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

业化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并且司法部门要改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司法的公正性,提高司法效率。

(四)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

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

系,尤其应加快建立农户个人、农村中小企

业的电子信用档案,规范信用村、信用户的

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

设,建立动态的农户征信系统,鼓励金融机

构充分利用该信用系统作为信贷决策的依

据,建立信用渐进制度,把信用评分系统变

成信用激励手段。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信

息化管理的同时,提高农村征信系统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调

研报告[J].甘肃金融,2009(11)

[2]唐亚霞.2007.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

论坛)

[3]李树生.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J].观察思考,2007.(03)

[4]李喜梅.一种新范式:金融功能观对中国

农村金融研究的适应性探讨[J].金融理

论与实践,2008(03)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孙琦

摘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决定投资方向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的有序健康运行。因此,人们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一定的疑虑,进而引发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本文揭示了影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如巨大的利益诱惑、低廉的违规成本和各部门的监管不力等。并且就这些因素,力图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约成本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通常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定期报告等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是投资者评价公司业绩决定投资方向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规范公司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帮助投资者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其在公布之前属于公司的私有信息,一旦被披露便成为公共信息,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因此企业都不愿意将重要信息彻底披露,并且考虑到信息公布后的市场反映,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利好信息而刻意回避利差信息,以此来稳定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引起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谎报资产;虚构财务状况;编造虚假利润或亏损;隐瞒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夸大公司未来盈利等来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扭曲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披露虚假可以说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既误导了广大投资者,也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的健康运行。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主要原因

1.巨额利益的驱动

利益驱动可以说是上市公司不良会计行为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为了扩展业务、扩大规模,仅仅依靠自有资金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更多的外部资金的介入,公司通常会通过扩股增发的手段来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但是增发并非易事,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有一定的要求,许多不满足要求的公司会采取扭曲会计数据、谎报财务信息的方法以达融资目的。而一些经营状况不佳、面临着被特殊处理或摘牌威胁的企业,为了保住“壳资源”,也不惜搞财务包装,进行会计造假。另外,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提供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即上市公司各个利益相关集团(如会计人员、公司主管部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等)也都积极参与会计信息的披露活动。而其中的某些高管人员为了种种目的动用公司资金贿赂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司财产等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2.监管不力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要有三方面:政府监管、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但这三种监管方式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就政府监管来看,首先,相关部门更重视对一级市场的监管,而对二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大,或是存在监管盲点,给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以可乘之机。其次,我国政府部门监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各有不同各有偏重,无法完全统一,且权责界定不清,从而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难以相互协调,有些方面重复监管有些方面却形成监管缺失。例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是由证监会颁布的,但其中的主要部分,财务报表却是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制度所制定的。由于这两部门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他们权责不明,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缺乏统一性,给披露虚假信息的公司以可乘之机。

就行业监管来看,我国的审计工作在许多地方仍有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监督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畸形的委托代理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公正、真实地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监控,甚至出现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的现象。比如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职业操守,为获得不正当收益不惜协助上市公司捏造虚假数据的案例时有发生。

从市场监管来看,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的中小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会计知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真伪识别,难以进行有效地监管,更多的是成为这些虚假信息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一些专家、机构、传媒的有关评论和报道不够客观或是缺乏冷静的分析,可能会误导广大的投资者,反而扩大的虚假信

,,,,,,,,,,,,,,,,,,,,,,,,,,,,,,,,,,,,,,,,,,,,,70

息的传播。

3.成本因素

从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角度来看,如果上市公司从会计信息披造假为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成本,那么公司就有虚报会计信息的动因。而我国目前,会计造假的违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

首先,公司造假被揭露的概率很小。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我国相关的会计制度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和缺位,使虚假信息被揭露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其次,即使被揭露出来,其受到的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并不能使违规上市公司感受到切肤之痛。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得造假者难以受到应有的处罚,即其造假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这种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性使得上市公司在巨额收益的诱惑下,不惜通过隐藏或歪曲某些会计信息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同时这还大大挫伤了诚信者的积极性,可能会放弃原则,纷纷效仿,进而整个社会陷入会计诚信缺失的黑洞,严重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行。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问题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源头,因此是我们治理的重点。要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治理力度。除了要对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进行股权结构调整。主要是指通过改制重组,引入新股东,分散大股东股权来抑制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加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制衡关系,约束大股东行为。此外,还因不断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增强董事或内部的制约机制。使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监管公司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促进真实会计信息的披露。

2.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包括了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评价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其中的核心便是会计准则。准则规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是我们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手段。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并不完善,有必要构建一套准确、系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为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技术保证。

3.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们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政府监管、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进行有机结合。第一,要明确政府的监督职能,各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财政部与证监会在工作中保持协调一致,加强合作,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各司其职。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披露信息的实质内容;证监会负责监管,确认会计信息披露,重点在于规范披露信息的表现形式,即披露什么,如何披露,何时披露等等。第二,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比如建立注册会计师奖惩制度,实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提高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强化其独立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行业监督作用。

4.严格执法,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我们要严厉惩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以及与这些上市公司合谋或无法公正履行职责的会计中介机构。第一,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以及参与造假的个人给予严厉的惩罚,追求其法律责任。第二,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当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被揭发后,应该把相关的肇事者驱逐出其所处的行业,给那些没有职业操守、不守诚信的上市公司或个人以严厉的打击。比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进行强制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会计中介机构进行停业整顿,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从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则应该吊销其从业执照,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参考文献:

[1]田昆儒.《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J].当代

财经,2006,(1).

[2]宋晓红.《浅谈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关系》[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3]蔡玉梅.《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几点设想》[J].商场现代化

2007,(1).

[4]杨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

究,2007,(11).

[5]卢学英.《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

2007,(1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

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系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丁春丽

青海省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2年,金属制品业企业单位数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689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743.2万元;普通机械制造业企业单位数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7405万元,2900.8万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数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186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1398.25万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数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696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587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单位数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861万元,平均每个企业1172.2万元。到2007年,无论从企业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通用设备设备制造业为例,2007年每个企业平均实现工业增加值16013万元。

但是,总体来看,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在青海省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样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为例,2002年青海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69.4559亿元,工业增加值65.8584亿元,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到2007年这一比重将为1.7%。从这一相对指标来看,在青海省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青海省的装备制造

,,,,,,,,,,,,,,,,,,,,,,,,,,,,,,,,,,,,,,,,,,,,,

理论探讨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