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4伏和庆历新政》(含详解)

第4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4伏和庆历新政》(含详解)
第4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4伏和庆历新政》(含详解)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右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

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

A.抑制B.禁止

C.放任D.鼓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宋太祖

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 C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

A.财政困难B.经济发展衰退

C.边患严重D.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本题考查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全面分析能力。由于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加上北方民族侵

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断起来斗争,但是经济上较之宋初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 B

3.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

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 D

4.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

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 A

5.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答案B

6.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

A.辽B.西夏C.金D.元

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 A

7.《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 B

8.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

()。

A.发展经济B.减少徭役 C.整顿吏治 D.增强军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

整顿吏治。故选C项。

答案 C

9.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解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

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答案 A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

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

原因何在?(6分)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4分)

解析本题选取的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社会问题。(1)、(2) 两问的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第(3)问的回答要注意提示语“结合所学知识”。

答案(1)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

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

石变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统编七上第四单元解析

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一、单元选文情况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选编的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逻辑谨严。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值得当代人学习的优秀品质。《植树的牧羊人》是绘本书中的名作,法国作家让·乔诺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种树、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的故事,这位牧羊人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此类困境的人生经验。《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这封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加之文章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读背之中就能体味人生经验。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美好人生的礼赞,也有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回顾。选择这些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四篇课文,包含四种体裁。《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绘本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记叙文,《诫子书》是一封书信正文的节录。相关文体的知识,将在八九年级集中学习,本单元可不做要求。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是: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白求恩、牧羊人)、知人论世(诸葛亮),理解作者从人物身上或者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思考,从而汲取人生智慧,获得人生启示。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获得熏陶和感染,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由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认识;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生启示概括成抽象的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还要注意联系当代生活,理解这些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重点知识汇总

《池子与河流》知识汇总一、我会认 滔涯妇碌遵循尊验二、多音字 奔bēn:奔流不息奔跑 bèn:投奔奔头 塞sāi:瓶塞塞满 sè:茅塞顿开闭塞 sài:塞外边塞 三、形近字 妇(fù):妇女夫妇 扫(sǎo):扫视扫地 归(ɡuī):无家可归回归 验(yàn):实验经验 脸(l iǎn):笑脸脸色 险(xiǎn):山高水险危险 捡(j iǎn):捡拾捡柴 四、词语理解 滚滚滔滔:连续不绝的样子。 造句:江水滚滚滔滔,声势浩大。

木筏:用长木材捆扎成的木排,是一种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造句:我们坐在木筏上,欣赏两岸的风景。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造句:从他拜师学艺那天算起,他的舞台生涯已有三十余年了。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造句:公路蜿蜒于群山之中。 贯穿:穿过;连通。 造句:这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 无忧无虑:(成语)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造句: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令人怀念。 忙忙碌碌:(成语)形容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造句:他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清闲,整日忙忙碌碌。 遵循:遵照。 造句: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安逸:安闲舒适。 造句:老人晚年在乡下过着安逸的生活。 源源不断:(成语)形容接连不断。 造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源源不断的雪水流入了山脚下的田地。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造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敬师长。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发生的事实相符。 造句:他的预测果然应验了。 淤塞:(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造句:此地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河道淤塞。 衰退:指衰弱减退;趋向衰落。 造句: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逐渐衰退。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造句:这人太懒惰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干。 五、多义词 任凭 ①听凭。 造句:去还是不去,任凭你自己。 ②无论;不管。 造句:任凭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 ③即使。 造句:任凭他说得再好,我们也不能轻信。 六、近义词 疲劳——(疲惫)沉重——(繁重) 蜿蜒——(绵延)贯穿——(贯通)

名校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练习(无答案)

第四单元新闻 第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跟踪训练 1 A组: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请按时间 排列下面场景的顺序: (1)中英香港交接仪式(2)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 (3)“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4)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2.赏析下列语句:①从 1841 年 1 月 23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内容上: 感情上: 语言上: ②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③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3.参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格,仿写两个句子 ..... 例句:别了,‘不列颠尼亚’ B组: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特点:1. 报道及时。2. 有意义 3. 有报道价值。4.内容真实。5. 语言简洁准 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 景,结语 标题:引标题(引出主标题),主标题(最简明地概括新闻内容),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 --65 --

电头:稿子来源,发稿时间地点,发稿记者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1.试从下面的新闻中找出标题、导语及电头,并标注在空白处。 打破垄断经营遏制发行暴利 教材出版发行将全国统一招标 试点结果显示:学生教材费用有所下降 本报北京 8 月 31 日电(记者苏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今天在“2004 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披露,国家发改委已呈报国务院,明年的教材出版发行将打破地域界限,全部实行全国统一招标。 柳斌杰指出,一些出版社依靠过去的行政力量取得了垄断经营权,很多人对市场很陌生,进入市场经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尤其是教材、教辅这样的传统产品,在出版业里占有很大的比重,打破地域界限的经营会影响某些地区的实际利益,将会遭遇“地方保护”的阻力,“要有艰苦努力的过程”。“但这个方向是既定的。”他表示,…… 2.请根据下面一段新闻导语拟写一个恰当的新闻标题。(20 字以内) https://www.360docs.net/doc/824361336.html, 消息(新闻联播):今天凌晨对于中国田径来说,是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时刻。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黄色闪电刘翔以12秒9的惊人速度飞过终点, 为中国队捧得了田径历史上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在随后的女子万米决赛中,年仅 20 岁的 中国姑娘邢慧娜在最后阶段以奇迹般的冲刺夺得金牌。两枚沉甸甸的金牌也向世人宣布:今天的田径场是属于中国人的。 标题: 3.请根据下列信息的内容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要包括清华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形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含标点不超过 40 字) 近日,300 家北京地区用人单位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在 2000 届毕业生中招揽人才。许多公司除许诺年薪3万到 10 万元的优厚待遇外,还承诺提供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机会,但仍难以招到清华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忠诚介绍:“截至3月初,就有 950 家单位向清华要人。由于清华有相当多的学生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继续深造,485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就业的只有 1400 人,供需比达 1∶10。”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除一流学校的信誉和一流人才的质量外,现代化的学生就业服务计算机系统也功不可没。 --66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课文。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本单元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读书的时候一顿一顿的,你让他连贯起了,他就唱读。 因此,在《端午粽》和《彩虹》的课后题目中,同时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前一篇课文《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 《端午粽》一课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教学《彩虹》一课时,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且能够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 这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来看,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

正如教材编者熊宁宁所言:本套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 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2、语言的积累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 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X来X去”的词语。 在《端午粽》这篇课文里,出现了“青青的、白白的”此类叠字的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类积累。 《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 二、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 本单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读:“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如,学习了《端午粽》后,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 学习了《夜色》后,搜索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在语文园地里的“和大人一起读”,让学生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三、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四单元第1课《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测量呼吸和心跳》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身体的变化,运动后的感受;第二、组织学生收集三种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数据;三、组织学生对收集三种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1、我会测量呼吸和心跳; 2、我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我会分析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量,发现规律。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 会恢复正常。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听诊器、肺活量测试器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概述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测量呼吸和心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我会测量呼吸和心跳; 2、我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我会分析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量,发现规律。 学习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 会恢复正常。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 三、三自主学习 1、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2、怎样才算呼吸一次?(一呼一吸才算呼吸一次) 四、合作探究 1、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1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3、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4、分析比较自己在上面3种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五、汇报交流 1、填写数据收集表后,汇报交流。 2、小组间交流。 六、巩固练习---利用课件进行 (一)我会填: 1、一呼一吸算一次___。 2、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会发生一次___。 3、正常呼吸和心跳次数是在___状态下测量的结果。 4、运动会使__和__迅速加快,__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 5、___和心脏的节奏是一致的。 (二)我是小判官。 1、正常人的心跳一般为60~80次/分,少年儿童为80~90次/分。 2、同一个人脉搏要快一些,心跳要慢一些。() 3、人的呼吸和心跳是一致的。() 4、心率就是指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5、肺活量越大证明健康状况越好。() 七、回顾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单元第四课练习题word版本

第二单元第四课练习 题

一、选择题 1、“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4、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购房主力人口将于2015 年达到峰值,并将从2018 年开始趋势性下降,我国房地产业将告别数量型增长。这一变化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16年6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亚历山大·冈察洛夫(AlexandreF.GontCharov)研究团队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并结合脉冲激光加热技术,直观呈现了地球内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铁的热力学行为,从而解释了地球磁场稳定存在的原因。该成果具有解释地球磁场由来和解读地球温度演化的双重意义。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类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③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④人能够认识和创造规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世界首家太空旅馆“银河套房”对外开张,在游客入住期间,每天能欣赏到15次日出,并以每小时3万公里的速度旅行,每85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人们能够建成“银河套房”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C.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普遍的,人可以根据原有的规律创造出新的规律 7、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客观性。”下列能反驳观点的是 A.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统编版政治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 阴阳合同引关注 热点素材 娱乐圈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全社会就偷税漏税和明星收入过高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显然,“不公平”是明星合法收入遭到最广泛谴责的根本原因。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辈子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影视明星的一部片酬①。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同行业之间天然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②,理应得到国家的调控、平衡和限制。为了降低不同行业之间天然不公平的程度,国家对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标准,收入更高、

挣钱更容易的相应就需要缴纳更高的税③。 信息解读 创新演练 1.明星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而获得的收入属于() A.合法的劳动收入 B.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C.非法的劳动收入 D.非法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 C 解析明星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而获得的收入属于非法的劳动收入,应选C。 2.不同行业之间天然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为此() ①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 ②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低收入群体 ④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③表述不准确。 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得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创造。为此() ①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②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③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④只要是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都应该鼓励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阅读课文教学案例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阅读课文教学案例 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马秀峰 Teaching goals: 1.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 2.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Internet to search for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skimming and scann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Describe the disasters. Teaching aids: CIA课件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T: We have 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you have learned about some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st disasters. Today, I want to show you round the earthquake department, and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and learn some useful knowledge. Now let’s go. T: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want to know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an quake. Q1: What would you take with you if a quake happened? Q2: The best way to save yourself is to know there will be a quake before it happens. What kind of signs can tell you that there is a quake? Q3: What kind of damage can an earthquake cause? S: buildings are destroyed; people are killed; families are broken… T: Let’s have a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such terrible site. (Pictures of quakes) T: (The last picture is monument of Tangshan quake.) Do you know what this is? Step2. Pre-Reading T: 30 years ago, on the day July, the 28th, a terrible disaster suddenly happened, and the beautiful Tangshan was removed from the map. This is Tangshan quake. Does any body know something about Tangshan quake? T: Let’s read a news report about the famous quake.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01变化和□02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03根本属性和□04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05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06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07承担者。脱离□08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续表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01固有的、□02本质的、□03必然的、□04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05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06被创造,也不能□07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08固有的规律。没有□09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10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1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12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13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14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15条件和□16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思考Ⅰ.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提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观点。主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Ⅱ.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吗? 提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2018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 第十课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等方式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声音等方式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分辨出非动物与动物的区别。 4.寻找出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图片、学生模仿动物视频、动物活动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 (4个提示包括:1.文字描述2.动物的声音 3.学生模仿动物动作的视频 4.动物的外形剪影)(谜底:大象) 师:除了大象以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师板书:形形色色的动物) 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 1. 提问:刚刚同学们猜谜语的时候,老师给了你们4个提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是哪4个提示吗?(板书:外形声音动作生活习性) 2. 提问:你能用这些方法来介绍一下其他动物吗? (播放教材中动物的图片,教师示范从多个方面介绍动物) 3.师:看了大家对动物都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个游戏。 师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手中的信封里面有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小组内的成员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但是不能直接说出这个动物的名称,通过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让其他小组来猜一猜你们组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活动期间内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息哦。 4.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5. 活动: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上台,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组来猜一猜。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1、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中共力图争取和平。 ○2成果:签署。不足:对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内战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2初期战况: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947年,解放军又粉碎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意义:揭开了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围困长春,攻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最后胜利 ○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 ○2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3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达成。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4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接着向全国进军。(2)胜利意义 ○1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的胜利。 【史料链接】 1.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到现在可以说是精疲力竭。我们需要和平,需要休息……流亡、穷困使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但这几年来,中国内战的危机,一直没有解除,日寇一投降,内战的空气也即刻震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 2.(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进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前3分钟】 【二次备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主要有四篇,分别是《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其中《秋天》属于散文,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小小的船》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小诗歌,语言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首诗歌;《江南》是一首汉乐府,语言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逻辑关系,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四季》是一篇具有拟人色彩的现代诗歌。其后还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二、单元分析: 《秋天》写出了秋天独有的美景,《小小的船》是一篇韵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韵文中形象的比喻,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并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我看见……”的句式说话,发现汉字的规律,指导书写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初步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五、教学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2.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拼音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尝试让学生看图创编儿歌,体验发音的方法。 3.课文中的事物学生不一定都熟悉,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丰富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讲究方法,拼读中养成读轻、读短的好习惯,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字母的位置、笔顺,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本单元课时安排: 略 七、教学片段: 1、创设境遇。儿童,尤其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学习母语,离不开与文本关系紧密的“境遇”。境遇就是背景(包括认知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活的经验。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是关乎季节的、自然的,这些季节的、自然的描写对象只有与学生的认知、生活融为一体,学习才是有境遇的,才是亲切的。学习《秋天》的时候,也正是大自然的秋天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教学要走进大自然,或者将学生对大自然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识字4》教学设计

《识字4》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设计理念: 紧扣《语文新课程标准》低段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学为主,当堂训练,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等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和形声字构字规律等方法识记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注意“蚂蚁”虫字旁的书写和“前”字中月的变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谁哪里干什么”句式创编儿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准确书写生字。 难点: 准确、美观书写生字,运用课文句式创编儿歌。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夏天常见昆虫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自由读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 2.刚才我们聊到了夏天是昆虫喜欢的季节,那么,它们在夏天里到底会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四,看看它们在夏天里会怎样生活。 3.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是按单元主题进行编排的,通过读单元导读,学生能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二、学习生字,读文运用 (一)课文正音 1.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3人读课文,其余学生用笔勾画读错的字。 说说课文中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集体正音。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容易读错的字词。 多种形式认读。针对“结网”容易错的特点,重点识记,并指导学生读准“蜘蛛房前结网忙。”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把学习重点放在学生不会的、困难的字词上,效果好,重、难点突出。) (二)学习生字 1.自主、互助学习 同桌互考生字,在不会读的字下画线,同桌教读或借助拼音拼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走私 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逆差,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

2017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完全解读

第四单元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 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学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4.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 5.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