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构建《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教委牛和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阅读教学,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重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方法上,走过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曲折过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成了问题学科。当人们在反思昨天语文教学的失误,还没有幡然醒悟的时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像波涛滚滚的浪潮一样迎面涌来。面对《语文课标》的新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四顾茫然,越发不知道语文教学该怎么教了。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构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程理念和邱学华老师尝试学习理论指导下创建的。

一、构建《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课程是为生命发展奠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

给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首先,是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中国人。阅读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知识、能力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后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语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2、以读为本的原则

阅读教学离不开熟读精思。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有理解地读,边读书边思考。要摈弃“讲读分析式”、“问题讨论式”的阅读教学。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提出的阅读教学著名的四三二一的评价标准,给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他把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难点是否解决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他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少提问题,甚至对理解课文内容

的问题一个不提,只提读好书的要求。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而要读出兴趣来,读出感情来,读出神韵来,读得融会贯通。课文中的语言脱口而出,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理解也就在其中了。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我们理应让学生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吸取自身所需要的养分,没有必要插入第三者过多地解说。正如语言大师刘国正所言:“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靠语言实践,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学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很多精彩的课文,学生理解尽管尚未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达到熟读成诵并不困难。熟读成诵后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一旦用时自然涌上笔端口头,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的原则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应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读和写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眼下许多语文教师把读和写分离开来,甚至课复一课不让学生动笔写写,怎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表达能力提高了,又促进吸收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试验”明确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为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叶圣陶先生讲:“课文是个例子。”课文是学习阅读的例子,是学习写作的例子,同时也是学做人的例子。

4、师生平等交往互动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把阅读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平等的交往互动昭示着阅读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由教学中的主宰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让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但是,自主不是放任自流,

合作不是作戏,探究要有探究的价值。有的教师让学生想学那段学哪段,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想找谁学就找谁学,能行吗?教师独霸课堂效率低,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效率更低。眼下合作学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合作教学不是拉郎配,要有合作的必要,合作的效果。探究要有探究的价值,而不是作秀。还有的语文课不能整合的强整合,语文课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拼盘。

6、科学高效,便于操作的原则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要坚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以读为本、求真务实。转变以往那种以“理解分析”、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宗旨,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理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学习课文语言,从理解分析转变为运用表达。从学习语文知识转变为掌握语文工具,从师生的讲解分析、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当前阅读教学改革从理论上阐述的多,提供给广大教师简便易行,实用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少,许多课改展示课、公开课,都是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展示给广大教师,广大教师只能望洋兴叹,老虎吃天,摸不着边。还有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一条线,清清楚楚,语文教学一大片,模模糊糊。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要给教师提供一个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简便易行、科学高效的模式。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引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具有迫不及待地阅读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发学生读书欲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记得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创设阅读情境的:“同学们,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进入二十一世纪我要乘坐宇宙飞船登上太阳,去探索太阳的奥秘。”话音未落,学生就议论纷纷:“老师,老师,人不能到太阳上去!”我问“为什么不能去?”有的学生说:“地球离太阳太远。”有的说:“太阳太热”……我接着板书课题《太阳》,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看一看人类能不能登上太阳?有的课文中也可直接从指导理解课题入手,如我教《丰碑》这课时,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谈对丰碑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又高又大的碑,有的说:是记载丰功伟绩的碑。接着我就让学生读书丰碑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再如《鸟的天堂》可让学生理解“天堂”的意思。幸福、自由、快乐——,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再见了,亲人》我指导学生三读课题,握手言别读课题,登上列车挥手告别读课题,列车开动远望亲人读课题,读出不同的感受。再让学生理解“亲人”的含意。亲属关系、血缘关系。课文中“亲人”是什么关系?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学习一篇课文要从整体入手,要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初步了解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还以《太阳》一课为例,学生通读全文以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文后,

你们说一说人能不能到太阳上去?”学生一致回答:“不能去!”我又问:“为什么不能去?”学生用课文上的内容说明人类不能到太阳上去的原因。我继续设问:“课文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学生读书后一定知道文章后半部分告诉了我们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再如,〈再见了,亲人〉学生初读后就会了解课文中亲人的关系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读课文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大体结构,为进一步阅读学习打下了基础。

3、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①、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问题用笔标出,并画上小问号。学生可以采用问同学、问老师、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解决生字新词及有困难的问题。

(2)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几遍,为指导朗读作准备。

③、可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④、教师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典型问题放到指导朗读中解决。

4、指导朗读,感悟品评

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景来,读出情来,读出神来,读出个性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问。抓住重点段指导朗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抓住有疑难问题的地方指导朗读。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的小葫芦,快长呀,快长呀,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

呢!”要引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的急切期盼的感情。《小马过河》一课,小松鼠看到小马要过河:“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要指导学生读出朋友之间关切着急之情。在〈教第一场雪〉时,其中,“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整整”、“万里江山”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到位。教〈再见了,亲人〉时,我注重了段的指导。阿妈妮为了给志愿军送饭,累昏在路上;小金花和妈妈为救志愿军,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泪往心里流,化作复仇的怒火,“这个仇一定要报!”大嫂为志愿军终生残废——。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丰碑”含意的。“军需处长永远离开了我们,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导学生饱含悲痛之情读13段:“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含着泪花,读出对军需处长的悼念之情后,我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走了,他化作了一座丰碑,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军需处长虽然死了,但他那舍已为人的精神,像一座丰碑,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又启发学生:“这座丰碑还没有碑文呢,我们给它写上碑文如何?”学生写碑文的过程也是深化理解“丰碑”含意的过程。学生写出了感人的碑文。通过读、说、写,真正理解了“丰碑”的内涵。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只提读好书的要求,教给读书方法,而不进行繁

锁的分析。让学生用心去读,有感悟去读,文章读好了,理解自然也在其中了。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5、赏读课文,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读得精彩的段落,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和特色,享受成功的乐趣。对于文章中优美的片断,重要的片断教师也可以推荐给学生赏读。如:〈鸟的天堂〉大榕树的描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七、八两段——。通过赏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受到人文熏陶。

6、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学生背诵短小精悍的课文和一些优美精彩的片断。背诵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应该背诵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背下来。学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对一些好的文章和精彩片断,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背诵。在学生背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7、复述课文,鼓励创新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如学了《桂林山水》、《人民大会堂》等写景的文章可让学生争做小导游;如学了《猴子捞月亮》、《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练习讲故事;如《西门豹》、《会摇尾巴的狼》等情节突出的文章可让学生演课本剧;对一些辨论性强的文章可让学生辩论。通过复述加深对课文感受,

落实课标提出的“人文”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8、习作练习,指导运用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有仿写价值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如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让学生仿写《我爱家乡的×××》。能够改写的可以让学生改写,如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送别》记叙文。能续写的可以让学生续写,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写《井蛙跳出水井以后》。能补白的让学生补白,如学习了《山泉流过的地方》,课文四处用了省略号,让学生补写省去的内容……。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笔,读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灵活机动地运用《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也可称为“八步阅读教学法”:即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②初读课文,了解文意;③细读课文,质疑问难;④指导朗读,理解课文;⑤赏读课文,发展个性;⑥背诵课文,注意积累;⑦复述课文,鼓励创新;⑧习作练习,指导运用。以上的八步教学模式,是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应用。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可增加或减少步骤,可调换或合并步骤,但

“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不变。因此从八步基本式中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1、省略式:有些步骤可以省略。如有的课文可以先安排学生预习,上课后直接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第一、二步可以省略。如有的文章没有复述、背诵的必要也就可以不安排复述、背诵。教学步骤的安排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

2、结合式:有的课文,没有必要八步教学分的那样清楚,有些步骤可以结合在一起。如初读和细读的结合,指导朗读和赏读的结合,读和写的结合等,这种有机结合可以节省时间,又能使课堂结构紧密。

3、增添式:有的教学内容,应用这种模式不适应,可从本模式中选取几个步骤再增添新的步骤,如讨论、辨论、演课本剧等,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根据课文需要随时增删调换个别环节。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因文施教,根据学生及文本的不同情况决定教学程序。灵活机动的应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俗话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教学不遵循一定的模式,就会违背教学规律。如果教学走进了“模式化”的死胡同,就成了形而上学。社会是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的,教学也应该是发展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让我们以奉献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创造语文教育美的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论正确与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风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近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活动的“牵”、“灌”、“关” 赵江先生说:“传统的阅读教学,大抵脱不了教本里的课本,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种思路与模式下的教学,不免会烙上繁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人文精神却也因此弱化和退隐。”是啊!这是当代课堂一个隐形的范式,就是教师主宰下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管教。学生必须听命于教师,达到教师规定的要求。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失落,他们总是处于被训诫、被灌输、被指挥的地位,独立思考受到抑制,情感体验荡然无存,创新意识惨遭扼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4466536.html,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作者:林海莉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07期 摘要:“读图”时代里,网络技术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势必给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观念、取向、方法上的一系列挑战。如何应对挑战,重要的是正确把握“读图”与“读文”的关系,围绕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具体内容、具体对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读图;读文;阅读教学;对话 一、问题缘起 海德格尔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预言,诚如是,现代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于是乎,“视觉化”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图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这都毋庸置疑。值得警惕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以图像阅读替代文本阅读,一是以文本阅读来棒杀图像阅读。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和颠覆性的“革命”举措,在语文课堂里屡见不鲜。君不见,“时尚音画PK文字想象”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审美素养的人都知道,给我们想象最大的是文字,其次是抽象画,再次是实物(照片)。文学作品的意境解读是不能坐实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读图”与“读文”的关系。阅读教学应该允许多元阅读方式共生并存,我们应该研究“读图”与“读文”的利弊,围绕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具体内容、具体对象,基于理性的分析,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下面,我结合《观舞记》的教学,谈谈这一关系的处理。 二、“读图”与“读文”:共生并存,主次有别 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方式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茂、视听并陈已经成为今天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学生喜欢“读图”,是因为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但“读图”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却未必能解放我们的心灵。文字的隽永性决定了“读文”乃是“读”的灵魂,文是对图的透视,文的深度是图无法达到的。当印刷本的教材依然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载体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2)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读”,理解文本内容、处理获取的信息、准确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给每个语文教师留下了一个难题。要想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我们必须从“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1 快速阅读扫除障碍 阅读中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对文章的基本理解,使阅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初识文章的框架,从而达到统摄全篇,驾驭整体的目的。阅读时如果有什么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在书的空白处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通常等读到文章结尾,之前的许多问题如果作者已经作答了,那就用自己的方法标记或者圈阅。 2 复读熟读品出味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书读了上百遍后,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所以,不管是要把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还是学生把课文中的真谛化为自己的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读来完成,当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最后真正读懂了课文,就会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例如,在教《唯一的听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那个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白痴的“我”,虽然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也十分沮丧,但拉小提琴的决心并没有改变。当“我”到树林里练习拉琴时,有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且天天来听“我”拉琴,还时不时地夸“我”拉的不错,让我找回了自信,最后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了。“我”的成功来源于那位老妇人,来源于那位老妇人善意的谎言。与此同时,学生还感悟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均来自两种不同的力量——那就是批评与鼓励,有了老妇人的称赞,才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有了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3 精读细读呈现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阅读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朗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有羞愧,有悔恨,比挨打挨罵还难受。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等语句,伯父与“我”的画面呈现在了眼前。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鲁迅先生的写作体会是与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精神相一致的。在网络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倾向日益严重,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观念正在受到严重挑战。 如何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让学生阅读回归传统,重拾经典,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究,谨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让学生在翰墨传香的氛围中,受到开卷有益的教育教师在推荐读物时适当介绍封面、封底、序言,让学生感受到翰墨传香的氛围感染,受到开卷有益的教育。读整本书时,好的引导,培养学生爱书、沉醉于翰墨传香的氛围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本书阅读导入时适当介绍封面、封底是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的。如指导学生读《伊索寓言》时,我为学生形象描述了那个封面,黄绿的草地上,一只金毛狮子紧盯着那只蚊子,满眼的迷茫无助,为什么呢?那只蚊子自信满满,与狮子几乎零距离接触,它难道不怕狮子的利爪和尖牙吗?蚊子和狮子的背后是鹿子等动物背景,这说明这是一本动物寓言集,这部寓言要告诉我们哪些生活的智慧和社会哲理呢?带着这些疑问,请抱着开卷有

益(封面左上角语)去书海冲浪吧!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的激趣作用不言而喻。 序言是解读书本的钥匙。我曾为友人黄明清的小说《留守女人手记》写作序言《奇人·奇书-祈愿》,自然知道序言写作的甘苦。序言作者一般对全书作了认真的阅读,在写作时又使出了浑身解数。所以指导学生读序言,并对序言中的一些关键作指导性阐述,对学生确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另外,每指导学生读一本书前,我都会给学生送上一幅读书联,这些对联有传统智慧,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更多是我的读书体会和感悟,如“翰墨孕德传经典,书卷写意颂复兴阅读树文化自信,书卷展中华复兴”这些对联,学生都会工整地抄在书的封面上,这样的激趣,初次指导时速度较慢,但环境育人的后续作用会历久弥新。 二、给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以问题推动阅读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应给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供学生积累、合作和探究,用任务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落到实处。如果只是向学生一味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效果是有限的。教师上课一定要有任务驱动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开展探究活动。如五年级下册《名著书屋》要求学生读《西游记》,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探究性题目。

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思议练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思、议、练"相结合 阅读教学既是识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基础的工程.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众多的语文教师为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意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上,逐步摸索“读书.思考.议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议.练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强调把“熟读.精思”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我把课堂教学等程序一般分为初读,细读,议论,练习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读课文. 初读阶段就是对课文进行预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是: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体结构.初读课文,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提纲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着眼,不宜太细,可适当留点余地.例如,<<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预习提纲,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会“庙.务.葛”等14个生字的字形义.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悬崖崎岖山涧屹立 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惊天动地 全神贯注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完成这些题目,就必须读课文,查资料,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一番初步的阅读,思考,扫除了学习课文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五环节,我注意抓好两点:一是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二是学生根据思考题细读课文.思考题要体现本课教学目的及单元训练重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设计思考题还要注意与预习提纲相衔接,避免脱节和重复.我教<<狼牙山五壮士>>,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题: 1.<<狼牙山五壮士>> 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 士“壮”在哪里?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编一个简要的复述提纲,然后按提纲 复述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把熟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课文内容就会有进一步的更全面的理解. 第三阶段:议论课文. 在学生个人钻研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议论课文的环节.先小组议论(小组以前后桌4人为宜),小组议论是围绕思考题来进行的.议论时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思考题的见解,同理也将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议论.议论时,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归纳起来;有些问题意见不一,允许保留,待全班议论时再议.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发表意见要求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1)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孙雄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内容,调动多种感官以声释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这个阶段主要的审美活动有概读、认读、美读。通过概读,明确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环境怎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浮现出有关的审美画面,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根据课题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认读,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词句,教师要借助相关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动作把真实的形象再现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认真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强烈地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增强美读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体验探究,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情节、意念意境等加以认识,使之与自己的心灵融合,达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主要审美活动有“移情”、“换形”、“入境”。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启迪。教师要设法把课文中的情融会到学生的身上。比如教学《沁园春·雪》,在吟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就要扣住一个“望”字,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宏大开阔的意境,想

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高大形象,领略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气魄。“换形”,也就是通过联想、想象,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植到学生的脑海中,与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表象进行融合,把课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幻化为完整统一、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入境”,就是要指导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中意境。通过“入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深读课文,精耕细作,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美 在这个阶段的美读,应该是指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为抓手,对阅读文本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技巧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对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体来讲,这个部分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作者是怎样刻画形象的?这样描绘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课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的构思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再次,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怎样?如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教师应该使学生弄清写景、抒情融会贯通的好处,还要认真体会文中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词中外在的语言美与内在的意蕴美高度统一的特色,体察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四、悟读课文,延伸拓展,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美 美读课文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温故知新,升华提高,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在多次的吟咏涵味后,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很深的印迹;而且,通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古今往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和驾空分析还大量存在,学生读不通畅、读不出味道、写不出内容,这是多年来“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造成的“讲”,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又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阅读课应该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阅读课上成读书课,是不是一堂课多读几遍,甚至恢复以前私塾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不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 读通。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环节,志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教材,理解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个环节,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通读课文两部分内容。 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没多大的关系。其实,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要读出轻重缓急,以语调渲染弱者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读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这样,出现在学生脑中的是亲眼见到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情景。当然老师范读时,学生不只是欣赏地听,还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讲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教师 范读中,学生还要对不会读的字、词作记号,以便读后质疑。学生读通课文,以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进行。一般来讲,读通有以下三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生字和多音字。(2)读顺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3)读通课文,大致理解作者思路和课文大意。 通过对课文的范读欣赏、自由通读,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课文整体内容和整体结构的认识,为学习课文各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

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带说,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 1、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停顿恰当、不唱读,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

2、教师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此处要举例)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 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对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

四川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四川省2018年小语“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项目评价要点 读物遴选(20分) 1.有儿童情趣,富含思维、审美和精神含量,文质兼美,形神兼备; 2.解读准确,链接得体,适切于课标、所执教学段、年级和学情,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素养; 3.不违背我国法律法规,不涉及意识形态、宗教、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种族歧视等少儿不宜的敏感题材。 教学设计(20分)1.突出导读、助推、分享等课型特征,目标集中、简约,拆分得当; 2.问题(任务)设计有探究价值,能激起阅读兴趣,结构化程度高; 3.教学环节设置紧凑,方式选择和策略运用服务于共读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30分) 1.过程合理,主线明晰,环节简洁,重点突出; 2.阅读方式选择恰当,思维导图、表格等简便实用,策略行之有效; 3.教学实施顺应生成,自读、共读相互支撑,师生智慧协动; 4. 在引领学生形成认识和感悟的同时进行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有集体研讨差异性资源捕捉和运用,有效统整。 教学效果(20分) 1.氛围和谐,情趣浓郁,交流真诚,情感体验真切,有审美趣味; 2.与人物、情节、主旨、作者等展开多元、质性对话,有感悟(哲思); 3.探究分享意识不断得以肯定,有比较明显着眼于整本的较大视域的 链接、对比、统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尝试与应用; 4.目标达成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提升,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教师基本功(10分)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道具、多媒体等使用适切,板书工整、美观; 3.现场应变能力强,反馈评价及时恰当,机智有效。 评委名单评审日期总分注意事项: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1、目标明确,体现朗读层次性 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还可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初读课文,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课文“读通”;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懂”;熟读课文,要让学生回归整体,把课文“读美”。 2、淡化技巧,强调情感的体验 指导感情朗读,不能做纯技巧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点,哪里要读重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到文本的情感之前,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感悟更多,体验更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来了,再来指导点拨一下语速快慢、语气等等就水到渠成了。 3、慎用齐读,尊重个体独特性 齐读虽然能起到以优促“弱”、以优辅“弱”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朗读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输入输出的过程,别人的体验并不能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体验。文本语言化作学生的个体言语表达输出绝不会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辞”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指导读书应慎用、少用整齐划一的齐读,有助于学生个体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4、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如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也可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大胆取舍,用时间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新的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读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本人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明确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

三下语文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课

整本书阅读课——“小故事大道理” 一、学习目标 1.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这3本寓言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寓言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 3.能感受阅读寓言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二、学习过程 (一)阅读快乐读书吧导语 1.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寓言。 2.说一说自己最近读的寓言书。 寓言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和启发,所以要多读课外书,让课外阅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二)阅读寓言,交流道理 1.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些寓言大多来自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题材丰富,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中国古代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你读过吗? 2.自己读《叶公好龙》故事内容。 (1)读文,思考寓意。 (2)我们学过的哪则寓言和这则有相同之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3)小结:怎样阅读寓言才会有收获?(提示:读懂故事体会内容;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三)运用方法阅读《克雷洛夫寓言》 1.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国外的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狼和小羊》《农夫和蛇》,按照下面的要求阅读: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 (2)说说通过这个寓言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说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 2.按照顺序说一说。(所讲道理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与寓言道理相关就应予以肯定) 3.体会克雷洛夫寓言的特点。 比较《狼和小羊》《农夫和蛇》与《池子与河流》在文章题材上有什么共同点。 补充资料: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过诗、喜剧、讽刺性散文,当过进步刊物的编辑,只是在晚年才开始写寓言,均以诗体写成。普希金称他是当时“最富有人民性的诗人”。(四)推荐阅读《伊索寓言》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