并无法承受这些后果。自首是他双向煎熬最终的结果,但缺乏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的欧阳朗云却承受不了聂芹轩绝妙火边子的尖刀,由“英雄”变成了“叛徒”,而他的同盟者也成了他胆怯的牺牲者。

同是作为新思想的代表的刘兰亭,在日本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革命救国。回国后,主动利用办学校为革命活动做掩护。但当计划中密谋暴动的日期日益临近的同时,自己呕心沥血所办的育人学校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刘兰亭陷入了革命和学校选择的两难之中。更糟糕的是欧阳朗云的提前行动,使他面临着让学校和革命同时毁灭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做出了停止暴动的决定。而这样的决定却使他陷入了双向煎熬的境地,一方面在日本所学的知识要求他必须革命且同自己所在的阶级相对抗;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在父亲的保护下被藏在了自己家的银窖中,但最终未能摆脱背叛革命与割舍家庭的双向煎熬,落下了自杀的悲剧,只留下“无颜以对”的遗言。

相对于刘兰亭,刘振武更是新旧历史冲突的牺牲者。作为暴动的总指挥,却在不知道暴动已终止的情况下,背负着心中的革命,带领着反动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银城,而自己打

①李锐.银城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2.

②李锐.银城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2.

的一场战斗,居然是本应该在同一阵线的“天义军”,而不是自己真正要革命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无奈的选择逃跑,最终死在自己兄弟的手里。刘振武的悲剧,更加凸显了知识分子双向煎熬的无奈,当他为着自己的革命奔赴自己的故乡时,却面临着革命暴露、兄长去世、盟友被害的局面,从而落入了孤独的境地无法自拔。

而《旧址》中的李乃之,作为银城显赫家族的李家的一份子,李乃之却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幼年时父母双亡,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对低下,饱受世态炎凉之苦,在二姐牺牲自己毁容吃斋,供其读书。这样特殊的经历,加之看到他老师为了革命明知自己的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终于发出了“我恨这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家族!我恨这眼前虚伪的一群!他日自立,誓必挣脱九思堂的卵翼。③”,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走上一条背叛家族、反抗家族利益的道路。为了革命他放弃了爱情,舍弃了亲情,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自己理想的圣地——延安。但他所谓的“革命”却因为自己“不正常”的获救经历把自己归为“大叛徒”,隔离、审查、关牛棚。甚至连自己的女儿李延安也与自己断绝的关系。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遭受质疑,最终只能在悲惨中死去。

相对于欧阳朗云、李兰亭、刘振武等人,李乃之对于革命的认识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面对牺牲时,李乃之已经可以坦然的面对且能发出“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反对派总有一天会被打倒的,总有一天会有人给我们报仇的!④”的呼唤。但就是自己所坚信的,却在历史的非理性时刻,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和反派。在这样的双向煎熬中,他只能从酒那猛烈燃烧的快感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没能从这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只留下那张写满了字的《人民日报》和那在空白处写下的无数的“革命”。

(二)语言逻辑的错位

在李锐的另一部短篇小说中,那是一个与世隔绝、苍凉、封闭但又自给自足的地方,他们就像厚土一样的深沉。当以外面世界的视角看待这一方土地时,所谓“愚昧”与“先进”的对话总在不经意间发生错位。

《锄禾》中的学生娃,“作为知青的身份下乡,但知青是一个政治的身份,这个身份并不承担启蒙的角色,相反要接受‘再教育’⑤”。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青年,相对于吕梁山的村民们他们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但是面对着老人一次次的追问,却显得慌乱了。在封闭而又偏远的吕梁山,是一个受到外界影响相对较少的地方,学生娃嘴里的政治问题,在老人看来并不算什么,学生娃的读报行为,也无非是一种形式,“新的报纸总是被剪了鞋样子或糊了墙”,“只有旧的,将旧的用着”。对于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错位,也就导致了对话过程逻辑的错位。所以,在老人的眼中,乃至整个吕梁山人民的眼中,历史这个东西其实是荒谬的,“千年的朝政一个理⑥”,在这样的境况下,学生娃的“再教育”也就陷入了困境,自己所要的“再教育”却与主流的思想背道而驰,使他们无所适从,变得慌张。

相对《锄禾》中的学生娃《古老峪》的小李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小李是城里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念文件,其实就是帮助吕梁山的村民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并被要求要选个“先进个人”回来。小李带着知识分子的眼光而来,三天以来的“同住”使他羞愧难当,更加为难的是选先进。经过细心的观察,他发现,“他给大家念文件的时候,有双黑亮亮的眼睛从头到尾,目不转睛的盯在他脸上⑦”,这就是队长的女儿。但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时,得到的答案却不由得使他升起了一阵莫名的悲哀。原来,这三天以来他所做的事,在吕梁村的村民看来,都像是一场戏。其实她“啥也听不懂”,只是看他念得好看,像是戏上的人。语言逻辑的错位,使小李不得不在困窘和尴尬中离开古老峪。

③李锐.旧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42.

④李锐.旧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186.

⑤王尧,林建法.李锐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4.

⑥李锐.厚土—吕梁山印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5.

⑦李锐.厚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17.

不论是学生娃还是小李,都落入了两难的境地,正如李锐在《生命的报偿》中说:“那个被文人叫做历史的东西,似乎与他们无关,也从来没有进入过他们的意识⑧。”,只有世世代代,他们重复着的,重复了几十个世纪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而知识分子抛弃的正是这一些最真实的传统,而以“启蒙”等名堂去看待他们时,指责他们“麻木”、“愚昧”等,其实这些都不会落到他们中间去。

(三)历史代言者的悲剧

在《无风之树》中,李锐的创作也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和《厚土》系列不同的是,在想‘行走的群山’系列中,我把‘文革’从原来较为模糊的背景中突显出来,或者说‘文革’已经成为一切故事和叙述的中心⑨”。

当“文革”成为了时代背景,苦根儿是那个历史下的产物,他是烈士的遗孤,自认为是党的儿子,是历史的领导者和自觉者,且能随口念出一句句毛主席语录。他自愿到矮人坪,要带领矮人坪的人们改天换地,但这样宏愿在矮人坪人看来是在“瞎折腾”,“自从他来了,咱矮人坪就没有安生过一天,又要修水渠,又要造啥大寨田,又要科学养猪,又要阶级斗争,自己还要天天黑夜熬上个灯写书⑩”,对于矮人坪人来说,苦根儿“嘴上成天就是这些让人听不懂的绕弯子的话,一辈子也猜不到矮人坪的问题11”,最终,二十四年改造山川的计划,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而他所谓的阶级斗争逼死了拐叔。他不仅没有使矮人坪改天换地,反而给其带来了痛苦。

苦根的痛苦不仅是找不到人理解他,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才是他最大的痛苦。苦根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就像他的两个名字一样。他的理想是非理性赋予的,就像正式的名字赵卫国一样冠冕堂皇,但是矮人坪的人只知道苦根儿,非理性下的理想在现实根本找不到支撑点,所以,他所谓的“理想”一次次的在现实的土壤中被证明是错的。

在《万里无云》中的张仲银可以看成是和苦根儿同一类的人,他亦是无理性的历史的代言人,无论是苦根儿还是张仲银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他们张口就是毛主席语录,这是“文革”赋予他们的思想。但现实生活却与他们接受的思想有巨大的差别。所以,有些“病态”的张仲银为了让人给他开公审大会而替人顶罪,八年的牢狱之灾磨灭了消解了他的“病态”,但最后却在不明不白中又进了监狱。苦根儿和张仲银的悲剧同是历史造成的,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处于精神困境的双向煎熬中,使他们无所适从。

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成是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典型,由欧阳朗云、李兰亭、李振武对于革命就是发动暴动的片面的理解,当面临同胞的死亡、家族的利益、革命的失败时,他们落入了两难;李乃之的理想坚持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折磨,在非理性的历史大背景下,他也落入了两难;当“再教育”与主流文化的格格不入时,学生娃和小李,都在错位的认识中,经历了自己的双向煎熬;再到苦根儿、张仲谋的经历,知识分子自负起历史的责任,但却在非理性和现实之间痛苦的存活着。而他们的双向煎熬都来自于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背叛了旧的认知,而新的知识又在现实中没办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存,当两者的矛盾对立的时候,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又没办法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他们是痛苦的。

二,自身的精神困境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李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双向煎熬呢?所谓的“双向煎熬”是李锐二零零二年在《〈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中提出的观点,即:“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双向煎熬,

⑧李锐.生命的报偿[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 255.

⑨李锐.无风之树. [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 201

⑩李锐.无风之树. [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 29

11李锐.无风之树. [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 39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遭遇了残酷的解体和失败,为了“救中国”,无数人流血牺牲找到的那个“真理”,在“革命”当中把中国带进更深重的失败。当我们从浩劫之中挣扎出来,再一次向别人寻求“真理”的时候,却发现别人的真理也出来麻烦,所谓“科学”与“民主”的真理,所谓西方价值观念,正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遭遇空前的危机。我们是同时从里到外的遭遇了价值否定,这个从里到外的意义失落,真是旷古未有的煎熬。这就是我体会到的中国人的精神处境,这就是多年来我一直在用小说要表达的困境12”。可以看出李锐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书写绝非偶然。那么是什么促使李锐如此自觉的思考呢?

(一)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

李锐1950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农场的生活,陪他度过了童年的幸福的生活。但谁都躲不了那场属于中国土地上的灾难,当意气风发的李锐刚刚中学毕业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场“革命”改变的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李锐的一生。

“文革“的初期,李锐曾是一名热血的青年,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理想和革命事业。但正如许多作品中对于文革的描述,在命运在历史的进程和非理智的大环境下,人的命运是受摆布的。不久李锐就失去了“红五类”的特权,由于家人也就是他八姑的关系,他父亲被认为是“大特务”,所以他也就变成了“黑五类”。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改变的不止是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角度。

何镇邦在《李锐论》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往往决定他取材的范围,也往往影响他的艺术气质的形成,而这两方面又往往对他的作品的艺术风貌发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李锐不太长的创作经历也表明他的创作同样受到他生活经历的制约13”。特殊的生活经历不仅改变的是他的一生,更有他理想的失落和精神上的困境。在李锐的小说有许多关于此的重现,比如《旧址》中的李乃之一生的起起伏伏更可以看成是李锐以他父亲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从李乃之的精神困境中可以看出李锐对于以父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理想失落的思考。并在“文革”的亲身经历中,使李锐更加彻底的对“理想”、“真理”产生了怀疑,更加明确了理想的虚无与灾难。之后,李锐更发出了“拒绝相信,我决不会把这用十苦难换来的四个字交给任何理论的任何人”的呼声。李锐的父辈可以看成是五四时期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历程,而李锐自身则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于精神困境的遭遇者和反思者。

(二)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支撑

李锐是当代文坛上拥有独立精神品格的作家,他曾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就该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独立性。”,显然李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自己当成一个知识分子了,而且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的精神品格。

最主要体现在李锐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双向煎熬”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在现代社会、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张力中积极的探索。双向煎熬的一方面是双向价值的失落,使得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理想的怀疑。

在对于这一问题有着清醒认识的李锐,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身体力行,做一位独行者,他拒绝合唱,更不随波逐流。2003年,李锐为了更加自由的写作,也为了坚持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他毅然辞去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职务,放弃了中国作协会员资格,而追求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立。

无论从李锐自身的经历还是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追求,可以看出李锐李锐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追问不是偶然,而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一种清醒的认识更是直面自身所面临的困境。

12李锐.〈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07.

13何镇邦.李锐论.批评家.1987,第六期,63-64.

三、突破

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有清醒认识的李锐,并不仅限于对此的一种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与突破。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一)立足于本土的叙述

首先,应该是一种自信,即对自身的一种自信

从五四新文化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当成批判的对象,而“救国者”始终将目光放在了西方,久而久之在中国知识分子有意识无意识的观念中形成了一种观念,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弱势的文化,渐渐的一味的向欧美学习的过程中,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不自信。当一直仰视的“真理”受到质疑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落入了“双向煎熬”的尴尬境地之中。

在李锐散文《首先是一种自信》中以“米罗”的“东方精神”作为例子,作为外国人的米罗却能以中国的毛笔解放中国人手里传统的“线条”,却生发出了许多的冲击力和想象力。这与中国许多打着创新而没办法创新的作家不同,因为他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那就是自信。

正如在城市栖居的武怀义能在喧嚣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并获得了成功,在这背后有一种自信在支撑。相对于武怀义的成功,同样是农民作家的刘亮程在遭遇城市的冲击时,却失却了属于自己最深沉的生命体验。最终在城市的喧嚣中坍塌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透过着一系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李锐想要告诉我们的走出“双向煎熬”的困境,首先必须要有一种自信,对于个人来说要对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毫不犹豫的自信,而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就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信,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支撑点,才不至于失却自己,只能一味的“臣服”于他人的强势文化之下。

其次,有自己叙述的声音

纵观中国从五四以来的七八十年间的新文学,几乎是在不停的向西方学习,不断的借鉴、引进和吸收,但当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但在“臣服”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失去了“煮自己的肉的本意”,一味的借鉴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虽然在“文革”之后也出现过“伤痕文学”、“寻根问学”、“反思文学”等等,但从小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技巧方面来说,70年代末开始就开始向西方现代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运用,80年代中后期更是在中国的文坛上掀起了对新潮的纯形式、纯技术、纯叙述的“革命”,正像朱栋霖在《现当代文学史》中阐释的:“这几乎是将西方现代小说演化发展的形式技巧过程像过电影一样演练了一遍。14”,光有形式上的模仿,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支撑点。所以很难能成为当代中国人新的精神的立足点,也成不了中国文学赖以生存的的土壤。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锐在《文学的权利和等级》中提出“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的偏见和自己的迷失所淹没,我们就不能停止自己的叙述,在一个古老文明一百五十多年分崩离析、生死交替的悲壮历程中,我们应当留下自己的叙述15”。而留下自己的叙述,不仅仅是叙述,应该是要有自己声音的,有自己自信的叙述。

综上,无论是从自信的角度还是要有自己的叙述这一观点上都突显了立足于本土的倾向,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双向煎熬”精神困境的反思,即一味追求对外学习、借鉴的思考。所以,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要有自信的叙述,更重要的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坚守,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立。

(二)口语倾诉的追求

对于知识分子“双向煎熬”精神困境的清醒认识,并不意味着李锐反对向西方学习和14朱栋霖主编.现当代文学史1917-2000(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3.

15李锐.另一种纪念碑[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69.

借鉴,相反,李锐正是借“别国的火”来“煮自己的肉”。

在《厚土》之后的三年中,李锐有三年没有写小说,李锐在寻求一种超越,即“无论在作品的内涵还是在叙述形式上都要有超越、要在创作上有一种整体的超越。16”,而这种超越则体现在李锐对于当代汉语写作的一种探索。

主要体现在《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的“口语倾诉”的用法上,作者改变了以往叙述的方法,而采纳了福克纳的“人称变换视角”来构建整篇文章,但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整部作品中完全是由口语化的自我叙述构成,小说中的十三个“我”自己站出来进行自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本身成为了故事的叙述者,把语言从“工具”中上升为主体,在叙述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风格和情感的表达,凸显出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可以看出李锐对于现代汉语主体性的自觉追求。

综合上述,透过对李锐小说中遭受精神困境的知识分子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知识分子的书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李锐处于自身经历和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思考。鉴于这样的认识,李锐有了自己的反思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主编.现当代文学史1917-2000(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3.

[2]王尧李锐.李锐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锐.厚土—吕梁山印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李锐.生命的报偿[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

[5]李锐.无风之树. [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197.

[6] 鲁迅.在酒楼上伤逝阿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李锐.银城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2.

[8]李锐.旧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42.

[9] 翟永明.宿命与荒诞的生存——试论李锐小说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追问[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30卷第1期.

[10] 李寒波.历史无理性的阐释和追问——评李锐的小说创作[A].企业家天地 .2008,第7期.

[11] 李寒波.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小说家李锐独特的个性[A].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6,第一期.

[12] 王小芹.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A]. 2008,9,第18卷,第3期.

[13] 王秀红.试论李锐小说的三种悲剧形态[A].新余高专学报.2010,第六期.

[14] 潘明明.浅析李锐小说的悲剧成因[A].文史研究. 2012,第1期.

[15] 翟永明.坚守与质疑的双声对话——试论李锐小说对启蒙的深刻表达[A].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9,第36卷,第5期.

[16] 李遇春.生命的历史困境与人的寓言——论李锐长篇小说的精神特征[A].山花, 2003,第06期.

16李锐.无风之树. [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197.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

认识自我 快乐成长小组(张慧)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一、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认识自我快乐成长”——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服务对象:楼村社区初中生 小组人数:11人 活动时间:2009年7月 活动地点:楼村教育社工坊 工作员:张慧 二、小组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小组的开展,使组员更好能够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了解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组理念/理论架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12~18岁),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教学 设计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前三单元是感受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等,所以先要认识大数,因此,把《大数的认识》安排在了最前面,这是基础。 学情分析:冈“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对大数较为陌生,我就从他们熟悉的万级数字引导,举例也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取。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百万” 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 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 ( 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 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 “亿” (1) 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王宁125834 4.简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一.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中抓住主要问题,讲清基础知识,发展学生能。突出重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时间安排充分 将最佳时间用于重点内容的教学。在突出重点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备课室要合理安排重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做到主次分明;上课时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奖最佳教学时间用于重点内容的教学上。 2.透彻讲解重点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围绕重点来进行,设置问题.指导阅读.分析讲解.启发探究,都应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要防止直接问题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备课室要备好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实验掩饰.阅读指导.分析讲解.启发探究等,都要着眼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上。 3.加强口头强调 用准确的语言和加重的语气向学生明确指出教学的重点。可以在课堂的复习环节,再次口头强调旧课的重点;在新课导入环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同时,强调新课的重点。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心中有数,搞学习效率。 4.注重板书提示 采用板书图文这种直观的方法去突出重点,可以对重点内容板书必要的插图,可以详细板书的重点内容,可以用彩色粉笔板书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讲授提纲和要点,或者在其下画下划线。通过板书提示使学生对教学重点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学生通过记录板书内容,将教学重点记录下来,反复复习和领会,从而不断加深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5.强化实践应用 针对教学重点进行归纳.小结.课堂训练,安排复习思考题.练习题,上习题课.实验课和实习课,及时了解和实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运用。不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重点的高度重视,而且检验突出重点是否成功和有效。 二.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情况下,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新困难。要针对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突破。 1.学生基础薄弱,可以温故知新化难 对于由于旧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是学生难以接受新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来加以突破。它要求教师根据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和技能,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温故知新,即是针对本门学科,于是针对相关学科而言。 2.教学内容生疏难懂,可以分解难点化难 将一块大型难点分解为若干个难点(其中也可能分解出非难点),减小突破大型难点的难度;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逐个突破这些小难点,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3.教学内容抽象,可以直观教学化难 由于知识抽象和实验操作复杂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来加以突破。直观教学手段,除生动形象的语言外,主要是具体的实物.教具.模型.图片.图标.音像教材.模拟等。 教具演化难。模拟表演难。讨论交流难。图片动画难。

谈如何有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浅谈如何有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体现出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一点体会: 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至于为了时间的流逝而满脸是汗,满眼是泪么?由这一个句子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一句引动全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

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知识讲解

2014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 1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崔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 点的有效策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有效策略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一般来说是依据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使知识面广而深的问题;有的则是知识内容相近、相似而容易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者是由于学生年龄、生活阅历、思维能力与模式、知识水平等内外因素的局限,以及客观事物的发展尚不充分而导致使所学内容难以理解的问题。 在这里,我以郭文姬老师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为例,就这篇文章的重难点的突破策略,谈谈我认识到的几点看法: 一、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 本节课中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二、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郭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自己喜欢的写景词语或者句子,并作批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接下来,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教师反馈,及时点拨引导。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难点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被分解并消化了。 三、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一.课前研讨,分析教材,初步确定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并突破的解决好重点,是教好课的基本条件。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它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确定教材重点,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然后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有那些方法? 1、明确重点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2、讲解重点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 3、巩固重点问题,做必要的练习。 4、处理好重点问题和非重点问题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所教的内容,有难有易,如果教师不把难点加以解决,不但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特点,有以下解决方法: 1、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2、由于知识抽象造成的难点 解决的办法有:讲解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讲解抽象的东西。 3、对新知识过于生疏造成的难点 对于一些新知识,运用原有的思维很难理解,需要在认识上有个新飞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4、其他情况造成的难点 有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同时综合的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对这类问题,切勿急躁,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复杂因素,逐个解决,然后综合的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灵活的解决新课题。 综上所述,对待各类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的用一种方法解决。

《大数的认识》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大数的认识》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篇一:教学设计 复习研讨课交流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理复习。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改写和省略等方面让学生对较大的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应该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整数的知识体系,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读、写较大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但是学生的知识是零乱的,没有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理念设计: 复习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归纳整理、恢复、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回忆知识进行复习,把已学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

完成的整数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回忆和整理,熟练运用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大数,灵活运用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共享中巩固大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自我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顾与综合训练。 教学难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建构。 1、自主回忆。 师: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你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呢? 2、自主梳理 要求:在学生回忆并汇报所学中药知识点的基础上,以前后桌为单位进行整理回顾。 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 (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

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有很多的东西,我在来大学的时候就不懂;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也许,我没能真正的了解别人,从而无法真正的把自己全部交给别人;所以,在大学里,我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我以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友情!!我一直以为我的付出一定和我的收获成正比,可是现实却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自从上了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课后,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我也能够从梦幻和理想中苏醒,勇敢地面对现实;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里到外的重新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的感悟:人生的真相!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时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痛”和“苦”。比如:印度伟大的寂天伦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执着“我”,就肯定会增加痛苦。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就像现在的我,就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自己的无所顾忌,让我和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在一个宿舍却形同陌路,除了偶尔说说话,其余时间就是无视彼此的状态。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她的错,所以,我不愿意选择原谅。可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又渐渐发现,这也并不全是她的错,如果之前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听信谣言,迷失了心智,让坏人有机可趁,把小事无限扩大化。也许,现在就不会弄得那么僵了;也许我现在后悔了,但我却不遗憾。因为,我感

觉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无愧于心;虽然,现在的状况,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我的心却不再那么消极和悲观,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缘分成为朋友,那就放开彼此的手,让彼此都过得快乐些;同时,我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大学学会了这些东西,让我成长了一点,懂事了一点!!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出了社会,我会经历更大的伤痛!!正是这次的经历和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了反省自己,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这次的痛苦已经挫败了我的优越感,打消了我的傲气十足;能让我对别人有心声悲悯;让我慢慢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痛苦也并不一无是处,关键看我们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些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我们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因为有苦有甜,因为有痛有乐;才丰富了的人生,才提升了自我,才增添了美好!! 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教导明白:失去并不可惜。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课程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就如现今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道知足少欲,可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往往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年轻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他带来害处。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才能够幸福与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前三单元是感受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等,所以先要认识大数,因此,把《大数的认识》安排在了最前面,这是基础。 学情分析:刚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对大数较为陌生,我就从他们熟悉的万级数字引导,举例也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取。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作为一名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们都要精心地去备课。备课,首先要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然后确立教学目标,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何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能否在课上顺利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则是这一节课的成功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讲重点段落。 一定的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重点,并把握其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我们有的老师曾把抓点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课文中抽出一条“筋”,或割出一块“肉”来讲,结果学生不但对全文基本内容茫然无知,而且对重点的东西也感到抽象、费解。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重点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结合”,就必须吃透点和面的内在联系。虽是“点”,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去理清全文的来龙去脉。既要“带”,就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详有略地把有关联“次点”带出来,既借“次点”辅助重点,又在说明重点之中适当地附带解决一些关系较直接的次点。要抓准重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各板块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既有全局考虑的长计划,又要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各课的重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读海》这首现代诗歌,前三个小节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细致地分析每一小节,你只要抓住其中一小节重点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其他的两小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进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顺利的达成知识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的演示内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例如我们在讲解《回声》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但是,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是相当的抽象,无论你用多么细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往往都会一头雾水。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用FLASH课件演示出来,你不需要做任何的说明,学生自然会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大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住语言的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一、编写儿歌让他们念:二分音符小猫叫小猫唱歌喵四分音符小鸭叫小鸭唱歌嘎嘎 八分音符小鸡叫小鸡唱歌叽叽叽叽 十六分音符马儿跑马儿唱歌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样既可激发兴趣,又能够活跃气氛,不难看出,从学生的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动作中,已经把所掌握的音符时值牢牢记住了,同时也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 (1)请一个小朋友打击乐器,从教室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让教室里的同学听声音的变化。 (2)请同学们模仿火车逐步开来和逐步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3)请一组同学先唱一句,其他同学一组一组的跟入,一组一组停唱,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能够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对渐强渐弱的感受远比单一的说教效果好,并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三、使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教学中,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

要买整票)。把顿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应该唱得短而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教师要善于制作通俗、明了、规范的教具 1、用铅笔、小树枝等制作成各种尺寸长度的小棒,拼成各种不同节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节奏。 2、制作活动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节奏型的组合。 五、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 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一课,则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情感,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那热泪盈眶的心情,激起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唱好歌曲。 总来说之,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只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实行精雕细刻。根据教材的重要难点抓住关键,着眼于突破难点,解决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培养感受音乐的水平,而且能激发高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成长小组课程编码:学分:1.5 总学时:27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成长小组》是一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团体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目前,成长小组这门课程已在大学广泛开设,该课程在解决大学生各类身心问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本门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各类社会工作课程铺垫良好的基础。 2. 基本理念 成长小组的教学目的可概括为: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成长。这种自我认识和成长无法依靠说教来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自身的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自己来完成,所以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形式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体验式的学习。此外,本课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重新进行或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交织着,教师和学生彼此用生命影响着生命。 3. 设计思路 结合成长小组的基本理念,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前期阶段,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乐意与其他学生沟通;在中期阶段,通过“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不断成长的我”等主题,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在后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与课程以来的收获和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和成长,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其心理成长和成熟,为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做好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准备。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比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基本性格特点; ②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主要方面; ③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重要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寻找教学范围,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实行教学。以下是我的点滴建议: 一、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突破重难点 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根据,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熟悉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可说熟悉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语文课文的文学理解、数学例题的知识理解,又如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挖掘其语言训练的因素;对于一道例题,可能还蕴含着规律发现的思维训练要素等。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色,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挖掘其教学价值。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质量关系着课的成败。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有打算、有目的、有中心,有教材,也要有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灵活多样的情势,把握好课内容,亲密接洽生活实际丰盛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懂得教学内容潜在的意义,从而突出重难点,让课堂教学精力纷呈。 二、课堂中教师的讲解 课堂中教师的讲解非常必要的,教学离不开讲解,讲解法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行过程中有些老师总以为讲解就是“旧观念”,甚至惧怕“讲解”,其实这是一种过错的观点和做法。“讲亦有道”,在教学中,“当讲则讲”,新课程改革实行中进一步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提出了“精讲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着重培育学生自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当讲时不必讲,讲解必需是适时,讲解时语言必需清晰,紧扣主题,围绕中心,讲求艺术性,有效地突出重难点。 三、创设问题及解决问题 教学的对象指向学生,最终目的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假如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即使教师工作得再累、再多的付出、论文写得再好也是劳而无功,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精心创设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有效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提出一个问题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关注,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和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察看、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发生积极探究的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的去追求摸索问题,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 决难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