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七上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七上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课题: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灵武二中:杨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等 教具准备:自制中国的气候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春节时的海南和黑龙江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说出两地的景观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地气候不同)过渡:提问气候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板书】中国的气候 【学习目标】展示目标(有学生齐读),说明这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讲解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自学指导一】(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2观察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5分钟后进行检测。 1、在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算一算,中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分别约为多少?(观察教材P32图2-22) 2、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阅读教材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自学指导二】(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3,观察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4分钟后进行检测。 1、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在图中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为什么这里气温最低?(观察教材P33图2-23) 2 、说一说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当堂训练(多媒体展示) 1、请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寒假期间,小丽随父母外出旅游,到达目的地时,他们明显感到此地仍然处在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夏日。小丽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哈尔滨 C、从兰州到北京 D、从银川到海口 (2)小华今年13岁他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则小华的家可能在()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兰州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2)教师点拨: 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在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大,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大部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因此气候具有较强的大陆性特征。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北回归线附近,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8页——41页,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哪些? (2)说出寒潮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 (3)台风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并说出 个性化修改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自己做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课题】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颜世静东沙河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模式】“三为主、六环节”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互动 【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结合助学,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实现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类型?有什么特征?这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分布,和我们生活的地区并不一样,为什么?引入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候类型,回答温带季风气候类 型的相关问题。 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 考世界各地为什么会形成多种 多样的气候类型,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是什么? 接触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 素的学习。 同时打开课本翻到79页和助 学相应的83页。 熟悉的气候 类型入手,培 养学生理论 联系生活实 际的能力。引 入本节课的 学习。 目标展示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 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 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 影响。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并注意学 习目标中标出的红字部分,明 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 点。 通过展示目 标,让学生明 确目标,有目 的地学习新 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 别?引导学生先找出形成气候的 三种因素。强调纬度因素是形成气 候的基本因素,先进行纬度因素的 根据教师的引导先找出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素,并明确。知道 纬度因素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 先对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 素有总体认 识,再逐一进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013年6月版)第二章第二节 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 著”“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后,对气候知识进行的总结和提升。即在解决“存在什么 现象”后,进行“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的分析。 气候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气候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知识点。对于初二 的学生来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 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把 握难度,不能过难。这是教学设计中重点考虑的三个方面,以期学生上完课后“有所得, 有所乐,有所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联系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来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能看季风气候 成因示意图,并简单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能清楚的辨别我国不同地域气候差异 产生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气候图、景观图),并用地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结 论;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让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体会 地理知识同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讨论过程中体会与人交流的乐趣;在联系现实生活事例中培养“关注生活,热爱地 理”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收集当地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天气的图片;拍摄学校周一升国旗的照片) 2.准备水果(暖温带水果苹果和石榴,亚热带水果柑橘,热带水果火龙果) 3.调查班上有没有位于我国其他省区的学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分别让家乡在台湾和泰国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家乡景观,与东莞这里有什么不一 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泰国的同学谈到当地天气很热,很多人不穿鞋子,可能是 因为泰国比我们这里纬度很低。台湾的同学谈到他们那里很多树林。再让这两名同学看看 投影上的图片,选出与自己家乡最接近的景观。让学生有各地景观、人们生活差异的直观 印象。 2.“找家乡”活动,活跃学习气氛,产生问题 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机摸出一种水果,在投影的中国气候图中找出这种水果的主要分布 地,找对了,该水果就奖励给这位学生。学生都很兴奋地参与,但是不一定都能找对,教 师可以提醒,学生也可以帮忙。找完四类水果(苹果、石榴、柑橘、红龙果)的主要分布 地后,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同的水果分布地不同呢?因为它们要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 长。我国各地气候复杂多样,才会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水果。而使得我国各地气候特征明显 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3.分组讨论:三个因素在我国各地的具体影响。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中国各地的气候(气温和降水)的,产生了什么差异,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可以从建筑、饮食、衣着、农业生产等方面去考虑)?提醒大家尽量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用实际的事例进行说明,并且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教师可以举例:我国黑龙江北部现在(10月份)已经下雪了,但我们这里穿着短袖还嫌热,气温差异明显,这是纬度位置的影响,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些学生不知如何进行的,可以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讨论完后,让学生谈谈讨论的结果。许多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我国各地人们衣、食、住、用、行各个方面,原因分析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三个内容,学生思维比较发散,这正是想要的效果。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2.2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 【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 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思考: ②、在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风当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 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4、我们就来看看夏季风到底是怎么样进入我国陆地,并如何影响东部地区的降水?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②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的海陆因素。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②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学生的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季风分布示意图和相关图表数据的分析。【教学难点】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教学资源】教科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课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重温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设问:我国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又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呢?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幻灯片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我国气候的两个

主要特征是什么? 总结:我国有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大气候特征。那么,导致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有哪些? 2.提示学生结合书本第39页的《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以及《山地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并分组讨论导致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有哪些,给予学生的自主讨论的时间,激发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结: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且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地形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与夏季风 1.幻灯片展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季风的形成》示意图,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 总结:季风是指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它的形成是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2.提问:季风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它们有何不同呢? 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各自的发源地、风向、性质。 总结:在冬季时,由于西伯利亚、蒙古,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气

第二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气候》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B.能力目标: 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㈠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情景展现一]: 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 2、哈尔滨和广州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看图2、12(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广州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情景展现二]: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 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 (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 (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 (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 (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 (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 (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 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 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展示课题] 第二节气候 一、气温分布特点: (一)冬季气温分布: 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 [读图思考]: (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

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

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甘共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全世界的气候类型好像一共有9种,其中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 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 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 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 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 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 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 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 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 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 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 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 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 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个性化修改(1)探究问题: “橘生淮南则为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却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提及的春风和长风分别是指影响玉门关地区( ) A.夏季的东南风冬季的西北风 B.夏季的东北风冬季的西南风 C.冬季的西北风夏季的东北风 D.冬季的西南风夏季的东南风 2.我们把受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 A.季风 B.夏季风 C.冬季风 D.西风 3.(2013·三明市梅列区学业考)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干旱性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灾害性显著 4.(2013·连云港学业考)下图是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地气候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北京气候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变式备选】下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图乙中与此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城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夏季共同的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雨热同期 C.低温少雨 D.寒冷干燥 6.(2014·济南市中区模拟)下列地理现象与影响因素搭配错误的是( ) A.天涯海角隆冬暖——纬度位置 B.青藏高原盛夏寒——地势 C.华北平原春干旱——海陆位置 D.黄梅时节家家雨——夏季风 7.天气预报中说近期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 ) A.多穿御寒的衣服 B.带好防雨用具 C.带好雨伞预防冰雹 D.减少御寒的衣服 8.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 ) A.东部季风区 B.西部非季风区 C.西北内陆区 D.青藏高原区 9.有关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旱灾与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无关 B.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旱灾 C.旱涝灾害只发生在夏秋季节 D.洪涝灾害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二、综合题 10.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学案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2、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3、知道我国是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明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 【学习难点】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 【学习过程】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采用读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课本38页内容和图2.24完成: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 2、能在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3、完成课本39页活动,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4、阅读课本40页,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5、纬度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气候的? 6、读图2.28完成: (1)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 (2)风向有什么不同?

(3)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 (4)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总结季风气候特点。 7、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讨解决:完成教材40页到41页活动题。 【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学后质疑】你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同步演练】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 双基训练 一、选择题 1、某山以北树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稻田处处、橘园飘香,这条山脉是() A.天山山脉 B.昆仑山脉 C.秦岭 D.南岭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于() A.北冰洋和太平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3、能给我国带来大量降水的季风是()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2.2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三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2、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 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 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3、原因 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读图4、21回答: 1、北京1951—2000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 2、分界和植被。 教学后记: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3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教材分析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总结出了地球的形状、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进而影响气温和降水,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容上看,学生接触生活实际较多,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分析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在前两节已讲述了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之后,教材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作具体分析,而是设计相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集星球版本之所长,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丰富并“活化”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资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内容。基于此特点,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起来。 三、教学目标 1.阅读各种地图、景观图片、文字材料等,分析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列举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认识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 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网络教室组织学习,播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景观图》导入新课。要求学生思考气候的形成因素是什么?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

2.2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1我国降水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2、我国降水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我国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并能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降水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上一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各地的气温状况,大家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虽然学习了温度,但还是不够的。还得知道各地的降水情况。那大家看看我国的年降水量图。 二、新授 1、看第35页图2-2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 ①、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经过了哪些省份?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了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吉林、海南等;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 ②、说说中国降水量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③、中国降水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夏秋降水多,而冬春的降水少) 2、阅读材料——“我国的雨极” 思考:火烧寮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其降水的水汽来源各来自哪里啊? (台湾的火烧寮的水汽是来源于太平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水汽是来源于印度洋。) 3、过渡:大家有没有到过沙漠?即使没有到过的话,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对于沙漠来说,就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没有河流,也基本上没有生物的生存。大家想想为什么沙漠会这么干旱? (因为沙漠不下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蒸发太强烈,即使有一点,马上也蒸发完了。) 因此对于干湿区判断,除了需要看当地的降水量以外还有蒸发量。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是较湿润的地区,同时再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2.1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 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 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 教学指导: 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 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1 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 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从“中国1 月平均气温分 布” 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 16℃以上, 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 讲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并板书——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做好思维导图笔 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